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詩詞以易理參詳民間故事:洞見生活本真與文化真意


    易理照民故


    易理昭昭歲月長,民間故事韻含章。


    農桑循道知時變,市井依緣識事常。


    善舉張公承德厚,靈思牧子顯心光。


    古風雅意傳精義,萬象紛紜入錦章。


    詮釋


    首聯“易理昭昭歲月長,民間故事韻含章”,開篇點題,表明古老的周易之理如明燈照亮漫長歲月,而民間故事蘊含著如優美文章般的深刻意韻,二者緊密相連,為全詩奠定基調。


    頷聯“農桑循道知時變,市井依緣識事常”,描繪農婦的故事如同農桑之事遵循自然規律(易理中的天時變化),知曉時節更替而勞作生息;同時金陵等地的市井故事反映出民間人際關係與諸事發展皆有其因緣常理,如同易理所揭示的世間規律,體現了民間生活與易理在生活節奏和事理邏輯上的契合。


    頸聯“善舉張公承德厚,靈思牧子顯心光”,用“張不量”的善舉彰顯其品德之寬厚善良,契合易理中的坤德載物精神;而“牧豎”憑借機智聰慧展現出人性的靈慧光芒,也暗合易理中的簡易之智,從人物品德和智慧角度闡述民間故事所蘊含的易理精神內涵。


    尾聯“古風雅意傳精義,萬象紛紜入錦章”,總結全詩,說明這些帶著古樸之風與優雅意趣的民間故事傳承著易理精要,世間萬象雖繁雜卻都能被納入如錦繡華章般的故事之中,強調民間故事承載易理、展現生活百態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價值,升華主題,使整首詩結構完整、表意連貫,充分詮釋了以易理參詳民間故事所洞見的生活本真與文化真意。


    一、以易理參詳民間故事:洞見生活本真與文化真意


    於華夏文化的廣袤星空中,周易哲學宛如一顆亙古長明的璀璨星辰,其深邃的天地人三才之道,熠熠生輝,照亮了華夏民族的精神原鄉,成為民間生活故事生長與傳承的深厚文化土壤。


    《農婦》之篇,恰似一幅質樸的田園織錦,農婦依四時而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順應天時,盡顯生活智慧。此中蘊含著周易“時”之哲思,農婦於歲月輪轉間,把握農時,恰如易理順應天時,方得歲稔年豐,這是人與天時的和諧交響,展現出平凡百姓在自然律動中的生存哲慧,於一飲一啄間,流淌著生命本真的質樸與堅韌,而此故事代代相傳,便是民間文化傳承中生活智慧的火種延續。


    白話文故事


    《春之希望》


    在一個寧靜的小鄉村,有一位名叫秀蘭的農婦。她的身影總是穿梭在那片廣袤的田野之間,仿佛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


    每到春天,當第一縷春風拂過大地,秀蘭便早早地開始了她一年的勞作。她深知,春耕是一年收成的開端,絲毫不敢懈怠。清晨,天色還隻是微微泛白,秀蘭就已經扛著鋤頭,走向那片沉睡了一冬的土地。


    她熟練地翻耕著土地,每一下鋤頭的揮動都帶著堅定的力量和對豐收的期待。田邊的野花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也在為她加油鼓勁。秀蘭一邊勞作,一邊感受著大地逐漸蘇醒的生機,心中充滿了喜悅。


    播種的日子裏,秀蘭精心挑選著每一粒種子,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小心翼翼。她按照祖輩們傳下來的經驗,根據土地的墒情和氣候的變化,合理安排著各種作物的種植。周易中“時”的哲思,早已深深地印刻在她的心中。


    她知道,隻有順應天時,才能讓這些種子在土地裏茁壯成長。當最後一粒種子播下,秀蘭直起腰,望著眼前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相信,在大自然的眷顧和自己的辛勤耕耘下,今年一定會是一個豐收年。


    日子一天天過去,幼苗從土地裏探出了嫩綠的腦袋,秀蘭又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管理。除草、施肥、澆水,每一項工作都做得一絲不苟。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幼苗們茁壯成長,仿佛在向她展示著生命的力量。


    《夏之耕耘》


    隨著夏日的來臨,陽光變得越發熾熱,田野裏的莊稼也進入了快速生長的階段。秀蘭的勞作更加繁忙了。


    夏日的清晨,露水還未完全消散,秀蘭就已經來到了田間。她仔細地查看每一株莊稼的生長情況,及時拔掉那些影響莊稼生長的雜草。汗水順著她的額頭流下,浸濕了她的衣衫,但她的目光始終專注而堅定。


