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秦王臥房中女子的嬉笑聲戛然而止,匆忙裹好衣裳的宮人們紛紛退出房間外,快步離開,有的春色滿園未及闔上,被來人看在眼裏,還似誘非誘地投來嗔怒的對視。衛繚默默屏息,盡量使自己不被過道中的香風感染——所謂香氣基本不會出自這些宮人本身的體味,而是日常所用各種香粉不斷所成,至於秦王逗留此宮數月的事情,衛繚心中大致有數,不然按照宮禁中用度均需定量配給的原則,在沒有王駕幸臨的前提下,這些宮人很難有積存的妝點之物。至於香本身,衛繚並不過敏,甚至作為世間欲望實體化的精華,功成名就後的他也很喜歡主動給家中婦女購買,盡管用在她人身上,最終愉悅的還會是自己,個中道理還是很容易想通的;何況女子與香味的結合,莫過世間大丈夫最美好的放鬆劑,上好的香粉,溫柔鄉的魅力都要因其提高數倍。
但現在,絕不是這味道應該傳來的時候。
雖然些許來不及止住的香氣充斥鼻腔後迅速使自身放鬆下來,全無一路奔波中複雜的憂愁擾亂心智;然則在王意切急召喚下,這種‘放鬆’決然要不得,影響到待會的問對,懈怠會變得極為很致命!
衛繚看著這一切不忍出神:六國破滅後,新生的統一國家會是什麽樣的?君主在離宮鶯歌燕舞,各國的宮女侍飲助興,諸多公子像晉公室那樣由於國家無事而命運多舛,自己這樣的謀臣也因敵國消失而遭遇不測……
自從兩年前韓王國消逝後,自己的思慮越來越重,多次萌發再度逃亡的念頭。雖然長期深程度的精神內耗不是一迴事,但天下因為要侍奉眾多君王而產生的內耗,又何堪承受其重?
衛繚想起他在大梁城受命的往事:那是在普通不過的某個下午,普通到如今已記不清楚具體日期,隻知道自己新晉升為相邦府中等門客,竟然得到相邦魏稷的私人接見。四下無人之際,公子稷說出了他心中的所憂——彼時秦王剛剛解除呂不韋的職務,齊國與趙國都派人前往祝賀這位能夠完全專政的新君,順便試探其個人能力深淺。作為秦國的傳統友好國,齊國遣使無可厚非;而趙國則心驚膽戰:不提多年來秦國時常的蠶食,僅就嬴政在邯鄲時備受冷遇的生活,自己都無法保證未來會發生何等災難。而呂不韋多年斡旋在各國之間,雖然不能完全避免戰爭的發生,但對止息秦國的貪念可謂功勞甚巨!這位名麵上崇尚雜家、實際較為粗淺的實用主義者的倒下,雖然不再鯨吞各國送來的‘孝敬金玉珠寶’,卻也永恆地令關東各國失去扭轉強秦心意的轉圜之地。
魏國作為僅勝於韓、燕的沒落二等強國,早已淪為追隨秦國出兵出糧的附庸國多年;自從上一位縱橫大家信陵君逝世,再無人能深度影響內部力量,而將賢公子作為人生信條的魏稷,自然希望自己能成為魏國第二位信陵君,挽救國家衰亡滅絕的命運!可此時天下的能人誌士幾乎都在呂不韋的門下而被收容流放,逃出者寥寥,聚集一批有能力聯通各國而統一其力量的門客談何容易?
