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姓又是一個非常罕見的姓氏,隻有二十多萬人口。
別看幹姓人不多,但是來源倒挺複雜。
幹作為姓氏,可以讀作gan,有時候也讀作han。
關於幹姓起源,有多種說法。不過這裏不準備詳細敘述,因為人口少,關注的也就不那麽多。
一個說法是子姓,商朝比幹的後代。
再就是宋國子姓大夫幹犨,其後人有以幹為姓的。
另外在周朝前期,在今天的江蘇揚州附近建有邗國。後來被吳國所滅,其族人遂以邗為姓,再後來慢慢演變成了幹。這支是源自姬姓,始祖是姬邗叔。
還有在鄭國附近也有個幹國,被鄭國收拾後,有以幹為姓的。
還有道家老祖李耳的兒子李宗,先後被封在段邑和幹邑,他的後代就自稱段幹氏。後來分家,有段氏和幹氏。
莫姓篇介紹過的幹將莫邪,也有以兵器做姓的。
總之幹姓起源還有好幾種說法,這裏不一一羅列。
還有一個需要重點說一下,就是古文裏幹和寒也是通假字。所以寒姓,後來基本都改成了幹。
比較著名的,是夏朝的第四位國君,叫仲康時候發生的事。
仲康不好好治理國家,隻顧自己跑著遊玩打獵,結果後羿瞅著機會,把仲康弄翻,他做了國君。
問題是後羿也不務正業,手下一個叫寒浞的,把力大無窮武藝高強的後羿灌醉,他又成了國君。
不久,跑到外地的少康,在各地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奪迴了屬於夏朝的江山。多行不義的寒浞,自然也活不成。這段曆史,叫少康中興。
寒浞被殺後,他的子孫族人逃跑,分成了兩個部落。一個叫幹,一個叫戈。後來少康的兒子又把幹和戈收拾了一遍,就是大動幹戈的來曆。
所以咱們看幹姓,源流最少十幾個,實在沒辦法去追根溯源。
我們現在很多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來自一本叫做《搜神記》的書。此書的作者,正是東晉著名的史學家幹寶。
簡單說幾個,比如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幹將莫邪、東海孝婦、吳王小女等等,都出自此書。
不得不說,幹寶真是腦洞大開,故事荒誕離奇,卻又在暗示著什麽。
幹寶認為世上有鬼神,人死後到另一個世界,也同樣多姿多彩。
不過呢,活著的人,我大估計誰也沒見過鬼。那些能見到鬼的,一般都見鬼去了。
鬼神誌怪之所以大行其道,還有很多人相信,不外乎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才會有到另一個世界去發泄或者想象的想法。其實這玩意說白了,就是一種希望或者叫寄托,純屬想象。
******
解姓。
解姓最主要的源頭,是姬姓。
西周建立後,到了周成王姬誦時候,把弟弟叔虞封在唐地,就是今天的山西曲沃,所以叔虞也叫唐叔虞。
叔虞的一個兒子叫姬良,食邑在解地,就是現在的山西運城解州鎮。咱們看三國演義,知道關羽的老家是山西蒲州解良縣,解良就是這麽來的。
因為姬良不是唐叔虞的長子,不能再姓姬,所以從他開始,叫解良。
隨著建築業的發展進步,以及各種實戰經驗,城池的建設也發生了很大改變。
以前那種就一道城牆,萬一被敵人突破,就不那麽好玩了。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城牆建築方麵,出現了幾道城牆。這幾道牆中間,名字就叫大解、小解。而在這裏麵居住的,很多就自稱大解氏和小解氏。
城池又叫城郭,所以從城池方麵,又衍生出諸如東郭、西郭、南郭、北郭。同理,西門、東門這些姓氏,也是這麽來的。
解姓目前人口約不到七十萬,也不算少。
春秋時候,楚國攻打宋國,宋國抵擋不住,就向晉國求援。
晉國派解揚去宋國送信,告訴宋軍要堅守陣地,晉國大軍隨後就到。
很不幸,解揚還沒到地方,就被楚國抓住了。
楚王想的挺美,覺得讓解揚站城頭上向宋軍吆喝幾句說晉國不會派兵,你們幹脆投降吧。
解揚假裝答應,等到了城牆下,衝著宋軍可就喊了起來:‘’兄弟們堅持住啊,我們晉國國君馬上親自帶隊來救援你們了!‘’
楚王當然大怒,說解揚不守信用,真是該死,就要殺了解揚。
解揚不慌不忙,一副凜然赴死的模樣,對楚王道:‘’我是晉國人,忠於自己的國家和國君是份內之事。如果我背信棄義,幫你們對付我們國家,才是不守信用。
楚王想了想,還真是這麽個理。為了弘揚正氣,就放了解揚。
解揚迴到晉國,後來做到了大夫一職,也算功成名就。由此留下了解揚守信的典故。
介子推割股啖君之後,晉文公重耳終於苦盡甘來,迴到晉國做了國君。
晉文公封賞有功人員,卻偏偏忘了割自己肉的介子推。介子推也不願意爭功,便帶著老娘悄悄溜號,躲進了大山裏。
眼看著過了好久,晉文公再也不提介子推的事,解張可就看不下去了。
解張級別太低,基本上沒有見到國君的可能,但是又想替介子推抱不平,就寫了封大字報掛在城牆門口。
大字報的大概意思就是你流亡期間,眾人跟隨著。但是現在生活好了,其他人都升官發財,卻偏偏忘了割自己肉給你吃的介子推。如此忘恩負義,怎麽讓天下人信服!
