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的朝堂大議,是一場凝聚了眾多權力風雲人物的會麵。皇帝一紙聖旨下發,宣告所有朝中重臣、內閣首輔以及各地監察使必需出席,且會中不得有任何異議。在外界看來,這無疑是一次普通的朝廷審議,實則卻是皇帝對局勢的一次終極試探。
當朝堂上的氣氛凝重至極時,宮中則有不同的風暴正在暗中醞釀。各方勢力早已開始部署,這場大議將決定太子與張維平的勝負,也將決定整個朝局未來的走向。
在大議開始的前夜,皇帝親自召見了太子和幾個重臣,他的神情深沉,眼底似乎藏著無盡的陰謀。太子尚未明白父皇的真正意圖,但他已經感受到了一種不安的氣息。
“父皇,兒臣認為,時局已久,不能再如此拖延。張維平黨羽橫行,臣恐大亂將至。”太子跪下,言辭中帶著焦慮。
皇帝卻沉默了許久,終於緩緩開口:“太子,你可曾想過,若我們一次性解決張維平,可能會引發更大的變數?”
太子愣了一下:“父皇是說……”
“張維平背後所牽涉的不僅僅是一個黨派,而是朝堂上的複雜權力結構。我們若貿然出手,可能導致更多的勢力反撲。你隻看到了眼前的局勢,卻沒有看到背後的深層次糾葛。”皇帝的話語中透著一股冷酷的智慧,“有些棋局,走得太快,便會摧毀整盤。”
太子的心中掠過一絲不安,但他沒有再說什麽。
而與此同時,皇後在宮中的謀劃也悄然展開。她得知皇帝與太子之間的對話後,深知自己的時機已經到來。她不再隻是一個幕後操控者,而是決定親自出麵,揭開這場權力鬥爭的最後麵紗。
皇後早已察覺到,自己無法單純依靠太子與沈正華來左右局勢。她的心思複雜而縝密,不僅僅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而是將整個朝堂的命運捏在手中。
她先是聯係了沈正華,讓他安排人手在朝中挑起一場關於張維平與其他官員間的爭論。在沈正華的支持下,幾位忠誠於皇後的高官開始在背後悄然推動一個計劃:挑起一個大規模的內閣清算案,內容涉及張維平利用職權為私,掌控朝中諸多關鍵資源。
與此同時,皇後又通過太監張榮,將一些關鍵情報送到太子手中,內容則是關於張維平和其他官員貪汙腐化的證據。這些證據若公開,足以讓張維平陷入輿論漩渦,甚至連帶其他忠於他的官員也會被一網打盡。
“太子,您若真的想要贏得這場朝堂鬥爭,必須出手。隻有徹底擊潰張維平,才能確保您的未來。”皇後的聲音平靜,卻透露著一股壓倒一切的決心。
太子握緊拳頭,眼中閃過一絲決絕。他深知,皇後給他的是一劑強心針——在這場權力的博弈中,隻有將對手徹底鏟除,才能掌控主動權。
於是,他決定利用皇後的情報,在即將召開的朝議中,將張維平的罪狀一一揭露出來。
趙青雲自從沈正華派他到朝中後,始終在朝堂的權力漩渦中遊走。他並非沒有自己的考量,隻是始終未能找到一個合適的時機,或者說,他始終未能完全站定。
這一次的朝議,他再次被迫站到了風口浪尖上。他原本試圖保持低調,但當他聽到太子和皇後的策劃時,他的內心無比複雜——皇後為太子出謀劃策,顯然是在準備一場深遠的行動。而這場行動,可能會改變他一生的命運。
趙青雲所擔憂的,不是太子與張維平之間的勝負,而是這場鬥爭背後的深層次陰謀。如果自己卷入其中,無論是支持誰,都可能被拖入無法自拔的深淵。
不過,趙青雲很快意識到,自己似乎並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太子已決定揭開張維平的秘密,而他自己也已經被卷入其中。無論如何,他都無法脫身。
他從未想過自己會如此被動,而這一次,他的選擇,可能將是生死存亡的關鍵。
朝堂上,所有的大臣已經齊聚。氣氛沉默而緊張,所有人都在等待皇帝的開場言辭。張維平此刻神情凝重,盡管他早已察覺到宮中的風向已經發生微妙變化,但他仍保持著一絲僥幸,認為一切可能隻是過眼雲煙。
