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許良出手,文臣武將沸騰了!
無雙毒士:女帝叫我活閻王! 作者:南國公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馮源……”
許良念叨這個名字。
乾文帝當年拿下河西,為了盡快穩住河西之地,重用了不少河西官員。
但這些出身河西的官員不少與韓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兵部尚書馮源就是其一,其母族親為韓國望姓之一的高姓。
這些官員就成了反對出兵伐韓的主力。
馮源眼見武將中有人出聲,趕忙開口打斷,就是怕伐韓唿聲太高,難以抑製。
“陛下,我大乾與韓國關係速來親善,且陛下登基時韓國也派使者來賀,此時若出兵伐韓,恐為列國詬病,說我大乾枉顧禮義,暴虐好戰。”
“且大乾連年征戰,百姓疲憊,若再行兵事,於國不利,於陛下也不利。”
“再者,妄動刀兵,非仁君所為……”
馮源話音剛落,武將中已經有人坐不住了。
胡祿譏諷道:“馮大人一個兵部尚書,居然不敢打仗,這當個錘兒的官?”
林北狂點頭附和,“你當韓國皇帝是什麽好東西,吳大人不說了麽,韓國欠咱們大乾的!”
就連劉懷忠也點頭,“馮大人,我等武將,不似你們文官動動嘴皮子就有俸祿。
若不對韓出兵,如何建功立業?如何報效朝廷?”
一直旁觀的許良沒有參與,他悄然瞥向蕭綽,果然看到後者麵色不善。
“這個馮源,名字起錯了。”
許良暗自搖頭。
前兩次講學都沒議論出結果,女帝又讓第三次開講,意思已經非常明確了。
不然何以各部堂官能不來的就都不來了——他們明知無法阻止女帝,便隻能用這種方法表態。
隻是這些武將吃了沒文化的虧,開口閉口就是建功立業,在道義上就弱了幾分,壓根說不到重點。
能抓住重點的人不支持出兵……
正感歎間,他察覺一道目光朝他投來。
正是女帝蕭綽!
緊隨其後的,是張居中。
許良心底歎了一聲,女帝的大腿不好抱啊,到他“衝鋒陷陣”的時候了。
“馮大人,你這話下官不敢苟同!”
許良起身,微笑拱手。
“許大人?”
馮源不由皺眉。
自許良獻計解魏國之危後,他一直有留心這位女帝新寵。
可在過去近兩個月的時間裏,許良的表現跟其他渾水摸魚的老臣一樣,並無亮眼之處。
這也驗證了一些朝臣的某些猜測:換國計並非許良想出,而是鎮國公或者其幕僚想出來的。
估計原本鎮國公是想著關鍵時候拿出來跟女帝邀功,沒想到被迫拿出來救許良的命。
女帝拔擢許良做朝奉郎,就是跟鎮國公暗中達成的默契。
若說這樣的二世祖夾著尾巴混吃等死倒也罷了。
偏偏不自知,想要人前出風頭。
區區一個六品小官,也敢質疑他?
馮源本能想要訓斥,可想到女帝在場,周圍又有各部堂官,自當雅量。
“原來是許大人。”馮源嘴角扯出笑容,“本官所說,有何不妥?”
他已經打定主意,隻待許良開口,他定要將其批個體無完膚,讓許良跟鎮國公府都在人前出醜!
“皆不妥!”
此言一出,群臣紛紛側目。
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不少人看向人群中的許青麟,麵帶嘲諷。
你老爹許青麟不過五品侍郎,尚不敢如此質疑一部尚書。
偏你一個靠著祖蔭當官的小輩,居然敢如此質疑一部堂官?
“什麽,皆不妥?”馮源先是一愣,旋即眯眼冷笑,“本官倒要聽聽許大人高見。”
尚書閣首輔張居中目不斜視,低眉垂眼。
許良的才學他最清楚,他也知道出兵韓國的主意是誰出的。
更重要的,是他想到了來之前許良給他出的計策,心底想著此時自己作為“獅子”,應該旁觀“群狼”爭鬥。
上官婉兒麵露憐憫,可憐的馮源!
