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詩詞易理燭幽:《聊齋誌異》卷十一人物故事的周易哲學深度探賾


    易理燭幽


    聊齋卷十一中藏,易道融情韻味長。


    張氏智柔安亂世,於生奇遇位時彰。


    汪君爻幻心靈悟,王大富貧善惡量。


    樂氏塵緣歸本真,陰陽奧理啟蒼茫。


    詮釋:


    首聯:開篇點題,表明《聊齋誌異》卷十一蘊含著深邃的內容,將周易之理與故事中的情感、情節相融合,韻味深遠悠長,引發讀者對後續內容的好奇與期待,奠定全詩探討周易哲學與聊齋故事關係的基調。


    頷聯:“張氏智柔安亂世”描述“張氏婦”在戰亂中憑借智慧與陰柔的策略保護自己,體現了《周易》中陰陽平衡、以柔克剛的理念,其在危險的局勢(陽動)下運用智慧(陰柔)實現了一種生存的平衡,此為易理在人事中的具體展現;“於生奇遇位時彰”則說“於子遊”的東海奇遇,他因特殊的時機(時)進入神秘領域改變了自身地位(位),卻因未能把握好時位而命運起伏,突出了《周易》對時位觀念的重視以及其對人生軌跡的影響,揭示人在不同時空情境下應遵循易理、謹慎行事的道理。


    頸聯:“汪君爻幻心靈悟”針對“汪可受”的故事,把他一生的經曆比作《周易》爻辭的變化,在種種奇幻經曆(爻幻)中,他麵對名利誘惑等境遇時的內心抉擇與修行,體現了爻辭對人生啟示的作用,人們應如汪可受般從這些變化中感悟心靈之道,遵循易理規範自身行為;“王大富貧善惡量”講述“王大”從貧窮到富貴又陷入道德困境,其人生的卦象轉化因善惡抉擇而改變走向,表明在易理的卦象演變中,道德的善惡選擇至關重要,如同卦象的陰陽變動決定吉兇,警示人們在人生境遇變化時堅守善道,否則將陷入危局。


    尾聯:“樂氏塵緣歸本真”說“樂仲”在經曆塵世的悲歡離合後,擺脫物欲與繁雜人事,迴歸人性本真,如同在易象數的複雜變化中尋得生命本源,體現了《周易》蘊含的人性迴歸思想,人們應在世俗紛擾中遵循易理,迴歸內心的純真;“陰陽奧理啟蒼茫”總結全詩,強調《聊齋誌異》這些故事所展現的陰陽等周易奧理,對人生具有啟迪作用,在廣闊的塵世(蒼茫)中為人們指引方向,讓人們認識到易理與人生的緊密聯係,從而更好地把握生活、修養身心,順應自然規律與道德規範,實現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升華了全詩對周易哲學與人生關係的探討主題。


    一、易理燭幽:《聊齋誌異》卷十一人物故事的周易哲學深度探賾


    《聊齋誌異》作為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卷十一中的“張氏婦”“於子遊”“汪可受”“王大”“樂仲”等故事,雖情節各異,但在周易哲學的觀照下,呈現出獨特的意蘊與價值,宛如一麵麵鏡子,折射出世間萬象與人心百態,揭示出宇宙人生的運行規律與深刻哲理。


    陰陽交感與人事變幻——“張氏婦”中的平衡法則


    “張氏婦”的故事裏,張氏在戰亂中遭遇清兵借宿,憑借智慧與勇氣巧妙周旋,既保護了自己,又懲治了惡徒。從周易哲學角度看,這其中蘊含著陰陽交感的理念。張氏所處的混亂局勢為陽動之象,充滿了暴力、不確定性與危險,而她的機智應對則為陰柔之法,以靜製動、以柔克剛。陰陽在此相互作用,當陽剛的外力壓迫而來,張氏通過陰性的智慧策略,實現了一種不穩定狀態下的平衡。這種平衡並非靜止不變,而是在動態的人事變幻中不斷調適,如同陰陽的消長轉化。她利用士兵的貪婪、好色等弱點,采取偽裝、誘騙等手段,是在陰陽的矛盾衝突中尋找契合點,使得局勢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體現了《周易》中陰陽交感而萬物化生,人事亦在陰陽的交織互動中演變發展的思想,告誡人們在複雜多變的世事中,應把握陰陽之理,靈活應對以實現生存與正義的平衡。


    時位之變與命運軌跡——“於子遊”的人生起伏


    “於子遊”講述了於子遊在東海的奇異經曆,目睹了龍王爺的出巡盛典以及其後一係列波折。於子遊本為一介凡人,偶然踏入神異之境,此為其所處之時的特殊變化。在這個特定的時空情境下,他的“位”也發生了改變,從世俗社會的平凡位置進入到一個神秘的、充滿未知力量的領域。他因龍王爺的恩澤而短暫享受殊榮,卻又因自身的一些行為觸犯了神規,導致命運起伏跌宕。這恰是《周易》重視時位觀念的體現,人處於不同的時間和位置,會有相應不同的命運走向。於子遊在龍的世界裏,未能準確把握自己的時位,雖有奇遇之始,卻難以善終。這警示人們,人生在世,需時刻明晰自己所處之時與所居之位,順應時勢、安守本分,才能在命運的長河中避免不必要的波折,使人生軌跡趨於平穩,否則將如於子遊般,在時位的錯置中陷入困境,難以掌控自己的命運方向。


    爻辭隱喻與心靈修行——“汪可受”的人生啟示


    “汪可受”中,主人公汪可受一生經曆諸多奇異之事,如誕生時的祥瑞之兆以及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神異見聞。從周易哲學審視,其一生仿佛是爻辭的具象化演繹。他的初始階段類似乾卦初九“潛龍勿用”,雖有不凡之象,但仍需潛藏修養;隨著成長,經曆的種種事件如同卦象的層層推進,有順境也有逆境,恰似陰陽爻的交替變化。而他麵對這些境遇時的心境與抉擇,則反映出心靈修行的過程。例如,在麵對功名利祿的誘惑時,他的內心掙紮與最終的取舍,如同在複雜的爻辭情境中尋找正道。《周易》爻辭不僅預示著事物發展的階段與規律,更引導人們在心靈層麵進行自我反思與修行。汪可受的故事啟示我們,人生如同爻象的演變,充滿變數與未知,唯有秉持正道、修煉內心,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堅守道德與善良之本,才能在複雜的塵世中實現心靈的升華,如遵循爻辭指引般,趨吉避兇,走向人生的圓滿之境,使生命在世俗與精神層麵都能達到和諧與富足。


