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西安府的張鶴鳴自從王承憲的奏章發出去之後,自己也跟著發了奏章彌補了自己的錯失。
可錯了就是錯了,崇禎可不會覺得遮掩錯誤是一件好事。
在西安府的時候,崇禎就對那些將要上任的官吏們說過,不怕錯誤,怕的是不改正錯誤,還要掩飾錯誤。
錯誤就像紙包火一樣,總有一天會燃起來的。
到那時熊熊大火,別說遮掩了,就是想要撲滅都難。
那些新上任的官吏都做的不錯,隻有他這個習慣了往日大明做官方式的老人,還是沒有適應。
在李長庚走後,西安府除了楊鶴之外,就是他薛國用、袁應泰資格最老。
而選用他作為臨時知府的暫代人,也是經過了全麵考慮的,誰能想到,老的做官思想,居然差點讓他把自己給毀了。
當然私心的作祟,也是讓他遮掩的一種動力。
收上來的稅收,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
其中的一部分購買了糧食,也是可以用慣常的手段到賣出去,變成自己的。
好幾次都想要動手,卻總是繞不過審計部的那些女人。
一朝被崇禎從魔窟解放出來,現在對他最忠心不二的就是這些女人。
張鶴鳴好幾次暗示,都沒有辦法讓這些女人鬆口。
這也是有想法,沒辦法,暫時還沒有鑄成大錯的原因。
隨著李長庚和盧象升的隊伍,離著西安府越近,張鶴鳴晚上就越是睡不著覺。
好幾次他都想著找楊鶴幫忙,卻都開不了口。
要知道崇禎最很的就是貪贓枉法,就是偷雞摸狗也不過是在修路隊伍中,按照損失財物的多少,勞改十天到二十年不等。
可要貪贓枉法了,不但自己受罪,自己的家人也得跟著完蛋。
現在修路隊伍中,還有不知道少那種官員和家眷。
即便是小孩還未成年,隻要年歲到了,也一樣要去吃苦,真應了愚公的那一句話:祖祖輩輩無窮盡也。
隻不過同樣是開山修路,愚公一家心甘情願,而這些人,則是吃盡了苦頭,還看不到翻身的希望。
這個可是比太祖朱元璋時期,把人剝皮填草,來的有震懾的多。
前者死的痛快,後者確實要祖祖輩輩去贖罪。
時間就在煎熬中,緩緩地渡過。
一隊隊的士兵,走入西安府範圍之內,一陣肅殺之氣就此展開。
然後按照早先定好的,每一個什長都帶著自己的小隊,往需要的地方行進。
五千人這一次出行是沒有後勤和醫療隊伍的,畢竟是為了震懾不法分子,又不是打仗,完全用不著。
是用火槍的隊伍,而已之占了五百人,其他的四千五百人,都是手持長槍,腰佩長刀。
“劉希堯,這裏的事情就全靠你了,我和長庚去一趟道院和兵工廠。”
這兩個地方才是重中之重,崇禎在迴到京師之後,道院隻帶走了一部分人,兵工廠可是一點都沒動。
深入腹地的位置,隻要沒有奸細,就絕對不會疑慮有人能夠偷到最前沿的火器技術。
盡管如此,可還是要重視起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兵工廠的管理者是傅通的家人。
本身傅通製作火槍也算是家傳,人在落魄的時候,那會有什麽親戚朋友,在他一朝成為火槍大學士之後。
這些親戚也就一個個的冒出來了。
傅惠是傅通父親兄弟的兒子,以前也是會火器打造的,可在京師單憑那麽一點俸祿,根本就生活不下來,沒辦法之下們隻能迴家做了一名鐵匠,打造一些農具。
若不是有傅通的人情在裏麵,傅惠也對打造火器有所了解,根本就輪不到他來接手這個肥差。
近段時間,傅惠真的很盡心。
西安府的治安正在下滑,他不得不住在廠子裏,協調各個方麵,重要的是要保證所有人的安全問題。
為此自己的媳婦,都快對自己有意見了。
別的工廠隻有安保,隻有兵工廠是有著一百人的士兵守衛者的。
“趙什長,最近還有沒有人來窺視兵工廠?”
