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扶桑的局勢,通過鄭芝龍的書信,一點點的展示在了人們麵前。
在中原人的眼中,那就是一個撮爾小國,可如今這個小國家,居然不相互廝殺,開始發展經濟和科技了。
和平的環境,經濟的增長總是最快的。
而那些習慣了戰鬥的幕府士兵們,則是被人雇傭著走出扶桑去戰鬥,不但可以鍛煉自己的武力,還能夠得到更多的見識。
就是在扶桑的人,也沒有閑著。
大明重視火器,還是因為崇禎一手推進,可扶桑是沒有這樣的人的,人家依然在和大明齊頭並進。
駱養性幹咽了口唾沫。
他是明白崇禎還沒有做皇帝的時候,朝堂上是個怎樣的情況,都在拿遼東的建奴們賺錢,就是大明內部的天災都不放過。
苦的隻有皇帝和最底下的百姓。
皇帝苦是因為什麽事情都無法去做,隻要在大臣們認為,皇上越界了,那麽就會很快的被安排一番。
死的要多憋屈,就有多憋屈。
而百姓們,就更加不用說了,連皇帝都身不由己,小老百姓有能做什麽?
不外乎就是揭竿而起,在天災的基礎上,再引出人禍。
那還會在乎什麽民生。
更不要說加強整個大明的武力了。
同樣是小冰河時期,偏偏扶桑從鄭芝龍的迴信中透露出,幾乎沒啥影響。
其他人,在這一刻也想到了這一點。
明白火器厲害的人,心中都是一陣後怕,幸好扶桑太小,人口並不是很多,要不然現在······
不敢深思啊。
什麽樣的結果都會發生。
小小的建奴,都會用為騎兵的厲害,而讓大明隻能被動的挨打,無法做出積極的進攻行為。
就更不要說有著厲害火器的扶桑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遠征的訣竅就在準備的越多,越充分,損失就會越低,這一點已經在進攻南越的時候,經過了考驗的,盡管現在還不清楚南越的狀況,可大家也都清楚,若是大明的士兵,真的損失很大的話,李長庚和張春他們,絕對不敢隱瞞下來。”
目前沒有接到南越的急報。
那麽就說明一切都很順利。
這一點晁剛可以從物資的劃撥方麵,了解一二。
“在半個月前,大明的廉州府,已經傳迴來消息說是從南越,運迴來的一些當地稀有的物資。”
邢氏補充了一句。
物流準運這一塊,現在人家是玩的越來越熟悉,就是想要放手,一時半會還找不到可以接手的人。
所以,她說出來的話,也就很有分量。
能夠有南越特有的物資運迴來,都在從旁佐證著,南越的攻略,已經成功了,按照時間來算的話,或許現在已經結束了,正在進行重新治理。
也就路途太遠,消息不是很暢通。
崇禎坐在首位上,心中想的則是,需要道院立刻弄出點差不消息更快的手段。
電力的一些東西,崇禎也都寫了出來,送給了道院做研究,可到現在,都沒有任何一個成品的東西出現。
機械,數算,這些大明本就有基礎。
可以下上升到了電力方麵,所有人都是一腦門的霧水,完全弄不懂。
“既然南越的前期戰略可行,那麽就開始向朱慈烜的封地(高句麗),運送物資。”
崇禎看向了邢氏。
(本章未完,請翻頁)
物流轉運使的權利,隨著大明官道的修建越多,也跟著越發的壯大。
已經有許多人建議他拆分一下這個衙門的權利,可目前為止,崇禎還沒有找到何時的人手。
有的官職很簡單,隻要按照一些規章製度走,都能夠勝任。
可現在大明,許多專業的官職。
沒有學過相關的學識,還真就是兩眼抓瞎,玩不轉。
袁可立也在思考著,大明該如和著手把扶桑拿到手中,在曆史上,這個小國家,可沒少對中原造成創傷。
期間若不是不斷的更換朝代,其中積累起來的仇恨,怕是傾盡四海之水都無法洗刷掉多少。
可也正是因為如此。
每一次改朝換代,中原大亂的時候,也會有不少人受不了戰亂之苦,從而跑到扶桑定居。
時間久了,雖然還是漢人的血脈,可早就融入了扶桑的習俗,成了真正的扶桑國人。
認真說來,大明是有統治扶桑國基礎的,從文化,乃至於人的方麵,也都差不多,比之建奴,蒙古人都要容易一些。
雖然鄭芝龍傳迴來的消息,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都是關於經濟和軍隊的。
可也有一些關於文化的。
對於中原文化的向往,這個國家可是垂涎三尺。
隻要有機會來到中原,總會帶迴去一些,在中原遍地都是,卻被他們當成寶貝的東西。
讓人有點頭痛的就是,中原的文明,傳到了扶桑之後,總會給變一個花樣,倒不是人家不承認這些都是中原的東西。
而是被改的麵目全非,許多意思都和原來的大相徑庭。
袁可立迴憶不斷的思索著,年紀大是大了點,可學識很是豐富。
