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宣宗時期,被稱為與其父仁宗統治時期合稱“仁宣之治”。


    崇禎在明史上看到過這一段話。


    如今的他早就對所為的“之治”,“盛世”都快要麻木了,曆史上的這種說法,若是深究的話,靠譜的並不多。


    反而是被怒罵為暴-君的,卻是少有的有作為的朝代。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休養生息,崇禎認為是可以的,可也不需要極端的把外派的邊疆兵力,全部都撤迴來啊。


    腦子進水了,才會有這樣的想法。


    朝廷沒錢了,大臣們就不會想辦法?


    若是想不出來辦法,抄家一個有問題的大臣,這不就齊活了?


    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拿手賺錢本事(抄家),為何傳到後來,就這麽失傳了呢?


    很快,那些萬曆年間的卷宗都被搬運去了隔壁的房間。


    在史可法進入房間之後,才發現,早就有二十幾位審計部的女子等著他開始統計工作了。


    “史部長來了,咱們這就開始?”


    其中一名女子,俏生生的斂衣一禮的問道。


    其她的女子,也都默不作聲的行禮。


    能夠走到這一步的女子,可就真的不簡單了,史可法沒有小看的意思。


    “開始吧,皇上還等著咱們結果呢。”


    史可法也不浪費時間。


    他還很年輕,正是少年慕艾的年紀,可也分得清輕重緩急。


    與此同時。


    議事廳當中,幾乎所有人都默不作聲的看著手裏的卷宗。


    皇上的怒火,實際上也是他們的怒火。


    隻要想到,大明這麽多年受到的災難,都恨不得把曾經的那些大臣們屍骨挖出來,好好的詢問一下,當時到底是什麽原因。


    放棄了大明的大好形勢。


    就算是休養生息,也不是那樣修養的。


    沒見到崇禎朝一邊打仗,一邊應對天災,一邊還把民生給發展起來了。


    一樣沒拉下。


    反而讓朝廷的國庫,越發的充盈。


    就是這,還免除了徭役,免除了農稅。


    那個朝代能夠做到這一點?


    或許有,可他們看不到嗎,隻能當做是在胡說八道。


    “皇上,物資在一個半月之後,就能夠準備妥當,送到指定的地方。”


    邢氏按照李定國分配的物資發出位置,在盡量不影響物價的情況下,很快就下發了多次文件。


    有著機械列車這種快速的運轉交通工具。


    許多不可能完成的運輸任務,現在也能夠及時的送達目的地。


    “恩,當地的物價,有沒有人囤積奇貨?”


    大明的經濟恢複能力是很強大,崇禎可不想讓好不容易形成的良性循環,因為這一次戰鬥,而出現大範圍的衰落。


    “商人們不需要囤積物資,就已經賺得很多了。”


    邢氏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口。


    當年八大晉商的教訓,可是血淋淋的,八家一個人都沒有活下來。


    那時還是皇上剛剛登基,手中沒有掌控多大權利的時候。


    如今好不容易形成的商業氛圍,商人們可不想自己給自己掘墳墓,把自己給埋葬了。


    錢,什麽地方都可以賺。


    沒必要發國難財,名聲不好不說還容易被朝廷惦記。


    而一般情況向,因為自己手腳不幹淨,給朝廷惦記上的後果,就是人財兩空。


    隻有那些老實本分的人,無論是賺多少錢,都沒有人說三道四。


    在許多時候,朝廷還會給這樣的人一點官府的訂單。


    “這些人啊,收了教訓之後,總算學會如何去老實了。”


    崇禎搖了搖頭。


    商人這個群體,實際上和官僚差不多一


    (本章未完,請翻頁)


    個性質。


    都是在一段時間裏安分的很。


    時間一長,就忘了自己姓什麽了。


    崇禎要做的就是,如何引導商人們和官僚們的價值觀,禍害人可以,有本事外麵禍害去,別再大明丟人現眼。


    反正,現如今海外的商路,也已經開通了。


    盡管去就成。


    “晁剛,現如今洪承疇走到那個位置了?”


