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軋鋼廠對社會的貢獻1
四合院之我說都聽著,不許反駁 作者:喜歡楸木的亞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江蘇省、淮北市、西張縣、李家村。
今年李家村的村民非常高興開心,為什麽?因為去年一年時間,村支書李抗日帶著村民搞得村民互助小組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
在村民小組的互助下,尤其是擅長種田的幾名老農的指點下,全村小麥畝產達到了頂格的三百斤每畝。
割麥割麥不過三百。這是自古流傳的諺語。小麥畝產三百斤已經是人們不敢相信的數字了。
因為當時麥種的質量不行,同時化肥也跟不上,以及沒有更加科學的田間管理等等。
而李抗日組建村民互助小組之後,可以把全村的力凝成一塊使,人多力量大真的不是說說的。
李家村平均每人三畝耕地。村裏的成年男性和相對健壯的女性都被安排做了不同的體力活。
一部分去後山將晚清時期修建的水壩重新修複,一部分人被安排種田,還有一部分人負責平整村裏的土地。
老人和小孩以及相對體弱的男女也被動員起來,全村飼養的安哥拉長毛兔被集中起來一起管理養殖。由最擅長養殖的李梅花帶著,搞集體化養殖。
當然,這一年來不是沒有出過問題。相反,問題很多,多到李抗日腦袋都要炸掉的那種。
首先就是農田工分計算問題。雖然說有自報公議製度,但是實際執行起來總會有那麽一兩個小組想要偷奸耍滑。
李抗日不得不將小組經常性打亂,甚至故意把關係不好的人安排進一個小組。這樣讓那些喜歡亂打分的人吃上幾次虧,他們才老實。
還有就是有人覺得加入小組後虧了,總覺得還是種自家的地才放心。對於這類人李抗日也不攔著。小組來去自由。
但是那之後李抗日學了一個乖,那就是小組可以隨便出,但是不能隨便進了。不然根本無法管理,人的一些短視思想會促使他們隻想在有好處的時候進來,沒好處的時候出去。
審核卡嚴了之後,原本有是十七家退出了互助小組後又後悔的家庭想要加進來。李抗日卻攔著了,沒讓他們進。
反正今年是不行了,想要進等明年吧。
還有就是集體化養殖安哥拉長毛兔也遇到了問題,大量養殖兔子容易生病。當時李抗日踩著村裏最高級的交通工具——自行車——風馳電掣的跑去縣裏的農技站。
在農技員下班前一秒抓了他的壯丁,好說歹說,半請半綁的把他從縣裏帶迴村裏。農技員給兔子用了些獸用的青黴素才算是治好,沒讓這一大群兔子染上瘟病,導致村裏血本無歸。
農技員當時還嘀咕:“你們還真是運氣好。咱國家的青黴素剛好在今年大規模鋪開,這獸用青黴素的藥還是上個星期才配發到縣裏。要是早一點,我還真的隻能用土法子碰碰運氣,也不知道能不能治得好。”
當時李抗日在一旁搭茬:“是啊,是啊。運氣好,這也是咱國家一點點強了嘛。都說了嘛,有國才有家嘛。技術員,您肩膀沒事吧。”
農技員抬了抬之前因為李抗日半綁半請而扭到的肩膀,他沒好氣的說:“痛!”
