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李如慧聽到電話接通了,振鈴一直響,卻聽不到宗鎮磊接電話,看了一下時間,就知道他快到了。兩人搞對象久了就有這點好處,雙方的習慣彼此都了解。
昨晚她打電話給宗鎮磊,約他今天上午去李教授辦公室,他嘿嘿笑著問她,是不是裝有感應器,連他剛進家門都知道。開過玩笑,他又說,即便她不來電話,他原本也計劃去見李教授,因為李教授安排他去福建出差時,還讓他捎一封信,但他臨離開那裏時才發現出了一件事,最終沒送達;雖然他已經用電話向李教授報告了此事,隻是心裏還是過意不去,所以迴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想麵見教授道歉;李如慧從電話裏,也能感受到他的滿滿內疚。
然而今天李教授那裏的情況有了變化,她打電話是想讓宗鎮磊不用趕得太急。
她覺得他能被鼓動加入研究團隊,是她的傑作,她早就盼望有個“雙劍合璧”的機會,這樣使她和他終能在一起“試鋒”一迴課題研究了。
李如慧邊聽著手機邊張望著來車,聽到接通了,她問:“到哪裏啦?”話筒裏傳來宗鎮磊迴答:“進了北門,正去停車場。”李如慧交代了聲:“好,等我一會兒。”便掛了電話。
既然宗鎮磊已經到了,李教授那邊變更的情況可以跟宗鎮磊見了麵再說。
她打電話還有一個目的是為了卡著鍾點幫宗鎮磊去買早餐,這樣可以保證是熱食。她知道他睡得晚,以致每早起床時的艱難和起床後時間的緊張,結果往往是早餐被犧牲掉。她每次在約宗鎮磊九點前到她這裏時,都會貼心為他準備熱的早餐。
她曆來覺得,當愛得深切時,相互間的關心必然萌生,而自然流露的體貼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表現。
他去福建出差走了一周,昨晚才迴來,直到現在還沒跟他見上麵,說不想他是假的。
宗鎮磊這趟出差,是在第一次課題進展匯報視頻會後的第二天,李教授安排他去福建小漁村寺院的。
那天李教授專門把他倆叫到他的辦公室,先讓他倆談了下一步開展《永柞寺舍利子來曆考證》研究的想法。當聽到他倆準備再次進入永祚寺,主要是去拍攝時,李教授說:“先不用去永祚寺那裏了,李如慧下周要進入畢業論文的修改階段,至於宗鎮磊,”說著他看了看宗鎮磊,“我另有一項任務安排他做。”
李教授邊說,邊起身走到書櫃前,從櫃子頂取下一個方木盒:“我對佛教的研究一直充滿興趣;更準確說,是對佛教的建築、雕塑、繪畫所代表的意涵和曆史感興趣,就如永祚寺裏的全磚建築和磚雕裝飾,因為那是代表著建造者在他那個時代的最高智慧。”
他端著方木盒迴到桌旁,打開盒子取出一個布袋,解開布袋係繩,從裏取出一條舊的布條。
李教授把布條在桌麵上平展攤開,說:“這是我的珍藏,它代表一個未解之謎引出的往事。”他做了個手勢,示意兩位近前來看布條上的字跡。
宗鎮磊看著布條上的字跡念出聲來:“晝は山に従って盡き。”
李教授看看宗鎮磊,又看看李如慧,問:“明白這句日語的意思嗎?”
宗鎮磊緩緩說道:“直譯是‘白天隨著山走到盡頭’,這是一位晉南才子的詩句日譯文……”
“‘白日依山盡’?”李如慧沒等宗鎮磊說完,搶先說出答案。
“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句。”宗鎮磊又補充道。
李教授像講課那樣引導地說:“答對了!那麽,是不是還應該有‘黃河入海流’呢?”
李如慧不假思索地說:“是啊!”宗鎮磊則看著李教授,像是等待他後麵要說的內容。
李教授看著布條上的字跡,道:“說起這件往事就話長了,它發生在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當時,閻軍在本地的雙塔城防陣地,部署了一支由‘殘留’日軍組建的炮兵團。有天,住在永祚寺附近的守寺人家裏,來了幾個由一軍官帶著的‘殘留’日軍,相跟的是兩個日本和尚,一老一少;那幾個‘殘留’日軍把守寺人帶到寺院一間空屋裏,兇神惡煞地把守寺人綁起來,嚴刑逼問,要找寺裏的佛門寶物。對了,你們知道‘殘留’日軍這個說法吧?”