他不同於現在在議事廳坐著的這些人,進士出身,還是三朝元老的他,無論是見識,還是知識儲備,都不是旁人能夠比的上的。
在他的在記憶中。
曆史上有兩次次擊敗扶桑的前例。
唐朝時的白江口之戰、明朝萬曆朝-鮮戰爭,其中萬曆朝的事情,他還是親身經曆,雖然沒有參與其中,可整個過程,還是清楚的。
白江口之戰發生在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地點是今天的朱慈烜的封地(高句麗)錦江入海口。
當時,唐軍正在攻打高句麗半島上的百濟國,扶桑前來救援。結果,扶桑的軍隊在白江口被唐軍全殲,百濟因此投降。戰敗後的扶桑,惶惶不安,生怕唐朝進犯,在沿海加強了防禦。其實,唐朝根本不把扶桑這個偏遠島國放在眼裏,壓根就沒想過去攻打扶桑本土。而此役也讓扶桑真正認清了差距,掀起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潮。
到了大明朝建立時,扶桑就表現出了對中原的不臣之心。在太祖皇帝朱元璋派人詔諭扶桑朝貢後,袁可立還記得一些卷宗上是這麽記載的。
“扶桑九州島的懷良親王是這樣迴複的:‘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
麵對扶桑的不臣之心,朱元璋雖然生氣,但還是把扶桑列入不征之國的行列,當時的具體原因,已經無法考究。
可事實就是如此。
明成祖朱棣時,扶桑為了在朝貢貿易中掙錢,表麵上對明朝恭敬臣服,開始遣使朝貢。但隨著扶桑的野心膨脹,扶桑逐漸從不臣之心,發展成“征韓亡華”的想法。
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扶桑最後一次向大明納貢。
明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年),按照扶桑的紀年就是天正十二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加緊實施“征韓亡華”
(本章未完,請翻頁)
策略。
並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悍然入侵了朝-鮮。
袁可立清晰的記得,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明廷命令李如鬆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決心派遣各軍援助朝-鮮。十二月,經略宋應昌、李如鬆率軍七萬人東渡入朝,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日抵達平壤,初八日合兵進擊平壤,一舉攻克,殲敵一萬餘人,俘獲無數,日軍逃竄,明軍取得了入朝的第一個偉大勝利,史稱“平壤大捷”。
“皇上,在大明的萬曆年間,是有不少人做過打進扶桑本土計劃的,最早提出這個策略的是太仆寺少卿張文熙,他主張調動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四省的水師,直搗扶桑的本土。”
袁可立的話,讓正在討論著怎麽出兵的人,都靜了下來,既然前人也有過這樣的考量,那麽他們也能夠從當中吸取一些經驗。
盡管這兩者之間的軍事實力大不相同,可在自己還沒有萬全之策的時候。
也不放多聽聽。
見到所有人都在等著他繼續說下去,袁可立也沒有賣關子,緊急的軍事討論,要的就是快,和全麵。
他自己說的,和前人總結的,也而不一定適合這個時代。
在袁可立的心目中,這個時代的軍隊,是最能夠創造奇跡的,說出這些不過是一次參考。
“大明的水軍,戰鬥力要比以前的高,這一點和荷蘭人的戰鬥,就可以看得出來,再之後,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福建巡撫許孚遠也提出了征討扶桑的計劃,然而他又提出軍費百萬的要求,財政困難的朝廷,最終沒有同意。”
說道這裏,袁可立歎息一聲,整個大明,從開國到如今,也就崇禎的手上,朝廷從來都不缺錢。
這是旁人羨慕不來的。
要是當時萬曆皇帝國庫之中,有這麽多錢財的話,扶桑早就被打下來了。
其他人聞言也是一怔。
他們沒想到,連續兩次攻打扶桑的計劃,最後都是因為朝廷沒錢,才不得不放下不提。
就是崇禎也是無語。
他的曆史並不好,還真不知道大明有過這種計劃。
該說,大明的皇帝,就是剛猛嗎?