    卦象轉化與道德抉擇——“王大”的善惡之途


    “王大”的故事充滿了奇幻色彩,王大在仙人與惡鬼的影響下,經曆了從貧窮到富貴再到迷茫的過程。這一係列變化可類比《周易》中的卦象轉化,起初的貧困為困卦之象,而後因機緣獲得財富,似有困卦向泰卦轉化的趨勢,但他在富貴中迷失自我,又陷入了道德困境,猶如卦象在轉化過程中遭遇阻礙,偏離了正道。當他麵臨仙人的點化與惡鬼的誘惑時,其內心的善惡抉擇成為關鍵。這種抉擇不僅僅是個人行為的選擇,更是決定其命運走向的關鍵因素,如同卦象的轉化方向取決於陰陽爻的變動性質。王大在善惡之間的徘徊,反映出人性在複雜環境下的脆弱與可塑性。《周易》通過卦象的變化揭示事物發展規律,而“王大”的故事則告誡人們,在人生的卦象演變中,道德抉擇是決定命運吉兇的核心要素,堅守善道才能使人生從困境走向真正的通泰,反之則會陷入更深的危局,即使有一時的榮華,也終將在道德的虧缺中失去根基,陷入無法挽迴的境地。


    象數之理與人性本真——“樂仲”的返璞歸真


    “樂仲”的故事圍繞主人公樂仲的人生經曆展開,他一生不羈,好酒好佛,經曆了塵世的種種悲歡離合。從周易的象數角度分析,樂仲的行為看似離經叛道,卻暗合自然之象數。他對酒的癡迷、對情感的執著以及對佛性的追求,如同象數中的複雜變化,有著內在的規律與邏輯。他在經曆了愛情的破滅、親人的離世等苦難後,逐漸迴歸內心的寧靜,這是一種從繁雜的人事象數中迴歸本真的過程。其人生軌跡體現了《周易》中所蘊含的人性本真在世俗紛擾中被遮蔽又逐漸顯露的思想。樂仲起初在物欲與情感的象數交織中迷失,而後在佛緣的指引下,剝落外在的繁雜,尋找到人性深處的純真與善良,恰似通過對易象數的深入體悟,超越表象,迴歸到生命的本源狀態。這啟示我們,人生雖在複雜的象數關係中展開,但不應被表象所迷惑,應在經曆與感悟中迴歸人性本真,如同樂仲最終在佛道的啟迪下,實現了心靈的澄澈與安寧,找到生命的真諦所在,以本真之態麵對世間萬象,順應自然之理,超脫世俗的虛妄與煩惱,抵達精神的自在之境。


    《聊齋誌異》卷十一中的這些故事,通過周易哲學的深度解析,展現出古人對宇宙、人生、人性的深刻洞察。它們跨越時空,以生動的故事形式傳遞著古老而深邃的智慧,引導我們在當下的生活中思考命運、道德、心靈等諸多命題,從傳統經典文化的寶庫中汲取養分,照亮我們前行的人生道路,在世事變幻中把握生命的本質與規律,實現自我的成長與超越,讓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我們心靈深處永恆的指引之光,時刻提醒我們遵循天地之理、人性之道,書寫出屬於自己的人生華章。


    二、《聊齋誌異·卷十一·張氏婦》的原文與白話文:


    原文


    凡大兵所至,其害甚於盜賊,蓋盜賊人猶得而仇之,兵則人所不敢仇也。其少異於盜者,特不敢輕於殺人耳。甲寅歲,三藩作反,南征之士,養馬兗郡,雞犬廬舍一空,婦女皆被淫汙。時遭霪雨,田中瀦水為湖,民無所匿,遂乘桴入高粱叢中。兵知之,裸體乘馬,入水搜淫,鮮有遺脫。


    惟張氏婦不伏,公然在家。有廚舍一所,夜與夫掘坎深數尺,積茅焉;覆以薄,加席其上,若可寢處。自炊灶下。有兵至,則出門應給之。二蒙古兵強與淫,婦曰:“此等事,豈可對人行者?”其一微笑,啁嗻而出。婦與入室,指席使先登。薄折,兵陷。婦又另取席及薄覆其上,故立坎邊,以誘來者。少間,其一複入。聞坎中號,不知何處,婦以手笑招之曰:“在此處。”兵踏席,又陷。婦乃益投以薪,擲火其中。火大熾,屋焚。婦乃唿救。火既熄,燔屍焦臭。人問之,婦曰:“兩豬恐害於兵,故納坎中耳。”


    由此離村數裏,於大道旁並無樹木處,攜女紅往坐烈日中。村去郡遠,兵來率乘馬,頃刻數至。笑語啁嗻,雖多不解,大約調弄之語。然去道不遠,無一物可以蔽身,輒去,數日無患。一日一兵至,甚無恥,就烈日中欲淫婦。婦含笑不甚拒。隱以針刺其馬,馬輒噴嘶,兵遂縶馬股際,然後擁婦。婦出巨錐猛刺馬項,馬負痛奔駭。韁係股不得脫,曳馳數十裏,同伍始代捉之。首軀不知處,韁上一股,儼然在焉。


    異史氏曰:“巧計六出,不失身於悍兵。賢哉婦乎,慧而能貞!”


    白話文


    凡是大兵所到之處,他們的危害比盜賊還要厲害。因為盜賊人們還可以怨恨,但是大兵人們卻不敢怨恨。大兵和盜賊稍有一點兒區別,就是他們不敢輕易殺人。甲寅年,吳三桂、尚可喜和耿仲明等三個藩王發動叛亂,南征的大兵駐紮在兗州,城裏的雞犬廬舍被搶劫一空,婦女都被奸汙。當時陰雨連綿,莊稼地積水變成湖泊,老百姓無處躲藏,就劃著筏子鑽進高粱叢中。大兵知道以後,就光著身子騎著馬,到水裏去搜尋奸淫婦女,很少有婦女能幸免。


    隻有一個張氏婦沒有躲藏,公然留在家裏。她家有一間廚房,夜裏她和丈夫一起挖了一個幾尺深的坑,裏麵堆上茅草,坑口蓋上一層簾子,上麵又加上一床草席,好像是可以睡覺的地方。張氏婦自己在灶前做飯。有大兵來到,就出門應酬他們。兩個蒙古兵想要強奸她。張氏婦說:“這種事情,怎麽可以當著別人的麵幹!”其中一個微笑著,說了些聽不懂的話走出來。張氏婦和另一個一起進了廚房,指著草席讓他先上去。那蒙古兵剛上去,簾子就折斷了,蒙古兵掉了下去。張氏婦又另外取來草席和簾子蓋在坑口,故意站在坑邊,引誘另一個蒙古兵。過了一會兒,那個兵進來,聽到坑裏有人唿號,卻不知在什麽地方。張氏婦笑著招手對他說:“在這裏。”那個兵一踏上席子,也掉進了坑裏。張氏婦於是又往坑裏扔進柴禾,點著火扔進坑裏。火越燒越旺,連屋子都燒著了,張氏婦這才唿喊救火。等火撲滅以後,被燒焦的屍體發出臭味。有人問是怎麽迴事,張氏婦說:“有兩頭豬怕被大兵搶走,所以藏在坑裏被燒死了。”


