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廣陽郡,安次縣東南。
劉禪一行人不再喬裝,徑直繞過州牧府,抵達安次縣。
準備休整一陣後,再繼續南下。
甄玄、張承的商隊,早在軍都城時,便與他們分別,徑直返迴中山郡去了。
此時的劉禪,宛如一位威武的將軍,走在隊伍前方,看著身後的騎卒,心中別提有多高興了。
突然,遠處出現了幾名哨探。
劉禪仔細一看,為首的正是橋蕤,竟還帶了傷。先前劉禪命他領著五十騎為先鋒,沿路打探情況。
“殿下,卑職被人偷襲了。”橋蕤下馬稟報。
劉禪心中暗道不妙:“你們怎麽就迴來這麽幾個人?”
“卑職在東南二十裏外,遭遇賊人偷襲。隻有十餘騎拚死突圍而出,其餘人盡皆被俘。”
“賊人有多少人?”
“數百騎。”
劉禪一臉愕然:“他們打的什麽旗號?”
能有數百騎的,哪裏是什麽賊人,分明是正規軍。
“沒有打出任何旗號。”橋蕤如實答道。
“怕又是那公孫瓚!”劉禪心中篤定。
此刻尚在幽州境內,光天化日之下,能如此無法無天的,隻可能是右北平的公孫瓚了。
自石門之戰,公孫瓚大破烏桓叛軍首領和漢朝叛將,一戰成名。
如今他麾下已經有四千騎卒和六千步卒,已經算得上是一位實力強勁的諸侯。
又怎會甘願接受幽州牧的節製?
“老臣願隻身前往右北平,勸弟子公孫瓚前來歸順殿下。”盧植主動請纓。
“卑職與那公孫瓚有舊,也願與盧師一同前往。”劉備也上前自薦。
劉禪擺了擺手,拒絕了兩人意圖招攬公孫瓚的建議。
其實他們都知道,招攬公孫瓚的希望非常渺茫。
公孫瓚劫掠周邊郡縣,侵暴幽州,早已暴露出他的狼子野心。
隻是他還差一個機會,隻待天下大亂,他就會效仿董卓以武犯禁,趁機鏟除幽州牧,再掌控整個幽州,進而問鼎天下。
“當務之急是迅速消滅這數百騎的賊兵,以便能快速通過幽州。”劉禪想速迴平原郡,免得夜長夢多。
“從橋校尉的情報看來,這些賊兵很熟悉此地地形,殿下不可大意。”盧植鄭重提醒。
“盧師可有計策?”
“既然這些賊人的目標是戰馬,殿下可以此為誘餌,來個甕中捉鱉。”
“盧氏,此計甚妙。”劉禪麵露喜色,當即吩咐:“傳令,就地紮營。”
不久,一座小型營寨搭成了。
裏麵的護衛都是一副平民的裝扮,看起來就像是普通商隊。
那營帳後麵,還關著八百匹上好的戰馬。
圓月初升。
夜色下的曠野正一片寂靜。
“隊率,發財了,這麽多匹戰馬,那得值多少錢。”一名哨探,正看著劉禪的營地垂涎不已。
“噓!”那名隊率拍了拍同伴,示意他小心說話,別驚動了對麵的哨崗。
他又仔細觀察了一陣,方才示意眾人朝後方退去。
就在橋蕤遇襲之地。
一名約莫十八歲的年輕男子,領著三百名騎卒分散而坐。
他們中間,正燒著幾堆篝火。而他們身後似乎多出來四十匹戰馬,正是剛才一戰俘獲的。
“田都尉,負責偵察的隊率迴來了。”一名親衛走到年輕男子跟前,低聲耳語。
“讓他們過來。”
“是!”
