http://.biquxs.info/
</p>
虛實交錯,最容易讓人眼花頭暈,為此這一“兵法”,常被人利用。“虛”可不露聲色,不露家底,不露實力,讓人掉以輕心;“實”可顯鋒芒,顯功夫,顯力量,讓人嚇破了膽。如果以虛掩實,往往能置人於最絕望的心理折磨之中。此為《孫子兵法》“虛實篇”之精髓。
【本篇導引】
本篇主要講述“以實擊虛,避實擊虛”的作戰原則。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虛實也像“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一樣隻有善於把握它的變化規律,才能變己之“虛”為“實”,變敵之“實”為“虛”,即使敵完全陷入“無所不備,無所不寡”的窘境,而自己則可以“出其所不趨”,“攻其所必救”,從而以己之“實”擊敵之“虛”,真正實現“以實擊虛,避實擊虛”。
本篇的主題詞:避實而擊虛,因敵而製勝。
【智慧之源】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勝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為分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裏,近者數裏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長短,月有死生。
【經典詮釋】
孫子說:凡先占據戰場,等待敵人的就主動安逸,而後到達戰場倉促應戰的就疲備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能夠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能夠使敵人自動進到我預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誘的緣故;能夠使敵人不能抵達其預定領域的,則是設置重重困難阻撓的緣故。敵人休整得好,就設法使它疲勞;敵人糧食充足,就設法使它饑餓;敵人駐紮安穩,就設法使它移動。
要出擊敵人無法馳救的地方,要奔襲敵人未曾預料之處。行軍千裏而不勞累,是因為行進的是敵人沒有防備的地區;進攻而必定能夠取勝,是因為進攻的是敵人不曾防禦的地點;防禦而必能穩固,是因為扼守的是敵人無法攻取的地方。所以善於進攻的,能使敵人不知道該如何防守;善於防禦的,能使敵人不知道該怎麽進攻。微妙啊,微妙到看不出任何形跡!神奇啊,神奇到聽不見絲毫聲音!所以,我能夠成為敵人命運的主宰。
前進而使敵人無法抵禦的,是由於襲擊敵人懈怠空虛的地方;撤退而使敵人不能追擊的,是因為行動迅速而使得敵人追趕不及。所以我軍要交戰時,敵人即使高壘深溝也不得不出來與我交鋒,這是因為我們攻擊了敵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軍不想交戰時,據紮一個地方防守,敵人也無法同我交鋒,這是因為我們誘使敵人改變了進攻方向。
要使敵人顯露真情而我軍不露痕跡,這樣,我軍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人兵力卻不得不分散。我們的兵力集中在一處,敵人的兵力分散在十處,這樣,我們就能以十倍於敵的兵力去進攻敵人了,從而造成我眾而敵寡的有利態勢。能做到集中優勢兵力攻擊劣勢的敵人,那麽同我軍正麵交戰的敵人也就有限了。我們所要進攻的地方敵人很難知道,既無從知道,那麽他所需要防備的地方就多了;敵人防備的地方愈多,那麽我們所要進攻的敵人就愈單薄。因此,防備了前麵,後麵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後麵,前麵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左邊,右邊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右邊,左邊的兵力就薄弱。處處加以防備,就處處兵力薄弱。兵力之所以薄弱,是因為處處分兵防備;兵力之所以充足,是因為迫使對方處處分兵防備。
所以,如能預知交戰的地點,預知交戰的時間,那麽即使跋涉千裏也可以去同敵人會戰。不能預知在什麽地方打,不能預知在什麽時間打,那麽就會導致左翼救不了右翼,右翼救不了左翼,前麵不能救後麵,後麵不能救前麵的情況,何況想要在遠達數十裏,近在數裏的範圍內做到應付自如呢?依我分析,越國的軍隊雖多,但對於決定戰爭的勝負又有什麽補益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造成的,敵軍雖多,可以使它無法同我較量。
