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攻略社會主義國家2
四合院之我說都聽著,不許反駁 作者:喜歡楸木的亞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隻有很少的人會結伴在東柏林的街頭閑逛,倒是有些好奇的東柏林市民會主動上前和這些中國工人聊上幾句。東柏林的街道顯得有些冷清,路燈在昏暗的夜色中投下斑駁的光影,仿佛也在訴說著這座城市的孤獨。
“嗨,你們是從中國來的吧?”一位東柏林市民用略帶生硬的英語問道,他的眼神裏充滿了好奇。
“是的,我們是來幫忙修繕那棟大樓的。”一位中國工人微笑著迴答,雖然他的英語也不太流利,但足以表達意思。
不過,很快他們就發現,這群中國人中隻有極少數幾個人會德語或英語。語言的障礙像一堵無形的牆,將他們隔開。德國人好奇地打量著這些來自遙遠東方的工人,卻找不到合適的交流方式。
“真是可惜,他們看起來很友好,但就是沒法好好聊聊。”一位德國人搖搖頭,有些無奈。
在德國人看來,這群中國人似乎有些與眾不同。他們既不去咖啡廳喝咖啡,享受悠閑的午後時光,晚上也不去酒吧喝啤酒,放鬆身心。這讓習慣了熱鬧夜生活的東柏林市民感到有些意外。
“這些中國人真是太無趣了。”一位酒吧老板抱怨道,他原本還期待這些工人能成為他的新顧客。
不過,這群中國人在工作上的表現卻讓東柏林市民刮目相看。他們正在翻修的那棟老舊而破敗的房子,在幾個月的時間裏,逐漸煥發出嶄新的麵貌。工人們手腳麻利,效率極高,仿佛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推動著他們。
“看啊,他們把那棟樓修得像新的一樣!”一位東柏林市民驚歎道,他每天路過這裏,都能看到明顯的進展。
而且,他們還給那棟大樓刷上了色彩鮮豔的外牆漆——中國紅。這種鮮豔的顏色在柏林這座滿城冷色調的城市裏顯得尤為醒目,仿佛是一抹溫暖的火焰,照亮了整個街區。
“哇,那棟紅色的建築太特別了!”連西柏林的群眾站在高樓上向東柏林眺望時,都能一眼認出那棟建築。它就像是一座孤獨的燈塔,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對於這棟大樓的用途,柏林的居民們紛紛開始猜測。畢竟,這幾個月他們眼睜睜地看著中國工人在這兒忙碌,卻不知道這棟樓最終會變成什麽樣子。
“我覺得這可能是中國的大使館。”一位東柏林市民猜測道,他覺得這棟樓的規模和位置都很合適。
“別傻了,中國的大使館早就有了。”另一個人反駁道,他覺得這個猜測有些荒謬。
“要是中國人要換新的大使館呢?”被反駁的人不服氣地說。
“不可能,蘇聯的大使館都沒這麽大。”有人立刻反駁,他覺得這個想法根本站不住腳。
“這棟建築大得足夠當一個大型學校了,之前蘇聯軍隊幾千人駐紮在裏麵都有富餘。”有人補充道,他覺得這棟樓的規模確實驚人。
“那會不會是兵營呢?”有人提出了一個新的猜測,因為這裏從前是蓋世太保的地盤,修建兵營似乎也說得過去。
“不可能,蘇聯在這兒駐紮的士兵都遷走了,怎麽可能還會在這兒。”又有人反駁道,他覺得這個猜測也不靠譜。
不過,不管怎麽說,這棟中國紅建築引起了許多柏林市民的猜想。他們都在猜測,這建築到底是用來幹什麽的。在這個年頭,大家沒什麽娛樂活動,八卦反而成了一種很好的消遣方式。柏林的居民,不論東西,都在討論這棟建築的用途。
一直到了聖誕節的一天,這棟中國紅建築前飄來陣陣令人著迷的香味。孫師傅這輩子做菜從沒這麽心虛過。他隻是天津街頭一個做小吃的師傅,這輩子也沒登上過什麽大雅之堂,就在街邊炸炸麻花、炸糖糕。可現在,他卻和一眾其他的街頭小吃師傅被國家派來柏林,給一群外國大胡子展示中國小吃。
孫師傅和其他絕大多數這個時期的中國人都一樣,有著一種對外國人的莫名不自信。這種不自信還真不能怪孫師傅,說他沒有骨氣也不對。畢竟當年天津衛有多少洋人在那兒耀武揚威啊。孫師傅今年48歲了,他人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對洋人低頭哈腰。那時候,中國人民在洋大人麵前,連條狗都不如。孫師傅早就學會了向洋人低頭,不然的話,他一個普通老百姓,怎麽能在那紛亂的時局中活下去呢?