然而,皇帝並未立刻發話。大議正式開始前,皇帝的座椅周圍突然傳來一陣低語。接著,太子親自走上前,將一份卷宗交給了皇帝。
“父皇,這是關於張維平與內務府一係列問題的報告。我已將其中所有涉嫌違規的官員名單列出,希望父皇審查。”
此言一出,整個朝堂震動。眾人紛紛側目,眼中閃爍著各自的心思。張維平的麵色一變,額頭上的冷汗悄然滲出。他沒想到,太子會在這場關鍵的朝議中,以這種方式發難。
皇帝沒有立刻打開卷宗,隻是靜靜地凝視著太子的臉。“這事兒你怎麽看,太子?”他淡淡問道。
太子眼中閃過一抹決然:“父皇,兒臣認為,此事若不迅速解決,恐怕朝堂的政務將亂。張維平已經徹底偏離了自己應有的職責,若繼續縱容,必將對國家大計不利。”
張維平緊張的心跳越來越急,他幾乎能聽到自己心髒的跳動聲。但他知道,若此時退縮,便是自掘墳墓。
他硬著頭皮,站了出來:“陛下,太子所言並非事實。內務府雖有一些小小的失誤,但這完全是因為地方事務繁多,處理不當。張某身為內務府總管,未曾有任何權謀之心。”
皇帝冷冷地看著他,隨即說道:“既然如此,張愛卿便將自己的清白交給朕來審查。”
朝堂上的氣氛愈加緊張,所有人都清楚,這場鬥爭將決定張維平的命運。
就在此時,柳瑤和趙青雲的暗中行動也開始顯現效果。趙青雲通過一些巧妙的手段,將張維平與外敵的聯係暴露出來,而柳瑤則利用掌控的情報,將張維平的秘密交易一一公之於眾。
就在張維平慌亂中試圖辯解時,外麵的風暴已經無法阻擋。
皇帝終於打開卷宗,看向眾人:“張維平,朕要你對此事作出詳細交代。否則,後果自負。”
一切,都進入了無法迴頭的局麵。
朝堂大議的劍拔弩張,終於在皇帝的裁決中暫時告一段落。然而,這場鬥爭的餘波卻早已滲透進深宮的每一寸空氣裏。皇後佇立於長信宮窗前,冷風穿堂而過,吹動她身上的鳳袍,仿佛下一刻她便能借風而起,主宰一切。
她並未急於慶賀太子的階段性勝利,而是將心思放在了更深的層麵。她很清楚,這一戰不過是權謀中的一枚棋子落下,張維平雖受挫,但絕不會輕易放棄。要真正摧毀對手,必須更進一步,將他的所有助力連根拔起。而這背後的力量,則需要通過另一枚棋子——柳瑤來撬動。
柳瑤作為皇後安插在太子身邊的心腹,她的身份早已從單純的女官蛻變為一位危險而複雜的權力代言人。然而,即便是柳瑤,也感到內心的矛盾越發激烈。她明白,皇後的謀略一旦展開,自己很可能也會成為棄子。
就在朝議次日,皇後召見了柳瑤。長信宮內燭光明滅,皇後的目光犀利,話語卻輕如羽毛:“柳瑤,你在太子身邊的表現,我很滿意。但我現在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全力以赴。”
柳瑤低頭行禮,壓抑著心中的不安:“請娘娘吩咐。”
“張維平敗退,隻是開端。他背後還有一股深不可測的勢力,甚至牽扯到京外幾省的大員和邊疆駐軍。我要你查明這條線,從他的餘黨中找到突破口。但記住,你必須小心行事,絕不能讓人察覺到我們的意圖。”
柳瑤咬了咬牙:“臣妾明白,必不負娘娘所托。”
皇後滿意地點頭,卻在柳瑤退下前冷冷補了一句:“記住,你身後的家人也都在京中,你的成敗,關係到的不僅是你自己。”
柳瑤的背脊微微一顫,她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退路。
與此同時,沈正華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自己的計劃。他是太子陣營中最為重要的謀臣之一,卻從不輕易顯山露水。他早已察覺,張維平的勢力盤根錯節,單憑皇後與太子的聯手遠不足以徹底根除。
“我們需要引入更多的外部力量。”沈正華低聲對太子說道。
“外部力量?”太子疑惑地皺眉。
沈正華點點頭:“陛下雖然表麵上中立,但他絕不會允許朝局陷入長久的動蕩。而且張維平背後隱藏的那些人,已經觸及到了陛下的底線。我們隻需要稍加引導,便能讓陛下親自動手。”
太子眼中閃過一絲猶豫:“父皇會真的動手嗎?”
