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渡濰河,穿過峽山。
劉禪一行人又朝南走了五十裏,才抵達鄭玄隱居地——梓桐村。
“殿下,快看那邊。”
劉備指向遠處的一片楸木林。
隻見一群士子正從林中走出,紛紛站立在道路兩旁,恭敬地等候著。在他們前方,還站著一位儀表堂堂、精神矍鑠的白須老者,正是鄭玄。
“拜見弘農王殿下。”
待劉禪下馬疾行至跟前,鄭玄領著眾士子齊聲謁拜。
劉禪急忙將鄭玄扶起,也深深作揖行禮:“鄭公不辭辛勞在此等候,真是折煞本王了。孤何德何能,竟蒙長者如此厚愛。”
“殿下平定北海,還百姓以太平,此間恩德如山,當受老夫一拜。”
“先生過譽了。”
劉禪心中格外歡喜,沒想到因為肅清北海賊寇,鄭玄竟對他如此客氣。
“殿下實至名歸,想那黃巾賊寇肆虐青州多年,令百姓苦不堪言。若非殿下以雷霆之勢將其剿滅,又何來今日一番太平的景象。”
鄭玄懇切地說道:“殿下當再受老夫一拜。”
“鄭公使不得。”劉禪趕忙扶住。“本王今日來拜訪鄭公,實乃有事請教。”
“那殿下快隨老夫到草廬一敘。”
兩人一路談笑,向村裏走去。
鄭玄府邸。
眾人依次坐定。
“清河郡崔琰。”
“樂安郡國淵。”
“山陽郡郗慮”
……鄭玄依次介紹身邊的一眾弟子。
“幸會諸位青年才俊。”劉禪拱手向眾人見禮過後,開門見山地說道:“孤本次前來,是想邀請鄭公出山,來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
“稷下學宮?不是早就沒落了嗎?”
眾人一陣竊竊私語,但唯有鄭玄一臉平靜。
“孤準備在臨淄重建學宮,再興百家之學。”
鄭玄聽後,眼神頓時一亮,緩緩開口問道:“殿下為何想辦百家之學?”
“要知道我大漢,自武帝以來,都是推崇儒學。”
“因為儒學救不了如今的大漢。”
劉禪餘音未落,而四座皆驚。
“這……!”
眾人瞠目結舌,他們大多都認為弘農王這是數典忘祖,大逆不道。
隻是礙於身份,不好罵出口罷了。
鄭玄示意眾人安靜,而自己卻陷入一陣沉思。
他身為黨錮之禍的受害者之一,早已沒了年輕時的諸多想法。這也是他為何接連拒絕朝廷的征辟,而選擇隱居鄉野,耕田授徒。
“弘農王說的沒錯!”
眾人循聲望去,說話之人正是郗慮,他理直氣壯地反問:“諸位難道忘了殿下此前的境遇?”郗慮說的自然是董卓擅行廢立之事。
“那是董賊的暴行!又與儒學士子何幹?”有士子當即出言反對。
“滿朝公卿哪個不是儒家出身?但卻沒有一人是那董卓的對手。”郗慮立刻大聲駁斥。
“這些都是打著儒學的旗號的幫兇,與董賊有何不同?”
如今的儒生,似乎早已經忘了氣節為何物,都迷失在權利的爭鬥之間。
即便是此時侃侃而談的郗慮,也沒能逃出這個結局。
在劉禪前世記憶中,他曾位列三公,構陷孔融,拘殺伏皇後,徹底淪為權臣麾下一名出色的劊子手。
身為儒家子弟,鄭玄高徒,他卻選擇屈服於現實。
不過,這也並不是他的錯,完全是大勢使然。即使沒有他郗慮,或許還會有王慮,張慮。
這也是為何莊、墨等人都批判儒家虛偽。
因為仁義,本就不是人的天性。
對於凡人來說,舉起仁義這把劍,終究還是要斬人的。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些世家大族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又哪管他效忠的人究竟是誰。
“那鴻豫覺得,該如何才能拯救大漢呢?”鄭玄倒一臉平靜地朝郗慮追問道。
“正如殿下所言,立百家之學,興青州之兵,重建我大漢。”
“這郗慮是個人才。”
劉禪聽後,心中一震。他可從來沒有透露過,用青州之兵謀取天下的想法。
於是,他順勢稱讚:“不愧是名師出高徒。鴻豫一席話,令本王茅塞頓開。”
“本王重建稷下學宮,隻是想再興百家之學,為大漢培養人才,也是效仿先帝的鴻都門學,開創一股文藝複興的新風。”
“至於學宮的這些人,若有想做官的才能之士,都可以在青州任職。而若是不想為官的,也可以繼續潛心修學。”
“殿下是想效仿先帝?”鄭玄最擔心的,也正是此事。
想當年,漢靈帝劉宏開辦鴻都門學,招了不少藝術特長生,隻是卻將這些不擅治理的學子們,都安排到朝廷各中樞部門任職。
結果可想而知,這些人能不配位,徒生禍端而已。
“非也,若有想入仕者,需要先通過學宮的考核才能被舉薦。至於如何考核,則由學宮祭酒、博士說了算,本王絕不會幹涉。”
“此言當真?”