    中午時分,驕陽似火,秀蘭也沒有停下腳步。她挑著水桶,為莊稼澆水,確保它們在炎熱的天氣裏能夠得到充足的水分。每一滴水的落下,都仿佛是她對土地的深情訴說。


    除了除草和澆水,秀蘭還要時刻留意莊稼是否受到病蟲害的侵襲。一旦發現問題,她會立刻采取措施,用自製的草藥或者傳統的方法進行防治。她深知,在這個關鍵的時期,任何一點疏忽都可能導致前功盡棄。


    夜晚,當人們都在享受著涼爽的微風,進入甜美的夢鄉時,秀蘭卻還在油燈下,翻閱著那本已經泛黃的農書,思考著如何更好地應對夏日裏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她的心中隻有一個念頭,那就是讓莊稼茁壯成長,迎來一個豐收的秋天。


    在秀蘭的辛勤耕耘下,莊稼在夏日裏茁壯成長,綠油油的一片,充滿了生機和希望。


    《秋之收獲》


    金秋時節,田野裏一片金黃,沉甸甸的稻穗低垂著頭,仿佛在向秀蘭訴說著豐收的喜悅。


    秀蘭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這是她一年辛勤勞作的成果。她帶著家人和鄰裏們,手持鐮刀,走進了那片金色的海洋。


    收割的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秀蘭動作熟練,鐮刀在她手中飛舞,發出“唰唰”的聲響。她一邊收割,一邊叮囑大家要小心,不要遺漏了任何一粒糧食。


    稻穀被一擔擔地挑迴了村裏的曬場,秀蘭又忙著晾曬、脫粒。整個曬場上彌漫著稻穀的清香,那是勞動的芬芳。


    除了稻穀,地裏的瓜果蔬菜也都迎來了豐收。秀蘭精心挑選著成熟的果實,一部分留作自家食用,一部分則準備拿到集市上去賣。


    收獲的季節總是忙碌而充實的,秀蘭每天都從早忙到晚,但她的心中充滿了幸福和滿足。她知道,這些收獲不僅是她一家的生計,更是對她一年來順應天時、辛勤勞作的最好迴報。


    夜晚,當一切都安靜下來,秀蘭坐在院子裏,望著那滿滿一倉的糧食,心中充滿了感慨。她想起了祖輩們傳下來的關於周易“時”的哲思,正是這份對天時的順應,讓她在這片土地上收獲了富足和安寧。


    《冬之蓄藏》


    冬天的腳步悄然來臨,大地陷入了一片寂靜。秀蘭的生活卻並未因此而變得清閑。


    收獲的糧食和果蔬需要妥善儲存,以應對漫長的冬季和來年的春荒。秀蘭將糧食分類整理,放進幹燥的糧倉裏,還在周圍放置了防蟲防潮的草藥。


    那些新鮮的果蔬,一部分被醃製起來,做成美味的鹹菜和果醬;一部分則被埋在地下,保持著新鮮和甜美。


    除了儲存食物,秀蘭還利用冬天的時間修補農具、製作新衣。她坐在溫暖的爐火旁,一針一線地縫補著,為家人準備著溫暖的衣物。


    同時,秀蘭也沒有忘記學習和交流。在冬日的閑暇時光裏,她會與村裏的其他農婦們聚在一起,分享一年來的種植經驗和生活心得。大家圍坐在一起,講述著過去的故事,憧憬著未來的美好。


    秀蘭深知,冬天是休養生息的季節,也是為來年做準備的季節。她在這寧靜的時光裏,積蓄著力量,等待著春天的再次到來。


    而她順應天時、勤勞質樸的生活智慧,也在這一次次的四季輪迴中,傳承給了下一代。就像那永不熄滅的火種,照亮了鄉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傳承的智慧》


    歲月流轉,秀蘭的孩子們漸漸長大。在秀蘭的言傳身教下,他們也學會了順應天時、勤勞耕耘的生活之道。


    大兒子繼承了家裏的農田,他像母親當年一樣,用心對待每一寸土地,每一個季節。二女兒則學會了母親醃製果蔬、製作衣物的手藝,將家裏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


    隨著時代的變遷,村子裏也迎來了一些新的變化。現代化的農業技術開始引入,一些年輕人開始向往外麵的世界。然而,秀蘭家始終堅守著那份對土地的深情和對傳統智慧的尊重。


    秀蘭常常把孩子們召集在一起,講述著自己年輕時的故事,教導他們無論世界如何變化,都不能忘記與天時和諧相處的道理。


    在秀蘭的影響下,村裏的許多年輕人也開始重新審視傳統的農耕文化,將現代技術與古老的智慧相結合,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