宗鎮磊迴答道:“嗯,我研究過這類課題;‘殘留’日軍就是在解放戰爭時,閆軍收編了抗日戰爭結束後投降的日軍,讓他們幫著守城;閆軍對‘殘留’日軍提供優厚條件,軍人全部連升三級給予軍官待遇;當時在山西,留下的日本非軍人還建立‘殘留’統一體製,大批日本人進入本地鐵路、礦務等經濟實體,並與山西方成立了‘合謀社’,總部就設在市裏的海子邊。不過,我有個問題,那位守寺人懂日語?”
李教授對宗鎮磊點了點頭:“那位守寺人年輕時在東北學校學過日語,所以還聽得懂簡單的日本話。嗯,你對‘殘留’日軍的研究很到位。”
李教授又接著說:“守寺人是當地的一名小地主,守寺其實是為了傳承祖訓,主要職責僅僅是不讓寺院荒落或被毛賊破壞,並不知道寺裏有什麽聖物;在外麵進攻陣地的槍炮聲大作中,那幾名‘殘留’日軍守陣地去了;正在這時,一件蹊蹺事發生,另一名‘殘留’日軍小軍官忽然出現在屋門口,與先前那幾名軍人對待日本和尚的態度大為不同,他進來就與正在逼問守寺人的老和尚發生激烈爭論,後來這位小軍官拔槍向那老和尚開了一槍,年少和尚見勢不妙趕緊跪下求饒,小軍官在問清了年少和尚情況後,大抵念他不是日本人而是台灣人,又年齡小,便沒再開槍;小軍官讓小和尚快快離去,自己則帶著守寺人出了永祚寺;離別匆忙中,小軍官對守寺人說了幾句保重的話,然後,小軍官又從自己內衣上撕下一布條,用日語在上寫了兩個句子,撕了一半給了守寺人,就是剛才你看的那布條,並說希望後會有期,以此作為相見憑證,而後小軍官隱於炮火硝煙中去。”
李如慧聽了,感歎道:“教授,沒想到這個布條蘊藏的信息會這麽豐富!”
李教授看著布條:“我今天讓你們看這個物件,就是為了要讓你們知道,其實早有人窺探這座寺院的藏寶了。”
“這物件是您在南宮的古舊貨攤上淘的嗎?”李如慧說著伸出手想拿布條來看。
李教授看了她一眼:“那位守寺人就是我爺爺。”
李如慧吃驚地看著李教授,完全沒料到這條布條與教授竟會是這樣的關係,手縮了迴來,趕緊補了一句:“sorry!”
“我明白了,”宗鎮磊聽李教授說完,問:“您一定是十分關注學界對這座古寺的研究?”
宗鎮磊的問話讓李如慧想起了李教授說過“永祚寺值得研究的東西很多”的話。
李教授將那布條收入了布袋說:“是的,永祚寺是座佛寺,雖然有不少學者研究過,但對於這座寺裏是否藏有佛寶的事,卻少有涉及,至今這是個未解的謎。”他又細心地係好係繩,蓋上盒蓋,“沒有解謎不等於沒人關心,比如,日本和尚的到來就是與這個謎有關。”從他的話裏,很明白地能讓人覺得他在告訴宗鎮磊,關注這座佛寺的不僅是學界。
李教授起身把盒子放迴櫃子頂:“我一直沒有放棄對活下來的小和尚追尋,後來,我找到了他,他在一座福建的小漁村寺院當主持,法號通雲。”
他坐下繼續說:“我曾有機會同他接觸,不過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沒能及時向他了解到重要信息,而我也再沒有機會能去到那裏。”
宗鎮磊似乎察覺到了教授想說的意思,問:“您說的那位和尚通雲,他清楚日本老和尚逼問守寺人的問題來由嗎?”
李教授看著他說:“問得好,這正是我想了斷的事情;作為咱們課題研究的一個內容,我需要你去那個小漁村寺院,向通雲了解,當年他們來永祚寺的詳情,以及他們的行動是否屬於‘金百合計劃’的一部分;之所以讓你去,因為這個‘金百合計劃’正好是你熟悉的研究範圍。”
宗鎮磊點頭應承了,又問:“我一個人去?”
李教授點頭說:“我對你充滿期待,沒有人能比得上感興趣做一件事情的人更值得信任;至於經費,實報實銷,我給你打個條,一會兒讓李如慧帶你去係裏的財務那裏,差旅費可以預先借支。”
李如慧開玩笑地對宗鎮磊說:“我是你借款的擔保人,記住,你要是出去亂花錢會讓我破產的!”
