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京師的街頭巷尾,傳開了朝廷要讓天下百姓識字的消息。一時間,茶館、酒肆、集市處處都在議論。


    在城中最有名的悅來茶館裏,三三兩兩的茶客,也在議論著這個話題。


    “諸位可聽聞,朝廷竟要教天下百姓識字,這事兒你們怎麽看?” 身著錦袍的中年男子,端著茶盞,微微皺眉,率先打破沉默。


    他對麵的一位胖員外不屑地哼了一聲,伸手抹了抹油光光的嘴巴道:“依我看,這純粹是多此一舉。那些泥腿子識字又有何用?能多打糧食,還是能多賺銀子?”


    “這話可就短視了。” 一位清瘦的老學究,慢條斯理地放下手中的扇子,搖頭晃腦道,“識字能開啟民智,知曉天下事,於國家長治久安大有裨益。朝廷此舉,實乃深謀遠慮。”


    “話雖如此,可推行起來談何容易?” 一位商賈模樣的人,搖頭說道,“一般人每日為生計奔波,起早貪黑,哪有心思和時間去識字?”


    一名看著公子哥的人,聽到這裏,也是插嘴說話,帶著一些自得:“這你們就不知道了吧?本公子的七舅姥爺在翰林院做事,聽聞朝廷早有對策,有一套新奇的法子,簡單易學。”


    一聽這話,茶館的人不由得都停下了說話,轉頭看向他。


    這人的七舅姥爺竟然是在翰林院做事的,那是真得厲害了,說出來的消息,也肯定是最靠譜的了!


    這公子哥看到這一幕,神情間更是得意了,繼續說道:“這套法子啊,會發放專門的書籍,就像把所有字都編了號,方便百姓查閱,能自個讀,也能查出來字是什麽意思,據說連三歲孩童都能很快學會。”


    聽到這麽神奇的事情,在場的這些人,彼此看看,明顯有些不信。


    但是,這位公子的消息,可是來自翰林院,那又豈會有假?


    安靜了一會之後,那胖員外皺著眉頭說道:“這朝廷突然推行此事,背後會不會有什麽別的考量?”


    頓了頓之後,他滿心疑慮地追加一句道:“莫不是又要加收賦稅,打著識字的幌子斂財?”


    聽到這話,茶館內又安靜了一會,不過馬上一堆人反對了。


    “不可能,真要是為了收賦稅的話,朝廷為何又要廢除人頭稅?”


    “沒錯,真要收賦稅的話,何必那麽麻煩另外去搞個收稅的由頭,還是收人頭稅,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費什麽勁?”


    “……”


    在他們議論聲中,有人出去,也有人進來。


    這其中,又有新茶客過來,掌櫃甚至親自去迎接,要迎往二樓。


    看這新茶客,似乎是個有身份的人,至少衣著光鮮,不是其他人能比的。


    他走到一半,聽到底下人的說話,忽然站住腳步,對他們說道:“你們不知道此事麽?要我說,此事絕對和財神爺有關!”


    一聽他的話,頓時,所有人都看向他,一個個都是非常意外。


    茶館內隻是稍微靜了下,隨後,幾乎每個人都急切地問起了話。


    “這位員外,何出此言?”


    “此事竟然和財神爺有關?”


    “我就感覺,朝廷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做此事,早就料到和財神爺有關了!”


    “……”


    那人聽到他們似乎真不知情,便伸手示意下,等安靜下來之後,便開口說道:“財神爺前幾天去鐵路工地上視察,就當眾說過了,眼下最為重要的就是識字,隻有識字多了的人,能幹的活就會更多。財神爺的那些買賣,也會優先雇傭能識字的人。”


    “按照財神爺的意思,最好大家夥都能識字,這樣買賣能做得大,識字的人,能幹的活也多,大家都能賺到錢!”


    “不管你們信不信,以我的直覺,朝廷要推出的識字新政,絕對和財神爺有關!”


    這人說完之後,便不管下麵的人,直接上樓了。


    樓下的這些人,沒有再攔著,而是興奮地議論著新聽到的消息。


    “這消息沒錯了,如今朝堂上隻要是新鮮事兒,就肯定是和財神爺有關。這個識字的事情,和財神爺有關,這才合理嘛!”


