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王翦出於個人立場上,算對得那一半在哪裏?
作為負責本次攻趙行動的總體指揮者,王翦當然知道秦王何意——自從趙公子嘉等人從他手底下‘公然漏網’,他已經產生不詳的預感:這夥亡人代表著鐵血金戈的趙國武魂中最是不屈的抵抗意誌,強兵規模之眾莫過於趙國,宗室子弟習武從軍的風氣盛烈亦莫過於趙氏,其中有剛烈士人逃亡,雖在意料之外,但還屬情理之中。此去將生大亂!趙國北部不能完全平安。而羌瘣所部雖然因之前的包圍邯鄲作戰任務而橫貫趙內地,就駐紮在邯鄲城北,追擊雖近水樓台,手下亦以騎兵為主,可自羌兵首領瘣至其下末騎,能識諸夏語者甚少,秦腔尚且聽不慣,如何識別得了趙土方言?在追擊中問路民眾尚且不便,更別提熟悉阡陌之外的鄉間小路了。因此他堅決派出王賁率領所部的半數上黨郡騎士與楊端和所部僅有的少量騎兵,一並前往追擊,雖然時間上未必來得及,但就疑似逃亡道路的分散岔口分別進擊而言,這些人數也就是最終勉強足夠。因此而產生的瞞報晚報在不得不上交時,他心中已然追悔莫及:須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年少時收獲後燒荒,他對此情景十分了解。
何況三路攻趙將軍都出兵追擊,這樣後續可能的責任分攤上,自己還不算過分失誤的。這點當時並未在意,後來追兵歸報,反倒產生出各部皆力有不逮的避禍理由,自己的責任也就輕了更多。
——插話,再說到“漏過追捕不及公子嘉等眾人”一事產生的‘後續深遠影響’:
一來是明麵上的,北路出擊趙邊地、牽製其有生力量的騎將李信所部作戰表現凸出,所率‘以胡人消耗胡人’策略配給與這位秦國新生代將領的義渠、烏氏等附屬勢力提供的西戎騎兵,不負眾望,出色完成了任務,除了代郡未能深入過多外,全軍自太原郡出發,往來衝擊各縣邑、行進八百餘裏,以不到兩萬人輕騎兵力量,成功完成分給北路偏師的震懾趙邊地吏民軍士、諸路並舉而收趙之功成於一役的攻趙戰略意圖。這件事牢牢印在嬴政心上,此時的李信還在九原郡一帶新占領地駐紮,防範匈奴人攻入原趙今秦的邊地長城見隙奪利,侵蝕本該完整地轉交到秦國口腹中的趙國一應產權所有:趙國產業利益的唯一繼承人,隻有秦國,也隻能是秦國。當然,這種不考慮趙國民眾和趙王廷高層貴族意見的意圖,隻是嬴政與其親信們單向的強烈意願,不然也不會有代王之流的後續變動了。
至於攻趙之後,秦王的確對王翦有齷齪產生,以至於攻燕時會搭配李信,並在其大放異彩後於攻楚一事的朝堂問對上刻意寒酸對方,本質是秦王在利用完王翦這一波後,意欲徹底將其排斥在其提拔的新生代青年武將組成的高級武官團之外,繼續走‘廢物桓齮’敗壞掉自己一手好棋的既定路線不動搖:舊人舊臣與舊時代舊局勢糾葛過深,他們雖有才能,但並不比青壯武夫們強過一個層次,反而在經年的任職之餘習得不少文官係統、尤其是縱橫家外交力量方麵的彎彎繞繞,在食利和固化自身利益層麵上,更加雞賊,不像自己心目中應當直來直往、敢於橫‘劍’立馬的武官形象,更與新時期的深化發展法家思想不匹配,跟不上集中‘權-術-勢’於自身一體的最拉風專之製君主形象,當然應該被排斥在一邊吃冷飯。而遭遇楚地屢生變亂之後,在軍中重新起用王翦、政務界方麵稍行折中手段才迴歸嬴政的思政修行日程。
攻打趙這樣的大國,曾經有上一代人作出的極其類似的預演;但攻打楚這樣的大國,在這件事上,就沒那麽盡然了。從這其中也可以看出嬴政主導下的秦廷有多麽輕敵。
雖然後來的攻楚與攻趙在缺乏外援一事上類似,但趙從簡作為穿越者,在思考這件事上頗知王翦心意。邯鄲受圍,到城破之前並未出現外國援軍,同年之內即展開,年中始圍,年末破城。如此不符合邯鄲城防潛力的結果,少不得郭開從中作梗。所有王翦猶豫中不願果斷接手攻趙決戰總指揮的不利因素,都沒在戰爭中體現出來。就是這樣,水到渠成地,秦國拿下了邯鄲。就好比你在經曆過一次相當徹底的失敗後,上蒼重新給你一次機會組織力量,然後你發現,改正了全部缺點緊張地去答題,結果卻令你大跌眼鏡——
上蒼:“既然針對過往錯誤都做好全部準備,仔細分析清楚新時期出手的利弊了,那就不過多戲弄你好了,直接贏吧!”
王翦挺高興的,本來自己的總指揮是搭配新生代將領楊端和而被授予的,名義上彌補對方資曆缺失,為秦王後續將其提拔為獨當一麵的大將做鋪墊,誰知道真的一舉拿下邯鄲,比起王陵、王齕簡單太多,這樣豈不是能躺著收獲人生履曆中最後階段的光榮了?對後輩楊端和,雖然看著不爽,可扶上馬送他一程又如何呢?人總歸是要麵臨死亡的,在為家族爭取以後的榮華富貴上,老王比其他早死的、立場站錯位的、思想跟不上秦王政思路的舊時代軍官好太多了,就這麽著吧!
然後進城受降,沒經過徹底抵抗且糧草尚且充裕的邯鄲城,死硬分子真的不少,還有人冒險衝擊城防,跳出既定包圍圈了。
王翦:“蒼天啊!你沒事戲弄什麽人?說好要給我贏得體麵一些,怎麽現在搞這麽一出?”
上蒼:“我是說讓你贏了,可僅僅針對邯鄲圍城戰一事,沒說後續人家不能跳出外線繼續圖謀未竟成的抵抗啊~”
王翦:“這不在扯淡嗎?!那批人跳出去不是為了等待後續他國援軍到來才懷揣希望的?我都把趙國滅了,怎麽能這樣安排劇本呢?那批人現在是流竄逃犯,倘若離開趙國內地去了趙國邊地,重新樹旗拉杆我怎麽對秦王交代?”
上蒼:“放心,趙國肯定是滅了,你把握好趙人心中大義名分所在的王遷就行,出事拿他擋在前麵,汙蔑那是一幫違抗王命‘投降’指令的叛趙份子,這樣肯定好做,趙王廷現在的人員配置基本完好無損,役使得動,隻要認真與趙相邦郭開合作,穩定邯鄲附近治安不成問題。邯鄲糧倉裏還有沒消耗完的糧食,你先拿來煮,吃完順順心氣。”
王翦:“您真沒再偷偷藏有後手?我那倆搭檔裏羌瘣是異族人,秦王主要看重他的族人天生騎兵,在內地平原往來奔馳好打擊趙軍不易結合成勢;另一個楊端和可是未來的秦軍大將,原定攻取目標就是邯鄲城。現在邯鄲有貴族亡人逃走,講不好要占塊地盤重新來過。到時我罪名就大了,這迴成我替他背鍋了!您不得可憐下鄙人,讓我抓到他們,好對秦王交差?”
