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講結束。


    小皇帝怒氣衝衝地趕走一眾講師。


    包括楊廷和、毛紀、靳貴、蔣冕等人在內。


    這幾人先前都是他的東宮講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是小皇帝的心腹。


    可惜他們資曆太淺,沒資格直接上位,少說還要繼續在翰林院裏麵熬個三五七八年的,才有希望正式進入朝堂,執掌大權。


    至少,劉健、謝遷、馬文升、李東陽和劉大夏這些老東西還在,就不會給新人掌權的機會!


    至於小皇帝為什麽發怒,那就是楊廷和這些家夥一點眼力見都沒有。


    沒看見野人和老首輔正在等著朕呢,還在那兒叭叭個不停,滿篇“之乎者也”,聽著就讓人頭疼。


    好不容易結束了日講,小皇帝立刻就找到了湯昊和劉健。


    眼見方才廷議的時候還爭鋒相對、反唇相譏的二人,此刻卻是有說有笑的,小皇帝頓時就愣住了。


    怎麽個事兒這是?


    朕的野人湯昊難道“叛變”了不成?


    “你們聊啥呢?這麽開心?”


    “聊怎麽殺葉淇全家!”


    湯昊殺氣騰騰地開了口,嚇得小皇帝脖子一縮。


    這野人殺心越來越重了嗷!


    “葉淇於弘治九年致仕,於弘治十四年病逝,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親為其撰墓誌銘!”


    湯昊笑嗬嗬地看向老首輔劉健,意味深長地說了這麽一句話。


    尋常大儒名士,輕易不會為他人撰寫墓誌銘,因為這存在政治立場的問題,可能會因為這件小事受到牽連。


    劉健哪裏聽不懂他的話外之音,葉淇和那李東陽糾葛極深,或者說葉淇變法得利之人,少不了包括了現如今的李東陽團體。


    “葉淇變法,鹽政敗壞,功在當代卻罪在千秋,陛下是時候撥亂反正了!”


    劉健神情凝重地開口道,然後取出湯昊那封奏章,遞給了小皇帝。


    朱厚照早就很好奇了,立刻接過一看,隨即臉色逐漸變得蒼白了起來。


    湯昊這封奏章裏麵,其實內容很少,但每一個字都是仔細斟酌過的,分量極重!


    “鹽法之設,其重在於足邊,其要在於寬商,其本在於恤灶,其用在於惠民!”


    這開篇第一句話,就述明了開中法的重要性。


    “鹽製之立也,本在養灶,用在實邊,要在通商不實邊終不可以利用,不養灶終不可以生財,不屯田終不可以裕邊需,不通商不塞販終不可以足榷。”


    第二句話,再次強調,開中法不是為了撈銀子謀利,而是為了通商實邊養灶!


    僅僅隻是這兩句話,就成功打動了劉健這位老首輔,尤其是後麵列舉出的一係列數據,更是讓人觸目驚心!


    “惠商利國、恤灶體民、義利並重”,這是湯昊這篇奏章的核心內容。


    惠商利國,就是商賈可以通過開中法從中謀利,而國朝則可以免去輸送糧食到九邊軍鎮的損耗;恤灶體民,就是體恤作為鹽業生產者、鹽場灶民的生存處境,關注並努力解決灶民問題;義利並重,就是在不違悖道德的基礎上,重視鹽利的價值,肯定官員的理財才能與百姓的逐利之心。


    而葉淇變法,折色開中,將開中法從“輸糧開中”變成“納銀開中”,以往商人需要運輸糧食到九邊才可以換取到鹽引,現在卻是直接向戶部繳納銀子就可以換取到鹽引。


    看似區別不大,實則卻是將鹽政給徹底敗壞!


    輸糧開中,在於調動了百姓運送軍糧的積極性,不足之處就是讓利給鹽商,減少了政府的收入。


    但輸糧開中製的有利之處遠不止節約國力民力,還促進了邊境的開發,因為開中製一出,鹽商為了節省運糧成本,就招募大量農民青壯在邊境附近開荒種地,充實了國朝邊境軍鎮,穩定了各大軍鎮的糧食價格,對國朝邊鎮的穩定和開發具有積極意義。


    而葉淇變法,說得直白一些,就是本末倒置,直接舍棄了開中法最主要的目的,通過讓利吸引商賈百姓支持邊關軍鎮,而是國朝戶部親自帶頭直接將食鹽專賣權賣給商人謀利!


