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司馬懿竊魏 趙匡胤竊周
曹操魂穿武大郎之再造大宋 作者:悲傷跳跳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曹操甫一出來,盧俊義、武鬆、燕青就圍了過來,急忙問道:“怎麽樣?引薦信拿到手了嗎?”
曹操也不答話,而是從袖子中拿出信在三人眼前晃了晃。
“這直娘賊,倒是幹了件好事,不枉爺爺我等了這許多時辰。”武鬆雖然看到了引薦信,顯然還在生氣。
“武鬆,注意言辭,不可如此粗俗,要時刻嚴格要求自己。與張清將軍告別的時候還挺好的,怎麽現在越來越差勁了。”曹操訓斥道。
曹操是一心想把武鬆培養成開國柱石的,自然對他要求嚴格了些。
武鬆一低頭,恭敬的說道:“哥哥,我知道錯了。”
其實武鬆也知道,哥哥是希望他能成大事,是在為他考慮。
這幾日,來到盧俊義家裏,武鬆身上的江湖習氣的確有所冒頭,他自己也知道,所以對曹操的批評沒有反駁。
四人眼見目標達成,有說有笑的迴到了盧府。
曹操喊來王猛,詢問準備的怎麽樣了,幾時可以出發。
盧俊義聽聞曹操與武鬆要走,忙問:“這就要走?為何不多呆幾日?”
曹操解釋道:“職務在身,耽誤不得,陽穀縣百姓的安危都係在武某身上,還請盧員外體諒。”
盧俊義知道茲事體大,轉而問道:“那好吧,下一站你們打算去哪裏?”
曹操迴答:“太原府。”
盧俊義略一沉吟:“太原府?這樣,太原府我早前認得一人,喚做唿延灼,我即刻修書一封,也好有個照應。”
曹操致謝道:“感謝盧員外大義。”
“都是一家人,別這麽客氣。”
盧俊義轉而對武鬆說道:“武鬆,一路上照顧好你家哥哥,今後若有什麽需要的,知會一聲,作為師兄我定當全力以赴。”
“知道了,師兄。”武鬆感激的看了盧俊義一眼,依依不舍的告別。
出了大名府,武鬆問曹操為什麽不請盧俊義到陽穀練兵,並說道:“以師兄的為人及能力,到陽穀縣練兵那是再合適不過了。”
曹操解釋道:“你師兄家業均在大名府,聽他話裏話外的意思,並不想離開大名府,我怎麽能強人所難呢?”
“而且就算說了,我估計他也不會答應,凡事都要講個時、勢、適,時機不到,強求也沒用。”
武鬆聽到曹操的迴答,結合這兩天看的書,問道:“是不是就像曹操說的因事設奇、任勢製勝?”
“不錯,我想像你師兄這樣的人物,是不可能在大名府安穩過一輩子的,隻怕用不了多久就會再相見,到那時候,你們師兄弟就能日日在一起了。”曹操眯著眼睛,似乎看透了一切。
以曹操的心智,自然明白當今天下正處於劇烈動蕩的前夕。
由於宋朝的國策是重文抑武,長期以來導致積貧積弱,軍隊的戰鬥力不強。
此時宋朝打算與金朝簽訂海上之盟,妄圖趁著金遼作戰,一舉收複燕雲十六州。
而且由於害怕藩鎮割據,宋朝不斷削減地方的軍事力量,再加上各種苛捐雜稅,導致民怨載道,地方上匪患四起。
如果天下有變,遼金攻入宋境,宋朝內憂外患之下,必定不支。
到時候無論是誰想安居樂業,都不可能。
有能力的會拿起武器,保家衛國。
沒有能力的,隻能任人宰割!
而現在曹操在做的,就是趁天下大亂之前,盡可能的積攢力量。
當然這些計劃,曹操對誰都沒有說過,包括武鬆。
這一日,曹操一行進入山西,武鬆看著路邊荒廢的村舍,時不時出現的白骨,陷入了沉思,神色越來越凝重。
曹操則似乎習以為常一般,淡定的看著書。
許久,武鬆歎了口氣,說道:“哥哥,我雖在江湖行走,卻從未來過這裏,想不到這裏的百姓居然過的如此艱苦。”
曹操放下書:“兵荒馬亂之下,何談生活?”