那名隊率走向前來,拱手稟報:“都尉,在西北方向二十裏,有一商隊正據河紮營,人數在四百人左右,其中約有馬匹八百。”
“八百匹馬?你確定沒有看錯?”年輕男子霍地站了起來,眼中閃過一絲驚喜之色。
“絕無差錯。”
田都尉來迴踱步,八百匹良駒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雖然對方也有四百人,但僅僅隻是商隊護衛的話,他們並沒有放在眼裏。
“晚上咱們再幹他一票大的。”田都尉最終決定放手一搏。
天下紛亂,馬匹早已經成為了暢銷貨,也難怪他不想舍棄這到嘴的肥肉。
黑夜中,數百人影閃動。
他們口銜枚,馬裹蹄,快速朝劉禪的營寨靠近。
不過,對麵營寨守備森嚴,又兩麵環水,看起來似乎沒那麽容易進攻。
沿水路泅渡過去?
那樣必定會引起敵人的警覺。
堵上遊之水,衝垮此地?
以他麾下這點士卒,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
明日再設伏?
可是對方也是騎兵,人數也不少,要是真在平地上跑起來,誰圍誰還不一定呢。
田都尉思來想去,發現能選擇的餘地不多。
“若過了今晚,這支商隊恐怕都要走出幽州了,到時候將再無機會。”
“隨我潛過去。”田都尉低聲吩咐。
“諾!”
緊接著,他們的身形再次融入黑夜,向著對方營寨而去。
劉禪的營寨之中,同樣是一片寂靜。
“轟!”
隨著一聲巨響,那簡陋的營門連同部分營牆,在瞬間拉扯之下,轟然倒塌。
這樣的營寨連望樓和箭塔都沒有,與漢軍精銳的營寨相比,簡直不堪一擊。
這也是田都尉下定決心,放手一搏的原因所在。
“殺!”
他抽出佩劍,一聲令下,三百名精銳士卒紛紛躍上戰馬,如同一支支離弦之箭,朝著營寨內猛烈衝去。
擺在他們眼前的,可都是唾手可得的功勳和戰利品。
然而,他們衝入營寨內才發現,營帳內竟空無一人。
“不好,中計了!”田都尉心中一驚。
他再轉身一看,前方突然出現了數百名披甲持銳的敵方兵士,一眼望去,長槍林立,如同一道堅不可摧的壁壘。
緊接著,漫天的箭矢射來,夜空中頓時迴響起淒厲的慘叫。
“快撤!有埋伏!”
田都尉全力揮舞長劍,拚命格擋箭矢,同時命令部下撤退。
他們這些騎兵訓練有素,衝鋒時迅猛無比,撤退起來也同樣迅速。在丟下一百多具屍首後,他們順利衝出了營寨。
然而,正當他們以為甩掉了追兵之時,營寨外麵突然亮起了無數火把,如同紅色長龍一般擋在了麵前。
田都尉恍然大悟。
原來,這才是對方的主力部隊。他們早已在此設下埋伏,就等著他自投羅網。
田都尉心中一沉,知道此刻已無路可退,隻能拚死一搏。
他揮舞長劍,大聲激勵著部下:“兄弟們,跟我殺出去!”
可惜,迎接他們的是同樣的長槍、飛箭。
他麾下這點人,在數倍騎兵的衝擊下,竟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除了被射殺的,全部做了劉禪的俘虜。
戰鬥結束。
營寨內,主帳之中。
田都尉及一眾親兵被押了上來。
劉禪打量著這群人,厲聲拷問:“你們為禍鄉裏,四處劫掠,到底是何人指使?”
田都尉主動迴答:“我等都是黃巾賊寇。”
“你們定然是行伍出身,又何必自降身份當賊呢?”劉禪聽後,頓時冷笑著反問:“不就是公孫瓚的部卒嗎?大丈夫敢做不敢當?”
“我田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原來那田姓都尉,正是田豫,字國讓。
“哼!既然你認識我家將軍,那還不把快軍爺們放了?”
“田豫,真的是你嗎?”守在營帳外麵的劉備聽到這個名字,激動地闖了進來。
“玄德?你怎麽在此?”原來田豫也是幽州人,他自幼與劉備相識。
“國讓,為何你們竟以劫掠為生?”