趙老三是在剿滅反賊的時候負傷的,一開始的火槍不多,火力並不足夠,為此晁剛都丟了一條手臂。
不過趙老三也因為作戰勇猛,拿到了不少戰功,才輪到了一個好差事。
在兵工廠裏,他的屬下可都實在稱唿趙瘸子的。
瘸腿是他的戰功,他也經常為此而得意。
“一連好多天,不知道送去了多少人修路,現在應該沒人敢來了。”
趙老三拍著胸膛,信誓旦旦的說道。
“十幾天前,你也是這麽說的。”
傅惠毫不客氣的反駁道。
其實赴會指導,兵工廠的保衛工作已經做到極致了,聽說別的場子,已經有人受傷不敢迴家了。
巡捕司的司長,為此加大了巡邏力度,還是擋不住一些瘋狂的人。
在以前誰會在乎他們這些手藝人。
可現在崇禎皇帝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這讓所有來工廠工作的人,無比的痛恨那些想要不勞而獲,偷搶技術的人。
“放心,就算是一隻蒼蠅,我也不會放他進來。”
趙老三沒有在乎傅惠的擠兌,兩人在一起合作的時間也已很久了。
相互都了解各自的脾氣,都不行把差事給辦差了。
忽然一位士兵小跑著進來匯報道。
“報告什長,外麵盧象升少將軍已到門口。”
趙老三一時沒明白過來,呆了一下,右手握拳,在左手掌心一錘高興的道。
“行了,西安府的治安,應該快好了。”
這個時候,派來一位少將軍坐鎮,明擺著就是皇上要告訴所有人,不要在惹事,不然就去勞改。
至於年限是多少,全憑官府來定。
傅惠也不是不懂得官職,少將軍可是現在改製之後,暫時來說最高的軍隊首領,上麵還有什麽就不是他能夠接觸的到的。
於此同時,張鶴鳴也知道盧象升和李長庚進城。
對於這兩人沒有第一時間見他,心裏總覺得怪怪的,努力平複了一下心情,才勉強接受這兩人也是為了工作,自己真不是多麽重要的人物。
在原本的曆史軌跡上,張鶴鳴早已功成名就,上任兵部尚書了。
雖然此時宣部的地位,和尚書的地位,幾乎沒啥兩樣。
不同的就是此時的大明,讓他很難適應。
在等待中,天色將晚。
盧象升和李長庚才聯袂走到他的府上。
揮退下人,李長庚才認真的看著自己這位前輩。
“張部長總算能夠懸崖勒馬,沒有行差踏錯,幾個工廠工人受傷,是因為西安府的捕快人手太少,根本忙不過來,不是你不盡心盡力。”
李長庚前去看了明廷寶行一眼,摞一箱箱的銀子,人說你看到了都會心動。
若不是大量的人手都調集道那個地方,西安府還真就亂不起來。
“我知道,我最大的錯處,就是想要捂蓋子,卻沒想到,現在和以前不同了。”
見到李長庚,張鶴鳴也就能誰出心裏話,銀子他也喜歡,可沒有機會,也不敢輕易地下手。
如今看來官途也是不順。
本想著努力一下,更進一步的,卻還是行差踏錯。
“你能這麽想就對了,皇上也不是不講理的人,估計再有幾天你也就能見到。”
皇上的講理張鶴鳴總覺的和他學到的儒家精義,是是絕對相反的。
以前都說民不告官不究,現在提倡的就是防患於未然。
以前是能遮掩就遮掩,海晏河清嗎,那個皇帝不喜歡。
現在卻全變了,有事情必須給說出來,可以想辦法解決,卻不容許隱瞞。
就因為不能遮掩,整個雍州這麽大的地方,每天的事務多的,都能讓人忙的顧不上喝水。
這哪是當官啊。
士子風流哪去了?
李長庚仿佛是張鶴鳴肚子裏的蛔蟲一樣,隻是看一眼他的表情,就知道了他的想法。
“你這種想法要改,我曾聽皇上說,某些官員就是能力不行,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問題的人,人雖然沒了,可問題依然在,長此以往積累起來的民怨,足以讓整個天下改朝換代。”
道理是這個道理,隻要有點腦子的人都懂。
問題是如何長期的做下去。
這才是考驗人的開始。
“山西商幫那些晉商沒了,那是皇上下的密旨給滅了的,勾結建奴,通敵賣國,死了也是白死,可陝西商幫那些西商就幹淨了?
沒有這些人囤積糧食,當年可就不會有那些反賊起義,現在安徽商幫的微商,山東商幫,洞庭商幫,龍遊商幫,江西商幫,寧波商幫,廣東商幫的粵,商福建商幫等等,還在挖掘大明的根基,這是能夠隱瞞下來的嗎?”
