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詩詞《易理深蘊:聊齋誌異卷十一故事的奇幻密碼》


    聊齋卷十一易理探幽


    聊齋卷裏幻情長,易理紛披隱奧藏。


    香玉情牽陰陽會,三仙緣定卦爻彰。


    鬼隸善惡分途報,王十天人交戰忙。


    千古奇文今解意,玄思妙趣韻中翔。


    詮釋:


    首聯:“聊齋卷裏幻情長,易理紛披隱奧藏”


    開篇直接點題,表明《聊齋誌異》卷十一中充滿了奇幻的故事和情感,而其中蘊含的周易之理紛繁複雜,猶如層層迷霧般隱藏著深奧的秘密,等待著被揭示與解讀,為全詩奠定了基調,引出後文對各故事與易理結合的闡述。


    頷聯:“香玉情牽陰陽會,三仙緣定卦爻彰”


    此聯分別對應《香玉》和《三仙》的故事。在《香玉》中,黃生與花仙香玉、絳雪之間的愛情故事,體現了陰陽交感的易理。黃生為陽,花仙為陰,他們的相遇、相知、相戀以及生死相依,仿佛是陰陽二氣的相互吸引與交融,情之所至跨越了陰陽界限,所以說“情牽陰陽會”。而《三仙》裏三位狐仙化身為書生,其命運的起伏多變如同周易的卦爻變化一樣神秘莫測。他們與主人公在趕考途中的種種經曆,包括猜謎、考試等事件,每一個情節的轉折都好似卦象在不同條件下的演變,展現出人生機緣的奇妙和命運的不定,故而“緣定卦爻彰”,突出了故事與易理中陰陽交感和卦象變化的契合。


    頸聯:“鬼隸善惡分途報,王十天人交戰忙”


    這一聯描述了《鬼隸》和《王十》的故事內涵。《鬼隸》中鬼隸因一念之善,放棄執行任務,返迴陰司求情,使得濟南城百姓幸免於難,鮮明地體現了善惡有報的觀念,這與周易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思想相唿應,所以是“善惡分途報”。而在《王十》的故事裏,王十在陰間的經曆以及迴到陽間後麵對財富誘惑時內心良知與欲望的掙紮,反映了天人合一理念下人性在道德、欲望與現實之間的複雜鬥爭,恰似“天人交戰忙”,精準地概括了故事所蘊含的天人關係和人性的矛盾衝突,凸顯了易理在其中的深刻體現。


    尾聯:“千古奇文今解意,玄思妙趣韻中翔”


    尾聯總結全詩,強調《聊齋誌異》卷十一是千古流傳的奇妙文章,如今通過與易理的結合,挖掘出了其深藏的意蘊。那些神秘的思考和美妙的意趣,在詩歌的韻律中得以展現和飛翔,表達了對聊齋故事與周易哲學融合解讀後的讚歎,以及這種解讀所帶來的獨特審美體驗和思想啟迪,使全詩在富有韻味的節奏中結束,留給讀者對聊齋易理之美的迴味與思考。


    一、《易理深蘊:聊齋誌異卷十一故事的奇幻密碼》


    《聊齋誌異》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以其奇幻詭譎的故事、鮮活生動的人物、深刻入微的世情洞察,展現了一個獨特的鬼魅世界與人間百態。卷十一中的《香玉》《三仙》《鬼隸》《王十》四則故事,雖各具情節與主題,但在周易哲學的視域下,卻能呈現出更為深邃、神秘且富有條理的內涵。周易哲學以陰陽五行、變易轉化、天人合一等思想為核心,猶如一把萬能鑰匙,開啟了通往這些故事背後隱藏深意的大門,讓我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品味聊齋世界中的愛恨情仇、善惡因果與命運輪迴。


    《香玉》中的陰陽交感與情之至性


    《香玉》講述了黃生與白牡丹花仙香玉、耐冬花仙絳雪之間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從周易哲學來看,這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陰陽交感觀念。黃生為陽,香玉與絳雪為陰,二者之間的相遇相知相戀,恰似陰陽二氣的相互吸引與交融。


    在故事中,黃生對香玉的深情厚愛,是一種純陽的情感力量,他為香玉的憔悴而憂心如焚,甚至願意以生命相陪,這種情感的熾熱與執著,體現了陽剛之氣的堅毅與果敢。而香玉作為花仙,她的柔美、嬌羞以及對黃生的迴應,則是陰柔之性的展現。他們在嶗山道觀的相遇,如同陰陽二氣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下偶然相逢,卻又因情之所至而產生了強烈的交感互動。