“會的,”沈正華篤定地說道,“但這需要一個契機。而這個契機,需要我們親手製造。”
沈正華的計劃,是利用張維平與外敵暗通款曲的證據,直接挑起皇帝的震怒。但要將這條線完全暴露,必須通過一個關鍵人物,而這個人物正是張維平的心腹之一——監察禦史劉延。
劉延是張維平最信任的屬下之一,多年來替張維平處理過無數肮髒的事情。但在朝議後,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他隱隱明白,張維平的權力大廈正在坍塌,而自己也隨時可能被牽連。
就在他陷入猶豫時,一個意想不到的人找到了他——趙青雲。
趙青雲如今雖已站在太子陣營,卻始終遊走在權力的灰色地帶。他奉沈正華之命接觸劉延,試圖以巨大的利益和威脅,將他拉入自己的陣營。
“劉大人,”趙青雲緩緩開口,“你跟隨張維平多年,若他倒下,你以為自己還能置身事外嗎?”
劉延冷笑一聲:“趙大人,我倒是想聽聽,你有什麽辦法讓我‘置身事外’?”
趙青雲微微一笑:“很簡單,你隻需要將張維平與外敵勾結的證據交出來,我們不僅能保全你的性命,還能讓你轉危為安。甚至,將來你還能在朝中謀得更高的位置。”
劉延眼中閃過掙紮的光芒:“你怎麽能保證我不會成為犧牲品?”
“我不能保證什麽,”趙青雲直視著他,“但你應該明白,在這場鬥爭中,你已經沒有退路。如果你不選邊站隊,那等待你的隻有死路一條。”
劉延沉默了許久,最終低聲說道:“我需要時間考慮。”
“時間不多了,”趙青雲站起身,語氣冷然,“希望你能盡快做出決定,否則,下一個倒黴的人,就是你。”
當劉延最終決定背叛張維平時,局勢已開始迅速傾斜。皇後抓住這一關鍵時刻,將劉延提供的證據直接遞交給皇帝,同時讓太子在朝中推動對張維平的徹查。
張維平麵對鋪天蓋地的指控,終於再也無法淡定。他在朝堂上慌亂地辯解,卻遭到一眾朝臣的連番質問。皇帝的臉色越來越陰沉,最終拍案而起:“張維平,朕給了你機會,你卻如此膽大妄為!”
皇帝當場下令,將張維平革職,並交由刑部審查。同時,皇後暗中授意的其他行動也在迅速展開——張維平的餘黨一個接一個被抓捕,整個朝局陷入了清洗的風暴中。
這一切,看似太子與皇後的全麵勝利,卻也埋下了新的隱患。張維平倒下後,他背後的勢力會如何反撲?而太子與皇後之間,又是否會因為權力的膨脹而產生裂痕?
權謀的風暴,才剛剛開始。
張維平的倒台如同一道驚雷,震懾了整個朝廷。然而,就在權力的天平似乎向皇後與太子傾斜時,一股暗流卻悄然湧動。張維平並非孤軍奮戰,他背後的勢力隱藏得更深,而這次的清洗,也讓他們察覺到危機,開始策劃更加隱秘的反擊。
長寧殿內,燭影搖曳。皇帝獨自坐於龍案前,手中攥著張維平案的奏折,眉頭緊鎖。他雖下令徹查張維平,卻並未感到一絲輕鬆。相反,他的心中多了一分沉重。
“陛下,夜深了,請保重龍體。”內侍總管在一旁輕聲勸道。
皇帝擺擺手:“你退下吧。”
他看著桌上堆積如山的卷宗,心中生出一股疑惑與不安。張維平雖罪證確鑿,但其背後牽涉的勢力卻未完全暴露。特別是京外幾個封疆大吏的動向,讓他感到隱隱不安。
“或許,這不僅僅是朝堂之爭。”皇帝低聲喃喃,“張維平倒台得太快,太子和皇後難道沒有察覺到背後的危機嗎?”
