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紮硬寨
朕忙著一統,沒心思做舔狗 作者:畫淩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何衝迷茫地看了一眼皇帝,又看了一眼宰相。
宋濂說道:“此事也是我與陛下剛討論不久,陛下之意是在宋州的楚丘郡建立三座專門為軍防準備的城寨。一旦魏軍打過來,三座城寨拱衛楚丘郡郡城,可隨時相互增援。”
“不過魏軍一旦打下來,不是隻攻打楚丘郡,必然在宋州多路進攻,或者挑選薄弱之處。所以不僅僅是楚丘要建立城寨,楚丘郡南麵的睢陽郡,睢陽郡西麵的青陽郡,青陽郡西南麵的林山郡,都要建立為軍防準備的城寨。”
“敢問陛下,這種城寨可以容納多少人?”何衝壯著膽子問道。
“軍民三千到五千。”
何衝又說道:“若隻有三千到五千,恐怕達不到軍防效果。”
“大膽!”一邊的劉文靜怒斥道,“你什麽身份,你還沒當太守,也敢皇帝陛下的策略!”
“臣罪該萬死!”何衝嚇得連忙跪在了地上。
“不得無禮!”李彥盯著劉文靜,責怪道。
“是,臣知道錯了。”
劉文靜表麵很誠懇地認著錯,心裏卻是一點都不認為自己錯了。
“都是朕的良臣,朕不可能什麽都知道,什麽都做對,臣下應該暢所欲言。”
何衝等人心頭一鬆,道:“陛下聖明。”
“一個城寨三到五千人,並不是為了主導戰場,而是為了逼迫魏軍分兵,隻要魏軍分兵,就會攤薄戰力,暴露更多弱點。”
李彥還是很耐心地說道。
“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若一個城寨有三千人,魏軍要圍攻這三千人,就必須放一萬人。三個城寨,可以分攤魏軍三萬人。在楚丘郡郡城再安置三萬兵馬,魏軍就必須在那裏再放至少六到十萬人。也就是說,魏軍想要進攻楚丘郡,至少十萬能打的兵馬。”
“而我們還在睢陽郡同樣布置了五萬兵馬,魏軍若再增加兵力,像對付楚丘郡那樣對付睢陽郡,就必須出動至少二十萬大軍。”
“等這二十萬大軍在楚丘郡和睢陽郡分布開,魏國就沒有多餘的兵力去青陽郡、平原郡、林山郡等各郡了。”
“朕知道你們在想,魏國可以繞開楚丘郡和睢陽郡,別忘了,他們若是繞開了,我們在楚丘郡的兵力就可以快速北上!”
眾人心頭一顫。
“朕跟你們 說這些,是為了讓你們在宋州各郡,認認真真做好一個太守。”
“剛才何衝說了兩點,朕認可,這兩點就是最重要的,抓賊,種地。朕期待你們到任後,給朕滿意的結果。”
眾人一聽皇帝這麽說,便知道基本都過了皇帝這一關,連忙道:“臣等必不負陛下重托。”
“都退下吧。”
“臣等告退。”
其實李彥很想跟他們好好聊聊,但怕讀者罵水字數……哦不,是他非常信任宋濂。
按照大夏朝堂的流程,宰相無權直接任免刺史、太守,這些重要的官職都必須走一遍流程,最後皇帝裁決。
但皇帝畢竟隻有一個人,麵對浩瀚的信息,他無法真實地去了解每一個人。
所以,宰相、吏部和禮部的意見都很重要了。
另外,如果這個人是地方世家大族引薦的,那麽這個世家大族的引薦信就非常重要了。
在皇帝與世家共治天下的時代,世家大族的介紹信,影響著宰相的判斷,宰相根據這些推薦到皇帝那裏,又影響著皇帝的判斷。
如果宰相引薦的人,皇帝多次否定,這就會影響皇帝和宰相之間的信任關係。
作為剛上台不久的宰相,李彥不僅僅要信任宋濂,而且表麵功夫還要做足。
“想要在各郡快速修建城寨,僅僅靠官員還不夠,還要有一批專門的能工巧匠,以及被利益驅動的商人。”
李彥將椰子放在一邊,他說道:“在楚丘郡設置多少個磚窯,每個城寨需要多少工人,這些工人的俸祿是多少,多長時間完工,都需要嚴格測算。因為我們不僅僅隻是在楚丘郡建造城寨。徐州、秦州,還有將來的兗州、趙州。”
“陛下的意思是?”公孫讚忍不住問道。