李抗日一拍大腿:“雞蛋,扭傷了雞蛋最管用。那個誰,老四家媳婦去我家拿仨雞蛋。再去火根那兒弄些他自個兒釀的地瓜燒。我給技術員賠罪。”
反正1951年對李抗日來說就是風風雨雨的過了一年,各種罪沒少受,各種埋怨沒少挨。但是最後的成果是喜人的。
小麥畝產達到三百斤,這不僅僅是有農業技術的指導。更是因為集體飼養安格拉長毛兔,剪毛賣錢後經過集體同意,把一部分賣毛的錢拿去多買了一些化肥,這才有了這樣的好成果。
在交完農業稅後,每家每戶的餘糧都比去年增長了不少。如果按照平均值來算的話,平均每家每戶的糧食收成都增加了30%。
這對李家村的農民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一般的增長。要是在民國多收個三五鬥是個壞事。但是在新中國,多收個三五鬥,那農民是能放進自家糧倉的。
而且更加可喜的是今年不光糧食多收了,後山的水壩也修好了,村裏的路平整的差不多了。明年的日子能過的更好了。
糧食多了,一些家裏人口少的農民就想著能不能賣掉點糧食換成錢。因為農村沒多少現金收入。
現在眼瞅著要過年了,賣些糧食換成錢,再把最後一茬兔毛賣了。今年李家村可以過一個肥年了。
往日裏村民要賣糧食也都是個麻煩。因為各家各戶單獨賣,當真是量小又費事。現在好了,套上馬車,村支書李抗日帶上種糧好手李貴和從前村裏的破落戶葛蛋一起出門,三個人就能把全村的糧食都幫著賣了。最後李抗日再把錢分給大家就好了。
“駕——”
拿著馬鞭趕著馬車的葛蛋有些興奮。因為上次去縣城對他來說都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
作為村裏的破落戶,去年冬天都窮到偷吃老張家的四隻兔子來度日。但是今年在村民互助小組裏,他不光靠勞動還清了老張家的四隻兔子錢,還給自己存下了好幾百斤的糧食。
葛蛋光棍一個,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這麽多糧食,自己吃是肯定吃不完的。他也拿了八十斤糧食出來賣。準備換點錢在縣城裏買塊好看的布。然後讓鎮上的裁縫給自己做件衣裳。
自己這衣裳補丁疊補丁的,都看不出穿的是補丁還是衣服了。
李家村距離縣城差不多十八公裏,馬車走走歇歇,差不多花了三個小時才走到。他們出發的時候天都沒亮,走到縣城的時候天色已經大亮了。
壽縣縣城也蘇醒過來,充滿了活力。
“阜陽大饃!好吃頂飽的阜陽大饃!”
“小刀麵一小刀麵一熱騰騰的小刀麵!”
“豆腐腦一新鮮的豆腐腦——”
此時不過早上七點來鍾不到八點,縣城街邊的早點攤還未散去。雖然早點攤上賣的都是一些簡單的麵食,但是熱騰騰的食物香味還是勾的人饞蟲大動。
尤其是三人天光不亮就起來趕了三個小時的路,早上起床就囫圇吃了點東西,肚子裏早就餓了。
“支書,那邊有炸油條的!”葛蛋看著路邊炸油條的攤子,他口水直流。因為炸貨這種東西在村子裏是很難吃到的。
一般人家誰舍得用一大鍋油來炸東西吃啊。村子裏也沒早點攤子,更不會有人做炸油條了。
想吃炸油條這種東西,最近都要跑去鎮上。鎮上沒有就要去鄉裏,鄉裏沒有就隻能去縣裏吃了。
李抗日沒好氣的拍了一把葛蛋的腦袋瓜子:“你懷裏不是揣著一張餅嗎?你就賣八十斤糧食,還沒換成錢呢,你就惦記著花上了?”
“嘿嘿,嘿嘿。”葛蛋討好的笑著:“那不是村裏大夥說了嘛,咱們仨跑這一趟也是辛苦的。咱們又是要賣糧食,還要給鄉親們采購一些縣裏的年貨。村裏包咱們兩頓飯嘛。嘿嘿。”
旁邊的種田好手李貴瞧不起葛蛋這樣,他說道:“咱們來時都說好了,這是辛苦費。算咱們每人五毛錢,你要是不吃,你就能拿著五毛錢帶迴去。你帶了餅了,你吃口餅不就行了,還這饞呢?五毛錢帶迴去不好嗎?”
這每人五毛錢的辛苦錢是由賣糧食的村民集體分攤的,每戶人家算不到多少,想一想省去的麻煩,大家都覺得值。
就在李貴教育葛蛋要省錢呢,一個騎著自行車穿著藍色工裝的男人停在了油條攤子前。
“師傅,拿兩根油條,在打一碗豆腐腦。”男人要了兩根油條,又從旁邊攤子買了一碗豆腐腦。在不少人豔羨的目光中坐在了矮腳板凳上吃起了他的早餐。
坐在馬車上的葛蛋羨慕得兩眼放光了。
“一頓飯吃兩根油條!還能再吃一碗豆腐腦?這是人過的日子?這王母娘娘過生日也不過如此啊!”葛蛋喃喃道。
“支書,你看那嶄新的自行車。比咱們村裏那台自行車漂亮多了!”