    而秀蘭的故事,也成為了村子裏代代相傳的佳話。每當春天來臨,人們在田間勞作時,仿佛都能看到秀蘭的身影,聽到她那充滿智慧的話語。那份對自然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在一飲一啄間流淌著的生命本真的質樸與堅韌,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心中,成為了民間文化傳承中最寶貴的財富。


    《金陵乙》宛如一幅市井浮世繪,金陵街巷中的人情冷暖、善惡紛爭,勾勒出民間生活的複雜紋理。此間人際關係的糾葛與平衡,暗合周易陰陽交感、變動不居之理。人物的悲歡離合、恩義情仇,在街巷的煙火中交織,恰似陰陽的此消彼長,反映出民間社會在人事紛擾中遵循的一種內在秩序,故事的流傳則是對這種民間生活秩序與人際規範的文化傳承,如易理在人事萬象中的世俗映照。


    《郭安》猶如一麵鏡子,映照出民間諸事紛擾下人們解決問題的曲折路徑,凸顯生活的複雜多麵。其中蘊含著周易的“變易”思想,麵對生活難題,人們的權衡取舍、機變應對,是在複雜情境下對生活變數的接納與轉化,傳承著民間應對生活挑戰時靈活變通的文化基因,這些故事成為後世麵對生活困境時可資借鑒的民間智慧寶庫,延續著民間在世事變幻中求存求進的精神脈絡。


    《張不量》則似一泓清泉,潤澤著人心的善念。張不量的樂善好施,在災年中為鄰裏解困,彰顯著人性的良善光輝,此乃周易“坤德”之厚載,順應人道的慈悲為懷。這種善良互助的品質在故事中得以傳頌,是民間文化傳承中人性之美的接力,讓仁愛之德在百姓生活中代代相繼,如暖陽照亮歲月,成為凝聚民間社會的溫暖力量,也是人道精神在民間的生動實踐與傳承典範。


    《皂隸》仿若一幅底層社會的素描,皂隸的平凡日常與所處環境,揭示了民間小人物在社會秩序中的掙紮與順應。從周易視角看,這是個體在天地秩序下的生存狀態呈現,其生活細節與社會層級的互動,反映出“位”與“時”的微妙關係,如同六爻的位置與變化,傳承著民間對社會階層認知以及在有限境遇中安身立命的文化內涵,使後人得以窺探往昔民間小人物的生活百態與命運軌跡。


    《牧豎》恰似一首清新的牧歌,牧童於山野間放牧嬉戲,巧用智謀應對生活小插曲,洋溢著生活的天然之趣。此中蘊含著周易的簡易之道,牧童以純真質樸之心,運用簡單直接的智慧化解問題,迴歸生活最初的單純與靈動,這種趣味橫生的故事傳承,是民間對生活本真樂趣的珍視與傳遞,讓後世在歲月長河中仍能捕捉到那份源自民間生活的質樸歡樂,守護著民間文化中對生活熱愛的初心。


    《沅俗》仿若一幅地域風情畫軸,徐徐展開沅地獨特的風俗畫卷,呈現民間生活與地域文化的交融共生。此乃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微觀體現,沅地的民俗傳統、生活習性,是在特定地域環境下形成的人文風貌,這些故事承載著地域文化傳承的使命,使一方水土的文化根脈在民間敘事中綿延生長,彰顯著地域文化在民間生活中的獨特價值與頑強生命力。


    《藥僧》恰似一味生活的苦藥良方,通過藥僧的行跡與民間醫藥觀念的交織,折射出民間生活對健康與治愈的探索。這其中蘊含著周易對生命規律的認知和順應,藥僧的醫術與藥理,如同對人體生命陰陽調和的實踐,而故事的傳承則是民間在健康生活追求上的文化沉澱,傳遞著先輩們在生活中積累的養生智慧與生命關懷,在民間文化傳承中守護著生命健康的知識火種,為後世的生活福祉提供滋養。


    這些民間故事,於周易哲學的熠熠光輝下,閃耀著生活的真諦與文化傳承的魅力,它們是民間文化的活水源泉,滋養著華夏民族的心靈家園,讓天地人之道的奧秘在百姓日用而不覺中得以延續和升華,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長河中永不幹涸的涓涓細流,流淌著生活的智慧、人性的光輝、社會的秩序與文化的力量,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二、聊齋誌異之卷九《農婦》《金陵乙》《郭安》《張不量》《皂隸《牧豎》《沅俗》《藥僧》原文與白話文故事