“朕推測,今年魏軍退兵後,魏主會迫於形勢,大力支持魏無忌對內部進行均田和府兵改製。一旦魏無忌將府兵製推行到更多的州郡,魏國國力還會進一步上升,魏軍的戰力也還會進一步上升。”
劉文靜立刻信誓旦旦地說道:“放心,咱們有哥舒總督,咱們還有韓帥,還有陸……哦不,有宋相公,有……”
“接下來魏國國力上升,是一件我們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事實。”李彥說道,“沒必要是敵人就不承認。魏軍的確損失不少,但魏國綜合國力沒有受損,而且製度進一步完善後,會極大釋放魏國的潛力。”
這就是為什麽曹操赤壁之戰後,魏國依然是第一強國,而季漢的夷陵之戰後,差點亡國的原因。
軍事的失利,如果不是因為內部政治危機引發的,對於強國來說,並不會動搖根基。
但軍事的失利,對於根基不穩的弱國來說,就是災難了,會快速引發大規模的政治危機。
這裏的魏國,經濟基礎穩定,政治穩定,財稅穩定,隻要魏主自己不浪,國力持續往上隻是時間的問題。
這個變化,除了魏主自己,任何人都難以改變。
李彥也不可能。
均田製和府兵製是大唐橫掃八方的基礎。
唐軍有了這一套體製,在各個戰場把對手摁在地上摩擦,哪怕是有多次戰敗,但綜合國力的強盛,依然能讓唐軍快速重返戰場。
李彥麵對的其實是與大唐體製如出一轍的魏國,而且魏國也是名將如雲,能臣如雨。
“既然魏國國力還會進一步上升,且魏國一定會不間斷對我們用兵,我們就要做好隨時應戰的準備。魏軍又有大量騎兵,若朕是魏主,可以采取疲夏之策。”
“疲夏之策?”劉文靜疑惑道。
“就是騎兵定期不斷南下,用騎兵高機動性快速在我大夏境內掃蕩,造成人心恐慌,從農業、商業的角度,對宋州、徐州各郡造成極大的影響。”
“這些遭受影響後,必然影響前線將士的後勤。”公孫讚麵色凝重起來。
“是的。”
這種用騎兵使敵人造成疲憊的戰術,在明末,是皇太極對付大明的策略。
五次入關,使大明精疲力盡,軍事的多次失利後,讓大明內部的政治生態幾乎崩潰。
宋濂說道:“此事也是我與陛下剛討論不久,陛下之意是在宋州的楚丘郡建立三座專門為軍防準備的城寨。一旦魏軍打過來,三座城寨拱衛楚丘郡郡城,可隨時相互增援。”
“不過魏軍一旦打下來,不是隻攻打楚丘郡,必然在宋州多路進攻,或者挑選薄弱之處。所以不僅僅是楚丘要建立城寨,楚丘郡南麵的睢陽郡,睢陽郡西麵的青陽郡,青陽郡西南麵的林山郡,都要建立為軍防準備的城寨。”
“敢問陛下,這種城寨可以容納多少人?”何衝壯著膽子問道。
“軍民三千到五千。”
何衝又說道:“若隻有三千到五千,恐怕達不到軍防效果。”
“大膽!”一邊的劉文靜怒斥道,“你什麽身份,你還沒當太守,也敢皇帝陛下的策略!”
“臣罪該萬死!”何衝嚇得連忙跪在了地上。
“不得無禮!”李彥盯著劉文靜,責怪道。
“是,臣知道錯了。”
劉文靜表麵很誠懇地認著錯,心裏卻是一點都不認為自己錯了。
“都是朕的良臣,朕不可能什麽都知道,什麽都做對,臣下應該暢所欲言。”
何衝等人心頭一鬆,道:“陛下聖明。”
“一個城寨三到五千人,並不是為了主導戰場,而是為了逼迫魏軍分兵,隻要魏軍分兵,就會攤薄戰力,暴露更多弱點。”
李彥還是很耐心地說道。
“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若一個城寨有三千人,魏軍要圍攻這三千人,就必須放一萬人。三個城寨,可以分攤魏軍三萬人。在楚丘郡郡城再安置三萬兵馬,魏軍就必須在那裏再放至少六到十萬人。也就是說,魏軍想要進攻楚丘郡,至少十萬能打的兵馬。”
“而我們還在睢陽郡同樣布置了五萬兵馬,魏軍若再增加兵力,像對付楚丘郡那樣對付睢陽郡,就必須出動至少二十萬大軍。”
“等這二十萬大軍在楚丘郡和睢陽郡分布開,魏國就沒有多餘的兵力去青陽郡、平原郡、林山郡等各郡了。”
“朕知道你們在想,魏國可以繞開楚丘郡和睢陽郡,別忘了,他們若是繞開了,我們在楚丘郡的兵力就可以快速北上!”