李抗日給了葛蛋一個白眼,村裏那台自行車都是那年月的事情了。那都是當年小鬼子搞便衣的時候給便衣隊配的自行車。算起來都他媽快十年了。
李抗日為了村裏能有個像樣的交通工具,自己從鎮上搞來工具和零件,活生生修了兩個月才把那玩意兒修到能騎。 但那也是除了鈴鐺不響,全車哪兒哪兒都響的垃圾貨。
和眼前這輛嶄新的自行車完全沒法比。 葛蛋羨慕地看著騎著自行車,一頓飯能幹兩根油條一碗豆腐腦的人。不光他羨慕,李貴也羨慕。周圍的老百姓很多都羨慕。
葛蛋忍不住問道:“支書,這是誰啊。”
“淮南鋼鐵廠的工人。”
李抗日道。 “支書你怎麽知道的?”葛蛋驚訝道。 “叫你平時多認字,人家衣服上寫著呢。「淮南鋼鐵廠」!”
對於這年頭的中國人來說,早餐吃兩根油條一碗豆腐腦是有些奢侈的。因為豆腐腦和油條都不算是飽肚子的東西。 雖然從熱量上來說,兩根油條的熱量足夠了。
而且油水很多,所以理論上它其實挺抗餓的。 但對於現在的中國人來說,油條隻能算是一種精致的點心。正經想要吃飽,那還的是大餅、饅頭。
早上能光吃油條豆腐腦的人,要麽是幹的活不是特別重的體力活。要麽是在吃午飯前的間隙能吃些小零食。 不論是哪種,都是讓人羨慕的。 尤其是現在,油條作為炸貨,在普通老百姓眼裏是當一個肉菜來吃的。別說安徽壽縣這個地方了。 就算是在上海,炸好的油條剪成小段也是能端上桌當請客吃飯的一道菜的。
葛蛋當真是羨慕得一直在流口水,李抗日看了看時間,這個點糧食站還沒開門。
他索性對葛蛋和李貴說道:“要不咱們先吃個早飯,吃完了再去糧食站賣糧食。”
葛蛋蹦了起來:“支書,你能先借我四分錢不,我買根油條。等會兒賣了糧食我還給你。”
李抗日無奈地搖搖頭,從兜裏掏了四分錢給葛蛋。 “就你這樣啊,給你多少錢都不夠你花的。” 十九歲的葛蛋壓根不聽李抗日的,他拿著四分錢就跑去油條攤買了根油條。
李貴和李抗日花了兩分錢從旁邊賣小刀麵的攤位上買了碗熱麵湯,店家大方地給了一勺辣子,還多下了些蒜。就著一大碗熱湯,三人蹲在一邊吃早飯。
李抗日和李貴從懷裏掏出麥餅,這天寒地凍的,麥餅早就涼了。不過放在懷裏至少沒凍硬。就著熱湯泡開,尤其是湯裏有辣椒有蒜,熱氣騰騰的喝上一口。再把冷掉的餅子泡進去撈起來吃,那滋味別提多美了。 相比較來說,葛蛋單吃一個油條,就是香香嘴。在李抗日和李貴看來根本不頂事兒
。還多費錢。李貴一直念叨著葛蛋這年輕人敗家,不懂節約。 而李抗日則是蹲在路邊,一邊喝著麵湯,一邊看著路邊來來往往的人群。 壽縣如今比從前繁華了不少。一邊吃,李抗日一邊挪動著腳步。一直挪到淮南鋼鐵廠那名工人那兒。 “師傅,淮南鋼鐵廠的?”
李抗日端著麵湯問道。 “嗯。”吃油條的工人點點頭,頗有些自豪的神情。 “師傅,您這自行車看著可真好。”李抗日道,對方笑笑沒搭話。李抗日自顧自的繼續說下去:“我記得淮南鋼鐵廠在市裏麵啊,師傅您怎麽跑到咱下麵壽縣來了。” “這算是出差跑跑工作唄,還能為什麽。”
這名鋼廠工人吃完一根油條,開始吃第二根。 李抗日點點頭:“還是你們工人好啊,不像咱們農民。早飯連個油條都舍不得吃。” 這話說得鋼廠的工人有些不好意思,鋼廠工人抬頭看了看路邊拖著糧食的馬車,他說道:“你們進城賣糧?” “嗯。” “老鄉,今年糧食打的多嗎?”
