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植性格剛毅,常有匡扶社稷,救濟世人的誌向。
年少時,曾拜大儒馬融為師。學成之後,返迴家鄉農耕、教學,直到建寧年間。
“主人,門外又來了一批州郡的使者,希望老爺您入朝為官。”一位老奴疾步走入後堂,躬身朝盧植稟告。
盧植捧著一卷竹簡,絲毫不為所動:“朱老,你就替我迴絕了他們。”
“諾!”
朱姓老奴應允一聲,轉身退出內屋。
“且慢!”
盧植似乎想到什麽,突然放下書卷,朝朱老招手示意。
“老爺可是改了主意?”朱老湊近,低聲問道。
“倒不是因為這個。我想問,院門外那對母子如何了?”
“那對孤兒寡母啊,他們跪了整整一天都不曾離開,老仆怎麽勸都沒用。”朱老如實相告。
隻是他心中卻十分詫異。也不知自己主人盧植心中是如何想的。放著州府的使者不理會,竟還有閑心去垂詢這些凡夫俗子。
盧植似乎被那母子二人的毅力打動,微微歎息一聲:“罷了!朱老,你等州府使者離開後,就把那母子倆人請進來吧。”
“這天寒地凍的,如果再這樣下去,恐怕會出人命。”
“遵命。”
朱老畢竟服侍盧植多年,知道他的脾氣,也不再多言,徑直走了出去。
片刻過後。
朱老領著一位風韻猶存的年輕婦人緩緩走了進來,她身後還跟著一名約莫七、八歲的孩童。
盧植見那孩子雙手被凍得紅腫,但卻麵露堅毅之色,於是連忙吩咐府中下人搬出爐火,又奉上熱茶。
盧植坐在對麵,靜靜等待二人稍稍緩過神來,這才開口說道:“非是盧某看不起你們拿來的束修。我既不擅長辭賦,也不擅長為官之道,所學經義雜亂繁多,怕誤了令郎的前程。”
“先生忠義無雙,民婦早有耳聞。此子乃是亡夫的遺腹子,雖然也有些許劉氏血脈,但早已淪為白身,哪裏還有什麽前程?”那婦人說得梨花帶雨,分外淒涼。
她平日裏織履販席撫養兒子長大,隻求他能拜得名師,日後方便混個出身,好不墜了先輩的名頭。
“既然你們如此堅持,盧某就答應為令子開蒙。”盧植見推脫不過,也是一陣歎息。“不過,盧某隻收外門弟子,也無需拜師,他日學有所成也不得以弟子自居,你們可願意?”
盧植這樣做,就是為了避免有些心懷不軌的人,借著他的名頭混跡官場,玷汙了他的名聲。另一方麵,也是為了防止他被政敵陷害時,這些弟子同樣遭到牽連。
“還不快拜謝。”婦人麵露喜色,連忙催促身側的孩童。
“劉備拜見夫子。”
“劉備,好名字啊!左傳有雲,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盧植微微頷首,算是應承了劉備的大禮。
“這名字是你先父取的吧?”
“先生真乃神人。”婦人搶先答道,她是劉備的生母——吳氏。
盧植挺喜歡眼前這垂髫少年,不禁開起了玩笑:“不知你長大後,可有什麽抱負?”
“等我長大了,要像光武帝那樣,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小劉備不假思索,爽朗地答道。
“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盧植口中喃喃自語,驚歎不已。
要知道,盧植的誌向就是匡扶社稷,救濟世人,隻是他完全沒想到,眼前這小屁孩竟也有如此宏願。
盧植覺得此子異於常人,心中很是認可。隻是他拍著劉備的肩膀,卻是一臉嚴肅:“這些話以後切莫跟外人提起,要是被不懷好意的人聽了去,那可是要殺頭的大罪。”
“我大漢帝位傳承,自有法度,豈是你我能夠覬覦的?”