    從此以後,張氏婦就到離村子幾裏的大路旁沒有樹木的地方,坐在烈日下做針線活。村子離郡城很遠,大兵來時多騎著馬,頃刻之間就來了幾個。他們笑著說一些聽不懂的話,雖然很多聽不懂,但無非是一些調戲的話。但是這裏離大路不遠,又沒有東西可以遮蓋身體,他們隻好走了,這樣過了幾天,張氏婦都沒有受到禍害。一天,一個大兵來了,是個極其無恥的人,就想在光天化日之下強奸張氏婦。張氏婦麵含微笑,不是很拒絕,悄悄地用針去刺他的馬,馬就大聲地唿氣嘶叫,大兵就把馬韁繩係在大腿上,然後過來擁抱張氏婦。張氏婦拿出大錐子猛地刺向馬的脖子,馬疼得立刻狂奔起來。大兵因為韁繩係在大腿上,解不下來,被馬拖著跑了幾十裏以後,才被其他大兵把馬捉住。再看那大兵的頭和身軀已經不知到哪裏去了,隻有韁繩上還綁著一條大腿。


    異史氏說:漢代的陳平六出奇計輔助漢高祖取得天下,張氏婦妙計迭出,有著同樣的智慧,所以沒有失身於兇悍的大兵。張氏婦真是賢良啊!又聰明機智又有貞潔操守!


    三、以下是《聊齋誌異·卷十一·於子遊》的原文與白話文:


    原文


    海濱人說:“一日,海中忽有高山出,居人大駭。一秀才寄宿漁舟,沽酒獨酌。夜闌,一少年入,儒服儒冠,自稱‘於子遊’,言詞風雅。秀才悅,便與歡飲。飲至中夜,離席言別。秀才曰:‘君家何處?玄夜茫茫,亦太自苦。’答雲:‘仆非土著,以序近清明,將隨大王上墓。眷口先行,大王姑留憩息,明日辰刻發矣。宜歸,早治任也。’秀才亦不知大王何人。送至鷁首,躍身入水,撥剌而去,乃知為魚妖也。次日,見山峰浮動,頃刻已沒。始知山為大魚,即所雲大王也。”俗傳清明前,海中大魚攜兒女往拜其墓,信有之乎?康熙初年,萊郡潮出大魚,鳴號數日,其聲如牛。既死,荷擔割肉者,一道相屬。魚大盈畝,翅尾皆具;獨無目珠。眶深如井,水滿之。割肉者誤墮其中,輒溺死。或雲:“海中貶大魚,則去其目,以目即夜光珠”雲。


    白話文


    住在海邊上的人說:“一天,海上突然冒出來一座高山,人們大為驚駭。一個秀才寄宿在漁船上,打來酒獨自一個人喝著。夜深時分,一個年輕人走了進來,一副讀書人的穿戴,自稱叫‘於子遊’,言詞非常風雅。秀才很高興,便和他一起愉快地對飲起來。喝到半夜,於子遊離開座位,向秀才告別。秀才說:‘您家在什麽地方?黑夜茫茫,也太苦自己了。’於子遊迴答道:‘我不是當地人,因為清明節快到了,要跟大王去上墓。家眷已經先走了,大王暫且留下來休息,明天辰時就要出發。我該迴去了,早點兒準備行裝。’秀才也不知道大王是什麽人。把於子遊送到船頭,隻見於子遊縱身跳入海中遊走了,於是知道他原來是魚妖。第二天,隻見那座高山浮動,一會兒工夫就不見了。秀才這才知道那座高山原來是條大魚,也就是於子遊所說的大王。”民間傳說清明節前,海裏的大魚會帶著兒女去掃墓,難道真有這迴事嗎?康熙初年,萊州海水漲潮時,出現了一條大魚,號叫了幾天,聲音像牛叫。魚死了以後,挑著擔子去割魚肉的人絡繹不絕。那魚的身體比一畝地還大,翅膀尾巴都有,隻是沒有眼珠。眼眶深得像一口井,裏麵裝滿了水。割肉的人不小心掉進去,就會被淹死。有人說:海裏被貶職的大魚,眼睛會被割掉,因為它的眼睛是夜明珠。


    四、以下是《聊齋誌異·卷十一·王大》的原文與白話文:


    原文


    李信,博徒也。晝臥,忽見昔年博友王大、馮九來,邀與敖戲。李亦忘其為鬼,忻然從之。既出,王大往邀村中周子明,馮乃導李先行,入村東廟中。少頃,周果同王至。馮出葉子,約與撩零。李曰:“倉卒無博資,辜負盛邀,奈何?”周亦雲然。王雲:“燕子穀黃八官人放利債,同往貸之,宜必諾允。”於是四人並去。飄忽間,至一大村。村中甲第連垣,王指一門,曰:“此黃公子家。”內一老仆出,王告以意。仆即入白。旋出,奉公子命,請王、李相會。入見公子,年十八九,笑語藹然。便以大錢一提付李,曰:“知君愨直,無妨假貸。周子明我不能估之也。”王委曲代為請。公子要李署保,李不肯。王從旁慫恿之,李乃諾。亦授一千而出。便以付周,且述公子之意,以激其必償。


    出穀,見一婦人來,則村中趙氏妻,素喜爭詈罵。馮曰:“此處無人,悍婦宜小祟之。”遂與捉返入穀。婦大號,馮掬土塞其口。周讚曰:“此等婦,隻宜椓杙陰中!”馮乃捋褲,以長石強納之。婦若死。眾乃散去,複入廟,相與賭博。


    自午至夜分,李大勝,馮、周資皆空。李因以厚資增息悉付王,使代償黃公子;王又分給周、馮,局複合。居無何,聞人聲紛拏,一人奔入曰:“城隍老爺親捉博者,今至矣!”眾失色。李舍錢逾垣而逃。眾顧資,皆被縛。既出,果見一神人坐馬上,馬後縶博徒二十餘人。天未明,已至邑城,門啟而入。至衙署,城隍南麵坐,喚人犯上,執籍唿名。唿已,並令以利斧斫人將指,乃以墨朱各塗兩目,遊市三周訖。抑者索賄而後去其墨朱,眾皆賂之。獨周不肯,辭以囊空;押者約送至家而後酬之,亦不許。押者指之曰:“汝真鐵豆,炒之不能爆也!”遂拱手去,周出城,以唾濕袖,且行且拭。及河自照,墨朱未去;掏水盥之,堅不可下,悔恨而歸。