國家解放後,國家提倡人人平等,像孫師傅這種從前在街頭做小吃被各種人欺負的小商販,也算是能堂堂正正做人了。不會再被黑警察或者是天津街頭的地痞流氓收保護費、砸攤子。新中國的誌願軍也在朝鮮戰場上把美國佬打得屁滾尿流。可這些事情,孫師傅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街頭小商販,卻很難切實感受到。
“胡翻譯,你說咱這東西他真的有人愛吃嗎?都說外國人嘴刁得很呢。”孫師傅非常沒有底氣地向旁邊的一名年輕翻譯問道。
胡翻譯是大使館安排在這兒的工作人員。其實他心裏也不是特別有底,因為上麵這次說是要給中國百貨展覽造勢,所以提前一個星期在東柏林搞什麽中國小吃街。從國內找了上百名各種各樣街頭小吃的師傅來東柏林籌備搞展覽。說真的,這麽多人從國內跑出來,每天的外匯開銷可不是個小數目。
“上麵安排了,我們隻能盡力而為。”胡翻譯無奈地笑了笑,他心裏也有些忐忑。
有的同誌心眼倒是不壞,但商業眼光基本等於沒有。他們覺得搞這樣的小吃展覽沒什麽意義,純粹是浪費外匯。沒辦法,這年頭大多數人對於商業的概念理解得並不夠透徹。有時候,人淳樸是一件好事,但過於淳樸就並不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了。因為很多人並不懂,做生意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那就是欲要取之,必先予之。
很多同誌覺得搞這些街頭小吃展覽特別沒勁,尤其是相比較現在的中國人而言,德國人的生活水平這麽好,他們能看得上咱中國人喜歡吃的街頭小吃嗎?國內依舊有許多人在對外國人缺乏文化自信,這其中很大部分的人並不是什麽崇洋媚外,僅僅是因為文化不自信。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中國現在太弱了,近百年的積弱讓很多人也很難真的挺起胸膛來。
“唉,希望這次展覽能成功吧。”孫師傅歎了口氣,他心裏也沒底。
這事最後還是張天浩拍板掏錢,讓人去柏林和莫斯科搞這樣的展覽,而且是打著文化宣傳的旗號去的,畢竟美食文化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張天浩是非常有自信的,他相信這群人去外國肯定能夠把外匯給賺迴來。因為這些派出去到柏林和莫斯科搞小吃展覽的小吃,可都是張天浩招了許多曾經在蘇聯留學的專家經過層層挑選的,絕對符合德國人和蘇聯人的胃口。
中國小吃展的宣傳提前兩天就展開了,很多柏林市民都知道這件事。小吃展就開在那棟中國紅建築前的小廣場上。上百個小攤位支得整整齊齊的,所有師傅都穿著整齊的深藍色廚師服,並且在早晨9點的時候,這裏就飄來陣陣誘人的香味。而十點鍾,將是小吃廣場正式開始的時間。
孫師傅就像一個在等待老師判卷的小學生一樣,他如在天津街頭一樣準備著自己的拿手小吃:炸麻花與耳朵眼炸糕。當孫師傅投入工作後,他就慢慢忘記了自己要接待的顧客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心裏頭隻想著如何把自己的手上的小吃給做好。
老孫家祖孫六代都是在天津衛賣炸麻花和炸糕的,手藝傳了一百多年了。孫師傅每次在做點心的時候心裏隻有一個念頭,那就是不能讓祖宗的招牌在自己手上砸了。當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時,外界的幹擾就會慢慢地被排除。
孫師傅揉麵摔麵,將大早上就準備好的麵團反複揉搓,讓麵團在自己的手上變得更有勁道。原本或黏手或滑溜的麵團在他手上異常聽話,隨他揉圓捏扁,最後一個個被揪成小長條。學徒在旁邊燒著爐子熱著油。
“師傅,看看油溫。”學徒小心翼翼地問道。
孫師傅用手在鍋子上空一探,點頭道:“溫度合適,下油鍋。”
說罷,孫師傅和他兩徒弟配合默契地開始炸麻花和炸糖糕。熱油不沸,麻花條下去便開始受熱膨脹。一條條原本還是生麵的麻花條在熱油的浸染下,周身從潔白變成棕黃色,再變成棗紅色。光滑的麵身開始出現一些細小的疙瘩,那是麵團中的氣孔在膨脹。當用大篦子將滿鍋的麻花撈出來,撒放在不鏽鋼的大盆容器中,熱力在釋放,香味也隨著這熱騰騰的白煙肆無忌憚地飄散。