前往秦國祝酒的外交隊伍早已準備好,可其中難保有能為魏國利益由衷考量的忠魏之士,魏稷思量再三,最終將目光放在了他衛繚身上。
這種考量可謂目光如炬:
一來,衛繚多年前曾經侍奉過鼎鼎大名的信陵君,對‘國際局勢’亦是位張口就來的宏辯賓客,雖然新迴大梁時某些不切實際的觀念也曾引得眾人哄笑譏諷,可經過多年曆練,其心智已大有長進,成熟老練之態魏稷看在眼裏,提拔他擔任中等門客,也正有阻礙其離魏去秦之意;
其次,衛氏多豪士,自從衛君附庸在魏國名下,領地多改但地位始終穩固,王族亦常與之通婚,作為其父母國,衛繚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對魏國的作法認同感頗高,在其為施展抱負而周遊列國積累下的人生閱曆中,魏衛之好,誓必可稱上交——當年公叔痤為魏惠王推薦衛鞅不成,導致後者流失到秦國而成就霸業,如今秦國強大無比,而魏國卻很弱小,假借衛國人傑地靈之氣,使衛繚隨同出使秦國有功,試出嬴政之能,歸魏後再由魏稷於王上麵前大肆鼓吹,自然能成就名相賢公子,到時再靠彼此間的互相吹捧,迅速凝聚起大批門客,攜三晉同仇敵愾,那麽魏稷的相邦之位也就能穩定數年了——這一點是衛繚多年思索後才考慮清楚的;
再三,隻有令秦王深信魏國積弱而實力又尚存,具備繼續追隨強秦出兵、甘為仆從的堅定意願,才能避免成為秦國主要的進攻對象,將戰火引到苛虐過嬴政的趙國身上,令秦王個人對趙國的積怨變成影響秦國國策的最大變量,魏國也就能保全了——三晉的友誼,必然容不得趙、魏兩國有任何一方過於強大,趙國每每在滅亡之際都能起死迴生,不可謂缺乏神力相助,如今領土西亡東擴,濱於海邊,竟然令燕、齊不能為鄰國,這是何等的強大?可見,人為製造互相依存的機遇,才能緊緊團結起華夏中州腹地的集體安定,愈是在強秦成勢之際,巧妙地周旋其中,魏稷自身的權柄才愈加會被倚重,而從容地享受榮華富貴,所謂魏國乃至三晉、華夏的未來,全係於一人身上難道真的不好嗎?無論信陵君還是文信侯,他們活著的時候,都安定了天下蒼生,使得萬民的命運不至於出現大的變亂,魏稷何嚐不能拾級而上?
末四,如果說魏國衰落的命運要從誰人說起,追溯到魏惠王時期未免太過遙遠。可就近世看來,趕走親兄弟的魏安僖王絕對難辭其咎:當初聯軍攻破函穀關,若能再進一步,秦國割地不在話下,那麽魏國再度強大可望,可憐安僖王聽信讒言,前阻晉鄙軍北上救趙,間接失去良將與王弟信陵君,其後又放過強秦,致使今日猶受其害,可見魏稷若不自強,尤其要在坐穩相邦寶座後、再順利依仗功績挪到魏王大位上,魏國將永無出頭之日!
當時的魏稷明顯已將自己代入到魏無忌第二的地位隱隱有些癲狂,不然也不會坐失這張王牌被打出卻再也沒能收迴來,而自己最後竟然嘔血而亡。
那麽事態後來又如何開展的呢?
在衛繚從行的魏國使團中,嬴政並非壓根沒將他們放在眼裏,但絕對有意要冷落他們十餘天,迫使對方認清自己地位。而魏國正使亦是位剛猛之士,因非相邦指派,他更是魏景湣王繼位前的私人門客上賓出身,親信無疑,位列正卿,在使團出行前自有對策呈報過魏王。他見無隆重入見之機,並不想甘願受卑身侍奉上國的罵名,而是相對委婉地留下辭別信,毅然率領眾人歸國!這對‘加塞’而來試探秦王深淺的衛繚來說如何可行?
在衛繚的立場上,如果無法與秦王會麵,那麽自己便無法向相邦交代,有違重托,下場淒涼倒不至於,但一生所學無數,多年等待,自己以後也不過求得外任一縣為令長,了卻餘生的命運了——若是如此,當初求得在縣為吏即可,安需遊學客食四方?出城在即時,他翻身下車,悄悄迴到館舍,聲稱有要事相見,碰巧與傳達正使遺信後、被嬴政派來問罪侍者阻攔不力的王宮衛士相遇。衛繚當即表示自己身為使者,尚有密事上言秦王,不欲離去,由此才與隨同出使的目標人物‘接上頭’。
後來的事情如正史所言,兩人相見甚歡,但最初僅僅在郎中令手下充任輔助,衣服飲食也並不能與秦王同,一切都是後來才有的待遇——在秦國駐留月餘後,衛繚自認為已經清楚秦廷的最新動向,此時他還是心向魏國的忠臣,在身份上,他更樂意自認為魏稷門客出身的魏臣,所以當然要找機會迴到魏國才行。何況不用說也可以猜到,相邦的門客在使團中消失,這種極有可能的叛魏投秦行為,會對堂堂相邦的職業生涯造成何等的不利!及時逃迴魏國,很多事還能解釋得清,而再遲疑,自己即使想迴到魏國,也很有可能被故國派來的刺客秘密正法在鹹陽城中!