    葉淇為什麽要這樣做?


    因為弘治皇帝希望他這樣做,兩淮鹽商也需要他這樣做!


    弘治皇帝想要撈更多的銀子,去做齋醮法事!


    那麽變現的最好辦法是什麽?


    自然是賣鹽引了!


    兩淮鹽商則是巴不得納銀開中,這樣一來就不再需要往邊境運糧,隻需要繳納銀兩,就可以做食鹽生意了。


    於是乎,葉淇變法之後,立刻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一年之內,國庫增收白銀百萬兩。


    但是問題在於,這是在消耗大明王朝的國運,首先糜爛掉的就是九邊軍鎮!


    湯昊舉了一個很是粗淺的例子。


    運輸於河套米豆值銀九十四萬兩,草六十萬兩,每人運米豆六鬥,草四束應用四百七萬人,約費行資八百二十五萬兩。


    運一百五十萬的軍需糧草,路費就需要八百多萬兩,足以看出往邊鎮運糧成本之高!


    邊疆駐軍越多,糧草購買和運輸花費就越大,這筆銀子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省的。


    此外,隨著納糧開中被取消,鹽商直接就可以用銀子換取到鹽引了,自然沒有人會傻到再去九邊開荒種地,邊關各大軍鎮也就逐漸人煙稀少,做生意的人自然就少了,於是“諸物騰貴”,軍士糧餉直接變相貶值!


    比如,納糧開中時在邊關大約一兩銀子一石祿米,而納銀開中後賣到五兩一石祿米!


    為什麽?


    因為邊關糧食短缺,所以價格昂貴!


    清晰明確的數據對比擺在眼前,就很難不讓人動容了。


    小皇帝看著這封奏章,氣得麵紅耳赤。


    “元輔,那個葉淇,為什麽要變法?”


    劉健聞言一怔,支支吾吾了半天,到底是沒有敢說出實話。


    湯昊在一旁冷冷地開了口,道:“因為九邊軍民的死活,這朝堂之上的袞袞諸公沒人會在意,而變法之後立刻就可以撈取大量銀子,銀子是馬上就可以拿到手的!”


    “先帝爺需要這些銀子做齋醮法事!”


    “納銀開中後,文臣縉紳從中謀利也變得更加方便了,尤其是與兩淮鹽商有利益往來之人,比如說他葉淇本人,每年收取的孝敬就抵得上十年俸祿了……”


    “他娘地!這群天殺的蛀蟲!”


    小皇帝勃然大怒,一腳踹翻了案桌!


    “做個屁的齋醮法事!”


    “父皇就是被這葉淇給蒙騙了!”


    “朕一定要追查此事,將這些蛀蟲米蟲全都給揪出來!”


    朱厚照咬牙切齒地怒喝道,隨即豁然轉頭看向老首輔劉健。


    “元輔大人,這一次,您怎麽看?”


    “為國家計,當恢複輸糧開中!”


    劉健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這一次他不會再護著李東陽等人。


    文臣縉紳的權柄固然重要,但是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更加重要。


    倘若九邊爛透了,那誰去抵禦韃靼瓦剌?


    不恢複輸糧開中,九邊軍費隻會日益增長,最後耗空大明國力,那大明王朝離轟然崩塌也不遠了!


    “好!”小皇帝難得地露出了笑容。


    這是第一次,老首輔劉健旗幟鮮明地支持他行事!


    “中山侯聽令,著你親自負責此案!”


    朱厚照冷聲喝令道。


    “東西二廠,包括錦衣衛,全力配合你行事!”


    “務必將葉淇一係一網打盡,不要放跑了任何一人!”


    湯昊聞言一怔,不過還是跪倒接旨。


    其實他有一個更好的人選,可惜小皇帝卻已經開了金口。


    讓本侯去追查這破案子,是不是有些大材小用了啊?


    今日五更結束,以後三更保底,希望讀者朋友們多多訂閱投票支持,萬分感謝!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第一莽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朕聞上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朕聞上古並收藏大明第一莽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