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宗鎮磊笑笑說:“上山,敢嗎?”
李如慧放鬆下來,望著車窗外:“真的?刺激!跟你去哪都行!”說完,她把自己又縮迴了原來狀態。
宗鎮磊看了一下窗外路邊標識:“不是帶你在山裏兜風,是去找一個神奇的地方。”
李如慧調皮起來:“找地方?我想到了一部電影,叫‘這裏黎明靜悄悄’!”
宗鎮磊撇了一下嘴:“還挺會嫁接!是這樣,我在網上見到過一篇遊記,說東山頂有一處‘睡佛’,我反正是被你膩上了,就帶上你一起去找找看吧。”
李如慧歡躍地喊道:“睡佛!在哪裏看?”她似乎整個人一下不再困乏了,啥也不顧往前一衝想看窗外,又被安全帶扯迴。
宗鎮磊笑起來:“有人聽到新鮮事就來情緒,在這山道上看不到的!說到在哪裏看,我得先跟你介紹一下東山原有的三處有名寺院。”
李如慧也學他的樣子撇了一下嘴:“你在一個老本地人的麵前擺啥譜,還用你介紹?你說出寺院名字我就能說出地名。”
“芳林寺?”
“在馬莊,這個寺院以前大名鼎鼎,據說現在晉祠的大牌坊還是從芳林寺移過去的。”
“說對了。那還有上、下芳林寺呢?”
“哪有那麽多芳林寺啊!”
“不知道了吧!芳林寺原來有上中下三個,由東向西分布,剛才你說的那個是中芳林寺;下芳林寺原名千福寺,旁有兩個村落因寺分開,兩村落分別為東太堡和西太堡,那寺院在戰爭中被拆除了。”
“東太堡西太堡我知道,但那個寺以前真不知道。上芳林寺在哪呢?”
“上芳林寺也被毀了,前不久在那原址剛修建起了一座寺院,稱為臥佛寺。”
“這也是第一次聽說。”
宗鎮磊指了一下前方說:“咱們現在就是去臥佛寺,網上有網友說,日出時在那裏就能看到東山臥佛,是一處自然山景;正好我的照相機就在車裏,還可以去拍幾張照。”
李如慧搖下車窗,清晨富含負離子的山林空氣迎麵而來。
李如慧大口吸著窗外的空氣,嚷道:“好甜呐!”
車開上了盤山路,宗鎮磊不再說話,神情專注地開著車。
東方悄然泛白,隨著車越往高處走天際越明亮起來。
到了離臥佛寺不遠的一個停車場,宗鎮磊見那座寺所在的山頭略低,停車場這處山頭較高,並且山頭上還有個小亭子可以作觀察點,便將車停進了停車場。
往小亭子去的石階兩旁,灌木叢生;兩人撥開茂密樹枝,沿著石階上到了亭子。
東邊天際一通紅亮,正一點一點地從朝霞中躍出,放出四射的光芒。
遠處,起伏的山巒,在光芒的映襯下,展現出神秘的魅力。
宗鎮磊架好照相機,對著遠處的山巒開始拍照。
一旁的李如慧可能感覺到了淩晨的清涼,將身子貼住正在拍照的宗鎮磊,摟住他的腰,臉朝著照相機鏡頭所對處的那片紅光,問:“那是佛光嗎?我怎麽看不出哪裏有睡佛?”
宗鎮磊頭也沒迴,笑著逗她說:“你心中無佛。”
李如慧把宗鎮磊摟得更緊了,嬌嗔地說:“但有愛!”
宗鎮磊聽她這麽一說,隻覺得這個“愛”字,就像綻出雲層的那通光亮,“忽”地一下把心中的混沌撥開!
他迴轉過身,將李如慧的手一把握進了他的手心。
此時,他頓然明白了她所說的那個源頭動力,也是她說在課題研究中多次遇到,卻又不知應該如何表述的“本真之源”,其實就是這個“愛”:李太後為了“愛”可以不顧位尊勢重私移佛寶,高僧紫柏為了“愛”不懼殺身之危立下重誓,洪錫泰為了“愛”不畏困難完成先父遺願,李教授為了“愛”用盡手段企圖獨占研究成果以求上位,空緣為了“愛”而大開殺戒為的竟是尋找自己缺失的“愛”。
他看著她的眼睛,問她:“你說的‘愛’啟發了我,咱們所遇的這些事其實都源於‘愛’!你說的‘本真之源’會是這個‘愛’嗎?”