“此地乃是宋、遼、金、西夏四戰之地,連年戰亂,就算是天堂也會變成人間煉獄。”
武鬆看著眼前的慘況,感慨道:“是啊,我現在明白你為什麽一直教育我不要逞匹夫之勇了,一個人的力量在戰爭麵前太弱了。”
“江湖道義、行俠仗義、替天行道跟百姓遭受的苦難相比太微不足道了。隻有平定四海,結束戰亂,百姓才能過的好一點。”
曹操放下手中的書,看著武鬆:“不錯,大丈夫隻有心存大誌,結束戰亂,才是真正的為社稷著想。”
武鬆看到此情此景,痛心的說道:“大宋建國至今不過一百六十年,何至於此啊?可惜我空有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
曹操:“如今朝廷昏庸,奸臣當道,我們還是要為自己考慮一條後路。”
其實以曹操的才華和智慧,在宋朝考取個功名簡直易如反掌。
但是曹操了解到宋朝局勢後,果斷放棄了這條路。
做個富家翁從來都不是曹操的理想和追求。
一統天下,讓百姓安居樂業才是曹操的理想,所以他才欣賞那個建立了大唐盛世的李世民。
武鬆沒聽明白曹操的話,問道:“哥哥,你是說?”
曹操沒有答話,而是翻出一本書,念了起來:“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又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唿萬歲。”
曹操解釋道:“柴進的先祖,出了一名非常英明的君主,叫柴榮,此人文采武藝一流,有治國平天下之能。”
“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但是很不幸,他三十九歲就死了。”
“他死的時候,兒子還很小,隻有九歲……”
“兩年後,他的手下大將反了,竊取了周朝的天下。”
“宋朝本就得國不正……”
曹操說到這裏,想到司馬懿同樣竊取了魏國,並且司馬家族為了穩固統治地位,喪盡天良的夷滅了曹氏三族,牙根咬的吱吱作響。
若是司馬家治國有方,曹操也不會如此生氣,但是就是這個晉國,差點讓整個漢族覆滅。
曹操不敢想象那段黑暗的歲月,隻怕是比眼前的景象還要慘烈百倍千倍不止。
曹操心中暗暗發誓:若我有朝一日迴到東漢末年,定要將那司馬懿碎屍萬段,挫骨揚灰!
曹操也不答話,而是從袖子中拿出信在三人眼前晃了晃。
“這直娘賊,倒是幹了件好事,不枉爺爺我等了這許多時辰。”武鬆雖然看到了引薦信,顯然還在生氣。
“武鬆,注意言辭,不可如此粗俗,要時刻嚴格要求自己。與張清將軍告別的時候還挺好的,怎麽現在越來越差勁了。”曹操訓斥道。
曹操是一心想把武鬆培養成開國柱石的,自然對他要求嚴格了些。
武鬆一低頭,恭敬的說道:“哥哥,我知道錯了。”
其實武鬆也知道,哥哥是希望他能成大事,是在為他考慮。
這幾日,來到盧俊義家裏,武鬆身上的江湖習氣的確有所冒頭,他自己也知道,所以對曹操的批評沒有反駁。
四人眼見目標達成,有說有笑的迴到了盧府。
曹操喊來王猛,詢問準備的怎麽樣了,幾時可以出發。
盧俊義聽聞曹操與武鬆要走,忙問:“這就要走?為何不多呆幾日?”
曹操解釋道:“職務在身,耽誤不得,陽穀縣百姓的安危都係在武某身上,還請盧員外體諒。”
盧俊義知道茲事體大,轉而問道:“那好吧,下一站你們打算去哪裏?”
曹操迴答:“太原府。”
盧俊義略一沉吟:“太原府?這樣,太原府我早前認得一人,喚做唿延灼,我即刻修書一封,也好有個照應。”
曹操致謝道:“感謝盧員外大義。”
“都是一家人,別這麽客氣。”
盧俊義轉而對武鬆說道:“武鬆,一路上照顧好你家哥哥,今後若有什麽需要的,知會一聲,作為師兄我定當全力以赴。”
“知道了,師兄。”武鬆感激的看了盧俊義一眼,依依不舍的告別。
出了大名府,武鬆問曹操為什麽不請盧俊義到陽穀練兵,並說道:“以師兄的為人及能力,到陽穀縣練兵那是再合適不過了。”
曹操解釋道:“你師兄家業均在大名府,聽他話裏話外的意思,並不想離開大名府,我怎麽能強人所難呢?”