    先是,趙氏婦以故至母家,日暮不歸,夫往迎之,至穀口,見婦臥道周。睹狀,知其遇鬼,去其泥塞,負之而歸。漸醒能言,始知陰中有物,宛轉抽拔而出。乃述其遭,趙怒,遽赴邑宰,訟李及周,腰下,李初醒;周尚沉睡,狀類死。宰以其誣控,笞趙械婦,夫妻皆無理以自申,越日,周醒,目眶忽變一赤一黑,大唿指痛。視之,筋骨已斷,惟皮連之,數日尋墮。目上墨朱,深入肌理。見者無不掩笑。


    一日,見王大來索負。周厲聲但言無錢,王忿而去,家人問之,始知其故。共以神鬼無情,勸償之,周齦齦不可,且曰:“今日官宰皆左袒賴債者,陰陽應無二理,況賭債耶!”次日,有二鬼來,謂黃公子具呈在邑,拘赴質審;李信亦見隸來,取作間證:二人一時並死;至村外相見,王、馮俱在。李謂周曰:“君尚帶赤墨眼,敢見官耶?”周仍以前言告。李知其吝,乃曰:“汝既昧心,我請見黃八官人,為汝還之。”遂共詣公子所。李入而告以故,公子不可,曰:“負欠者誰,而取償於子?”出以告周,因謀出資,假周進之。周益忿,語侵公子。鬼乃拘與俱行。


    無何,至邑,入見城隍。城隍嗬曰:“無賴賊!塗眼猶在,又賴債耶!”周曰:“黃公子出利債,誘某博賭,遂被懲創。”城隍喚黃家仆上,怒曰:“汝主人開場誘賭,尚討債耶?”仆曰:“取資時,公子不知其賭,公子家燕子穀,捉獲博徒在觀音廟,相去十餘裏。公子從無設局場之事。”城隍顧周曰:“取資悍不還,反被捏造!人之無良,至汝而極!”欲笞之,周又訴其息重。城隍曰:“償幾分矣?”答雲:“實尚未有所償。”城隍怒曰:“本資尚欠,而論息耶?”笞三十,立押償主。二鬼押至家,索賄,不令即活,縛諸廁內,令示夢家人。家人焚楮錠二十提,火既滅,化為金二兩、錢二千。周乃以金酬債,以錢賂押者,遂釋令歸。既蘇,臀瘡墳起,膿血崩潰,數月始痊。後趙氏婦不敢複罵;而周以四指帶赤墨眼,賭如故。


    異史氏曰:“世事之不平,皆由為官者矯枉之過正也。昔日富豪以倍稱之息折辱良家子女,人無敢息者;不然,函刺一投,則官以三尺法左袒之。故昔之民社官,皆為勢家役耳。迨後賢者鑒其弊,又悉舉而大反之。有舉人重資作巨商者,衣錦厭粱肉,家中起樓閣、買良沃。而竟忘所自來。一取償,則怒目相向。質諸官,官則曰:‘我不為人役也。’是何異懶殘和尚,無工夫為俗人拭淚哉!餘嚐謂昔之官諂,今之官謬;諂者固可誅,謬者亦可恨也。、放資而薄其息,何嚐專有益於富人乎?”


    張石年宰淄川,最惡博。其塗麵遊城,亦如冥法,刑不至墮指,而賭以絕。蓋其為官,甚得鉤距法。方簿書旁午時,每一人上堂,公偏暇,裏居、年齒、家口、生業,無不絮絮問,問已,始勸勉令去。有一人完稅繳單,自分無事,呈單欲下。公止之,細問一過,曰:“汝何博也?”其人力辯生平不解博。公笑曰:“腰中尚有博具。”搜之,果然。人以為神,而並不知其何術。


    白話文


    李信是個賭徒。一天白天,他正在睡覺,忽然看見往年的賭友王大、馮九來了,邀請他一起去賭博。李信也忘了他們是鬼,欣然跟著去了。出門後,王大去邀請村裏的周子明,馮九就帶著李信先走,進入村東的廟裏。不一會兒,周子明果然和王大一起來了。馮九拿出紙牌,約他們一起賭博。李信說:“倉促間沒有賭資,辜負了你們的盛情邀請,怎麽辦?”周子明也這麽說。王大說:“燕子穀的黃八官人放高利貸,我們一起去向他借,他一定會答應的。”於是四人一起去了。轉眼間,他們到了一個大村子。村裏的豪宅一座連著一座,王大指著一扇門說:“這就是黃公子的家。”裏麵出來一個老仆人,王大把來意告訴他。仆人馬上進去稟報。很快又出來了,奉黃公子的命令,請王大和李信進去相見。李信見到黃公子,他十八九歲的樣子,說話和顏悅色。黃公子拿出一串大錢交給李信,說:“知道你為人誠實正直,不妨借給你。周子明我可不能借給他。”王大委婉地替周子明求情。黃公子要求李信簽字擔保,李信不肯。王大在旁邊慫恿他,李信才答應了。黃公子也借給周子明一千錢,然後他們就出來了。李信把錢交給周子明,並把黃公子的意思告訴他,想激勵他一定要還錢。


    出了山穀,他們看見一個婦人走來,是村裏趙氏的妻子,平時就喜歡爭吵罵人。馮九說:“這裏沒人,應該捉弄一下這個悍婦。”於是他們把婦人捉迴山穀。婦人大聲號叫,馮九就捧起土塞住她的嘴。周子明稱讚說:“這種婦人,隻應該在她的陰部釘上木樁!”馮九於是捋起褲子,把一塊長石強行塞進她的陰部。婦人好像死了一樣。眾人於是散去,又迴到廟裏,一起賭博。


    從中午到半夜,李信大獲全勝,馮九和周子明的錢都輸光了。李信於是把贏來的錢加上利息全部交給王大,讓他代還黃公子;王大又把錢分給周子明和馮九,於是又開始賭博。過了不久,聽到人聲嘈雜,一個人跑進來喊道:“城隍老爺親自來抓賭徒了,現在到了!”眾人嚇得臉色大變。李信扔下錢翻牆逃跑了。其他人顧著錢,都被抓住了。出來後,果然看見一個神人騎在馬上,馬後拴著二十多個賭徒。天還沒亮,他們就到了縣城,城門打開後他們進了城。到了縣衙,城隍朝南坐著,叫犯人上前,拿著名冊點名。點完名後,就命令用利斧砍斷他們的手指,然後用墨和朱砂分別塗在他們的兩隻眼睛上,讓他們在街市上遊行三周才結束。押送的人索要賄賂後才去掉他們眼睛上的墨和朱砂,眾人都賄賂了。隻有周子明不肯,以口袋裏沒錢為由推辭;押送的人約好送他到家後再酬謝,他也不答應。押送的人指著他說:“你真是個鐵豆子,炒都炒不爆!”於是拱手離開了,周子明出城後,用唾沫弄濕袖子,一邊走一邊擦眼睛。到河邊一照,墨和朱砂還沒去掉;他掏水洗臉,卻怎麽也洗不掉,隻好悔恨地迴家了。


