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百官熱議
大明:開局朱棣被困雨林 作者:武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ttp://.biquxs.info/
</p>
通過何秋書中對漢唐之所以興盛的原因進行贅述,拿魏晉和宋朝作對比,算是撬動了士紳們抵抗變法的根基。
何秋這本簡單的小冊子,再配合上他之前寫的那本《國富論》,算是讓變法派瞬間有了理論根據。
隻是這理論根據並非是從儒家裏來的,而是從實踐中得來的,而且更類似先秦法家。
也不知道如今的士林中有多少人能夠接受。
不過,這就不管何秋的事了,朱棣交代他的他已經做到了,剩下的就看朱棣自己的手腕如何了。
朱棣很快就拿到了何秋的這個小冊子,對何秋的趕稿速度也是嘖嘖稱奇,看了正文,更覺得何秋的才能還沒有完全用出來啊!
雖然這本小冊子,斥裸裸的揭示了王朝興衰和天命無關,而是看皇帝或者說朝廷對百姓們的控製,能做到什麽程度。
這要是換一個朝代,恐怕皇帝們早就要砍何秋的腦袋了。
可這偏偏是大明,朱元璋自己都不覺得自己是有天命的,還專門讓宋濂搞了一篇《殿興有福論》。
說的就是天命這個東西是不存在的,他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帝,是因為響應了百姓們的號召巴拉巴拉。
所以,如今何秋將王朝興衰的原因歸結到領導力什麽的上麵,也不算是特別出奇的言論。
唯一值得可慮的就是,這樣的文章能不能得到士林的認可了。
說實話,對於這一點,現在朱棣的心中也有些沒底,隻能是試探性的把黑區的這篇文章放了出去,讓朝中的高官們品鑒一二。
很多人一開始知道是何秋寫的文章,就有些不屑一顧,畢竟何秋又不是什麽正統文人。
侯爵都是因為獻良種有功才得到的,後麵更是成為了外戚,自絕於朝堂。
宋明的駙馬和漢唐的駙馬可是兩碼事,基本不能擔任什麽要職的,當朝的梅駙馬那也是在軍中掛的閑職。
但這終究是少部分人的想法,更多的人還是明白何秋在開發雲南等事務上發揮的作用的,對於何秋的文章是不敢小覷的。
更何況,焉知這不是朱棣這個皇帝借著駙馬的口,流露出來的執政思想呢?
畢竟有時候,如果有些話太過離經叛道,身為皇帝不好開口,找個外戚掛個名,也是常有的事啊。
隻是這些人看到何秋的這本雄文之後,真的是目瞪口呆。
首先就能判斷出來了,這絕對不是朱棣能寫出來的文章,這和他的習慣就不一樣。
接著就有一種世界觀被推翻的感受,這樣的思考是他們自幼讀的聖賢書中所沒有的。
而且有著曆朝曆代的數據作對比,簡直是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好在,現在朝中真正相對迂腐的文人幾乎都沒有了,還在朝中身居高位的大都是變法派,這些人相對都務實的多,也沒有第一時間就否定何秋的這篇文章。
反而都在不停的思考,按照何秋的思路一路推演,讓他們隱隱看到了另一片不同於傳統儒家的新天空。
楊士奇放下手中的這篇文稿,揉了揉通紅的雙眼,匆匆收拾了下,就趕去上朝了。
今天的朝會氣氛尤為古怪,大家都是掛著一雙紅的像兔子一樣的眼睛,在宮門外等候的時候,相互討論的也不是朝中政事,而是看了幾遍何秋的文章。
有人談論到興奮的時候,竟然當場開始背誦何秋文章裏的段落,並且羅列其中的一些數據。
楊士奇站在官員堆中,隻聽耳邊傳來的都是這樣的對話。
“良鄉候這篇文章真的是酣暢淋漓,開一時風氣之先!”
“可不是嗎!都想要讓大明追比漢唐,可之前總是沒什麽好的思路,良鄉候的文章堪稱是指路明燈啊!”
“隻希望早點聽到良鄉候親自為我等解惑,講講他這書中的道理。”
正在這個時候,楊士奇忽然看到自己的好友楊溥,立馬擠開身邊的人群,湊到楊溥身邊開口問道。
“弘濟在這啊,良鄉候這篇雄文你讀了幾遍?”