她想了一下,點頭笑起來:“就是,就是!”
但她臉上笑容很快又消失了,有些猶豫地小聲道:“可……又不完全是。”
她蹙著眉思忖著說:“雖然咱們所遇到的那些事都可以說是由‘愛’才引出的,但我又覺得,這個‘愛’好像又有區分,有的是‘真愛’,有的卻是為了‘私欲’;可是,又怎麽才能分辨是‘真愛’還是‘私欲’呢?”
宗鎮磊聽了,覺得她說得對,顯然有些行為並不配稱為“愛”,而不同的因結不同的果,不同的“愛”得到的果報必然不同。
宗鎮磊迴到照相機旁,一邊取景一邊思考;他由張居正寫李太後難忘初願的用詞“至性精虔”,想到了一個詞“情到極致”。此時耳邊仿佛響起李如慧背誦《牡丹亭記題詞》的聲音:“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眼前忽然出現了自己與李如慧高中時在一起的那個晚上畫麵。
他問自己,情到了極致的行為,是否就算是“私欲”?想了一下,他搖頭否定了,因為自己與李如慧這些年心懷彼此的相愛,正是源於那晚“愛”到了極致的衝動;但他覺得那並不能稱作為“私”,因為那不僅僅是一人的愉悅;“私欲”應該是指隻以個人為中心,去做滿足個人欲望的行為。
宗鎮磊反複迴味著李如慧提的那個問題:“怎麽才能分辨是‘真愛’還是‘私欲’呢?”
此時,李如慧靠著他說:“晨風還有點涼,咱們下去吧。”
宗鎮磊迴頭一看,見李如慧正仰著臉看他,便摟住她,在亭子坐凳上坐下:“來,我來暖和一下你。”
李如慧幸福地把臉埋進他的胸前說:“早就等著你了呢~”
山林間百鳥婉轉,東山下傳來各種聲響,這座城市蘇醒了。
宗鎮磊大腦裏還是縈繞著李如慧的問題,隻覺得答案很近,觸手可及,但似乎還差一點。
他耳邊又迴蕩起李如慧剛才的聲音:“……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宗鎮磊想到了李太後。
李太後對她夫君“至性精虔”的所作所為,真實地詮注了什麽是一個女人的“一往而深”,盡管“情不知所起”!然而,正是這“至性精虔”,使這個身居高位的女人陷入了久思之苦,於是她一處又一處地建寺院,從京城建慈壽寺“為穆宗薦冥祉”,到五台山建大塔院寺“為穆考薦福”,直至她為建永祚寺不留一字的讚助!從留下的碑文,到她不留一字的讚助,誰能說她在思念逝去的夫君穆宗那些熬人歲月裏,沒有過期盼出現那樣的情節:既然“生者可以死”,難道就不能“死可以生”?至少是在夢思之中!
宗鎮磊由李太後又想到了建永祚寺的高僧妙峰禪師。
以前他對妙峰禪師的解讀,總覺得高僧對李太後所做的是報恩,但通過在冷餐會上與幾位達人聊天,他意識到他前麵的認識不對;他悟出,妙峰禪師為李太後所做的、包括在永祚寺做的,其實就是佛經裏講到的慈悲為懷,是出家人的“愛”;出家人的理念中,慈是與人快樂,悲是拔人之苦;對於困苦的眾生,給與快樂,去除痛苦,便是慈悲為懷;明白了這種“愛”,自然就能明白妙峰禪師在永祚寺,圍繞一件需要讓李太後悅心、不能明說卻又必須表達出來之事,去做的建築布局;還會明白他不顧自己年老體乏、為了保護這顆佛舍利子,精心設置的藏寶密碼。高僧所做的是不同於世俗隻為私己之“愛”,而是為惠及大眾的、更高境界的“愛”。
“……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他想到了與洪先生在冷餐會聊過的話題:是什麽力量讓這座城的人在一次次戰爭中拚死保衛自己的城池家園,又一次次在戰火毀城之後能再建文明和繁華?現在他覺得亦可以用高境界的“愛”來作答:常言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關雲長是本地的水土養就出的大英雄,這裏的人們一代代受到秉承關公仁義禮智信的民風熏染,使得這裏的人們不惜犧牲“小我”,以對家園、對親人、對血脈手足誠摯的情義,去拚去搏;由此體現的愛,就是為情的真愛!