皇帝陷入沉思,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或許需要更深一層的布局,以防外患與內亂同時爆發。
與此同時,柳瑤的調查也有了突破。在暗訪張維平餘黨時,她意外截獲了一封密信。這封密信來自邊疆軍中某位將領,信中提及“京中風波已起,勿驚動邊防,靜待時機。”
柳瑤看著信中寥寥數語,心頭大震。這封信說明,張維平背後的勢力不僅限於朝堂,更可能與駐邊軍隊相關。如果這一推測屬實,那麽皇後的計劃便遠未到終局。
她將密信火速呈給皇後。
“娘娘,這是從張維平的心腹處截獲的。信中提到邊疆將領與京中局勢的關聯,恐怕事情比我們想象的更加複雜。”
皇後接過密信,麵色如冰,手卻不自覺地攥緊了信紙:“邊疆……看來這局棋,比我預料的還要深遠。”
柳瑤低聲問道:“娘娘,接下來我們該如何應對?”
皇後沉吟片刻,目光如炬:“此事暫不可驚動陛下。若此刻稟報,陛下隻會認為我們在揣測邊軍,反而讓他對太子生疑。你去告訴沈正華,讓他查清邊疆將領與京中餘黨的聯係。我需要的是確鑿的證據。”
柳瑤點頭領命,然而她心中卻隱隱覺得,自己已經被卷入了一場更大的漩渦。
沈正華收到消息後,立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邊疆駐軍牽扯到京中的黨爭,這不僅關乎朝堂格局,還可能引發朝廷根基的動搖。
“趙青雲,”沈正華將趙青雲召至書房,神色凝重,“張維平案牽出的線索,已經延伸到邊疆駐軍。我需要你立刻前往邊境,秘密調查相關將領的動向。”
趙青雲一愣:“邊疆駐軍?這恐怕牽涉甚廣,僅憑我的力量……”
“不僅是你,”沈正華打斷了他,“我會派兩名可靠的人隨你同行。他們已經多年潛伏在邊疆,你需要與他們配合。”
趙青雲點點頭:“屬下明白。這一行兇險萬分,但我定不負大人所托。”
沈正華看著趙青雲離去的背影,心中複雜。趙青雲的才能毋庸置疑,但這次任務太過兇險,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否完全信任邊疆的線人。然而,他也清楚,沒有足夠的犧牲,便無法撬動這場巨大的陰謀。
太子府內,太子正在與幕僚商議下一步的動作,皇後突然到訪。母子二人看似同心協力,但彼此的距離卻因權力的擴張而微微拉開。
“太子,”皇後開門見山,“張維平雖倒,但事情遠未結束。邊疆駐軍的隱患,你必須警惕。”
太子微微皺眉:“母後,邊疆之事為何不稟告父皇?若父皇知道此事,豈不更有利於清除張黨的餘孽?”
皇後冷笑一聲:“你懂什麽?若此時告知陛下,他隻會以為我們在挑起內亂之爭。他需要的,是一片平靜的朝局,而不是我們暴露邊疆的隱患。”
太子頓了頓,語氣中帶著不滿:“母後,這樣隱瞞,恐怕將來事情更難收場。”
皇後目光冰冷:“若你連這個道理都不懂,那你根本不配成為儲君。”
太子聞言心頭一震,他從未見過皇後如此嚴厲的表情。他低頭沉默,最終拱手說道:“兒臣明白了。”
與此同時,遠在邊疆的北境將軍韓烈收到了一封密信。信中提到京中風波已定,但接下來必須“另起風波”。韓烈冷笑著將信紙丟入火盆,眼中閃過一絲殺意。
“張維平這個廢物竟如此不堪。”韓烈自語,“但他留下的殘局,倒是正好讓我動手。朝堂的那些文臣,終究不懂刀劍的分量。”
韓烈召集副將,在密室內低聲吩咐:“傳令下去,各地邊軍暗中集結,隨時聽候調遣。若皇帝動搖了太子的儲位,我們便立即行動。”
副將拱手道:“將軍放心,我等隨時聽命。”
韓烈點點頭,目光遙望北方的群山:“這世道,終究是強者說了算。”
皇後的密謀,太子的困惑,沈正華的調查,以及韓烈的動作,這些分散的線索交織成一張巨大的權謀之網。在這張網中,所有人都在試圖掌控局勢,卻都忽略了一點——真正的風暴,還未到來。
而在長寧殿內,皇帝靜靜地翻閱著一封秘密奏折,嘴角勾起一絲意味深長的微笑。
“有意思,真是越來越有意思了……”
當朝堂上的氣氛凝重至極時,宮中則有不同的風暴正在暗中醞釀。各方勢力早已開始部署,這場大議將決定太子與張維平的勝負,也將決定整個朝局未來的走向。
在大議開始的前夜,皇帝親自召見了太子和幾個重臣,他的神情深沉,眼底似乎藏著無盡的陰謀。太子尚未明白父皇的真正意圖,但他已經感受到了一種不安的氣息。
“父皇,兒臣認為,時局已久,不能再如此拖延。張維平黨羽橫行,臣恐大亂將至。”太子跪下,言辭中帶著焦慮。
皇帝卻沉默了許久,終於緩緩開口:“太子,你可曾想過,若我們一次性解決張維平,可能會引發更大的變數?”
