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


    譚子灣來了兩位騎自行車的同誌,其中一位穿著中山裝,戴著黑框眼鏡,一看就像文化人,另一位是穿著時髦的年輕女同誌,身上背著一台照相機。


    兩人來到上海著名的棚戶區後,立馬皺起了眉頭,在這裏他們終於體會到汙水橫流到底是什麽場麵。


    他們很難想象,在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鄭非,不單創作出了《風雲》,還寫得一手好文章。


    “大爺您好,我們是文匯報的記者,請問鄭非老師,住哪裏啊。”女同誌開口問道。


    弄堂口負責燒老虎灶的張大爺,抽了口卷煙,用他那漆黑如墨的手,指著裏麵。


    “找鄭非的啊,往裏麵走大概三十米,那個看報紙的老頭的左手邊,就是鄭非的家。”


    “謝謝你啊,大爺。”


    “客氣,客氣。”


    見兩人問完路就走,張大爺露出了嫌棄的表情,記者這麽摳的嗎,也不給根帶煙嘴的煙來抽抽,還是那個胖子好,至少還給我一根牡丹抽。


    可鄭非這小子也是厲害,前不久來了個出版社的胖子主編給他送了蛋糕。


    現在把記者也給招來了。


    ......


    “鄭非,下來啦。”


    “有記者來找你采訪了。”


    這次孫大爺沒喊,而是換張大娘喊鄭非,自打31弄出了個漫畫家後。


    住在弄堂裏的人,腰杆子都跟著變直了,逢人就開始誇鄭非。


    連帶著學生也跟著自豪了起來,每次聽到有人討論《風雲》,他們就會自豪說道:“鄭非老師是我們弄堂的。”


    聽到有記者來采訪,街坊鄰居立馬就圍了過來,有人炒菜到一半,把鐵鍋放到了一邊,全都來看記者采訪。


    畢竟在這個年代,記者那可是相當牛逼的職業,什麽廠裏麵的工人,跟他們一比。


    呸,完全就沒得比。


    兩個記者見到鄭非後,也是相當驚訝,雖然知道他是待業青年,可真沒想到會這麽年輕。


    鑒於前兩年來報社投稿《傷痕》的盧新華也才二十有四,他們也就沒那麽驚訝了。


    “鄭非老師你好,我是文匯報的記者,我叫薑躍......”


    “我是陸小雨,是編輯助理。”


    “兩位同誌好。”


    鄭非跟他們一一握手。


    薑躍接著說道:


    “是這樣的,報社已經收到你那篇文章了,我們也看過了,這趟過來,是想來采訪一下,不知道方不方便。”


    “采訪啊,完全可以的。”


    鄭非見街坊鄰居,大人小人全都圍了過來:“外頭挺冷的,咱們到屋裏頭說吧。”


    ......


    陸小雨才十九歲,中專剛剛畢業,是這位薑記者的徒弟,不過她並不是考進來的,而是頂替了她爹的位置。


    來到鄭非的房間後,她看著眼前十平方的屋子,感覺是真的簡陋。


    連椅子都沒幾把,這個叫鄭非的年輕人直接坐在床板,把房間裏僅有的兩張椅子都給了他們。


    就是空白牆上,還有幅關帝像,光線不好的時候看,還真怪嚇人的。


    薑躍說道:“我們這次來呢,主要是有些事情想跟你確認一下。”


    “薑記者,您盡管問。”


    薑躍翻開了手裏那本印著文匯報三個繁體字的記事本:“你真的是待業青年嗎?”


    像這種帶有身份的稿件,他們是不能隨便就刊登的,得認真核實才行。


    不然要出問題了,他們也是會被連累的,報刊也會被處罰。


    因為鄭非有這手本事,肯定有部門搶著要,沒理由,還是待業青年。


    可沒等鄭非開口說,擠在門口偷聽的張大娘就舉手道:


    “同誌,我向你們作證,鄭非是待業青年,因為他爹的身份問題,沒有單位敢接收。”


    “薑記者,可能我在稿件裏,我寫得不夠詳細,我爹也是連環畫家,當初......