    在前幾天,定下人選之後,軍部就已經就開始通知洪承疇和孫傳庭迴到京師來,做進一步的部署工作。


    “迴皇上,洪承疇最後的來信是在賽音山達瀚海一帶,傳令兵想要傳達到消息一個來迴,怕是最少要兩個月的時間。”


    交通不便,就是有這樣的麻煩。


    許多政令,都沒有辦法瞬間下達。


    也就開通了機械列車的位置,這一點麻煩會減輕到最低。


    “這麽算下來的話,想要開始進攻扶桑,就要等到來年春天了?”


    現如今是十月。


    兩個月之後,可就到年底了。


    在耽擱一個月······


    崇禎忽然反應過來,明年似乎就是崇禎十七年了。


    而十七年會發生什麽,他可不會忘記。


    在原本的曆史軌跡當中,李自成的大順軍在這一年入主京師,而他自己則是上吊自盡。


    簡直是慘不忍睹。


    現在沒有了大順軍,也沒有了關外的建奴。


    是不是意味著,他已經忙乎了許多年,改變了大明的曆史進程?


    不知怎的,崇禎心中一陣振奮。


    臉上也不知不覺中有了一點笑容。


    周圍那些一直在觀察著他的大臣們,心中的一塊大石頭,也落地了。


    剛剛那一陣子,崇禎的臉色真的很可怕,許多還沒有麵過崇禎發火的人,都差點以為自己再也走不出去這間屋子了。


    “今日的會議就暫時到這裏了,這幾天諸位也都拿出一點好的方案來,文臣就多想想,打下了長崎,廣島,應該如何治理。


    武將們也都想一想如何應對扶桑人的反撲,別讓這一次戰役功虧一簣。”


    崇禎的心情不錯。


    很是寬容的給所有人半天時間的休息時間。


    既然前期工作,朝臣們做的都還不錯,也就沒必要繼續苛責下去。


    崇禎走出了議事廳之後。


    議事廳內的氣氛才活躍了起來。


    “袁老,你是三朝元老的老人了,可不可以說一說,當時的萬曆年間到底是怎麽迴事?”


    李定國把手中的卷宗放下。


    他已經不想看這些東西了,對他來說上麵的餓記載,就是一種折磨。


    明明大明有廣袤的土地,數不盡的人口和財富,偏偏大明的國庫空虛,從上麵的許多卷宗表明。


    當時的朝廷,是收不到多少商稅的。


    而要想維持整個朝廷的開支,又不得不加稅,收來收去,收的都是窮人的稅收。


    用皇上的話說:窮人有幾個銅板?收的多了,窮人更加活不下去,那樣的朝廷就穩定了?


    看看現在,做一對比。


    不難發現,到底是怎麽一迴事。


    商業不都是朝中大臣們賺錢的工具嗎?


    若是這個繳稅了,不就是大臣們虧本了?


    “沒怎麽迴事,你隻要知道,當時的朝堂上混蛋挺多就對了,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一開始還是挺不錯的。


    其中楊士奇首推訓練士卒堅守邊疆,並設置南京參讚機務大臣,分遣文武鎮撫江西、湖廣、河南、山東等地,並罷免偵事校尉。又請求減免租稅,並慎刑牢獄,此外嚴格官員考核機製。


    楊榮曆仕四朝,為人警敏通達,善於察言觀色。在文淵閣治事三十八年,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曾五次扈從出塞。


    (本章未完,請翻頁)


    就是詩不足稱,作品中富貴福澤態明顯,無論應製還是繪景,都場麵宏麗。抒情也是高姿態,情不深意不切,大開門的話居多。


    楊溥樸實正直,廉潔好靜,沒有城府。個性恭敬謹慎,史稱其“安貞履節,釀醴調羹”。”


    說到這裏,袁可立似乎陷入了迴憶當中。


    這些袁可立都是聽別人說的,他出生的時候,這三人早就作古了。


    “該不會是別人吹捧的吧?我知道這種事在許多朝代都有。”


    李定國不是很相信,若是這三人這麽厲害,怎麽大明最後成了那副德行?