“備兒知錯!”劉備恭敬行禮。
“你要報國扶危,這誌向很好。”盧植擔心剛才的話語過於嚴厲,從而打擊了劉備的信心,轉而又柔聲稱讚。
“隻是你可知道,要如何做才能實現報國扶危的誌向?”盧植似乎在自言自語,他不等劉備迴答,又繼續侃侃而談。
“為師今日教你四個字,隻要你能做到,那就一定能實現你心中的抱負。”
“哪四個字?”劉備那稚嫩的小臉上,瞬間堆滿了歡喜。
“你看這幅圖畫。”盧植指向身後的一幅太極圖。
劉備仔細端詳著眼前的陰陽圖案,心中仍然是一頭霧水。他此刻還隻是七、八歲的孩子,哪裏懂得這玄而又玄的大道理。
“這萬物都有兩極,陰陽相生,深邃而又微妙。陽者,猶如光芒萬丈;陰者,如同晦暗無光。相互纏繞,生生不息……”
盧植不知不覺已經將劉備當成了弟子。但講完才發現,對方還隻是個稚童,所求的,也不過是開蒙識字而已。
“說這些玄學清談,你未必能懂,但一定要記住仁義和隱忍。守住本心,日後你定然能有一番作為。”
“隱忍……!”
劉備的思緒如潮水般從記憶深處退去,又緩緩將他拉迴到現實。
他強忍著心中劇痛,用顫抖的右手輕輕擦拭著眼角的淚水。此刻,他終於明白盧植臨終前想要告訴他的真諦——“隱忍”。
在這亂世之中,唯有隱忍,才能積蓄力量;唯有隱忍,才能靜待時機;也唯有隱忍,才能實現自己兒時的夢想。
洛陽,皇宮。
顏良身披重甲,步伐沉穩地走上大殿。
他朝袁紹點頭示意後,方才拱手向劉協稟報:“陛下,罪臣盧植已被正法。”
劉協微微挪動身形,心中似有怯意,強作鎮定地迴應:“好,朕已知曉,你且先行退下。”
“末將還有一事。”顏良並未離去,而是蠻橫地說道:“盧植麾下將領劉備不服詔令,公然率兵叛亂,試圖擾亂法場,此等行為實乃大逆不道,望陛下嚴懲不貸。”
“竟還有此事?”劉協略感詫異,繼續追問道:“這劉備究竟是何許人?”
“劉備乃幽州人氏,據傳是中山靖王之後,然其家道中落,如今已淪為一介布衣。”曹操拱手迴答。
“此人出身寒微,不足為懼,不如就將其一並誅殺,以絕後患。”袁紹略作沉思,說出心中決定。
年少時,曾拜大儒馬融為師。學成之後,返迴家鄉農耕、教學,直到建寧年間。
“主人,門外又來了一批州郡的使者,希望老爺您入朝為官。”一位老奴疾步走入後堂,躬身朝盧植稟告。
盧植捧著一卷竹簡,絲毫不為所動:“朱老,你就替我迴絕了他們。”
“諾!”
朱姓老奴應允一聲,轉身退出內屋。
“且慢!”
盧植似乎想到什麽,突然放下書卷,朝朱老招手示意。
“老爺可是改了主意?”朱老湊近,低聲問道。
“倒不是因為這個。我想問,院門外那對母子如何了?”
“那對孤兒寡母啊,他們跪了整整一天都不曾離開,老仆怎麽勸都沒用。”朱老如實相告。
隻是他心中卻十分詫異。也不知自己主人盧植心中是如何想的。放著州府的使者不理會,竟還有閑心去垂詢這些凡夫俗子。
盧植似乎被那母子二人的毅力打動,微微歎息一聲:“罷了!朱老,你等州府使者離開後,就把那母子倆人請進來吧。”
“這天寒地凍的,如果再這樣下去,恐怕會出人命。”
“遵命。”
朱老畢竟服侍盧植多年,知道他的脾氣,也不再多言,徑直走了出去。
片刻過後。
朱老領著一位風韻猶存的年輕婦人緩緩走了進來,她身後還跟著一名約莫七、八歲的孩童。
盧植見那孩子雙手被凍得紅腫,但卻麵露堅毅之色,於是連忙吩咐府中下人搬出爐火,又奉上熱茶。
盧植坐在對麵,靜靜等待二人稍稍緩過神來,這才開口說道:“非是盧某看不起你們拿來的束修。我既不擅長辭賦,也不擅長為官之道,所學經義雜亂繁多,怕誤了令郎的前程。”
“先生忠義無雙,民婦早有耳聞。此子乃是亡夫的遺腹子,雖然也有些許劉氏血脈,但早已淪為白身,哪裏還有什麽前程?”那婦人說得梨花帶雨,分外淒涼。
她平日裏織履販席撫養兒子長大,隻求他能拜得名師,日後方便混個出身,好不墜了先輩的名頭。
“既然你們如此堅持,盧某就答應為令子開蒙。”盧植見推脫不過,也是一陣歎息。“不過,盧某隻收外門弟子,也無需拜師,他日學有所成也不得以弟子自居,你們可願意?”