想到這裏,宗鎮磊忽然發現,自己竟然像是在永祚寺這座古刹裏破解了藏寶密碼後,又悟出了另一個密碼。
他品味起了這個密碼。
他發現,由這密碼組成的“心語”,似以特殊的方式,顯於永祚寺的磚雕上,隱於建塔的匠心處,藏於滿園的牡丹花叢裏,示於高僧的智慧中;這個特殊的“心語”,應該就是解答李如慧問題的答案。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
他迴想了一遍自己進入這個課題研究以來,所遇古代和現代各式各樣人對“愛”所表現的行為,竟都涉及到這個密碼!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是有了真正的“愛”才能明白的密碼,是見到有“情”生卻有不同“愛”的行為後,才能讓人徹悟的真愛密碼。
以這個密碼可以去辨識“愛”或“私欲”:具備這個密碼的真愛,可以延續相悅的情感而不隻求短時占有滿足,可以不隻為私自欲望、不計較“小我”得失而顧全共同利益;懂得了這個密碼的真意,才會有寬容、忍讓、不計迴報地給予和無條件地接納、以及責任和奉獻,才會對所“愛”表現出尊重,知恩、感恩、報恩;不論古今哪個時代之人,隻有以此密碼真正融貫在“愛”的行為中,才會做人做事謙虛坦誠,與人共享精神幸福,才會在恆久的“愛”中顯示出共存的意義!
宗鎮磊覺得自己的思緒在飛揚。
</p>
宗鎮磊笑笑說:“上山,敢嗎?”
李如慧放鬆下來,望著車窗外:“真的?刺激!跟你去哪都行!”說完,她把自己又縮迴了原來狀態。
宗鎮磊看了一下窗外路邊標識:“不是帶你在山裏兜風,是去找一個神奇的地方。”
李如慧調皮起來:“找地方?我想到了一部電影,叫‘這裏黎明靜悄悄’!”
宗鎮磊撇了一下嘴:“還挺會嫁接!是這樣,我在網上見到過一篇遊記,說東山頂有一處‘睡佛’,我反正是被你膩上了,就帶上你一起去找找看吧。”
李如慧歡躍地喊道:“睡佛!在哪裏看?”她似乎整個人一下不再困乏了,啥也不顧往前一衝想看窗外,又被安全帶扯迴。
宗鎮磊笑起來:“有人聽到新鮮事就來情緒,在這山道上看不到的!說到在哪裏看,我得先跟你介紹一下東山原有的三處有名寺院。”
李如慧也學他的樣子撇了一下嘴:“你在一個老本地人的麵前擺啥譜,還用你介紹?你說出寺院名字我就能說出地名。”
“芳林寺?”
“在馬莊,這個寺院以前大名鼎鼎,據說現在晉祠的大牌坊還是從芳林寺移過去的。”
“說對了。那還有上、下芳林寺呢?”
“哪有那麽多芳林寺啊!”
“不知道了吧!芳林寺原來有上中下三個,由東向西分布,剛才你說的那個是中芳林寺;下芳林寺原名千福寺,旁有兩個村落因寺分開,兩村落分別為東太堡和西太堡,那寺院在戰爭中被拆除了。”
“東太堡西太堡我知道,但那個寺以前真不知道。上芳林寺在哪呢?”