計算好所有行程的他,悄悄踏上歸國的旅程,沿途盡是他來時記清的道路,如今隨時要默默準備隱藏,防止被秦國方麵抓捕到,那樣的話,依舊難逃一死……
對“是否願意作為秦臣而得到富貴這項抉擇”,衛繚起初並未動過心,因為他內心清楚自己實際上並沒有其它辦法——魏國很可能遷怒於自己的母國,將衛君在內的所有人貶斥為奴隸,消除掉這一禍亂過大魏霸業的動蕩亂離之邦;而在大梁城中,得到衛繚‘亡去’消息的魏稷,顯然沒有名相的定力,反而四處散發財物,企圖將事態消弭於無形,還未來得及判斷自己是否會失去權勢,已經病倒在床榻上,長臥不起,在聽聞魏王親自到府上探視的消息時,竟然直接一命嗚唿!
後來再也沒有魏國的賢公子,也再沒有人對找尋衛繚麻煩一事上心:魏國的權力真空再次吸引走所有逐利之徒的注意力,那些遊走在高門大姓、王侯將相之間的人們,既不真正的尊重權貴,也不在意國家長遠的未來,他們真正關注的隻是官爵帶來的崇高與坐享其成的進獻,隻要能得到這一切,無論什麽樣的付出都值得一試。
可憐衛繚在擔驚受怕中被守衛重新捉迴秦王的麵前,強裝鎮定下前者對視良久,衛氏雖然不知千裏外的大梁城政治變亂如何,但卻不得不編造出一套說辭,令所有人都以為他是位真正心係天下蒼生安危的高士,因為嬴政非其理想中的君王,所以才打算逃亡迴魏國。而麵對衛繚依據相術、對自己極為不恭敬的評價,嬴政當即給予斥責,表示自己並非外人所認為的無信無義寡恩少廉之徒。
“那麽就請秦王寬恕附庸過長信侯與文信侯的門客,揀選其中富有真才實幹的人才,所謂遊食之徒,多是鬱鬱不得誌所以被迫附庸在豪門之下,不能過多擇選主公的良莠。今日不縱其徒,後日必有為權佞之臣效用全力的死士,王上依舊不能根除未來的禍患!”這段對話深深印在嬴政的腦海中,而心虛的他,自然也清楚自己很可能真的是呂不韋親生子,若不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誰又願意選擇弑父?當初文信侯自盡,並非本意,不過是遷徙蜀地,這一舉措在請求嚴懲和輕處的兩派大臣眼中,都不能盡意,如今為何不借助衛繚的骨鯁之言,就坡下驢呢?
雖然當時不能判斷群臣之意,但衛繚在,他的話必然能引發秦臣長久的討論,自己也就安全了。兩派人的門客都在伺機報複自己,作為秦王,他已躲過多次暗殺,誰知有沒有下一次?
“從此往後,設國尉一職予汝,專為大秦提取破解縱橫之策,寡人要跳出縱橫的限製,成就大秦的天下!”
“再傳令,衛繚的車馬飲食,比下本王一等!從少府出計其用。”好事者訛傳後來的國尉衛繚的功績和能力,明顯是將後來的漢朝隱相張良的才能功績套用在他的頭上,並將張良的低調與記載寥寥的衛繚相提並論,認為衛氏一定具備相同的處事哲學。殊不知,這些都隻是衛繚為了逃避來自魏國可能的追殺,所以被迫采用的明哲保身做法——對一名動輒策劃數萬金出使各國權貴門庭的智囊之士來說,低調,如何能真的低調下去呢?自己從事的可是破滅他人國家、直接動搖社稷根基的計策啊!