    黃生為香玉精心嗬護、澆水培土,香玉則以美麗的姿態和溫柔的陪伴迴報他的愛意,這正是陰陽相互滋養、相輔相成的過程。然而,當香玉遭受災難化為花鬼後,黃生的不離不棄,依舊每日相伴,反映了即使陰陽失衡,陽對陰的眷戀與守護也不會輕易消逝。最終,黃生的癡情感動天地,香玉得以重生,這象征著陰陽在經曆挫折與磨難後,重新恢複平衡與和諧,達到了一種更高層次的交融狀態,展現出愛情的至性至情可以跨越生死、陰陽界限,契合了周易中陰陽交感而萬物化生的哲學理念,也揭示了在情感世界裏,真誠與執著能夠突破困境,實現美好的迴歸與升華。


    《三仙》的卦象變幻與命運起伏


    《三仙》的故事充滿了奇妙的轉折與機緣。三位狐仙化身為趕考書生,與主人公相遇並結伴同行,在途中經曆了猜謎、考試等事件,其命運的軌跡猶如周易的卦象一般,不斷變幻。


    故事伊始,三位狐仙的出現就如同一個神秘的卦象初顯,其身份和目的不明,如同卦象中的初爻,蘊含著多種可能性。隨著情節的發展,猜謎環節就像是對卦象的初步解讀,主人公的應對和三位狐仙的反應,暗示著不同選擇所引發的不同走向。而後來的考試過程,則是命運的關鍵變數,如同卦象在不同條件下的演變。


    從周易哲學的變易思想出發,三位狐仙本具有超凡的能力,但在人間的科舉規則下,他們的命運也並非完全可控。他們在考試中的表現以及最終的結果,既受到自身能力(陽)和人間規則(陰)的雙重影響,又因各種偶然因素(如考官的喜好、題目類型等)而產生變化,這就如同卦象會因時、因地、因人等因素而呈現出不同的吉兇悔吝之象。主人公在與他們的交往中,也被卷入了這場命運的漩渦,其自身的命運也隨之起伏不定。這種變幻莫測的情節發展,深刻體現了周易所揭示的世界萬物皆處於永恆變化之中的哲理,提醒人們在命運的洪流中,要善於把握時機、順應變化,同時也反映出人生的無常與機緣的奇妙,即使是仙人也難以逃脫命運的變數,更何況是凡人,讓人對命運的神秘性和不可預測性產生深深的敬畏之感。


    《鬼隸》的陰陽兩界與善惡有報


    《鬼隸》描述了鬼隸在執行任務時目睹的濟南城即將遭受兵災的景象,以及隨後因一念之善而使濟南城百姓幸免於難的故事。這其中鮮明地體現了周易哲學中的陰陽觀念以及善惡因果法則。


    鬼隸所處的陰界與人間的陽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陰陽兩隔卻又相互關聯。陰界的鬼隸們知曉即將降臨在陽界濟南城的災難,這象征著陰陽之間存在著某種信息的互通與感應。而鬼隸們在麵對這一情況時,心中產生的憐憫之善念,是陽剛正氣在陰界的閃現。他們放棄了原本執行的任務,返迴陰司求情,這一行為打破了陰陽兩界的常規秩序,是一種以陽製陰、以善化惡的舉動。


    從善惡因果的角度來看,濟南城百姓平日裏的善行積累或許在冥冥之中成為了他們能夠得到鬼隸救助的因,而鬼隸的善念與行動則是這場因果鏈條中的關鍵一環,最終使得濟南城避免了兵災的惡果。這與周易中所倡導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思想高度契合,傳達出一種強烈的道德勸誡意味,即無論身處陰陽何界,善惡之行終將得到相應的迴報,善念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界限,改變命運的走向,讓人們深刻認識到在現世中秉持善良、多行好事的重要性,否則即使在死後的世界,也可能因生前的惡業而受到牽連,反之,若能積累善德,即使麵臨絕境,也可能會有意外的轉機與福報降臨。


    《王十》的天人合一與人性掙紮


    《王十》的故事圍繞著王十的奇特經曆展開,他在陰間的遭遇以及迴到陽間後的種種表現,深刻反映了周易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人性在道德、欲望與現實之間的掙紮。


    王十被鬼卒誤拘至陰間,這一事件打破了他原本正常的生活軌跡,象征著個體與自然秩序(天)的暫時脫節。在陰間,他目睹了各種陰司的規則和現象,這是對另一種“天道”秩序的呈現。而他在陰間所表現出的機智、勇敢以及對不公正現象的反抗,是人性中陽剛一麵的彰顯,試圖在這種陌生且不合理的環境中尋找平衡與正義,這反映了人對自身命運的主動把握,是天人合一理念中“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體現。


