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肥食其不如虞卿更會應對在敵國的突發情況,頂著樂間的名號,自己不便過多說話,言多必失。眾人隻顧行路,一直保持沉默,肥氏想到少師所為,雖覺不妥,但若非北上,自己實際並不能與之共同探討什麽問題。即便是邯鄲政務穩定的歲月,自己與其交往也並不多見,至於自己作用的底線,最低不過在外姓與宗室大臣間保持中立,充當緩和地帶,附和虞卿這樣大臣罷了,也便恢複起本來心態。而其外孫的新靈魂此時並未閑著,正在思考相人觀氣法在後世失傳的具體原因——誰讓閑暇下來奔逸的思維又不受束縛。
有種民間沉澱下來的古早說法:自商亡導致上古一脈相承的神權隕落後,周代禁巫鬼、倡薄祭的風俗導致民間財富長期駐留在士、庶民以及遊民階層,造就文化繁榮的物質底蘊,而大量地方神與不甘在新形勢下清貧苦修的求道者另辟蹊徑,以另一種方式複活了‘絕地天通’後的人-神溝通,也即‘修仙’之道大行其是的緣由。修道者們從《易》中體悟自然之理,進而樹立起某些麵對公眾的新舊神明作代理人,假托其門人遊走各地,通過救治、行巫等較為神秘的行為證明其頗為魔幻的力量,聚斂起錢財和民心,並依托與世俗官員合作,建立起多半獨立在傳統的正式祭祀活動之外的自設新崇拜——‘淫祀’,並收獲信眾的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有實際效果的信仰力量。經年累月的存在過後,逐漸洗白為地方上神明,甚至有可能被各王國的高級官員乃至王室接納,在國都或大型城邑設立分堂堂口,成為溝通廟堂-民間的宗教教化-政務力量,提供予遍布各階層的社會‘安定劑’。
這種做法實際上複興了商代祭司階層的力量,當然不會受到官僚係統內有‘識’之士的歡迎——尤其是那些深受世俗教化學說影響的信仰堅定弟子,於權力在握的情況下,當然不希望有假借巫神力量蠶食自身學說傳播的基本盤:轄區民眾。所以在這些不可勝數淫祠建成之時,也即初步具備明確信眾的階段,針對已成型的‘潛在動蕩力量’的打擊便會驟然加大:要知道在古代基層統治隻能到達縣一級,地方官員此前並不容易打擊沒有固定活動地點的各類閑散力量,那些淫巫淫覡隻不過是其中的一種寬泛意義種類而已。這種打壓並非沒有道理,要知道非力耕事農的社會閑散力量因為缺乏固定的收入來源維持生計,往往會更廣泛地跨越地域與國界,遊食各地。而在見多識廣之後,其應對幾乎不曾跨越過國境線的一國基層官吏,幾乎屬於能‘全自如變化’應對世俗統治力量壓迫的靈活形態,而若真的具備某些奇異法術,往往能抓捕到他們的人已經不是低階官員,多由客卿出身、具備王廷層麵影響力的高官或掛籍在正規統治力量之下的遊食客們抓捕,下場除了少數有被收編素質者能靠運氣存活、加入王國中某些派係力量進入秩序體係外,就是被肉體消滅乃至靈魂滅絕。強大的世俗力量當然會致使這些社會閑散力量自行開發‘多重身份’用於掩護,如走私小商販啦,被抓後吐些錢財後基本沒生命危險,畢竟基層官吏也很是喜歡這些不定期提供浮財的肥羊,又或者充當他國細作,這樣是最壞的情況!涉及不同國家、國內政務勢力內鬥,自然會為其提供活動經費,而有隱性編製的情況下這些進化後的‘半社會閑散力量’會更瘋狂地威脅所在地世俗統治力量的威信,猶如定時炸彈,卻又偏偏能獲得土著民眾信任,情況最為惡劣。遇到戰爭等事件時,會造成何等後果,簡直難以估量!