所以要通過認真的籌算,來分析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和得失;要通過挑動敵人,來了解敵人的活動規律;要通過佯動示形,來試探敵人生死命脈的所在;要通過小型交鋒,來了解敵人兵力的虛實強弱。所以佯動示形進入最高的境界,就再也看不出什麽痕跡。看不出形跡,那麽,即使是深藏的間諜也窺察不了底細,老謀深算的敵人也想不出對策。根據敵情變化而靈活運用戰術,即便把勝利擺放在眾人麵前,眾人仍然不能看出其中的奧妙。人們隻能知道我用來戰勝敵人的辦法,但卻無從知道我是怎樣運用這些辦法出奇製勝的。所以每一次勝利,都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適應不同的情況,變化無窮。
用兵的規律就像流水,流水的屬性,是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作戰的規律是避開敵人的堅實之處而攻擊敵之弱點。水因地形的高低而製約其流向,作戰則根據不同的敵情而製定取勝的策略。所以,用兵打仗沒有固定刻板的態勢,正如水的流動不曾有一成不變的形態一樣。能夠根據敵情變化而靈活機動取勝的,就可叫做用兵如神。五行相生相克沒有固定的常勝,四季輪流更替也沒有哪個季節固定不變,白天有長有短,月亮也有圓有缺。
【現代釋用】
事物有強有弱,弱者有強的方麵,強者也有弱的方麵。如果以強者對弱者,結果可想可知;如果以弱者之強對強者之弱,情況自會大為改觀。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避實擊虛”,必將取勝。當然,強者也可以利用弱者的方麵,一擊而就。
在商品社會中,“實”和“虛”表現在飽和與需求、密集與稀疏、優質與平庸、先進與落後、昂貴與價廉、充足與短缺、知名與無名、靈活與呆板、新潮與舊式等方麵。“避實擊虛”要從市場調查入手,了解市場的消費結構、消費趨勢、消費變化、消費心理以及競爭對手的商品信譽、銷售手段、商品價格、市場覆蓋麵等。然後,以自己的質量優良擊敗對方質量優劣,以自己新潮樣式擊敗對方落後樣式,以自己品種、花色齊全擊敗對方單一、短缺,等等。總之,“避實擊虛”是要盡量避開對方長處,而以己之長擊其短,也就是“以實擊虛”。
“以實擊虛”,大有妙用,可以應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麵,從而使生活更加絢麗多彩。
</p>
虛實交錯,最容易讓人眼花頭暈,為此這一“兵法”,常被人利用。“虛”可不露聲色,不露家底,不露實力,讓人掉以輕心;“實”可顯鋒芒,顯功夫,顯力量,讓人嚇破了膽。如果以虛掩實,往往能置人於最絕望的心理折磨之中。此為《孫子兵法》“虛實篇”之精髓。
【本篇導引】
本篇主要講述“以實擊虛,避實擊虛”的作戰原則。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虛實也像“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一樣隻有善於把握它的變化規律,才能變己之“虛”為“實”,變敵之“實”為“虛”,即使敵完全陷入“無所不備,無所不寡”的窘境,而自己則可以“出其所不趨”,“攻其所必救”,從而以己之“實”擊敵之“虛”,真正實現“以實擊虛,避實擊虛”。
本篇的主題詞:避實而擊虛,因敵而製勝。
【智慧之源】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勝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為分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裏,近者數裏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長短,月有死生。
【經典詮釋】
孫子說:凡先占據戰場,等待敵人的就主動安逸,而後到達戰場倉促應戰的就疲備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能夠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能夠使敵人自動進到我預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誘的緣故;能夠使敵人不能抵達其預定領域的,則是設置重重困難阻撓的緣故。敵人休整得好,就設法使它疲勞;敵人糧食充足,就設法使它饑餓;敵人駐紮安穩,就設法使它移動。
要出擊敵人無法馳救的地方,要奔襲敵人未曾預料之處。行軍千裏而不勞累,是因為行進的是敵人沒有防備的地區;進攻而必定能夠取勝,是因為進攻的是敵人不曾防禦的地點;防禦而必能穩固,是因為扼守的是敵人無法攻取的地方。所以善於進攻的,能使敵人不知道該如何防守;善於防禦的,能使敵人不知道該怎麽進攻。微妙啊,微妙到看不出任何形跡!神奇啊,神奇到聽不見絲毫聲音!所以,我能夠成為敵人命運的主宰。