    想了想,李定國也不是很確定的接著道:“若是朕如此的話,剛剛袁老為何不對哈皇上說?”


    袁可立沒好氣的瞪了李定國一眼。


    “這些都是老夫聽來的,真假誰還弄得清楚。”


    李定國沒敢再問。


    剛剛袁可立說給他聽的,不過是一些老生常談。


    真實的情況則是,在三楊登上高位之後,武將們的權利,就受到了空前的削弱。


    永樂皇帝所貫徹的政策,即為了打倒忽必烈家族而扶持年輕的發展中的衛拉特勢力,是在他死後才見效的。


    但明宣宗在文臣們的蠱惑之下,放棄戰略機遇,休養生息,結果生息沒有休養到位,反而兵備廢馳。


    “自仁宗不勤遠略,宣宗承之。”相反宣德時期的脫歡對明宣宗非常恭順,瓦剌使臣可以在甘寧等處久住,習知大明虛實。


    導致洪熙初年脫歡殺賢義王,宣德五年脫歡密遣麥克零部落迎脫脫不花,同年聯姻忠順王,宣德八年脫脫不花被脫歡立為大汗,宣德九年脫歡攜帶脫脫不花襲殺阿魯台,仁宣都沒有及時幹預與警惕。


    脫歡以脫脫不花汗的名義統一安樂王、賢義王及和寧王所部,逐漸侵蝕明朝邊界。


    這些李定國知道,眼前的袁可立心中也清楚。


    文臣張口閉口的指揮軍事的做法,就是讓整個大明的士兵們,都沒有了戰鬥力可言。


    仁宣長時間的縮邊,帶來的最直觀後果,便是邊境兵備廢弛。


    達官權貴的占奪欺隱盜賣、田土的拋荒、水土流失等等,並認為“造成軍屯土地喪失的事實雖然有好多項,其中最主要的應該就是屯田的欺隱和占奪”。


    而軍屯破壞的另一個原因,則在於屯墾的士兵被其他各種差役所占,無暇耕種,導致田土拋荒,子粒無收。


    李定國剛剛還看到了一則卷宗:宣德八年年末,山東巡按張聰至遼東巡視迴後發現,一百三十人的軍額隻剩下了老弱五人,缺額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六。


    領軍軍官卻隻能以一句“俱有差遣”支吾了事,實在是令人無奈。


    連山海關這樣重要關卡,都隻有五六人駐守,便可知道,當時整個遼東私役之風有多麽嚴重了。


    “算了,你還是看你的卷宗吧,現在的大明老夫看著他強大起來便好,老舊的思想,不應該在這片土地上死灰複燃。”


    袁可立這幾天想了許多。


    最後發現,他學到的那些四書五經,根本就沒有辦法使用在如今的大明身上。


    就是某些建議。


    連他自己說出口之後,被參謀們推演一番,其結果也是讓人臉紅。


    老了,就不要在想著朝堂上的事情。


    “走了,迴家種一分地,養點花,種點菜,到時候請你們來吃火鍋。”


    袁可立知道,自己說出來的東西,不是無人理睬,而是已經不合時宜。


    既然淘汰了。


    那就徹底的退出朝堂,就讓學術的歸學術,免得繼續害人害己。


    文韜武略什麽的,還是交給年輕人最好。


    袁可立出門的時候,哀而壯,得毋有“烈士暮年”的背影,讓李定國他們一群人都是沉默的無法言喻。


    一位英雄式的人物。


    已經沒了他的用武之地,想一想他們百年之後,又會是什麽樣子呢?


    (本章完)


    7017k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春秋各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春秋各半並收藏崇禎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