    迴到陽間後,王十麵臨著財富的誘惑和道德的抉擇。他一方麵有著改善生活的欲望(陰),想要利用陰間得來的信息謀取私利;另一方麵,他內心深處的良知(陽)又在不斷地提醒他這種行為的不妥。這種內心的掙紮與矛盾,正是人性在麵對現實利益和道德規範時的真實寫照,也體現了天人關係在個體層麵的複雜性。王十最終的選擇,無論是走向正道還是陷入歧途,都將影響他與周圍世界(天)的和諧關係。如果他能夠克製欲望,遵循道德,那麽他將重新迴歸到天人合一的良性軌道上;反之,則可能會再次陷入命運的漩渦,遭受天譴或內心的折磨。這一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在天地之間,應當遵循自然與道德的規律,平衡內心的陰陽欲望,以實現真正的天人合一,否則將陷入無盡的痛苦與掙紮之中,警示著人們要時刻審視自己的行為與內心,堅守道德底線,順應天道人心。


    通過周易哲學的視角對《聊齋誌異》卷十一中的《香玉》《三仙》《鬼隸》《王十》四則故事進行深度解析,我們仿佛揭開了這些奇幻故事背後隱藏的神秘麵紗,看到了一個更為豐富、深刻且富有哲理的世界。從陰陽交感、卦象變幻、善惡因果到天人合一,周易的智慧與聊齋的故事完美融合,不僅讓我們對這些故事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更使我們對中國古代文化中蘊含的深邃哲學思想有了更真切的體會。這些故事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學創作,更是古人對世界、人生、命運、道德等諸多問題的深刻思考與智慧結晶,它們穿越時空,依然能夠啟迪我們的心靈,引導我們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中,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係,以更加智慧、善良、堅定的姿態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與機遇,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讓古老的智慧在當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聊齋誌異》卷十一中《香玉》《三仙》《鬼隸》《王十》的原文與白話文:


    香玉


    原文:勞山下清宮,耐冬高二丈,大數十圍,牡丹高丈餘,花時璀璨似錦。膠州黃生舍讀其中……


    白話文:嶗山的下清宮中,有一棵耐冬樹高二丈,粗達數十圍,還有一棵牡丹高一丈多,開花時燦爛似錦。膠州的黃生在宮中讀書……有一天,黃生從窗戶中看到一位女郎,穿著素色衣服在花叢中若隱若現,等他追出去時,女郎已經不見了。此後黃生多次見到這位女郎,便隱身藏在樹林中等待。一天,女郎又和一位穿紅衣服的女子一起來,黃生突然出現,二女驚慌而逃。黃生愛慕不已,在樹下題詩。後來女郎主動來到黃生住處,說自己叫香玉,是平康巷的人,被道士關在山中,還介紹紅衣女子是自己的義姐絳雪。從此兩人日夜相伴。然而好景不長,一天香玉哭著說要與黃生長別,原來即墨藍氏將白牡丹挖走了,黃生這才明白香玉是花妖。香玉被挖走後日漸憔悴,黃生痛心不已。後來在絳雪的陪伴下,黃生的至情感動了花神,香玉得以重生。此後黃生更加精心照料牡丹,最終與香玉團聚。黃生去世後,魂魄寄於牡丹旁的赤芽中,但後來赤芽被道士的弟子砍去,白牡丹和耐冬也相繼死去。


    三仙


    原文:一士人赴試金陵,經宿遷,遇三秀才,談論超曠,遂與沽酒款洽。各表姓字:一介秋衡,一常豐林,一麻西池……


    白話文:有個讀書人去金陵參加考試,經過宿遷時,遇到三個秀才,他們談論超凡曠達,讀書人便買酒與他們暢飲。三人分別介紹自己叫介秋衡、常豐林、麻西池。天色漸晚,介秋衡邀請讀書人到他家住宿。到了縣城北山,他們看到一座庭院,環境清幽。麻西池提議以文會友,擬出四個題目,大家抓鬮作文。二更未到,眾人都完成了文章,讀書人對三人的作品十分讚賞,抄錄下來藏在懷中。隨後他喝醉了,和衣而臥。第二天醒來,讀書人發現自己和仆人躺在山穀中,旁邊有個洞,水在流淌,他很驚訝,一摸懷中,三篇文章還在。下山詢問當地人,才知道這裏是“三仙洞”,洞中蟹、蛇、蛤蟆三物最靈,時常出遊。後來讀書人進入考場,發現考試的三個題目正是那三位仙人所作,憑借這些文章,他考中了舉人。