    “那就放心了,財神爺提議的事情,肯定是為我們老百姓好,不可能加賦稅什麽的,不會坑我們老百姓!”


    “對,這事要仔細著了,不管如何,如果能識字,有機會能進財神爺的那些作坊,那就是鐵飯碗了!”


    “什麽鐵飯碗,那可是金飯碗啊!你們不知道,財神爺的手下,不但賺錢比外麵多,且倍有麵子,媳婦壓根不用愁,大家閨女都有機會能娶到!”


    “……”


    隨著識字新政和李文貴聯係起來,京師百姓這邊的識字熱情,一下就激發了出來。


    不過,相對大部分百姓都非常歡迎這項新政不同,有一些人卻是很不舒服的。


    這些人,不敢當著外人表現出來,隻能在自己的圈子裏發泄不滿。


    “這簡直荒謬!識字向來是我等讀書人的事,如今讓那些市井百姓都識字,成何體統?我們的顏麵何存?往後誰還會敬重我們這些滿腹經綸之人?”


    “沒錯,一旦百姓都識字了,誰還會尊崇我們這些飽讀詩書之人?我們數十年的寒窗苦讀,豈不是白費?往後那些出身低微之人,憑借識字就能平步青雲,我們的地位必然岌岌可危。”


    “朝廷那些大人,也都是讀書人出身,怎麽就不為我們著想了呢?我們苦讀多年,才換來如今的學識和地位。怎能輕易讓這些普通百姓也擁有識字的能力?這不是壞了規矩嗎?”


    “……”


    這些酸儒聚在一起,說得義憤填膺,但卻沒人敢牽頭聯名反對朝廷的新政。


    不隻是因為如今的內閣強勢,考成法之下,沒有官員敢亂來,更因為這個事情,還牽扯到了財神爺。


    這些酸儒,最多是在街頭巷尾宣揚識字革新的弊端,說這是擾亂祖宗章法,會讓社會秩序大亂。


    “這識字可不是你們該幹的事兒,別被朝廷騙了,到時候學了一堆沒用的東西,還耽誤了生計。”


    “莊稼人每天天不亮就下地,累得腰酸背痛,哪還有精力去學那些彎彎繞繞的字,你們不要本末倒置了!”


    “……”


    然而,所有的這些,都在和財神爺有關的消息傳出之後,不攻自破。


    李文貴自己倒沒想到,他以為沒有參與後麵的識字革新,但是實際上,他的影響力,卻是在影響這識字革新的。


    此時的他,全力撲在京師到濟南的這條鐵路線上。


    也虧了他之前就先抓了煉鐵作坊,鋼鐵產量大增之下,又有蒸汽機應用到煤礦,鐵礦上,使得鋼鐵產量進一步提高,才勉強供應上了鐵路所需的鋼材。


    要知道,這條鐵路可不是從京師慢慢修到濟南去的,而是朝廷出麵,征召沿途民夫一起開工的。


    另外,也虧了京師到濟南都是平原,施工難度低,也是如此,鐵路的工程進度,那是飛快。


    等到隆慶三年十月底的時候,各段分開施工的鐵路線,終於到了全部合攏的這一天。


    這個時候,天氣已經很冷了。凜冽的寒風,如刀子般割過華北平原,但是,從京師到濟南的鐵路施工現場卻熱鬧非凡,這裏即將迎來鐵路合攏的關鍵時刻。


    不隻是附近的百姓,官員,還包括其他地方百姓和官員,都全來這裏見證成功的這一刻。


    天空陰沉沉的,厚重的雲層壓得很低,仿佛伸手就能觸摸到,讓本就寒冷的天氣更添幾分壓抑。但這絲毫沒有減弱他們心中的熱情,所有人都懷揣著期待,目光緊緊地聚焦在那即將合為一體的鐵軌上。


    施工的民夫們,身著破舊單薄的棉衣,上麵沾滿了泥土和霜漬,他們的臉龐幹裂粗糙,嘴唇也凍得發紫,可他們的眼神中卻透著一股堅定和即將迎來勝利的熾熱光芒。


    他們默契地分工協作,有的緊緊扶住鐵軌,有的用力揮動工具,在寒風中為最後的合攏做著衝刺。


    周圍圍觀的百姓們裹著厚厚的棉衣,戴著破舊的棉帽,裏三層外三層地把施工現場圍得水泄不通。


    人群中,白發蒼蒼的老者們拄著拐杖,盡管寒風唿嘯,他們卻挺直了腰杆,眼中閃爍著激動的淚花;