鄭玄似乎有些激動,他想到順帝時期的陽嘉新政,正是通過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官吏。
“君無戲言!”
劉禪再次拱手抱拳:“孤懇請鄭公來擔任這第一任祭酒。”
鄭玄看向四周滿懷期待的一眾弟子,轉而又盯著眼前這位少年,不禁有些出神。他突然發現劉禪並沒有傳言中的那樣不堪。
相反,弘農王身上透著一股老成、持重。
他不好拒絕,因為劉禪適才說的,也正是他心中所想。
更何況他麾下眾弟子,更有不少出身寒門的才智之士,若讓他們一直埋沒在鄉野之間,卻不能造福於民,那著實有些可惜。
興百家之學,他是讚同的,這也本就是他所擅長的。
至於學宮考核,鄭玄對這個辦法也是非常讚同的,總好過那些政治作秀。
昔日有童謠傳唱道:“舉茂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說明漢朝的察舉製早已經徹底失靈。
這些被舉薦的官員,既無才學,更無德孝。大漢正是用了一群這樣的儒家子弟,才陷入今日的困境。
而且稷下學宮作為治學的地方,比起洛陽的太學,則更加包容,也更加純粹。
鄭玄起身,略微整理了衣衫,俯身拜在劉禪麵前:“那老夫就恭敬不如從命。”
“鄭公如此大禮,本王真是受寵若驚。”
劉禪攙扶起鄭玄,也以大禮參拜:“鄭師在上,請受弟子一拜。”
“殿下,使不得!”
“本王仰慕鄭公大才,有何不可?我甘願執弟子之禮。”
劉禪眼角閃過一絲狡黠,又成功認下一位老師。
劉禪一行人又朝南走了五十裏,才抵達鄭玄隱居地——梓桐村。
“殿下,快看那邊。”
劉備指向遠處的一片楸木林。
隻見一群士子正從林中走出,紛紛站立在道路兩旁,恭敬地等候著。在他們前方,還站著一位儀表堂堂、精神矍鑠的白須老者,正是鄭玄。
“拜見弘農王殿下。”
待劉禪下馬疾行至跟前,鄭玄領著眾士子齊聲謁拜。
劉禪急忙將鄭玄扶起,也深深作揖行禮:“鄭公不辭辛勞在此等候,真是折煞本王了。孤何德何能,竟蒙長者如此厚愛。”
“殿下平定北海,還百姓以太平,此間恩德如山,當受老夫一拜。”
“先生過譽了。”
劉禪心中格外歡喜,沒想到因為肅清北海賊寇,鄭玄竟對他如此客氣。
“殿下實至名歸,想那黃巾賊寇肆虐青州多年,令百姓苦不堪言。若非殿下以雷霆之勢將其剿滅,又何來今日一番太平的景象。”
鄭玄懇切地說道:“殿下當再受老夫一拜。”
“鄭公使不得。”劉禪趕忙扶住。“本王今日來拜訪鄭公,實乃有事請教。”
“那殿下快隨老夫到草廬一敘。”
兩人一路談笑,向村裏走去。
鄭玄府邸。
眾人依次坐定。
“清河郡崔琰。”
“樂安郡國淵。”
“山陽郡郗慮”
……鄭玄依次介紹身邊的一眾弟子。
“幸會諸位青年才俊。”劉禪拱手向眾人見禮過後,開門見山地說道:“孤本次前來,是想邀請鄭公出山,來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
“稷下學宮?不是早就沒落了嗎?”
眾人一陣竊竊私語,但唯有鄭玄一臉平靜。
“孤準備在臨淄重建學宮,再興百家之學。”
鄭玄聽後,眼神頓時一亮,緩緩開口問道:“殿下為何想辦百家之學?”
“要知道我大漢,自武帝以來,都是推崇儒學。”
“因為儒學救不了如今的大漢。”
劉禪餘音未落,而四座皆驚。
“這……!”
