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我們的夥食——老兵的故事之五
我們的長處或優點:劉玉堂隨筆小品精選 作者:劉玉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ttp://.biquxs.info/
</p>
偶爾翻抽屜,會翻出一捆嶄新的全國通用糧票。大略地數一下,竟有五百斤之多。那是我從部隊轉業跟管理處算夥食賬時找迴來的。全國通用糧票比省內糧票含金量要高些,它除了全國通用這一特點之外,細糧的比例也要高一點,而且每買三十斤糧食還可以帶一斤平價油。作為一個經曆過困難時期的同誌,我對糧票一向看得比人民幣還重要,它曾讓我心裏無比的踏實,有一種手裏有糧心裏不慌之感。因此上,在我轉業之後的十幾年間,我始終沒舍得用。在傳說糧票作廢了的那幾年裏,我對全國通用糧票的信任也沒動搖過,尋思這麽重要的東西,能說不用就不用了?如果真的不用了,國家也會有個交待的。哎,後來還真是在沒有任何交待的情況下說不用就不用了。多虧那兩年我老婆用糧票換過幾次雞蛋,否則咱的心理會更加不平衡。
我們明知這些東西沒用了,卻還不舍得扔。這裏麵除了它的印刷質量不錯之外(我到現在還沒聽說過有印假糧票的),更重要的則是因為它是一個時代的象征,可能會有一點收藏的意義;它同時也是我這個年齡段及其以上的人們的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它常讓我想起那些年的夥食問題。
我剛當兵的時候,吃的是海灣灶裏麵的大灶,每天的夥食標準是五毛三,定量三十八斤,粗細糧的比例三比七;細糧為大米白麵,粗糧就是高粱米。在那樣的一個比例下,每天還兩頓粗糧一頓細糧,也說明高粱米這玩意兒確實不好吃,又苦又澀,還容易夾生。我們往往逮著細糧猛搓一頓,遇到吃高粱米的時候即蜻蜓點水,連同不時地吃點夾生飯什麽的,如此一年下來,咱的胃炎就得上了。
我們當然也走“五七”道路,搞農副業生產,種蔬菜什麽的,可也都是大路菜,特別是白菜的品種極差,個頭兒很小,幫兒上還帶絲兒。儲存的時候,那地方的傳統做法是要將白菜葉全部揪掉,讓它不帶一點綠色。我的些老鄉戰友們看著滿地的綠葉要麽喂了豬,要麽爛到那裏了,疼得慌,遂按沂蒙山的做法,用那些綠葉做起了小豆腐(沂蒙山區叫豆沫)。北方的戰士說好吃,南方的些兵則說跟豬食差不多。最後整得我老鄉沒了積極性,做過兩次就不做了。那些不帶一點綠葉且帶著絲兒的白菜幫兒,吃起來是個什麽概念,你就可想而知。
與我一起入伍的老鄉中,還有分到海勤大隊的艦艇上去的。他們的夥食當然就好多了,是港灣灶裏麵的三類灶,每天八毛七。冬天的時候,海麵結了冰,不能出海了,他們的夥食也不降低,還是吃那個八毛七。看著那幫小子一個個吃得油光滿麵、滾瓜溜圓,我們當然就挺羨慕。有一次,我跟我們連的指導員說起這事兒,他竟露出不以為然的神情,說是吃得好,活也是累唄,黨又不傻!他說的這個黨又不傻的話給我的印象極深,從此我就有一個農民式的理解,你永遠甭想既幹輕快的活,又想吃好夥食,沒有那麽便宜的事兒。
年終總結及老兵退伍的時候,夥食好起來了。我們的炊事班長乃是一位六四年入伍的湖南兵,他知道自己提幹無望,此次必退伍無疑,遂天天安排好夥食。那年連裏喂了三十來頭豬,他接連宰了二十頭,誰管他他跟誰瞪眼,擺出一副跟你玩兒命的那麽種架勢。司務長及連裏的幹部大概接受了往年或外單位的教訓不敢管了,任他胡作去了,我們即頓頓吃細糧,也天天吃汆白肉或豬肉燉粉條子。待那家夥退伍之後,我們連的夥食費即超支五千多,戰士們卻常常懷念他。
早晚提了幹,咱才不吃高粱米了。說是細糧的比例為百分之八十,可粗糧卻從來沒吃過。原因是當地的老百姓嫌吃大米不撐時候,我們的食堂管理員即將高粱米調出去,跟他們換成了大米。副食當然也是按標準供應,這就有了我上次提到的紅燒肉三毛二分錢一份,你若買了完整的一份,禮拜六的黨小組會上絕對會有人給你提意見的那一節。
