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洪錫泰喝了一口茶,說:“好吧,也該我揭曉我的謎底了,我來講講我的故事吧。我的祖上是第十一代晉王朱求桂後裔的一支,所以我的故鄉就在本城!”說完,他長長出了一口氣,看來這些話已經在他心裏憋了很長時間。
洪錫泰朝眼前聽到此話頓時目瞪口呆的兩位點了點頭,像是確定自己的話無誤,又繼續說道:“我的先祖朱求桂於永祚寺建成的後一年,也就是1613年,接任晉王在本城即位。李自成攻破這座城時,我的祖上這一支當時正好在外省逃過了一劫;後來由於戰亂不止,從李自成大順軍的敗退到清軍入關,我的祖上一直滯留在南方,想迴這裏也迴不來,最終躲過了血屠劫難,後來才有了我家這一支的延續。”
洪錫泰放下茶杯,接著又說:“清軍一統華夏過程中,對明朝皇族大開殺戒,我的祖上便一再南逃,先是追隨寧靖王朱術桂去到台灣;台灣降清後,祖上留在台灣,為了躲避清廷追殺,我的祖上改姓為洪,以便讓後裔不忘朱元璋開國元年的洪武年;解放戰爭結束後,我先父先去到馬來西亞,後來又到了我的出身地新加坡;要算起來,我們家族離開本地也就不到四百年,雖然一直在外漂泊,但一代代的族人,心中都一直懷念著這座城。”
李如慧聽了,像是不知該如何表達震驚,竟有些結巴起來:“先生,真沒想到您的家族史這麽……與這座城聯係這麽緊……”
宗鎮磊聽了洪錫泰的敘述,則早已顯得激動不已。他想起了在京城洪錫泰工作室,當洪錫泰聽了李如慧講述明朝末期的曆史後,流露出的那種痛苦的表情;此時他才明白,那完全是洪錫泰的真情流露!他沒等李如慧說完,便起立恭恭敬敬朝著洪錫泰作了一個揖說:“先生,咱們原來是一家啊!我家祖上是清初時為了逃避對明朝皇室的血腥屠殺,逃到浙江,為了不忘祖宗才改成了宗姓,所以我本來應是朱姓。”
洪錫泰眼睛瞪大了,也站起身,本準備還一鞠躬,但隨即又改為還了宗鎮磊一個揖,然後互讓落座。
李如慧看著他倆的謙讓,大概是由朱姓皇族流離轉徙的遭遇想到了洪錫泰家族的最後著落,問:“先生,您剛才說解放戰爭結束後您先父去到馬來西亞,您先父的遷徙與解放戰爭有關嗎?”
洪錫泰點點頭:“二戰期間,我先父在台灣被扶桑占領軍強征入伍,屬於台籍兵,隨軍來到大陸,1945年後,又隨軍參與了閆軍與解放軍對抗的守城戰役,最後當了俘虜;戰後,他作為台裔軍人不能迴扶桑,他也不想再迴台灣,便漂泊到了馬來西亞,後來在新加坡成了家。”
洪錫泰長歎了一口氣,接著說道:“我的家史先說到這裏,還是說說這個研究課題的由來吧。先父跟我說過,我家祖上留下的一個說法,說是這座城的永祚寺福佑大明江山和我們族人,但他卻始終不明其中成因。先父在替閆軍守城期間,經曆了一件讓他無法釋懷的事;當時,他遇到一個老惡僧帶一小徒來到永祚寺,逼迫守寺人講出佛舍利子的藏處;先父本來是去勸阻他們不要行惡,但對方老惡僧卻說出了他知道的‘金百合計劃’以顯示他的特殊身份,並說需要繼續實施那個秘密計劃以助複興;當時先父問那老惡僧,憑什麽知道這裏有藏寶,老惡僧用手指著寺院建築嚷了句‘就憑寺院裏的那藏寶圖’;老惡僧見我先父阻攔他們的逼問,便威脅說如果我先父再敢阻攔,他就要將我先父的行為報告給軍隊上級,讓上級把我先父當作叛徒處理掉;先父聽了老惡僧的話,意識到他尋寶的說法與自己祖上的傳說有關,麵對老惡僧的死亡威脅,不得已的情況下,先父出手阻止了那個惡僧繼續作惡,並放走了那個台灣籍小徒和守寺人。”
洪錫泰看了看兩位年輕人正認真聽著講述,繼續說:“我答應過你們,有時間我會講那副素描畫的來曆,現在我來講吧。先父不知道惡僧指的藏寶圖是哪個建築上的磚雕還是整體的磚雕,但提醒了他做一件事,於是他便在後來的戰火間隙,將永祚寺建築上的磚雕都用素描畫了下來,這樣可以防止萬一永祚寺建築被戰火摧毀,以此作為和平後修複的依據,你們見到的那張素描畫就是其中之一。”
李如慧問:“先生,您資助這個課題研究就是專為了解這些素描畫的內涵嗎?”