“我們村算是豐收吧。每畝地三百斤小麥,能過個肥年。師傅,你們鋼廠的效益怎麽樣?” “哎呀,這還真別說。明年鋼廠還要擴建。” “那師傅你來這壽縣是買礦?”
“嗨!哪能呢!壽縣沒煤沒鐵,這能買什麽啊。我是代表廠裏來賣鋼鐵。聽說壽縣這邊要搞很多國有的養殖場和配套的東西。
廠裏讓我來看看。” 兩人就這麽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因為是出差來幹活的,鋼廠工人也沒有掐著時間上班的需求,他這一頓飯磨磨唧唧的和李抗日聊了十分鍾。
李抗日的熱湯喝到最後都變涼了。 最後兩人揮手告別,搞得李貴和葛蛋納悶。
“支書,你認識那位工人師傅啊?”
“不認識。”
“那你們聊那麽久?”
“嗯。” “支書你們在聊啥啊。” “隨便聊聊。”
李抗日不打算多說什麽,他讓兩人把車套好,這個時間點糧食站肯定開門了。
糧食站是國有的,糧食作為國家戰略級的大宗貨品,一開始就必須要統購統銷。不然私人把控糧食造成的可怕景象,已經在曆史上重演無數次了。
因為糧食站的收購價格是固定的,所以村民們把糧食都交給李抗日他們賣也放心。隻要稱好糧食的重量就能算出多少錢了。 把這次村裏拿出來賣的餘糧全換成錢,李抗日一共拿到了二百八十三塊五毛錢。
這次委托他來賣糧的一共有二十九戶人家。平均每戶人家可以分到九塊七毛七分錢。再把全村的兔毛賣了,平均每戶人家可以在分到五塊錢兔毛錢。
看見糧食和兔毛賣了錢的李貴和葛蛋很興奮,他們用布把錢包好,讓李抗日塞進懷裏。而李抗日卻在心裏打起了一個小算盤。
今年李家村的村民非常高興開心,為什麽?因為去年一年時間,村支書李抗日帶著村民搞得村民互助小組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
在村民小組的互助下,尤其是擅長種田的幾名老農的指點下,全村小麥畝產達到了頂格的三百斤每畝。
割麥割麥不過三百。這是自古流傳的諺語。小麥畝產三百斤已經是人們不敢相信的數字了。
因為當時麥種的質量不行,同時化肥也跟不上,以及沒有更加科學的田間管理等等。
而李抗日組建村民互助小組之後,可以把全村的力凝成一塊使,人多力量大真的不是說說的。
李家村平均每人三畝耕地。村裏的成年男性和相對健壯的女性都被安排做了不同的體力活。
一部分去後山將晚清時期修建的水壩重新修複,一部分人被安排種田,還有一部分人負責平整村裏的土地。
老人和小孩以及相對體弱的男女也被動員起來,全村飼養的安哥拉長毛兔被集中起來一起管理養殖。由最擅長養殖的李梅花帶著,搞集體化養殖。
當然,這一年來不是沒有出過問題。相反,問題很多,多到李抗日腦袋都要炸掉的那種。
首先就是農田工分計算問題。雖然說有自報公議製度,但是實際執行起來總會有那麽一兩個小組想要偷奸耍滑。
李抗日不得不將小組經常性打亂,甚至故意把關係不好的人安排進一個小組。這樣讓那些喜歡亂打分的人吃上幾次虧,他們才老實。
還有就是有人覺得加入小組後虧了,總覺得還是種自家的地才放心。對於這類人李抗日也不攔著。小組來去自由。
但是那之後李抗日學了一個乖,那就是小組可以隨便出,但是不能隨便進了。不然根本無法管理,人的一些短視思想會促使他們隻想在有好處的時候進來,沒好處的時候出去。
審核卡嚴了之後,原本有是十七家退出了互助小組後又後悔的家庭想要加進來。李抗日卻攔著了,沒讓他們進。
反正今年是不行了,想要進等明年吧。
還有就是集體化養殖安哥拉長毛兔也遇到了問題,大量養殖兔子容易生病。當時李抗日踩著村裏最高級的交通工具——自行車——風馳電掣的跑去縣裏的農技站。
在農技員下班前一秒抓了他的壯丁,好說歹說,半請半綁的把他從縣裏帶迴村裏。農技員給兔子用了些獸用的青黴素才算是治好,沒讓這一大群兔子染上瘟病,導致村裏血本無歸。
農技員當時還嘀咕:“你們還真是運氣好。咱國家的青黴素剛好在今年大規模鋪開,這獸用青黴素的藥還是上個星期才配發到縣裏。要是早一點,我還真的隻能用土法子碰碰運氣,也不知道能不能治得好。”
當時李抗日在一旁搭茬:“是啊,是啊。運氣好,這也是咱國家一點點強了嘛。都說了嘛,有國才有家嘛。技術員,您肩膀沒事吧。”
農技員抬了抬之前因為李抗日半綁半請而扭到的肩膀,他沒好氣的說:“痛!”