上蒼:“我鄭重許諾你,趙國人終將屬於你管轄。”
王翦:“有這話,我就放心了!一把年紀了,不準騙我這老頭子。”
事實也沒問題,趙從簡穿越到公子嘉身上後,直接選了代郡名號稱唿代王,另起爐灶,避免與國家舊勢力在內的各方衝突,最終還是坑害了王翦,使得其在之後秦王政首次攻打荊楚的大戰上,並不能再度獲取的總指揮一角,失去秦王的相當信任。
但這次‘漏網’受到負麵影響最大的人並不是王翦——之後攻燕中,主將依然是王翦,其子王賁歸屬於其部下,副手變成辛勝,而更在辛勝地位之下的李信雖然同在攻燕前線,被調到當地專門應對燕國邊郡騎兵作戰,卻連名字都不能出現在攻燕主要將領的列表中記錄於史書。那麽很明顯,楊端和去哪裏了呢?唯一的答案就是其攻趙時期被劃定的包圍邯鄲任務,後期秦軍合圍邯鄲時,相當麵積的邯鄲作戰片區的確在楊端和所部負責之下。而趙貴族辜孽逃的責任既然不能被明確追責,那麽王翦還得繼續北上駐紮在趙內地毗鄰燕國與代郡地區,隨時準備出兵攻燕,斷絕這批逃亡者借助燕國和平安定環境下積累的人力物力,圖謀卷土重來奪得趙國內地的複國行動。則趙國內部北部依舊駐防以王翦;而南部邯鄲地區,則留下楊端和駐防,斷絕‘遲來的’諸侯援軍燃燒起趙國遺民複起抵抗的念頭。這種做法相對固定了楊端和將軍的駐防空間,但也斷絕了其再度晉升的可能——不論移防到附近哪裏,無非防齊、魏、楚三國,在對方不是當下秦國主攻方向的情況下,楊端和將軍的個人履曆就要大打折扣、以後不會再那樣精彩啦。
至於王翦個人思考未來前途,明顯吸收了此次‘攻趙善後不力’教訓,暗自慶幸自己功可抵過,沒被秦王過度追究放跑趙貴族亡人的失誤,自然依舊保全著富貴權勢,隻是這次要幫著抬轎子的新生代將領,變成辛勝了。那樣又有什麽好說的呢?王命幫扶,那樣幫扶就是,自己還沒落到千算萬算避禍的白起一樣的下場,相當幸福了~於是轉向更加保守主義戰法的穩健派老將。可惜的是,辛勝再攻燕戰爭中並不出彩,反而令手下的騎將李信再度大放異彩,於是攻楚籌備動員會上秦王選擇在王翦之後詢問李信,有意點其為攻楚總指揮的大將;而辛勝此時,大概概率還待在苦陘,用意還是為堵住代郡趙亡人勢力趁中原變亂時南下的通道,杜絕其招募遺民煽動趙土地叛亂的可能。
話如果再說遠一點,從更後來的鎮壓韓地叛亂與迅速滅魏兩件戰事上,嬴政相當顧念王翦老成持重、擅長協調的作戰風格,而將這種信任寄托在其子王賁身上,同樣願意在自己的新生代軍官團親信團體中摻入王賁一人,畢竟有政務立場相對中立的新興世卿在親信中平衡,並不是很壞的事。而鎮壓韓地叛亂的處置上,王賁也的確顯示出其人老道周密的特質,完成得令秦王異常開心,繼而迅速滅魏一事也同樣交付到王賁手中,結果依舊皆大歡喜,且外交層麵,攻取之速,時間並不容楚國作出充分準備予以支援。秦王政在位時的二度大舉攻楚,王賁自然隨同其父王翦同往;再之後的攻齊戰爭,王賁環渤海南下,偏師直入,攻破齊都臨淄城,雖然是意外之舉,但依舊證明王家屬於穩健的軍功實力派。
而在攻燕成名之後與攻楚失名之前,當中的這段時間內,韓地叛亂與迅速滅魏兩件事,為何秦王政沒有選擇李信作為主將呢?很明顯,李信是作為邊將騎兵將軍而培養的,麵對中原地帶步兵對抗為主的戰爭,並非是其所長。而在攻楚時猛浪自負的秦王政與親信乃至全體朝臣們,都認為楚地縱深廣闊、人煙不及中原稠密,未必不能依靠李信的騎兵大縱深包抄迂迴戰術取得勝過楚軍依托水路集結軍隊優勢的另類路徑。隻是事實證明,草原遊牧部落自有騎戰對抗方法;擅長舟楫集結力量和部分地帶山地作戰的楚軍另外要算做一迴事,不服周禮不等於沒有文明存在,楚係相對獨立發展文明,在軍事領域同樣有耀眼的光芒——楚國在策反昌平君的出計,其價值對扭轉前期李信近乎全勝形勢上,可謂功不可沒。顯然第三次明顯培養重量級方麵大將的計劃再度落空,親信軍官團中隻有王賁一人光鮮亮麗,但罪責完全可以推過到昌平君反水一事上,趁機清洗楚係貴族在秦王廷中的分量,削弱影響力。天下安定,將軍們的作用本身已走下坡路,那麽能夠提前整頓王廷中的派係,昌平君給出的由頭真的很是時機,相當地中在嬴政下懷。
滅國戰應該怎麽打?其實嬴政時代並沒有給出好的答案:欺負小國可忽略不算,對待幅員遼闊、國內情況錯綜複雜的大型國家來說,不僅有完備的山川河流之險境可以依托,而且攻擊其都城即便拿下,也決然不等於國家的敗亡——越是大型國家,內部力量越是會出現地域分化的趨勢,攻下各股力量交織在一起的都城,反而會給出外地勢力出麵整頓山河殘局、承擔國政主導地位的機會,未必那麽像話。何況在短暫的占領期間,對轄下領地內無法進行快速統合,抵抗力量持續數年才是常態。當各處反對者以武力形式出現,且彼此有一定程度聲援共濟時,問題隻會變得無比複雜,之前奪走得勢成型的王者與其所率力量的戰役反而隻能當作圖一時爽快的不負責任行為看待。
後續從秦王廷上王政提出攻擊楚國開始觀察,王翦的做法其實頗值得玩味,根本不是一位積極進取/抑或與秦王政慪氣的老牌將帥——這點是在當時秦廷中樞之外任何時空的絕大多數知史者所不察覺的。
從後來記錄中可以輔助反推當時情形:討伐荊國(避子楚名諱)的決定首先要繞開朝中多數大臣,在極少數嬴政親信的高層軍官團與謀臣組成的小圈子內部圈點將領,以保證事出機密,防止被荊國潛伏在鹹陽城內自上而下的細作網絡探知。首先被問到的是王翦,其次是李信,這一順序未必有誤,但兩位將軍也未必會在同一處地點同時受到王政召見,同處一室共同問對——隻有分別單獨會見,才能假扮成商討國事與進攻遼東地區燕國餘孽方略、避開勢力廣大的楚係後宮與外朝政務力量猜忌:秦王居然在背著楚係謀奪楚國從鄢郢遷都後的‘全部’東部領地,這可是在摧毀楚國作為秦國重要盟友的互信前提,破壞楚國能夠維持表麵和諧而坐視嬴政出兵韓、趙、燕、魏卻不動如山的原因。按照後來的年份推算,可以想知的是王賁在平滅韓地大叛亂後收集到楚國在背後暗中支持的足夠證據,因此使秦王政能將這些證據當麵擺在秦王廷上,以狠狠煽去楚係外戚力量的氣焰正炙時,命令王賁於同年出兵攻入相鄰的荊楚屬地:大城邑郢陳,借口活捉逃迴韓地大叛亂策源地郢陳的故韓王國貴族,出兵將郢陳附近十餘個縣邑收入囊中,而在外交上施以威壓,秦王政上台的首次大舉攻楚的戰爭定性問題,僅僅對國內楚係和國外荊楚國家層麵宣傳為報複性局部進攻,後續規模視荊楚態度,可防、可控、可製,就這樣一巴掌打在楚係眾秦臣臉上,對方還無法反駁。可這件事明顯把王翦逼急了——國王不地道,把俺老頭子一介黔首出身的中立型大將逼迫到楚係的對麵?這事是在逼俺站隊?當初告訴俺兒王賁出兵韓地隻為平叛,現在變成這副德行,若是知道現在這場景,俺這吊絲政務背景敢去招惹國內的楚係外戚力量嗎?說什麽也不能放行賁兒擔任平叛總指揮開赴韓地啊。嬴政你真的好毒辣,當初喊俺擔任攻趙總指揮,卻把包圍邯鄲的任務分給楊端和所率步兵隊伍,他走的那條路不是俺老頭子費勁扒拉穿過的太行山陘,而是平坦的河內郡平原直達趙都邯鄲城,當時俺就納悶,為啥你這麽安排,莫非你在邯鄲當人質的時候腦子被邯鄲的市井潑皮牽引大牲口踢過?會時不時犯抽搐所以這樣安排俺?現在終於明白了,硬是把俺老王家架在火上捧殺,名氣空漲,攻燕時還是不放俺安排總指揮一職空漲資曆,原來是這麽個花花腸子,算計來算計去,盯著俺的寶貝兒子王賁,拿他出頭,最終逼俺站在楚係的對立麵上,進而完成你最終的王製集權與政務改之革新計劃,真是太歹毒了……
攻楚戰爭進行到一定階段後,秦-楚兩國使者往來絡繹不絕,在楚係的撮合/威壓秦廷之下,荊楚割地好和的計劃正在被提上日程,針對郢陳城內收容韓地叛亂貴族餘孽的事實荊楚供認不諱,因此此次戰爭最終被正式定性為秦-楚兩國缺乏戰略互信的‘摩擦級’偶發不友好交往,出兵的確可防、可控、可製,尤其是‘可退’!