洪錫泰搖搖頭,說:“先父在世時,對當時開槍打死那個惡僧的事一直鬱結在心,經久無法平複;他一再捫心自問,這樣做是否是保護了佛寶?或者說,是否為保護福佑族人之地做了正確的事?這就涉及祖上留傳下來的說法是否真實,不知這裏是否真有福佑朱明宗室的佛寶。為此,他一直想探查這個傳說的真實性;但由於種種原因,他沒能做成這件事,所以就寄希望於我,讓我幫他完成夙願。”
宗鎮磊聽到洪錫泰講到“金百合計劃”時,心中先是一驚:通雲的師傅到此寺果真與那計劃有關!到後來,聽了洪錫泰講其先父阻止惡行的原由,並以素描畫下寺內磚雕作為以後的修複依據,以及設立這個研究課題的由來,他坐不住了,激動地說:“先生,您先父的作為讓我肅然起敬,他是位值得敬佩的人!”
洪錫泰用手勢止住了準備站起的宗鎮磊,微笑著說:“這裏佛寶的來源我已經清楚,現在的研究結果已經足以告慰我的先父了,也足以慰籍我們這些漂泊在外的朱明後裔;所以,我認為整個研究可以告一段落。至於研究報告完成後的步驟,按合同規定走完即可,後麵還會有兩地學校和基金會參與最終評估。”
李如慧看了一眼宗鎮磊,似乎由洪錫泰說到的“金百合計劃”想起了宗鎮磊來時的擔憂,便用征求意見的口吻道:“洪先生,還有一點,我們尚未完成對佛舍利子瘞藏處的推測,需要寫進報告中嗎?”
洪錫泰想了想說:“對於是否能見到真實的佛舍利子,不是我所期待的,也不在課題的範圍之內;我覺得關於瘞藏地點之事,不如留給能保護此佛寶的人知曉更好。”
宗鎮磊聽了,點頭釋懷;想到自己曾擔心來自東南亞尋寶團夥利用“金百合計劃”殘餘信息尋寶的假想,現在終於可以不用再擔心了。
李如慧說:“好吧,先生,聽您的,我們會盡快完成研究報告。”
她說完,似乎又想到了一個問題需要向洪先生說明:“不過,我們在曆史資料中,並沒有找到永祚寺作為皇族祭祀場所的記載喔。”
洪錫泰擺了擺手說:“是否有記載並不重要,對於我們這些後裔來講,這祭祀場所如同猶太人重返故裏所見的‘哭牆’,在曆經幾代人流離失所的苦難後,現在隻要確認有福佑族人的所在,心裏就踏實了;話說迴來,為了保護族人,這裏是不可能留文字記載的,否則清朝時這裏就成為追殺朱明族裔的險境了。”他又指了指心,說:“心中的,隻需要心知道,全都留在心中就好。”
洪錫泰看著兩位,頓了頓說:“本來為了保證課題研究的客觀性,我不想讓研究受到私情幹擾,準備在研究報告交接時再公布我的家事,並且已經寫成了一封信準備最後交給李教授,但世事難料啊!”
