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西周從武王建國到幽王,前後近三百年,氣數也基本到此為止。西周到了幽王手裏,統治基礎已經開始傾倒,王朝延續如風前殘燭。如果幽王能夠勵精圖治,或許,還可以延續王朝壽命。但幽王自私自利,還立了一個能折騰的王後,經過地震、廢太子、烽火戲諸侯後,西周已經搖搖欲墜,隻差最後一根稻草。最後這一根稻草卻來源於申侯。


    西周滅亡


    申侯脾氣倔、性子急。從進諫幽王,幽王不聽,申侯一氣歸國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申侯有點莽張飛的性格,但申侯隻有張飛的粗,沒有張飛的細。在王朝末期、亂世開始的時代,這樣的性格注定了一生悲劇。


    前麵說,褒姒與石父、尹球三人聯手,借申後一封書信的契機,廢了申後、太子,扶持褒姒為王後,伯服為太子。這不失為政治鬥爭的一個絕妙手段。從現在權謀鬥爭的角度分析,應當稱好。但在當時,卻有人很不樂意。這便是申侯。


    申侯不高興。宜臼的太子身份可是申家唯一的指望,廢了宜臼也就是斷了申家的希望。申侯不服,決定鬥爭。


    申侯鬥爭的手法與宜臼旗鼓相當。宜臼對褒姒不滿,鬥爭辦法就是揍褒姒。申侯對廢太子一事不滿,就是上疏(奏報的一種形式,比如疏、表等),大意是:當初,夏桀王寵愛妹喜,所以夏王亡國了。紂王寵愛妲己,所以商朝亡國了。現在,你寵愛褒姒,為了褒姒廢了太子王後,既傷了夫妻之情,又違背父子之義,你也快完蛋了。所以,我勸你立馬收迴亂命,或許還能免除亡國之禍。


    簡而言之,一句話:幽王,你這個昏君,你要是不複立廢太子,周朝早晚亡在你手裏。


    這道疏,怎麽看,怎麽像挑戰書。也不知是申侯手下的哪個人才捉刀的,絕對算是《古今挑戰書記錄大全》中的上品。後世的陳琳估計都沒這本事。


    幽王覽表一看,很生氣,怎麽我就成了紂王了?雖然事實表明,幽王還不如紂王。紂王在薑子牙、哪吒、楊戩等一幹狠人的綜合打擊下,尚且堅持了數年,幽王卻沒堅持過一夜。


    幽王沒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不知道將來要發生的事情。所以,幽王很生氣。幽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幽王把石父找來,把申侯的挑戰書丟給石父。意思是申侯都下戰書了,你說怎麽辦吧。


    兩人一商量,得出結論:那就打吧。


    打仗是技術活。這方麵的專業論述太多,比如兵貴神速;出其不備,攻其不意;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總之,就是要趁對方不注意的時候,捅個冷刀子。但是,幽王準備怎麽打這一仗呢?


    幽王先下令,貶了申侯的官爵,從侯爵貶到伯爵。然後,讓石父準備兵馬,過幾天去打申國。怎麽說,宣王也是把打仗的好手。怎麽就沒遺傳給幽王一丁點的優秀基因?


    申侯雖然不善於鬥爭,但還是留了密探在鎬京打探消息。當聽到幽王正在調集兵馬,準備攻打申國的消息時,申侯懵了:不是說得好好的麽?怎麽要動手了?申侯搞不明白。但問題總是要解決,申侯就問群臣:幽王要打申國了,我們怎麽辦?


    申國大臣呂章獻計:向西戎借兵,滅了幽王,扶持宜臼為周王。這是伊尹、周公的偉業啊。


    伊尹、周公是誰?伊尹是商湯的老師,幫助商湯滅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周公是誰?周公是周朝的明相,在周成王年幼的時候攝政,平定三監之亂,建立東都,製禮作樂,周成王年長後,主動辭職,將權力歸還給成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兩人是世間臣子的最高追求。


    按照呂章的邏輯,申侯可以與伊尹、周公比肩的唯一共同點就是:滅亡了一個朝代。但問題不在於滅亡了一個朝代,而是如何建設好一個朝代!準備采取什麽樣的治國策略,如何號召人心,如何安定百姓,鼓勵農業發展等等。要想做伊尹、周公,就必須先考慮好如何處理上述的問題。否則,就隻能稱作:亂臣賊子!


