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詩詞易理商道:從傳統典故悟商人的天地人智慧


    易理商道吟


    商海行舟易理參,陰陽運化韻中探。


    貨郎擔裏三才契,布賈途間萬象諳。


    時變應機循卦象,德馨載物法坤嵐。


    古今慧悟傳承久,天地人和利澤覃。


    首聯“商海行舟易理參,陰陽運化韻中探”,開篇直接點題,表明在商業的海洋中航行需要參悟《周易》的道理,在詩歌的韻律中探索陰陽變化的奧秘,將商業與易理緊密相連,奠定全詩的基調。


    頷聯“貨郎擔裏三才契,布賈途間萬象諳”,分別選取了“王貨郎”和“布商”的典故。貨郎在走街串巷的經營中,巧妙契合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而布商在奔波的路途上,洞悉了商業萬象中的種種變化,展示了商人在傳統商業活動中對自然規律和社會現象的深刻理解與運用,體現了易理在商業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頸聯“時變應機循卦象,德馨載物法坤嵐”,進一步闡述商業中的易理智慧。一方麵,商人要根據時機的變化遵循卦象所揭示的規律行事,把握市場的動態;另一方麵,要像大地一樣品德高尚、包容萬物,以誠信和寬厚的品德承載商業的發展,這是對《周易》中乾坤兩卦精神的領悟與實踐,也是商業成功和傳承商業文化的關鍵。


    尾聯“古今慧悟傳承久,天地人和利澤覃”,強調從古至今對易理商道的智慧感悟源遠流長,商人隻有遵循天地人和的原則,才能使商業的恩澤廣泛傳播,獲得長久的利益和聲譽,既唿應了前文對易理商道的闡述,又升華了主題,指出這種智慧傳承對於商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以及追求天地人和境界在商業領域的美好願景。


    一、易理商道:從傳統典故悟商人的天地人智慧


    溯源:周易中的商業哲思根基


    周易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其蘊含的陰陽平衡、變易轉化、三才之道(天地人)思想,為商業活動的理解與實踐提供了深邃視角。在八卦的架構中,乾卦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賦予商人在商場拚搏進取的精神動力,如同在變幻莫測的商海中要保持堅定前行的姿態;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則啟示商人誠信經營、包容合作,以寬厚的品德承載商業財富與聲譽,此為商業道德準則的易學根源。


    王貨郎:三才交感下的商業旅程


    王貨郎穿梭於鄉野街巷,其行商軌跡是一場天地人三才的生動演繹。從“天”時看,貨郎需把握四季農時與民俗節慶,春季備耕農具、夏季清涼貨品、中秋月餅模具、年節喜慶物件,應時而動方能貨暢其流,此為順天時得商機。於“地”利而言,熟悉不同村落的物產稀缺與消費偏好,山區多需生活用品,水鄉或重漁具漁具,精準定位銷售區域,是因地製宜的布局智慧。而“人”和則體現在與村民的交往,以質樸誠信、熱情服務建立長久主顧關係,和悅的人際往來讓其聲名遠播,生意綿延,這便是貨郎微觀商業天地裏的“天人合一”實踐,契合周易天地人交感而通泰的理念,其盈利不僅是貨物的差價,更是天時地利人和匯聚的能量迴饋。


    布商:變易之途的堅守與突破


    布商的故事在周易哲學映照下,呈現出商業的變易與不易。布商麵臨市場潮流更迭,時尚風向變幻如卦象流轉,從樸素棉布到華麗綢緞,再到異域花色布料受追捧,這是市場需求的“變”。然而其堅守布業,從選料精良、工藝精湛、尺碼精準等品質把控上執著如初,此為商業本質之“不易”。在長途販運中,應對風雨險阻、匪盜劫掠等外部挑戰,是在困境中尋求生機的“陰極陽生”智慧。布商每一次根據市場風向調整進貨品類,又在品質與信譽上篤定堅守,於變與不變間權衡,恰似周易陰陽互動、剛柔並濟的辯證思維,其商業成就源自對商業規律動態把握中的那份守恆匠心,傳承著古老商業文化中靈活應變又固本守正的精神命脈,在時代浪潮中續寫商業的“易”之華章,以個體商業敘事闡釋著周易商業哲學的深邃與普適,啟迪後世商人在商業征途上平衡變易與恆常,遵循天地人和諧共生的商業至道。