可退?怎麽個退法兒?嬴政把楚係中剛剛被規訓的老相昌平君——親爹是逃迴荊楚繼位的考烈王,昌平君在嬴政親政早年帶兵於蘄年宮平定嫪毐叛亂,功勞由來巨大;本人又是楚係在外朝的第一代表人,於秦國地位向來尊崇;生母又是秦國公主,屬於秦-荊楚深情厚誼的愛情結晶物,如假包換。這麽樣一個妙人兒前往郢陳擔任秦國新攻占荊楚十多個縣臨時組裝起來的邊郡郡守,還算是屈尊就任下職呢~荊楚王你看妙不妙啊。就這樣,昌平君去郢陳當地安撫新占領區百姓了,而百姓必然不明所以,隻會對著這位荊楚血脈、秦國出生並長大的‘本國’公子一口一唾沫:“呸!狗楚奸。”昌平君也隻能說,我tnn招誰惹誰了?行政降級就算了,門外整天有人往住所裏扔磚頭,更過分的還有石塊,會砸死人的好嘛~然而他所謂的安撫工作卵用並不大,能招徠的盡是些無恥之徒,在荊楚國力依舊強大的當下,唾棄昌平君是淪陷區楚民心目中的政務正確——這就導致昌平君每天過得無比鬱悶,而且實際政務並不怎麽在自己手中被掌控:嬴政是有防範他真的掌權投靠荊楚,與秦國對手沆瀣一氣,在南境挑起衝天大火的。
但不管怎麽說,駐紮在郢陳及附近地區的秦兵大部分可以退後迴秦國了,荊楚鬆了一口氣——但這件事不等於是嬴政放這些秦兵各迴各家各找各媽,因為嬴政此次出兵郢陳的另一大目的就是敲山震虎,打擊魏國的反秦意圖。現在荊楚服軟了,那麽魏國是否有必要被針對一下呢?很有必要。
就這樣,火速進兵水淹大梁滅魏的計劃迅速上馬(一年前才剿滅韓地大叛亂)總指揮居然又是王賁,雙方出動兵力超過均不下四十萬,合起來或許真的接近過百萬——這種恐怖規模的兵力得以被動員起來的原因,首先因為這裏是中原腹地,人煙稠密,地區百姓的確有此數量,動員後集結地與實際作戰地區平均水平在二十公裏左右,魏國的確在轄境日益被迫割讓縮小的情況下,進行著一場全力動員的守土抗戰;其次秦國在攻占郢陳附近地區後,此時領土已經包圍了大半魏國邊境,魏國除了東部與荊楚還留有幾個縣邑的接壤外,其餘地區均處在秦國的包圍之中……仗打到這份上,著實窩火,但秦國對應能動員起來的兵力超越魏國且因先手優勢而將魏軍分割包圍在各處戰略要地,也不稀奇,所以魏國雖然還有一定的戰略縱深,人力物力財力民心士氣均處於高位,但還是被早有預謀的秦軍打成了針對魏都大梁的圍城打援戰役,而王賁對大梁實際采取的又是水淹法,圍城後三個月的時間不長不短,就這樣把城牆泡壞了。
此時再討論荊楚在秦國在嬴政領導下對外戰爭高歌進取、所以產生危機感,進而支持韓地叛亂外,是否有這種危機感蔓延到接洽魏國方麵、企圖使魏-楚兩國外交關係重新修好的地步,意義已經不大了。王賁對韓地-荊楚郢陳地區-魏國全境的接連發難,實際針對韓、荊楚、魏三國的三場戰爭,間隔時間隻有數月,若非類似嬴政這樣的明君在位,能夠當機立斷,這些互相支援的議案基本還在前朝公卿討論過程中磨磨蹭蹭呢,何況有尉繚等秦國使者明暗對各處要害公卿人物使壞勾兌,荊楚與魏兩國根本走不完行政議事流程,就輪到自己挨打了。
這其中最妙的那步棋必定出自嬴政派遣王賁平叛韓地一事上,個人軍事指揮素質過硬,不僅迅速布控各處進出要地隘口,形成甕中捉鱉之勢,又來迴拉網式搜捕,以兵力優勢掃蕩韓貴族相對分散的叛亂隊伍,最終迅速收網畢功,杜絕境外勢力荊楚與魏國武裝幹涉的可能。而且不斷‘生擒’叛亂匪首將他們活著送達鹹陽,以大量可靠人證逼迫楚係外戚交權並默許出兵郢陳緝拿逃走的少數韓王國貴族,硬是將針對楚國郢陳及附近地區的侵略戰爭打成‘師出有名、討伐不義’的反對幹涉內政的境外追剿韓遺民局部戰役,王賁若沒有在脫離親爹王翦後放飛自我、逃脫家訓、異常膨脹的大舉撈功心理,怎麽也不敢公然開罪楚係外戚,也是此時開始,王翦與王賁父子的隔閡開始明確,矛盾鬧到決裂的地步。
所以在同年攻魏得手後,嬴政詢問王翦攻荊事宜時(王賁此時應當依舊在魏地坐鎮,指揮各路秦軍平定因為大梁速降而不願輕易歸屬秦國統治的魏國各路地方勢力,所以不能抽身迴鹹陽複命,也就不在被問詢對象之中——王賁此時是有具體作戰任務區域滴),王政所想自然與一身虎膽、王命下達後隨即指哪裏打哪裏的王賁高度一致,王翦此時卻像坐著過山車心情起伏不定,依舊在心底咒罵秦王戲耍著他父子二人頂在前麵對抗楚係外戚的天雷。
王翦之前為什麽沒有擔任這次針對魏國全境戰事的秦軍總指揮呢?因為對韓地-荊楚郢陳地區-魏國全境的作戰完全是根據時勢逐步開啟的,並非後麵的戰爭一定會被前線秦軍連軸轉地開啟,反而因為戰事不斷擴大而在秦國後方持續予以征兵增援前線、配合前方總指揮王賁需求而加罷了。既然王賁對前線秦軍‘帶順手了’,自然就順著路子帶著打下去就好了,即使真的出事,還有其他新生代將領可派去支援南方前線,而且王翦因為其子王賁在南方前線的緣故,不得不持續在朝中與楚係外戚對陣的必要性在持續下降,真到危急時刻,完全可將其派出整頓前線的不利局麵,這個時間始終相當的充裕。
至於王賁攻擊荊楚郢陳地區時很有可能被荊楚方麵擴大化、視為挑起全麵戰爭的先聲,而出現王賁所率攻魏的秦軍抵擋不住荊楚傾國之兵的情況,則寄希望於王賁突襲國境之外的進軍速度,即使不利,向荊楚聲明下隻是想要追索逃亡到郢陳當地的韓地叛亂貴族匪首便會收兵,這一先前擬定好的借口也是相當的好用,讓楚係外戚事後從中斡旋便是~至於外朝王翦家和楚係外戚的矛盾,怎麽也燒不到嬴政自己身上——當王雞賊到這種份兒上,手下不想過度拚命難道不應該被理解?
可以想知,當時的王翦人在鹹陽坐,鍋從天上來,日日防備楚係、荊楚、韓遺民、魏國、趙遺民、燕國的刺殺,還有其他國內部派係借機嫁禍的行刺圖謀,壓力會有多麽大:王賁怎麽這麽不爭氣,甘願給嬴政當槍使,連個病都不會裝?搶個總指揮的軍功有那麽重要嗎?做人善始者眾、善終者寡,這小子怎麽就不明白呢?
嬴政這雞賊大王出口了!他逼著俺老王談論繼去年討伐荊楚郢陳之後今年繼續得罪秦廷裏楚係外戚的伐荊總攻戰略!這可怎麽辦呢?
講實話,沒法辦,已經被賁兒應奉著秦王把王家架在火山口上了,要麽徹底滅亡荊楚,刨了楚係外戚賴以倚重的境外勢力,徹底將楚係打成秦王廷內實力尋常的普通派係,這樣才能睡幾年安穩覺;要麽被任何有敵意的力量打翻在地,重新做黔首、甚至奴隸而不得,像白起那樣自刎……不過事情明顯沒有糟糕到那種程度,所以穩妥點,先試探下大王口風,要來六十萬兵力,一鼓作氣,直搗荊楚國都,徹底掘了荊楚的根兒?
王翦:“王上,不是不能打,隻是……兵力上看來,翦以為,沒六十萬實在不行!”
嬴政:“將軍再想想,現在不說楚係盯著你虎視眈眈,隻有你掛帥出征,我才放心作戰時會一往無前。士氣嘛,完全可以壓製倒荊人,你要那麽多人,難道是為了帶兵出去,配上你王家父子,與楚係一起內外唿應?對他們低頭認錯?”