    《農婦》


    原文:邑西磁窯塢有農人婦,勇健如男子,輒為鄉中排難解紛。與夫異縣而居。夫家高苑,距淄百餘裏;偶一來,信宿便去。婦自赴顏山,販陶器為業。有贏餘,則施丐者。一夕與鄰婦語,忽起曰:“腹少微痛,想孽障欲離身也。”遂去。天明往探之,則見其肩荷釀酒巨甕二,方將入門。隨至其室,則有嬰兒繃臥。駭問之,蓋娩後已負重百裏矣。故與北庵尼善,訂為姊妹。後聞尼有穢行,忿然操杖,將往撻楚,眾苦勸乃止。一日,遇尼於途,遽批之。問:“何罪?”亦不答,拳石交施,至不能號,乃釋而去。 異史氏曰:“世言女中丈夫,猶自知非丈夫也,婦並忘其為巾幗矣。其豪爽自快,與古劍仙無殊,毋亦其夫亦磨鏡者流耶?”.


    白話文:淄川城西的磁窯塢有一位農家婦人,勇猛健壯如同男子,常為鄉裏調解糾紛。她和丈夫分居兩縣,丈夫家在高苑縣,距淄川一百多裏,偶爾來住兩宿就走。農婦到顏山販賣陶器,有盈餘就施舍給乞丐。一天晚上,她與鄰婦說話時說肚子疼,孩子要出生了,便離開。天亮後鄰婦去看,她肩挑兩個釀酒巨甕剛要進門,屋裏還有個嬰兒。原來她分娩後已負重百裏。她曾與北庵尼姑交好,後聽說尼姑穢亂,要去打她,眾人勸阻才罷。一日遇尼姑,她上前就打,尼姑問罪,她不答,拳打石砸,直到尼姑叫不出聲才走。異史氏說,都說女中丈夫還知自己非男,這農婦卻忘了自己是女子,其豪爽與劍仙無異,難道她丈夫也是磨鏡之類的人.


    《金陵乙》


    原文:金陵賣酒人某乙,每釀成,投水而置毒焉,即善飲者,不過數盞,便醉如泥。以此得中山之名,富致巨金。早起,見一狐醉臥槽邊,縛其四肢。方將覓刃,狐已醒,哀曰:“勿見害,請如所求。”遂釋之,輾轉已化為人。時巷中孫氏,其長婦患狐為祟,因問之,答雲:“是即我也。”乙窺婦娣尤美,求狐攜往,狐難之。乙固求之。狐邀乙去,入一洞中,取褐衣授之,曰:“此先兄所遺,著之當可去。”既服而歸,家人皆不之見,襲常衣而出,始見之。大喜,與狐同詣孫氏家。見牆上貼巨符,畫蜿蜒如龍。狐懼曰:“和尚大惡,我不往矣!”遂去。乙逡巡近之,則真龍盤壁上,昂首欲飛,大懼亦出。蓋孫覓一異域僧,為之厭勝,授符先歸,僧猶未至也。次日,僧來,設壇作法。鄰人共觀之,乙亦雜處其中。忽變色急奔,狀如被捉,至門外,踣地化為狐,四體猶著人衣。將殺之。妻子叩請。僧命牽去,日給飲食,數月尋斃.


    白話文:金陵賣酒人某乙,酒釀成後兌水放毒,即使善飲者喝幾杯就醉,因此酒有了名聲,他也發了財。一天早上,他見一隻狐狸醉倒在酒槽邊,綁了狐狸四肢,剛要找刀,狐狸醒了哀求,他便放了狐狸,狐狸變成了人。當時巷中孫家大媳婦被狐祟擾,乙問狐狸,狐狸承認是它。乙見孫家二媳婦美,求狐狸帶他去,狐狸起初不肯,經乙強求,狐狸帶他進洞,給了他一件褐衣,穿上後家人看不見,換迴常衣才看見。他與狐狸去孫家,見牆上巨符像龍,狐狸害怕不敢去,乙湊近看,見真龍盤壁,嚇得也跑了。原來孫家請了異域僧驅魔,僧給符先迴,次日僧來設壇作法,乙在人群中,忽然變色奔逃,到門外變成狐狸,和尚要殺,妻子求情,和尚讓牽走,喂了幾個月後狐狸死了.


    《郭安》


    原文:孫五粒,有僮仆獨宿一室,恍惚被人攝去。至一宮殿,見閻羅在上,視之曰:“誤矣,此非是。”因遣送還。既歸,大懼,移宿他所。遂有僚仆郭安者,見榻空閑,因就寢焉。又一仆李祿,與僮有夙怨,久將甘心,是夜操刀入,捫之,以為僮也,竟殺之。郭父鳴於官。時陳其善為邑宰,殊不苦之。郭哀號,言:“半生止此子,今將何以聊生!”陳即以李祿為之子。郭含冤而退。此不奇於僮之見鬼,而奇於陳之折獄也。濟之西邑有殺人者,其婦訟之。令怒,立拘兇犯至,拍案罵曰:“人家好好夫婦,直令寡耶!即以汝配之,亦令汝妻寡守。”遂判合之。此等明決,皆是甲榜所為,他途不能也。而陳亦爾爾,何途無才.