“上芳林寺也被毀了,前不久在那原址剛修建起了一座寺院,稱為臥佛寺。”
“這也是第一次聽說。”
宗鎮磊指了一下前方說:“咱們現在就是去臥佛寺,網上有網友說,日出時在那裏就能看到東山臥佛,是一處自然山景;正好我的照相機就在車裏,還可以去拍幾張照。”
李如慧搖下車窗,清晨富含負離子的山林空氣迎麵而來。
李如慧大口吸著窗外的空氣,嚷道:“好甜呐!”
車開上了盤山路,宗鎮磊不再說話,神情專注地開著車。
東方悄然泛白,隨著車越往高處走天際越明亮起來。
到了離臥佛寺不遠的一個停車場,宗鎮磊見那座寺所在的山頭略低,停車場這處山頭較高,並且山頭上還有個小亭子可以作觀察點,便將車停進了停車場。
往小亭子去的石階兩旁,灌木叢生;兩人撥開茂密樹枝,沿著石階上到了亭子。
東邊天際一通紅亮,正一點一點地從朝霞中躍出,放出四射的光芒。
遠處,起伏的山巒,在光芒的映襯下,展現出神秘的魅力。
宗鎮磊架好照相機,對著遠處的山巒開始拍照。
一旁的李如慧可能感覺到了淩晨的清涼,將身子貼住正在拍照的宗鎮磊,摟住他的腰,臉朝著照相機鏡頭所對處的那片紅光,問:“那是佛光嗎?我怎麽看不出哪裏有睡佛?”
宗鎮磊頭也沒迴,笑著逗她說:“你心中無佛。”
李如慧把宗鎮磊摟得更緊了,嬌嗔地說:“但有愛!”
宗鎮磊聽她這麽一說,隻覺得這個“愛”字,就像綻出雲層的那通光亮,“忽”地一下把心中的混沌撥開!
他迴轉過身,將李如慧的手一把握進了他的手心。
此時,他頓然明白了她所說的那個源頭動力,也是她說在課題研究中多次遇到,卻又不知應該如何表述的“本真之源”,其實就是這個“愛”:李太後為了“愛”可以不顧位尊勢重私移佛寶,高僧紫柏為了“愛”不懼殺身之危立下重誓,洪錫泰為了“愛”不畏困難完成先父遺願,李教授為了“愛”用盡手段企圖獨占研究成果以求上位,空緣為了“愛”而大開殺戒為的竟是尋找自己缺失的“愛”。
他看著她的眼睛,問她:“你說的‘愛’啟發了我,咱們所遇的這些事其實都源於‘愛’!你說的‘本真之源’會是這個‘愛’嗎?”
她想了一下,點頭笑起來:“就是,就是!”
但她臉上笑容很快又消失了,有些猶豫地小聲道:“可……又不完全是。”
她蹙著眉思忖著說:“雖然咱們所遇到的那些事都可以說是由‘愛’才引出的,但我又覺得,這個‘愛’好像又有區分,有的是‘真愛’,有的卻是為了‘私欲’;可是,又怎麽才能分辨是‘真愛’還是‘私欲’呢?”
宗鎮磊聽了,覺得她說得對,顯然有些行為並不配稱為“愛”,而不同的因結不同的果,不同的“愛”得到的果報必然不同。
宗鎮磊迴到照相機旁,一邊取景一邊思考;他由張居正寫李太後難忘初願的用詞“至性精虔”,想到了一個詞“情到極致”。此時耳邊仿佛響起李如慧背誦《牡丹亭記題詞》的聲音:“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眼前忽然出現了自己與李如慧高中時在一起的那個晚上畫麵。
他問自己,情到了極致的行為,是否就算是“私欲”?想了一下,他搖頭否定了,因為自己與李如慧這些年心懷彼此的相愛,正是源於那晚“愛”到了極致的衝動;但他覺得那並不能稱作為“私”,因為那不僅僅是一人的愉悅;“私欲”應該是指隻以個人為中心,去做滿足個人欲望的行為。
宗鎮磊反複迴味著李如慧提的那個問題:“怎麽才能分辨是‘真愛’還是‘私欲’呢?”