李長庚也是在崇禎身邊的呆久了,才能跳出自己思維的圈子,全麵的考慮問題。
許多時候,聰明人的聰明程度是相差無幾的。
隻是思考的角度不一樣,才會顯得一個人聰明過頭的,是真正的天才。
“說實在話,皇上從來都沒有公開的厭棄過儒家,隻是現在的儒生真的不爭氣,口號喊得響亮,居然每一個做實事。”
李長庚繼續說著,他其實是不想張鶴鳴走錯路。
眼看著大明將要真正的撰寫曆史了,身邊一起奮鬥過的老朋友可不能少。
“算了,我給你說這些沒用,關鍵是自己能想得通才行。”
李長庚說的越多,張鶴鳴就知道自己算是躲過了一劫。
官場上的某些事情們總是有一些規則可尋的。
**
走在最後麵的崇禎,身邊的護衛也是不少。
抽調的人選是晁剛的手下魏晨。
三輛馬車行走在新修建的道路上平穩的,沒有第一次出京師是那麽顛簸。
“皇上,前麵就到平陽府了,咱們是歇一晚再走,還是連夜趕路?”
魏晨上來請示,都是步行,速度根本就快不起來。
說是出行,還不如說是遊山玩水。
沒到一個地方,崇禎都要深入道鄉下仔細的查看,看得都是那些新建的房屋,是不是偷工減料,偶爾還要問一下當地的百姓住的習不習慣。
一起同行的還有皇後張嫣。
不過皇後要做的事情,雖然也是走訪民間,可查看的則是孤寡老人和一些棄嬰。
這些事情是最難的。
沒有誰敢光明正大的丟棄老人和幼兒。
可這種事情發生的卻又很多。
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總是一些人悲劇的開始。
魏晨都一一的看在眼中,他現在覺的已經明白晁剛少將軍,給他講的那些話是什麽意思了。
在之前,他可沒有聽說過,那一個人會真正的關心老百姓的疾苦。
可現在有了。
因此這些被抽調出來,做護衛的士兵們,都仿佛找到了一種叫做榮光的感覺。
都是窮苦人出身,所以才更能了解百姓的苦難。
當年若不是吃不飽飯,可沒有誰願意去當兵的。
“實際調查的如何?”
如今在崇禎的規劃下,許多村子都合並成了鄉鎮,其好處也顯而易見,不但容易管理,還能通過宏觀調節的辦法,讓每一個鎮子裏的人都跟著受益。
修路和興修水利,一直是雍州和冀州在做的事情。
做工的人有錢賺補貼家裏,總是能夠提升一家人的幸福指數的。
“許多人都是眼神閃爍,心裏有愧,也就是現在大部分人隻要不懶惰,生活才過的好了一些。”
張嫣調查過許多人,有些人不是很在乎,可也有些人在問起家裏老人或者小孩的的時候,就會失聲痛哭。
還說“若是當年有這麽好的世道,何至於······”
“現在還是人手不足,你估計一下,多少個相鄰的縣城,才能夠把慈幼局和養濟院都建立起來?”
每個縣城都建,對現階段崇禎的財政來說,負擔不是很大,他缺少的隻有人。
“我現在擔心的是,要是慈幼局和養濟院撿起來之後,這樣隨意丟棄幼兒和老人的事情會更多。”
張嫣是知道,有些事情,看起來是一件好事,可隻要執行下去,就會變成麻煩。
崇禎弄出來的官辦醫館就是榜樣。
雖然看病依然是要給錢,可到底便宜,還有官家作保障,不會被庸醫欺騙。
最開始的時候,可真的是人山人海。
每天排隊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可有些事情,不管有多艱難,還是要做啊。”
崇禎也是一陣無力,他搞不懂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官員的貪贓枉法是一個,老百姓占小便宜也是一個,堂堂大明的教育水平,按理來說不低啊。
那些秀才,儒生們可是經常在宣講仁義道德的,它怎麽就一點作用都不起呢?