自己當年的小弟朝-鮮被人欺負了,想到的就是打到敵人的本土去。
從中說和,求和。
這樣的想法,似乎都沒有存在過。
“後來就到了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當時是扶桑後陽成天皇慶長二年,扶桑退出了議和,再次挑起了對朝-鮮的戰爭。
福建巡按徐兆奎、巡撫金學曾都建議調動浙江、福建的水師打擊扶桑本土。
萬曆皇帝正式批準了這次作戰計劃,因為廣西總兵童元鎮熟識島情,朝廷任命其為統帥,主持進攻扶桑。
不過,因為扶桑的豐臣秀吉死亡,扶桑退出了朝-鮮的戰場,當時朝廷的國庫也沒有多少銀子,不得不放下了這次計劃。”
崇禎眼中吃驚的神色已經退去,隻剩下驚愕,這是在逗他?
他還以為能夠聽到一些,在曆史上沒有記載的戰爭,合著連續幾次都因為朝廷沒錢,所以不得不放棄?
“也就是說,大明的士兵,從來都沒有踏上過扶桑的土地?”
崇禎麵色有些難看。
人家倭寇來大明經常打秋風,整個朝中的大臣們,隻想著防守,就沒想過也出去搶一波迴來。
袁可立尷尬的輕咳一聲道:“是的皇上,不過這些人留下來的計劃,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本章完)
7017k
</p>
扶桑的局勢,通過鄭芝龍的書信,一點點的展示在了人們麵前。
在中原人的眼中,那就是一個撮爾小國,可如今這個小國家,居然不相互廝殺,開始發展經濟和科技了。
和平的環境,經濟的增長總是最快的。
而那些習慣了戰鬥的幕府士兵們,則是被人雇傭著走出扶桑去戰鬥,不但可以鍛煉自己的武力,還能夠得到更多的見識。
就是在扶桑的人,也沒有閑著。
大明重視火器,還是因為崇禎一手推進,可扶桑是沒有這樣的人的,人家依然在和大明齊頭並進。
駱養性幹咽了口唾沫。
他是明白崇禎還沒有做皇帝的時候,朝堂上是個怎樣的情況,都在拿遼東的建奴們賺錢,就是大明內部的天災都不放過。
苦的隻有皇帝和最底下的百姓。
皇帝苦是因為什麽事情都無法去做,隻要在大臣們認為,皇上越界了,那麽就會很快的被安排一番。
死的要多憋屈,就有多憋屈。
而百姓們,就更加不用說了,連皇帝都身不由己,小老百姓有能做什麽?