眾人瞠目結舌,他們大多都認為弘農王這是數典忘祖,大逆不道。
隻是礙於身份,不好罵出口罷了。
鄭玄示意眾人安靜,而自己卻陷入一陣沉思。
他身為黨錮之禍的受害者之一,早已沒了年輕時的諸多想法。這也是他為何接連拒絕朝廷的征辟,而選擇隱居鄉野,耕田授徒。
“弘農王說的沒錯!”
眾人循聲望去,說話之人正是郗慮,他理直氣壯地反問:“諸位難道忘了殿下此前的境遇?”郗慮說的自然是董卓擅行廢立之事。
“那是董賊的暴行!又與儒學士子何幹?”有士子當即出言反對。
“滿朝公卿哪個不是儒家出身?但卻沒有一人是那董卓的對手。”郗慮立刻大聲駁斥。
“這些都是打著儒學的旗號的幫兇,與董賊有何不同?”
如今的儒生,似乎早已經忘了氣節為何物,都迷失在權利的爭鬥之間。
即便是此時侃侃而談的郗慮,也沒能逃出這個結局。
在劉禪前世記憶中,他曾位列三公,構陷孔融,拘殺伏皇後,徹底淪為權臣麾下一名出色的劊子手。
身為儒家子弟,鄭玄高徒,他卻選擇屈服於現實。
不過,這也並不是他的錯,完全是大勢使然。即使沒有他郗慮,或許還會有王慮,張慮。
這也是為何莊、墨等人都批判儒家虛偽。
因為仁義,本就不是人的天性。
對於凡人來說,舉起仁義這把劍,終究還是要斬人的。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些世家大族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又哪管他效忠的人究竟是誰。
“那鴻豫覺得,該如何才能拯救大漢呢?”鄭玄倒一臉平靜地朝郗慮追問道。
“正如殿下所言,立百家之學,興青州之兵,重建我大漢。”
“這郗慮是個人才。”
劉禪聽後,心中一震。他可從來沒有透露過,用青州之兵謀取天下的想法。
於是,他順勢稱讚:“不愧是名師出高徒。鴻豫一席話,令本王茅塞頓開。”
“本王重建稷下學宮,隻是想再興百家之學,為大漢培養人才,也是效仿先帝的鴻都門學,開創一股文藝複興的新風。”
“至於學宮的這些人,若有想做官的才能之士,都可以在青州任職。而若是不想為官的,也可以繼續潛心修學。”
“殿下是想效仿先帝?”鄭玄最擔心的,也正是此事。
想當年,漢靈帝劉宏開辦鴻都門學,招了不少藝術特長生,隻是卻將這些不擅治理的學子們,都安排到朝廷各中樞部門任職。
結果可想而知,這些人能不配位,徒生禍端而已。
“非也,若有想入仕者,需要先通過學宮的考核才能被舉薦。至於如何考核,則由學宮祭酒、博士說了算,本王絕不會幹涉。”
“此言當真?”
鄭玄似乎有些激動,他想到順帝時期的陽嘉新政,正是通過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官吏。
“君無戲言!”
劉禪再次拱手抱拳:“孤懇請鄭公來擔任這第一任祭酒。”
鄭玄看向四周滿懷期待的一眾弟子,轉而又盯著眼前這位少年,不禁有些出神。他突然發現劉禪並沒有傳言中的那樣不堪。
相反,弘農王身上透著一股老成、持重。
他不好拒絕,因為劉禪適才說的,也正是他心中所想。
更何況他麾下眾弟子,更有不少出身寒門的才智之士,若讓他們一直埋沒在鄉野之間,卻不能造福於民,那著實有些可惜。
興百家之學,他是讚同的,這也本就是他所擅長的。
至於學宮考核,鄭玄對這個辦法也是非常讚同的,總好過那些政治作秀。
昔日有童謠傳唱道:“舉茂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說明漢朝的察舉製早已經徹底失靈。
這些被舉薦的官員,既無才學,更無德孝。大漢正是用了一群這樣的儒家子弟,才陷入今日的困境。
而且稷下學宮作為治學的地方,比起洛陽的太學,則更加包容,也更加純粹。
鄭玄起身,略微整理了衣衫,俯身拜在劉禪麵前:“那老夫就恭敬不如從命。”
“鄭公如此大禮,本王真是受寵若驚。”
劉禪攙扶起鄭玄,也以大禮參拜:“鄭師在上,請受弟子一拜。”
“殿下,使不得!”
“本王仰慕鄭公大才,有何不可?我甘願執弟子之禮。”
劉禪眼角閃過一絲狡黠,又成功認下一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