    申侯是否有這個覺悟?讓我們看看申侯的思考軌跡:伊尹,周公?嗯,妙計!前後不過兩秒鍾,思路簡單明了。


    或許,亂臣賊子這個稱謂太現代化了,申侯不知道。所以,申侯決定向西戎借兵,滅了幽王。


    申侯準備好了一車金銀財寶,派人送給戎主(西戎的老大),請求借兵滅了幽王。並說:破了鎬京,鎬京國庫內所有金銀珠寶都是你的。


    戎主接了消息,心裏很高興:被宣王修理了許多次,總算找到機會,報報仇,修理修理他兒子啦。戎主馬上同意,親自帶兵出征。


    就這樣,戎主和申侯帶著兩國(部)的大軍,殺向鎬京。等大軍圍住了鎬京,石父調兵遣將還沒有完成。所以說,效率很重要,放在哪個朝代都一樣。


    幽王一看鎬京被圍攻,懵了。就問石父,怎麽辦吧?


    石父又拿出老主意:要不咱們放烽火吧。


    幽王也沒招,得,還是烽火。點吧!


    烽火點了,火光衝天。附近的諸侯一看,嘿嘿笑了:還來這招,煩不煩!不去,絕對不去。


    申侯和戎主日夜攻打,諸侯也不來救援,幽王扛不住了,就對石父說:既然諸侯不來,要不你下去試試敵人的戰鬥力,如何?


    石父沒辦法,聽命行事。石父權謀鬥爭手段還可以,但是打仗的手段就有點對不起人了,否則,也不會讓申侯和西戎攻到鎬京城下。石父帶兵出征,結果很簡單:石父丟了性命,還把鎬京的守衛丟了。申侯和西戎聯軍殺進鎬京,幽王和褒姒帶著伯服從後門跑了。


    幽王出了城,黑燈瞎火的,往哪個方向跑?幽王也不知道。正在幽王犯難的時候,鄭伯友帶著兵趕上來護駕了。鄭伯友建議往驪山跑,再點烽火,活馬當作死馬醫吧。幾個人又跑到驪山。鄭伯友又令人點起烽火,諸侯還是沒來。


    諸侯沒來,申侯和戎主殺過來了。


    鄭伯友見事情危急,就說:請陛下和娘娘到鄭國避難,以圖後舉。幽王可以不聽鄭伯友阻止“烽火戲諸侯”的勸告,但是,不能不聽避難鄭國的建議。幽王又帶著老婆孩子,跟著鄭伯友到鄭國避難。


    一行人剛下驪山,便被敵軍碰上。兩方交戰,結果:幽王、伯服被殺,褒姒被擒。鄭伯友、尹球戰死。應當說尹球死有餘辜,鄭伯友卻死得悲壯,英雄所為。


    就這樣,西周稀裏糊塗地滅亡了。一個笨人憑著一個笨主意打敗了一群更笨的人。如此而已!


    (二)有必要交代下後事


    褒姒的後事


    幽王死後,褒姒被戎主拿住,“帶歸氈帳取樂”。


    戎主是不是需要千金買褒姒一笑,沒有記載。但是,個人以為,西戎是小數民族,威武雄壯的男人最擅長馴馬,尤其是最喜歡馴服烈馬。而馴服烈馬時,一般不用金子,而是用鞭子。


    所以,女人啊,當男人用金子哄你開心的時候,多多珍惜吧,萬一將來不慎換成鞭子,就很麻煩了。


    申侯的悲劇


    申侯借西戎的兵力,滅了西周,扶持宜臼繼位,建立了東周。並被外孫加封一級,由侯爵升為公爵。


    不過,伊尹、周公的夢是醒了,隻是天天做噩夢。因為西戎認為申侯不講信義,引兵攻打自己(後來,申侯控製不住西戎,便請兵趕走西戎,從此結仇,後文會交代),沒事就找申侯麻煩。而中原諸侯認為是申侯將西戎引進中原,滅了西周,所以,從來不加救援。申侯隻能天天水深火熱。