“想吃點什麽?”一句問話打斷了她的迴憶,抬頭一看,原來是賣早點的大嫂在問她;她這才發現,她排的買早點長隊終於到頭了,輪到她買早點了。
</p>
李如慧聽到電話接通了,振鈴一直響,卻聽不到宗鎮磊接電話,看了一下時間,就知道他快到了。兩人搞對象久了就有這點好處,雙方的習慣彼此都了解。
昨晚她打電話給宗鎮磊,約他今天上午去李教授辦公室,他嘿嘿笑著問她,是不是裝有感應器,連他剛進家門都知道。開過玩笑,他又說,即便她不來電話,他原本也計劃去見李教授,因為李教授安排他去福建出差時,還讓他捎一封信,但他臨離開那裏時才發現出了一件事,最終沒送達;雖然他已經用電話向李教授報告了此事,隻是心裏還是過意不去,所以迴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想麵見教授道歉;李如慧從電話裏,也能感受到他的滿滿內疚。
然而今天李教授那裏的情況有了變化,她打電話是想讓宗鎮磊不用趕得太急。
她覺得他能被鼓動加入研究團隊,是她的傑作,她早就盼望有個“雙劍合璧”的機會,這樣使她和他終能在一起“試鋒”一迴課題研究了。
李如慧邊聽著手機邊張望著來車,聽到接通了,她問:“到哪裏啦?”話筒裏傳來宗鎮磊迴答:“進了北門,正去停車場。”李如慧交代了聲:“好,等我一會兒。”便掛了電話。
既然宗鎮磊已經到了,李教授那邊變更的情況可以跟宗鎮磊見了麵再說。
她打電話還有一個目的是為了卡著鍾點幫宗鎮磊去買早餐,這樣可以保證是熱食。她知道他睡得晚,以致每早起床時的艱難和起床後時間的緊張,結果往往是早餐被犧牲掉。她每次在約宗鎮磊九點前到她這裏時,都會貼心為他準備熱的早餐。
她曆來覺得,當愛得深切時,相互間的關心必然萌生,而自然流露的體貼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表現。
他去福建出差走了一周,昨晚才迴來,直到現在還沒跟他見上麵,說不想他是假的。
宗鎮磊這趟出差,是在第一次課題進展匯報視頻會後的第二天,李教授安排他去福建小漁村寺院的。
那天李教授專門把他倆叫到他的辦公室,先讓他倆談了下一步開展《永柞寺舍利子來曆考證》研究的想法。當聽到他倆準備再次進入永祚寺,主要是去拍攝時,李教授說:“先不用去永祚寺那裏了,李如慧下周要進入畢業論文的修改階段,至於宗鎮磊,”說著他看了看宗鎮磊,“我另有一項任務安排他做。”
李教授邊說,邊起身走到書櫃前,從櫃子頂取下一個方木盒:“我對佛教的研究一直充滿興趣;更準確說,是對佛教的建築、雕塑、繪畫所代表的意涵和曆史感興趣,就如永祚寺裏的全磚建築和磚雕裝飾,因為那是代表著建造者在他那個時代的最高智慧。”
他端著方木盒迴到桌旁,打開盒子取出一個布袋,解開布袋係繩,從裏取出一條舊的布條。
李教授把布條在桌麵上平展攤開,說:“這是我的珍藏,它代表一個未解之謎引出的往事。”他做了個手勢,示意兩位近前來看布條上的字跡。
宗鎮磊看著布條上的字跡念出聲來:“晝は山に従って盡き。”
李教授看看宗鎮磊,又看看李如慧,問:“明白這句日語的意思嗎?”
宗鎮磊緩緩說道:“直譯是‘白天隨著山走到盡頭’,這是一位晉南才子的詩句日譯文……”
“‘白日依山盡’?”李如慧沒等宗鎮磊說完,搶先說出答案。
“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句。”宗鎮磊又補充道。
李教授像講課那樣引導地說:“答對了!那麽,是不是還應該有‘黃河入海流’呢?”
李如慧不假思索地說:“是啊!”宗鎮磊則看著李教授,像是等待他後麵要說的內容。
李教授看著布條上的字跡,道:“說起這件往事就話長了,它發生在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當時,閻軍在本地的雙塔城防陣地,部署了一支由‘殘留’日軍組建的炮兵團。有天,住在永祚寺附近的守寺人家裏,來了幾個由一軍官帶著的‘殘留’日軍,相跟的是兩個日本和尚,一老一少;那幾個‘殘留’日軍把守寺人帶到寺院一間空屋裏,兇神惡煞地把守寺人綁起來,嚴刑逼問,要找寺裏的佛門寶物。對了,你們知道‘殘留’日軍這個說法吧?”