王翦:“王上,你要相信老臣絕無反意啊!”
嬴政:“……其實我也不是那個意思,就是覺得去年平叛韓遺民奸人開始到現在,小兩年了,俺也不知道怎麽了,你兒子王賁打仗越來越順手,就讓他多毆打了下荊楚和魏國,誰曉得一個不經打,另一個真的被打到亡國了。蒼天有眼,真不知道他會送來活著的韓貴族匪首透露出荊楚支持韓地叛亂的事兒,搞得你和楚係外戚們持續上疏掐架,這裏麵俺真的沒有心機,就是……就是事情自然而然,發展都這種地步,你兒子王賁當初也是為了秦國好,你要體諒他。那啥,今天你先迴去,最後這段待會讓導播掐掉,不泄露出去,更算不上是俺套路你。你先迴去,我再仔細想想國家能不能支撐得起六十萬兵力在境外作戰。拜拜,老將軍一路順風~”
王翦:“泥馬啊,話都讓你說了,我迴家生悶氣去?!”
隔天,秦王依次單獨召見了各位新生代將領,美其名曰開會座談,與王私人暢談王家大少王賁將軍的滅魏戰事研討會。在一眾普遍感覺良好的將軍中,無人不眼神諂媚,跟著秦王的思路拍馬屁,但說道具體對荊的滅國戰役總體動員兵力,報價都在四十萬左右浮動,理有很是充分:王賁將軍滅魏動員了四十多萬將士,到滅荊那樣的大國,因為其鄰國都被秦國滅亡的緣故,排除更遙遠地區有能力支援的齊國跨越泰山淮水來救援的另一方麵戰場影響,怎麽也不能低於四十萬,和滅魏一樣配置就行,其它也不多要。
嬴政黑著個臉,腹誹道:一幫敗家子!還知道寡人消滅韓、魏兩大荊人鄰國使其無力支援楚國的實情?你們怎麽不考慮一下國家連年作戰、尤其去年和今年連著打了三場戰爭,當地糧倉哪來那麽多糧食供應四十萬人的消耗呢?這還不說馬匹牛驢騾用草料的儲備和車次算在內,武器供應倒是有官奴工坊日夜不休供應得上。這個數提出來,韓地魏地郢陳等近年新占領區就不要維持基本的駐防人員消耗了嗎?合著寡人還得從關中、洛陽、東郡、南陽、南郡的廣大範圍內給你們遠道運糧?當武夫的不要考慮民眾種田壓力的呀?針對遼東郡和代郡方麵的燕、代兩國殘餘分子還需要糧草兵力供應呢,難道寡人還得去鄰齊邊境高價買黑市糧運給你們?敗家子!全都是敗家子!一個都靠不住。時間就是黃金,時間就是生命,不曉得其他新占領地隨時會叛亂嗎?這些年仇人越結越多,晚上睡覺都不安生,多少刺殺都被寡人躲過去了,再不盡快除去那些境外勢力錢糧大本營,活不到明年都很有可能……
眾將:這仇也不是我們堅決提出要去結怨的,以前頂多搶點地盤,真要決定滅國,可全都是您的意誌在貫徹,可不就惹急了人家遺民貴族嘛。
結果李信迴複人數時,隻要二十萬,嬴政當即喜出望外:“好小子,寡人看上的青壯派將領裏你是最懂軍戰的!還有什麽附加要求?”
李信:“給我多配幾萬騎兵,和趙國、燕國作戰時積攢下的經驗,遊兵使用效果越給力,節省步兵布防省下一半兵力不在話下!”
嬴政:“要騎兵?這個……對了馬也能吃糧是吧?!記得吃糧飽得更快,要說糧食消耗不見得少太多,不過看在人數動用不大的份上,寡人滿足你的全部要求。不過信啊,那裏是南方水澤之國,你要騎兵用處不大啊,會不會造成浪費捏?”
李信:“王上,我覺得沒這種問題,一來淮水以北水路發達程度不及江淮,騎兵的確有用武之地,何況水網發達,岸邊水草就能就地食用不是?當場減輕糧草壓力;其次楚都城壽春就在淮水南岸,等楚軍主力被打崩了,包圍壽春時我軍壓力有限,再把壽春圍困戰包裝成圍點打援形式,同時繼續王賁將軍水淹大梁的作戰經驗,泡上壽春幾個月,不怕楚王不出城投降;同時從後方調來些守城之兵占據已經攻下的荊國城邑與關隘要地,就地‘保境安民’,他們的糧食問題解決於當地鄉縣地區,保證出發前的二十萬大軍始終活躍在作戰一線;信覺得這麽一套組合拳,拿下荊國,問題不大。”
嬴政:“還是阿信你鬼點子多,我鍾意你擔任伐荊總指揮,這就給你搖人抽丁去。對了,那個老將軍王翦,寡人懷疑他和楚係外戚有勾結,這次滅荊歸國,我允諾你和王賁兩大將軍平起平坐,軍事上的問題由你二人協商解決!別忘了齊國還沒拿下,寡人看好你,不能什麽軍功都由王家父子掛帥出征,你說對吧?我這就把那個老頭子叫過來訓斥一頓!昏了頭敢要你三倍兵力!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氣!一聽就很有可能借故叛亂!”
李信:“啊這——臣信沒聽清太多,這就告辭了,王上別忘了找我擔任總指揮就好。”悻悻歸家……
宦官:“王翦將軍,大王請您速去章台宮進諫!”
什麽?這麽快就想好了?俺在家也想好了,不信任就算了,早點迴頻陽買些歌兒舞女俏嬌娘,這輩子也算值了,是該退下去好好享受享受晚年生活。若肯配足兵力,俺也多請幾位秦王親信的新生代青壯將領兵分多路一起攻荊,消耗糧草不算什麽。那麽多將軍手中都有兵,收集眾將意見,對鹹陽的秦廷內政提出不同意見有別於軍事指揮,必須要實行民之主決議噠,這樣勾結楚係顛覆秦王寶座的可能大大降低,俺擔任總指揮就沒太大問題了。
結果當場之後,嬴政劈頭蓋臉就是大罵:“王翦你個老頭子肯定是在糊弄我!其他將軍報價隻有二十到四十萬,怎麽你參與競標時標書定價要劃定六十萬?老實交代是不是早就和和內部人員串通好了?企圖利用自己老牌將領的身份多吃多占拿後勤迴扣?老早就看出這些年你們王家父子太過於受寡人幸用,以至於胃口大張。現在更是離譜得沒個邊際!寡人告訴你,這次搞定荊國,從南國抹掉它,楚係就要倒台啦!你畏懼他/她們也好,不屑他/她們也罷,都將成為曆史!以後的事,寡人靠其他青壯將領就能擺平~”
王翦:“叫俺就是嫌棄人老不中用的?行行行,你了不起你清高,其他青壯將領都是人才,俺不遭這貶損折壽,明白交底了,俺見慣大城市的繁華美好了,現在想迴頻陽十八線小城養老,搞點三俗樂趣自娛,頤養天年,大王您心善,準了吧!”
嬴政:“還有這事?哦……這麽說的話,你自願同楚係外戚一起消失於政務舞台?老將軍了不起,高風亮節,國之楷模!知道主動給年輕人讓位,臨走前寡人一定給你風風光光舉辦場退休酒會,這可是敲打前朝後宮各路王廷封君諸侯的好機會!”
王翦:“臨了還得被涮這麽一把,真是‘物盡其用’!”
事情到此,王賁首次借口大大的出兵郢陳、摸底荊楚後的全麵伐楚/滅楚戰爭的首次總指揮將領選拔就此確定,秦廷內各方勢力經過彼此較勁而為嬴政所掄來推去的洗牌過後,王翦終於自邯鄲包圍戰後再度避免‘白起一般自刎而亡的悲慘下場’,得以迴家養老去了。至於說到秦王政在位時期李信掛帥的首次全麵伐楚的意外失敗,內裏更是大有隱情,放在以後的時間線到位時具體述說。
總結:盯著他人相對美好的國家、始終以滅絕他國社稷作為自身功績和名利進階奠基石的功利心理終歸是扭曲的,周初立誌大行分封之道的賢哲們采取得就是漢初所實行的‘分封與中央王室直轄並行’的做法才維持好大動之亂結束初期的安定局麵。對郡縣製為代表的直轄、集權、大一統等字眼背後的製度,應當保持審慎地態度、因時而異地看待,當背後龐大的利益集合體因生存受到威脅而堅決興風作浪、導致天下萬民再度卷入大肆動蕩中時,無論什麽樣的說辭都是錯誤的。
</p>
王翦出於個人立場上,算對得那一半在哪裏?