衛繚緩過神來,望著韓地宮人離去的腳步,隨從接引走向秦王的臥房。
</p>
秦王臥房中女子的嬉笑聲戛然而止,匆忙裹好衣裳的宮人們紛紛退出房間外,快步離開,有的春色滿園未及闔上,被來人看在眼裏,還似誘非誘地投來嗔怒的對視。衛繚默默屏息,盡量使自己不被過道中的香風感染——所謂香氣基本不會出自這些宮人本身的體味,而是日常所用各種香粉不斷所成,至於秦王逗留此宮數月的事情,衛繚心中大致有數,不然按照宮禁中用度均需定量配給的原則,在沒有王駕幸臨的前提下,這些宮人很難有積存的妝點之物。至於香本身,衛繚並不過敏,甚至作為世間欲望實體化的精華,功成名就後的他也很喜歡主動給家中婦女購買,盡管用在她人身上,最終愉悅的還會是自己,個中道理還是很容易想通的;何況女子與香味的結合,莫過世間大丈夫最美好的放鬆劑,上好的香粉,溫柔鄉的魅力都要因其提高數倍。
但現在,絕不是這味道應該傳來的時候。
雖然些許來不及止住的香氣充斥鼻腔後迅速使自身放鬆下來,全無一路奔波中複雜的憂愁擾亂心智;然則在王意切急召喚下,這種‘放鬆’決然要不得,影響到待會的問對,懈怠會變得極為很致命!
衛繚看著這一切不忍出神:六國破滅後,新生的統一國家會是什麽樣的?君主在離宮鶯歌燕舞,各國的宮女侍飲助興,諸多公子像晉公室那樣由於國家無事而命運多舛,自己這樣的謀臣也因敵國消失而遭遇不測……
自從兩年前韓王國消逝後,自己的思慮越來越重,多次萌發再度逃亡的念頭。雖然長期深程度的精神內耗不是一迴事,但天下因為要侍奉眾多君王而產生的內耗,又何堪承受其重?
衛繚想起他在大梁城受命的往事:那是在普通不過的某個下午,普通到如今已記不清楚具體日期,隻知道自己新晉升為相邦府中等門客,竟然得到相邦魏稷的私人接見。四下無人之際,公子稷說出了他心中的所憂——彼時秦王剛剛解除呂不韋的職務,齊國與趙國都派人前往祝賀這位能夠完全專政的新君,順便試探其個人能力深淺。作為秦國的傳統友好國,齊國遣使無可厚非;而趙國則心驚膽戰:不提多年來秦國時常的蠶食,僅就嬴政在邯鄲時備受冷遇的生活,自己都無法保證未來會發生何等災難。而呂不韋多年斡旋在各國之間,雖然不能完全避免戰爭的發生,但對止息秦國的貪念可謂功勞甚巨!這位名麵上崇尚雜家、實際較為粗淺的實用主義者的倒下,雖然不再鯨吞各國送來的‘孝敬金玉珠寶’,卻也永恆地令關東各國失去扭轉強秦心意的轉圜之地。
魏國作為僅勝於韓、燕的沒落二等強國,早已淪為追隨秦國出兵出糧的附庸國多年;自從上一位縱橫大家信陵君逝世,再無人能深度影響內部力量,而將賢公子作為人生信條的魏稷,自然希望自己能成為魏國第二位信陵君,挽救國家衰亡滅絕的命運!可此時天下的能人誌士幾乎都在呂不韋的門下而被收容流放,逃出者寥寥,聚集一批有能力聯通各國而統一其力量的門客談何容易?
