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計”是智慧的精髓,是力量的源泉。正確地運用“計”,就可以做到化解難題,無往而不利。


    作為一名領導者,正確地運用“計”,就可以有效地管理下屬,就可以創造佳績。


    □不算不勝善算必勝


    《孫子兵法》中有一句話極其深刻,即“多算勝,少算不勝”。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做任何事之前,必須先在腦中盤算清楚好才出手,切忌盲目衝動,不知對手底細就稀裏糊塗動手腳。再者,還要注意“多算”與“少算”的關係——越反複思慮,越周密推算,越能贏得勝利;反之,就可能大打折扣,甚至招致慘敗。因此,我們必須明白,一個“算”字的重要性,即不算不勝,多算必勝。


    下麵我們看一看劉邦身邊的門客薛公是如何成為一名令人折服的算客的。


    漢高祖劉邦在平息了梁王彭越的叛亂和殺死韓信後不久,曾為漢朝天下的建立作出重大貢獻的淮南王英布興兵反漢。劉向文武大臣詢問對策,汝陽侯夏侯嬰向劉邦推薦了自己的門薛公。


    漢高祖問薛公:“英布曾是項羽手下大將,能征慣戰,我想親大軍去平叛,你看勝敗會如何?”


    薛公答道:“陛下必勝無疑。”


    漢高祖道:“何以見得?”


    薛公道:“英布興兵反叛後,料到陛下肯定會去征討他,當然會坐以待斃,所以有三種情況可供他選擇。”


    漢高祖道:“先生請講。”


    薛公道:“第一種情況,英布東取吳,西取楚,北並齊魯,將燕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然後固守自己的封地以待陛下。這樣,陛下也奈何不了他,這是上策。”


    漢高祖急忙問:“第二種情況會怎麽樣?”


    “東取吳,西取楚,奪取韓、魏,保住敖倉的糧食,以重兵守衛皋,斷絕入關之路。如果是這樣,誰勝誰負,隻有天知道。”薛侃侃而談,“這是第二種情況,乃為中策。”


    漢高祖說:“先生既認為朕能獲勝,英布自然不會用此二策,那麽,下策該是怎樣?”


    薛公不慌不忙地說:“東取吳,西取下蔡,將重兵置於淮南。


    我料英布必用此策——陛下長驅直入,定能大獲全勝。”


    漢高祖麵現悅色,道:“先生如何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道:“英布本是驪山的一個刑徒,雖有萬夫不擋之勇,但光短淺,隻知道為一時的利害謀劃,所以我料到必出此下策!”


    漢高祖連連讚道:“好!好!英布的為人朕也並非不知,先的話可謂是一語中的!朕封你為千戶侯!”


    “謝陛下。”薛公慌忙跪下,謝恩。


    漢高祖封薛公為千戶侯,又賞賜給薛公許多財物,然後於這年(公元前196年)的10月親率12萬大軍征討英布。


    果然,英布在叛漢之後,首先興兵擊敗受封於吳地的荊王劉,又打敗了楚王劉爭,然後把軍隊布防在淮南一帶。


    漢高祖戎馬一生,南征北戰,也深諳用兵之道。雙方的軍隊蘄西(今安徽宿縣境內)相遇後,漢高祖見英布的軍隊氣勢很,於是采取了堅守不戰的策略,待英布的軍隊疲憊之後,金鼓鳴,揮師急進,殺得英布落荒而逃。


    英布逃到江南後,被長沙王吳芮的兒子設計殺死,英布的叛以失敗而告終。


    □“神算子”有奇招諸葛亮巧借箭


    三國風雲,變幻萬千。其中攪亂風雲者,無非是軍師、謀士。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一名“神算子”,他智謀過人,膽量過人。人人皆知的“草船借箭”就是諸葛亮的得意之作。它是《孫子兵法》算計高招的巧妙運用。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80萬大軍(實際上隻有20萬)大劉備,進逼東吳。東吳的孫權為了自身利益與劉備結成聯盟,共同抗擊曹軍。


    當時,劉備派到東吳去的使者是諸葛亮,東吳的三軍都督是瑜。周瑜心地狹小,見諸葛亮處處高他一籌,就想尋機殺掉諸亮。


    一天,周瑜想到一條妙計,請諸葛亮監造十萬枝箭。諸葛亮口答應,並立下軍令狀,保證三日內交納十萬枝箭,否則甘受罰。周瑜暗暗高興,心想:“這可是你自己找死,怪不得我!”