    白話文:孫五粒的僮仆獨自睡在一室,恍惚被人捉走,見到閻羅王,閻羅王說弄錯了又送他迴來。僮仆害怕,換地方睡,郭安睡了他的床。另一個仆人李祿與僮仆有仇,夜裏摸黑進屋將郭安誤殺。郭安父親報官,縣令陳其善不在意,郭父哭訴,陳縣令竟判李祿做郭父之子,郭父含冤而退。此事奇在陳縣令斷案方式。濟南西部某縣有殺人案,縣令抓來兇犯,判他配給死者妻子,讓其妻子守寡。這種荒唐的明決,都是進士出身的官員所為,陳縣令也是如此.


    《張不量》


    原文:有一個商人一天來到直隸地界時忽然下起了大雨冰雹,他便趴在莊稼地裏避雨。聽到空中有人說這是張不量的田,不要傷了他的莊稼。商人心想:張氏既然不良,為什麽反倒要佑護他?雹子停了,商人進了村子查訪那個姓張的人,並問他取名的含義。原來張不量一向富裕,積存了很多糧食。每年春天貧民都來借貸,秋天還糧時張家不計較還迴多少,都照樣收進,從來不用鬥斛來量。因此人們稱他為不量,不是不良。大家趕到田裏察看,隻見別人田裏的莊稼被雹子打得如亂麻一般,隻有張家的田裏莊稼完好無損.


    白話文:一位商人在直隸地界遇雨雹,躲在莊稼地時聽到空中說別傷張不量的莊稼,他以為張不量是壞人。雹停後,他進村詢問,得知張不量富裕且積存糧食多,每年春天貧民來借糧,秋天還糧時張家不計較數量照收,所以叫張不量而非不良。人們到田裏查看,發現隻有張家的莊稼完好無損.


    《皂隸》


    原文:萬曆間,曆城令夢城隍索人服役,即以皂隸八人書姓名於牒,焚廟中;至夜,八人皆死。廟東有酒肆,肆主故與一隸有素。會夜來沽酒,問:“款何客?”答雲:“僚友甚多,沽一尊少敘耳。”質明,見他隸皆死,大駭,谘白令。令亦駭,重恤之。募隸以代,訖無應者。久之,忽一赴縣自投,自言:“為役有日矣。昨見牌上誤書賤名,遂不敢不來。”令視其名,果誤,欲卻之,則已無及。遂令入役。 然甚苦之,往往笞撻,輒唿雲:“人生一樂事,莫若處高堂,置美酒,擁麗人,而列屋閑之。即有死,死亦不惡。胡為日夕營營,乃作牛馬走乎?”令聞之,頗心折,然亦未便即放。一日,令方慮囚,其人又大唿曰:“公決人,日數十,寧無冤者?陰曹之役,恐不免耳。”令怒,撻之二十,竟逐去。自是,邑中稍安。後十餘年,令入為司理,宿館驛,見一人縗服來謁,視之,乃昔所逐皂隸也。問何事,曰:“役於城隍,稔聞公名,故來相迎。”令大懼,尋卒。


    白話文:萬曆年間,曆城縣令夢到城隍索要服役之人,便將八個皂隸姓名寫在牒文上,在廟中焚燒,當晚八人都死了。廟東有個酒肆,店主與一皂隸相識,夜裏皂隸來買酒說有很多同僚要小聚。天亮後,店主見其他皂隸死了,告知縣令,縣令撫恤死者並招募替代者,卻無人應征。很久之後,有一人主動來縣衙,說見牌上誤寫了自己名字,不敢不來。縣令見果然寫錯,但已無法拒絕,隻好讓他服役。這人常被縣令笞撻,他總說:“人生樂事是在高堂置美酒擁麗人,即使死也不怕,為何要做牛做馬?”縣令聽了心動,但未放他走。一天縣令審囚犯時,他又大喊說縣令每日決囚眾多,恐有冤案,自己在陰曹服役難免。縣令怒打他二十板趕走了他。此後邑中稍安。十多年後,縣令任司理,在館驛遇一穿喪服的人來謁見,竟是那皂隸,說在城隍處服役,來迎接縣令。縣令大懼,不久便死了 。