李如慧聽到洪錫泰提起李教授,便問:“先生怎麽看李教授的事?”
洪錫泰沒迴答,隻是伸手招來一名手下工作人員,對她耳語幾句,工作人員快步離開。
洪錫泰目光深邃地說:“一個人是否高尚,不是由社會地位來判別高低,而是因他的精神境界決定,這是因果關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高尚者對‘諸惡’自然遠避,對大眾必然‘奉行’善愛;反之,貪婪和為己之人,地位再高也不可能留下圓滿結局。”
那位工作人員匆匆走來,手裏端著一個圓銅盒。
洪錫泰接過圓銅盒,先是用茶巾輕輕擦拭了一下刻有精致觀音像的銅盒蓋,然後小心打開,從盒裏拿出兩條布條;一布條上寫著“晝は山に従って盡き”,另一條寫著“黃河は海流に入る”。
李如慧與宗鎮磊都隻見過李教授展示的那一條,另一條則是初次見到。
洪錫泰輕輕撫摸著布條,自言自語:“警方的辦事效率還是蠻高,讓這倆兄弟終於可以不再分離了。”
宗鎮磊和李如慧默默聽著,沒有做聲,他們不想擾亂洪先生此時思緒。
過了一會兒,洪錫泰說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就如同是我的血脈歸所,這也是對後人的人生觀念的期望啊!我是由警方告知拾到兩條布條,才意識到李教授就是守寺人的後裔;雖然這布條並沒有像我先父期待的那樣,由雙方的後人將它合二為一,但整個事件破碎的元素終究還是聚合一起,此似天意,這也足以告慰兩位先人了,亦使我得以大觀。”
</p>
洪錫泰喝了一口茶,說:“好吧,也該我揭曉我的謎底了,我來講講我的故事吧。我的祖上是第十一代晉王朱求桂後裔的一支,所以我的故鄉就在本城!”說完,他長長出了一口氣,看來這些話已經在他心裏憋了很長時間。
洪錫泰朝眼前聽到此話頓時目瞪口呆的兩位點了點頭,像是確定自己的話無誤,又繼續說道:“我的先祖朱求桂於永祚寺建成的後一年,也就是1613年,接任晉王在本城即位。李自成攻破這座城時,我的祖上這一支當時正好在外省逃過了一劫;後來由於戰亂不止,從李自成大順軍的敗退到清軍入關,我的祖上一直滯留在南方,想迴這裏也迴不來,最終躲過了血屠劫難,後來才有了我家這一支的延續。”
洪錫泰放下茶杯,接著又說:“清軍一統華夏過程中,對明朝皇族大開殺戒,我的祖上便一再南逃,先是追隨寧靖王朱術桂去到台灣;台灣降清後,祖上留在台灣,為了躲避清廷追殺,我的祖上改姓為洪,以便讓後裔不忘朱元璋開國元年的洪武年;解放戰爭結束後,我先父先去到馬來西亞,後來又到了我的出身地新加坡;要算起來,我們家族離開本地也就不到四百年,雖然一直在外漂泊,但一代代的族人,心中都一直懷念著這座城。”
李如慧聽了,像是不知該如何表達震驚,竟有些結巴起來:“先生,真沒想到您的家族史這麽……與這座城聯係這麽緊……”
宗鎮磊聽了洪錫泰的敘述,則早已顯得激動不已。他想起了在京城洪錫泰工作室,當洪錫泰聽了李如慧講述明朝末期的曆史後,流露出的那種痛苦的表情;此時他才明白,那完全是洪錫泰的真情流露!他沒等李如慧說完,便起立恭恭敬敬朝著洪錫泰作了一個揖說:“先生,咱們原來是一家啊!我家祖上是清初時為了逃避對明朝皇室的血腥屠殺,逃到浙江,為了不忘祖宗才改成了宗姓,所以我本來應是朱姓。”
洪錫泰眼睛瞪大了,也站起身,本準備還一鞠躬,但隨即又改為還了宗鎮磊一個揖,然後互讓落座。
李如慧看著他倆的謙讓,大概是由朱姓皇族流離轉徙的遭遇想到了洪錫泰家族的最後著落,問:“先生,您剛才說解放戰爭結束後您先父去到馬來西亞,您先父的遷徙與解放戰爭有關嗎?”