宗鎮磊迴答道:“嗯,我研究過這類課題;‘殘留’日軍就是在解放戰爭時,閆軍收編了抗日戰爭結束後投降的日軍,讓他們幫著守城;閆軍對‘殘留’日軍提供優厚條件,軍人全部連升三級給予軍官待遇;當時在山西,留下的日本非軍人還建立‘殘留’統一體製,大批日本人進入本地鐵路、礦務等經濟實體,並與山西方成立了‘合謀社’,總部就設在市裏的海子邊。不過,我有個問題,那位守寺人懂日語?”
李教授對宗鎮磊點了點頭:“那位守寺人年輕時在東北學校學過日語,所以還聽得懂簡單的日本話。嗯,你對‘殘留’日軍的研究很到位。”
李教授又接著說:“守寺人是當地的一名小地主,守寺其實是為了傳承祖訓,主要職責僅僅是不讓寺院荒落或被毛賊破壞,並不知道寺裏有什麽聖物;在外麵進攻陣地的槍炮聲大作中,那幾名‘殘留’日軍守陣地去了;正在這時,一件蹊蹺事發生,另一名‘殘留’日軍小軍官忽然出現在屋門口,與先前那幾名軍人對待日本和尚的態度大為不同,他進來就與正在逼問守寺人的老和尚發生激烈爭論,後來這位小軍官拔槍向那老和尚開了一槍,年少和尚見勢不妙趕緊跪下求饒,小軍官在問清了年少和尚情況後,大抵念他不是日本人而是台灣人,又年齡小,便沒再開槍;小軍官讓小和尚快快離去,自己則帶著守寺人出了永祚寺;離別匆忙中,小軍官對守寺人說了幾句保重的話,然後,小軍官又從自己內衣上撕下一布條,用日語在上寫了兩個句子,撕了一半給了守寺人,就是剛才你看的那布條,並說希望後會有期,以此作為相見憑證,而後小軍官隱於炮火硝煙中去。”
李如慧聽了,感歎道:“教授,沒想到這個布條蘊藏的信息會這麽豐富!”
李教授看著布條:“我今天讓你們看這個物件,就是為了要讓你們知道,其實早有人窺探這座寺院的藏寶了。”
“這物件是您在南宮的古舊貨攤上淘的嗎?”李如慧說著伸出手想拿布條來看。
李教授看了她一眼:“那位守寺人就是我爺爺。”
李如慧吃驚地看著李教授,完全沒料到這條布條與教授竟會是這樣的關係,手縮了迴來,趕緊補了一句:“sorry!”
“我明白了,”宗鎮磊聽李教授說完,問:“您一定是十分關注學界對這座古寺的研究?”
宗鎮磊的問話讓李如慧想起了李教授說過“永祚寺值得研究的東西很多”的話。
李教授將那布條收入了布袋說:“是的,永祚寺是座佛寺,雖然有不少學者研究過,但對於這座寺裏是否藏有佛寶的事,卻少有涉及,至今這是個未解的謎。”他又細心地係好係繩,蓋上盒蓋,“沒有解謎不等於沒人關心,比如,日本和尚的到來就是與這個謎有關。”從他的話裏,很明白地能讓人覺得他在告訴宗鎮磊,關注這座佛寺的不僅是學界。
李教授起身把盒子放迴櫃子頂:“我一直沒有放棄對活下來的小和尚追尋,後來,我找到了他,他在一座福建的小漁村寺院當主持,法號通雲。”
他坐下繼續說:“我曾有機會同他接觸,不過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沒能及時向他了解到重要信息,而我也再沒有機會能去到那裏。”
宗鎮磊似乎察覺到了教授想說的意思,問:“您說的那位和尚通雲,他清楚日本老和尚逼問守寺人的問題來由嗎?”
李教授看著他說:“問得好,這正是我想了斷的事情;作為咱們課題研究的一個內容,我需要你去那個小漁村寺院,向通雲了解,當年他們來永祚寺的詳情,以及他們的行動是否屬於‘金百合計劃’的一部分;之所以讓你去,因為這個‘金百合計劃’正好是你熟悉的研究範圍。”
宗鎮磊點頭應承了,又問:“我一個人去?”
李教授點頭說:“我對你充滿期待,沒有人能比得上感興趣做一件事情的人更值得信任;至於經費,實報實銷,我給你打個條,一會兒讓李如慧帶你去係裏的財務那裏,差旅費可以預先借支。”
李如慧開玩笑地對宗鎮磊說:“我是你借款的擔保人,記住,你要是出去亂花錢會讓我破產的!”
“想吃點什麽?”一句問話打斷了她的迴憶,抬頭一看,原來是賣早點的大嫂在問她;她這才發現,她排的買早點長隊終於到頭了,輪到她買早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