    所以,做事先動動腦子,不要太衝動,衝動是魔鬼。


    石父的啟示


    石父通過冷槍打到了趙叔帶,又扶持伯服為太子,取得了褒姒的支持,掌握了朝政。但是自此以後,壞事幹盡,為了自己的利益,就敢挖周朝的牆角。結果,牆倒了,自己也死了。還落了個千古罵名,何苦呢。


    石父的啟示就不展開寫了,怕被封。


    平王初立


    申侯打下鎬京,殺了幽王,就開始做伊尹、周公的夢了。扶持宜臼繼位,自己加封賢相,國泰民安,青史留名。


    申侯的夢很美,可是很快就醒了,因為小弟不給麵子。這個小弟就是戎主。


    殺入鎬京後,戎主很高興,總算可以報仇了。打砸掠奪燒,痛痛快快地玩了一把。百姓殺了無數,王宮也給點著了。“宮闕焚燒後,十不存五,頹牆敗棟,光景甚是淒涼”。申侯要阻止,戎主一瞪眼,申侯害怕了。


    申侯這才知道西戎不是小弟,而是狼。自己借兵滅幽王這一招,也不叫借兵複仇,而是叫引狼入室。


    請神容易送神難,但申侯憑著自己的鬥爭經驗,想出了“送神”的妙招。申侯下令將鎬京國庫內所有的金銀財寶送給戎主。意思是:哥們,拿了錢就走吧。


    結果是:戎主把錢拿了,不走。照舊在鎬京吃喝玩樂。


    想想也是,西戎哪有鎬京好。在西戎,除了馴馬,就看狼打架,一出門就得喝風,還是西北風。而在鎬京,有各種娛樂節目,雖然褒姒覺得不咋地,但是對於喝夠了西北風的草原漢子們而言,就是一個字:爽!所以,戎主不走。申侯也沒脾氣。


    但是,問題必須要解決,否則,別說做不成賢相了,自己一個人出門,都可能讓老百姓黑了。“百姓皆歸怨申侯”。


    申侯想了半天,腦子裏空蕩蕩的。得,還是請救兵吧。申侯便求救:晉國、衛國和秦(此時秦還算不上諸侯國,隻是附庸),再告訴鄭國,你爹鄭伯友被殺了,快來報仇吧。


    這就是申侯的鬥爭經驗:自己打不過,就找幫手。有人說了,所謂鬥爭不就是聯合多數人打擊少數人麽?那我要說,你已經進入了鬥爭的初步階段,但尚未得到真髓。鬥爭的確是聯合多數人打擊少數人,但是將多數人聯合在一起,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政治目的,讓多數人為你所用,而不是單純地為了打仗。更不是把人召來以後,讓人控製你。


    四國諸侯接到申侯求救的消息,才知道:這次,幽王點烽火不是為了耍耍,而是真的出事了。諸侯驚怒之下,帶兵殺過來了。


    戎主殺了幽王,自以為天下無敵。出兵迎戰,跟諸侯交手幾個迴合後,大敗逃亡。褒姒也就此死在亂軍之中。


    戎主大敗,申侯很高興。申侯借西戎滅了幽王,又借諸侯之力趕走了西戎,也算有一定的手段。申侯高興之餘,便決定進行最關鍵的一步:扶持宜臼繼位!


    申侯大擺筵席,宴請衛武公,鄭武公(鄭伯友的兒子),晉文侯和秦國贏開。申侯以主人公身份主持了開宴儀式,發表了開宴演說,申侯喊道:好兄弟,幹了杯中酒。趕走了西戎,申侯又把自己當成了伊尹、周公。


    諸侯一聽,不樂意了!這誰啊?不就是一伯爵麽(幽王下旨貶了申侯)?我們兩個侯爵(衛武公此時還沒有接受封賞,隻是一個侯爵)還沒說話,你也敢來管事?!!再說了,幽王再不咋地,那也是天下的共主,你說殺就殺了?弄出個爛攤子,還要我們收拾。要不是看在宜臼要繼位的份上,早就收拾你了。


    衛武公資格最老,首先發難。衛武公把酒杯一頓,說:現在陛下死了,國家破了,還喝得什麽酒!


