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劍在平板電腦裏搜尋一番,果然有《孫子兵法》一書,還有《十一家注孫子》。


    其他的六本書也有,相關的書籍也一應俱全,還有一些其他的書,大多都是理論性質的。


    章劍把《孫子兵法》設置好閱讀模式後,調動神識掃描了起來。


    《孫子兵法》共有十三篇,所以又叫做兵書十三篇。


    隻要提到兵書十三篇,沒有人不知道指的是《孫子兵法》。


    這十三篇分別是:始計第一、作戰第二、謀攻第三、軍形第四、兵勢第五、虛實第六、軍爭第七、九變第八、行軍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間第十三。


    這十三篇各有側重。


    但章劍從布局的角度來看,可謂篇篇皆有涉及,言語十分精妙,立意十分高遠,直接指明本質。


    雖無具體事例,但卻是最底層的邏輯,十分深刻,要不孫武子怎麽被稱為兵聖呢?


    因為行軍打仗,本身就是一個布局的過程,隻有那些無知之徒,才會毫無布局而行軍打仗,其結果必然是失敗。


    這些精妙的論斷散見於各處。


    如始計篇中的,“兵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被譽為詭道十二法。


    把敵人搞亂掉,然後“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謀攻篇中的,“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軍形篇中的,“是故勝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還有兵勢篇中的,“故善動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虛實篇中的,“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趨其不意。”九變篇中的,”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其他的不再贅述。


    第十三篇,對於用間作了專門的論述,“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像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又說,“非聖賢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


    這裏所說的“人”、“間”,就是間諜。


    這也是布局關鍵之中的關鍵,江相派有一句名言,叫做“無媒不響,無媒不成”,這個媒,其實就是間諜。


    綜合以上理論,布局,其實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最好的辦法,是上上之選。


    形成一個大勢,然後形成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氣勢,任何人逆勢而動,沒有不失敗的,所以敵人不戰而自敗。


    等到伐交,需要反複地拉扯,互相算計和妥協,已是下乘,更不用說伐兵和攻城了。


    走到了這一步,即使最終勝利了,也隻是慘勝而已。


    這就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了。


    人類隻有不到一萬年的曆史,有文明記載的隻有幾千年,真正能夠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可能有一些。


    但並沒有很多的記載。


    因為就像扁鵲三兄弟一樣,老大扁鴻治未病,老二扁雁治初病,老三扁鵲治重病。


    所以,老三的名氣最大,這就是”善醫者無煌煌之名“,兵家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再迴到布局上來。


    其實布局的核心思想,就是利和害兩字,延伸而去才是業,就是美好的前景,也就是江相派所說的隆。


    布局時要麽用利益誘惑,要麽用傷害威脅,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讓人左右為難。


    這個時候,“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就來了。


    當一個人想通這點之後,離上當受騙也就不遠了。


    這就叫做關心則亂、利令智昏。


    在這種局之中,任你再聰明,隻要還有欲望,就很難從局中,完好無損地跳出來。


    所以,華夏也有著一些慘痛的教訓,有些級別相當高的人,被敵對勢力發展成為間諜。


    根本原因,就是落入到了別人精心布置的局之中,在別人把柄的威脅下,為了掩蓋小的錯誤,而犯了更大的錯誤,最後越陷越深,出賣國家和人民,十分可悲、可恨,也很可惜。


    連接布局之人和待入局之人的,就是媒。


    局就是一個陷阱,它就在那裏,如果想對付之人,並不對這個局感興趣,那麽布局之人隻能聽天由命,布局還有何用?


    這時就需要有一個人,把想對付之人拉過來。


    這個人就是媒,其實就是間諜。


    按照《孫子兵法》的分類,間諜共有五類,分別是鄉間、內間、反間、死間和生間。


    比如張雪庵收買打齋鶴,這個打齋鶴就是鄉間,其實也是內間,不然龍二公子不會這麽順利地就中了張雪庵的計。


    從《孫子兵法》十三篇來看,其實孫武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慎戰。


    他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戰爭興師動眾,出動十萬兵,需七十萬戶供養,從未有國家從久拖不決的戰事中獲益的。


    如果實在需要戰爭,他主張做好一切準備工作,軍隊是對已經十分脆弱的敵人,進行最後一擊的工具。


    在開戰之前,應該調動間諜,分化瓦解敵人,在暗中進行破壞。


    散布流言蜚語誤導敵人,收買、策反和控製敵方的關鍵崗位、關鍵人物,製造內部分歧,並想辦法擴大分歧,使敵人難以形成共識,形成內鬥的形勢,培育帶路黨。


    除了以上這些,最重要的是獲得盡可能多的、準確而關鍵的情報,以便做到知彼。


    用蘇俄元帥馬歇爾·沙波什尼科夫的話來說,就是“在敵營中進行適當的準備,使得戰爭的結果,在開戰前就決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炎黃之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愛做夢的理想主義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做夢的理想主義者並收藏炎黃之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