李抗日一拍大腿:“雞蛋,扭傷了雞蛋最管用。那個誰,老四家媳婦去我家拿仨雞蛋。再去火根那兒弄些他自個兒釀的地瓜燒。我給技術員賠罪。”
反正1951年對李抗日來說就是風風雨雨的過了一年,各種罪沒少受,各種埋怨沒少挨。但是最後的成果是喜人的。
小麥畝產達到三百斤,這不僅僅是有農業技術的指導。更是因為集體飼養安格拉長毛兔,剪毛賣錢後經過集體同意,把一部分賣毛的錢拿去多買了一些化肥,這才有了這樣的好成果。
在交完農業稅後,每家每戶的餘糧都比去年增長了不少。如果按照平均值來算的話,平均每家每戶的糧食收成都增加了30%。
這對李家村的農民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一般的增長。要是在民國多收個三五鬥是個壞事。但是在新中國,多收個三五鬥,那農民是能放進自家糧倉的。
而且更加可喜的是今年不光糧食多收了,後山的水壩也修好了,村裏的路平整的差不多了。明年的日子能過的更好了。
糧食多了,一些家裏人口少的農民就想著能不能賣掉點糧食換成錢。因為農村沒多少現金收入。
現在眼瞅著要過年了,賣些糧食換成錢,再把最後一茬兔毛賣了。今年李家村可以過一個肥年了。
往日裏村民要賣糧食也都是個麻煩。因為各家各戶單獨賣,當真是量小又費事。現在好了,套上馬車,村支書李抗日帶上種糧好手李貴和從前村裏的破落戶葛蛋一起出門,三個人就能把全村的糧食都幫著賣了。最後李抗日再把錢分給大家就好了。
“駕——”
拿著馬鞭趕著馬車的葛蛋有些興奮。因為上次去縣城對他來說都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
作為村裏的破落戶,去年冬天都窮到偷吃老張家的四隻兔子來度日。但是今年在村民互助小組裏,他不光靠勞動還清了老張家的四隻兔子錢,還給自己存下了好幾百斤的糧食。
葛蛋光棍一個,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這麽多糧食,自己吃是肯定吃不完的。他也拿了八十斤糧食出來賣。準備換點錢在縣城裏買塊好看的布。然後讓鎮上的裁縫給自己做件衣裳。
自己這衣裳補丁疊補丁的,都看不出穿的是補丁還是衣服了。
李家村距離縣城差不多十八公裏,馬車走走歇歇,差不多花了三個小時才走到。他們出發的時候天都沒亮,走到縣城的時候天色已經大亮了。
壽縣縣城也蘇醒過來,充滿了活力。
“阜陽大饃!好吃頂飽的阜陽大饃!”
“小刀麵一小刀麵一熱騰騰的小刀麵!”