太子愣了一下:“父皇是說……”
“張維平背後所牽涉的不僅僅是一個黨派,而是朝堂上的複雜權力結構。我們若貿然出手,可能導致更多的勢力反撲。你隻看到了眼前的局勢,卻沒有看到背後的深層次糾葛。”皇帝的話語中透著一股冷酷的智慧,“有些棋局,走得太快,便會摧毀整盤。”
太子的心中掠過一絲不安,但他沒有再說什麽。
而與此同時,皇後在宮中的謀劃也悄然展開。她得知皇帝與太子之間的對話後,深知自己的時機已經到來。她不再隻是一個幕後操控者,而是決定親自出麵,揭開這場權力鬥爭的最後麵紗。
皇後早已察覺到,自己無法單純依靠太子與沈正華來左右局勢。她的心思複雜而縝密,不僅僅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而是將整個朝堂的命運捏在手中。
她先是聯係了沈正華,讓他安排人手在朝中挑起一場關於張維平與其他官員間的爭論。在沈正華的支持下,幾位忠誠於皇後的高官開始在背後悄然推動一個計劃:挑起一個大規模的內閣清算案,內容涉及張維平利用職權為私,掌控朝中諸多關鍵資源。
與此同時,皇後又通過太監張榮,將一些關鍵情報送到太子手中,內容則是關於張維平和其他官員貪汙腐化的證據。這些證據若公開,足以讓張維平陷入輿論漩渦,甚至連帶其他忠於他的官員也會被一網打盡。
“太子,您若真的想要贏得這場朝堂鬥爭,必須出手。隻有徹底擊潰張維平,才能確保您的未來。”皇後的聲音平靜,卻透露著一股壓倒一切的決心。
太子握緊拳頭,眼中閃過一絲決絕。他深知,皇後給他的是一劑強心針——在這場權力的博弈中,隻有將對手徹底鏟除,才能掌控主動權。
於是,他決定利用皇後的情報,在即將召開的朝議中,將張維平的罪狀一一揭露出來。
趙青雲自從沈正華派他到朝中後,始終在朝堂的權力漩渦中遊走。他並非沒有自己的考量,隻是始終未能找到一個合適的時機,或者說,他始終未能完全站定。
這一次的朝議,他再次被迫站到了風口浪尖上。他原本試圖保持低調,但當他聽到太子和皇後的策劃時,他的內心無比複雜——皇後為太子出謀劃策,顯然是在準備一場深遠的行動。而這場行動,可能會改變他一生的命運。
趙青雲所擔憂的,不是太子與張維平之間的勝負,而是這場鬥爭背後的深層次陰謀。如果自己卷入其中,無論是支持誰,都可能被拖入無法自拔的深淵。
不過,趙青雲很快意識到,自己似乎並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太子已決定揭開張維平的秘密,而他自己也已經被卷入其中。無論如何,他都無法脫身。
他從未想過自己會如此被動,而這一次,他的選擇,可能將是生死存亡的關鍵。
朝堂上,所有的大臣已經齊聚。氣氛沉默而緊張,所有人都在等待皇帝的開場言辭。張維平此刻神情凝重,盡管他早已察覺到宮中的風向已經發生微妙變化,但他仍保持著一絲僥幸,認為一切可能隻是過眼雲煙。
然而,皇帝並未立刻發話。大議正式開始前,皇帝的座椅周圍突然傳來一陣低語。接著,太子親自走上前,將一份卷宗交給了皇帝。
“父皇,這是關於張維平與內務府一係列問題的報告。我已將其中所有涉嫌違規的官員名單列出,希望父皇審查。”
此言一出,整個朝堂震動。眾人紛紛側目,眼中閃爍著各自的心思。張維平的麵色一變,額頭上的冷汗悄然滲出。他沒想到,太子會在這場關鍵的朝議中,以這種方式發難。
皇帝沒有立刻打開卷宗,隻是靜靜地凝視著太子的臉。“這事兒你怎麽看,太子?”他淡淡問道。