“你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我是說可以想辦法,讓他們家裏人不會產生放棄老人的念頭,畢竟幼兒還是很好養活的。”
張嫣知道崇禎鬼點子多,實在不行就加進大明律中,不孝就去坐牢,或者罰金,總有一款適合的法律。
</p>
西安府的張鶴鳴自從王承憲的奏章發出去之後,自己也跟著發了奏章彌補了自己的錯失。
可錯了就是錯了,崇禎可不會覺得遮掩錯誤是一件好事。
在西安府的時候,崇禎就對那些將要上任的官吏們說過,不怕錯誤,怕的是不改正錯誤,還要掩飾錯誤。
錯誤就像紙包火一樣,總有一天會燃起來的。
到那時熊熊大火,別說遮掩了,就是想要撲滅都難。
那些新上任的官吏都做的不錯,隻有他這個習慣了往日大明做官方式的老人,還是沒有適應。
在李長庚走後,西安府除了楊鶴之外,就是他薛國用、袁應泰資格最老。
而選用他作為臨時知府的暫代人,也是經過了全麵考慮的,誰能想到,老的做官思想,居然差點讓他把自己給毀了。
當然私心的作祟,也是讓他遮掩的一種動力。
收上來的稅收,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
其中的一部分購買了糧食,也是可以用慣常的手段到賣出去,變成自己的。
好幾次都想要動手,卻總是繞不過審計部的那些女人。
一朝被崇禎從魔窟解放出來,現在對他最忠心不二的就是這些女人。
張鶴鳴好幾次暗示,都沒有辦法讓這些女人鬆口。
這也是有想法,沒辦法,暫時還沒有鑄成大錯的原因。
隨著李長庚和盧象升的隊伍,離著西安府越近,張鶴鳴晚上就越是睡不著覺。
好幾次他都想著找楊鶴幫忙,卻都開不了口。
要知道崇禎最很的就是貪贓枉法,就是偷雞摸狗也不過是在修路隊伍中,按照損失財物的多少,勞改十天到二十年不等。
可要貪贓枉法了,不但自己受罪,自己的家人也得跟著完蛋。
現在修路隊伍中,還有不知道少那種官員和家眷。
即便是小孩還未成年,隻要年歲到了,也一樣要去吃苦,真應了愚公的那一句話:祖祖輩輩無窮盡也。
隻不過同樣是開山修路,愚公一家心甘情願,而這些人,則是吃盡了苦頭,還看不到翻身的希望。
這個可是比太祖朱元璋時期,把人剝皮填草,來的有震懾的多。
前者死的痛快,後者確實要祖祖輩輩去贖罪。
時間就在煎熬中,緩緩地渡過。
一隊隊的士兵,走入西安府範圍之內,一陣肅殺之氣就此展開。
然後按照早先定好的,每一個什長都帶著自己的小隊,往需要的地方行進。
五千人這一次出行是沒有後勤和醫療隊伍的,畢竟是為了震懾不法分子,又不是打仗,完全用不著。
是用火槍的隊伍,而已之占了五百人,其他的四千五百人,都是手持長槍,腰佩長刀。
“劉希堯,這裏的事情就全靠你了,我和長庚去一趟道院和兵工廠。”
這兩個地方才是重中之重,崇禎在迴到京師之後,道院隻帶走了一部分人,兵工廠可是一點都沒動。
深入腹地的位置,隻要沒有奸細,就絕對不會疑慮有人能夠偷到最前沿的火器技術。
盡管如此,可還是要重視起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兵工廠的管理者是傅通的家人。
本身傅通製作火槍也算是家傳,人在落魄的時候,那會有什麽親戚朋友,在他一朝成為火槍大學士之後。
這些親戚也就一個個的冒出來了。
傅惠是傅通父親兄弟的兒子,以前也是會火器打造的,可在京師單憑那麽一點俸祿,根本就生活不下來,沒辦法之下們隻能迴家做了一名鐵匠,打造一些農具。
若不是有傅通的人情在裏麵,傅惠也對打造火器有所了解,根本就輪不到他來接手這個肥差。
近段時間,傅惠真的很盡心。
西安府的治安正在下滑,他不得不住在廠子裏,協調各個方麵,重要的是要保證所有人的安全問題。
為此自己的媳婦,都快對自己有意見了。
別的工廠隻有安保,隻有兵工廠是有著一百人的士兵守衛者的。
“趙什長,最近還有沒有人來窺視兵工廠?”