不外乎就是揭竿而起,在天災的基礎上,再引出人禍。
那還會在乎什麽民生。
更不要說加強整個大明的武力了。
同樣是小冰河時期,偏偏扶桑從鄭芝龍的迴信中透露出,幾乎沒啥影響。
其他人,在這一刻也想到了這一點。
明白火器厲害的人,心中都是一陣後怕,幸好扶桑太小,人口並不是很多,要不然現在······
不敢深思啊。
什麽樣的結果都會發生。
小小的建奴,都會用為騎兵的厲害,而讓大明隻能被動的挨打,無法做出積極的進攻行為。
就更不要說有著厲害火器的扶桑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遠征的訣竅就在準備的越多,越充分,損失就會越低,這一點已經在進攻南越的時候,經過了考驗的,盡管現在還不清楚南越的狀況,可大家也都清楚,若是大明的士兵,真的損失很大的話,李長庚和張春他們,絕對不敢隱瞞下來。”
目前沒有接到南越的急報。
那麽就說明一切都很順利。
這一點晁剛可以從物資的劃撥方麵,了解一二。
“在半個月前,大明的廉州府,已經傳迴來消息說是從南越,運迴來的一些當地稀有的物資。”
邢氏補充了一句。
物流準運這一塊,現在人家是玩的越來越熟悉,就是想要放手,一時半會還找不到可以接手的人。
所以,她說出來的話,也就很有分量。
能夠有南越特有的物資運迴來,都在從旁佐證著,南越的攻略,已經成功了,按照時間來算的話,或許現在已經結束了,正在進行重新治理。
也就路途太遠,消息不是很暢通。
崇禎坐在首位上,心中想的則是,需要道院立刻弄出點差不消息更快的手段。
電力的一些東西,崇禎也都寫了出來,送給了道院做研究,可到現在,都沒有任何一個成品的東西出現。
機械,數算,這些大明本就有基礎。
可以下上升到了電力方麵,所有人都是一腦門的霧水,完全弄不懂。
“既然南越的前期戰略可行,那麽就開始向朱慈烜的封地(高句麗),運送物資。”
崇禎看向了邢氏。
(本章未完,請翻頁)
物流轉運使的權利,隨著大明官道的修建越多,也跟著越發的壯大。
已經有許多人建議他拆分一下這個衙門的權利,可目前為止,崇禎還沒有找到何時的人手。
有的官職很簡單,隻要按照一些規章製度走,都能夠勝任。
可現在大明,許多專業的官職。
沒有學過相關的學識,還真就是兩眼抓瞎,玩不轉。
袁可立也在思考著,大明該如和著手把扶桑拿到手中,在曆史上,這個小國家,可沒少對中原造成創傷。
期間若不是不斷的更換朝代,其中積累起來的仇恨,怕是傾盡四海之水都無法洗刷掉多少。
可也正是因為如此。
每一次改朝換代,中原大亂的時候,也會有不少人受不了戰亂之苦,從而跑到扶桑定居。
時間久了,雖然還是漢人的血脈,可早就融入了扶桑的習俗,成了真正的扶桑國人。
認真說來,大明是有統治扶桑國基礎的,從文化,乃至於人的方麵,也都差不多,比之建奴,蒙古人都要容易一些。
雖然鄭芝龍傳迴來的消息,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都是關於經濟和軍隊的。
可也有一些關於文化的。
對於中原文化的向往,這個國家可是垂涎三尺。
隻要有機會來到中原,總會帶迴去一些,在中原遍地都是,卻被他們當成寶貝的東西。
讓人有點頭痛的就是,中原的文明,傳到了扶桑之後,總會給變一個花樣,倒不是人家不承認這些都是中原的東西。
而是被改的麵目全非,許多意思都和原來的大相徑庭。
袁可立迴憶不斷的思索著,年紀大是大了點,可學識很是豐富。
他不同於現在在議事廳坐著的這些人,進士出身,還是三朝元老的他,無論是見識,還是知識儲備,都不是旁人能夠比的上的。
在他的在記憶中。
曆史上有兩次次擊敗扶桑的前例。
唐朝時的白江口之戰、明朝萬曆朝-鮮戰爭,其中萬曆朝的事情,他還是親身經曆,雖然沒有參與其中,可整個過程,還是清楚的。
白江口之戰發生在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地點是今天的朱慈烜的封地(高句麗)錦江入海口。
當時,唐軍正在攻打高句麗半島上的百濟國,扶桑前來救援。結果,扶桑的軍隊在白江口被唐軍全殲,百濟因此投降。戰敗後的扶桑,惶惶不安,生怕唐朝進犯,在沿海加強了防禦。其實,唐朝根本不把扶桑這個偏遠島國放在眼裏,壓根就沒想過去攻打扶桑本土。而此役也讓扶桑真正認清了差距,掀起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潮。
到了大明朝建立時,扶桑就表現出了對中原的不臣之心。在太祖皇帝朱元璋派人詔諭扶桑朝貢後,袁可立還記得一些卷宗上是這麽記載的。