太子眼中閃過一抹決然:“父皇,兒臣認為,此事若不迅速解決,恐怕朝堂的政務將亂。張維平已經徹底偏離了自己應有的職責,若繼續縱容,必將對國家大計不利。”
張維平緊張的心跳越來越急,他幾乎能聽到自己心髒的跳動聲。但他知道,若此時退縮,便是自掘墳墓。
他硬著頭皮,站了出來:“陛下,太子所言並非事實。內務府雖有一些小小的失誤,但這完全是因為地方事務繁多,處理不當。張某身為內務府總管,未曾有任何權謀之心。”
皇帝冷冷地看著他,隨即說道:“既然如此,張愛卿便將自己的清白交給朕來審查。”
朝堂上的氣氛愈加緊張,所有人都清楚,這場鬥爭將決定張維平的命運。
就在此時,柳瑤和趙青雲的暗中行動也開始顯現效果。趙青雲通過一些巧妙的手段,將張維平與外敵的聯係暴露出來,而柳瑤則利用掌控的情報,將張維平的秘密交易一一公之於眾。
就在張維平慌亂中試圖辯解時,外麵的風暴已經無法阻擋。
皇帝終於打開卷宗,看向眾人:“張維平,朕要你對此事作出詳細交代。否則,後果自負。”
一切,都進入了無法迴頭的局麵。
朝堂大議的劍拔弩張,終於在皇帝的裁決中暫時告一段落。然而,這場鬥爭的餘波卻早已滲透進深宮的每一寸空氣裏。皇後佇立於長信宮窗前,冷風穿堂而過,吹動她身上的鳳袍,仿佛下一刻她便能借風而起,主宰一切。
她並未急於慶賀太子的階段性勝利,而是將心思放在了更深的層麵。她很清楚,這一戰不過是權謀中的一枚棋子落下,張維平雖受挫,但絕不會輕易放棄。要真正摧毀對手,必須更進一步,將他的所有助力連根拔起。而這背後的力量,則需要通過另一枚棋子——柳瑤來撬動。
柳瑤作為皇後安插在太子身邊的心腹,她的身份早已從單純的女官蛻變為一位危險而複雜的權力代言人。然而,即便是柳瑤,也感到內心的矛盾越發激烈。她明白,皇後的謀略一旦展開,自己很可能也會成為棄子。
就在朝議次日,皇後召見了柳瑤。長信宮內燭光明滅,皇後的目光犀利,話語卻輕如羽毛:“柳瑤,你在太子身邊的表現,我很滿意。但我現在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全力以赴。”
柳瑤低頭行禮,壓抑著心中的不安:“請娘娘吩咐。”
“張維平敗退,隻是開端。他背後還有一股深不可測的勢力,甚至牽扯到京外幾省的大員和邊疆駐軍。我要你查明這條線,從他的餘黨中找到突破口。但記住,你必須小心行事,絕不能讓人察覺到我們的意圖。”
柳瑤咬了咬牙:“臣妾明白,必不負娘娘所托。”
皇後滿意地點頭,卻在柳瑤退下前冷冷補了一句:“記住,你身後的家人也都在京中,你的成敗,關係到的不僅是你自己。”
柳瑤的背脊微微一顫,她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退路。
與此同時,沈正華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自己的計劃。他是太子陣營中最為重要的謀臣之一,卻從不輕易顯山露水。他早已察覺,張維平的勢力盤根錯節,單憑皇後與太子的聯手遠不足以徹底根除。
“我們需要引入更多的外部力量。”沈正華低聲對太子說道。
“外部力量?”太子疑惑地皺眉。
沈正華點點頭:“陛下雖然表麵上中立,但他絕不會允許朝局陷入長久的動蕩。而且張維平背後隱藏的那些人,已經觸及到了陛下的底線。我們隻需要稍加引導,便能讓陛下親自動手。”
太子眼中閃過一絲猶豫:“父皇會真的動手嗎?”
