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我從小喜歡京劇,能哼兩句。但弄不清“二黃原板”、“西皮流水”什麽的是怎麽迴事兒。我學著拉二胡的時候才知道裏麵還有個“緊拉慢唱”,這意思很明白,就是唱的節奏不一定快,拉二胡的卻要很快地拉。像《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一段的過門兒就是緊拉慢唱。


    小時候看京戲,主要是看熱鬧。像猴戲,或穿軟底鞋的武生出來能翻跟頭兒的戲都願意看。穿著厚底的鞋,拿著槍頭子亂比劃一通的次之;若站在那裏隻是唱,且一唱就是小半天的就不喜歡了。整個五六十年代,我們那地方特別喜歡沂水縣的個戲班子,裏麵有個演猴的,他能從後台的出口處,翻著跟頭兒一直翻到前台,爾後騰身一躍,即頭朝上腳朝下地將整個身子箍到台前掛汽燈的柱子上。我後來再也沒見過能把身子纏到柱子上的猴。


    待我人到中年,就不怎麽喜歡武打的戲了。京劇的武打太假模假式。特別是好幾個人同時拿槍頭子往一個女的身上扔,爾後那女子一跳,將那槍頭子又踢迴原處的動作假得厲害,一是不出錯的時候不多,二是那女子往往要等上一會兒,旁邊的人才開始扔。


    我喜歡戲詞。像三國戲、楊家將的戲及“徐策跑城”什麽的,詞兒好,唱腔也好。看過汪曾祺先生寫的《大劈棺》,詞兒也不錯。他寫一個少婦給丈夫上墳這麽寫:丈夫,你撇得我好苦也。(唱)實指望少年夫妻,終生作伴,誰知你一病奄奄,半路裏把我閃。你叫我靠誰吃飯?怎辦得柴米油鹽開門七件?況且我正青春,一朵鮮花才綻。怎耐得枕隻衾寒孤孤單單。冷淡。難堪。很有味兒,也很淒情。


    有一段,朋友們一起開筆會的時候,喜歡唱兩句小呂劇:知道不對就好辦,就怕是私字迷住了你的眼。唱的時候,第一句要念,第二句才唱。如果有人見了你二話不說,上來就一句知道不對就好辦……你一時反應不過來,就好像自己真犯了什麽事兒似的,往往會產生一點喜劇效果。唱那玩意兒還容易上癮,沒事兒的時候,隔一會兒就想來兩句。一次我參加一個電視劇創作方麵的座談會,照例地隔一會兒就來上那麽一口,不料旁邊一老兄竟麵呈不悅之色,吾甚奇怪,一朋友遂向我介紹,此公即是那戲詞的作者矣,其不悅,乃是懷疑你一遍遍地唱起來沒完有諷刺之意也。吾趕緊向那老兄解釋,隻是喜歡耳,並無他意也,一個劇作家,能有幾句戲詞讓人念念不忘,已是大幸矣,怕的是寫一輩子戲人家一句也記不住,豈不悲哉?該老兄甚理解,乃與吾握手言歡。幾年不見了,文田兄,你可安好?


    有一獲短篇小說全國獎之老兄,在一次筆會上說,他親眼見過“文革”時期一位業餘作者寫的小戲,有四句流傳甚廣,叫我本共產一黨員,生產隊裏把動勞,壇壇罐罐都用上,為何反而把鬥挨?也挺好玩兒的是不是?


    我曾幾次有幸聽評論家宋遂良先生唱川劇《列寧在十月》,那詞兒大概是這樣的:我乃是弗拉基米爾·伊裏奇,脫下了大衣繳給你瓦西裏,打冬宮還需要研究仔細,具體事你去問捷爾仁斯基……此乃民間口頭創作,不容易搬上舞台,但卻有極強的生命力,不容易失傳的。


    我平生唯一的一次寫戲詞,是剛當專業作家的時候。當時有一家報紙有一個欄目叫“作家風采”,除了登作家的照片之外,還須寫兩句玩兒深沉的話,我玩兒不了,即絞盡腦汁寫了幾句戲詞:這一段咱心情好不輕鬆,實現了當作家一個美夢,從此後把生活好好深入,沉下心搞創作與世無爭。當然嘍學馬列也須抓緊,更不能忘記了兩個文明。唱上它二黃原板這麽一段,告知那關心我的眾位弟兄。


    我喜歡戲詞,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詩,大部分都讀不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們的長處或優點:劉玉堂隨筆小品精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玉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玉堂並收藏我們的長處或優點:劉玉堂隨筆小品精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