前往秦國祝酒的外交隊伍早已準備好,可其中難保有能為魏國利益由衷考量的忠魏之士,魏稷思量再三,最終將目光放在了他衛繚身上。
這種考量可謂目光如炬:
一來,衛繚多年前曾經侍奉過鼎鼎大名的信陵君,對‘國際局勢’亦是位張口就來的宏辯賓客,雖然新迴大梁時某些不切實際的觀念也曾引得眾人哄笑譏諷,可經過多年曆練,其心智已大有長進,成熟老練之態魏稷看在眼裏,提拔他擔任中等門客,也正有阻礙其離魏去秦之意;
其次,衛氏多豪士,自從衛君附庸在魏國名下,領地多改但地位始終穩固,王族亦常與之通婚,作為其父母國,衛繚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對魏國的作法認同感頗高,在其為施展抱負而周遊列國積累下的人生閱曆中,魏衛之好,誓必可稱上交——當年公叔痤為魏惠王推薦衛鞅不成,導致後者流失到秦國而成就霸業,如今秦國強大無比,而魏國卻很弱小,假借衛國人傑地靈之氣,使衛繚隨同出使秦國有功,試出嬴政之能,歸魏後再由魏稷於王上麵前大肆鼓吹,自然能成就名相賢公子,到時再靠彼此間的互相吹捧,迅速凝聚起大批門客,攜三晉同仇敵愾,那麽魏稷的相邦之位也就能穩定數年了——這一點是衛繚多年思索後才考慮清楚的;
再三,隻有令秦王深信魏國積弱而實力又尚存,具備繼續追隨強秦出兵、甘為仆從的堅定意願,才能避免成為秦國主要的進攻對象,將戰火引到苛虐過嬴政的趙國身上,令秦王個人對趙國的積怨變成影響秦國國策的最大變量,魏國也就能保全了——三晉的友誼,必然容不得趙、魏兩國有任何一方過於強大,趙國每每在滅亡之際都能起死迴生,不可謂缺乏神力相助,如今領土西亡東擴,濱於海邊,竟然令燕、齊不能為鄰國,這是何等的強大?可見,人為製造互相依存的機遇,才能緊緊團結起華夏中州腹地的集體安定,愈是在強秦成勢之際,巧妙地周旋其中,魏稷自身的權柄才愈加會被倚重,而從容地享受榮華富貴,所謂魏國乃至三晉、華夏的未來,全係於一人身上難道真的不好嗎?無論信陵君還是文信侯,他們活著的時候,都安定了天下蒼生,使得萬民的命運不至於出現大的變亂,魏稷何嚐不能拾級而上?
末四,如果說魏國衰落的命運要從誰人說起,追溯到魏惠王時期未免太過遙遠。可就近世看來,趕走親兄弟的魏安僖王絕對難辭其咎:當初聯軍攻破函穀關,若能再進一步,秦國割地不在話下,那麽魏國再度強大可望,可憐安僖王聽信讒言,前阻晉鄙軍北上救趙,間接失去良將與王弟信陵君,其後又放過強秦,致使今日猶受其害,可見魏稷若不自強,尤其要在坐穩相邦寶座後、再順利依仗功績挪到魏王大位上,魏國將永無出頭之日!
當時的魏稷明顯已將自己代入到魏無忌第二的地位隱隱有些癲狂,不然也不會坐失這張王牌被打出卻再也沒能收迴來,而自己最後竟然嘔血而亡。
那麽事態後來又如何開展的呢?
在衛繚從行的魏國使團中,嬴政並非壓根沒將他們放在眼裏,但絕對有意要冷落他們十餘天,迫使對方認清自己地位。而魏國正使亦是位剛猛之士,因非相邦指派,他更是魏景湣王繼位前的私人門客上賓出身,親信無疑,位列正卿,在使團出行前自有對策呈報過魏王。他見無隆重入見之機,並不想甘願受卑身侍奉上國的罵名,而是相對委婉地留下辭別信,毅然率領眾人歸國!這對‘加塞’而來試探秦王深淺的衛繚來說如何可行?
在衛繚的立場上,如果無法與秦王會麵,那麽自己便無法向相邦交代,有違重托,下場淒涼倒不至於,但一生所學無數,多年等待,自己以後也不過求得外任一縣為令長,了卻餘生的命運了——若是如此,當初求得在縣為吏即可,安需遊學客食四方?出城在即時,他翻身下車,悄悄迴到館舍,聲稱有要事相見,碰巧與傳達正使遺信後、被嬴政派來問罪侍者阻攔不力的王宮衛士相遇。衛繚當即表示自己身為使者,尚有密事上言秦王,不欲離去,由此才與隨同出使的目標人物‘接上頭’。
後來的事情如正史所言,兩人相見甚歡,但最初僅僅在郎中令手下充任輔助,衣服飲食也並不能與秦王同,一切都是後來才有的待遇——在秦國駐留月餘後,衛繚自認為已經清楚秦廷的最新動向,此時他還是心向魏國的忠臣,在身份上,他更樂意自認為魏稷門客出身的魏臣,所以當然要找機會迴到魏國才行。何況不用說也可以猜到,相邦的門客在使團中消失,這種極有可能的叛魏投秦行為,會對堂堂相邦的職業生涯造成何等的不利!及時逃迴魏國,很多事還能解釋得清,而再遲疑,自己即使想迴到魏國,也很有可能被故國派來的刺客秘密正法在鹹陽城中!