“會的,”沈正華篤定地說道,“但這需要一個契機。而這個契機,需要我們親手製造。”
沈正華的計劃,是利用張維平與外敵暗通款曲的證據,直接挑起皇帝的震怒。但要將這條線完全暴露,必須通過一個關鍵人物,而這個人物正是張維平的心腹之一——監察禦史劉延。
劉延是張維平最信任的屬下之一,多年來替張維平處理過無數肮髒的事情。但在朝議後,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他隱隱明白,張維平的權力大廈正在坍塌,而自己也隨時可能被牽連。
就在他陷入猶豫時,一個意想不到的人找到了他——趙青雲。
趙青雲如今雖已站在太子陣營,卻始終遊走在權力的灰色地帶。他奉沈正華之命接觸劉延,試圖以巨大的利益和威脅,將他拉入自己的陣營。
“劉大人,”趙青雲緩緩開口,“你跟隨張維平多年,若他倒下,你以為自己還能置身事外嗎?”
劉延冷笑一聲:“趙大人,我倒是想聽聽,你有什麽辦法讓我‘置身事外’?”
趙青雲微微一笑:“很簡單,你隻需要將張維平與外敵勾結的證據交出來,我們不僅能保全你的性命,還能讓你轉危為安。甚至,將來你還能在朝中謀得更高的位置。”
劉延眼中閃過掙紮的光芒:“你怎麽能保證我不會成為犧牲品?”
“我不能保證什麽,”趙青雲直視著他,“但你應該明白,在這場鬥爭中,你已經沒有退路。如果你不選邊站隊,那等待你的隻有死路一條。”
劉延沉默了許久,最終低聲說道:“我需要時間考慮。”
“時間不多了,”趙青雲站起身,語氣冷然,“希望你能盡快做出決定,否則,下一個倒黴的人,就是你。”
當劉延最終決定背叛張維平時,局勢已開始迅速傾斜。皇後抓住這一關鍵時刻,將劉延提供的證據直接遞交給皇帝,同時讓太子在朝中推動對張維平的徹查。
張維平麵對鋪天蓋地的指控,終於再也無法淡定。他在朝堂上慌亂地辯解,卻遭到一眾朝臣的連番質問。皇帝的臉色越來越陰沉,最終拍案而起:“張維平,朕給了你機會,你卻如此膽大妄為!”
皇帝當場下令,將張維平革職,並交由刑部審查。同時,皇後暗中授意的其他行動也在迅速展開——張維平的餘黨一個接一個被抓捕,整個朝局陷入了清洗的風暴中。
這一切,看似太子與皇後的全麵勝利,卻也埋下了新的隱患。張維平倒下後,他背後的勢力會如何反撲?而太子與皇後之間,又是否會因為權力的膨脹而產生裂痕?
權謀的風暴,才剛剛開始。
張維平的倒台如同一道驚雷,震懾了整個朝廷。然而,就在權力的天平似乎向皇後與太子傾斜時,一股暗流卻悄然湧動。張維平並非孤軍奮戰,他背後的勢力隱藏得更深,而這次的清洗,也讓他們察覺到危機,開始策劃更加隱秘的反擊。
長寧殿內,燭影搖曳。皇帝獨自坐於龍案前,手中攥著張維平案的奏折,眉頭緊鎖。他雖下令徹查張維平,卻並未感到一絲輕鬆。相反,他的心中多了一分沉重。
“陛下,夜深了,請保重龍體。”內侍總管在一旁輕聲勸道。
皇帝擺擺手:“你退下吧。”
他看著桌上堆積如山的卷宗,心中生出一股疑惑與不安。張維平雖罪證確鑿,但其背後牽涉的勢力卻未完全暴露。特別是京外幾個封疆大吏的動向,讓他感到隱隱不安。
“或許,這不僅僅是朝堂之爭。”皇帝低聲喃喃,“張維平倒台得太快,太子和皇後難道沒有察覺到背後的危機嗎?”