詭吊的是,同為客居,無論這些社會閑散力量出不出本國,起碼該國的相當數量客卿都會對其青睞有加,所為無它:自身處於天然動蕩的政務地位,無論一時間權柄多重,總有無法預料到的風波襲來,用占據世俗統治的官僚體係明暗收入的多餘的錢財,分散出去豢養在家門客外的隱性非決策、行政、保衛等分工的隱性門徒,實際上是門相當劃算的生意。何況在漫長的遊學到正規門客再到客卿的不同人生發展階段,這些以加入官僚體係為目標的遊說之徒廣泛同異於自己學說信仰的同類時刻都在打交道呢~其中相互學習不在話下,絕大多數客卿在明顯上不會顯示對其他學說的喜好,私下行為做法卻都效仿著‘雜家堅定信徒’,身體極其誠實,個人恩德播散些許給上不了台麵的社會閑散力量根本不算大事,毛毛雨啦,灑灑水的不需要大驚小怪,門客製度的起源與此有著莫大關聯。
這裏麵有衍生出兩個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普遍概念:其一江湖兒女、跑江湖的;其二俚語‘車船店腳牙,無罪也當殺’。
前者道理其實很淺顯,相對陸上設卡更為方便的世俗政權力量追捕通緝,水路行船與潛水躲避提供的安全性要大得多,水戰與陸戰的難度也通此理。後世的近現代海軍陸軍建設側重爭議,也可歸入其中。再從直接的利益獲取角度講,水運成本對行商和乘客搭乘都優於陸運,後者不僅要畜養大牲口,而且碰到強盜和心邪的官吏,甚至臨時起意犯罪的路人,都屬敵對力量,但凡與世俗統治力量聯係不夠強的勢力,都行不順暢陸運相關的方式,更別提過卡抽稅的硬性過路費了。
後麵俚語也不難想通,長期接觸周遊人員或本身就是周遊人員,從事中間商以及寬泛的中介獲益行為者,本身頭腦靈活且極其容易形成多吃多占、欺詐獲利習慣,無論是否有被揭發,能忍受風險並長期紮根這些行業的人,根本不值得信任。認定其天然有罪,在督促力農事桑的古代固定戶籍良民為主的社會,官方提倡與民間認可的風氣必定會排斥從事車船店腳牙職業者,最起碼,轉移矛盾、安撫良民的效果不可小覷!短期成果絕對對維護統治階級利益超級給力。
值得羨慕的是,其中有些人的確成功了:在躲過主流社會並不友好的上層絞殺力量後,部分方術士成功搏殺到王座咫尺之遙:獲得與本國並不完全合理合法的最高統治者直接對話的機會——這種在外界與後世看來也就比較特別的王者召見民間宗教界人士的做法,在當時並不會引發過多轟動,而且就其性質來說,給予外界觀感的依舊是上下級界限分明的召問。而實際上呢,確實相當平等的對話:在玄而又玄、難以琢磨的全體神明之下,世俗統治的巔峰再過專之製,也並不能超過一脈相承的精神信仰,所謂尊貴,僅僅隻是王的身份相對於神明的代理人巫覡道人個人而言。以肉體凡胎企圖超越玄冥境界,本質上是在追求掌控世間所有生物的絕對權力,這種過於霸道的做法不可能獲得任何力量的承認,並不簡單是在教科書中會記載的狂妄到‘挑戰神權’致使事業失敗、國破家亡身殞寥寥幾筆。重點在‘任何生靈,最起碼在同類層麵,沒有任何資格強行要求他人完全貫徹自己的意誌觀念,否則不能生存。’——危害同類基本生存權益的行為,在所謂的天譴之前,早已是人怨沸騰。