趙老三是在剿滅反賊的時候負傷的,一開始的火槍不多,火力並不足夠,為此晁剛都丟了一條手臂。
不過趙老三也因為作戰勇猛,拿到了不少戰功,才輪到了一個好差事。
在兵工廠裏,他的屬下可都實在稱唿趙瘸子的。
瘸腿是他的戰功,他也經常為此而得意。
“一連好多天,不知道送去了多少人修路,現在應該沒人敢來了。”
趙老三拍著胸膛,信誓旦旦的說道。
“十幾天前,你也是這麽說的。”
傅惠毫不客氣的反駁道。
其實赴會指導,兵工廠的保衛工作已經做到極致了,聽說別的場子,已經有人受傷不敢迴家了。
巡捕司的司長,為此加大了巡邏力度,還是擋不住一些瘋狂的人。
在以前誰會在乎他們這些手藝人。
可現在崇禎皇帝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這讓所有來工廠工作的人,無比的痛恨那些想要不勞而獲,偷搶技術的人。
“放心,就算是一隻蒼蠅,我也不會放他進來。”
趙老三沒有在乎傅惠的擠兌,兩人在一起合作的時間也已很久了。
相互都了解各自的脾氣,都不行把差事給辦差了。
忽然一位士兵小跑著進來匯報道。
“報告什長,外麵盧象升少將軍已到門口。”
趙老三一時沒明白過來,呆了一下,右手握拳,在左手掌心一錘高興的道。
“行了,西安府的治安,應該快好了。”
這個時候,派來一位少將軍坐鎮,明擺著就是皇上要告訴所有人,不要在惹事,不然就去勞改。
至於年限是多少,全憑官府來定。
傅惠也不是不懂得官職,少將軍可是現在改製之後,暫時來說最高的軍隊首領,上麵還有什麽就不是他能夠接觸的到的。
於此同時,張鶴鳴也知道盧象升和李長庚進城。
對於這兩人沒有第一時間見他,心裏總覺得怪怪的,努力平複了一下心情,才勉強接受這兩人也是為了工作,自己真不是多麽重要的人物。
在原本的曆史軌跡上,張鶴鳴早已功成名就,上任兵部尚書了。
雖然此時宣部的地位,和尚書的地位,幾乎沒啥兩樣。
不同的就是此時的大明,讓他很難適應。
在等待中,天色將晚。
盧象升和李長庚才聯袂走到他的府上。
揮退下人,李長庚才認真的看著自己這位前輩。
“張部長總算能夠懸崖勒馬,沒有行差踏錯,幾個工廠工人受傷,是因為西安府的捕快人手太少,根本忙不過來,不是你不盡心盡力。”
李長庚前去看了明廷寶行一眼,摞一箱箱的銀子,人說你看到了都會心動。
若不是大量的人手都調集道那個地方,西安府還真就亂不起來。
“我知道,我最大的錯處,就是想要捂蓋子,卻沒想到,現在和以前不同了。”
見到李長庚,張鶴鳴也就能誰出心裏話,銀子他也喜歡,可沒有機會,也不敢輕易地下手。
如今看來官途也是不順。
本想著努力一下,更進一步的,卻還是行差踏錯。
“你能這麽想就對了,皇上也不是不講理的人,估計再有幾天你也就能見到。”
皇上的講理張鶴鳴總覺的和他學到的儒家精義,是是絕對相反的。
以前都說民不告官不究,現在提倡的就是防患於未然。
以前是能遮掩就遮掩,海晏河清嗎,那個皇帝不喜歡。
現在卻全變了,有事情必須給說出來,可以想辦法解決,卻不容許隱瞞。
就因為不能遮掩,整個雍州這麽大的地方,每天的事務多的,都能讓人忙的顧不上喝水。
這哪是當官啊。
士子風流哪去了?
李長庚仿佛是張鶴鳴肚子裏的蛔蟲一樣,隻是看一眼他的表情,就知道了他的想法。
“你這種想法要改,我曾聽皇上說,某些官員就是能力不行,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問題的人,人雖然沒了,可問題依然在,長此以往積累起來的民怨,足以讓整個天下改朝換代。”
道理是這個道理,隻要有點腦子的人都懂。
問題是如何長期的做下去。
這才是考驗人的開始。
“山西商幫那些晉商沒了,那是皇上下的密旨給滅了的,勾結建奴,通敵賣國,死了也是白死,可陝西商幫那些西商就幹淨了?