盧植這樣做,就是為了避免有些心懷不軌的人,借著他的名頭混跡官場,玷汙了他的名聲。另一方麵,也是為了防止他被政敵陷害時,這些弟子同樣遭到牽連。
“還不快拜謝。”婦人麵露喜色,連忙催促身側的孩童。
“劉備拜見夫子。”
“劉備,好名字啊!左傳有雲,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盧植微微頷首,算是應承了劉備的大禮。
“這名字是你先父取的吧?”
“先生真乃神人。”婦人搶先答道,她是劉備的生母——吳氏。
盧植挺喜歡眼前這垂髫少年,不禁開起了玩笑:“不知你長大後,可有什麽抱負?”
“等我長大了,要像光武帝那樣,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小劉備不假思索,爽朗地答道。
“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盧植口中喃喃自語,驚歎不已。
要知道,盧植的誌向就是匡扶社稷,救濟世人,隻是他完全沒想到,眼前這小屁孩竟也有如此宏願。
盧植覺得此子異於常人,心中很是認可。隻是他拍著劉備的肩膀,卻是一臉嚴肅:“這些話以後切莫跟外人提起,要是被不懷好意的人聽了去,那可是要殺頭的大罪。”
“我大漢帝位傳承,自有法度,豈是你我能夠覬覦的?”
“備兒知錯!”劉備恭敬行禮。
“你要報國扶危,這誌向很好。”盧植擔心剛才的話語過於嚴厲,從而打擊了劉備的信心,轉而又柔聲稱讚。
“隻是你可知道,要如何做才能實現報國扶危的誌向?”盧植似乎在自言自語,他不等劉備迴答,又繼續侃侃而談。
“為師今日教你四個字,隻要你能做到,那就一定能實現你心中的抱負。”
“哪四個字?”劉備那稚嫩的小臉上,瞬間堆滿了歡喜。
“你看這幅圖畫。”盧植指向身後的一幅太極圖。
劉備仔細端詳著眼前的陰陽圖案,心中仍然是一頭霧水。他此刻還隻是七、八歲的孩子,哪裏懂得這玄而又玄的大道理。
“這萬物都有兩極,陰陽相生,深邃而又微妙。陽者,猶如光芒萬丈;陰者,如同晦暗無光。相互纏繞,生生不息……”
盧植不知不覺已經將劉備當成了弟子。但講完才發現,對方還隻是個稚童,所求的,也不過是開蒙識字而已。
“說這些玄學清談,你未必能懂,但一定要記住仁義和隱忍。守住本心,日後你定然能有一番作為。”
“隱忍……!”
劉備的思緒如潮水般從記憶深處退去,又緩緩將他拉迴到現實。
他強忍著心中劇痛,用顫抖的右手輕輕擦拭著眼角的淚水。此刻,他終於明白盧植臨終前想要告訴他的真諦——“隱忍”。
在這亂世之中,唯有隱忍,才能積蓄力量;唯有隱忍,才能靜待時機;也唯有隱忍,才能實現自己兒時的夢想。
洛陽,皇宮。
顏良身披重甲,步伐沉穩地走上大殿。
他朝袁紹點頭示意後,方才拱手向劉協稟報:“陛下,罪臣盧植已被正法。”
劉協微微挪動身形,心中似有怯意,強作鎮定地迴應:“好,朕已知曉,你且先行退下。”
“末將還有一事。”顏良並未離去,而是蠻橫地說道:“盧植麾下將領劉備不服詔令,公然率兵叛亂,試圖擾亂法場,此等行為實乃大逆不道,望陛下嚴懲不貸。”
“竟還有此事?”劉協略感詫異,繼續追問道:“這劉備究竟是何許人?”
“劉備乃幽州人氏,據傳是中山靖王之後,然其家道中落,如今已淪為一介布衣。”曹操拱手迴答。
“此人出身寒微,不足為懼,不如就將其一並誅殺,以絕後患。”袁紹略作沉思,說出心中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