    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後,一連兩天,隻是飲酒作樂。到了第三,諸葛亮找到好友魯肅,請魯肅撥給快船20隻,每隻船上都紮草人,然後把魯肅請到船中,於四更時分,命士兵將20隻船劃北岸。這時候,長江水麵大霧迷漫,對麵看不見人。諸葛亮命士兵們把船頭西尾東一字排開,又命令士兵們在船上擂鼓呐。曹軍聽到震天驚地的鼓聲,以為是敵人來偷襲,紛紛放箭,沒用多久,船上的草人全部插滿了箭。諸葛亮與魯肅在船內隻飲酒談笑。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命令士兵們把船頭東尾西排開,逼近曹軍受箭。


    日出霧散,諸葛亮命令船隊迅速返航。這時,每條船上已有五六千枝箭。諸葛亮對魯肅說:“十萬枝箭如期拜納,沒費東半點力氣,將軍沒有想到吧?”


    魯肅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說:“先生真是神人啊,你怎知道今天有如此大霧?”


    諸葛亮笑道:“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曉陰陽,那是庸才。我在三天前就已算定今日有大霧,所以才敢提出三日期限。周都督讓我辦十萬枝箭,到時候,工匠料物都不應手,那不是明明白白要殺我嗎!我諸葛亮命大福大,他是殺我不了。”


    魯肅把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經過告訴給周瑜,周瑜歎道:


    “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我不如他啊!”


    由此看來,算與不算,大不相同。算則能巧取妙勝,不算則任意而去,哪管西東。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弱抗強時,隻有認真算計,才能打過巧妙的對手。


    □以大計製小計


    計有大小之分。善於用計者,總是以大計製小計,從而獲得勝局。且看:


    蜀後主建興12年(公元234年),諸葛亮領兵34萬伐,分5路進軍,六出祁山。魏明帝曹睿聞報,命司馬懿大都督,領兵40萬至渭水之濱迎戰。諸葛亮與司馬懿是場老對手,雙方都知道對方兵法嫻熟,足智多謀,不好付。所以戰前各自都作了周密部署,嚴陣以待。諸葛亮祁山選擇有利地形,分設左、右、前、後、中5個大營,並斜穀到劍閣一線接連紮下14個大營,分屯軍馬,前後接,以防不測。司馬懿則屯大軍於渭水之北,同時在水上起九座浮橋,命先鋒夏侯霸、夏侯威領兵5萬渡河至渭南岸紮營,又在大營後方的東原,築城駐軍,進可攻,退守,穩紮穩打,務使魏軍立於不敗之地。司馬懿受命離魏都時,曾受曹睿手詔:“卿到渭濱,宜堅壁固守,勿與戰。蜀兵不得誌,必詐退誘敵,卿慎勿追。待彼糧盡,必自走,然後乘虛攻之,則取勝不難,亦免軍馬疲勞之苦。”


    所以在經過兩次規模不大的交鋒,雙方互有勝負之後,魏便深溝高壘,堅守不出。由於蜀軍勞師遠來,糧草供應為困難,因而利於速戰;而魏軍以逸待勞,利於堅守。因諸葛亮的主要策略目標,就是要誘敵出戰,調虎離山,速速決。然而司馬懿老謀深算,素以沉著、謹慎、穩重著,加上有魏明帝臨行手詔,也不必擔心那些急於求功的將鼓噪攻訐。在這種情況下,要調動司馬懿這隻“老虎”離山,談何容易!然而再狡猾的狐狸,也鬥不過好獵手。司懿這隻善長謀略,經驗豐富的“深山之虎”,終竟被諸葛調出來了,還險些丟了性命。那麽,諸葛亮究竟使了什樣的奇招,使司馬懿這隻老狐狸也難免上當呢?