這樣才有周初諸賢達成共識的千古名句:“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潛含義正在於湯武革世人命:‘天罰,亦自我民自起兵罰上位大人’。所謂神諭,更多是有心人倚重借用的名義裝裱作神聖的模樣,用來鼓舞追隨者與平輩隊伍們的宣傳口號。那太上忘情的神明,實際上隻想看見相對和諧的世界,並不關心具體的統治更易。帝乙帝辛的狂悖雖然持續了數十年,但終究不過曆史長河的一瞬。王權與神權這對權力巔峰的雙胞胎,實際上隻有合作才能互相成全、達於長久。這就是為什麽周代不僅有社會名人,更有具備名姓的神明開始大量出現的原因,風氣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才大致告停。南朝的集大成之作如《搜神記》等,即兩漢開始被畸形社會製度喂飽的世家子弟們,其中或主動或被動淡泊明誌的名士之輩在大亂世中觀見佛道諸流派大行宗教教化之事,畏其聲勢而避其不談、反思先秦時代模樣,退後到更能充當時代統一理論的玄冥概念背後,在記載神仙修行事背後隱寫譏諷,批判社會上的物欲與名欲以及世俗製度,統稱玄學。亦然有些民間不入流的豪族後裔位列這些名士之中,卻苦於世俗門第之見,不能留下本名,所以使用化名或假托先賢遺書的名義,希望能教化世人。這些理論最後被總結為玄學,又變成後來江湖名利之徒謀取錢財、化為盜取信仰之力的途徑。隻是此時,世間靈力基本被周代後的各路‘新’神係仙人吸取得差不多了,名山大川之類的道場也為佛道兩家攥緊大頭,自然‘修仙’成為雞肋之事,後人再效仿便頗為虛妄。
更後來的明代《封神演義》則隻能係統化審視前人誌怪書籍的蛛絲馬跡,所能追溯到的神仙以商周更替前那段時間為基準,出現極大斷層。原因即是此理。向前的至高神係是遠古時代的大神和神聖化的後來人,而諸多紛爭角色則無法交代過多詳細的修行經曆,因為沒有,所以後來人編不出來了啊。自然《封神演義》一書當成戲劇化的對抗效果可以打99分,然而神係傳承的脈絡就不禁推敲了,純屬為編而編,影射明代政局倒是好樣的。
又有從某些角度看待這些社會閑散力量,他們的行為在之前的時代並不算錯。比如東亞文明之源《易》的上古三代編篡,倘若沒有那些行為,則無周代文質彬彬的氣質開創東亞後續璀璨文明的可能。其中繼承關係,斷然不可淡化,更不應該被抹殺。‘神道設教’之事,即隱在《易》中的上古時代高階修行者過往的行為。言歸正傳,說到客卿角色的存在,若是歸因在各國發展水平不均衡上,那麽周初統治者們是如何做到各國彼此勢力相互製約而保持平衡的呢?大約糊弄以‘周禮製度’先進性說事,連鬼都糊弄不過。真相就是周初統治者就是最大的人間‘客天子’!用拒絕稱帝而在王的稱號外自設自稱等同於帝號的天子一角表示敬天,從而坐在關中享受著奪取自淇水流域殷商王朝的東亞統治者的最大權力,商之西伯的國家搖身一變成為周朝的王畿地帶,反客為主,當然會自稱謙虛、倡導文治、克製武力被濫用啊。至於關東的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國與未入流的諸侯之附庸君長們,多數又是被分封到當地、築城統治土著勢力的‘客來王者’,隻不過還有另一重耀眼的身份:周王族子弟/周之外姓功臣。天下的王侯君長,刨根問底地探究祖源,誰人不為客居者?