    在此之前,趙氏的妻子因為有事迴娘家,天黑了還沒迴來,她的丈夫去接她,到山穀口時,看見妻子躺在路邊。看到這種情況,他知道妻子遇到了鬼,去掉她嘴裏的泥塞,背著她迴家了。妻子漸漸蘇醒過來能說話了,才知道自己的陰部有東西,掙紮著抽拔出來。她把自己的遭遇講了出來,趙氏大怒,立刻到縣衙告狀,控告李信和周子明,當時李信剛醒;周子明還在沉睡,樣子像死了一樣。縣官認為她是誣告,打了趙氏並給她戴上了枷鎖,夫妻兩人都無法為自己申辯,過了一天,周子明醒了,眼眶忽然變成了一紅一黑,大聲喊手指痛。一看,手指的筋骨已經斷了,隻有皮連著,幾天後就掉了。眼睛上的墨和朱砂,已經深入到皮膚裏。看到的人沒有不掩嘴而笑的。


    一天,王大來向周子明討債。周子明大聲說沒錢,王大氣憤地走了,家人問他怎麽迴事,他才把原因告訴家人。家人都認為神鬼無情,勸他還錢,周子明卻固執地不肯,還說:“現在的官都偏袒賴債的人,陰陽應該是一個道理,何況是賭債呢!”第二天,有兩個鬼來了,說黃公子已經在縣衙告狀,要拘捕他去質對審問;李信也看見差役來了,要帶他去作證人:兩人一下子都死了;到村外相見,王大和馮九都在。李信對周子明說:“你還帶著紅黑眼,敢去見官嗎?”周子明仍然用以前的話迴答。李信知道他吝嗇,就說:“你既然昧著良心,我去見黃八官人,替你還錢。”於是兩人一起到黃公子那裏。李信進去把情況告訴了黃公子,黃公子不同意,說:“欠債的是誰,卻要你來還錢?”李信出來把黃公子的話告訴周子明,於是商量拿出錢來,假裝是周子明還的。周子明更加憤怒,言語冒犯了黃公子。鬼於是把他拘捕帶走了。


    不久,他們到了縣城,進入縣衙見到城隍。城隍嗬斥道:“無賴賊!眼睛上的顏色還在,又想賴賬嗎?”周子明說:“黃公子放高利貸,引誘我賭博,我才受到懲罰。”城隍叫黃公子的仆人上來,憤怒地說:“你主人開設賭場引誘賭博,還來討債嗎?”仆人說:“取錢的時候,公子不知道他們是去賭博,公子家在燕子穀,而抓住賭徒的地方是觀音廟,相距十多裏。公子從來沒有設局賭博的事。”城隍看著周子明說:“借了錢還耍賴不還,反而捏造事實!人的無良,到你這裏算是到了極點!”想打他,周子明又訴說利息太重。城隍說:“還了幾分了?”迴答說:“實際上還沒有還。”城隍憤怒地說:“本金還沒還,還談利息呢?”打了他三十板,立刻押著他去還錢。兩個鬼把他押到家,索要賄賂,不讓他馬上複活,把他綁在廁所裏,讓他給家人托夢。家人燒了二十提紙錠,火滅後,變成了二兩金子、二千錢。周子明於是用金子還了債,用錢賄賂了押送的人,這才被釋放迴家。他蘇醒後,臀部的瘡腫得很高,膿血潰爛,幾個月才痊愈。後來趙氏的妻子不敢再罵人了;而周子明雖然四個手指帶著紅黑眼,仍然繼續賭博。


    異史氏說:“世間的不公平,都是因為當官的矯枉過正。過去富豪用加倍的利息來折辱良家子女,人們都不敢反抗;不然的話,隻要送上一封信,當官的就會用法律來偏袒他們。所以過去的地方官,都被有權勢的人家所驅使。到後來賢能的人看到了這種弊端,又全部反了過來。有個舉人帶著大量資金去做商人,穿著華麗的衣服,吃著精美的食物,家裏建起樓閣、買下肥沃的土地。卻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財富是從哪裏來的。一旦有人向他討債,他就怒目相向。到官府去告狀,當官的就會說:‘我不被人驅使。’這和懶殘和尚有什麽區別,沒有功夫為俗人擦眼淚啊!我曾經說過去的官諂媚,現在的官荒謬;諂媚的固然可殺,荒謬的也很可恨。放貸而收取微薄的利息,又何嚐隻是對富人有好處呢?”


    張石年在淄川做縣令時,最厭惡賭博。他對賭博的處罰就像陰間的法律一樣,雖然刑罰不至於砍斷手指,但賭博的風氣卻因此絕跡了。大概他為官,很懂得查訪的方法。當他處理公文繁忙的時候,每一個人上堂,他都會抽出空閑時間,詳細詢問他們的住址、年齡、家庭人口、職業等情況,問完後,才勸勉他們離開。有一個人來完稅繳單,自認為沒事了,呈上單據想走。張石年製止了他,仔細詢問了一遍,說:“你為什麽賭博?”那個人極力辯解說自己一生都不懂得賭博。張石年笑著說:“你腰裏還帶著賭具呢。”搜查他,果然如此。人們都認為他很神奇,卻不知道他用的是什麽方法。


    五、《聊齋誌異·卷十一·汪可受》的原文與白話文:


    原文


    湖廣黃梅縣汪可受,能記三生。一世為秀才,讀書僧寺。僧有牝馬產騾駒,愛而奪之。後死,冥王稽籍,怒其貪暴,罰使為騾償寺僧。既生,僧愛護之,欲死無間。稍長,輒思投身澗穀,又恐負豢養之恩,冥罰益甚,遂安之。數年,孽滿自斃,生一農人家。墮蓐能言,父母以為怪,殺之。乃生汪秀才家。秀才近五旬,得男甚喜。汪生而了了,但憶前生以早言死,遂不敢言。至三四歲,人皆以為瘂。一日,父方為文,適有友人過訪,投筆出應客。汪入見父作,不覺技癢,代成之。父返見之,問:“何人來?”家人曰:“無之。”父大疑。次日,故書一題置幾上,旋出。少間即返,翳行悄步而入,則見兒伏案間,稿已數行。忽睹父至,不覺出聲,跪求免死。父喜,握手曰:“吾家止汝一人,既能文,家門之幸也,何自匿為?”由是益教之讀。少年成進士,官至大同巡撫。