楊溥臉色微紅,有些慚愧的說道。
“唉,我也不知道讀了幾遍,隻是如今能將文章倒背如流罷了。”
楊士奇大吃一驚,本來他以為自己通宵讀了十遍就已經很多了,可這楊溥居然比他更拚,實在讓人佩服啊。
楊士奇忍住自己想要裝逼的衝動,開口問道。
“既然弘濟都能倒背如流了,想來對文章的理解已經很深厚了,不止你怎麽看良鄉候的這篇文章?”
楊溥苦笑一下,有些黯然的說道。
“儒道未來恐怕要絕了。”
楊士奇心中猛然一跳,評價如此之高嗎?
可仔細一想,楊士奇還真的找不到可以反駁的地方。
是啊,這本書直接將曆朝士紳們索要特權的過程批成國家逐步走向滅亡的過程,直插儒家製度中最根本的親親相隱。
若是沒了親親相隱,就不會形成大的士族,沒了宗族又怎麽會有穩固的儒家統治呢?
可若是這樣來看的話,作為天底下最大的宗族,皇室是不是也將不複存在呢?
楊士奇的心中悄然閃過這樣一個大膽的念頭,但瞬間就把它拋之腦後,這樣的想法還是不要再有了。
楊士奇和楊溥算是真的服了何秋,能寫出這樣文章的人,定然非同凡響,他們都在心中默默調高了對何秋的評價。
他們現在隻想等到下朝之後,趕緊跑到何秋的府邸處,請教學問,他們都是聰明人,這樣的文章出來之後,天下學習的重點可能就要變了。
若是不趁此機會,跑去請教學問,說不定在接下來的時間裏,自己等人就會慢慢落伍了。
和他們一個想法的還有很多,都是些品級相對比較低的官員。
而真正高品級的官員,對何秋的這篇文章,也為有歎服。
他們都知道,朱棣甚至朱元璋還在位的時候,一直都想為大明的變法找到理論依據。
不然的話,隻怕那些守舊派就會不停的反擊,和朝中的裂痕越來越大,演化為大明的黨爭。
</p>
通過何秋書中對漢唐之所以興盛的原因進行贅述,拿魏晉和宋朝作對比,算是撬動了士紳們抵抗變法的根基。
何秋這本簡單的小冊子,再配合上他之前寫的那本《國富論》,算是讓變法派瞬間有了理論根據。
隻是這理論根據並非是從儒家裏來的,而是從實踐中得來的,而且更類似先秦法家。
也不知道如今的士林中有多少人能夠接受。
不過,這就不管何秋的事了,朱棣交代他的他已經做到了,剩下的就看朱棣自己的手腕如何了。
朱棣很快就拿到了何秋的這個小冊子,對何秋的趕稿速度也是嘖嘖稱奇,看了正文,更覺得何秋的才能還沒有完全用出來啊!
雖然這本小冊子,斥裸裸的揭示了王朝興衰和天命無關,而是看皇帝或者說朝廷對百姓們的控製,能做到什麽程度。
這要是換一個朝代,恐怕皇帝們早就要砍何秋的腦袋了。
可這偏偏是大明,朱元璋自己都不覺得自己是有天命的,還專門讓宋濂搞了一篇《殿興有福論》。
說的就是天命這個東西是不存在的,他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帝,是因為響應了百姓們的號召巴拉巴拉。
所以,如今何秋將王朝興衰的原因歸結到領導力什麽的上麵,也不算是特別出奇的言論。
唯一值得可慮的就是,這樣的文章能不能得到士林的認可了。
說實話,對於這一點,現在朱棣的心中也有些沒底,隻能是試探性的把黑區的這篇文章放了出去,讓朝中的高官們品鑒一二。
很多人一開始知道是何秋寫的文章,就有些不屑一顧,畢竟何秋又不是什麽正統文人。
侯爵都是因為獻良種有功才得到的,後麵更是成為了外戚,自絕於朝堂。
宋明的駙馬和漢唐的駙馬可是兩碼事,基本不能擔任什麽要職的,當朝的梅駙馬那也是在軍中掛的閑職。
但這終究是少部分人的想法,更多的人還是明白何秋在開發雲南等事務上發揮的作用的,對於何秋的文章是不敢小覷的。
更何況,焉知這不是朱棣這個皇帝借著駙馬的口,流露出來的執政思想呢?