趙從簡倒很想弄清楚世界本源的力量,但想到名山大川曆來的靈氣積累,早已被上古神道設教的修行者們占據利用來成神而用光了,餘下的還要同山間神獸、野獸時時爭奪才能保有靈寶之地,挖掘世人信仰之力的行為雖然還有機會補缺,但社會閑散力量們從世俗統治者手中爭取的也頗為兇險,九死一生都不止,而放棄代王位更是難被示現過自己以周公神仙形象的太上神界允許,想做底層也被經過‘審批許可’的呢~自己唯一一條被引導的單行道,就是作為王者在沒有明確是否可以改變太多曆史進程的告知下繼續做下去,唯一可能存在、並不俗氣的樂趣,恐怕就是等來一個僥幸成功來到自己麵前的‘神道設教’代理人,像西門武子與屬下看到自稱趙王的男人那樣,品味當場的平常氛圍,完成後世會神話加工的曆史性會晤。像自己肉身軀殼這樣,法統與道統都算不上充分可依的趙國係君王,所需要的恰恰是那些已有一定成就,基本不用四處躲避的社會閑散力量前來,用承認正式社會活動身份的方式,換取自己手中的權力與社會認可,彼此相互為威望地位背書。這樣較為和諧地堵塞萬民悠悠之口,雖然和自身王者的身份一樣算不得完美,但也很不錯了,統治穩固便是極好的啦~
那麽為什麽完全合理合法的國家最高統治者則會采取全力剿殺各類社會閑散力量呢?廢話係列問題了:合理合法合到完美的地位,除非施政不和諧引起民怨,憑什麽提拔新人、容其平白無故進入分瓜分桃的圈子呢?追求完美並非錯誤,但那一點不完美的存在,不僅是阻礙平凡、無法登聖的缺弊,也是解釋未來可能錯誤的救命稻草。承認並悅納自身的不完美地不斷走在追求每個新階段的完美標準的路上,未來才是明朗平坦的。
作為王者,作為世俗一國最高統治者的存在,應該追求的不應該是聽信遊方術士才能到達的升仙登聖之路,那種虛偽荒誕的存在隻能滿足附生小人物們的生計與尊榮。審視自身身份而作出較為積極的工作舉動,認真履行曆史使命,能夠受到民眾尊重而獲得的信仰之力已經很可觀了。何況任何時代的主公,身邊都不會缺乏這一路前來沉穩低調的公孫練這樣的文官,任用好這些關鍵時刻的問詢助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從長計議都可使事態始終穩固在可控狀態。王者的‘原力’,終歸來自於人民生活安定情況下發自本心的支持,刻意舍近求遠探玄隻會得不償失。
至於什麽是世界本源的力量,像這樣的事情起碼要行萬裏路豐富見聞後才有得清楚;附生其上的靈氣可感可知的途徑多而繁雜,知曉過其中多數後,萬裏路也就行完了。前麵就是關尉的居室,在關城中屋舍安排緊湊而更具備軍營氣象,故而想必那居室自然合生活休憩與辦公於一體,眾人頓下馬來,卻未見有人在此迎接——連充任差遣小廝的戍卒都沒有。
</p>
肥食其不如虞卿更會應對在敵國的突發情況,頂著樂間的名號,自己不便過多說話,言多必失。眾人隻顧行路,一直保持沉默,肥氏想到少師所為,雖覺不妥,但若非北上,自己實際並不能與之共同探討什麽問題。即便是邯鄲政務穩定的歲月,自己與其交往也並不多見,至於自己作用的底線,最低不過在外姓與宗室大臣間保持中立,充當緩和地帶,附和虞卿這樣大臣罷了,也便恢複起本來心態。而其外孫的新靈魂此時並未閑著,正在思考相人觀氣法在後世失傳的具體原因——誰讓閑暇下來奔逸的思維又不受束縛。
有種民間沉澱下來的古早說法:自商亡導致上古一脈相承的神權隕落後,周代禁巫鬼、倡薄祭的風俗導致民間財富長期駐留在士、庶民以及遊民階層,造就文化繁榮的物質底蘊,而大量地方神與不甘在新形勢下清貧苦修的求道者另辟蹊徑,以另一種方式複活了‘絕地天通’後的人-神溝通,也即‘修仙’之道大行其是的緣由。修道者們從《易》中體悟自然之理,進而樹立起某些麵對公眾的新舊神明作代理人,假托其門人遊走各地,通過救治、行巫等較為神秘的行為證明其頗為魔幻的力量,聚斂起錢財和民心,並依托與世俗官員合作,建立起多半獨立在傳統的正式祭祀活動之外的自設新崇拜——‘淫祀’,並收獲信眾的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有實際效果的信仰力量。經年累月的存在過後,逐漸洗白為地方上神明,甚至有可能被各王國的高級官員乃至王室接納,在國都或大型城邑設立分堂堂口,成為溝通廟堂-民間的宗教教化-政務力量,提供予遍布各階層的社會‘安定劑’。
