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瑤等人聽到段風已經算到,大梁軍會盡起軍隊,與他們展開大戰,無不大驚失色。
就算是以薑瑤的大膽,也覺得既好氣,又無奈。
“什麽?你明知道我們會遇到大梁軍的反擊,還主動選擇這樣的戰術,難道要讓我們的主力,給宇文律那支偏師打掩護嗎?”
段風這種用兵的方法,還真是讓她大開眼界了。
不知道父王與皇伯父在此,會如何評價。
段風肅容望向自己身邊的得力幹將們。
“這一戰,我們是不得不打,隻有再次把他們勉強組織起的這支反擊大軍擊敗,我們才能算是真正站穩了腳跟,也能真正動搖大梁所有軍隊的士氣。”
“而且,這一戰會在我們選擇的戰場上進行,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我軍這邊,隻要你們做好準備,勝券在握!”
……
耶律安本想靠著自己稱帝,穩定國內軍心,再依靠著定州等堅城,阻擋敵人。
隻要熬到大梁退兵,那他的皇位也等於坐穩,之後便是整個大莽的主人。
可是,趙無極完全沒有要成全他的想法。
趙無極從一個被投閑置散的王爺,得到了獲得兵權的機會,而在軍中又得到了狄家等軍方老資曆將領的支持。
出乎任何人預料地打敗了大莽主力,讓他在國中軍中的威勢漲到頂峰,他怎麽可能在此時收手?
若能一舉攻破大莽國都,那他的功績,就連之前的狄海闊都無法與之相比,在有軍中將領全力支持的情況下,就算是皇帝陛下也不敢輕易削他的兵權!
這便是趙無極一定要利用之處。
手掌兵權,身居滅國之功,足可與皇帝分庭抗禮,剩下的就是看自己是否能把握到機會,最差的結果也是裂土而封。
所以,他絕對不可能坐視耶律安這個突然冒出來的新皇帝站穩腳跟。
而定州城的守軍,非但沒有因為耶律安稱帝而穩下心來防守,反而冒出了更多的想法。
耶律安軍功不顯,在國中的威望顯然不足。
哪怕他掌握了皇族與朝中公卿,可是一般的軍中將士們誰肯認你?
現在國中危難,大梁軍八十萬大軍不要命般地狂攻過來,誰不會在心進而打點小算盤?
你耶律安能趁亂勢直接自立為帝,那其他的耶律氏皇族呢?手掌兵權的貴族呢?
縱是他們沒有資格,又為什麽替你這個突然冒出來,名不正言不順的皇帝賣命。
定州與附近的守軍,士氣低落,而且不知道為何而戰。
當趙無極親自帶領著大軍殺至城下,猛攻七日便將定州堅城攻破!
不僅如此,他們也抽調出大量的騎兵先一步占據城寨,斷絕定州與京城之間的聯絡,使得定州附近匯聚的大量糧草無法轉移到別處。
大梁縱是國富糧足,但要支撐數十萬大軍在外作戰,國中的消耗也是非常驚人的數字,百姓和朝廷都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能從大莽國中得到超過百萬石的糧草,使他們真正擁有了足可強攻大莽國都甚至是草原之上“北都”的可能性。
趙無極正要下令全麵進攻,就在這時,收到了國中的消息。
突然有一支大虞和大莽聯合起來的軍隊,自海上登陸,直插大梁皇朝腹地。
他們派出的騎兵,已經向著朔州南方的糧道逼了過去,許多郡縣的運糧隊都被他們劫殺。
而且,國中人心惶惶流言四起,若沒有足夠的大軍鎮壓,恐怕後方就要先大亂了。
大梁朝廷急發皇令,讓他們一方麵暫緩攻勢,一方麵立即分兵迴國,幫著國中守軍先圍殺掉這夥突襲的登陸軍隊。
“哼,現在讓我退兵?”
當著自己心腹將領,特別是幾名狄氏出身的將領麵前,趙無極毫不掩飾自己的想法。
“滅國之功就在眼前,難道朝廷就不能堅持一段時間?”
“依本王看來,說不定是朝中有宵小之輩,不欲本王立此蓋世之功,編造出來的謊話吧?”