洪錫泰點點頭:“二戰期間,我先父在台灣被扶桑占領軍強征入伍,屬於台籍兵,隨軍來到大陸,1945年後,又隨軍參與了閆軍與解放軍對抗的守城戰役,最後當了俘虜;戰後,他作為台裔軍人不能迴扶桑,他也不想再迴台灣,便漂泊到了馬來西亞,後來在新加坡成了家。”
洪錫泰長歎了一口氣,接著說道:“我的家史先說到這裏,還是說說這個研究課題的由來吧。先父跟我說過,我家祖上留下的一個說法,說是這座城的永祚寺福佑大明江山和我們族人,但他卻始終不明其中成因。先父在替閆軍守城期間,經曆了一件讓他無法釋懷的事;當時,他遇到一個老惡僧帶一小徒來到永祚寺,逼迫守寺人講出佛舍利子的藏處;先父本來是去勸阻他們不要行惡,但對方老惡僧卻說出了他知道的‘金百合計劃’以顯示他的特殊身份,並說需要繼續實施那個秘密計劃以助複興;當時先父問那老惡僧,憑什麽知道這裏有藏寶,老惡僧用手指著寺院建築嚷了句‘就憑寺院裏的那藏寶圖’;老惡僧見我先父阻攔他們的逼問,便威脅說如果我先父再敢阻攔,他就要將我先父的行為報告給軍隊上級,讓上級把我先父當作叛徒處理掉;先父聽了老惡僧的話,意識到他尋寶的說法與自己祖上的傳說有關,麵對老惡僧的死亡威脅,不得已的情況下,先父出手阻止了那個惡僧繼續作惡,並放走了那個台灣籍小徒和守寺人。”
洪錫泰看了看兩位年輕人正認真聽著講述,繼續說:“我答應過你們,有時間我會講那副素描畫的來曆,現在我來講吧。先父不知道惡僧指的藏寶圖是哪個建築上的磚雕還是整體的磚雕,但提醒了他做一件事,於是他便在後來的戰火間隙,將永祚寺建築上的磚雕都用素描畫了下來,這樣可以防止萬一永祚寺建築被戰火摧毀,以此作為和平後修複的依據,你們見到的那張素描畫就是其中之一。”
李如慧問:“先生,您資助這個課題研究就是專為了解這些素描畫的內涵嗎?”
洪錫泰搖搖頭,說:“先父在世時,對當時開槍打死那個惡僧的事一直鬱結在心,經久無法平複;他一再捫心自問,這樣做是否是保護了佛寶?或者說,是否為保護福佑族人之地做了正確的事?這就涉及祖上留傳下來的說法是否真實,不知這裏是否真有福佑朱明宗室的佛寶。為此,他一直想探查這個傳說的真實性;但由於種種原因,他沒能做成這件事,所以就寄希望於我,讓我幫他完成夙願。”
宗鎮磊聽到洪錫泰講到“金百合計劃”時,心中先是一驚:通雲的師傅到此寺果真與那計劃有關!到後來,聽了洪錫泰講其先父阻止惡行的原由,並以素描畫下寺內磚雕作為以後的修複依據,以及設立這個研究課題的由來,他坐不住了,激動地說:“先生,您先父的作為讓我肅然起敬,他是位值得敬佩的人!”