    白話文


    湖北黃梅縣有個叫汪可受的人,能記住他前三生做過的事。一世他是個秀才,在寺廟裏讀書。寺裏的和尚有匹母馬,生下一頭小騾子,汪可受很喜歡,就把它搶走了。他死後,閻王爺檢查簿冊,對他貪婪的做法很生氣,就罰他轉生為騾子,償還給寺裏的和尚。他出生為騾子後,和尚很愛護他,他想尋死但找不到機會。等他長大後,就想跳到深穀,又恐怕辜負了和尚豢養他的恩情,到陰間懲罰會更厲害,便安下心來好好幹活。過了幾年,他的罪孽償還完了就死了,投生在一個農民的家裏。他一掉在產蓐上就會說話,父母以為他是個怪物,就把他殺死了。他又轉生到了汪秀才家。汪秀才年近五十,生下個男孩非常高興。汪可受一生下來就聰明懂事,但想起前生因為說話太早被殺,便不敢說話。長到三四歲時,人們還以為他是啞巴。一天,父親正在做文章,恰好有個朋友前來拜訪,父親放下筆出去接待客人。汪可受進書房見到父親未做完的文章,不由得手癢,就代父親做完了文章。父親迴來發現文章已經寫好,便問:“什麽人來過?”家人說:“沒有人來。”父親十分疑惑。第二天,父親故意寫了個題目放在書桌上,隨即就出去了。過了一小會兒,返迴來,躡手躡腳地走進書房,他發現兒子正伏在書桌上,文章已經寫了幾行。兒子忽然看見父親,不覺叫出聲來,跪倒在地,求父親免他一死。父親高興地握著他的手說:“我家隻有你這麽一個兒子,既然你會寫文章,這是家門大幸呀,為什麽要躲躲藏藏的呢?”從此,汪秀才更加認真地教兒子讀書。汪可受少年時就中了進士,官做到大同巡撫。


    六、擴寫聊齋誌異之卷十一張氏婦、於子遊、汪可受、王大,樂仲白話文經典故事


    《張氏婦》


    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亂爆發,南方陷入兵荒馬亂之中。在這動蕩的時局裏,有一處小村莊,住著一位名叫張氏婦的女子。


    張氏婦生得端莊秀麗,且聰慧過人。她的丈夫是個老實巴交的農夫,平日裏隻知埋頭耕種,家中雖不富裕,卻也過得安穩。然而,戰火的蔓延打破了這份寧靜。


    亂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村莊裏的人們紛紛逃離,張氏婦和丈夫也打算加入逃亡的隊伍。可就在出發前,丈夫不幸被亂軍所傷,生死未卜。張氏婦強忍悲痛,獨自踏上了逃亡之路。


    一路上,張氏婦風餐露宿,曆經艱辛。她曾多次險些落入亂軍之手,但憑借著機智和勇氣,一次次化險為夷。


    有一天,張氏婦來到了一座廢棄的廟宇。她疲憊不堪,決定在此歇息一晚。廟宇中陰森恐怖,不時傳來怪異的聲響。張氏婦心中害怕,但又無處可去,隻能蜷縮在角落裏。


    深夜,一陣陰風吹過,張氏婦感覺有一雙眼睛在注視著她。她抬頭看去,隻見一個黑影在梁柱間一閃而過。張氏婦驚恐萬分,想要逃離,卻發現門已被鎖上。


    就在這時,那黑影緩緩現身,竟是一個麵目猙獰的惡鬼。惡鬼張牙舞爪地向張氏婦撲來,張氏婦絕望地閉上了眼睛。然而,就在惡鬼快要觸及張氏婦的瞬間,她心中突然湧起一股勇氣。


    她睜開眼睛,大聲嗬斥道:“你這惡鬼,我張氏婦一生從未做過虧心事,你為何要來加害於我?如今這世道,亂軍橫行,百姓受苦,你不去對付他們,卻來欺負我一個弱女子,算什麽本事!”


    惡鬼被張氏婦的氣勢所震懾,竟停下了動作。張氏婦見狀,繼續說道:“你若還有一絲良知,就應當助我逃離這亂世,而非在此作祟。”


    惡鬼沉默片刻,竟緩緩消失了。張氏婦鬆了一口氣,癱坐在地上。


    次日清晨,張氏婦發現門已打開,她感激惡鬼的放過,繼續踏上了逃亡之路。


    經過多日的奔波,張氏婦來到了一座相對安寧的城鎮。她在一家客棧謀得了一份打雜的工作,暫時安頓了下來。


    然而,好景不長。亂軍很快就逼近了這座城鎮,百姓們再次陷入恐慌之中。張氏婦深知,此地不宜久留,她決定離開。


    在離開城鎮的途中,張氏婦遇到了一群同樣在逃亡的百姓。他們結伴而行,相互扶持。其中有一位老者,他告訴張氏婦,前方有一處山寨,可以躲避亂軍。


    張氏婦和眾人曆經艱險,終於來到了山寨。山寨的首領是一位義薄雲天的好漢,他收留了眾人。


    在山寨的日子裏,張氏婦幫助大家做飯洗衣,同時也時刻關注著外麵的局勢。


    終於,戰亂平息,張氏婦踏上了歸鄉之路。當她迴到曾經的村莊時,發現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她沒有放棄,憑借著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重新開始了生活。


    多年後,村莊恢複了往日的繁榮,張氏婦也過上了幸福的晚年。她的故事在當地流傳開來,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傳奇。


    《於子遊》


    在一個寧靜的小鎮上,生活著一位名叫於子遊的書生。於子遊自幼聰慧過人,飽讀詩書,一心渴望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於子遊家境貧寒,但他的父母卻省吃儉用,全力支持他讀書。他每日刻苦攻讀,常常廢寢忘食。


    這一年,科舉考試臨近,於子遊滿懷信心地踏上了赴考之路。一路上,他風餐露宿,卻不曾有絲毫抱怨。


    終於到達京城,於子遊住進了一家簡陋的客棧。考試的日子一天天臨近,他越發勤奮努力,日夜溫習功課。


    考試那天,於子遊沉著冷靜,發揮出色。考試結束後,他滿心期待地等待著放榜的日子。


    然而,放榜之時,於子遊卻名落孫山。他心灰意冷,覺得無顏麵對父母的期望。但他並未放棄,決定留在京城,尋找名師指點。


    在京城的日子裏,於子遊一邊靠替人寫信為生,一邊四處拜訪名師。他的真誠和執著打動了一位退休的大儒,大儒決定收他為徒。


    在大儒的悉心指導下,於子遊的學問日益精進。三年後,又到了科舉之時,於子遊再次踏入考場。


    這一次,他信心滿滿。但考試過程中,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考場中,於子遊鄰座的考生突然病倒,昏迷不醒。於子遊不顧考試時間緊迫,出手相助,將考生救醒。