    二、聊齋誌異之卷十《王貨郎》 《布商》原文與白話文故事


    《王貨郎》原文 :


    濟南業酒人某翁,遣子小二如齊河索貰價。出西門,見兄阿大。時大死已久。二驚問:“哥那得來?”答雲:“冥府一疑案,須弟一證之。”二作色怨訕。大指後一人如皂狀者,曰:“官役在此,我豈自由耶!”但引手招之,不覺從去,盡夜狂奔,至泰山下。忽見官衙,方將並入,見群眾紛出。皂拱問:“事何如矣?”一人曰:“勿須複入,結矣。”皂乃釋令歸。大憂弟無資斧,皂思良久,即引二去,走二三十裏,入村,至一家簷下,囑雲:“如有人出,便使相送;如其不肯,便道王貨郎言之矣。”遂去。二冥然而僵。既曉,第主出,見人死門外,大駭。守移時,微蘇;扶入餌之,始言裏居,即求資送。主人難之,二如皂言。主人驚絕,急賃騎送之歸。償之,不受;問其故,亦不言,別而去 。


    《王貨郎》白話文故事 :


    濟南有個賣酒的老頭兒,派他的兒子小二到齊河去收取賒欠的酒錢。小二出西門時遇到了早已去世的哥哥阿大,阿大說陰間有樁疑案需小二去作證,小二雖不情願,但在差役模樣的人逼迫下,還是跟著去了。他們狂奔一整夜到了泰山腳下的官衙,案子卻已結,差役便放小二迴家。阿大擔心小二無路費,差役便領小二到一個村莊,讓他在一家屋簷下等待,若有人出來,讓其相送,若不肯,就說王貨郎讓的。差役走後,小二昏死過去。天亮後主人出來,見此情景十分驚駭,小二蘇醒後說明情況並求主人送他迴家,主人起初為難,聽了小二提及王貨郎後,驚慌失措地趕緊租車馬送他迴去。小二還錢,主人不收,問原因也不說,告辭而去 。


    《布商》原文 :


    布商某,至青州境,偶入廢寺,見其院宇零落,歎悼不已。僧在側曰:“今如有善信,暫起山門,亦佛麵之光。”客慨然自任。僧喜,邀入方丈,款待殷勤。既而舉內外殿閣,並請裝修;客辭以不能。僧固強之,詞色悍怒。客懼,請即傾囊,於是倒裝而出,悉授僧。將行,僧止之曰:“君竭貲實非所願,得毋甘心於我乎?不如先之。”遂握刀相向。客哀之切,弗聽,請自經,許之。逼置暗室而迫促之。適有防海將軍經寺外,遙自缺牆外望見一紅裳女子入僧舍,疑之。下馬入寺,前後冥搜,竟不得。至暗室所,嚴扃雙扉,僧不肯開,托以妖異。將軍怒,斬關入,則見客縊梁上。救之,片時複蘇,詰得其情。又械問女子所在,實則烏有,蓋神佛現化也。殺僧,財物仍以歸客。客益募修廟宇,由此香火大盛。趙孝廉豐原言之最悉。


    《布商》白話文故事 :


    有個賣布的商人到青州境內,偶然走進一座荒廢的寺廟,見其破敗便感慨不已。和尚見狀請求他出資修建山門,布商爽快答應,和尚殷勤款待後,又讓他裝修內外殿閣,布商推辭,和尚卻蠻橫強迫,布商害怕,隻好傾囊相授。剛要走,和尚卻懷疑布商不甘心,欲殺他,布商哀求無果,隻好請求自殺,和尚將其逼入暗室催促自盡。此時,防海將軍路過,見紅衣女子進僧舍生疑,入寺搜尋,在暗室發現布商上吊,救醒後查明實情,殺了和尚,歸還財物。布商感激神佛救命,募資修廟,寺廟香火因此大盛。