    《牧豎》


    原文:兩牧豎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謀分捉之。各登一樹,相去數十步。少頃,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倉皇。豎於樹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聞聲仰視,怒奔樹下,號且爬抓。其一豎又在彼樹致小狼鳴急。狼輟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跑號如前狀。前樹又鳴,又轉奔之。口無停聲,足無停趾,數十往複,奔漸遲,聲漸弱;既而奄奄僵臥,久之不動。豎下視之,氣已絕矣。今有豪強子,怒目按劍,若將搏噬;為所怒者,乃闔扇去。豪力盡聲嘶,更無敵者,豈不暢然自雄?不知此禽獸之威,人故弄之以為戲耳。


    白話文:兩個牧童進山到狼穴,穴中有兩隻小狼,二人商量各捉一隻,分別爬上相距數十步的樹。不久,大狼迴來,進穴不見小狼,十分驚慌。樹上牧童扭小狼蹄耳讓它嗥叫,大狼聞聲奔到樹下號叫抓爬。另一樹上的牧童也讓小狼急叫,大狼又奔過去,如此反複數十次,大狼奔跑漸慢,叫聲漸弱,最後奄奄一息僵臥不動。牧童下來看,大狼已死。如今有豪強子弟,怒目按劍想搏鬥噬人,被怒者關門離去,豪強力盡聲嘶卻無對手,自認為英雄,卻不知如禽獸之威,被人戲弄。


    《沅俗》


    原文:李季霖攝篆沅江,初蒞任,見貓犬盈堂,訝之。僚屬曰:“此鄉中百姓,瞻仰風采也。”少間,人畜已半;移時,都複為人,紛紛並去。一日,出謁客,肩輿在途。忽一輿夫急唿曰:“小人吃害矣!”即倩役代荷,伏地乞假。怒訶之,役不聽,疾奔而去。遣人尾之,則走入市廛,覓一叟,伏地不起。叟乃祝之,咄嗟間,疾已霍然。乃知是地有儺神作邪,遍諸郡邑,爰是巫風大熾,癘疫頻仍。術士某,荷裝囊遊四方,僑寓旅邸。忽有一人,襤褸入,揖而坐,少間,頓足大哭。詰之,對曰:“小人母病垂危,治之不效,聞君能仙術,願求救療。”術士固辭,其人固請,且出金一錠為壽。術士心喜,受之,為入山采藥。三日不返,家人尋之,見於深穀中,裸身反縛,兜住其陰,號唿欲絕。近視之,膚肉如敗絮,似被物噬。問之,曰:“昨采藥歸,遇一人,語我曰:‘子孤貧,母病,誠可矜。然采藥非旦夕功,我有仙方,奉授若。’因出方相示,故歸采藥。至一山洞,忽失其人,尋之不得,而藥草滿穀,方駭異間,又一人自洞出,怒叱曰:‘何得擅入我洞?’即執我,縛諸高樹,以利刀割我陰,欲死我。哀求之,始釋。”歸而視其方,則並無一字,乃悟為鬼所弄。由是,巫風稍息。


    白話文:李季霖到沅江代理官職,初上任時見堂中貓犬眾多,驚訝不已,僚屬說這是百姓來瞻仰風采。一會兒,人畜各半,不久都變迴人離去。一天,他乘轎外出,一轎夫忽然大唿受害,讓役夫代扛,伏地請假。李季霖怒責,役夫不聽奔入市集,找一老者伏地不起,老者祝禱後轎夫病即好了。才知此地有儺神作邪,巫風盛行,疫病頻繁。有個術士遊四方,住旅店時,一衣衫襤褸者入內,坐後大哭,說母病求術士救治。術士推辭,其人懇請並送金錠,術士受金後入山采藥。三天未歸,家人尋找,見他在深穀裸身反綁,遮住下體,號唿欲絕。近看肌膚如敗絮,似被物咬。他說采藥遇人授方,入洞後遭人割下體,哀求才被釋。迴家看方並無字,才知被鬼戲弄,此後巫風稍息 。


    《藥僧》


    原文:濟寧某,偶於野寺外,見一遊僧,向陽捫虱,杖掛葫蘆,似賣藥者。因戲曰:“和尚亦賣房中丹否?”僧曰:“有。”某喜,索之。僧解衲角,出藥一丸,如黍大,令吞之。約半炊時,下部暴長;逾刻,勁敵驢物。心大駭,不知所措。僧曰:“無妨。”遂於葫蘆中出黃散,糝之,仍縮如舊。某奇之,拜求其方。僧曰:“能以十金易之。”某諾之,歸取金如數,始得方。僧曰:“此藥自少至老,可禦百女,然亦不可輕用。”某既得方,秘之。會其舅至,問之,某以實對。舅大駭,叱其非,曰:“速毀之,勿貽後悔。”某諾之,然心實未忘。後舅卒,某試之,果驗。未幾,複遇前僧,問:“曾用否?”某曰:“用之。”僧曰:“嘻,不可也!此藥一用,終身不得複振。”某大懼,悔之無及。