    然而,因為耽誤了時間,於子遊的答題受到了影響。考試結束,他心中忐忑不安。


    放榜之日,於子遊驚喜地發現自己竟然榜上有名。原來,主考官得知他救人的義舉,對他的品德讚賞有加,破格錄取了他。


    於子遊高中進士,被任命為一方縣令。他上任後,清正廉潔,一心為民。他破除積弊,興修水利,深受百姓愛戴。


    可好景不長,當地的一位惡霸看中了一塊良田,想要據為己有。於子遊堅決不同意,惡霸懷恨在心,勾結朝中權貴,誣陷於子遊貪汙受賄。


    於子遊被革職查辦,身陷囹圄。在獄中,他遭受了種種折磨,但始終堅貞不屈。


    幸運的是,曾經被於子遊救過的那位考生,此時已在朝中為官。他得知於子遊的遭遇後,四處奔走,為他申冤。


    最終,真相大白,於子遊得以平反昭雪,官複原職。


    經過此番磨難,於子遊更加堅定了為百姓謀福祉的決心。他的政績斐然,聲名遠播,成為了百姓心中的好官。


    《汪可受》


    汪可受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家族世代以讀書為榮。他從小就展現出了非凡的聰慧,被家族寄予厚望。


    汪可受勤奮好學,年紀輕輕便已熟讀經典,出口成章。然而,他的求學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一次鄉試中,他因發揮失常而名落孫山。


    這次失敗讓汪可受備受打擊,但他並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他迴到家中,閉門思過,更加刻苦地鑽研學問。


    經過數年的努力,汪可受再次踏上鄉試的考場。這一次,他胸有成竹,答題如流。放榜之日,他終於名列前茅。


    中舉後的汪可受沒有滿足於現狀,而是繼續向更高的目標邁進。他前往京城,參加會試。在京城,他結識了許多誌同道合的學子,彼此交流學問,共同進步。


    會試的競爭異常激烈,但汪可受憑借紮實的學識和出色的才華,成功通過了考試,獲得了殿試的資格。


    殿試之時,皇帝親自出題。汪可受沉著應對,他的見解獨到,文筆優美,深深打動了皇帝。最終,他被欽點為狀元。


    成為狀元的汪可受,被授予官職,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初到任上,便發現當地官場腐敗,百姓生活困苦。


    汪可受決心整頓吏治,他不畏權貴,嚴懲貪汙腐敗的官員。這一舉動引起了當地一些勢力的不滿,他們聯合起來,企圖陷害汪可受。


    在一次辦理案件的過程中,汪可受遭到了惡勢力的誣陷,被停職審查。但他堅信自己的清白,在困境中不屈不撓。


    經過一番調查,真相終於大白。汪可受得以官複原職,並且得到了皇帝的嘉獎。


    此後,汪可受更加盡心盡力地為百姓做事。他推行改革,發展經濟,使得當地百姓的生活逐漸改善。


    然而,汪可受的改革觸動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們暗中勾結,再次設計陰謀。


    這一次,汪可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但就在關鍵時刻,一位曾經受過他幫助的官員挺身而出,為他仗義執言。最終,汪可受化險為夷。


    經過這些波折,汪可受深知官場的複雜和艱難,但他始終堅守初心,為國家和百姓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王大》


    在一個偏僻的山村裏,住著一個名叫王大的青年。王大生性憨厚老實,但卻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


    王大家境貧寒,父母早逝,靠著自己的勤勞在田間勞作,勉強度日。然而,他心中一直懷揣著一個夢想,那就是走出山村,去外麵的世界闖蕩一番。


    有一天,村裏來了一位商人。商人見王大身強力壯,便提議帶他一起去城裏做生意。王大欣然答應,跟著商人踏上了進城的路。


    初到城裏,王大對一切都感到新鮮和好奇。他跟著商人努力學習做生意的竅門,不怕吃苦,任勞任怨。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王大逐漸掌握了一些經商的技巧。他決定自己單幹,於是用積攢下來的錢開了一家小小的雜貨店。


    王大誠信經營,童叟無欺,雜貨店的生意漸漸紅火起來。然而,這卻引起了同行的嫉妒。


    一些心懷叵測的同行聯合起來,故意壓低價格,試圖擠垮王大的店鋪。王大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但他沒有退縮,而是想辦法改進經營策略,降低成本。


    在王大的努力下,雜貨店不僅沒有被擠垮,反而吸引了更多的顧客。他趁機擴大了店鋪的規模,生意越做越大。


    隨著財富的積累,王大的心思也開始變得複雜起來。他渴望結交權貴,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大結識了一位官員。為了討好這位官員,王大不惜花費重金,送上珍貴的禮物。官員收了禮物,答應為王大辦事。


    在官員的庇護下,王大的生意更加順風順水。但他也因此陷入了貪汙腐敗的漩渦,與一些不法之徒勾結在一起。


    好景不長,朝廷開始大力整頓吏治,查處貪汙腐敗。王大所依靠的官員被查處,他也受到了牽連。


    店鋪被查封,財產被沒收,王大一夜之間又變得一無所有。他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之中,想起了自己當初創業時的初心。


    經過一段時間的消沉,王大決定重新振作起來。他迴到了家鄉的山村,開始重新務農。


    在田間勞作的日子裏,王大的心漸漸平靜下來。他明白了財富和地位並不是人生的全部,隻有腳踏實地,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安寧。


    經過多年的辛勤耕耘,王大的農田獲得了豐收。他用自己的勞動成果幫助村裏的貧困人家,贏得了村民們的尊重和讚譽。


    王大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過上了簡單而幸福的生活。


    《樂仲》


    樂仲出生於一個富貴之家,自小衣食無憂,備受寵愛。然而,命運卻在他年少時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父母相繼離世,家族生意也逐漸衰敗。


    失去雙親的庇護,樂仲在家族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親戚們對他百般欺淩,甚至企圖霸占他家的財產。在這艱難的時刻,樂仲沒有屈服,他毅然決定離開這個充滿醜惡的家族。


    孤身一人的樂仲,帶著僅有的一點錢財,開始了流浪的生活。一路上,他風餐露宿,受盡了苦難,但他的內心始終充滿著對未來的希望。


    有一天,樂仲來到了一座寧靜的小鎮。在這裏,他遇到了一位善良的老婦人。老婦人見他可憐,便收留他在家中住下。


    樂仲感激老婦人的恩情,他在鎮子裏找了一份苦力活,努力工作,希望能報答老婦人的收留之恩。


    在小鎮的日子裏,樂仲結識了一位名叫阿秀的女子。阿秀美麗溫柔,心地善良,樂仲對她一見鍾情。而阿秀也被樂仲的真誠和勇敢所打動,兩人漸漸墜入了愛河。


    然而,他們的愛情並沒有得到上天的眷顧。阿秀的父母嫌棄樂仲貧窮,堅決反對他們在一起。為了能夠和阿秀在一起,樂仲決定外出闖蕩,掙得一份家業。


    樂仲告別了阿秀和老婦人,踏上了充滿未知的旅程。他曆經千辛萬苦,終於在一個大城市裏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