作為負責本次攻趙行動的總體指揮者,王翦當然知道秦王何意——自從趙公子嘉等人從他手底下‘公然漏網’,他已經產生不詳的預感:這夥亡人代表著鐵血金戈的趙國武魂中最是不屈的抵抗意誌,強兵規模之眾莫過於趙國,宗室子弟習武從軍的風氣盛烈亦莫過於趙氏,其中有剛烈士人逃亡,雖在意料之外,但還屬情理之中。此去將生大亂!趙國北部不能完全平安。而羌瘣所部雖然因之前的包圍邯鄲作戰任務而橫貫趙內地,就駐紮在邯鄲城北,追擊雖近水樓台,手下亦以騎兵為主,可自羌兵首領瘣至其下末騎,能識諸夏語者甚少,秦腔尚且聽不慣,如何識別得了趙土方言?在追擊中問路民眾尚且不便,更別提熟悉阡陌之外的鄉間小路了。因此他堅決派出王賁率領所部的半數上黨郡騎士與楊端和所部僅有的少量騎兵,一並前往追擊,雖然時間上未必來得及,但就疑似逃亡道路的分散岔口分別進擊而言,這些人數也就是最終勉強足夠。因此而產生的瞞報晚報在不得不上交時,他心中已然追悔莫及:須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年少時收獲後燒荒,他對此情景十分了解。
何況三路攻趙將軍都出兵追擊,這樣後續可能的責任分攤上,自己還不算過分失誤的。這點當時並未在意,後來追兵歸報,反倒產生出各部皆力有不逮的避禍理由,自己的責任也就輕了更多。
——插話,再說到“漏過追捕不及公子嘉等眾人”一事產生的‘後續深遠影響’:
一來是明麵上的,北路出擊趙邊地、牽製其有生力量的騎將李信所部作戰表現凸出,所率‘以胡人消耗胡人’策略配給與這位秦國新生代將領的義渠、烏氏等附屬勢力提供的西戎騎兵,不負眾望,出色完成了任務,除了代郡未能深入過多外,全軍自太原郡出發,往來衝擊各縣邑、行進八百餘裏,以不到兩萬人輕騎兵力量,成功完成分給北路偏師的震懾趙邊地吏民軍士、諸路並舉而收趙之功成於一役的攻趙戰略意圖。這件事牢牢印在嬴政心上,此時的李信還在九原郡一帶新占領地駐紮,防範匈奴人攻入原趙今秦的邊地長城見隙奪利,侵蝕本該完整地轉交到秦國口腹中的趙國一應產權所有:趙國產業利益的唯一繼承人,隻有秦國,也隻能是秦國。當然,這種不考慮趙國民眾和趙王廷高層貴族意見的意圖,隻是嬴政與其親信們單向的強烈意願,不然也不會有代王之流的後續變動了。
至於攻趙之後,秦王的確對王翦有齷齪產生,以至於攻燕時會搭配李信,並在其大放異彩後於攻楚一事的朝堂問對上刻意寒酸對方,本質是秦王在利用完王翦這一波後,意欲徹底將其排斥在其提拔的新生代青年武將組成的高級武官團之外,繼續走‘廢物桓齮’敗壞掉自己一手好棋的既定路線不動搖:舊人舊臣與舊時代舊局勢糾葛過深,他們雖有才能,但並不比青壯武夫們強過一個層次,反而在經年的任職之餘習得不少文官係統、尤其是縱橫家外交力量方麵的彎彎繞繞,在食利和固化自身利益層麵上,更加雞賊,不像自己心目中應當直來直往、敢於橫‘劍’立馬的武官形象,更與新時期的深化發展法家思想不匹配,跟不上集中‘權-術-勢’於自身一體的最拉風專之製君主形象,當然應該被排斥在一邊吃冷飯。而遭遇楚地屢生變亂之後,在軍中重新起用王翦、政務界方麵稍行折中手段才迴歸嬴政的思政修行日程。
攻打趙這樣的大國,曾經有上一代人作出的極其類似的預演;但攻打楚這樣的大國,在這件事上,就沒那麽盡然了。從這其中也可以看出嬴政主導下的秦廷有多麽輕敵。
雖然後來的攻楚與攻趙在缺乏外援一事上類似,但趙從簡作為穿越者,在思考這件事上頗知王翦心意。邯鄲受圍,到城破之前並未出現外國援軍,同年之內即展開,年中始圍,年末破城。如此不符合邯鄲城防潛力的結果,少不得郭開從中作梗。所有王翦猶豫中不願果斷接手攻趙決戰總指揮的不利因素,都沒在戰爭中體現出來。就是這樣,水到渠成地,秦國拿下了邯鄲。就好比你在經曆過一次相當徹底的失敗後,上蒼重新給你一次機會組織力量,然後你發現,改正了全部缺點緊張地去答題,結果卻令你大跌眼鏡——
上蒼:“既然針對過往錯誤都做好全部準備,仔細分析清楚新時期出手的利弊了,那就不過多戲弄你好了,直接贏吧!”
王翦挺高興的,本來自己的總指揮是搭配新生代將領楊端和而被授予的,名義上彌補對方資曆缺失,為秦王後續將其提拔為獨當一麵的大將做鋪墊,誰知道真的一舉拿下邯鄲,比起王陵、王齕簡單太多,這樣豈不是能躺著收獲人生履曆中最後階段的光榮了?對後輩楊端和,雖然看著不爽,可扶上馬送他一程又如何呢?人總歸是要麵臨死亡的,在為家族爭取以後的榮華富貴上,老王比其他早死的、立場站錯位的、思想跟不上秦王政思路的舊時代軍官好太多了,就這麽著吧!
然後進城受降,沒經過徹底抵抗且糧草尚且充裕的邯鄲城,死硬分子真的不少,還有人冒險衝擊城防,跳出既定包圍圈了。
王翦:“蒼天啊!你沒事戲弄什麽人?說好要給我贏得體麵一些,怎麽現在搞這麽一出?”
上蒼:“我是說讓你贏了,可僅僅針對邯鄲圍城戰一事,沒說後續人家不能跳出外線繼續圖謀未竟成的抵抗啊~”
王翦:“這不在扯淡嗎?!那批人跳出去不是為了等待後續他國援軍到來才懷揣希望的?我都把趙國滅了,怎麽能這樣安排劇本呢?那批人現在是流竄逃犯,倘若離開趙國內地去了趙國邊地,重新樹旗拉杆我怎麽對秦王交代?”
上蒼:“放心,趙國肯定是滅了,你把握好趙人心中大義名分所在的王遷就行,出事拿他擋在前麵,汙蔑那是一幫違抗王命‘投降’指令的叛趙份子,這樣肯定好做,趙王廷現在的人員配置基本完好無損,役使得動,隻要認真與趙相邦郭開合作,穩定邯鄲附近治安不成問題。邯鄲糧倉裏還有沒消耗完的糧食,你先拿來煮,吃完順順心氣。”
王翦:“您真沒再偷偷藏有後手?我那倆搭檔裏羌瘣是異族人,秦王主要看重他的族人天生騎兵,在內地平原往來奔馳好打擊趙軍不易結合成勢;另一個楊端和可是未來的秦軍大將,原定攻取目標就是邯鄲城。現在邯鄲有貴族亡人逃走,講不好要占塊地盤重新來過。到時我罪名就大了,這迴成我替他背鍋了!您不得可憐下鄙人,讓我抓到他們,好對秦王交差?”