田豫頓時麵露羞愧:“公孫將軍抵禦外族,急需戰馬、物資,而幽州牧又不調撥,隻得出此下策。”
“這不過是公孫瓚私自招兵買馬的借口罷了。”劉禪聽後,一臉冷笑。
“若有戰事,有幽州牧調度指揮。更何況劉虞到任以來,幽州人心穩定,又哪來戰事?”
“是啊,國讓,你這是被公孫伯圭騙了。”劉備也跟著一陣勸說。
“玄德,你跟公孫伯圭是同窗好友,難道也是這麽認為的嗎?”
劉備一時不好迴答,畢竟他與公孫瓚已多年未見。
“難道本王還會冤枉他公孫瓚不成?”劉禪有些惱怒,接過田豫的話,繼續反駁:“日久見人心,你若不信,以後再看便是。”
“孤敢料定,公孫瓚和劉虞之間必有一戰。”
“國讓,何不隨我一起效力於弘農王?”劉備順勢揭過這一茬,轉而勸說田豫投效於劉禪。
“公孫將軍於我有恩,實不忍背棄。”田豫當即婉拒。
“你就不怕本王殺了你嗎?”劉禪饒有興趣地看向他。
“死有何懼?”田豫不禁反問,接著一臉大義凜然:“相反,在下還要多謝殿下成全。”
“殿下!國讓有大才,還請饒他一命。”見劉禪要殺田豫,劉備連忙出言阻止。
“有情有義,也不失為一條漢子。”劉禪親自為田豫鬆綁,又順便送劉備一個人情。“田都尉,好自為之。把戰馬留下,就可以走了。”
他這次略施小計,不僅收迴了丟失的戰馬,還賺了二百餘匹良駒,總算狠狠出了口惡氣。
隻是美中不足,田豫竟不願背棄公孫瓚來投,劉禪倒也不好勉強。
劉禪一行人不再喬裝,徑直繞過州牧府,抵達安次縣。
準備休整一陣後,再繼續南下。
甄玄、張承的商隊,早在軍都城時,便與他們分別,徑直返迴中山郡去了。
此時的劉禪,宛如一位威武的將軍,走在隊伍前方,看著身後的騎卒,心中別提有多高興了。
突然,遠處出現了幾名哨探。
劉禪仔細一看,為首的正是橋蕤,竟還帶了傷。先前劉禪命他領著五十騎為先鋒,沿路打探情況。
“殿下,卑職被人偷襲了。”橋蕤下馬稟報。
劉禪心中暗道不妙:“你們怎麽就迴來這麽幾個人?”
“卑職在東南二十裏外,遭遇賊人偷襲。隻有十餘騎拚死突圍而出,其餘人盡皆被俘。”
“賊人有多少人?”
“數百騎。”
劉禪一臉愕然:“他們打的什麽旗號?”
能有數百騎的,哪裏是什麽賊人,分明是正規軍。
“沒有打出任何旗號。”橋蕤如實答道。
“怕又是那公孫瓚!”劉禪心中篤定。
此刻尚在幽州境內,光天化日之下,能如此無法無天的,隻可能是右北平的公孫瓚了。
自石門之戰,公孫瓚大破烏桓叛軍首領和漢朝叛將,一戰成名。
如今他麾下已經有四千騎卒和六千步卒,已經算得上是一位實力強勁的諸侯。
又怎會甘願接受幽州牧的節製?
