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了在d村的隱居生活,除了努力適應這裏的“規矩”外幾乎整天都在閉門寫作,這個頭開得並不順利。當廢稿紙堆積如山,仿佛在嘲笑我的無能時,我決定走出去,尋找新的靈感。


    d村雖然離海岸很近,但由於狐火垰阻隔聞不到海水和魚腥味,偶爾還會有一陣山中特有清香飄過。


    佐藤老太太是我經常遇到的人之一。她總是穿著帶褪色的和式工作寬褲和黃色套衫,弓著背,拄著拐杖,熱衷於每一個“不守規矩”的舉動。


    每當聽到例如“太田家的媳婦總是把塑料瓶扔在可燃垃圾裏”之類的話,我都慶幸有祖父江裏子幫我處理生活垃圾。


    還有石橋老人,即便在大白天也醉醺醺的。他喜歡拉著我講些難懂的方言黃段子,每次說完都會把自己逗得哈哈大笑,露出幾顆泛黃的牙齒。


    偶爾還會在路上碰到派出所的小清水警官,他身材不高,約5英尺5英寸。他戴著一副大眼鏡,給人蜻蜓複眼的感覺。


    初次見麵時,他給了我派出所電話,並告訴我一些在日本居住的注意事項。不過村子裏幾乎沒什麽事情,我感覺他隻不停地騎著自行車在村裏巡邏,隻是為了宣示存在感罷了。


    與我印象中傳統冷漠的日本人不同,這些老人對我這個異邦人的過度熱情讓我有些不適。雖然從這些人嘴裏最多隻能得到和《遠野物語》(注1)裏類似的故事,夕見島這個地名他們更是聽都沒聽過,但我仍覺得在這樣的環境中短暫停留對我有益。


    或許,以神秘的日本村莊為背景,再配上一個充滿迷霧和轉折的民俗恐怖故事,可能也是個不錯的靈感來源。


    祖父江裏子安排的飲食,味道說不上好也不壞,我又能怎麽樣。偶爾我會去村裏唯一的食肆,一家名為晴的居酒屋。


    那是一間狹小但溫馨的店鋪,門口擺著一個醜陋的狗頭雕像,雖讓我會感到不悅,但心情好時,那裏的菜品味道不錯,隻是我對日本人的生食習慣仍有些許保留。


    居酒屋的老板,雨宮敏夫,是個三十出頭、略顯微胖的年輕人。由於他性格開朗,喝了酒後更是口無遮攔,幾乎沒有把我當外國人,對於一個作家來說還有比這更好的情報來源嗎?


    這天,當居酒屋隻剩我一個客人時,雨宮像往常一樣,拿著酒瓶坐過來與我對飲。他也以為我是個民俗學者,一直稱我為老師(先生)。


    不過日本人稱唿作家也是叫老師,這麽一想,這個稱唿倒是頗為受用。


    我們偶然聊到了祖父江一家時,雨宮說:“老師,您大概不知道,您可幫了五郎大忙呢”


    “怎麽講?”我好奇地問道。


    “您還雇了裏子當幫工啊。”


    “可我不覺得他們經濟上有這麽困難啊。”我很詫異,主要是我付給裏子的報酬並不豐厚。


    “哎呀!”雨宮歎了口氣,“您大概不知道,他們家有個兒子,20來歲,已經十年沒出門了,就是大城市才有的那種家裏蹲,在鄉下很少見。”


    我去過祖父江家拜訪,不過也僅僅是到玄關。和五郎熟識,也是他經常代替妻子給我送飯。


    這個信息讓我心裏一沉,突然意識到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秘密。


    “您大概還不知道,以前他們家可不是這樣,五郎當過大工,你懂嗎,大——工。”雨宮怕我不理解,用手做出鋸木頭的姿勢。


    “我知道,就是木匠,沒錯吧。”


    “沒錯,哈哈,不愧是老師。村子裏那些稀奇古怪的雕像全是五郎一個人做的。哎,店門口那個狗頭雕像真難看,不過也沒辦法,不得不放在門口。”


    “沒辦法?”我覺察到了這句話裏的異常。


    “額,不說這個,”他突然改口,“老師您要知道,五郎以前可不是普通的大工,是給神社幹活的‘宮大工’。聽說過去不止事代神社,附近幾個島的神社也是祖父江家代代負責修繕。”


    聽到“代代”兩個字,我連忙追問:“夕見島也是其中之一嗎?”


    “夕見島?有著地方?在s縣嗎?老師從哪裏聽說的。”


    果然d村的人都不知道當年的事,見與夕見島無關我便興趣減半,反倒是雨宮來了興致。


    “大概10年前五郎突然不做其他神社的生意,成了事代神社的專職木匠,不過這樣收入自然也少了,就開了雜貨店補貼家用,好像事代神社也給了不少支援呢。”


    我稍微有些驚訝:“你不是本地人,怎麽知道10年前的事情?”