    諸葛亮深知,己方最根本的弱點是遠離後方,糧草供困難;他同時也深知司馬懿正是看準了自己這一弱點,並利用這點作文章,期待並設法使蜀軍斷糧,從而將蜀軍死或逼蜀軍撤退,然後乘機取勝。於是諸葛亮便將計就,也在糧草供給問題上作文章、設誘餌,以此引司馬懿隻“虎”離山。措施之一是分兵屯田,與當地老百姓結就地生產糧食,以供軍需,擺出一副作持久戰的架勢。這等於宣示司馬懿:你不急,我也不急;若是我不急,看還急不急。果然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沉不住氣了,對其司馬懿說:“現在蜀兵以屯田作持久戰的打算,如此下,如何是了?何不約孔明大戰一場,以決雌雄!司馬懿頭上雖說,“我奉旨堅守,不可輕動”,心裏其實也很著。諸葛亮的另一個措施,是自繪圖樣,令工匠造木牛流,長途運糧,據傳這東西很好使,“宛如活者一般,上山嶺,各盡其便”,蜀營糧草由木牛流馬源源不斷從劍閣運祁山大寨。司馬懿聞報大驚說道:“吾所以堅守不出者,為彼糧草不能接濟,欲待其自斃耳。今用此法,必為久遠計,不思退矣。如之奈何?”諸葛亮看出了司馬懿急於壞蜀軍屯田、運糧、屯糧計劃的心情,於是進一步利用一點引他上鉤。辦法是:一方麵在大營外造木柵,營內深坑,堆幹柴,而在營外周圍的山上虛搭窩鋪草營造成兵分散結營,與百姓共同屯田屯糧,而大營空虛的假象,引誘魏軍前來劫營;另一方麵在上方穀內兩邊的山坡上虛許多屯糧草屋,內設伏兵,同時讓軍士驅動木牛流馬,偽往來穀口運糧。而諸葛亮自己則離開大營,引一支軍馬上方穀附近安營,以引誘司馬懿親領精兵來上方穀燒。而司馬懿呢?他雖燒糧心切,卻又極為謹慎小心,深中了諸葛亮調虎離山的詭計。於是便也使了個聲東擊、調虎離山計來應戰。他親領魏兵去劫蜀兵祁山大營,但一反過去每戰必讓主攻部隊走在前麵的慣例,讓手下的將衝鋒在前,直撲蜀營,自己反而在後引援軍接應。他樣做,一則是擔心蜀營有準備,怕中了埋伏;二是他指魏軍劫蜀軍大營本屬佯攻,目的是調動蜀軍各營主力,甚至諸葛亮本人領軍前來營救,而他卻自領精力奇襲上方,燒掉蜀方的糧草。然而,司馬懿的這個調虎離山計,卻能跳山“如來佛的手掌心”。諸葛亮早料到司馬懿這一。因而當魏軍直撲蜀軍大營時,諸葛亮隻是事先安排蜀四處奔走呐喊,虛張聲勢,裝作各路兵馬都齊來援救的勢,而諸葛亮卻趁司馬懿這隻“虎”已離山之機,另派支精兵去奪了渭水南岸的魏營,而自己卻在上方穀等待馬懿來“燒糧”,以便“甕中捉鱉”。司馬懿果然中計。他四處蜀軍都急急忙忙奔迴大營救援,便趁機急領司馬、司馬昭及一支親兵殺奔上方穀來。接著又被蜀將魏延諸葛亮的安排,用詐敗的方法誘進穀中,截斷穀口。一山穀兩旁火箭齊發,地雷突起,草房內幹柴全都著火,烈衝天。司馬氏父子眼看就將葬身火海。虧得突來一場傾大雨,才救了司馬氏父子3人及少數親兵的性命。司馬這隻“虎”原本拿定了深溝高壘、堅守不出,決不離山主意,結果卻仍被諸葛亮調下了山;他原想用“調虎離”計燒掉蜀軍的糧草,想不到卻反而中了諸葛亮的“調離山”計。真是計外有計,天外有天,軍機難測。


    □用連環計製敵


    最高妙計策是:一計與一計形成連環作用,從而產生“一攬子”的功效。


    公元前484年,齊國的右相陳恆企圖操縱國政,但又怕朝中大臣國書、高無平從中作梗,便向齊簡公建議,派書等幾位大臣領兵攻打魯國,說是魯國曾與吳國一道攻過齊國,應該報仇解恨。齊簡公采取了陳恆的建議,派書為大將,帶著高無平等大臣率領兵車千乘來到汶水之紮營。


    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大吃一驚,與他的幾個學生商量:“魯國是我們的父母之邦,現在有難,不可以坐視不救,有誰能製止齊軍攻打魯國呢?”聽了孔子的話,子貢自告勇地說他有辦法解救魯國麵臨的危難。


    子貢先到齊國見到右相陳恆,他對陳恆說道:魯國的牆低而薄,護城河狹而淺,國君懦弱,大臣無能,軍隊善於打仗,是個難於征伐的國家,而吳國城牆高而厚,護河寬而深,兵多將廣,是個比較容易征伐的國家啊!陳聽了這話,很生氣,認為子貢在戲弄他。子貢便讓陳恆退左右,悄悄地對陳恆說:“據我觀察,相國與大臣國書、高無平有些不和。國書與高無平率軍進入衰弱的魯國,一能取勝。取勝的功勞自然屬於國書與高無平,這些人的勢會不斷增加,而相國您便將因此麵臨困境了。因此,假您能設法使國書、高無平率兵攻打吳國,勢必遭到失敗,國書與高無平將麵臨困境,這對於相國您掌大權是很有利啊!”