    三、易理鑒商:《聊齋》中商者的天地人洞察


    陰陽之辨:機遇與風險的並存


    在《王貨郎》中,貨郎小二被兄長亡魂帶去陰間作證,這一意外事件如同陰陽轉換中不可測的“變爻”。從商業視角看,這是突如其來的風險,打破了其原本平穩的收賬行程,此為“陰”象;然而在返程途中,因“王貨郎”之名而獲陌生村主相助得以歸家,恰似“陰極陽生”,困境中孕育出轉機。《布商》裏,布商本懷善念修繕寺廟,卻遇惡僧相逼,善舉得惡報是陰陽失衡的表象;但後續被將軍解救且財物歸還,又實現了陰陽的再次調和,這一係列波折展現了商業環境中機遇與風險的瞬息萬變與相互依存,正如周易陰陽對立又統一之理,商人需敏銳洞察其中轉機。


    三才之道:行商的綜合考量


    天時之察


    《王貨郎》裏,小二出門收賬的時間選擇、行程中的日夜兼程,乃至在陰間恰逢案件完結得以脫身,都暗合天時。若在不同時令或時辰出門,可能遇不到兄長亡魂之事,也難以在恰當節點迴家,這反映出商人的活動節奏與天時的微妙聯係,順應天時才能在商業旅程中避開不必要的麻煩,把握合適的時機。


    地利之應


    對於布商而言,踏入青州境內的廢棄寺廟這一地點,本是地利上的偶然,卻成為命運轉折之地。寺廟的荒廢是地利劣勢,卻引發了後續與和尚的糾葛以及將軍的解救等事件,說明商人在經營活動中對所處地域環境的選擇和適應至關重要,不同地域蘊含著不同的商業機遇與挑戰,需精準把握地利因素,趨利避害。


    人和之維


    王貨郎故事中,小二與兄長雖陰陽兩隔,但兄長為其路費擔憂、差役的引導以及村主最終的相助,都是人和的體現;布商修繕寺廟本是結善緣之舉,雖被惡僧破壞,卻又因將軍秉持正義而獲救,這反映出商業往來中人際關係的複雜與關鍵。商人既要廣結善緣,積累人脈資源,又要防範人心險惡,以誠信仁義待人,構建和諧穩定的人際網絡,方能在商業浪潮中獲得支持與助力,順遂前行。


    變易與不易:堅守商業本心


    從《布商》可見,市場環境如寺廟從荒廢到可能因修繕而香火旺盛一般不斷變化,布商的遭遇也在短時間內急轉直下又柳暗花明,這是商業之“變易”。然而,布商最初修繕寺廟的善念以及對自身財物安全的本能訴求,是其人性和商業本質的“不易”之處。在商業活動中,盡管市場潮流、經營條件等因素持續變化,商人應堅守誠信經營、追求合理利益等商業根本原則,不隨波逐流,方能在變幻莫測的商海中穩住根基,以不變應萬變,如同周易所揭示的宇宙萬物永恆變化中的不變規律,把握商業發展的本質方向,實現長久的商業繁榮與傳承。


    四、聊齋誌異之卷十《王貨郎》 《布商》擴寫經典白話文故事


    《王貨郎的命運沉浮》


    在繁華的古代城鎮中,王貨郎的身影穿梭於大街小巷。他挑著那副沉甸甸的擔子,擔子上琳琅滿目的貨物是他生活的希望,也是他夢想的寄托。


    王貨郎名叫王順,是個樸實而勤勞的人。他麵容憨厚,眼神中卻透著一股堅定和機靈。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小鎮的石板路上,王順便已經整理好貨物,準備開始一天的奔波。