洪錫泰用手勢止住了準備站起的宗鎮磊,微笑著說:“這裏佛寶的來源我已經清楚,現在的研究結果已經足以告慰我的先父了,也足以慰籍我們這些漂泊在外的朱明後裔;所以,我認為整個研究可以告一段落。至於研究報告完成後的步驟,按合同規定走完即可,後麵還會有兩地學校和基金會參與最終評估。”
李如慧看了一眼宗鎮磊,似乎由洪錫泰說到的“金百合計劃”想起了宗鎮磊來時的擔憂,便用征求意見的口吻道:“洪先生,還有一點,我們尚未完成對佛舍利子瘞藏處的推測,需要寫進報告中嗎?”
洪錫泰想了想說:“對於是否能見到真實的佛舍利子,不是我所期待的,也不在課題的範圍之內;我覺得關於瘞藏地點之事,不如留給能保護此佛寶的人知曉更好。”
宗鎮磊聽了,點頭釋懷;想到自己曾擔心來自東南亞尋寶團夥利用“金百合計劃”殘餘信息尋寶的假想,現在終於可以不用再擔心了。
李如慧說:“好吧,先生,聽您的,我們會盡快完成研究報告。”
她說完,似乎又想到了一個問題需要向洪先生說明:“不過,我們在曆史資料中,並沒有找到永祚寺作為皇族祭祀場所的記載喔。”
洪錫泰擺了擺手說:“是否有記載並不重要,對於我們這些後裔來講,這祭祀場所如同猶太人重返故裏所見的‘哭牆’,在曆經幾代人流離失所的苦難後,現在隻要確認有福佑族人的所在,心裏就踏實了;話說迴來,為了保護族人,這裏是不可能留文字記載的,否則清朝時這裏就成為追殺朱明族裔的險境了。”他又指了指心,說:“心中的,隻需要心知道,全都留在心中就好。”
洪錫泰看著兩位,頓了頓說:“本來為了保證課題研究的客觀性,我不想讓研究受到私情幹擾,準備在研究報告交接時再公布我的家事,並且已經寫成了一封信準備最後交給李教授,但世事難料啊!”
李如慧聽到洪錫泰提起李教授,便問:“先生怎麽看李教授的事?”
洪錫泰沒迴答,隻是伸手招來一名手下工作人員,對她耳語幾句,工作人員快步離開。
洪錫泰目光深邃地說:“一個人是否高尚,不是由社會地位來判別高低,而是因他的精神境界決定,這是因果關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高尚者對‘諸惡’自然遠避,對大眾必然‘奉行’善愛;反之,貪婪和為己之人,地位再高也不可能留下圓滿結局。”
那位工作人員匆匆走來,手裏端著一個圓銅盒。
洪錫泰接過圓銅盒,先是用茶巾輕輕擦拭了一下刻有精致觀音像的銅盒蓋,然後小心打開,從盒裏拿出兩條布條;一布條上寫著“晝は山に従って盡き”,另一條寫著“黃河は海流に入る”。
李如慧與宗鎮磊都隻見過李教授展示的那一條,另一條則是初次見到。
洪錫泰輕輕撫摸著布條,自言自語:“警方的辦事效率還是蠻高,讓這倆兄弟終於可以不再分離了。”
宗鎮磊和李如慧默默聽著,沒有做聲,他們不想擾亂洪先生此時思緒。
過了一會兒,洪錫泰說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就如同是我的血脈歸所,這也是對後人的人生觀念的期望啊!我是由警方告知拾到兩條布條,才意識到李教授就是守寺人的後裔;雖然這布條並沒有像我先父期待的那樣,由雙方的後人將它合二為一,但整個事件破碎的元素終究還是聚合一起,此似天意,這也足以告慰兩位先人了,亦使我得以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