“而且就算說了,我估計他也不會答應,凡事都要講個時、勢、適,時機不到,強求也沒用。”
武鬆聽到曹操的迴答,結合這兩天看的書,問道:“是不是就像曹操說的因事設奇、任勢製勝?”
“不錯,我想像你師兄這樣的人物,是不可能在大名府安穩過一輩子的,隻怕用不了多久就會再相見,到那時候,你們師兄弟就能日日在一起了。”曹操眯著眼睛,似乎看透了一切。
以曹操的心智,自然明白當今天下正處於劇烈動蕩的前夕。
由於宋朝的國策是重文抑武,長期以來導致積貧積弱,軍隊的戰鬥力不強。
此時宋朝打算與金朝簽訂海上之盟,妄圖趁著金遼作戰,一舉收複燕雲十六州。
而且由於害怕藩鎮割據,宋朝不斷削減地方的軍事力量,再加上各種苛捐雜稅,導致民怨載道,地方上匪患四起。
如果天下有變,遼金攻入宋境,宋朝內憂外患之下,必定不支。
到時候無論是誰想安居樂業,都不可能。
有能力的會拿起武器,保家衛國。
沒有能力的,隻能任人宰割!
而現在曹操在做的,就是趁天下大亂之前,盡可能的積攢力量。
當然這些計劃,曹操對誰都沒有說過,包括武鬆。
這一日,曹操一行進入山西,武鬆看著路邊荒廢的村舍,時不時出現的白骨,陷入了沉思,神色越來越凝重。
曹操則似乎習以為常一般,淡定的看著書。
許久,武鬆歎了口氣,說道:“哥哥,我雖在江湖行走,卻從未來過這裏,想不到這裏的百姓居然過的如此艱苦。”
曹操放下書:“兵荒馬亂之下,何談生活?”
“此地乃是宋、遼、金、西夏四戰之地,連年戰亂,就算是天堂也會變成人間煉獄。”
武鬆看著眼前的慘況,感慨道:“是啊,我現在明白你為什麽一直教育我不要逞匹夫之勇了,一個人的力量在戰爭麵前太弱了。”
“江湖道義、行俠仗義、替天行道跟百姓遭受的苦難相比太微不足道了。隻有平定四海,結束戰亂,百姓才能過的好一點。”
曹操放下手中的書,看著武鬆:“不錯,大丈夫隻有心存大誌,結束戰亂,才是真正的為社稷著想。”
武鬆看到此情此景,痛心的說道:“大宋建國至今不過一百六十年,何至於此啊?可惜我空有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
曹操:“如今朝廷昏庸,奸臣當道,我們還是要為自己考慮一條後路。”
其實以曹操的才華和智慧,在宋朝考取個功名簡直易如反掌。
但是曹操了解到宋朝局勢後,果斷放棄了這條路。
做個富家翁從來都不是曹操的理想和追求。
一統天下,讓百姓安居樂業才是曹操的理想,所以他才欣賞那個建立了大唐盛世的李世民。
武鬆沒聽明白曹操的話,問道:“哥哥,你是說?”
曹操沒有答話,而是翻出一本書,念了起來:“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又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唿萬歲。”
曹操解釋道:“柴進的先祖,出了一名非常英明的君主,叫柴榮,此人文采武藝一流,有治國平天下之能。”
“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但是很不幸,他三十九歲就死了。”
“他死的時候,兒子還很小,隻有九歲……”
“兩年後,他的手下大將反了,竊取了周朝的天下。”
“宋朝本就得國不正……”
曹操說到這裏,想到司馬懿同樣竊取了魏國,並且司馬家族為了穩固統治地位,喪盡天良的夷滅了曹氏三族,牙根咬的吱吱作響。
若是司馬家治國有方,曹操也不會如此生氣,但是就是這個晉國,差點讓整個漢族覆滅。
曹操不敢想象那段黑暗的歲月,隻怕是比眼前的景象還要慘烈百倍千倍不止。
曹操心中暗暗發誓:若我有朝一日迴到東漢末年,定要將那司馬懿碎屍萬段,挫骨揚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