“這油炸麻花的香味,相信這世上沒有人會拒絕。”孫師傅心裏暗暗想著,他隻是看顏色聞香味就已經確定自己這鍋麻花絕對是精品。
正當他審視著自己的作品時,一位德國大媽闖入孫師傅的視線,她指著麻花問道:“多少錢?”麵對突然出現的德國大媽,孫師傅才突然反應過來,自己現在不是在天津衛的早市。
“嗨,你們是從中國來的吧?”一位東柏林市民用略帶生硬的英語問道,他的眼神裏充滿了好奇。
“是的,我們是來幫忙修繕那棟大樓的。”一位中國工人微笑著迴答,雖然他的英語也不太流利,但足以表達意思。
不過,很快他們就發現,這群中國人中隻有極少數幾個人會德語或英語。語言的障礙像一堵無形的牆,將他們隔開。德國人好奇地打量著這些來自遙遠東方的工人,卻找不到合適的交流方式。
“真是可惜,他們看起來很友好,但就是沒法好好聊聊。”一位德國人搖搖頭,有些無奈。
在德國人看來,這群中國人似乎有些與眾不同。他們既不去咖啡廳喝咖啡,享受悠閑的午後時光,晚上也不去酒吧喝啤酒,放鬆身心。這讓習慣了熱鬧夜生活的東柏林市民感到有些意外。
“這些中國人真是太無趣了。”一位酒吧老板抱怨道,他原本還期待這些工人能成為他的新顧客。
不過,這群中國人在工作上的表現卻讓東柏林市民刮目相看。他們正在翻修的那棟老舊而破敗的房子,在幾個月的時間裏,逐漸煥發出嶄新的麵貌。工人們手腳麻利,效率極高,仿佛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推動著他們。
“看啊,他們把那棟樓修得像新的一樣!”一位東柏林市民驚歎道,他每天路過這裏,都能看到明顯的進展。
而且,他們還給那棟大樓刷上了色彩鮮豔的外牆漆——中國紅。這種鮮豔的顏色在柏林這座滿城冷色調的城市裏顯得尤為醒目,仿佛是一抹溫暖的火焰,照亮了整個街區。
“哇,那棟紅色的建築太特別了!”連西柏林的群眾站在高樓上向東柏林眺望時,都能一眼認出那棟建築。它就像是一座孤獨的燈塔,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對於這棟大樓的用途,柏林的居民們紛紛開始猜測。畢竟,這幾個月他們眼睜睜地看著中國工人在這兒忙碌,卻不知道這棟樓最終會變成什麽樣子。
“我覺得這可能是中國的大使館。”一位東柏林市民猜測道,他覺得這棟樓的規模和位置都很合適。
“別傻了,中國的大使館早就有了。”另一個人反駁道,他覺得這個猜測有些荒謬。
“要是中國人要換新的大使館呢?”被反駁的人不服氣地說。
“不可能,蘇聯的大使館都沒這麽大。”有人立刻反駁,他覺得這個想法根本站不住腳。
“這棟建築大得足夠當一個大型學校了,之前蘇聯軍隊幾千人駐紮在裏麵都有富餘。”有人補充道,他覺得這棟樓的規模確實驚人。
“那會不會是兵營呢?”有人提出了一個新的猜測,因為這裏從前是蓋世太保的地盤,修建兵營似乎也說得過去。
“不可能,蘇聯在這兒駐紮的士兵都遷走了,怎麽可能還會在這兒。”又有人反駁道,他覺得這個猜測也不靠譜。
不過,不管怎麽說,這棟中國紅建築引起了許多柏林市民的猜想。他們都在猜測,這建築到底是用來幹什麽的。在這個年頭,大家沒什麽娛樂活動,八卦反而成了一種很好的消遣方式。柏林的居民,不論東西,都在討論這棟建築的用途。
一直到了聖誕節的一天,這棟中國紅建築前飄來陣陣令人著迷的香味。孫師傅這輩子做菜從沒這麽心虛過。他隻是天津街頭一個做小吃的師傅,這輩子也沒登上過什麽大雅之堂,就在街邊炸炸麻花、炸糖糕。可現在,他卻和一眾其他的街頭小吃師傅被國家派來柏林,給一群外國大胡子展示中國小吃。
孫師傅和其他絕大多數這個時期的中國人都一樣,有著一種對外國人的莫名不自信。這種不自信還真不能怪孫師傅,說他沒有骨氣也不對。畢竟當年天津衛有多少洋人在那兒耀武揚威啊。孫師傅今年48歲了,他人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對洋人低頭哈腰。那時候,中國人民在洋大人麵前,連條狗都不如。孫師傅早就學會了向洋人低頭,不然的話,他一個普通老百姓,怎麽能在那紛亂的時局中活下去呢?