    對於申侯這等亂臣,衛武公很反感,東周成立後,申侯被西戎騷擾,申侯向宜臼請救兵。衛武公就說了:申侯有辦法將西戎請來,就有辦法退兵,不救!結果,宜臼就不救。


    諸侯也說:恭聽衛武公教誨。諸侯完全不把做著伊尹夢的申侯放在眼裏。


    衛武公又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咱們將宜臼迎迴來,扶持宜臼繼位如何?


    諸侯又說:好,妙計!


    最後,由鄭武公將宜臼從申國迎接迴來(迎立之功),做了周王,也就是周平王。


    就這樣,申侯結結實實地當了一把群眾。


    2、宜臼的偉大舉措


    周朝亡而複立,宜臼做了平王,能煥發出什麽樣的光彩呢?答案是啥光彩也沒有,盡是一堆丟人的事。


    平王上台第一件事情:報恩報仇。這事還湊合。


    報恩:宜臼封賞衛國為公爵;晉國、鄭國加了封地;將秦國從附庸提升為諸侯,伯爵;封自己的母親為王太後,給申侯升一級,從申伯提升為申侯(本來要封申侯為公爵,申侯辭了)。


    春秋諸侯的姓名,一般都是死後追封,比如說衛武公,應該說衛武公在接受平王的封賞前,應當稱作衛侯。封賞以後才能稱作衛公,死後被人加諡號才是衛武公。本文為了稱唿方便,統一用死後諡號稱唿。


    報仇:追貶褒姒、伯服為老百姓。


    第二件事:東遷。一生敗筆之精華。


    鎬京被戎主打砸掠奪燒之後,已經成了廢棄之地,而且那個時候戎主還沒被秦國殲滅,還有點戰鬥力,時不時地來騷擾一下。一來,平王沒有錢修複宮殿(錢都被舅舅送給戎主了);二來,戎主實在煩人。所以,平王大人不高興了!我爹在的時候那麽奢華,為啥我要過這種破日子。所以,平王準備東遷,東遷至洛邑(現在的洛陽附近)。


    平王要東遷,大臣很高興。誰也不願意過苦日子不是。


    但是,衛武公不高興。衛武公老成謀國,就勸諫:鎬京左麵有崤山、函穀關之險,右麵有隴(甘肅)、蜀(四川),兩個地方有山有水,沃土千裏。這是帝王之地。如果遷都洛邑,周朝就要失去天下了。


    平王說:鎬京殘破,不夠奢華,而且,西戎時不時來騷擾一下,擔驚受怕的。我東遷也是情非得已。


    衛武公歎口氣,再勸:昔年,堯舜在位的時候,也就是茅草屋,禹也就住在土房子了,也沒覺得簡陋。再者說了,西戎殺了幽王,這是周朝的恥辱。你隻有勵精圖治,練兵習武,打敗西戎,殺了戎主祭奠幽王,才能洗去這個恥辱,才能振興周朝。而如果你因為西戎侵犯就要東遷,恐怕周朝就真的要亡了。


    衛武公分析得合情合理,進諫方法也成熟圓滑。先用堯舜禹來比喻平王,給平王戴個高帽子。然後再分析東遷的壞處,並為平王振興指出道路。


    如果,平王能夠按照衛武公說的來做,曆史肯定又要一變。但是,不要忘記了平王的水平。現在的平王就是當初的宜臼,雖然身份變了,官大了,但是人還是那個人,就是那個褒姒惹申後不高興了,上去動手就打的宜臼。愣頭青本色十足。所以,衛武公不論怎麽勸,平王還是東遷洛邑。


    衛武公也沒辦法了:遷就遷吧。


    就這樣,平王放棄了帝王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秦伯聽聞平王東遷,立馬派兵護送。平王為了答謝秦伯,便將岐、豐之地(鎬京以西的土地,也是周朝的發源地)贈送給了秦伯。當然平王也是有條件的:現在這幾塊地方已經被西戎占據了,秦伯能打敗西戎,這些地方就是秦國的了。後來,秦國滅了西戎,既得了岐、豐之地,又得了西戎的土地,自此成為了大國,也為將來一統天下,打下了基礎。


    平王東遷洛邑後,占地才六百多裏,隻能算是中等諸侯國。自此,東周開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煮酒話英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澤天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澤天下並收藏煮酒話英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