我在部隊提幹之後的十年間,節省了九百多斤糧票,我現在還存著五百來斤,另外的那些就換了雞蛋吃了。我們明知這玩意兒沒用了,卻還是不舍得扔,另外一個原因便是,它是我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
</p>
偶爾翻抽屜,會翻出一捆嶄新的全國通用糧票。大略地數一下,竟有五百斤之多。那是我從部隊轉業跟管理處算夥食賬時找迴來的。全國通用糧票比省內糧票含金量要高些,它除了全國通用這一特點之外,細糧的比例也要高一點,而且每買三十斤糧食還可以帶一斤平價油。作為一個經曆過困難時期的同誌,我對糧票一向看得比人民幣還重要,它曾讓我心裏無比的踏實,有一種手裏有糧心裏不慌之感。因此上,在我轉業之後的十幾年間,我始終沒舍得用。在傳說糧票作廢了的那幾年裏,我對全國通用糧票的信任也沒動搖過,尋思這麽重要的東西,能說不用就不用了?如果真的不用了,國家也會有個交待的。哎,後來還真是在沒有任何交待的情況下說不用就不用了。多虧那兩年我老婆用糧票換過幾次雞蛋,否則咱的心理會更加不平衡。
我們明知這些東西沒用了,卻還不舍得扔。這裏麵除了它的印刷質量不錯之外(我到現在還沒聽說過有印假糧票的),更重要的則是因為它是一個時代的象征,可能會有一點收藏的意義;它同時也是我這個年齡段及其以上的人們的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它常讓我想起那些年的夥食問題。
我剛當兵的時候,吃的是海灣灶裏麵的大灶,每天的夥食標準是五毛三,定量三十八斤,粗細糧的比例三比七;細糧為大米白麵,粗糧就是高粱米。在那樣的一個比例下,每天還兩頓粗糧一頓細糧,也說明高粱米這玩意兒確實不好吃,又苦又澀,還容易夾生。我們往往逮著細糧猛搓一頓,遇到吃高粱米的時候即蜻蜓點水,連同不時地吃點夾生飯什麽的,如此一年下來,咱的胃炎就得上了。
我們當然也走“五七”道路,搞農副業生產,種蔬菜什麽的,可也都是大路菜,特別是白菜的品種極差,個頭兒很小,幫兒上還帶絲兒。儲存的時候,那地方的傳統做法是要將白菜葉全部揪掉,讓它不帶一點綠色。我的些老鄉戰友們看著滿地的綠葉要麽喂了豬,要麽爛到那裏了,疼得慌,遂按沂蒙山的做法,用那些綠葉做起了小豆腐(沂蒙山區叫豆沫)。北方的戰士說好吃,南方的些兵則說跟豬食差不多。最後整得我老鄉沒了積極性,做過兩次就不做了。那些不帶一點綠葉且帶著絲兒的白菜幫兒,吃起來是個什麽概念,你就可想而知。
與我一起入伍的老鄉中,還有分到海勤大隊的艦艇上去的。他們的夥食當然就好多了,是港灣灶裏麵的三類灶,每天八毛七。冬天的時候,海麵結了冰,不能出海了,他們的夥食也不降低,還是吃那個八毛七。看著那幫小子一個個吃得油光滿麵、滾瓜溜圓,我們當然就挺羨慕。有一次,我跟我們連的指導員說起這事兒,他竟露出不以為然的神情,說是吃得好,活也是累唄,黨又不傻!他說的這個黨又不傻的話給我的印象極深,從此我就有一個農民式的理解,你永遠甭想既幹輕快的活,又想吃好夥食,沒有那麽便宜的事兒。
年終總結及老兵退伍的時候,夥食好起來了。我們的炊事班長乃是一位六四年入伍的湖南兵,他知道自己提幹無望,此次必退伍無疑,遂天天安排好夥食。那年連裏喂了三十來頭豬,他接連宰了二十頭,誰管他他跟誰瞪眼,擺出一副跟你玩兒命的那麽種架勢。司務長及連裏的幹部大概接受了往年或外單位的教訓不敢管了,任他胡作去了,我們即頓頓吃細糧,也天天吃汆白肉或豬肉燉粉條子。待那家夥退伍之後,我們連的夥食費即超支五千多,戰士們卻常常懷念他。
早晚提了幹,咱才不吃高粱米了。說是細糧的比例為百分之八十,可粗糧卻從來沒吃過。原因是當地的老百姓嫌吃大米不撐時候,我們的食堂管理員即將高粱米調出去,跟他們換成了大米。副食當然也是按標準供應,這就有了我上次提到的紅燒肉三毛二分錢一份,你若買了完整的一份,禮拜六的黨小組會上絕對會有人給你提意見的那一節。
我在部隊提幹之後的十年間,節省了九百多斤糧票,我現在還存著五百來斤,另外的那些就換了雞蛋吃了。我們明知這玩意兒沒用了,卻還是不舍得扔,另外一個原因便是,它是我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