原本按女帝的意思是申斥一番,再敲打敲打即可。
如今跟許良正麵對上了,名聲恐將不保。
女帝蕭綽心下大定,靠坐椅背,嘴角噙笑。
出兵韓國的理由是許良找的,他親自下場,穩了!
許良起身,“其一,馮大人方才說韓國與大乾素來交好,此話不對。
武隆十一年、豐祥四年,彼時我大乾勢弱,遭列國排擠,韓國與魏國勾連,進犯我大乾邊境。
大乾的宛梁城也被韓國無恥占據,後經武帝、文帝兩代明主先後兩次大戰,這才站穩腳跟……”
此言一出,在場群臣嘴角抽動,忍不住看向許良。
大乾跟韓國為數不多的戰爭也就這兩場了。
但實情是武隆十一年的那場大戰是大乾挑起來的,豐祥三年大乾跟魏國交戰吃了虧,轉身攻韓找補迴來。
經許良這麽一說,大乾頓時就成了弱勢、委屈的一方!
馮源聽到許良如此說,不由皺眉:“你這是顛倒黑白!”
“顛倒黑白?”許良冷哼,“吳大人編纂的《乾史》、《晉屍》寫得分明,馮大人難道不看的嗎?
還是說馮大人在質疑吳大人?”
大學士吳明聞言,麵色立馬不善。
做學問的別的都可以忍,獨獨不能接受旁人對他治學、研史的質疑!
再說了,編史料這種事自然是誰編的就向著誰的。
他吳明堂堂大乾人,難不成編史料說大乾無端生事,舉不義之兵?
必須不能夠啊!
許良嗬嗬一笑,“其二,剛才胡將軍已經說了,韓國不是什麽好東西。
他們的壞,是隨根的!”
“昔年未有三晉時,古晉國動蕩不休,我大乾穆王助晉襄王迴國登基,約定事成之後割河西之地的城池給大乾。
晉襄王登基之後本想履行諾言,卻被韓智子挑唆,背信棄義,壞了乾、晉百年之好!
後晉國大旱,又是我大乾順河水而下,運糧賤賣,以救晉國百姓,是為白帆之義……
可後來呢?
大乾次年大旱,晉國豐收,晉襄王再次聽了韓智子的話,拒絕相助大乾。
韓智子無恥小人,讓我大乾平白失了城池,死了無辜百姓!”
“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韓智子無恥小人,其後代更是無恥,竟以家臣之身,篡主奪位。
此等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我大乾作為苦主,出兵伐乾,有何不可?”
說到這裏,許良躬身朝向蕭綽,“微臣鬥膽懇請陛下發兵攻韓!
上為蒼生大義,好教世人知道王道天命,烈日昭昭。
中為警示世人,為人、處事、治國當持正道,守信譽。
下為報我大乾穆王之仇,也為古晉討迴公道,讓世人知道天理昭昭,報應不爽……”
這套說辭赫然是他先前用來說服蕭綽的,此時被他再次拿來用,效果自是非同凡響。
群臣議論紛紛。
“不錯,我大乾穆王的確有過白帆之義,晉襄王也的確言而無信!”
“因晉襄王出爾反爾,我大乾先後五代明君都要拿迴河西之地,前後死了二十多萬的將士,韓智子是罪魁禍首!”
“韓國也是小人之國!”
“出兵伐韓,我大乾占據道義!”
“……”
群情瞬間激憤起來。
不少原本反對伐韓的大臣開始動搖。
既為大勢,也為心底的那份大義。
言而無信,以下犯上,無德無義……
這樣的“小人國”,討伐起來不用有任何心理負擔!
不少人看向許良。
誰也沒想到,長安城裏鼎鼎有名的紈絝子,居然是如此一個忠君為國的偉男子!
為了替大乾祖上祖上報仇,他竟把兩百多年前的舊賬都翻出來了!
馮源更是目光驟縮。
他心生一股不妙之感。
難不成換國計真是許良想出來的?