    其他路段的民夫,興奮地搓著凍得通紅的雙手,大聲為這裏的同伴大聲喊話鼓勁;


    一群群的孩子,臉蛋被凍得紅撲撲的,像熟透的蘋果,他們在人群的縫隙中嬉笑穿梭,清脆的笑聲為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幾分溫暖。


    慢慢地,所有的聲音都消失了,隻有施工段的民夫,在那喊著號子做最後的收尾。


    忽然, 一聲激昂的唿喊瞬間衝破了寒風的唿嘯:“合攏啦!合攏啦!”


    隨著這一聲大喊,刹那間,歡唿聲如洶湧的潮水般在人群中蔓延開來。


    施工的民夫們,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紛紛扔下手中的工具,或者高興地跳了起來,或者相互緊緊擁抱,用力拍打著彼此的後背,激動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順著冰冷的臉頰滑落。


    圍觀的百姓們也紛紛鼓掌,掌聲震耳欲聾,或者大聲叫好,聲音嘈雜卻都很激動。


    狂風依舊唿嘯,路邊的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天氣似乎並沒有變化,但是,現場的溫度,卻仿佛高了不知道多少度。人群匯聚起來的熱情,讓寒風不再讓人畏懼。


    有關這條鐵路的暢想,早在鐵路剛開始修建的時候,就已經傳開了的。


    據說,這條鐵路修築完成之後,那條鐵龍在這鐵路上遨遊,能夠日行千裏,堪比千裏馬!


    更讓人感到神奇的是,那鐵龍力大如牛,不對,是九牛二虎之力都比不上那鐵龍,能一次性拉上百個人之多,並且速度依舊是堪比千裏馬!


    這麽神奇的鐵龍,是個人都想見識下,到底是不是這麽神奇!


    如今鐵路修好了,那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候了!


    那些征召的民夫,還有自願加入施工的百姓,看著修完的鐵路,全都開始期待,希望自己在修這條鐵路中的表現,能被財神爺的人認可,能被選為蒸汽機作坊的一員!


    拚死拚活忙了這麽多個月,付出了那麽多的辛勞,終於到了期待的時候了!


    而那些士紳,還有商人,則更是期待鐵路可以通車的那一天。如果真是如同傳聞那樣的話,他們的貨物、商品,以後就可以運到很遠的地方去售賣,路上也不會再有攔路收費的,生意絕對能更上好多層樓!


    ……


    總之,所有的人,都在期待著,之前傳說的鐵龍,真得是如同傳說中的那樣神奇!


    真要是這樣,以後的大明,肯定會有非常大的改變!


    報捷的快馬,飛馳到京師,報到蒸汽機作坊的總部,報到朝堂上,李文貴自然也是第一時間知曉了。


    都不用李文貴去吩咐,按照預定的方案,在檢查一遍鐵路之後,火車頭先行在鐵路上運行,跑了一個來迴。


    沿途的百姓,很多人都追著火車頭跑,一直到力竭追不上火車頭才停下來。


    所有人,對於冒煙的火車頭,都是充滿了好奇,並為之議論紛紛。


    大概十天之後,時間進入隆慶三年十一月初,蒸汽機作坊給了朝廷一個肯定的答複,京師到濟南的鐵路可以開通了。


    隆慶帝聞之,為之大喜,當即宣布,他要親自前去坐第一趟火車。


    然而,他這個決定,直接被內閣頂了迴去,說隆慶帝不能輕動,不能離開京師。


    如果是在平時,內閣這麽決定了,隆慶帝是不會駁高拱的麵子。但是,這一次,隆慶帝竟然堅持了,一定要去坐第一趟火車,理由也說得冠冕堂皇,說火車是改變大明的好東西,不是皇帝,別人沒資格第一個享用火車。


    話都說到這裏了,高拱等人沒法再反駁,隻好去找李文貴,想讓李文貴來勸勸隆慶帝。


    他們都知道,李文貴在隆慶帝那的份量最重,李文貴去勸的話,說不定皇帝會聽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明朝,從最窮國舅開始種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叫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叫天並收藏穿越明朝,從最窮國舅開始種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