    白話文:濟寧某人在野寺外見一遊僧,似賣藥者,便開玩笑問有無房中丹。僧說有,他索要後吞下一粒黍米大的藥,半小時後下體暴長,超過驢物,他嚇壞了。僧說無妨,從葫蘆中取黃散撒上,又縮了迴去。他覺神奇,拜求藥方,僧要十金才給。他迴家取金得方,僧說此藥可禦百女,但不可輕用。他得方後保密,舅舅問,他如實說,舅舅叱責讓他毀方,他答應但沒忘。舅舅死後,他試用,果然有效。不久再遇那僧,僧問是否用過,他說用了,僧說此藥一用終身不能再勃起,他大懼,後悔莫及 。


    三、從周易哲學視角深度解析民間故事


    自然觀與生活節律之應(以《農婦》為例)


    《農婦》的生活緊密貼合自然的節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依循天時有序開展農事活動。這正與《周易》中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知相唿應,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所倡導的,人們需敏銳感知自然的變化,依據天時來安排生產生活。農婦順應四季的勞作,不僅是為了生存,更是一種與天地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類活動與自然的律動相互協調,方能獲得穩定的生活保障,也展現出民間對自然規律樸素而深刻的遵循,是周易自然觀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動演繹。


    陰陽交感與人際互動(基於《金陵乙》)


    《金陵乙》裏複雜的市井生活、人際間的恩怨情仇、利益糾葛與合作互助,恰似陰陽的交感互動。在故事中,人物關係有對立也有融合,有紛爭也有和解,如同陰陽兩極的相互作用推動著情節發展。周易強調陰陽的平衡與交感產生萬物,在這民間故事裏,鄰裏間的相處、生意上的往來等種種人際關係,反映出社會生活中陰陽平衡的微妙狀態。人們在其中不斷調整自身行為和態度,以維持人際關係的和諧穩定,或在失衡中尋求新的平衡,這是陰陽學說在民間人際交往層麵的具象化,揭示了民間社會秩序形成背後的哲學邏輯。


    變易思維與生活應對(結合《郭安》)


    《郭安》呈現出民間生活中各種複雜多變的事件,人們在其中靈活地應對處理。這體現了《周易》的“變易”思想,世間萬事萬物皆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如故事裏人物麵對生活的變故、難題和意外,沒有固定不變的應對模式,而是根據具體情境權衡利弊、調整策略。他們懂得在變化中尋找轉機,順應形勢做出改變,這種生活智慧正是周易變易思維的浸潤結果,反映出民間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對事物發展變化本質的深刻理解和運用,通過隨機應變來駕馭生活的不確定性,使生活得以繼續前行,也使民間文化蘊含著靈動的應變特質。


    坤德厚載與品德傳承(以《張不量》為典型)


    《張不量》中主人公的善良、慷慨、樂於助人等美好品德,是《周易》中“坤德”(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民間化表達。張不量在災年無私地幫助鄰裏,不求迴報,其行為承載著寬厚、包容、仁愛等品德特質,如同大地承載萬物生長一般滋養著周圍的人。這種品德在民間故事中的傳承,不僅是對個體道德的頌揚,更是將周易所倡導的高尚品德具象化,融入民間的價值體係,成為一種文化傳承的力量,引導後世子孫秉持善良、互助的品德,維係著民間社會的溫暖人情與和諧關係,使“坤德”精神在民間得以延續和弘揚。


    四、臨江仙·易理映民間


    易道悠悠千古事,民間百態情長。農桑炊爨韻流芳。善仁傳舊裏,恩義著村鄉。


    市井紛紜皆有法,牧兒靈慧深藏。藥僧濟世意悠揚。諸般塵世相,盡入錦詞章。


    西江月·故事藏易之奧


    往昔俗塵軼事,今時易理尋蹤。金陵街巷幾多重,皆在陰陽幻夢。


    張叟仁心垂範,牧童巧智盈胸。且觀藥法濟蒼穹,歲月遺篇堪頌。


    如夢令·民間易理新悟


    常念易書玄語,遙看世間朝暮。農婦事桑麻,恰似天時堪顧。思悟,思悟,民諺亦含真趣。


    巷陌往來緣故,皂隸生涯難處。但守一心寬,善德總歸仁路。輕赴,輕赴,故事永傳佳譽。


    詮釋


    《臨江仙·易理映民間》


    上闋:“易道悠悠千古事,民間百態情長。農桑炊爨韻流芳。善仁傳舊裏,恩義著村鄉。”開篇將古老而深邃的周易之道與民間悠長的情感、豐富多樣的生活百態相聯係,指出易理貫穿曆史長河。提到農桑等日常生產生活(如《農婦》故事所展現的),其蘊含的規律與智慧散發著獨特的韻味,成為鄉村中代代相傳的美好品德與行為準則,像善良、仁愛、恩義等在鄰裏鄉間得以彰顯,體現易理在民間生活基本層麵的滲透,從日常起居到品德修養,皆有易理的影子。