這種做法實際上複興了商代祭司階層的力量,當然不會受到官僚係統內有‘識’之士的歡迎——尤其是那些深受世俗教化學說影響的信仰堅定弟子,於權力在握的情況下,當然不希望有假借巫神力量蠶食自身學說傳播的基本盤:轄區民眾。所以在這些不可勝數淫祠建成之時,也即初步具備明確信眾的階段,針對已成型的‘潛在動蕩力量’的打擊便會驟然加大:要知道在古代基層統治隻能到達縣一級,地方官員此前並不容易打擊沒有固定活動地點的各類閑散力量,那些淫巫淫覡隻不過是其中的一種寬泛意義種類而已。這種打壓並非沒有道理,要知道非力耕事農的社會閑散力量因為缺乏固定的收入來源維持生計,往往會更廣泛地跨越地域與國界,遊食各地。而在見多識廣之後,其應對幾乎不曾跨越過國境線的一國基層官吏,幾乎屬於能‘全自如變化’應對世俗統治力量壓迫的靈活形態,而若真的具備某些奇異法術,往往能抓捕到他們的人已經不是低階官員,多由客卿出身、具備王廷層麵影響力的高官或掛籍在正規統治力量之下的遊食客們抓捕,下場除了少數有被收編素質者能靠運氣存活、加入王國中某些派係力量進入秩序體係外,就是被肉體消滅乃至靈魂滅絕。強大的世俗力量當然會致使這些社會閑散力量自行開發‘多重身份’用於掩護,如走私小商販啦,被抓後吐些錢財後基本沒生命危險,畢竟基層官吏也很是喜歡這些不定期提供浮財的肥羊,又或者充當他國細作,這樣是最壞的情況!涉及不同國家、國內政務勢力內鬥,自然會為其提供活動經費,而有隱性編製的情況下這些進化後的‘半社會閑散力量’會更瘋狂地威脅所在地世俗統治力量的威信,猶如定時炸彈,卻又偏偏能獲得土著民眾信任,情況最為惡劣。遇到戰爭等事件時,會造成何等後果,簡直難以估量!
詭吊的是,同為客居,無論這些社會閑散力量出不出本國,起碼該國的相當數量客卿都會對其青睞有加,所為無它:自身處於天然動蕩的政務地位,無論一時間權柄多重,總有無法預料到的風波襲來,用占據世俗統治的官僚體係明暗收入的多餘的錢財,分散出去豢養在家門客外的隱性非決策、行政、保衛等分工的隱性門徒,實際上是門相當劃算的生意。何況在漫長的遊學到正規門客再到客卿的不同人生發展階段,這些以加入官僚體係為目標的遊說之徒廣泛同異於自己學說信仰的同類時刻都在打交道呢~其中相互學習不在話下,絕大多數客卿在明顯上不會顯示對其他學說的喜好,私下行為做法卻都效仿著‘雜家堅定信徒’,身體極其誠實,個人恩德播散些許給上不了台麵的社會閑散力量根本不算大事,毛毛雨啦,灑灑水的不需要大驚小怪,門客製度的起源與此有著莫大關聯。
這裏麵有衍生出兩個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普遍概念:其一江湖兒女、跑江湖的;其二俚語‘車船店腳牙,無罪也當殺’。
前者道理其實很淺顯,相對陸上設卡更為方便的世俗政權力量追捕通緝,水路行船與潛水躲避提供的安全性要大得多,水戰與陸戰的難度也通此理。後世的近現代海軍陸軍建設側重爭議,也可歸入其中。再從直接的利益獲取角度講,水運成本對行商和乘客搭乘都優於陸運,後者不僅要畜養大牲口,而且碰到強盜和心邪的官吏,甚至臨時起意犯罪的路人,都屬敵對力量,但凡與世俗統治力量聯係不夠強的勢力,都行不順暢陸運相關的方式,更別提過卡抽稅的硬性過路費了。
後麵俚語也不難想通,長期接觸周遊人員或本身就是周遊人員,從事中間商以及寬泛的中介獲益行為者,本身頭腦靈活且極其容易形成多吃多占、欺詐獲利習慣,無論是否有被揭發,能忍受風險並長期紮根這些行業的人,根本不值得信任。認定其天然有罪,在督促力農事桑的古代固定戶籍良民為主的社會,官方提倡與民間認可的風氣必定會排斥從事車船店腳牙職業者,最起碼,轉移矛盾、安撫良民的效果不可小覷!短期成果絕對對維護統治階級利益超級給力。