“你們立即迴書朝廷,國中尚有留守之精銳,他們本來是防備大莽騎兵突襲,對付一夥登陸的軍隊想必綽綽有餘。”
“等本王攻破大莽國都,那些跳梁小醜成為無根浮木,自然不戰自潰!”
幾名軍中老將也果斷地站出來,從各處方向論證,趙無極的指揮才是正確的,國內的命令根本就是拖他們後腿。
趙無極和那些高階將領的意思,誰都能聽得出來,他們不想搬師迴朝。
大勝在期,那些普通的將領也沒有別的想法。
皇室之間的鬥爭跟他們毫無關係,麵對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功勞,但凡有些追求的武人都不會無動於衷,坐失良機。
至於國內突然出現的一夥敵人,他們跟趙無極的想法其實是一樣的。
後方為了保衛京師和糧道,不是還預留了一支軍隊嗎?
那些自海上而來的敵軍能有多少人,派他們過去將之滅掉,後方不就安穩了嗎?
趙無極先破定州,更是他最大的底氣。
手中掌握著足可支持各路大軍進攻的糧草,哪怕糧道真的被斷絕了!他們也有足夠的底氣支撐到攻破大莽國都。
這次所遇的大莽軍明顯已經士氣全無,哪怕有堅城可守,也非己方敵手。
前來傳旨的內侍簡直聽呆了。
他萬萬不敢想象,趙無極竟然敢明著抗旨。
可是,就連軍中將領都支持他,他一個內侍又敢多說什麽,一個不小心,自己的小命都要送在這裏。
至少在前線這數十萬大軍的意識裏,趙無極便是軍中主帥,除非皇帝親監,否則誰也不能說出奪其兵權的話來。
……
等送走了內侍,趙無極立即給心腹將領們鼓勁兒。
“我等拒絕皇命,那就等於孤注一擲,若不能趁此機會立下不世之功,等迴朝之後,我等皆死無葬身之地!”
“傳令大軍,立即向前進發,攻城之時,先登城頭者,賞千戶侯!此戰於我等而言,有進無退!”
圍在趙無極身邊的,很多人都是狄家的老將或者部下,他們多虧了趙無極的庇護才能逃過朝廷清算,此時自然也沒有退路,齊聲應諾,皆與趙無極共進退。
就算是以薑瑤的大膽,也覺得既好氣,又無奈。
“什麽?你明知道我們會遇到大梁軍的反擊,還主動選擇這樣的戰術,難道要讓我們的主力,給宇文律那支偏師打掩護嗎?”
段風這種用兵的方法,還真是讓她大開眼界了。
不知道父王與皇伯父在此,會如何評價。
段風肅容望向自己身邊的得力幹將們。
“這一戰,我們是不得不打,隻有再次把他們勉強組織起的這支反擊大軍擊敗,我們才能算是真正站穩了腳跟,也能真正動搖大梁所有軍隊的士氣。”
“而且,這一戰會在我們選擇的戰場上進行,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我軍這邊,隻要你們做好準備,勝券在握!”
……
耶律安本想靠著自己稱帝,穩定國內軍心,再依靠著定州等堅城,阻擋敵人。
隻要熬到大梁退兵,那他的皇位也等於坐穩,之後便是整個大莽的主人。
可是,趙無極完全沒有要成全他的想法。
趙無極從一個被投閑置散的王爺,得到了獲得兵權的機會,而在軍中又得到了狄家等軍方老資曆將領的支持。
出乎任何人預料地打敗了大莽主力,讓他在國中軍中的威勢漲到頂峰,他怎麽可能在此時收手?
若能一舉攻破大莽國都,那他的功績,就連之前的狄海闊都無法與之相比,在有軍中將領全力支持的情況下,就算是皇帝陛下也不敢輕易削他的兵權!
這便是趙無極一定要利用之處。
手掌兵權,身居滅國之功,足可與皇帝分庭抗禮,剩下的就是看自己是否能把握到機會,最差的結果也是裂土而封。
所以,他絕對不可能坐視耶律安這個突然冒出來的新皇帝站穩腳跟。
而定州城的守軍,非但沒有因為耶律安稱帝而穩下心來防守,反而冒出了更多的想法。
耶律安軍功不顯,在國中的威望顯然不足。
哪怕他掌握了皇族與朝中公卿,可是一般的軍中將士們誰肯認你?