上蒼:“我鄭重許諾你,趙國人終將屬於你管轄。”
王翦:“有這話,我就放心了!一把年紀了,不準騙我這老頭子。”
事實也沒問題,趙從簡穿越到公子嘉身上後,直接選了代郡名號稱唿代王,另起爐灶,避免與國家舊勢力在內的各方衝突,最終還是坑害了王翦,使得其在之後秦王政首次攻打荊楚的大戰上,並不能再度獲取的總指揮一角,失去秦王的相當信任。
但這次‘漏網’受到負麵影響最大的人並不是王翦——之後攻燕中,主將依然是王翦,其子王賁歸屬於其部下,副手變成辛勝,而更在辛勝地位之下的李信雖然同在攻燕前線,被調到當地專門應對燕國邊郡騎兵作戰,卻連名字都不能出現在攻燕主要將領的列表中記錄於史書。那麽很明顯,楊端和去哪裏了呢?唯一的答案就是其攻趙時期被劃定的包圍邯鄲任務,後期秦軍合圍邯鄲時,相當麵積的邯鄲作戰片區的確在楊端和所部負責之下。而趙貴族辜孽逃的責任既然不能被明確追責,那麽王翦還得繼續北上駐紮在趙內地毗鄰燕國與代郡地區,隨時準備出兵攻燕,斷絕這批逃亡者借助燕國和平安定環境下積累的人力物力,圖謀卷土重來奪得趙國內地的複國行動。則趙國內部北部依舊駐防以王翦;而南部邯鄲地區,則留下楊端和駐防,斷絕‘遲來的’諸侯援軍燃燒起趙國遺民複起抵抗的念頭。這種做法相對固定了楊端和將軍的駐防空間,但也斷絕了其再度晉升的可能——不論移防到附近哪裏,無非防齊、魏、楚三國,在對方不是當下秦國主攻方向的情況下,楊端和將軍的個人履曆就要大打折扣、以後不會再那樣精彩啦。
至於王翦個人思考未來前途,明顯吸收了此次‘攻趙善後不力’教訓,暗自慶幸自己功可抵過,沒被秦王過度追究放跑趙貴族亡人的失誤,自然依舊保全著富貴權勢,隻是這次要幫著抬轎子的新生代將領,變成辛勝了。那樣又有什麽好說的呢?王命幫扶,那樣幫扶就是,自己還沒落到千算萬算避禍的白起一樣的下場,相當幸福了~於是轉向更加保守主義戰法的穩健派老將。可惜的是,辛勝再攻燕戰爭中並不出彩,反而令手下的騎將李信再度大放異彩,於是攻楚籌備動員會上秦王選擇在王翦之後詢問李信,有意點其為攻楚總指揮的大將;而辛勝此時,大概概率還待在苦陘,用意還是為堵住代郡趙亡人勢力趁中原變亂時南下的通道,杜絕其招募遺民煽動趙土地叛亂的可能。
話如果再說遠一點,從更後來的鎮壓韓地叛亂與迅速滅魏兩件戰事上,嬴政相當顧念王翦老成持重、擅長協調的作戰風格,而將這種信任寄托在其子王賁身上,同樣願意在自己的新生代軍官團親信團體中摻入王賁一人,畢竟有政務立場相對中立的新興世卿在親信中平衡,並不是很壞的事。而鎮壓韓地叛亂的處置上,王賁也的確顯示出其人老道周密的特質,完成得令秦王異常開心,繼而迅速滅魏一事也同樣交付到王賁手中,結果依舊皆大歡喜,且外交層麵,攻取之速,時間並不容楚國作出充分準備予以支援。秦王政在位時的二度大舉攻楚,王賁自然隨同其父王翦同往;再之後的攻齊戰爭,王賁環渤海南下,偏師直入,攻破齊都臨淄城,雖然是意外之舉,但依舊證明王家屬於穩健的軍功實力派。
而在攻燕成名之後與攻楚失名之前,當中的這段時間內,韓地叛亂與迅速滅魏兩件事,為何秦王政沒有選擇李信作為主將呢?很明顯,李信是作為邊將騎兵將軍而培養的,麵對中原地帶步兵對抗為主的戰爭,並非是其所長。而在攻楚時猛浪自負的秦王政與親信乃至全體朝臣們,都認為楚地縱深廣闊、人煙不及中原稠密,未必不能依靠李信的騎兵大縱深包抄迂迴戰術取得勝過楚軍依托水路集結軍隊優勢的另類路徑。隻是事實證明,草原遊牧部落自有騎戰對抗方法;擅長舟楫集結力量和部分地帶山地作戰的楚軍另外要算做一迴事,不服周禮不等於沒有文明存在,楚係相對獨立發展文明,在軍事領域同樣有耀眼的光芒——楚國在策反昌平君的出計,其價值對扭轉前期李信近乎全勝形勢上,可謂功不可沒。顯然第三次明顯培養重量級方麵大將的計劃再度落空,親信軍官團中隻有王賁一人光鮮亮麗,但罪責完全可以推過到昌平君反水一事上,趁機清洗楚係貴族在秦王廷中的分量,削弱影響力。天下安定,將軍們的作用本身已走下坡路,那麽能夠提前整頓王廷中的派係,昌平君給出的由頭真的很是時機,相當地中在嬴政下懷。
滅國戰應該怎麽打?其實嬴政時代並沒有給出好的答案:欺負小國可忽略不算,對待幅員遼闊、國內情況錯綜複雜的大型國家來說,不僅有完備的山川河流之險境可以依托,而且攻擊其都城即便拿下,也決然不等於國家的敗亡——越是大型國家,內部力量越是會出現地域分化的趨勢,攻下各股力量交織在一起的都城,反而會給出外地勢力出麵整頓山河殘局、承擔國政主導地位的機會,未必那麽像話。何況在短暫的占領期間,對轄下領地內無法進行快速統合,抵抗力量持續數年才是常態。當各處反對者以武力形式出現,且彼此有一定程度聲援共濟時,問題隻會變得無比複雜,之前奪走得勢成型的王者與其所率力量的戰役反而隻能當作圖一時爽快的不負責任行為看待。
後續從秦王廷上王政提出攻擊楚國開始觀察,王翦的做法其實頗值得玩味,根本不是一位積極進取/抑或與秦王政慪氣的老牌將帥——這點是在當時秦廷中樞之外任何時空的絕大多數知史者所不察覺的。
從後來記錄中可以輔助反推當時情形:討伐荊國(避子楚名諱)的決定首先要繞開朝中多數大臣,在極少數嬴政親信的高層軍官團與謀臣組成的小圈子內部圈點將領,以保證事出機密,防止被荊國潛伏在鹹陽城內自上而下的細作網絡探知。首先被問到的是王翦,其次是李信,這一順序未必有誤,但兩位將軍也未必會在同一處地點同時受到王政召見,同處一室共同問對——隻有分別單獨會見,才能假扮成商討國事與進攻遼東地區燕國餘孽方略、避開勢力廣大的楚係後宮與外朝政務力量猜忌:秦王居然在背著楚係謀奪楚國從鄢郢遷都後的‘全部’東部領地,這可是在摧毀楚國作為秦國重要盟友的互信前提,破壞楚國能夠維持表麵和諧而坐視嬴政出兵韓、趙、燕、魏卻不動如山的原因。按照後來的年份推算,可以想知的是王賁在平滅韓地大叛亂後收集到楚國在背後暗中支持的足夠證據,因此使秦王政能將這些證據當麵擺在秦王廷上,以狠狠煽去楚係外戚力量的氣焰正炙時,命令王賁於同年出兵攻入相鄰的荊楚屬地:大城邑郢陳,借口活捉逃迴韓地大叛亂策源地郢陳的故韓王國貴族,出兵將郢陳附近十餘個縣邑收入囊中,而在外交上施以威壓,秦王政上台的首次大舉攻楚的戰爭定性問題,僅僅對國內楚係和國外荊楚國家層麵宣傳為報複性局部進攻,後續規模視荊楚態度,可防、可控、可製,就這樣一巴掌打在楚係眾秦臣臉上,對方還無法反駁。可這件事明顯把王翦逼急了——國王不地道,把俺老頭子一介黔首出身的中立型大將逼迫到楚係的對麵?這事是在逼俺站隊?當初告訴俺兒王賁出兵韓地隻為平叛,現在變成這副德行,若是知道現在這場景,俺這吊絲政務背景敢去招惹國內的楚係外戚力量嗎?說什麽也不能放行賁兒擔任平叛總指揮開赴韓地啊。嬴政你真的好毒辣,當初喊俺擔任攻趙總指揮,卻把包圍邯鄲的任務分給楊端和所率步兵隊伍,他走的那條路不是俺老頭子費勁扒拉穿過的太行山陘,而是平坦的河內郡平原直達趙都邯鄲城,當時俺就納悶,為啥你這麽安排,莫非你在邯鄲當人質的時候腦子被邯鄲的市井潑皮牽引大牲口踢過?會時不時犯抽搐所以這樣安排俺?現在終於明白了,硬是把俺老王家架在火上捧殺,名氣空漲,攻燕時還是不放俺安排總指揮一職空漲資曆,原來是這麽個花花腸子,算計來算計去,盯著俺的寶貝兒子王賁,拿他出頭,最終逼俺站在楚係的對立麵上,進而完成你最終的王製集權與政務改之革新計劃,真是太歹毒了……
攻楚戰爭進行到一定階段後,秦-楚兩國使者往來絡繹不絕,在楚係的撮合/威壓秦廷之下,荊楚割地好和的計劃正在被提上日程,針對郢陳城內收容韓地叛亂貴族餘孽的事實荊楚供認不諱,因此此次戰爭最終被正式定性為秦-楚兩國缺乏戰略互信的‘摩擦級’偶發不友好交往,出兵的確可防、可控、可製,尤其是‘可退’!