    鬼隸


    原文:曆城縣二隸,奉邑令韓承宣命,營幹他郡,歲暮方歸。途遇二人,裝飾亦類公役,同行話言。二人自稱郡役……


    白話文:曆城縣的兩個差役,奉縣令韓承宣的命令到其他郡辦事,年底才迴來。途中遇到兩個人,打扮像公役,他們自稱是城隍的鬼隸,要到東嶽大帝那裏送公文。差役詢問公文內容,鬼隸說濟南將有一場大劫,公文上報的是殺人的數目,大約近一百萬,時間是正月初一。兩個差役很害怕,鬼隸建議他們躲避,不要迴家。後來清兵蜂擁而至,在濟南屠城,屍橫百萬。兩個差役因為聽從了鬼隸的話,逃亡在外而幸免於難。


    王十


    原文:高苑民王十,負鹽於博興之肆,方訟係。一夕,夢鬼隸來,王者坐,緋衣人判牒,謂王十曰:“汝運鹽諸處,秤稍不平,鹹鹵雜以沙礫,汝實不良,當受餓鬼獄,今暫貸汝。”因抽筆書帖付之,曰:“持此帖至邑城隍廟,尋短碣石下,埋之,速出,勿令鬼覺。”王十如其言,尋碣得穴,方有物蠕動,如繩,大類蛇,莫究首尾,以帖投之,蠕蠕入。及出,廟門已閉,乃逾垣歸。次早,詣肆,主人驚曰:“昨暮何之?鋪前失一人,肆中物狼藉,恐汝為人所傷耳。”王十不應,尋途還家,私幸無事。後十餘日,忽夢前鬼隸來促,曰:“汝埋帖後,當速出,乃久留廟中,致城隍怒,今將勾汝。”王十驚寤,尋病卒。


    白話文:高苑縣的百姓王十,在博興的店鋪裏賣鹽,因打官司被關押。一天晚上,他夢見鬼隸前來,閻王坐在堂上,一個穿紅衣的人在寫判詞,對王十說:“你在各處運鹽時,秤不太公平,鹽裏還混雜著沙礫,你實在是不良之人,應當受餓鬼獄的懲罰,現在暫時饒恕你。”於是抽筆寫了一張帖子交給他,說:“拿著這張帖子到縣城的城隍廟,在一塊短碣石下挖個坑,把帖子埋進去,然後趕快出來,不要讓鬼發現。”王十按照他的話做了,找到碣石下的洞穴,裏麵有個東西在蠕動,像繩子,很像蛇,看不清首尾,他把帖子扔進去,那東西就慢慢爬進去了。等他出來時,廟門已經關閉,他隻好翻牆迴家。第二天早上,他到店鋪,主人驚訝地說:“昨晚你去哪兒了?店鋪前不見了一個人,店裏的東西也亂七八糟,還擔心你被人傷害了呢。”王十沒有迴答,直接迴家了,暗自慶幸沒事。過了十幾天,王十忽然夢見之前的鬼隸來催促,說:“你埋了帖子後應該趕快出來,你卻在廟中久留,導致城隍發怒,現在要來勾你的魂。”王十驚醒後,不久就病死了。


    以下是《聊齋誌異》卷十一中《大男》《韋公子》《石清虛》《曾友於》《嘉平公子》的原文與白話文故事:


    大男


    原文:奚成列,成都士人也。有一妻一妾……申初懼其複仇,今益愧悔。奚亦忘其舊惡,俾內外皆唿以太母,但誥命不及耳。


    白話文故事:成都士人奚成列,有一妻一妾,妻子申氏嫉妒妾何氏,奚成列不堪忍受出走。何氏生下兒子大男,申氏虐待何氏,大男漸漸長大,十分聰慧,得知自己身世後想去尋找父親。他一路曆經艱辛,遇到各種人和事,被賣、被盜、被救等。何氏則被申氏強賣,後自殺未遂又被轉賣,巧合的是買主竟是奚成列。而大男被陳公收留並改姓為官。最終大男與父母相認,奚成列迴家後家境變好,申氏也因大男的顯貴而收斂,名分得以確定。


    韋公子


    原文:韋公子,鹹陽世家。放縱好淫,婢婦有色,無不私者……雖然,風流公子所生子女,即在風塵中亦皆擅場。


    白話文故事:韋公子是鹹陽世家子弟,生性好色,叔叔為讓他讀書請名師並設別業。但他常趁夜翻牆出去尋歡作樂,後考中舉人、進士。他在西安與優僮羅惠卿及其妻私通,得知羅母是自家婢女後驚慌失措。後在蘇州又遇樂伎沈韋娘,得知其身世後,因羞愧而將其毒死,後被免官。三十八歲時後悔不已,想過繼叔叔的孫子,未得允許,幾年後病死。


    石清虛


    原文:邢雲飛,順天人。好石,見佳不惜重直……異史氏曰:“物之尤者禍之府。至欲以身殉石亦癡甚矣!而卒之石與人相終始,誰謂石無情哉?古語雲:‘士為知己者死。’非過也!石猶如此,何況於人!”