現在國中危難,大梁軍八十萬大軍不要命般地狂攻過來,誰不會在心進而打點小算盤?
你耶律安能趁亂勢直接自立為帝,那其他的耶律氏皇族呢?手掌兵權的貴族呢?
縱是他們沒有資格,又為什麽替你這個突然冒出來,名不正言不順的皇帝賣命。
定州與附近的守軍,士氣低落,而且不知道為何而戰。
當趙無極親自帶領著大軍殺至城下,猛攻七日便將定州堅城攻破!
不僅如此,他們也抽調出大量的騎兵先一步占據城寨,斷絕定州與京城之間的聯絡,使得定州附近匯聚的大量糧草無法轉移到別處。
大梁縱是國富糧足,但要支撐數十萬大軍在外作戰,國中的消耗也是非常驚人的數字,百姓和朝廷都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能從大莽國中得到超過百萬石的糧草,使他們真正擁有了足可強攻大莽國都甚至是草原之上“北都”的可能性。
趙無極正要下令全麵進攻,就在這時,收到了國中的消息。
突然有一支大虞和大莽聯合起來的軍隊,自海上登陸,直插大梁皇朝腹地。
他們派出的騎兵,已經向著朔州南方的糧道逼了過去,許多郡縣的運糧隊都被他們劫殺。
而且,國中人心惶惶流言四起,若沒有足夠的大軍鎮壓,恐怕後方就要先大亂了。
大梁朝廷急發皇令,讓他們一方麵暫緩攻勢,一方麵立即分兵迴國,幫著國中守軍先圍殺掉這夥突襲的登陸軍隊。
“哼,現在讓我退兵?”
當著自己心腹將領,特別是幾名狄氏出身的將領麵前,趙無極毫不掩飾自己的想法。
“滅國之功就在眼前,難道朝廷就不能堅持一段時間?”
“依本王看來,說不定是朝中有宵小之輩,不欲本王立此蓋世之功,編造出來的謊話吧?”
“你們立即迴書朝廷,國中尚有留守之精銳,他們本來是防備大莽騎兵突襲,對付一夥登陸的軍隊想必綽綽有餘。”
“等本王攻破大莽國都,那些跳梁小醜成為無根浮木,自然不戰自潰!”
幾名軍中老將也果斷地站出來,從各處方向論證,趙無極的指揮才是正確的,國內的命令根本就是拖他們後腿。
趙無極和那些高階將領的意思,誰都能聽得出來,他們不想搬師迴朝。
大勝在期,那些普通的將領也沒有別的想法。
皇室之間的鬥爭跟他們毫無關係,麵對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功勞,但凡有些追求的武人都不會無動於衷,坐失良機。
至於國內突然出現的一夥敵人,他們跟趙無極的想法其實是一樣的。
後方為了保衛京師和糧道,不是還預留了一支軍隊嗎?
那些自海上而來的敵軍能有多少人,派他們過去將之滅掉,後方不就安穩了嗎?
趙無極先破定州,更是他最大的底氣。
手中掌握著足可支持各路大軍進攻的糧草,哪怕糧道真的被斷絕了!他們也有足夠的底氣支撐到攻破大莽國都。
這次所遇的大莽軍明顯已經士氣全無,哪怕有堅城可守,也非己方敵手。
前來傳旨的內侍簡直聽呆了。
他萬萬不敢想象,趙無極竟然敢明著抗旨。
可是,就連軍中將領都支持他,他一個內侍又敢多說什麽,一個不小心,自己的小命都要送在這裏。
至少在前線這數十萬大軍的意識裏,趙無極便是軍中主帥,除非皇帝親監,否則誰也不能說出奪其兵權的話來。
……
等送走了內侍,趙無極立即給心腹將領們鼓勁兒。
“我等拒絕皇命,那就等於孤注一擲,若不能趁此機會立下不世之功,等迴朝之後,我等皆死無葬身之地!”
“傳令大軍,立即向前進發,攻城之時,先登城頭者,賞千戶侯!此戰於我等而言,有進無退!”
圍在趙無極身邊的,很多人都是狄家的老將或者部下,他們多虧了趙無極的庇護才能逃過朝廷清算,此時自然也沒有退路,齊聲應諾,皆與趙無極共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