可退?怎麽個退法兒?嬴政把楚係中剛剛被規訓的老相昌平君——親爹是逃迴荊楚繼位的考烈王,昌平君在嬴政親政早年帶兵於蘄年宮平定嫪毐叛亂,功勞由來巨大;本人又是楚係在外朝的第一代表人,於秦國地位向來尊崇;生母又是秦國公主,屬於秦-荊楚深情厚誼的愛情結晶物,如假包換。這麽樣一個妙人兒前往郢陳擔任秦國新攻占荊楚十多個縣臨時組裝起來的邊郡郡守,還算是屈尊就任下職呢~荊楚王你看妙不妙啊。就這樣,昌平君去郢陳當地安撫新占領區百姓了,而百姓必然不明所以,隻會對著這位荊楚血脈、秦國出生並長大的‘本國’公子一口一唾沫:“呸!狗楚奸。”昌平君也隻能說,我tnn招誰惹誰了?行政降級就算了,門外整天有人往住所裏扔磚頭,更過分的還有石塊,會砸死人的好嘛~然而他所謂的安撫工作卵用並不大,能招徠的盡是些無恥之徒,在荊楚國力依舊強大的當下,唾棄昌平君是淪陷區楚民心目中的政務正確——這就導致昌平君每天過得無比鬱悶,而且實際政務並不怎麽在自己手中被掌控:嬴政是有防範他真的掌權投靠荊楚,與秦國對手沆瀣一氣,在南境挑起衝天大火的。
但不管怎麽說,駐紮在郢陳及附近地區的秦兵大部分可以退後迴秦國了,荊楚鬆了一口氣——但這件事不等於是嬴政放這些秦兵各迴各家各找各媽,因為嬴政此次出兵郢陳的另一大目的就是敲山震虎,打擊魏國的反秦意圖。現在荊楚服軟了,那麽魏國是否有必要被針對一下呢?很有必要。
就這樣,火速進兵水淹大梁滅魏的計劃迅速上馬(一年前才剿滅韓地大叛亂)總指揮居然又是王賁,雙方出動兵力超過均不下四十萬,合起來或許真的接近過百萬——這種恐怖規模的兵力得以被動員起來的原因,首先因為這裏是中原腹地,人煙稠密,地區百姓的確有此數量,動員後集結地與實際作戰地區平均水平在二十公裏左右,魏國的確在轄境日益被迫割讓縮小的情況下,進行著一場全力動員的守土抗戰;其次秦國在攻占郢陳附近地區後,此時領土已經包圍了大半魏國邊境,魏國除了東部與荊楚還留有幾個縣邑的接壤外,其餘地區均處在秦國的包圍之中……仗打到這份上,著實窩火,但秦國對應能動員起來的兵力超越魏國且因先手優勢而將魏軍分割包圍在各處戰略要地,也不稀奇,所以魏國雖然還有一定的戰略縱深,人力物力財力民心士氣均處於高位,但還是被早有預謀的秦軍打成了針對魏都大梁的圍城打援戰役,而王賁對大梁實際采取的又是水淹法,圍城後三個月的時間不長不短,就這樣把城牆泡壞了。
此時再討論荊楚在秦國在嬴政領導下對外戰爭高歌進取、所以產生危機感,進而支持韓地叛亂外,是否有這種危機感蔓延到接洽魏國方麵、企圖使魏-楚兩國外交關係重新修好的地步,意義已經不大了。王賁對韓地-荊楚郢陳地區-魏國全境的接連發難,實際針對韓、荊楚、魏三國的三場戰爭,間隔時間隻有數月,若非類似嬴政這樣的明君在位,能夠當機立斷,這些互相支援的議案基本還在前朝公卿討論過程中磨磨蹭蹭呢,何況有尉繚等秦國使者明暗對各處要害公卿人物使壞勾兌,荊楚與魏兩國根本走不完行政議事流程,就輪到自己挨打了。
這其中最妙的那步棋必定出自嬴政派遣王賁平叛韓地一事上,個人軍事指揮素質過硬,不僅迅速布控各處進出要地隘口,形成甕中捉鱉之勢,又來迴拉網式搜捕,以兵力優勢掃蕩韓貴族相對分散的叛亂隊伍,最終迅速收網畢功,杜絕境外勢力荊楚與魏國武裝幹涉的可能。而且不斷‘生擒’叛亂匪首將他們活著送達鹹陽,以大量可靠人證逼迫楚係外戚交權並默許出兵郢陳緝拿逃走的少數韓王國貴族,硬是將針對楚國郢陳及附近地區的侵略戰爭打成‘師出有名、討伐不義’的反對幹涉內政的境外追剿韓遺民局部戰役,王賁若沒有在脫離親爹王翦後放飛自我、逃脫家訓、異常膨脹的大舉撈功心理,怎麽也不敢公然開罪楚係外戚,也是此時開始,王翦與王賁父子的隔閡開始明確,矛盾鬧到決裂的地步。
所以在同年攻魏得手後,嬴政詢問王翦攻荊事宜時(王賁此時應當依舊在魏地坐鎮,指揮各路秦軍平定因為大梁速降而不願輕易歸屬秦國統治的魏國各路地方勢力,所以不能抽身迴鹹陽複命,也就不在被問詢對象之中——王賁此時是有具體作戰任務區域滴),王政所想自然與一身虎膽、王命下達後隨即指哪裏打哪裏的王賁高度一致,王翦此時卻像坐著過山車心情起伏不定,依舊在心底咒罵秦王戲耍著他父子二人頂在前麵對抗楚係外戚的天雷。
王翦之前為什麽沒有擔任這次針對魏國全境戰事的秦軍總指揮呢?因為對韓地-荊楚郢陳地區-魏國全境的作戰完全是根據時勢逐步開啟的,並非後麵的戰爭一定會被前線秦軍連軸轉地開啟,反而因為戰事不斷擴大而在秦國後方持續予以征兵增援前線、配合前方總指揮王賁需求而加罷了。既然王賁對前線秦軍‘帶順手了’,自然就順著路子帶著打下去就好了,即使真的出事,還有其他新生代將領可派去支援南方前線,而且王翦因為其子王賁在南方前線的緣故,不得不持續在朝中與楚係外戚對陣的必要性在持續下降,真到危急時刻,完全可將其派出整頓前線的不利局麵,這個時間始終相當的充裕。
至於王賁攻擊荊楚郢陳地區時很有可能被荊楚方麵擴大化、視為挑起全麵戰爭的先聲,而出現王賁所率攻魏的秦軍抵擋不住荊楚傾國之兵的情況,則寄希望於王賁突襲國境之外的進軍速度,即使不利,向荊楚聲明下隻是想要追索逃亡到郢陳當地的韓地叛亂貴族匪首便會收兵,這一先前擬定好的借口也是相當的好用,讓楚係外戚事後從中斡旋便是~至於外朝王翦家和楚係外戚的矛盾,怎麽也燒不到嬴政自己身上——當王雞賊到這種份兒上,手下不想過度拚命難道不應該被理解?
可以想知,當時的王翦人在鹹陽坐,鍋從天上來,日日防備楚係、荊楚、韓遺民、魏國、趙遺民、燕國的刺殺,還有其他國內部派係借機嫁禍的行刺圖謀,壓力會有多麽大:王賁怎麽這麽不爭氣,甘願給嬴政當槍使,連個病都不會裝?搶個總指揮的軍功有那麽重要嗎?做人善始者眾、善終者寡,這小子怎麽就不明白呢?
嬴政這雞賊大王出口了!他逼著俺老王談論繼去年討伐荊楚郢陳之後今年繼續得罪秦廷裏楚係外戚的伐荊總攻戰略!這可怎麽辦呢?
講實話,沒法辦,已經被賁兒應奉著秦王把王家架在火山口上了,要麽徹底滅亡荊楚,刨了楚係外戚賴以倚重的境外勢力,徹底將楚係打成秦王廷內實力尋常的普通派係,這樣才能睡幾年安穩覺;要麽被任何有敵意的力量打翻在地,重新做黔首、甚至奴隸而不得,像白起那樣自刎……不過事情明顯沒有糟糕到那種程度,所以穩妥點,先試探下大王口風,要來六十萬兵力,一鼓作氣,直搗荊楚國都,徹底掘了荊楚的根兒?
王翦:“王上,不是不能打,隻是……兵力上看來,翦以為,沒六十萬實在不行!”
嬴政:“將軍再想想,現在不說楚係盯著你虎視眈眈,隻有你掛帥出征,我才放心作戰時會一往無前。士氣嘛,完全可以壓製倒荊人,你要那麽多人,難道是為了帶兵出去,配上你王家父子,與楚係一起內外唿應?對他們低頭認錯?”