眾人心頭一顫。
“朕跟你們 說這些,是為了讓你們在宋州各郡,認認真真做好一個太守。”
“剛才何衝說了兩點,朕認可,這兩點就是最重要的,抓賊,種地。朕期待你們到任後,給朕滿意的結果。”
眾人一聽皇帝這麽說,便知道基本都過了皇帝這一關,連忙道:“臣等必不負陛下重托。”
“都退下吧。”
“臣等告退。”
其實李彥很想跟他們好好聊聊,但怕讀者罵水字數……哦不,是他非常信任宋濂。
按照大夏朝堂的流程,宰相無權直接任免刺史、太守,這些重要的官職都必須走一遍流程,最後皇帝裁決。
但皇帝畢竟隻有一個人,麵對浩瀚的信息,他無法真實地去了解每一個人。
所以,宰相、吏部和禮部的意見都很重要了。
另外,如果這個人是地方世家大族引薦的,那麽這個世家大族的引薦信就非常重要了。
在皇帝與世家共治天下的時代,世家大族的介紹信,影響著宰相的判斷,宰相根據這些推薦到皇帝那裏,又影響著皇帝的判斷。
如果宰相引薦的人,皇帝多次否定,這就會影響皇帝和宰相之間的信任關係。
作為剛上台不久的宰相,李彥不僅僅要信任宋濂,而且表麵功夫還要做足。
“想要在各郡快速修建城寨,僅僅靠官員還不夠,還要有一批專門的能工巧匠,以及被利益驅動的商人。”
李彥將椰子放在一邊,他說道:“在楚丘郡設置多少個磚窯,每個城寨需要多少工人,這些工人的俸祿是多少,多長時間完工,都需要嚴格測算。因為我們不僅僅隻是在楚丘郡建造城寨。徐州、秦州,還有將來的兗州、趙州。”
“陛下的意思是?”公孫讚忍不住問道。
“朕推測,今年魏軍退兵後,魏主會迫於形勢,大力支持魏無忌對內部進行均田和府兵改製。一旦魏無忌將府兵製推行到更多的州郡,魏國國力還會進一步上升,魏軍的戰力也還會進一步上升。”
劉文靜立刻信誓旦旦地說道:“放心,咱們有哥舒總督,咱們還有韓帥,還有陸……哦不,有宋相公,有……”
“接下來魏國國力上升,是一件我們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事實。”李彥說道,“沒必要是敵人就不承認。魏軍的確損失不少,但魏國綜合國力沒有受損,而且製度進一步完善後,會極大釋放魏國的潛力。”
這就是為什麽曹操赤壁之戰後,魏國依然是第一強國,而季漢的夷陵之戰後,差點亡國的原因。
軍事的失利,如果不是因為內部政治危機引發的,對於強國來說,並不會動搖根基。
但軍事的失利,對於根基不穩的弱國來說,就是災難了,會快速引發大規模的政治危機。
這裏的魏國,經濟基礎穩定,政治穩定,財稅穩定,隻要魏主自己不浪,國力持續往上隻是時間的問題。
這個變化,除了魏主自己,任何人都難以改變。
李彥也不可能。
均田製和府兵製是大唐橫掃八方的基礎。
唐軍有了這一套體製,在各個戰場把對手摁在地上摩擦,哪怕是有多次戰敗,但綜合國力的強盛,依然能讓唐軍快速重返戰場。
李彥麵對的其實是與大唐體製如出一轍的魏國,而且魏國也是名將如雲,能臣如雨。
“既然魏國國力還會進一步上升,且魏國一定會不間斷對我們用兵,我們就要做好隨時應戰的準備。魏軍又有大量騎兵,若朕是魏主,可以采取疲夏之策。”
“疲夏之策?”劉文靜疑惑道。
“就是騎兵定期不斷南下,用騎兵高機動性快速在我大夏境內掃蕩,造成人心恐慌,從農業、商業的角度,對宋州、徐州各郡造成極大的影響。”
“這些遭受影響後,必然影響前線將士的後勤。”公孫讚麵色凝重起來。
“是的。”
這種用騎兵使敵人造成疲憊的戰術,在明末,是皇太極對付大明的策略。
五次入關,使大明精疲力盡,軍事的多次失利後,讓大明內部的政治生態幾乎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