皇帝陷入沉思,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或許需要更深一層的布局,以防外患與內亂同時爆發。
與此同時,柳瑤的調查也有了突破。在暗訪張維平餘黨時,她意外截獲了一封密信。這封密信來自邊疆軍中某位將領,信中提及“京中風波已起,勿驚動邊防,靜待時機。”
柳瑤看著信中寥寥數語,心頭大震。這封信說明,張維平背後的勢力不僅限於朝堂,更可能與駐邊軍隊相關。如果這一推測屬實,那麽皇後的計劃便遠未到終局。
她將密信火速呈給皇後。
“娘娘,這是從張維平的心腹處截獲的。信中提到邊疆將領與京中局勢的關聯,恐怕事情比我們想象的更加複雜。”
皇後接過密信,麵色如冰,手卻不自覺地攥緊了信紙:“邊疆……看來這局棋,比我預料的還要深遠。”
柳瑤低聲問道:“娘娘,接下來我們該如何應對?”
皇後沉吟片刻,目光如炬:“此事暫不可驚動陛下。若此刻稟報,陛下隻會認為我們在揣測邊軍,反而讓他對太子生疑。你去告訴沈正華,讓他查清邊疆將領與京中餘黨的聯係。我需要的是確鑿的證據。”
柳瑤點頭領命,然而她心中卻隱隱覺得,自己已經被卷入了一場更大的漩渦。
沈正華收到消息後,立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邊疆駐軍牽扯到京中的黨爭,這不僅關乎朝堂格局,還可能引發朝廷根基的動搖。
“趙青雲,”沈正華將趙青雲召至書房,神色凝重,“張維平案牽出的線索,已經延伸到邊疆駐軍。我需要你立刻前往邊境,秘密調查相關將領的動向。”
趙青雲一愣:“邊疆駐軍?這恐怕牽涉甚廣,僅憑我的力量……”
“不僅是你,”沈正華打斷了他,“我會派兩名可靠的人隨你同行。他們已經多年潛伏在邊疆,你需要與他們配合。”
趙青雲點點頭:“屬下明白。這一行兇險萬分,但我定不負大人所托。”
沈正華看著趙青雲離去的背影,心中複雜。趙青雲的才能毋庸置疑,但這次任務太過兇險,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否完全信任邊疆的線人。然而,他也清楚,沒有足夠的犧牲,便無法撬動這場巨大的陰謀。
太子府內,太子正在與幕僚商議下一步的動作,皇後突然到訪。母子二人看似同心協力,但彼此的距離卻因權力的擴張而微微拉開。
“太子,”皇後開門見山,“張維平雖倒,但事情遠未結束。邊疆駐軍的隱患,你必須警惕。”
太子微微皺眉:“母後,邊疆之事為何不稟告父皇?若父皇知道此事,豈不更有利於清除張黨的餘孽?”
皇後冷笑一聲:“你懂什麽?若此時告知陛下,他隻會以為我們在挑起內亂之爭。他需要的,是一片平靜的朝局,而不是我們暴露邊疆的隱患。”
太子頓了頓,語氣中帶著不滿:“母後,這樣隱瞞,恐怕將來事情更難收場。”
皇後目光冰冷:“若你連這個道理都不懂,那你根本不配成為儲君。”
太子聞言心頭一震,他從未見過皇後如此嚴厲的表情。他低頭沉默,最終拱手說道:“兒臣明白了。”
與此同時,遠在邊疆的北境將軍韓烈收到了一封密信。信中提到京中風波已定,但接下來必須“另起風波”。韓烈冷笑著將信紙丟入火盆,眼中閃過一絲殺意。
“張維平這個廢物竟如此不堪。”韓烈自語,“但他留下的殘局,倒是正好讓我動手。朝堂的那些文臣,終究不懂刀劍的分量。”
韓烈召集副將,在密室內低聲吩咐:“傳令下去,各地邊軍暗中集結,隨時聽候調遣。若皇帝動搖了太子的儲位,我們便立即行動。”
副將拱手道:“將軍放心,我等隨時聽命。”
韓烈點點頭,目光遙望北方的群山:“這世道,終究是強者說了算。”
皇後的密謀,太子的困惑,沈正華的調查,以及韓烈的動作,這些分散的線索交織成一張巨大的權謀之網。在這張網中,所有人都在試圖掌控局勢,卻都忽略了一點——真正的風暴,還未到來。
而在長寧殿內,皇帝靜靜地翻閱著一封秘密奏折,嘴角勾起一絲意味深長的微笑。
“有意思,真是越來越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