“老臣願隻身前往右北平,勸弟子公孫瓚前來歸順殿下。”盧植主動請纓。
“卑職與那公孫瓚有舊,也願與盧師一同前往。”劉備也上前自薦。
劉禪擺了擺手,拒絕了兩人意圖招攬公孫瓚的建議。
其實他們都知道,招攬公孫瓚的希望非常渺茫。
公孫瓚劫掠周邊郡縣,侵暴幽州,早已暴露出他的狼子野心。
隻是他還差一個機會,隻待天下大亂,他就會效仿董卓以武犯禁,趁機鏟除幽州牧,再掌控整個幽州,進而問鼎天下。
“當務之急是迅速消滅這數百騎的賊兵,以便能快速通過幽州。”劉禪想速迴平原郡,免得夜長夢多。
“從橋校尉的情報看來,這些賊兵很熟悉此地地形,殿下不可大意。”盧植鄭重提醒。
“盧師可有計策?”
“既然這些賊人的目標是戰馬,殿下可以此為誘餌,來個甕中捉鱉。”
“盧氏,此計甚妙。”劉禪麵露喜色,當即吩咐:“傳令,就地紮營。”
不久,一座小型營寨搭成了。
裏麵的護衛都是一副平民的裝扮,看起來就像是普通商隊。
那營帳後麵,還關著八百匹上好的戰馬。
圓月初升。
夜色下的曠野正一片寂靜。
“隊率,發財了,這麽多匹戰馬,那得值多少錢。”一名哨探,正看著劉禪的營地垂涎不已。
“噓!”那名隊率拍了拍同伴,示意他小心說話,別驚動了對麵的哨崗。
他又仔細觀察了一陣,方才示意眾人朝後方退去。
就在橋蕤遇襲之地。
一名約莫十八歲的年輕男子,領著三百名騎卒分散而坐。
他們中間,正燒著幾堆篝火。而他們身後似乎多出來四十匹戰馬,正是剛才一戰俘獲的。
“田都尉,負責偵察的隊率迴來了。”一名親衛走到年輕男子跟前,低聲耳語。
“讓他們過來。”
“是!”
那名隊率走向前來,拱手稟報:“都尉,在西北方向二十裏,有一商隊正據河紮營,人數在四百人左右,其中約有馬匹八百。”
“八百匹馬?你確定沒有看錯?”年輕男子霍地站了起來,眼中閃過一絲驚喜之色。
“絕無差錯。”
田都尉來迴踱步,八百匹良駒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雖然對方也有四百人,但僅僅隻是商隊護衛的話,他們並沒有放在眼裏。
“晚上咱們再幹他一票大的。”田都尉最終決定放手一搏。
天下紛亂,馬匹早已經成為了暢銷貨,也難怪他不想舍棄這到嘴的肥肉。
黑夜中,數百人影閃動。
他們口銜枚,馬裹蹄,快速朝劉禪的營寨靠近。
不過,對麵營寨守備森嚴,又兩麵環水,看起來似乎沒那麽容易進攻。
沿水路泅渡過去?
那樣必定會引起敵人的警覺。
堵上遊之水,衝垮此地?
以他麾下這點士卒,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
明日再設伏?
可是對方也是騎兵,人數也不少,要是真在平地上跑起來,誰圍誰還不一定呢。
田都尉思來想去,發現能選擇的餘地不多。
“若過了今晚,這支商隊恐怕都要走出幽州了,到時候將再無機會。”
“隨我潛過去。”田都尉低聲吩咐。
“諾!”
緊接著,他們的身形再次融入黑夜,向著對方營寨而去。
劉禪的營寨之中,同樣是一片寂靜。
“轟!”
隨著一聲巨響,那簡陋的營門連同部分營牆,在瞬間拉扯之下,轟然倒塌。
這樣的營寨連望樓和箭塔都沒有,與漢軍精銳的營寨相比,簡直不堪一擊。
這也是田都尉下定決心,放手一搏的原因所在。
“殺!”
他抽出佩劍,一聲令下,三百名精銳士卒紛紛躍上戰馬,如同一支支離弦之箭,朝著營寨內猛烈衝去。
擺在他們眼前的,可都是唾手可得的功勳和戰利品。
然而,他們衝入營寨內才發現,營帳內竟空無一人。
“不好,中計了!”田都尉心中一驚。
他再轉身一看,前方突然出現了數百名披甲持銳的敵方兵士,一眼望去,長槍林立,如同一道堅不可摧的壁壘。
緊接著,漫天的箭矢射來,夜空中頓時迴響起淒厲的慘叫。
“快撤!有埋伏!”