計算好所有行程的他,悄悄踏上歸國的旅程,沿途盡是他來時記清的道路,如今隨時要默默準備隱藏,防止被秦國方麵抓捕到,那樣的話,依舊難逃一死……
對“是否願意作為秦臣而得到富貴這項抉擇”,衛繚起初並未動過心,因為他內心清楚自己實際上並沒有其它辦法——魏國很可能遷怒於自己的母國,將衛君在內的所有人貶斥為奴隸,消除掉這一禍亂過大魏霸業的動蕩亂離之邦;而在大梁城中,得到衛繚‘亡去’消息的魏稷,顯然沒有名相的定力,反而四處散發財物,企圖將事態消弭於無形,還未來得及判斷自己是否會失去權勢,已經病倒在床榻上,長臥不起,在聽聞魏王親自到府上探視的消息時,竟然直接一命嗚唿!
後來再也沒有魏國的賢公子,也再沒有人對找尋衛繚麻煩一事上心:魏國的權力真空再次吸引走所有逐利之徒的注意力,那些遊走在高門大姓、王侯將相之間的人們,既不真正的尊重權貴,也不在意國家長遠的未來,他們真正關注的隻是官爵帶來的崇高與坐享其成的進獻,隻要能得到這一切,無論什麽樣的付出都值得一試。
可憐衛繚在擔驚受怕中被守衛重新捉迴秦王的麵前,強裝鎮定下前者對視良久,衛氏雖然不知千裏外的大梁城政治變亂如何,但卻不得不編造出一套說辭,令所有人都以為他是位真正心係天下蒼生安危的高士,因為嬴政非其理想中的君王,所以才打算逃亡迴魏國。而麵對衛繚依據相術、對自己極為不恭敬的評價,嬴政當即給予斥責,表示自己並非外人所認為的無信無義寡恩少廉之徒。
“那麽就請秦王寬恕附庸過長信侯與文信侯的門客,揀選其中富有真才實幹的人才,所謂遊食之徒,多是鬱鬱不得誌所以被迫附庸在豪門之下,不能過多擇選主公的良莠。今日不縱其徒,後日必有為權佞之臣效用全力的死士,王上依舊不能根除未來的禍患!”這段對話深深印在嬴政的腦海中,而心虛的他,自然也清楚自己很可能真的是呂不韋親生子,若不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誰又願意選擇弑父?當初文信侯自盡,並非本意,不過是遷徙蜀地,這一舉措在請求嚴懲和輕處的兩派大臣眼中,都不能盡意,如今為何不借助衛繚的骨鯁之言,就坡下驢呢?
雖然當時不能判斷群臣之意,但衛繚在,他的話必然能引發秦臣長久的討論,自己也就安全了。兩派人的門客都在伺機報複自己,作為秦王,他已躲過多次暗殺,誰知有沒有下一次?
“從此往後,設國尉一職予汝,專為大秦提取破解縱橫之策,寡人要跳出縱橫的限製,成就大秦的天下!”
“再傳令,衛繚的車馬飲食,比下本王一等!從少府出計其用。”好事者訛傳後來的國尉衛繚的功績和能力,明顯是將後來的漢朝隱相張良的才能功績套用在他的頭上,並將張良的低調與記載寥寥的衛繚相提並論,認為衛氏一定具備相同的處事哲學。殊不知,這些都隻是衛繚為了逃避來自魏國可能的追殺,所以被迫采用的明哲保身做法——對一名動輒策劃數萬金出使各國權貴門庭的智囊之士來說,低調,如何能真的低調下去呢?自己從事的可是破滅他人國家、直接動搖社稷根基的計策啊!
衛繚緩過神來,望著韓地宮人離去的腳步,隨從接引走向秦王的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