    陳恆聽了子貢的話,很是高興,但考慮到齊軍已開到水,忽然又叫他去打吳國,別人會懷疑他的動機,因而些猶豫不決。


    子貢了解到陳恆的思想顧慮,便又對陳恆說:“隻要您叫他們按兵不動,我便立即到吳國去說服吳王來救魯伐,這樣,齊國就有理由攻打吳國了。”陳恆同意子貢的主,竟以聽說吳國將出兵攻齊為理由,叫國書暫不攻魯。


    子貢日夜兼程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上次吳國和國聯合攻齊,現在齊國人為了報仇,已屯兵汶水之上,準先攻打魯國,再攻打吳國。大王您何不先發製人,興兵齊救魯?以吳國的強大,定能打敗齊國,這樣也可使魯聽命於吳國了。”夫差說:“上次打敗齊軍後,齊國表示事吳國,一直不來朝貢,我正要向他問罪呢?隻是聽說國有侵犯吳國的野心,我準備先打越國,再進兵齊國。”


    聽了夫差的話,子貢表示自己願意去說服越王,讓越親自率軍跟隨夫差攻齊。夫差高興地答應了。


    子貢來到越國,告訴勾踐說:夫差懷疑越國將攻打吳,吳國就要興兵伐越了。勾踐聽了很著急。子貢便教給一個辦法:親自率領一支軍隊,跟隨吳王攻打齊國,這可以消除吳國對越國的懷疑,將來如果吳國戰敗,力量會削弱,吳軍戰勝,一定會與強大的晉國爭霸,這樣,後必然空虛,越國便可以乘虛而入。勾踐十分讚成子貢的意。過了幾天,越王便派文種向吳王獻寶劍、精甲等禮,並表示越王將親率3000軍士隨吳伐齊。吳王很高興。


    子貢又說服吳王,隻要讓越軍參戰就行,而越王勾踐則不親自出征了。


    接著,子貢辭別了吳王,又趕往晉國,對晉王說:人遠慮,必有近憂。吳軍正要攻打齊國,如果吳軍取勝,吳一定會要和晉國爭霸,晉國應有所準備……


    等子貢迴到魯國,吳軍已打敗齊國。不久,吳王又率軍北上伐晉。這時,越王勾踐便乘機攻占了吳國都城。


    子貢一番攻心遊說,布置了一個使齊、吳、越、晉等互相牽製的連環巧計,使魯國免遭齊軍的攻伐,又免受國的挾製,從而挽救了魯國。


    事物都是相互聯係的,隻要抓住了要害的一點就會引起鎖反應。連環計是一種權術,主要是讓敵方互相拖累,互牽製,或者通過巧妙的方法使敵人不戰自敗,減弱敵人力量,或乘機進攻,或乘機撤退。此計的關鍵是要使敵“自累”,讓它背上包袱,不能自由行動。這樣,就給圍敵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拿破侖巧計取勝


    計策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把難辦的事辦成。這一點拿破侖身上就有體現:


    1798年5月,拿破侖出征埃及,企圖進一步攻取印度,奪取這顆英國王冠上的明珠。他出兵之前,擔心在地中海遭到英國艦隊的截擊,就利用種種手段,散布假情報,說國地中海艦隊將進入大西洋,在愛爾蘭登陸。兩年前,確一支法國艦隊企圖開赴愛爾蘭,令英國人震驚。這次,英海軍艦隊指揮官納爾遜害怕拿破侖真的會竄到他們的後,急忙把艦隊調集於直布羅陀,準備截擊通過海峽的法艦隊。這時,拿破侖乘機從土倫軍港出發,開赴埃及。納遜發現中計,馬上揚帆直追,可惜他操之過急,竟然跑法國艦隊前頭去了。當他趕到亞曆山大港時,一艘法國艦的影子也沒見。納爾遜估計拿破侖可能要先去君士坦堡,便又向那裏撲去,卻料不到,他前腳走,法國艦隊腳就趕到亞曆山大,並順利登陸,進占埃及。拿破侖聲擊西,利用敵方的錯覺,取得了進占埃及的成功。


    聲東擊西講的是出奇製勝,其目的在於轉移敵人的目,使其疏於防範,然後再乘其不意,攻其不備。凡是幹何一件事,為了消除當前人為的阻力,減少本身的損失,一定要設法分散對方的力量,或鬆懈其意誌,才可以乘虛入,達到目的。此計的用法很多,但有一個前提很重要,那就是本身的企圖和行動要絕對秘密,這樣才能時刻爭取動,否則就會處處被動,處處受牽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孫子兵法現代釋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籬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籬子並收藏孫子兵法現代釋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