不然他何以說出如此慷慨激昂、蠱惑人心的話?
許良念叨這個名字。
乾文帝當年拿下河西,為了盡快穩住河西之地,重用了不少河西官員。
但這些出身河西的官員不少與韓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兵部尚書馮源就是其一,其母族親為韓國望姓之一的高姓。
這些官員就成了反對出兵伐韓的主力。
馮源眼見武將中有人出聲,趕忙開口打斷,就是怕伐韓唿聲太高,難以抑製。
“陛下,我大乾與韓國關係速來親善,且陛下登基時韓國也派使者來賀,此時若出兵伐韓,恐為列國詬病,說我大乾枉顧禮義,暴虐好戰。”
“且大乾連年征戰,百姓疲憊,若再行兵事,於國不利,於陛下也不利。”
“再者,妄動刀兵,非仁君所為……”
馮源話音剛落,武將中已經有人坐不住了。
胡祿譏諷道:“馮大人一個兵部尚書,居然不敢打仗,這當個錘兒的官?”
林北狂點頭附和,“你當韓國皇帝是什麽好東西,吳大人不說了麽,韓國欠咱們大乾的!”
就連劉懷忠也點頭,“馮大人,我等武將,不似你們文官動動嘴皮子就有俸祿。
若不對韓出兵,如何建功立業?如何報效朝廷?”
一直旁觀的許良沒有參與,他悄然瞥向蕭綽,果然看到後者麵色不善。
“這個馮源,名字起錯了。”
許良暗自搖頭。
前兩次講學都沒議論出結果,女帝又讓第三次開講,意思已經非常明確了。
不然何以各部堂官能不來的就都不來了——他們明知無法阻止女帝,便隻能用這種方法表態。
隻是這些武將吃了沒文化的虧,開口閉口就是建功立業,在道義上就弱了幾分,壓根說不到重點。
能抓住重點的人不支持出兵……
正感歎間,他察覺一道目光朝他投來。
正是女帝蕭綽!
緊隨其後的,是張居中。
許良心底歎了一聲,女帝的大腿不好抱啊,到他“衝鋒陷陣”的時候了。
“馮大人,你這話下官不敢苟同!”
許良起身,微笑拱手。
“許大人?”
馮源不由皺眉。
自許良獻計解魏國之危後,他一直有留心這位女帝新寵。
可在過去近兩個月的時間裏,許良的表現跟其他渾水摸魚的老臣一樣,並無亮眼之處。
這也驗證了一些朝臣的某些猜測:換國計並非許良想出,而是鎮國公或者其幕僚想出來的。
估計原本鎮國公是想著關鍵時候拿出來跟女帝邀功,沒想到被迫拿出來救許良的命。
女帝拔擢許良做朝奉郎,就是跟鎮國公暗中達成的默契。
若說這樣的二世祖夾著尾巴混吃等死倒也罷了。
偏偏不自知,想要人前出風頭。
區區一個六品小官,也敢質疑他?
馮源本能想要訓斥,可想到女帝在場,周圍又有各部堂官,自當雅量。
“原來是許大人。”馮源嘴角扯出笑容,“本官所說,有何不妥?”
他已經打定主意,隻待許良開口,他定要將其批個體無完膚,讓許良跟鎮國公府都在人前出醜!
“皆不妥!”
此言一出,群臣紛紛側目。
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不少人看向人群中的許青麟,麵帶嘲諷。
你老爹許青麟不過五品侍郎,尚不敢如此質疑一部尚書。
偏你一個靠著祖蔭當官的小輩,居然敢如此質疑一部堂官?
“什麽,皆不妥?”馮源先是一愣,旋即眯眼冷笑,“本官倒要聽聽許大人高見。”
尚書閣首輔張居中目不斜視,低眉垂眼。
許良的才學他最清楚,他也知道出兵韓國的主意是誰出的。
更重要的,是他想到了來之前許良給他出的計策,心底想著此時自己作為“獅子”,應該旁觀“群狼”爭鬥。
上官婉兒麵露憐憫,可憐的馮源!