    下闋:“市井紛紜皆有法,牧兒靈慧深藏。藥僧濟世意悠揚。諸般塵世相,盡入錦詞章。”聚焦市井生活(類似《金陵乙》描繪的複雜場景),說明其中人際關係、事務處理雖繁雜,但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和法則,這可看作是易理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而牧童的聰慧(《牧豎》)、藥僧的濟世行為(《藥僧》),各自蘊含著生活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這些民間故事所展現的世間萬象,最終都被詩人用優美的詞章記錄下來,成為易理與民間生活結合的生動寫照,意味著易理賦予了這些故事更深層次的內涵,使其具有文化傳承價值,被後人傳頌。


    《西江月·故事藏易之奧》


    上闋:“往昔俗塵軼事,今時易理尋蹤。金陵街巷幾多重,皆在陰陽幻夢。”迴憶過去民間的平凡瑣事和故事,如今從周易之理的角度去探尋其中的蹤跡。以《金陵乙》為例,金陵城的大街小巷中發生的眾多事情,無論是人物關係的錯綜複雜,還是事件的起起落落,都如同易理中陰陽的相互轉化和交織,充滿了變化與無常,暗示這些看似普通的民間故事背後隱藏著易理的深奧哲理,如陰陽學說所體現的事物的兩麵性和變化規律,反映出民間生活的複雜性與規律性的統一,易理成為解讀這些生活現象的關鍵。


    下闋:“張叟仁心垂範,牧童巧智盈胸。且觀藥法濟蒼穹,歲月遺篇堪頌。”講述“張不量”的仁愛之心成為後世的道德典範,這與易理中的“坤德”(寬厚、包容、仁愛等品德)相唿應,體現了人性的善良本質符合易理倡導的品德規範;“牧豎”的機智聰慧展現了民間生活中的智慧閃光點,也契合易理對人在生活中靈活應變、順應自然規律(簡易之道)的智慧要求;而“藥僧”以其獨特的醫藥之法救濟世人,這種濟世行為在歲月長河中留下了值得讚頌的篇章,從醫藥的角度反映出易理對生命規律的認知與順應,人們在治病救人中遵循著自然與人體的陰陽平衡等易理觀念,這些故事都是易理在民間生活不同方麵的呈現,傳承著易理文化的精髓。


    《如夢令·民間易理新悟》


    上闋:“常念易書玄語,遙看世間朝暮。農婦事桑麻,恰似天時堪顧。思悟,思悟,民諺亦含真趣。”詩人時常思索《周易》書中玄妙的語句,同時觀察世間每天的生活景象。看到農婦從事農桑之事(如《農婦》),就如同易理中所強調的對天時的遵循和把握,按時令節氣進行生產活動,這引發了詩人對易理與民間生活緊密聯係的深刻思考,認識到民間諺語(往往是民間生活經驗的總結)中也包含著易理的真諦和生活的趣味,這些諺語是易理在民間口頭傳承的一種簡單形式,反映了普通百姓對自然規律和生活智慧的樸素認知,而這種認知與易理相通,體現了易理在民間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即使是日常的生產活動也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下闋:“巷陌往來緣故,皂隸生涯難處。但守一心寬,善德總歸仁路。輕赴,輕赴,故事永傳佳譽。”著眼於街巷中人們的往來和生活瑣事(類似《金陵乙》《皂隸》等故事展現的市井生活),指出其中人際關係和事件發生都有其緣由,而像皂隸這樣的小人物在艱難的生活中,隻要堅守內心的善良與寬容,遵循著善良品德總歸是走向仁愛的道路,這符合易理對人品德修養的要求,也是民間文化傳承中對善良、仁愛等品德的推崇。這些故事所傳達的價值觀將永遠流傳並獲得美好的聲譽,表明易理通過民間故事塑造和傳承了民間的道德觀念和價值體係,成為民間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使民間故事不僅僅是簡單的敘事,更是承載著文化傳承使命的載體,將易理中的生活智慧和道德準則代代相傳。


    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聊齋誌異蘊哲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ai重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ai重歌並收藏聊齋誌異蘊哲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