王翦:“王上,你要相信老臣絕無反意啊!”
嬴政:“……其實我也不是那個意思,就是覺得去年平叛韓遺民奸人開始到現在,小兩年了,俺也不知道怎麽了,你兒子王賁打仗越來越順手,就讓他多毆打了下荊楚和魏國,誰曉得一個不經打,另一個真的被打到亡國了。蒼天有眼,真不知道他會送來活著的韓貴族匪首透露出荊楚支持韓地叛亂的事兒,搞得你和楚係外戚們持續上疏掐架,這裏麵俺真的沒有心機,就是……就是事情自然而然,發展都這種地步,你兒子王賁當初也是為了秦國好,你要體諒他。那啥,今天你先迴去,最後這段待會讓導播掐掉,不泄露出去,更算不上是俺套路你。你先迴去,我再仔細想想國家能不能支撐得起六十萬兵力在境外作戰。拜拜,老將軍一路順風~”
王翦:“泥馬啊,話都讓你說了,我迴家生悶氣去?!”
隔天,秦王依次單獨召見了各位新生代將領,美其名曰開會座談,與王私人暢談王家大少王賁將軍的滅魏戰事研討會。在一眾普遍感覺良好的將軍中,無人不眼神諂媚,跟著秦王的思路拍馬屁,但說道具體對荊的滅國戰役總體動員兵力,報價都在四十萬左右浮動,理有很是充分:王賁將軍滅魏動員了四十多萬將士,到滅荊那樣的大國,因為其鄰國都被秦國滅亡的緣故,排除更遙遠地區有能力支援的齊國跨越泰山淮水來救援的另一方麵戰場影響,怎麽也不能低於四十萬,和滅魏一樣配置就行,其它也不多要。
嬴政黑著個臉,腹誹道:一幫敗家子!還知道寡人消滅韓、魏兩大荊人鄰國使其無力支援楚國的實情?你們怎麽不考慮一下國家連年作戰、尤其去年和今年連著打了三場戰爭,當地糧倉哪來那麽多糧食供應四十萬人的消耗呢?這還不說馬匹牛驢騾用草料的儲備和車次算在內,武器供應倒是有官奴工坊日夜不休供應得上。這個數提出來,韓地魏地郢陳等近年新占領區就不要維持基本的駐防人員消耗了嗎?合著寡人還得從關中、洛陽、東郡、南陽、南郡的廣大範圍內給你們遠道運糧?當武夫的不要考慮民眾種田壓力的呀?針對遼東郡和代郡方麵的燕、代兩國殘餘分子還需要糧草兵力供應呢,難道寡人還得去鄰齊邊境高價買黑市糧運給你們?敗家子!全都是敗家子!一個都靠不住。時間就是黃金,時間就是生命,不曉得其他新占領地隨時會叛亂嗎?這些年仇人越結越多,晚上睡覺都不安生,多少刺殺都被寡人躲過去了,再不盡快除去那些境外勢力錢糧大本營,活不到明年都很有可能……
眾將:這仇也不是我們堅決提出要去結怨的,以前頂多搶點地盤,真要決定滅國,可全都是您的意誌在貫徹,可不就惹急了人家遺民貴族嘛。
結果李信迴複人數時,隻要二十萬,嬴政當即喜出望外:“好小子,寡人看上的青壯派將領裏你是最懂軍戰的!還有什麽附加要求?”
李信:“給我多配幾萬騎兵,和趙國、燕國作戰時積攢下的經驗,遊兵使用效果越給力,節省步兵布防省下一半兵力不在話下!”
嬴政:“要騎兵?這個……對了馬也能吃糧是吧?!記得吃糧飽得更快,要說糧食消耗不見得少太多,不過看在人數動用不大的份上,寡人滿足你的全部要求。不過信啊,那裏是南方水澤之國,你要騎兵用處不大啊,會不會造成浪費捏?”
李信:“王上,我覺得沒這種問題,一來淮水以北水路發達程度不及江淮,騎兵的確有用武之地,何況水網發達,岸邊水草就能就地食用不是?當場減輕糧草壓力;其次楚都城壽春就在淮水南岸,等楚軍主力被打崩了,包圍壽春時我軍壓力有限,再把壽春圍困戰包裝成圍點打援形式,同時繼續王賁將軍水淹大梁的作戰經驗,泡上壽春幾個月,不怕楚王不出城投降;同時從後方調來些守城之兵占據已經攻下的荊國城邑與關隘要地,就地‘保境安民’,他們的糧食問題解決於當地鄉縣地區,保證出發前的二十萬大軍始終活躍在作戰一線;信覺得這麽一套組合拳,拿下荊國,問題不大。”
嬴政:“還是阿信你鬼點子多,我鍾意你擔任伐荊總指揮,這就給你搖人抽丁去。對了,那個老將軍王翦,寡人懷疑他和楚係外戚有勾結,這次滅荊歸國,我允諾你和王賁兩大將軍平起平坐,軍事上的問題由你二人協商解決!別忘了齊國還沒拿下,寡人看好你,不能什麽軍功都由王家父子掛帥出征,你說對吧?我這就把那個老頭子叫過來訓斥一頓!昏了頭敢要你三倍兵力!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氣!一聽就很有可能借故叛亂!”
李信:“啊這——臣信沒聽清太多,這就告辭了,王上別忘了找我擔任總指揮就好。”悻悻歸家……
宦官:“王翦將軍,大王請您速去章台宮進諫!”
什麽?這麽快就想好了?俺在家也想好了,不信任就算了,早點迴頻陽買些歌兒舞女俏嬌娘,這輩子也算值了,是該退下去好好享受享受晚年生活。若肯配足兵力,俺也多請幾位秦王親信的新生代青壯將領兵分多路一起攻荊,消耗糧草不算什麽。那麽多將軍手中都有兵,收集眾將意見,對鹹陽的秦廷內政提出不同意見有別於軍事指揮,必須要實行民之主決議噠,這樣勾結楚係顛覆秦王寶座的可能大大降低,俺擔任總指揮就沒太大問題了。
結果當場之後,嬴政劈頭蓋臉就是大罵:“王翦你個老頭子肯定是在糊弄我!其他將軍報價隻有二十到四十萬,怎麽你參與競標時標書定價要劃定六十萬?老實交代是不是早就和和內部人員串通好了?企圖利用自己老牌將領的身份多吃多占拿後勤迴扣?老早就看出這些年你們王家父子太過於受寡人幸用,以至於胃口大張。現在更是離譜得沒個邊際!寡人告訴你,這次搞定荊國,從南國抹掉它,楚係就要倒台啦!你畏懼他/她們也好,不屑他/她們也罷,都將成為曆史!以後的事,寡人靠其他青壯將領就能擺平~”
王翦:“叫俺就是嫌棄人老不中用的?行行行,你了不起你清高,其他青壯將領都是人才,俺不遭這貶損折壽,明白交底了,俺見慣大城市的繁華美好了,現在想迴頻陽十八線小城養老,搞點三俗樂趣自娛,頤養天年,大王您心善,準了吧!”
嬴政:“還有這事?哦……這麽說的話,你自願同楚係外戚一起消失於政務舞台?老將軍了不起,高風亮節,國之楷模!知道主動給年輕人讓位,臨走前寡人一定給你風風光光舉辦場退休酒會,這可是敲打前朝後宮各路王廷封君諸侯的好機會!”
王翦:“臨了還得被涮這麽一把,真是‘物盡其用’!”
事情到此,王賁首次借口大大的出兵郢陳、摸底荊楚後的全麵伐楚/滅楚戰爭的首次總指揮將領選拔就此確定,秦廷內各方勢力經過彼此較勁而為嬴政所掄來推去的洗牌過後,王翦終於自邯鄲包圍戰後再度避免‘白起一般自刎而亡的悲慘下場’,得以迴家養老去了。至於說到秦王政在位時期李信掛帥的首次全麵伐楚的意外失敗,內裏更是大有隱情,放在以後的時間線到位時具體述說。
總結:盯著他人相對美好的國家、始終以滅絕他國社稷作為自身功績和名利進階奠基石的功利心理終歸是扭曲的,周初立誌大行分封之道的賢哲們采取得就是漢初所實行的‘分封與中央王室直轄並行’的做法才維持好大動之亂結束初期的安定局麵。對郡縣製為代表的直轄、集權、大一統等字眼背後的製度,應當保持審慎地態度、因時而異地看待,當背後龐大的利益集合體因生存受到威脅而堅決興風作浪、導致天下萬民再度卷入大肆動蕩中時,無論什麽樣的說辭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