    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努力,樂仲很快在生意場上嶄露頭角,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富。


    當他滿懷欣喜地迴到小鎮時,卻發現阿秀已經被迫嫁給了一個富家子弟。樂仲心如刀絞,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


    他決定用自己的財富和智慧,幫助阿秀擺脫不幸的婚姻。經過一番周折,樂仲終於成功地讓阿秀離開了那個富家子弟。


    然而,他們的幸福並沒有持續太久。富家子弟不甘心失去阿秀,勾結當地的惡勢力,對樂仲和阿秀進行報複。


    樂仲和阿秀陷入了極度的危險之中。在關鍵時刻,曾經受過樂仲幫助的一位朋友挺身而出,幫助他們逃離了小鎮。


    樂仲和阿秀開始了新的生活,他們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創業。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但命運似乎還不想放過樂仲。在一次外出途中,樂仲遭遇了強盜,不僅財物被搶,還身受重傷。


    阿秀不離不棄地照顧著他,在阿秀的精心照料下,樂仲終於慢慢康複。


    經曆了這麽多的風風雨雨,樂仲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他和阿秀攜手相伴,度過了平靜而溫馨的餘生。


    七、用不同詞牌名詩詞歌賦解析


    臨江仙·張氏婦之智守陰陽


    亂世紛紜兵禍起,張氏靜慧深藏。柔謀巧設智安邦。坑中懲惡寇,炎日禦狂郎。


    貞烈不輸奇男子,周旋盡顯剛強。陰陽燮理韻流芳。身如鬆柏立,德耀易之芒。


    西江月·於子遊之幻海沉浮


    異境忽臨塵世,於生奇遇參商。位時錯莫夢黃粱,龍域迷蹤飄蕩。


    未悟陰陽變數,終罹禍患乖張。勸君醒眼看興亡,易道玄機昭彰。


    沁園春·汪可受之三生業緣


    三世輪迴,宿債紛紜,孽海泛舟。記前生奪騾,貪嗔引咎;今生啞慧,文運初浮。


    因果綿延,業緣相扣,方信冥冥意韻稠。終醒處,悟禪心善念,易理深求。


    仕途恰似雲流,曆風雨、榮枯眼底收。看世間萬象,皆循定數;人生諸境,盡在爻謀。


    善惡分途,盈虧有數,漫把塵緣細品酬。瞻前路,守正途貞誌,德厚千秋。


    水調歌頭·王大之善惡歧途


    王大邀遊樂,財利誘人昏。燕穀求貸迷障,博戲忘凡塵。趙氏慘遭淩辱,周李同歸冥路,孽報起紛紜。城隍威嚴怒,罪罰鑒貪魂。


    昧心債,終須償,德為根。陰陽同律,善惡昭顯意諄諄。往昔驕奢縱欲,今日窮途困窘,易道豈無存?守正驅邪魅,福澤潤心門。


    如夢令·樂仲之塵世覺禪


    樂仲半生疏放,酒肉且隨豪放。心向佛香焚,卻曆塵緣跌宕。歸妄,歸妄,終悟易禪真象。


    母愛深沉如釀,情債糾纏難諒。南海遇瓊華,相伴清修無妄。無恙,無恙,性善慧根長養。


    詮釋:


    - 《臨江仙·張氏婦之智守陰陽》:開篇描繪出亂世中兵禍肆虐的背景,張氏婦憑借內心的沉靜與智慧潛藏鋒芒,以柔為謀略巧妙應對。“坑中懲惡寇,炎日禦狂郎”具體描述了她懲治清兵的機智手段,既展現其剛強一麵,又遵循陰陽平衡之理,如同在剛硬的戰亂局勢中,以陰柔之法求得生存與正義,她的品德如同鬆柏般堅貞,閃耀著《周易》所蘊含的智慧光芒,體現了陰陽調和、以柔克剛的易理思想在人事中的運用。


    - 《西江月·於子遊之幻海沉浮》:“異境忽臨塵世,於生奇遇參商”勾勒出於子遊在奇異境遇中的人生軌跡,他進入神秘的龍域,卻因未能把握好時機與自身所處位置,在這場奇幻經曆中迷失方向,遭遇禍患。此詞旨在借於子遊的故事警示人們,世間萬物皆受陰陽變數的影響,如同他在龍域的遭遇,未能遵循易道玄機,最終陷入困境,從而勸誡人們應洞察陰陽變化規律,在生活中做出正確抉擇,順應時勢,避免重蹈於子遊的覆轍。


    - 《沁園春·汪可受之三生業緣》:上闋詳述汪可受三生的因果輪迴,前世因貪婪奪騾而種下孽緣,今生雖有啞慧之質,卻在仕途與人生經曆中曆經起伏,這一切皆由前世業障所致,體現出因果相續、業緣交織的道理,正如《周易》所揭示的事物發展皆有其內在規律與定數。下闋進一步闡述在人生的風雨榮枯中,善惡的選擇決定著命運走向,唯有堅守正道、秉持善念,深刻領悟易理中的善惡盈虧之理,才能在複雜的塵世中修德立身,實現人生的價值與超脫,彰顯了易理在人生境界提升方麵的指引作用。


    - 《水調歌頭·王大之善惡歧途》:詞中敘述王大在財利誘惑下,與眾人陷入賭博惡行,從燕穀求貸開始,便一步步陷入迷障,不僅導致趙氏遭受淩辱,自己與同伴也在冥路中受到城隍懲處。這一係列事件深刻反映出善惡有報的道理,正如陰陽同律,不可違背。王大的故事警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一旦背離正道,陷入貪嗔癡念,必將受到懲罰,隻有遵循易道中蘊含的道德準則,堅守善良本心,才能避免走向窮途困窘的惡運,獲得福澤庇佑,體現了易理在道德行為規範與命運關聯上的深刻內涵。


    《如夢令·樂仲之塵世覺禪》:樂仲前半生疏狂不羈,沉浸於酒肉生活,雖內心向佛卻在塵世緣法中曆經波折起伏。“南海遇瓊華,相伴清修無妄”描繪他在人生境遇中逐漸走向修行之路,最終在經曆種種後,領悟到易理與禪意的真諦。其母的愛與他在塵世的情債糾葛,皆是他修行覺悟的機緣,展示了人性在塵世磨礪中迴歸本善、感悟易禪智慧的過程,體現出《周易》與禪學在人生覺悟方麵殊途同歸,引導人們在世俗生活中探尋內心的寧靜與生命的真意,順應自然與道德的法則,實現心靈的升華。


    詮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聊齋誌異蘊哲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ai重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ai重歌並收藏聊齋誌異蘊哲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