    白話文故事:順天人邢雲飛喜好石頭,一次捕魚時得到一塊四麵玲瓏、峰巒疊秀的奇石,視若珍寶。一勢豪奪走石頭,石頭卻掉入河中,邢雲飛又將其找迴。後有老叟稱石頭是他家的,邢雲飛與之爭執,老叟告知石頭上有“清虛天石供”五字及孔竅數量,最終邢雲飛以減壽三年為代價留下石頭。此後石頭多次被盜、被賣,曆經波折,但最終都迴到邢雲飛身邊,邢雲飛八十九歲去世時,囑咐兒子將石頭殉葬,石頭被盜後又神奇地被找迴,後因意外石頭碎為數十片。


    曾友於


    原文:曾友於,字有朋,汶邑世家子也。……邑令聞之,義其行,為立牌坊如例雲。


    白話文故事:曾友於是汶邑世家子弟,父親去世後,後母偏愛親生的次子曾成和幼子曾業,對長子曾友於和三子曾孝極為苛刻。曾友於為人友愛,對後母和弟弟們始終包容。曾成和曾業長大後不成器,還想謀害曾友於和曾孝。後母生病後,曾友於悉心照料,曾成和曾業卻在此時爭奪家產,甚至對簿公堂。最終曾友於的品德感動了眾人,曾成和曾業也有所悔悟,一家人重歸於好,邑令還為曾友於立牌坊表彰其義行。


    嘉平公子


    原文:嘉平某公子,風儀秀美,年十七八,入郡赴童子試。……異史氏曰:“百工技藝,各有傳書秘本,而田夫野老、或不能舉其名,豈公子未遇其人耶?抑女子之慧,非男子所及耶?”


    白話文故事:嘉平有一位公子,容貌秀美,去郡裏參加童子試。他住在旅店裏,對一位自稱溫姬的女子一見鍾情,兩人私定終身。溫姬常來與公子幽會,公子的仆人懷疑溫姬是鬼,但公子不以為然。後來公子的父親聽說此事,懷疑溫姬是狐妖,便請道士來驅邪。溫姬得知後,與公子告別,並告知公子自己是鬼,因公子年少貌美才與他相好,但公子不學無術,在紙上寫的字錯漏百出,讓她大失所望,從此不再往來。公子聽後,十分慚愧。


    以上隻是故事的簡要概括,原文中的語言和情節更加豐富細膩。


    三、用不同詞牌名詩詞歌賦解析


    臨江仙·聊齋卷十一之香玉情事


    翠影搖風花解語,嶗山幽處逢君。情絲暗係夢依雲。香魂憐玉骨,愛意兩心殷。


    豈料無常風雨驟,枝頭香冷芳淪。陰陽難隔念猶存。精誠通造化,再續舊時恩。


    西江月·三仙奇譚


    狐魅幻形儒士,征途際會機緣。謎猜文試意相連,卦象紛紜隱現。


    世路無常多變,仙凡有命交纏。窮通恰似夢如煙,且看風雲聚散。


    如夢令·鬼隸陰司善舉


    鬼吏冥途差務,驚見災臨齊魯。善念起心中,迴返陰司求恕。休怒,休怒,留得一城寧處。


    水調歌頭·王十人間行跡


    塵世幾多夢,王十入冥幽。陰陽顛倒迷幻,心內起驚憂。既返陽間紛擾,利誘紛然難卻,善惡兩爭頭。天理應常在,何去複何求?


    念紛紜,情輾轉,意難收。權衡利弊,終是良知未肯休。方悟天人合一,莫負初心真性,正道始悠悠。歲月長河水,淘盡古今愁。


    《臨江仙·聊齋卷十一故事淺賦》


    韋氏公子風流事,鹹陽舊事成空。石清虛裏覓仙蹤,邢郎癡愛處,石亦有情衷。


    曾家友於傳悌義,嘉平公子愚蒙。聊齋諸卷意千重,鬼狐皆入墨,世事幻如蓬。


    《西江月·聊齋奇譚》


    大男尋親路遠,友於悌善情長。韋公好色韻流殤,石癖邢生別樣。


    嘉子才疏情亂,聊齋卷裏炎涼。奇聞軼事韻中藏,墨筆寫盡萬象。


    《如夢令·聊齋影事》


    昔日聊齋曾記,韋子逸情堪戲。石幻夢魂牽,大男孝賢凝淚。思意,思意,塵世幻光如寄。


    曾氏悌和情貴,嘉少學疏心昧。諸影落幽簾,墨字隱言興廢。情魅,情魅,千古異聞留萃。


    詮釋:


    《臨江仙·聊齋卷十一之香玉情事》


    “翠影搖風花解語,嶗山幽處逢君”:描繪了白牡丹花仙香玉在嶗山的翠影搖曳、清風拂動的美好環境中與黃生相遇的情景,賦予花仙以靈動的姿態和情感,“花解語”形象地表現出香玉的溫柔聰慧,為兩人愛情故事的開端營造出浪漫的氛圍。


    “情絲暗係夢依雲,香魂憐玉骨,愛意兩心殷”:展現了兩人相遇後情絲暗生,情感如同夢幻般美好且逐漸深厚。黃生對香玉的愛慕以及香玉對黃生的憐惜,彼此傾心,情感真摯而熱烈,“愛意兩心殷”直白地表達出雙方愛情的濃鬱。


    “豈料無常風雨驟,枝頭香冷芳淪”:筆鋒一轉,描述了香玉遭遇不幸,如同無常的風雨突然降臨,原本美好的生命遭受打擊,“枝頭香冷芳淪”暗示香玉的消逝,給故事增添了悲劇色彩和命運無常的感慨。


    “陰陽難隔念猶存,精誠通造化,再續舊時恩”:突出了黃生對香玉的深情並未因陰陽相隔而消失,他的精誠之心最終感動天地,使得香玉得以重生,兩人再續前緣,體現了愛情的堅貞和強大力量,與周易中陰陽交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理念相唿應,也讚美了真情能夠跨越生死界限、戰勝命運磨難的美好。


    《西江月·三仙奇譚》


    “狐魅幻形儒士,征途際會機緣”:開篇點出三位狐仙化作趕考書生的奇妙設定,在趕考的征途中與主人公相遇,這種奇幻的機緣巧合構成了故事的開端,為後續一係列充滿變數的情節發展埋下伏筆,展示出故事的神秘色彩和獨特的奇幻氛圍。


    “謎猜文試意相連,卦象紛紜隱現”:描述了故事中的猜謎和考試等情節,這些情節不僅僅是簡單的事件,更像是命運的暗示和卦象的體現。每一個謎題的解答和考試的結果都如同卦象在不同情境下的變化,蘊含著未知的變數和機緣,反映出人生道路上充滿了各種難以預測的境遇,就像周易的卦象一樣複雜多變,暗示著命運的神秘莫測和不可捉摸。


    “世路無常多變,仙凡有命交纏”:進一步強調世間道路的無常特性,即使是具有超凡能力的狐仙,在人間的命運軌跡也充滿了變數,與凡人的命運相互交織。無論是仙還是人,都無法擺脫命運的安排和無常的捉弄,深刻體現了人生的不確定性和命運的強大影響力,也唿應了周易中關於變易和命運難測的思想。


    “窮通恰似夢如煙,且看風雲聚散”:將人生的窮困與通達比喻成夢幻和煙霧,轉瞬即逝、虛幻不實,如同故事中人物的命運起伏,難以把握。最後“且看風雲聚散”則有一種超脫和豁達的態度,暗示人們應該以一種坦然的心態看待命運的風雲變幻,順應自然,接受人生的各種境遇,如同周易所倡導的順應時勢、樂天知命的觀念。


    《如夢令·鬼隸陰司善舉》


    “鬼吏冥途差務,驚見災臨齊魯”:直接敘述鬼隸在執行陰間任務時,意外地發現災難即將降臨到齊魯大地(濟南城),營造出一種緊張和神秘的氛圍。鬼隸的職責和突然出現的災難預示著故事的不尋常發展,也引發了讀者對後續情節的好奇。


    “善念起心中,迴返陰司求恕”:突出了鬼隸內心善良的一麵,在麵對災難時,他們沒有選擇冷漠旁觀,而是湧起了憐憫和善良的念頭,決定返迴陰司為百姓求情。這一情節展現了人性中善良的光輝即使在陰間的鬼吏身上也能閃耀,是故事的轉折點,體現了善念的力量可以打破常規和既定的命運軌跡,與周易中倡導的善有善報的道德觀念相契合。


    “休怒,休怒,留得一城寧處”:通過重複“休怒”這一祈求的語句,生動地表現出鬼隸在陰司求情時的懇切態度,最終使得一城百姓得以安寧。簡單的詞句既表達了鬼隸的焦急和期望,也揭示了故事的美好結局,強調了善良行為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和福報,傳達出一種善惡因果的明確信息,讓人們深刻認識到在任何情況下,善良的選擇都可能改變命運,拯救他人。