    所以我的確是待業青年。”


    就在鄭非說的時候,一旁的陸小雨不停用筆將采訪的內容記錄了下來。


    站在門口的,,張大娘歎氣了聲:“鄭非這孩子,打小就很苦,可最混蛋的還是他那些親戚。


    一個個都把他當成了包袱,全都不願意帶他,尤其是那個叫張桂芬的大伯母,還把他爹娘留給他的那點家當全都給坑走了,這孩子從這麽小的時候,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


    薑躍有些尷尬,他發現門外這位大娘,特別喜歡搶答。


    在聽鄭非講述完家庭情況後,陸小雨突然覺得那篇《一個待業青年決定去死》的文章,寫得還是太保守了。


    她真的很難想象,在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裏,在這種連唿吸感覺都是錯的人生裏。


    這位待業青年,到底是有何種覺悟,才能做到心向暖陽,向死而生的。


    薑躍對鄭非這個年輕人也很是敬佩,低調、懂事,最重要的是哪怕身處逆境,可依舊對這個世界不曾失望。


    尤其那句:“我現在有個妹妹了,那就應該更好的生活,不單是為了我,也為了我的家裏人。”


    薑躍也有個妹妹,聽完鄭非老師的話後,他突然也覺得,是應該對自己那位妹妹更好一點。


    采訪了大概一個小時這樣,薑躍對著鄭非說道:


    “鄭老師,您這篇文章,我們已經確定采用,但會經過簡單的修改,不會影響整體表達,您這邊可以接受嗎?”


    “那標題會被改掉嗎?”


    這個標題可是鄭非取的,一開始李雯雯那個標題“一個待業青年的死亡”。


    鄭非覺得不夠有張力,簡單來說,就是不夠吸睛。


    就換成了《一個待業青年決定去死》,而這個靈感則來源於一部電影。


    “不用擔心,標題不會改,編輯室那邊全都覺得這個標題特別的好。”


    “那就好,內容的話,你們可以按要求進行簡單調整,我是沒有意見的。”


    “還有稿費提前告知您一下,我們報刊除非有提前約稿,否則都是千字五元。”


    “可以啊,沒問題。”


    這個稿費待遇比很多報刊都高了,這年代稿費好像是千字三元起,像他這種新人,一般都是拿最低檔的。


    采訪的最後,那個叫陸小雨的女同誌拿起了照相機,對著他的房間簡單拍了張照片。


    還給鄭非單獨拍了一張。


    另外三人站在一起,讓別人給他們合拍了一張。


    采訪結束,拍完照片後,鄭非撓著頭說道:“薑記者,要是有上報的話,能不能不要刊登我的照片。”


    薑躍有點好奇:“鄭老師,是有什麽顧慮嗎?”


    “我這人自由習慣了,不喜歡給人認出來,這樣就沒法在外麵蕩馬路了。”


    “這樣啊,可以。”


    平常他們去采訪,大多數人恨不得把自己的照片也給加進去。


    因為這樣出門,大家就能認識他了,這年頭很多作家都有一個問題。


    文章火了,人沒有火,走在路上,別人都不知道他是誰,於是部分人就恨不得刊登文章時,把他的照片附上。


    有些作家出版書的時,還一定要在封麵折疊處印上自己的照片和簡介。


    離開譚子灣31弄後。


    薑躍忍不住對著身後的陸小雨說道。


    “這樣的年輕人,還真是少見啊,20歲的身軀,沉穩懂事的就跟個老頭子一樣。”


    陸小雨迴道:“師傅,是不是,他跟我們經曆不一樣,所以才這麽成熟的。”


    薑躍皺眉思考了會,並沒有迴答,而是對著她說道:“迴報社,等會加班改稿子,咱們爭取明天就上報。”


    “啊,不會吧,這麽說來,今晚又得上夜班了。”


    他們兩人原本白班的編輯,硬生生加班到了晚上,可這種事情早就已經是家常便飯。


    在得到主編簽字後,那篇《一個待業青年決定去死》的文章,終於開始排版了,足足一整個版麵,兩千多字。


    而這字數可比那個《書包裏到底裝著什麽》多太多了,而這就是文匯報的態度。


    淩晨。


    上海的天還沒亮,可印刷廠卻非常的繁忙,無數的報紙,要從這裏印刷、運輸,在天亮前,送到各個分發點,各個報刊亭去。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都重生了,誰還搞連環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月不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月不渡並收藏都重生了,誰還搞連環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