前進而使敵人無法抵禦的,是由於襲擊敵人懈怠空虛的地方;撤退而使敵人不能追擊的,是因為行動迅速而使得敵人追趕不及。所以我軍要交戰時,敵人即使高壘深溝也不得不出來與我交鋒,這是因為我們攻擊了敵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軍不想交戰時,據紮一個地方防守,敵人也無法同我交鋒,這是因為我們誘使敵人改變了進攻方向。
要使敵人顯露真情而我軍不露痕跡,這樣,我軍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人兵力卻不得不分散。我們的兵力集中在一處,敵人的兵力分散在十處,這樣,我們就能以十倍於敵的兵力去進攻敵人了,從而造成我眾而敵寡的有利態勢。能做到集中優勢兵力攻擊劣勢的敵人,那麽同我軍正麵交戰的敵人也就有限了。我們所要進攻的地方敵人很難知道,既無從知道,那麽他所需要防備的地方就多了;敵人防備的地方愈多,那麽我們所要進攻的敵人就愈單薄。因此,防備了前麵,後麵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後麵,前麵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左邊,右邊的兵力就薄弱;防備了右邊,左邊的兵力就薄弱。處處加以防備,就處處兵力薄弱。兵力之所以薄弱,是因為處處分兵防備;兵力之所以充足,是因為迫使對方處處分兵防備。
所以,如能預知交戰的地點,預知交戰的時間,那麽即使跋涉千裏也可以去同敵人會戰。不能預知在什麽地方打,不能預知在什麽時間打,那麽就會導致左翼救不了右翼,右翼救不了左翼,前麵不能救後麵,後麵不能救前麵的情況,何況想要在遠達數十裏,近在數裏的範圍內做到應付自如呢?依我分析,越國的軍隊雖多,但對於決定戰爭的勝負又有什麽補益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造成的,敵軍雖多,可以使它無法同我較量。
所以要通過認真的籌算,來分析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和得失;要通過挑動敵人,來了解敵人的活動規律;要通過佯動示形,來試探敵人生死命脈的所在;要通過小型交鋒,來了解敵人兵力的虛實強弱。所以佯動示形進入最高的境界,就再也看不出什麽痕跡。看不出形跡,那麽,即使是深藏的間諜也窺察不了底細,老謀深算的敵人也想不出對策。根據敵情變化而靈活運用戰術,即便把勝利擺放在眾人麵前,眾人仍然不能看出其中的奧妙。人們隻能知道我用來戰勝敵人的辦法,但卻無從知道我是怎樣運用這些辦法出奇製勝的。所以每一次勝利,都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適應不同的情況,變化無窮。
用兵的規律就像流水,流水的屬性,是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作戰的規律是避開敵人的堅實之處而攻擊敵之弱點。水因地形的高低而製約其流向,作戰則根據不同的敵情而製定取勝的策略。所以,用兵打仗沒有固定刻板的態勢,正如水的流動不曾有一成不變的形態一樣。能夠根據敵情變化而靈活機動取勝的,就可叫做用兵如神。五行相生相克沒有固定的常勝,四季輪流更替也沒有哪個季節固定不變,白天有長有短,月亮也有圓有缺。
【現代釋用】
事物有強有弱,弱者有強的方麵,強者也有弱的方麵。如果以強者對弱者,結果可想可知;如果以弱者之強對強者之弱,情況自會大為改觀。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避實擊虛”,必將取勝。當然,強者也可以利用弱者的方麵,一擊而就。
在商品社會中,“實”和“虛”表現在飽和與需求、密集與稀疏、優質與平庸、先進與落後、昂貴與價廉、充足與短缺、知名與無名、靈活與呆板、新潮與舊式等方麵。“避實擊虛”要從市場調查入手,了解市場的消費結構、消費趨勢、消費變化、消費心理以及競爭對手的商品信譽、銷售手段、商品價格、市場覆蓋麵等。然後,以自己的質量優良擊敗對方質量優劣,以自己新潮樣式擊敗對方落後樣式,以自己品種、花色齊全擊敗對方單一、短缺,等等。總之,“避實擊虛”是要盡量避開對方長處,而以己之長擊其短,也就是“以實擊虛”。
“以實擊虛”,大有妙用,可以應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麵,從而使生活更加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