“豆腐腦一新鮮的豆腐腦——”
此時不過早上七點來鍾不到八點,縣城街邊的早點攤還未散去。雖然早點攤上賣的都是一些簡單的麵食,但是熱騰騰的食物香味還是勾的人饞蟲大動。
尤其是三人天光不亮就起來趕了三個小時的路,早上起床就囫圇吃了點東西,肚子裏早就餓了。
“支書,那邊有炸油條的!”葛蛋看著路邊炸油條的攤子,他口水直流。因為炸貨這種東西在村子裏是很難吃到的。
一般人家誰舍得用一大鍋油來炸東西吃啊。村子裏也沒早點攤子,更不會有人做炸油條了。
想吃炸油條這種東西,最近都要跑去鎮上。鎮上沒有就要去鄉裏,鄉裏沒有就隻能去縣裏吃了。
李抗日沒好氣的拍了一把葛蛋的腦袋瓜子:“你懷裏不是揣著一張餅嗎?你就賣八十斤糧食,還沒換成錢呢,你就惦記著花上了?”
“嘿嘿,嘿嘿。”葛蛋討好的笑著:“那不是村裏大夥說了嘛,咱們仨跑這一趟也是辛苦的。咱們又是要賣糧食,還要給鄉親們采購一些縣裏的年貨。村裏包咱們兩頓飯嘛。嘿嘿。”
旁邊的種田好手李貴瞧不起葛蛋這樣,他說道:“咱們來時都說好了,這是辛苦費。算咱們每人五毛錢,你要是不吃,你就能拿著五毛錢帶迴去。你帶了餅了,你吃口餅不就行了,還這饞呢?五毛錢帶迴去不好嗎?”
這每人五毛錢的辛苦錢是由賣糧食的村民集體分攤的,每戶人家算不到多少,想一想省去的麻煩,大家都覺得值。
就在李貴教育葛蛋要省錢呢,一個騎著自行車穿著藍色工裝的男人停在了油條攤子前。
“師傅,拿兩根油條,在打一碗豆腐腦。”男人要了兩根油條,又從旁邊攤子買了一碗豆腐腦。在不少人豔羨的目光中坐在了矮腳板凳上吃起了他的早餐。
坐在馬車上的葛蛋羨慕得兩眼放光了。
“一頓飯吃兩根油條!還能再吃一碗豆腐腦?這是人過的日子?這王母娘娘過生日也不過如此啊!”葛蛋喃喃道。
“支書,你看那嶄新的自行車。比咱們村裏那台自行車漂亮多了!”
李抗日給了葛蛋一個白眼,村裏那台自行車都是那年月的事情了。那都是當年小鬼子搞便衣的時候給便衣隊配的自行車。算起來都他媽快十年了。
李抗日為了村裏能有個像樣的交通工具,自己從鎮上搞來工具和零件,活生生修了兩個月才把那玩意兒修到能騎。 但那也是除了鈴鐺不響,全車哪兒哪兒都響的垃圾貨。
和眼前這輛嶄新的自行車完全沒法比。 葛蛋羨慕地看著騎著自行車,一頓飯能幹兩根油條一碗豆腐腦的人。不光他羨慕,李貴也羨慕。周圍的老百姓很多都羨慕。
葛蛋忍不住問道:“支書,這是誰啊。”
“淮南鋼鐵廠的工人。”
李抗日道。 “支書你怎麽知道的?”葛蛋驚訝道。 “叫你平時多認字,人家衣服上寫著呢。「淮南鋼鐵廠」!”