沒有這些人囤積糧食,當年可就不會有那些反賊起義,現在安徽商幫的微商,山東商幫,洞庭商幫,龍遊商幫,江西商幫,寧波商幫,廣東商幫的粵,商福建商幫等等,還在挖掘大明的根基,這是能夠隱瞞下來的嗎?”
李長庚也是在崇禎身邊的呆久了,才能跳出自己思維的圈子,全麵的考慮問題。
許多時候,聰明人的聰明程度是相差無幾的。
隻是思考的角度不一樣,才會顯得一個人聰明過頭的,是真正的天才。
“說實在話,皇上從來都沒有公開的厭棄過儒家,隻是現在的儒生真的不爭氣,口號喊得響亮,居然每一個做實事。”
李長庚繼續說著,他其實是不想張鶴鳴走錯路。
眼看著大明將要真正的撰寫曆史了,身邊一起奮鬥過的老朋友可不能少。
“算了,我給你說這些沒用,關鍵是自己能想得通才行。”
李長庚說的越多,張鶴鳴就知道自己算是躲過了一劫。
官場上的某些事情們總是有一些規則可尋的。
**
走在最後麵的崇禎,身邊的護衛也是不少。
抽調的人選是晁剛的手下魏晨。
三輛馬車行走在新修建的道路上平穩的,沒有第一次出京師是那麽顛簸。
“皇上,前麵就到平陽府了,咱們是歇一晚再走,還是連夜趕路?”
魏晨上來請示,都是步行,速度根本就快不起來。
說是出行,還不如說是遊山玩水。
沒到一個地方,崇禎都要深入道鄉下仔細的查看,看得都是那些新建的房屋,是不是偷工減料,偶爾還要問一下當地的百姓住的習不習慣。
一起同行的還有皇後張嫣。
不過皇後要做的事情,雖然也是走訪民間,可查看的則是孤寡老人和一些棄嬰。
這些事情是最難的。
沒有誰敢光明正大的丟棄老人和幼兒。
可這種事情發生的卻又很多。
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總是一些人悲劇的開始。
魏晨都一一的看在眼中,他現在覺的已經明白晁剛少將軍,給他講的那些話是什麽意思了。
在之前,他可沒有聽說過,那一個人會真正的關心老百姓的疾苦。
可現在有了。
因此這些被抽調出來,做護衛的士兵們,都仿佛找到了一種叫做榮光的感覺。
都是窮苦人出身,所以才更能了解百姓的苦難。
當年若不是吃不飽飯,可沒有誰願意去當兵的。
“實際調查的如何?”
如今在崇禎的規劃下,許多村子都合並成了鄉鎮,其好處也顯而易見,不但容易管理,還能通過宏觀調節的辦法,讓每一個鎮子裏的人都跟著受益。
修路和興修水利,一直是雍州和冀州在做的事情。
做工的人有錢賺補貼家裏,總是能夠提升一家人的幸福指數的。
“許多人都是眼神閃爍,心裏有愧,也就是現在大部分人隻要不懶惰,生活才過的好了一些。”
張嫣調查過許多人,有些人不是很在乎,可也有些人在問起家裏老人或者小孩的的時候,就會失聲痛哭。
還說“若是當年有這麽好的世道,何至於······”
“現在還是人手不足,你估計一下,多少個相鄰的縣城,才能夠把慈幼局和養濟院都建立起來?”
每個縣城都建,對現階段崇禎的財政來說,負擔不是很大,他缺少的隻有人。
“我現在擔心的是,要是慈幼局和養濟院撿起來之後,這樣隨意丟棄幼兒和老人的事情會更多。”
張嫣是知道,有些事情,看起來是一件好事,可隻要執行下去,就會變成麻煩。
崇禎弄出來的官辦醫館就是榜樣。
雖然看病依然是要給錢,可到底便宜,還有官家作保障,不會被庸醫欺騙。
最開始的時候,可真的是人山人海。
每天排隊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可有些事情,不管有多艱難,還是要做啊。”
崇禎也是一陣無力,他搞不懂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官員的貪贓枉法是一個,老百姓占小便宜也是一個,堂堂大明的教育水平,按理來說不低啊。
那些秀才,儒生們可是經常在宣講仁義道德的,它怎麽就一點作用都不起呢?
“你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我是說可以想辦法,讓他們家裏人不會產生放棄老人的念頭,畢竟幼兒還是很好養活的。”
張嫣知道崇禎鬼點子多,實在不行就加進大明律中,不孝就去坐牢,或者罰金,總有一款適合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