值得羨慕的是,其中有些人的確成功了:在躲過主流社會並不友好的上層絞殺力量後,部分方術士成功搏殺到王座咫尺之遙:獲得與本國並不完全合理合法的最高統治者直接對話的機會——這種在外界與後世看來也就比較特別的王者召見民間宗教界人士的做法,在當時並不會引發過多轟動,而且就其性質來說,給予外界觀感的依舊是上下級界限分明的召問。而實際上呢,確實相當平等的對話:在玄而又玄、難以琢磨的全體神明之下,世俗統治的巔峰再過專之製,也並不能超過一脈相承的精神信仰,所謂尊貴,僅僅隻是王的身份相對於神明的代理人巫覡道人個人而言。以肉體凡胎企圖超越玄冥境界,本質上是在追求掌控世間所有生物的絕對權力,這種過於霸道的做法不可能獲得任何力量的承認,並不簡單是在教科書中會記載的狂妄到‘挑戰神權’致使事業失敗、國破家亡身殞寥寥幾筆。重點在‘任何生靈,最起碼在同類層麵,沒有任何資格強行要求他人完全貫徹自己的意誌觀念,否則不能生存。’——危害同類基本生存權益的行為,在所謂的天譴之前,早已是人怨沸騰。這樣才有周初諸賢達成共識的千古名句:“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潛含義正在於湯武革世人命:‘天罰,亦自我民自起兵罰上位大人’。所謂神諭,更多是有心人倚重借用的名義裝裱作神聖的模樣,用來鼓舞追隨者與平輩隊伍們的宣傳口號。那太上忘情的神明,實際上隻想看見相對和諧的世界,並不關心具體的統治更易。帝乙帝辛的狂悖雖然持續了數十年,但終究不過曆史長河的一瞬。王權與神權這對權力巔峰的雙胞胎,實際上隻有合作才能互相成全、達於長久。這就是為什麽周代不僅有社會名人,更有具備名姓的神明開始大量出現的原因,風氣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才大致告停。南朝的集大成之作如《搜神記》等,即兩漢開始被畸形社會製度喂飽的世家子弟們,其中或主動或被動淡泊明誌的名士之輩在大亂世中觀見佛道諸流派大行宗教教化之事,畏其聲勢而避其不談、反思先秦時代模樣,退後到更能充當時代統一理論的玄冥概念背後,在記載神仙修行事背後隱寫譏諷,批判社會上的物欲與名欲以及世俗製度,統稱玄學。亦然有些民間不入流的豪族後裔位列這些名士之中,卻苦於世俗門第之見,不能留下本名,所以使用化名或假托先賢遺書的名義,希望能教化世人。這些理論最後被總結為玄學,又變成後來江湖名利之徒謀取錢財、化為盜取信仰之力的途徑。隻是此時,世間靈力基本被周代後的各路‘新’神係仙人吸取得差不多了,名山大川之類的道場也為佛道兩家攥緊大頭,自然‘修仙’成為雞肋之事,後人再效仿便頗為虛妄。
更後來的明代《封神演義》則隻能係統化審視前人誌怪書籍的蛛絲馬跡,所能追溯到的神仙以商周更替前那段時間為基準,出現極大斷層。原因即是此理。向前的至高神係是遠古時代的大神和神聖化的後來人,而諸多紛爭角色則無法交代過多詳細的修行經曆,因為沒有,所以後來人編不出來了啊。自然《封神演義》一書當成戲劇化的對抗效果可以打99分,然而神係傳承的脈絡就不禁推敲了,純屬為編而編,影射明代政局倒是好樣的。
又有從某些角度看待這些社會閑散力量,他們的行為在之前的時代並不算錯。比如東亞文明之源《易》的上古三代編篡,倘若沒有那些行為,則無周代文質彬彬的氣質開創東亞後續璀璨文明的可能。其中繼承關係,斷然不可淡化,更不應該被抹殺。‘神道設教’之事,即隱在《易》中的上古時代高階修行者過往的行為。言歸正傳,說到客卿角色的存在,若是歸因在各國發展水平不均衡上,那麽周初統治者們是如何做到各國彼此勢力相互製約而保持平衡的呢?大約糊弄以‘周禮製度’先進性說事,連鬼都糊弄不過。真相就是周初統治者就是最大的人間‘客天子’!用拒絕稱帝而在王的稱號外自設自稱等同於帝號的天子一角表示敬天,從而坐在關中享受著奪取自淇水流域殷商王朝的東亞統治者的最大權力,商之西伯的國家搖身一變成為周朝的王畿地帶,反客為主,當然會自稱謙虛、倡導文治、克製武力被濫用啊。至於關東的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國與未入流的諸侯之附庸君長們,多數又是被分封到當地、築城統治土著勢力的‘客來王者’,隻不過還有另一重耀眼的身份:周王族子弟/周之外姓功臣。天下的王侯君長,刨根問底地探究祖源,誰人不為客居者?