原本按女帝的意思是申斥一番,再敲打敲打即可。
如今跟許良正麵對上了,名聲恐將不保。
女帝蕭綽心下大定,靠坐椅背,嘴角噙笑。
出兵韓國的理由是許良找的,他親自下場,穩了!
許良起身,“其一,馮大人方才說韓國與大乾素來交好,此話不對。
武隆十一年、豐祥四年,彼時我大乾勢弱,遭列國排擠,韓國與魏國勾連,進犯我大乾邊境。
大乾的宛梁城也被韓國無恥占據,後經武帝、文帝兩代明主先後兩次大戰,這才站穩腳跟……”
此言一出,在場群臣嘴角抽動,忍不住看向許良。
大乾跟韓國為數不多的戰爭也就這兩場了。
但實情是武隆十一年的那場大戰是大乾挑起來的,豐祥三年大乾跟魏國交戰吃了虧,轉身攻韓找補迴來。
經許良這麽一說,大乾頓時就成了弱勢、委屈的一方!
馮源聽到許良如此說,不由皺眉:“你這是顛倒黑白!”
“顛倒黑白?”許良冷哼,“吳大人編纂的《乾史》、《晉屍》寫得分明,馮大人難道不看的嗎?
還是說馮大人在質疑吳大人?”
大學士吳明聞言,麵色立馬不善。
做學問的別的都可以忍,獨獨不能接受旁人對他治學、研史的質疑!
再說了,編史料這種事自然是誰編的就向著誰的。
他吳明堂堂大乾人,難不成編史料說大乾無端生事,舉不義之兵?
必須不能夠啊!
許良嗬嗬一笑,“其二,剛才胡將軍已經說了,韓國不是什麽好東西。
他們的壞,是隨根的!”
“昔年未有三晉時,古晉國動蕩不休,我大乾穆王助晉襄王迴國登基,約定事成之後割河西之地的城池給大乾。
晉襄王登基之後本想履行諾言,卻被韓智子挑唆,背信棄義,壞了乾、晉百年之好!
後晉國大旱,又是我大乾順河水而下,運糧賤賣,以救晉國百姓,是為白帆之義……
可後來呢?
大乾次年大旱,晉國豐收,晉襄王再次聽了韓智子的話,拒絕相助大乾。
韓智子無恥小人,讓我大乾平白失了城池,死了無辜百姓!”
“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韓智子無恥小人,其後代更是無恥,竟以家臣之身,篡主奪位。
此等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我大乾作為苦主,出兵伐乾,有何不可?”
說到這裏,許良躬身朝向蕭綽,“微臣鬥膽懇請陛下發兵攻韓!
上為蒼生大義,好教世人知道王道天命,烈日昭昭。
中為警示世人,為人、處事、治國當持正道,守信譽。
下為報我大乾穆王之仇,也為古晉討迴公道,讓世人知道天理昭昭,報應不爽……”
這套說辭赫然是他先前用來說服蕭綽的,此時被他再次拿來用,效果自是非同凡響。
群臣議論紛紛。
“不錯,我大乾穆王的確有過白帆之義,晉襄王也的確言而無信!”
“因晉襄王出爾反爾,我大乾先後五代明君都要拿迴河西之地,前後死了二十多萬的將士,韓智子是罪魁禍首!”
“韓國也是小人之國!”
“出兵伐韓,我大乾占據道義!”
“……”
群情瞬間激憤起來。
不少原本反對伐韓的大臣開始動搖。
既為大勢,也為心底的那份大義。
言而無信,以下犯上,無德無義……
這樣的“小人國”,討伐起來不用有任何心理負擔!
不少人看向許良。
誰也沒想到,長安城裏鼎鼎有名的紈絝子,居然是如此一個忠君為國的偉男子!
為了替大乾祖上祖上報仇,他竟把兩百多年前的舊賬都翻出來了!
馮源更是目光驟縮。
他心生一股不妙之感。
難不成換國計真是許良想出來的?
不然他何以說出如此慷慨激昂、蠱惑人心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