國家解放後,國家提倡人人平等,像孫師傅這種從前在街頭做小吃被各種人欺負的小商販,也算是能堂堂正正做人了。不會再被黑警察或者是天津街頭的地痞流氓收保護費、砸攤子。新中國的誌願軍也在朝鮮戰場上把美國佬打得屁滾尿流。可這些事情,孫師傅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街頭小商販,卻很難切實感受到。
“胡翻譯,你說咱這東西他真的有人愛吃嗎?都說外國人嘴刁得很呢。”孫師傅非常沒有底氣地向旁邊的一名年輕翻譯問道。
胡翻譯是大使館安排在這兒的工作人員。其實他心裏也不是特別有底,因為上麵這次說是要給中國百貨展覽造勢,所以提前一個星期在東柏林搞什麽中國小吃街。從國內找了上百名各種各樣街頭小吃的師傅來東柏林籌備搞展覽。說真的,這麽多人從國內跑出來,每天的外匯開銷可不是個小數目。
“上麵安排了,我們隻能盡力而為。”胡翻譯無奈地笑了笑,他心裏也有些忐忑。
有的同誌心眼倒是不壞,但商業眼光基本等於沒有。他們覺得搞這樣的小吃展覽沒什麽意義,純粹是浪費外匯。沒辦法,這年頭大多數人對於商業的概念理解得並不夠透徹。有時候,人淳樸是一件好事,但過於淳樸就並不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了。因為很多人並不懂,做生意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那就是欲要取之,必先予之。
很多同誌覺得搞這些街頭小吃展覽特別沒勁,尤其是相比較現在的中國人而言,德國人的生活水平這麽好,他們能看得上咱中國人喜歡吃的街頭小吃嗎?國內依舊有許多人在對外國人缺乏文化自信,這其中很大部分的人並不是什麽崇洋媚外,僅僅是因為文化不自信。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中國現在太弱了,近百年的積弱讓很多人也很難真的挺起胸膛來。
“唉,希望這次展覽能成功吧。”孫師傅歎了口氣,他心裏也沒底。
這事最後還是張天浩拍板掏錢,讓人去柏林和莫斯科搞這樣的展覽,而且是打著文化宣傳的旗號去的,畢竟美食文化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張天浩是非常有自信的,他相信這群人去外國肯定能夠把外匯給賺迴來。因為這些派出去到柏林和莫斯科搞小吃展覽的小吃,可都是張天浩招了許多曾經在蘇聯留學的專家經過層層挑選的,絕對符合德國人和蘇聯人的胃口。
中國小吃展的宣傳提前兩天就展開了,很多柏林市民都知道這件事。小吃展就開在那棟中國紅建築前的小廣場上。上百個小攤位支得整整齊齊的,所有師傅都穿著整齊的深藍色廚師服,並且在早晨9點的時候,這裏就飄來陣陣誘人的香味。而十點鍾,將是小吃廣場正式開始的時間。
孫師傅就像一個在等待老師判卷的小學生一樣,他如在天津街頭一樣準備著自己的拿手小吃:炸麻花與耳朵眼炸糕。當孫師傅投入工作後,他就慢慢忘記了自己要接待的顧客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心裏頭隻想著如何把自己的手上的小吃給做好。
老孫家祖孫六代都是在天津衛賣炸麻花和炸糕的,手藝傳了一百多年了。孫師傅每次在做點心的時候心裏隻有一個念頭,那就是不能讓祖宗的招牌在自己手上砸了。當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時,外界的幹擾就會慢慢地被排除。
孫師傅揉麵摔麵,將大早上就準備好的麵團反複揉搓,讓麵團在自己的手上變得更有勁道。原本或黏手或滑溜的麵團在他手上異常聽話,隨他揉圓捏扁,最後一個個被揪成小長條。學徒在旁邊燒著爐子熱著油。
“師傅,看看油溫。”學徒小心翼翼地問道。
孫師傅用手在鍋子上空一探,點頭道:“溫度合適,下油鍋。”
說罷,孫師傅和他兩徒弟配合默契地開始炸麻花和炸糖糕。熱油不沸,麻花條下去便開始受熱膨脹。一條條原本還是生麵的麻花條在熱油的浸染下,周身從潔白變成棕黃色,再變成棗紅色。光滑的麵身開始出現一些細小的疙瘩,那是麵團中的氣孔在膨脹。當用大篦子將滿鍋的麻花撈出來,撒放在不鏽鋼的大盆容器中,熱力在釋放,香味也隨著這熱騰騰的白煙肆無忌憚地飄散。
“這油炸麻花的香味,相信這世上沒有人會拒絕。”孫師傅心裏暗暗想著,他隻是看顏色聞香味就已經確定自己這鍋麻花絕對是精品。
正當他審視著自己的作品時,一位德國大媽闖入孫師傅的視線,她指著麻花問道:“多少錢?”麵對突然出現的德國大媽,孫師傅才突然反應過來,自己現在不是在天津衛的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