趙從簡倒很想弄清楚世界本源的力量,但想到名山大川曆來的靈氣積累,早已被上古神道設教的修行者們占據利用來成神而用光了,餘下的還要同山間神獸、野獸時時爭奪才能保有靈寶之地,挖掘世人信仰之力的行為雖然還有機會補缺,但社會閑散力量們從世俗統治者手中爭取的也頗為兇險,九死一生都不止,而放棄代王位更是難被示現過自己以周公神仙形象的太上神界允許,想做底層也被經過‘審批許可’的呢~自己唯一一條被引導的單行道,就是作為王者在沒有明確是否可以改變太多曆史進程的告知下繼續做下去,唯一可能存在、並不俗氣的樂趣,恐怕就是等來一個僥幸成功來到自己麵前的‘神道設教’代理人,像西門武子與屬下看到自稱趙王的男人那樣,品味當場的平常氛圍,完成後世會神話加工的曆史性會晤。像自己肉身軀殼這樣,法統與道統都算不上充分可依的趙國係君王,所需要的恰恰是那些已有一定成就,基本不用四處躲避的社會閑散力量前來,用承認正式社會活動身份的方式,換取自己手中的權力與社會認可,彼此相互為威望地位背書。這樣較為和諧地堵塞萬民悠悠之口,雖然和自身王者的身份一樣算不得完美,但也很不錯了,統治穩固便是極好的啦~
那麽為什麽完全合理合法的國家最高統治者則會采取全力剿殺各類社會閑散力量呢?廢話係列問題了:合理合法合到完美的地位,除非施政不和諧引起民怨,憑什麽提拔新人、容其平白無故進入分瓜分桃的圈子呢?追求完美並非錯誤,但那一點不完美的存在,不僅是阻礙平凡、無法登聖的缺弊,也是解釋未來可能錯誤的救命稻草。承認並悅納自身的不完美地不斷走在追求每個新階段的完美標準的路上,未來才是明朗平坦的。
作為王者,作為世俗一國最高統治者的存在,應該追求的不應該是聽信遊方術士才能到達的升仙登聖之路,那種虛偽荒誕的存在隻能滿足附生小人物們的生計與尊榮。審視自身身份而作出較為積極的工作舉動,認真履行曆史使命,能夠受到民眾尊重而獲得的信仰之力已經很可觀了。何況任何時代的主公,身邊都不會缺乏這一路前來沉穩低調的公孫練這樣的文官,任用好這些關鍵時刻的問詢助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從長計議都可使事態始終穩固在可控狀態。王者的‘原力’,終歸來自於人民生活安定情況下發自本心的支持,刻意舍近求遠探玄隻會得不償失。
至於什麽是世界本源的力量,像這樣的事情起碼要行萬裏路豐富見聞後才有得清楚;附生其上的靈氣可感可知的途徑多而繁雜,知曉過其中多數後,萬裏路也就行完了。前麵就是關尉的居室,在關城中屋舍安排緊湊而更具備軍營氣象,故而想必那居室自然合生活休憩與辦公於一體,眾人頓下馬來,卻未見有人在此迎接——連充任差遣小廝的戍卒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