    這一天,王順來到了一個陌生的村落。村落雖小,卻充滿了生機。他的吆喝聲在村頭響起,瞬間吸引了眾多村民的目光。


    一位老者慢慢踱步而來,仔細端詳著王順擔子上的貨物。他拿起一把精致的梳子,眼中流露出喜愛之色。王順見狀,趕忙熱情地介紹道:“老人家,這梳子可是用上等的木材製作,梳齒光滑,不傷頭皮。”老者微笑著點點頭,與王順開始討價還價。


    在這看似平常的交易中,王順卻感受到了一種別樣的氛圍。老者的每一句話都似乎蘊含著深意,讓他不禁陷入沉思。


    交易結束後,王順繼續前行。然而,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的生意卻遭遇了一連串的挫折。原本暢銷的貨物突然無人問津,天氣也變得惡劣起來,連續的暴雨讓他的行程變得艱難無比。


    困惑不已的王順在夜晚借宿於一座破舊的廟宇。廟宇中供奉著一尊古老的神像,王順在神像前虔誠地祈禱,希望能得到指引。


    就在他半夢半醒之間,一個神秘的聲音在他耳邊響起:“陰陽變化,福禍相依。”王順猛地驚醒,迴想起這段時間的經曆,他開始思考這其中的深意。


    他意識到,自己之前的順利或許讓他過於自信,而忽略了潛在的風險。於是,王順決定重新審視自己的貨物和銷售策略。


    他開始更加注重貨物的品質和多樣性,不再僅僅追求數量。同時,他也學會了觀察市場的變化,根據不同的地點和人群調整貨物的種類和價格。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王順的生意逐漸有了起色。他的名聲也在周邊的村鎮中傳播開來,人們都知道有一個誠實、聰明的王貨郎。


    然而,命運的考驗並未就此結束。一次,王順在前往一個偏遠小鎮的途中遭遇了劫匪。劫匪們搶走了他的大部分貨物和錢財,讓他陷入了絕境。


    但王順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想起了周易中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決定重新振作起來。他憑借著自己的人脈和信譽,向朋友們借了一些資金,重新采購貨物,再次踏上了貨郎之路。


    在這個充滿波折的過程中,王順逐漸領悟到了周易哲學中的天地人之道。他明白了人生就像陰陽的交替,有順境也有逆境,隻有保持平和的心態,不斷努力和適應變化,才能在命運的沉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布商的奇幻之旅》


    在繁華的商業都市,有一位名叫李興的布商。他經營著一家頗具規模的布店,以優質的布料和誠信的經營在業內享有盛譽。


    這一天,李興收到了一封來自遠方的邀請函。邀請他前往一個神秘的地方進行一場布料交易。據說,那裏有著世間罕見的珍貴布料,隻要能夠成功交易,他的布店將迎來前所未有的輝煌。


    李興心動了,他決定踏上這充滿未知的旅途。


    他帶著幾名得力的夥計,帶著滿滿的希望和憧憬,出發了。一路上,他們穿越了山川河流,曆經了風雨的洗禮。


    在一個偏僻的小鎮,李興遇到了一位古怪的老人。老人穿著破舊的衣衫,卻有著一雙銳利的眼睛。他看著李興的車隊,緩緩地說道:“此去路途艱險,需小心謹慎。”李興心中一凜,但並未太在意。


    然而,隨著路程的推進,李興逐漸發現了不對勁。原本平坦的道路變得崎嶇難行,天氣也變得異常詭異,時而烈日炎炎,時而狂風暴雨。


    更糟糕的是,他們在一個山穀中迷失了方向。四周是高聳的山峰,雲霧繚繞,讓人分不清東南西北。李興開始感到焦慮,他的夥計們也人心惶惶。


    就在這時,李興想起了周易中所說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他決定不再盲目地尋找出路,而是靜下心來觀察周圍的環境。


    經過仔細的觀察,他發現山穀中有一條小溪,溪水的流向或許能指引他們走出困境。於是,李興帶領著夥計們沿著小溪前行,終於走出了山穀。


    經過漫長的旅途,他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那是一個隱藏在深山中的村落,村落中的人們都以織布為生,他們所織出的布料精美絕倫,讓李興驚歎不已。