晉文公看到大字報,這才想起來介子推。急忙派人尋找,但是尋尋覓覓尋不到。
後來出高價發動全民搜尋,終於知道了介子推在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到綿山挨個搜尋,無奈介子推不願意做官,總是找不到。
於是發了狠的晉文公,想到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
但是介子推心意已決,和老娘抱著被燒死,這就是火焚綿山。
明朝第一大才子解縉解學士,七歲就能作詩,讀書過目不忘。
十八歲剛成年,參加高考就差點成了頭名狀元。
朱元璋本來想欽點解縉為狀元,但是有人進言說解縉這名字不行。可不是因為解縉諧音是泄勁,而是這個縉太像坤,從而丟了狀元。
不過我也挺納悶的,解縉或者解坤,有什麽不對勁呢?也許人家學問大,理解能力比我強幾百倍,指不定聯想到什麽呢!
解縉死的比較慘,也非常冤枉。被一個叫紀綱的,將解縉灌醉後,埋在雪堆裏活活凍死!
別看幹姓人不多,但是來源倒挺複雜。
幹作為姓氏,可以讀作gan,有時候也讀作han。
關於幹姓起源,有多種說法。不過這裏不準備詳細敘述,因為人口少,關注的也就不那麽多。
一個說法是子姓,商朝比幹的後代。
再就是宋國子姓大夫幹犨,其後人有以幹為姓的。
另外在周朝前期,在今天的江蘇揚州附近建有邗國。後來被吳國所滅,其族人遂以邗為姓,再後來慢慢演變成了幹。這支是源自姬姓,始祖是姬邗叔。
還有在鄭國附近也有個幹國,被鄭國收拾後,有以幹為姓的。
還有道家老祖李耳的兒子李宗,先後被封在段邑和幹邑,他的後代就自稱段幹氏。後來分家,有段氏和幹氏。
莫姓篇介紹過的幹將莫邪,也有以兵器做姓的。
總之幹姓起源還有好幾種說法,這裏不一一羅列。
還有一個需要重點說一下,就是古文裏幹和寒也是通假字。所以寒姓,後來基本都改成了幹。
比較著名的,是夏朝的第四位國君,叫仲康時候發生的事。
仲康不好好治理國家,隻顧自己跑著遊玩打獵,結果後羿瞅著機會,把仲康弄翻,他做了國君。
問題是後羿也不務正業,手下一個叫寒浞的,把力大無窮武藝高強的後羿灌醉,他又成了國君。
不久,跑到外地的少康,在各地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奪迴了屬於夏朝的江山。多行不義的寒浞,自然也活不成。這段曆史,叫少康中興。
寒浞被殺後,他的子孫族人逃跑,分成了兩個部落。一個叫幹,一個叫戈。後來少康的兒子又把幹和戈收拾了一遍,就是大動幹戈的來曆。
所以咱們看幹姓,源流最少十幾個,實在沒辦法去追根溯源。
我們現在很多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來自一本叫做《搜神記》的書。此書的作者,正是東晉著名的史學家幹寶。
簡單說幾個,比如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幹將莫邪、東海孝婦、吳王小女等等,都出自此書。
不得不說,幹寶真是腦洞大開,故事荒誕離奇,卻又在暗示著什麽。
幹寶認為世上有鬼神,人死後到另一個世界,也同樣多姿多彩。
不過呢,活著的人,我大估計誰也沒見過鬼。那些能見到鬼的,一般都見鬼去了。
鬼神誌怪之所以大行其道,還有很多人相信,不外乎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才會有到另一個世界去發泄或者想象的想法。其實這玩意說白了,就是一種希望或者叫寄托,純屬想象。