畢竟有時候,如果有些話太過離經叛道,身為皇帝不好開口,找個外戚掛個名,也是常有的事啊。
隻是這些人看到何秋的這本雄文之後,真的是目瞪口呆。
首先就能判斷出來了,這絕對不是朱棣能寫出來的文章,這和他的習慣就不一樣。
接著就有一種世界觀被推翻的感受,這樣的思考是他們自幼讀的聖賢書中所沒有的。
而且有著曆朝曆代的數據作對比,簡直是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好在,現在朝中真正相對迂腐的文人幾乎都沒有了,還在朝中身居高位的大都是變法派,這些人相對都務實的多,也沒有第一時間就否定何秋的這篇文章。
反而都在不停的思考,按照何秋的思路一路推演,讓他們隱隱看到了另一片不同於傳統儒家的新天空。
楊士奇放下手中的這篇文稿,揉了揉通紅的雙眼,匆匆收拾了下,就趕去上朝了。
今天的朝會氣氛尤為古怪,大家都是掛著一雙紅的像兔子一樣的眼睛,在宮門外等候的時候,相互討論的也不是朝中政事,而是看了幾遍何秋的文章。
有人談論到興奮的時候,竟然當場開始背誦何秋文章裏的段落,並且羅列其中的一些數據。
楊士奇站在官員堆中,隻聽耳邊傳來的都是這樣的對話。
“良鄉候這篇文章真的是酣暢淋漓,開一時風氣之先!”
“可不是嗎!都想要讓大明追比漢唐,可之前總是沒什麽好的思路,良鄉候的文章堪稱是指路明燈啊!”
“隻希望早點聽到良鄉候親自為我等解惑,講講他這書中的道理。”
正在這個時候,楊士奇忽然看到自己的好友楊溥,立馬擠開身邊的人群,湊到楊溥身邊開口問道。
“弘濟在這啊,良鄉候這篇雄文你讀了幾遍?”
楊溥臉色微紅,有些慚愧的說道。
“唉,我也不知道讀了幾遍,隻是如今能將文章倒背如流罷了。”
楊士奇大吃一驚,本來他以為自己通宵讀了十遍就已經很多了,可這楊溥居然比他更拚,實在讓人佩服啊。
楊士奇忍住自己想要裝逼的衝動,開口問道。
“既然弘濟都能倒背如流了,想來對文章的理解已經很深厚了,不止你怎麽看良鄉候的這篇文章?”
楊溥苦笑一下,有些黯然的說道。
“儒道未來恐怕要絕了。”
楊士奇心中猛然一跳,評價如此之高嗎?
可仔細一想,楊士奇還真的找不到可以反駁的地方。
是啊,這本書直接將曆朝士紳們索要特權的過程批成國家逐步走向滅亡的過程,直插儒家製度中最根本的親親相隱。
若是沒了親親相隱,就不會形成大的士族,沒了宗族又怎麽會有穩固的儒家統治呢?
可若是這樣來看的話,作為天底下最大的宗族,皇室是不是也將不複存在呢?
楊士奇的心中悄然閃過這樣一個大膽的念頭,但瞬間就把它拋之腦後,這樣的想法還是不要再有了。
楊士奇和楊溥算是真的服了何秋,能寫出這樣文章的人,定然非同凡響,他們都在心中默默調高了對何秋的評價。
他們現在隻想等到下朝之後,趕緊跑到何秋的府邸處,請教學問,他們都是聰明人,這樣的文章出來之後,天下學習的重點可能就要變了。
若是不趁此機會,跑去請教學問,說不定在接下來的時間裏,自己等人就會慢慢落伍了。
和他們一個想法的還有很多,都是些品級相對比較低的官員。
而真正高品級的官員,對何秋的這篇文章,也為有歎服。
他們都知道,朱棣甚至朱元璋還在位的時候,一直都想為大明的變法找到理論依據。
不然的話,隻怕那些守舊派就會不停的反擊,和朝中的裂痕越來越大,演化為大明的黨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