“扶桑九州島的懷良親王是這樣迴複的:‘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
麵對扶桑的不臣之心,朱元璋雖然生氣,但還是把扶桑列入不征之國的行列,當時的具體原因,已經無法考究。
可事實就是如此。
明成祖朱棣時,扶桑為了在朝貢貿易中掙錢,表麵上對明朝恭敬臣服,開始遣使朝貢。但隨著扶桑的野心膨脹,扶桑逐漸從不臣之心,發展成“征韓亡華”的想法。
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扶桑最後一次向大明納貢。
明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年),按照扶桑的紀年就是天正十二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加緊實施“征韓亡華”
(本章未完,請翻頁)
策略。
並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悍然入侵了朝-鮮。
袁可立清晰的記得,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明廷命令李如鬆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其弟李如柏、李如梅為副總兵,決心派遣各軍援助朝-鮮。十二月,經略宋應昌、李如鬆率軍七萬人東渡入朝,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日抵達平壤,初八日合兵進擊平壤,一舉攻克,殲敵一萬餘人,俘獲無數,日軍逃竄,明軍取得了入朝的第一個偉大勝利,史稱“平壤大捷”。
“皇上,在大明的萬曆年間,是有不少人做過打進扶桑本土計劃的,最早提出這個策略的是太仆寺少卿張文熙,他主張調動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四省的水師,直搗扶桑的本土。”
袁可立的話,讓正在討論著怎麽出兵的人,都靜了下來,既然前人也有過這樣的考量,那麽他們也能夠從當中吸取一些經驗。
盡管這兩者之間的軍事實力大不相同,可在自己還沒有萬全之策的時候。
也不放多聽聽。
見到所有人都在等著他繼續說下去,袁可立也沒有賣關子,緊急的軍事討論,要的就是快,和全麵。
他自己說的,和前人總結的,也而不一定適合這個時代。
在袁可立的心目中,這個時代的軍隊,是最能夠創造奇跡的,說出這些不過是一次參考。
“大明的水軍,戰鬥力要比以前的高,這一點和荷蘭人的戰鬥,就可以看得出來,再之後,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福建巡撫許孚遠也提出了征討扶桑的計劃,然而他又提出軍費百萬的要求,財政困難的朝廷,最終沒有同意。”
說道這裏,袁可立歎息一聲,整個大明,從開國到如今,也就崇禎的手上,朝廷從來都不缺錢。
這是旁人羨慕不來的。
要是當時萬曆皇帝國庫之中,有這麽多錢財的話,扶桑早就被打下來了。
其他人聞言也是一怔。
他們沒想到,連續兩次攻打扶桑的計劃,最後都是因為朝廷沒錢,才不得不放下不提。
就是崇禎也是無語。
他的曆史並不好,還真不知道大明有過這種計劃。
該說,大明的皇帝,就是剛猛嗎?
自己當年的小弟朝-鮮被人欺負了,想到的就是打到敵人的本土去。
從中說和,求和。
這樣的想法,似乎都沒有存在過。
“後來就到了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當時是扶桑後陽成天皇慶長二年,扶桑退出了議和,再次挑起了對朝-鮮的戰爭。
福建巡按徐兆奎、巡撫金學曾都建議調動浙江、福建的水師打擊扶桑本土。
萬曆皇帝正式批準了這次作戰計劃,因為廣西總兵童元鎮熟識島情,朝廷任命其為統帥,主持進攻扶桑。
不過,因為扶桑的豐臣秀吉死亡,扶桑退出了朝-鮮的戰場,當時朝廷的國庫也沒有多少銀子,不得不放下了這次計劃。”
崇禎眼中吃驚的神色已經退去,隻剩下驚愕,這是在逗他?
他還以為能夠聽到一些,在曆史上沒有記載的戰爭,合著連續幾次都因為朝廷沒錢,所以不得不放棄?
“也就是說,大明的士兵,從來都沒有踏上過扶桑的土地?”
崇禎麵色有些難看。
人家倭寇來大明經常打秋風,整個朝中的大臣們,隻想著防守,就沒想過也出去搶一波迴來。
袁可立尷尬的輕咳一聲道:“是的皇上,不過這些人留下來的計劃,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