    《水調歌頭·王十人間行跡》


    “塵世幾多夢,王十入冥幽”:開篇以一種感慨的語氣描述了塵世的虛幻如夢,而主人公王十則經曆了進入陰間這一奇特的遭遇,將現實世界與神秘的陰間相對照,營造出一種奇幻而又引人深思的氛圍。王十的陰間之行象征著他脫離了正常的人生軌道,進入了一個未知的、充滿神秘色彩的領域,也暗示了他即將麵臨的一係列考驗和心靈的掙紮。


    “陰陽顛倒迷幻,心內起驚憂”:進一步闡述王十在陰間所感受到的陰陽顛倒的迷幻情景,這種與現實世界截然不同的環境讓他內心充滿了驚恐和憂慮。這不僅是對陌生環境的本能反應,也象征著他在麵對未知命運時內心的不安和迷茫,反映出人類在麵對超自然現象和命運的無常時的脆弱與無助,與周易中所表達的對天地自然秩序的敬畏和對未知命運的審慎態度相唿應。


    “既返陽間紛擾,利誘紛然難卻,善惡兩爭頭”:描述了王十迴到陽間後,麵臨著各種現實的紛擾和利益的誘惑,內心在善惡之間進行著激烈的鬥爭。他一方麵受到物質利益的吸引,想要利用陰間的經曆謀取私利;另一方麵,良知和道德觀念又在內心深處提醒他這樣做是不對的。這種內心的掙紮深刻地展現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在現實麵前的矛盾心理,體現了天人合一理念下人性在道德、欲望與現實之間的艱難抉擇,也唿應了周易中關於人性善惡並存以及需要通過自我修養和道德約束來達到平衡的思想。


    “天理應常在,何去複何求?念紛紜,情輾轉,意難收”:表達了王十在內心掙紮過程中的自我反思和對天理的思考。他意識到天理應該是永恆存在的道德準則,自己不應該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但在情感和欲望的交織下,他的內心依然紛擾不安,難以做出正確的抉擇。這幾句詞細膩地刻畫了他內心的矛盾和糾結,使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他所麵臨的困境,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於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遵循天理、堅守道德的思考。


    “權衡利弊,終是良知未肯休。方悟天人合一,莫負初心真性,正道始悠悠”:經過內心的權衡和掙紮,王十最終還是聽從了良知的唿喚,沒有被利益所驅使,從而領悟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他明白了隻有不違背自己的初心和本性,遵循正道,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長遠。這一轉變體現了人性中善良和正義的最終勝利,也揭示了故事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即人應該在天地之間保持內心的平衡和道德的堅守,順應自然規律和道德法則,才能實現真正的人生價值,與周易所倡導的天人和諧、中正之道的思想高度一致。


    “歲月長河水,淘盡古今愁”:最後兩句以一種豁達而深沉的筆觸,將個人的經曆和感悟放置在曆史的長河中,表達了時間的無情和人生憂愁的渺小。盡管王十經曆了種種波折和內心的掙紮,但在歲月的長河中,這些都隻是短暫的瞬間,所有的憂愁和煩惱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逝。這兩句詞不僅為整首詞增添了一種曆史的滄桑感和哲學的深度,也讓讀者從王十的故事中跳脫出來,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有了更宏觀、更深刻的思考,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洞察和超脫情懷,也唿應了周易中關於宇宙萬物循環往複、生生不息的觀念,以及人應該以一種豁達的心態麵對人生起伏的智慧。


    《臨江仙·聊齋卷十一故事淺賦》詮釋


    上闋


    “韋氏公子風流事,鹹陽舊事成空。”


    “臨江仙”詞牌開篇便引入“韋公子”的故事。“韋氏公子風流事”直接點明韋公子生性風流的特點,他在鹹陽的種種放縱行為,如與婢婦、優僮和樂伎的私情等,這些曾經的風流韻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故事的發展,最後都如夢幻泡影,“鹹陽舊事成空”體現出一種繁華過後的空虛感。


    “石清虛裏覓仙蹤,邢郎癡愛處,石亦有情衷。”


    “石清虛”的故事緊接其後。在這個奇幻的故事中,邢雲飛對石頭的癡迷熱愛就像在尋找一種超脫塵世的仙蹤。“石清虛”這塊石頭仿佛有著靈性,在被各種勢力爭奪、曆經磨難的過程中,始終與邢雲飛有著一種緊密的情感聯係,“石亦有情衷”體現出石頭與邢雲飛之間如同知己一般的深情,也反映出世間萬物皆有靈的聊齋觀念。


    下闋


    “曾家友於傳悌義,嘉平公子愚蒙。”