對於這年頭的中國人來說,早餐吃兩根油條一碗豆腐腦是有些奢侈的。因為豆腐腦和油條都不算是飽肚子的東西。 雖然從熱量上來說,兩根油條的熱量足夠了。
而且油水很多,所以理論上它其實挺抗餓的。 但對於現在的中國人來說,油條隻能算是一種精致的點心。正經想要吃飽,那還的是大餅、饅頭。
早上能光吃油條豆腐腦的人,要麽是幹的活不是特別重的體力活。要麽是在吃午飯前的間隙能吃些小零食。 不論是哪種,都是讓人羨慕的。 尤其是現在,油條作為炸貨,在普通老百姓眼裏是當一個肉菜來吃的。別說安徽壽縣這個地方了。 就算是在上海,炸好的油條剪成小段也是能端上桌當請客吃飯的一道菜的。
葛蛋當真是羨慕得一直在流口水,李抗日看了看時間,這個點糧食站還沒開門。
他索性對葛蛋和李貴說道:“要不咱們先吃個早飯,吃完了再去糧食站賣糧食。”
葛蛋蹦了起來:“支書,你能先借我四分錢不,我買根油條。等會兒賣了糧食我還給你。”
李抗日無奈地搖搖頭,從兜裏掏了四分錢給葛蛋。 “就你這樣啊,給你多少錢都不夠你花的。” 十九歲的葛蛋壓根不聽李抗日的,他拿著四分錢就跑去油條攤買了根油條。
李貴和李抗日花了兩分錢從旁邊賣小刀麵的攤位上買了碗熱麵湯,店家大方地給了一勺辣子,還多下了些蒜。就著一大碗熱湯,三人蹲在一邊吃早飯。
李抗日和李貴從懷裏掏出麥餅,這天寒地凍的,麥餅早就涼了。不過放在懷裏至少沒凍硬。就著熱湯泡開,尤其是湯裏有辣椒有蒜,熱氣騰騰的喝上一口。再把冷掉的餅子泡進去撈起來吃,那滋味別提多美了。 相比較來說,葛蛋單吃一個油條,就是香香嘴。在李抗日和李貴看來根本不頂事兒
。還多費錢。李貴一直念叨著葛蛋這年輕人敗家,不懂節約。 而李抗日則是蹲在路邊,一邊喝著麵湯,一邊看著路邊來來往往的人群。 壽縣如今比從前繁華了不少。一邊吃,李抗日一邊挪動著腳步。一直挪到淮南鋼鐵廠那名工人那兒。 “師傅,淮南鋼鐵廠的?”
李抗日端著麵湯問道。 “嗯。”吃油條的工人點點頭,頗有些自豪的神情。 “師傅,您這自行車看著可真好。”李抗日道,對方笑笑沒搭話。李抗日自顧自的繼續說下去:“我記得淮南鋼鐵廠在市裏麵啊,師傅您怎麽跑到咱下麵壽縣來了。” “這算是出差跑跑工作唄,還能為什麽。”
這名鋼廠工人吃完一根油條,開始吃第二根。 李抗日點點頭:“還是你們工人好啊,不像咱們農民。早飯連個油條都舍不得吃。” 這話說得鋼廠的工人有些不好意思,鋼廠工人抬頭看了看路邊拖著糧食的馬車,他說道:“你們進城賣糧?” “嗯。” “老鄉,今年糧食打的多嗎?”
“我們村算是豐收吧。每畝地三百斤小麥,能過個肥年。師傅,你們鋼廠的效益怎麽樣?” “哎呀,這還真別說。明年鋼廠還要擴建。” “那師傅你來這壽縣是買礦?”
“嗨!哪能呢!壽縣沒煤沒鐵,這能買什麽啊。我是代表廠裏來賣鋼鐵。聽說壽縣這邊要搞很多國有的養殖場和配套的東西。
廠裏讓我來看看。” 兩人就這麽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因為是出差來幹活的,鋼廠工人也沒有掐著時間上班的需求,他這一頓飯磨磨唧唧的和李抗日聊了十分鍾。
李抗日的熱湯喝到最後都變涼了。 最後兩人揮手告別,搞得李貴和葛蛋納悶。
“支書,你認識那位工人師傅啊?”
“不認識。”
“那你們聊那麽久?”
“嗯。” “支書你們在聊啥啊。” “隨便聊聊。”
李抗日不打算多說什麽,他讓兩人把車套好,這個時間點糧食站肯定開門了。
糧食站是國有的,糧食作為國家戰略級的大宗貨品,一開始就必須要統購統銷。不然私人把控糧食造成的可怕景象,已經在曆史上重演無數次了。
因為糧食站的收購價格是固定的,所以村民們把糧食都交給李抗日他們賣也放心。隻要稱好糧食的重量就能算出多少錢了。 把這次村裏拿出來賣的餘糧全換成錢,李抗日一共拿到了二百八十三塊五毛錢。
這次委托他來賣糧的一共有二十九戶人家。平均每戶人家可以分到九塊七毛七分錢。再把全村的兔毛賣了,平均每戶人家可以在分到五塊錢兔毛錢。
看見糧食和兔毛賣了錢的李貴和葛蛋很興奮,他們用布把錢包好,讓李抗日塞進懷裏。而李抗日卻在心裏打起了一個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