此時,李如慧靠著他說:“晨風還有點涼,咱們下去吧。”
宗鎮磊迴頭一看,見李如慧正仰著臉看他,便摟住她,在亭子坐凳上坐下:“來,我來暖和一下你。”
李如慧幸福地把臉埋進他的胸前說:“早就等著你了呢~”
山林間百鳥婉轉,東山下傳來各種聲響,這座城市蘇醒了。
宗鎮磊大腦裏還是縈繞著李如慧的問題,隻覺得答案很近,觸手可及,但似乎還差一點。
他耳邊又迴蕩起李如慧剛才的聲音:“……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宗鎮磊想到了李太後。
李太後對她夫君“至性精虔”的所作所為,真實地詮注了什麽是一個女人的“一往而深”,盡管“情不知所起”!然而,正是這“至性精虔”,使這個身居高位的女人陷入了久思之苦,於是她一處又一處地建寺院,從京城建慈壽寺“為穆宗薦冥祉”,到五台山建大塔院寺“為穆考薦福”,直至她為建永祚寺不留一字的讚助!從留下的碑文,到她不留一字的讚助,誰能說她在思念逝去的夫君穆宗那些熬人歲月裏,沒有過期盼出現那樣的情節:既然“生者可以死”,難道就不能“死可以生”?至少是在夢思之中!
宗鎮磊由李太後又想到了建永祚寺的高僧妙峰禪師。
以前他對妙峰禪師的解讀,總覺得高僧對李太後所做的是報恩,但通過在冷餐會上與幾位達人聊天,他意識到他前麵的認識不對;他悟出,妙峰禪師為李太後所做的、包括在永祚寺做的,其實就是佛經裏講到的慈悲為懷,是出家人的“愛”;出家人的理念中,慈是與人快樂,悲是拔人之苦;對於困苦的眾生,給與快樂,去除痛苦,便是慈悲為懷;明白了這種“愛”,自然就能明白妙峰禪師在永祚寺,圍繞一件需要讓李太後悅心、不能明說卻又必須表達出來之事,去做的建築布局;還會明白他不顧自己年老體乏、為了保護這顆佛舍利子,精心設置的藏寶密碼。高僧所做的是不同於世俗隻為私己之“愛”,而是為惠及大眾的、更高境界的“愛”。
“……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他想到了與洪先生在冷餐會聊過的話題:是什麽力量讓這座城的人在一次次戰爭中拚死保衛自己的城池家園,又一次次在戰火毀城之後能再建文明和繁華?現在他覺得亦可以用高境界的“愛”來作答:常言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關雲長是本地的水土養就出的大英雄,這裏的人們一代代受到秉承關公仁義禮智信的民風熏染,使得這裏的人們不惜犧牲“小我”,以對家園、對親人、對血脈手足誠摯的情義,去拚去搏;由此體現的愛,就是為情的真愛!
想到這裏,宗鎮磊忽然發現,自己竟然像是在永祚寺這座古刹裏破解了藏寶密碼後,又悟出了另一個密碼。
他品味起了這個密碼。
他發現,由這密碼組成的“心語”,似以特殊的方式,顯於永祚寺的磚雕上,隱於建塔的匠心處,藏於滿園的牡丹花叢裏,示於高僧的智慧中;這個特殊的“心語”,應該就是解答李如慧問題的答案。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
他迴想了一遍自己進入這個課題研究以來,所遇古代和現代各式各樣人對“愛”所表現的行為,竟都涉及到這個密碼!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是有了真正的“愛”才能明白的密碼,是見到有“情”生卻有不同“愛”的行為後,才能讓人徹悟的真愛密碼。
以這個密碼可以去辨識“愛”或“私欲”:具備這個密碼的真愛,可以延續相悅的情感而不隻求短時占有滿足,可以不隻為私自欲望、不計較“小我”得失而顧全共同利益;懂得了這個密碼的真意,才會有寬容、忍讓、不計迴報地給予和無條件地接納、以及責任和奉獻,才會對所“愛”表現出尊重,知恩、感恩、報恩;不論古今哪個時代之人,隻有以此密碼真正融貫在“愛”的行為中,才會做人做事謙虛坦誠,與人共享精神幸福,才會在恆久的“愛”中顯示出共存的意義!
宗鎮磊覺得自己的思緒在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