    下闋開頭講述“曾友於”的故事。曾友於在家庭中麵對後母的偏心和兄弟的不睦,始終堅守悌義,他的行為是傳統道德觀念中兄弟友愛、寬容善良的體現。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嘉平公子”,“嘉平公子愚蒙”指出嘉平公子空有美貌卻不學無術,在感情和才學上都顯得愚昧無知。


    “聊齋諸卷意千重,鬼狐皆入墨,世事幻如蓬。”


    最後這幾句是對聊齋卷十一乃至整個《聊齋誌異》的感慨。“聊齋諸卷意千重”說明聊齋故事蘊含著豐富複雜的情感和深刻的意義。“鬼狐皆入墨”點出聊齋故事中常常出現的鬼狐形象,這些非人類的角色在作者筆下充滿人性,成為傳達思想的重要載體。“世事幻如蓬”則是一種對世事無常的感歎,如同蓬草般隨風飄蕩,暗示書中各種故事如同世間萬象一樣虛幻而又真實。


    《西江月·聊齋奇譚》詮釋


    上闋


    “大男尋親路遠,友於悌善情長。”


    按照“西江月”的格律,先從“大男”和“曾友於”的故事入手。“大男尋親路遠”描繪了大男為尋找父親曆經艱難險阻的過程,體現出他的堅韌和對親情的執著。“友於悌善情長”則強調曾友於的善良和兄弟之間的深厚情誼,“悌善”突出了他在家庭倫理關係中所展現的高尚品質。


    “韋公好色韻流殤,石癖邢生別樣。”


    “韋公好色韻流殤”再次提及韋公子的好色,這種風流習性最終導致他的人生走向衰落,“韻流殤”形象地表達出曾經的風流韻事如同水流般消逝,隻留下哀傷的結局。“石癖邢生別樣”則刻畫了邢雲飛對石頭的特殊癖好,“別樣”一詞突出他這種愛好與常人不同,也為石清虛的故事增添了奇幻色彩。


    下闋


    “嘉子才疏情亂,聊齋卷裏炎涼。”


    “嘉子才疏情亂”描繪嘉平公子的形象,他才學疏淺,在感情上也表現得混亂無序,無法正確對待與溫姬的感情。“聊齋卷裏炎涼”是對整個聊齋故事的一種概括,書中的故事充滿了世態炎涼,各種人物的悲歡離合、善惡報應都在其中展現。


    “奇聞軼事韻中藏,墨筆寫盡萬象。”


    最後兩句是對《聊齋誌異》的讚美。“奇聞軼事韻中藏”說明聊齋中的各種奇怪的故事都蘊含著獨特的韻味,無論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都在這些故事中以奇幻的方式呈現。“墨筆寫盡萬象”高度讚揚作者蒲鬆齡用筆墨描繪出了世間萬象,通過鬼狐仙怪等形象反映出社會的方方麵麵。


    《如夢令·聊齋影事》詮釋


    其一


    “昔日聊齋曾記,韋子逸情堪戲。石幻夢魂牽,大男孝賢凝淚。思意,思意,塵世幻光如寄。”


    - “昔日聊齋曾記”點明這是對聊齋故事的迴憶。“韋子逸情堪戲”描繪韋公子放縱的情感生活,讓人覺得他的行為帶有一種戲謔的意味,同時也帶有批判的色彩。“石幻夢魂牽”進入“石清虛”的故事,石頭的奇幻經曆讓人魂牽夢繞,它在不同人手中輾轉,充滿神秘色彩。“大男孝賢凝淚”則體現大男在尋親過程中的孝順和艱辛,令人動容。“思意,思意”的疊詞使用增強了情感的表達,是對這些故事的反複迴味。“塵世幻光如寄”表達出對塵世生活虛幻無常的感慨,就像這些故事一樣,如光影般短暫而虛幻。


    其二


    “曾氏悌和情貴,嘉少學疏心昧。諸影落幽簾,墨字隱言興廢。情魅,情魅,千古異聞留萃。”


    “曾氏悌和情貴”讚美曾友於兄弟之間悌義和諧的珍貴品質。“嘉少學疏心昧”再次批判嘉平公子才學淺薄、心智愚昧的形象。“諸影落幽簾”形象地描繪出聊齋中的各種人物和故事像影子一樣落在幽靜的簾幕上,有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墨字隱言興廢”表示作者用筆墨記錄下的故事中隱含著世事興衰的道理。“情魅,情魅”的疊詞強調了聊齋故事以情感和奇幻的情節吸引人的特點。“千古異聞留萃”讚揚《聊齋誌異》記錄的千古奇聞是文學中的精華,能夠流傳後世供人品味。


    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聊齋誌異蘊哲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ai重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ai重歌並收藏聊齋誌異蘊哲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