田都尉全力揮舞長劍,拚命格擋箭矢,同時命令部下撤退。
他們這些騎兵訓練有素,衝鋒時迅猛無比,撤退起來也同樣迅速。在丟下一百多具屍首後,他們順利衝出了營寨。
然而,正當他們以為甩掉了追兵之時,營寨外麵突然亮起了無數火把,如同紅色長龍一般擋在了麵前。
田都尉恍然大悟。
原來,這才是對方的主力部隊。他們早已在此設下埋伏,就等著他自投羅網。
田都尉心中一沉,知道此刻已無路可退,隻能拚死一搏。
他揮舞長劍,大聲激勵著部下:“兄弟們,跟我殺出去!”
可惜,迎接他們的是同樣的長槍、飛箭。
他麾下這點人,在數倍騎兵的衝擊下,竟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除了被射殺的,全部做了劉禪的俘虜。
戰鬥結束。
營寨內,主帳之中。
田都尉及一眾親兵被押了上來。
劉禪打量著這群人,厲聲拷問:“你們為禍鄉裏,四處劫掠,到底是何人指使?”
田都尉主動迴答:“我等都是黃巾賊寇。”
“你們定然是行伍出身,又何必自降身份當賊呢?”劉禪聽後,頓時冷笑著反問:“不就是公孫瓚的部卒嗎?大丈夫敢做不敢當?”
“我田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原來那田姓都尉,正是田豫,字國讓。
“哼!既然你認識我家將軍,那還不把快軍爺們放了?”
“田豫,真的是你嗎?”守在營帳外麵的劉備聽到這個名字,激動地闖了進來。
“玄德?你怎麽在此?”原來田豫也是幽州人,他自幼與劉備相識。
“國讓,為何你們竟以劫掠為生?”
田豫頓時麵露羞愧:“公孫將軍抵禦外族,急需戰馬、物資,而幽州牧又不調撥,隻得出此下策。”
“這不過是公孫瓚私自招兵買馬的借口罷了。”劉禪聽後,一臉冷笑。
“若有戰事,有幽州牧調度指揮。更何況劉虞到任以來,幽州人心穩定,又哪來戰事?”
“是啊,國讓,你這是被公孫伯圭騙了。”劉備也跟著一陣勸說。
“玄德,你跟公孫伯圭是同窗好友,難道也是這麽認為的嗎?”
劉備一時不好迴答,畢竟他與公孫瓚已多年未見。
“難道本王還會冤枉他公孫瓚不成?”劉禪有些惱怒,接過田豫的話,繼續反駁:“日久見人心,你若不信,以後再看便是。”
“孤敢料定,公孫瓚和劉虞之間必有一戰。”
“國讓,何不隨我一起效力於弘農王?”劉備順勢揭過這一茬,轉而勸說田豫投效於劉禪。
“公孫將軍於我有恩,實不忍背棄。”田豫當即婉拒。
“你就不怕本王殺了你嗎?”劉禪饒有興趣地看向他。
“死有何懼?”田豫不禁反問,接著一臉大義凜然:“相反,在下還要多謝殿下成全。”
“殿下!國讓有大才,還請饒他一命。”見劉禪要殺田豫,劉備連忙出言阻止。
“有情有義,也不失為一條漢子。”劉禪親自為田豫鬆綁,又順便送劉備一個人情。“田都尉,好自為之。把戰馬留下,就可以走了。”
他這次略施小計,不僅收迴了丟失的戰馬,還賺了二百餘匹良駒,總算狠狠出了口惡氣。
隻是美中不足,田豫竟不願背棄公孫瓚來投,劉禪倒也不好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