******
解姓。
解姓最主要的源頭,是姬姓。
西周建立後,到了周成王姬誦時候,把弟弟叔虞封在唐地,就是今天的山西曲沃,所以叔虞也叫唐叔虞。
叔虞的一個兒子叫姬良,食邑在解地,就是現在的山西運城解州鎮。咱們看三國演義,知道關羽的老家是山西蒲州解良縣,解良就是這麽來的。
因為姬良不是唐叔虞的長子,不能再姓姬,所以從他開始,叫解良。
隨著建築業的發展進步,以及各種實戰經驗,城池的建設也發生了很大改變。
以前那種就一道城牆,萬一被敵人突破,就不那麽好玩了。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城牆建築方麵,出現了幾道城牆。這幾道牆中間,名字就叫大解、小解。而在這裏麵居住的,很多就自稱大解氏和小解氏。
城池又叫城郭,所以從城池方麵,又衍生出諸如東郭、西郭、南郭、北郭。同理,西門、東門這些姓氏,也是這麽來的。
解姓目前人口約不到七十萬,也不算少。
春秋時候,楚國攻打宋國,宋國抵擋不住,就向晉國求援。
晉國派解揚去宋國送信,告訴宋軍要堅守陣地,晉國大軍隨後就到。
很不幸,解揚還沒到地方,就被楚國抓住了。
楚王想的挺美,覺得讓解揚站城頭上向宋軍吆喝幾句說晉國不會派兵,你們幹脆投降吧。
解揚假裝答應,等到了城牆下,衝著宋軍可就喊了起來:‘’兄弟們堅持住啊,我們晉國國君馬上親自帶隊來救援你們了!‘’
楚王當然大怒,說解揚不守信用,真是該死,就要殺了解揚。
解揚不慌不忙,一副凜然赴死的模樣,對楚王道:‘’我是晉國人,忠於自己的國家和國君是份內之事。如果我背信棄義,幫你們對付我們國家,才是不守信用。
楚王想了想,還真是這麽個理。為了弘揚正氣,就放了解揚。
解揚迴到晉國,後來做到了大夫一職,也算功成名就。由此留下了解揚守信的典故。
介子推割股啖君之後,晉文公重耳終於苦盡甘來,迴到晉國做了國君。
晉文公封賞有功人員,卻偏偏忘了割自己肉的介子推。介子推也不願意爭功,便帶著老娘悄悄溜號,躲進了大山裏。
眼看著過了好久,晉文公再也不提介子推的事,解張可就看不下去了。
解張級別太低,基本上沒有見到國君的可能,但是又想替介子推抱不平,就寫了封大字報掛在城牆門口。
大字報的大概意思就是你流亡期間,眾人跟隨著。但是現在生活好了,其他人都升官發財,卻偏偏忘了割自己肉給你吃的介子推。如此忘恩負義,怎麽讓天下人信服!
晉文公看到大字報,這才想起來介子推。急忙派人尋找,但是尋尋覓覓尋不到。
後來出高價發動全民搜尋,終於知道了介子推在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到綿山挨個搜尋,無奈介子推不願意做官,總是找不到。
於是發了狠的晉文公,想到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
但是介子推心意已決,和老娘抱著被燒死,這就是火焚綿山。
明朝第一大才子解縉解學士,七歲就能作詩,讀書過目不忘。
十八歲剛成年,參加高考就差點成了頭名狀元。
朱元璋本來想欽點解縉為狀元,但是有人進言說解縉這名字不行。可不是因為解縉諧音是泄勁,而是這個縉太像坤,從而丟了狀元。
不過我也挺納悶的,解縉或者解坤,有什麽不對勁呢?也許人家學問大,理解能力比我強幾百倍,指不定聯想到什麽呢!
解縉死的比較慘,也非常冤枉。被一個叫紀綱的,將解縉灌醉後,埋在雪堆裏活活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