    雨宮和我說過自己是上門女婿,三年前才來到d村。


    他又歎了口氣,臉上閃過一絲苦澀:“都是聽我老丈人說的。哎,當年要不是我在公司搞砸了混不下去也不至於淪落到這地方。


    “啊,抱歉,我說岔了。不過後來五郎和神主大人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我聽說去年改建神社資料館的時候兩人吵了一架。”


    “物部神主?”我腦中又浮現出那個中間管理層先生的形象。


    “對啊,這地方你也看到了,這些人口支撐不起一個行政機構,有什麽事情大家都找神主大人商量,他就和村長差不多。”


    “所以是物部神主解雇了祖父江五郎?”


    “不是啊。”雨宮搖搖頭,“是五郎他自己不幹了,除了修補自己家還有你現在住的房子,他再也沒有做過木匠。”


    “那祖父江家現在和物部先生關係很差吧。”我莫名有了興趣,大概是因為和祖父江家現在走得很近吧。


    “哦,那倒沒有,神社的物件明明都可以找外麵批發商進貨的,但還是和以前一樣從祖父江商店采購。”


    我喃喃自語:“這可有些奇怪啊。”


    “奇怪什麽,隻能不愧是神主大人啊,氣量就是不一樣。” 雨宮有些喝多了,舌頭開始打結,“要知道,狐火垰那一帶土地都歸事代神社所有呢,”


    “不過我說老師啊,您好像不怎麽去神社啊。”


    “事代神社有什麽可看的嗎?我去過覺得很普通。”


    其實是因為擔心暴露自己並非民俗學者,來到d村一周以來,我都沒有去拜訪過神社。


    “平時是這樣,可過幾天有事代祭,這玩意兒……可……可厲害著,您可一定……一定要去看看。”和往常一樣,雨宮又在和客人聊天時自己喝多睡了過去。


    接下來的幾天裏,村子裏的氣氛確實變得不一樣了。


    街道上多了許多陌生的年輕麵孔,他們大多操著標準的東京腔,卻熟練地穿梭在d村中。這場景讓我想起了此前遊曆日本時,在其他鄉村見到的節日景象。


    祖父江裏子看起來比平常更加疲憊,眼睛下麵有明顯的黑眼圈。我忍不住問起這些變化,五郎告訴我,這些都是長期生活在大城市裏的d村年輕人,每年這幾天會不約而同地迴到故鄉,為即將到來的祭典做準備。


    隻不過他說這話時,語氣中充滿了不屑。我能感受到他對妻子去幫忙籌備祭典的不滿,但具體原因他並未多說。


    好奇心驅使我查閱了維基百科上有關事代神社的詞條,結果隻找到了寥寥數語:供奉著名為事代主的神靈。如此簡短的說明,“事代祭”看來隻是一個普通的鄉村祭典,與眾多日本鄉村那些類似五朔節(注2)的儀式並無二致。


    當然,到了事代祭開始的那天我還是去了事代神社。此前,我曾多次遊曆日本,目睹過許多偏遠鄉村如何通過各式各樣的祭典來振興地方經濟和吸引遊客。


    然而,d村卻與眾不同。這裏既無販賣章魚燒的小攤,也沒有兜售地方特產的商販,更別提蜂擁而至的遊客了。而那些來自大城市的年輕人肩扛神轎,這幕場景在日本司空見慣。


    但與其他地方熱鬧喧囂的祭典迥然不同,d村的氛圍格外靜謐。空氣中飄蕩著檀香和鬆木的清幽,隻有輕微的腳步聲和衣袂摩擦的沙沙聲打破了這份寧靜。


    村民們則以莊重而虔誠的態度完成著儀式的每個環節,他們的表情嚴肅而專注,仿佛複活節期間,聖公會信徒們在參加聖餐禮儀。


    儀式達到高潮時,物部神主換上了青色狩衣(注3)開始吟詠祭文。盡管我的日語不差,甚至能解讀一些古文,但他詠唱的詞匯卻讓我茫然不解。我甚至確信,其中一些音節根本不在標準的五十音圖之內。


    接下來的事情讓我以為自己在觀看的並不僅僅是一場普通的鄉村祭典。


    注1:《遠野物語》 日本民俗學家柳田國男於1910年出版的著作,記錄了岩手縣遠野地區的民間傳說和怪談故事。書中描述了該地區的神秘生物、妖怪、靈異事件等,展現了日本農村的古老信仰與風俗。《遠野物語》被認為是日本民俗學的開創性作品,對後世妖怪文化和鄉土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注2:五朔節(may day) 歐洲傳統的春季慶典,通常在每年5月1日或其前後慶祝。它起源於古代凱爾特和盎格魯-撒克遜的慶典,象征春天的到來和自然複蘇。典型活動包括舞蹈、繞五朔樹(maypole)以及加冕五朔女王(may queen)。


    注3:狩衣是一種日本古代貴族及武士階層在非正式場合穿著的服飾,通常用於狩獵或日常活動。其設計寬鬆、輕便,象征地位與身份。烏帽子則是一種黑色的傳統帽飾,通常與狩衣搭配,特別是在神職人員或儀式場合中使用。這兩者的組合常見於神職、貴族或武士在特定儀式和祭祀中的裝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蛭子之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狸貓合作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狸貓合作社並收藏蛭子之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