    然而,交易的過程並不順利。村落的首領提出了苛刻的條件,要求李興必須用同等價值的物品來交換布料。李興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他在村落中發現了一本古老的書籍,書籍中記載了關於布料製作的獨特工藝和周易哲學的相關內容。李興如獲至寶,他認真研讀,從中得到了啟發。


    他決定用自己的誠意和智慧來打動村落的首領。他向首領講述了自己的經營理念和對布料的熱愛,並且承諾會將這裏的布料推廣到更廣闊的市場,讓更多的人欣賞到這些美麗的作品。


    首領被李興的真誠所打動,最終同意了交易。李興帶著珍貴的布料踏上了歸程。


    這次奇幻的旅途讓李興深刻地體會到了周易哲學的奧秘。他明白了在商業交易中,不僅要有敏銳的眼光和果斷的決策,更要有誠信和智慧,才能在複雜的環境中立足和發展。


    五、用不同詞牌名詩詞歌賦解析


    《如夢令·王貨郎奇遇》


    常記王貨郎事,小二途中逢魅。冥府案相牽,一夜狂奔心惴。驚畏,驚畏,終得貴人相濟。


    此詞以《如夢令》的短小精悍,描繪了王貨郎中小二的離奇遭遇。“常記”一詞開篇,點明故事的難忘,如同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般,以迴憶的形式展開。小二出門收賬卻遇兄長亡魂帶其至陰間作證,“逢魅”一詞形象地寫出了這種超自然事件的詭異。“一夜狂奔心惴”則生動地表現出小二的驚恐不安。最後“終得貴人相濟”又體現了故事的轉機,如同詞牌本身所蘊含的那種曲折變化的意境,在簡短的篇幅中展現出故事的跌宕起伏。


    《破陣子·布商之難》


    布商青州遭厄,善心卻遇兇僧。強索錢財施惡念,逼命危亡意難平。幸逢將軍行。 廟宇重修香火,神佛顯化恩情。商海無常多險阻,善惡到頭終有評。傳奇自此興。


    《破陣子》節奏明快有力,適合描繪布商的這段驚險經曆。上闋以“布商青州遭厄”直敘其事,“善心卻遇兇僧”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布商的不幸。“強索錢財施惡念,逼命危亡意難平”具體描寫了和尚的惡行,展現出緊張的衝突。下闋“幸逢將軍行”使情節急轉,如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的轉折一般,帶來希望。“廟宇重修香火,神佛顯化恩情”則體現了故事的圓滿結局,也寓意著善惡有報。最後“商海無常多險阻,善惡到頭終有評”升華主題,點明商道中雖充滿風險,但善惡終會分明,如同破陣子詞牌所傳達的那種壯誌豪情與對正義的堅信。


    《清平樂·商道之悟》


    商途漫漫,善惡皆相伴。王貨郎中驚與歎,布商難平恩怨。 修心方得安寧,神佛或佑虔誠。誠信經營為本,方能行穩途明。


    《清平樂》詞風清新淡雅,以此來表達從這兩則故事中獲得的商道感悟。上闋“商途漫漫,善惡皆相伴”概括了兩篇故事中所展現的商業環境的複雜性,王貨郎的奇遇與布商的遭遇都體現了善惡交織。“驚與歎”“難平恩怨”則進一步強調了故事中的情感衝突和曲折情節。下闋則轉向感悟,“修心方得安寧,神佛或佑虔誠”既體現了一種精神寄托,又暗示了在商業活動中保持良好品德的重要性。最後“誠信經營為本,方能行穩途明”直接點明商道的核心,隻有堅守誠信,才能在漫長的商途中走得平穩、光明,正如清平樂詞牌所營造的那種平和、深遠的意境,給人以啟示和思考。


    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聊齋誌異蘊哲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ai重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ai重歌並收藏聊齋誌異蘊哲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