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嶽讬單槍匹馬奔出來的時候,袁崇煥壓根沒認出他是嶽讬。
一來他沒見過嶽讬,後世留下的畫像不足以讓袁崇煥在現實中認出他。
二來就是天啟年間的八旗盔甲還沒有像後世留下來的文物那般涇渭分明、尊卑有別。
袁崇煥乍一看,還真看不出範文程和嶽讬身上的盔甲有什麽重大區別。
甲胄都是紅底鑲白邊的棉甲,屬於鑲紅旗特色,盔帽都是表麵髹漆,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最上頭頂一根光禿禿的鐵針。
再加上護領、護頸及護耳把腦袋一圍,連腦後的辮子都見不著,正麵看上去,兩人幾乎長得一色一樣。
假設這時候拿故宮裏留下來的那些畫像一比照,就會發現明末到處都是這種麵目模糊的臉。
最先認出嶽讬的是一直趴在牆邊喊話的朱梅,他是在嶽讬用蒙語開腔自述出生年月的時候認出嶽讬的。
他一認出嶽讬就終止了與範文程的對罵,別過身來又驚又喜地對袁崇煥道,“袁臬台!這是嶽讬!咱們把鑲紅旗旗主都給罵出來了!”
左輔一聽,跟著激動了起來,“袁臬台!開炮罷!倘或咱們能打死一個鑲紅旗旗主,正可以狠狠挫一挫韃子的銳氣!”
朱梅附和道,“要是咱們能割下嶽讬的腦袋來,陛下定然聖心大悅,重重厚賞我關寧將士,連那魏閹也再沒有話說。”
在這一瞬間,袁崇煥的心中油然而生了一種要改變曆史的終極使命感。
穿越了不到一個月就打死了鑲紅旗旗主,這簡直就是爽文男主的劇情設定,還是明末殺韃子版的抗日神劇式爽文。
不過這種感覺隻持續了短短一瞬,袁崇煥就發現了不對勁。
嶽讬在曆史上是皇太極登基的重要支持者之一,如果嶽讬死在了寧遠城下,那連帶皇太極登基的曆史或許也要被改變了。
而這一段曆史當真有這麽容易被改變嗎?
如果皇太極沒有登基,沒有進行親漢派的那些改革,後金政權當真會像現代預測的那樣自行崩潰嗎?
抑或是,即使皇太極沒有登基,滿清依舊能入關取代朱明。
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少了親漢派作緩衝的後金,在遼東屠殺起漢人依舊肆無忌憚,遼東的漢人百姓沒了皇太極,反而過得比曆史上更加糟糕了。
袁崇煥心想,用遼東百姓的民不聊生,換一個大明王朝的苟延殘喘,當真值得嗎?
徐敷奏見袁崇煥在這當口走了神,趕忙上前一步,抓住袁崇煥的手道,“袁臬台!開炮罷!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那女人一般的手扣覆在袁崇煥的手掌上,此時竟然無比有力,連指骨關節都透出一股子堅定剛毅。
袁崇煥被徐敷奏少有的雄性氣魄給喚迴了神,他將手一抽,又往旁邊一揮,大聲命令道,“好!朝城下那二人開炮!”
袁崇煥吼完這一聲後,覺得無比振奮,全身充滿了力量。
不料幾秒鍾過去後,預想之中的炮響聲卻並沒有出現。
袁崇煥向城下瞥了一眼,見到範文程正在與嶽讬窸窸窣窣地議論著什麽,趕緊去看炮手那裏出了什麽狀況,“這大炮難道發射不出去嗎?要不要找彭簪古來瞧瞧?”
炮手是閩南人,一見袁崇煥過來,緊張地連方言都冒出來了,“袁臬台,您別動,這洋人的炮難礙刁研得很,我這正裝填火藥呢,這要是炸膛了可不是開玩笑的!”
袁崇煥愣了一下,這才想起明末的紅衣大炮是“前膛炮”,而非近現代戰爭普遍應用的“後膛炮”。
因此操作紅衣大炮的過程相較後世而言比較繁瑣,炮手需要先從炮口裝填火藥,再用木棍壓實,然後再把炮彈放入膛內,點燃引信。
袁崇煥踱了迴來,大惑不解地道,“同樣是洋人的炮,我記得佛郎機就不必這樣費事。”
這確實是事實,佛郎機是標準的炮尾裝填的後膛子母銃火炮,其采用的後膛裝彈技術,是利用鐵楔子固定子炮,可以提前進行裝填。
左輔道,“佛郎機比較容易炸,而且射程沒這紅衣大炮遠。”
朱梅道,“神宗皇帝在的時候,洋人那兒有兩個國家打海戰,裝備佛郎機的那方艦隊沒贏,後來洋人就都用上現在這種炮了。”
袁崇煥道,“打海戰的這兩個國家,是英國和西班牙罷?”
朱梅道,“具體那洋名我也說不清楚,反正其中有一個國家當時是女主當政。”
袁崇煥心想,那指的確實就是發生在萬曆年間的“英西海戰”了。
裝備了大量佛郎機炮的西班牙戰艦敗給了幾乎全裝備了新型前膛加農炮的英軍戰艦。
所謂“女主當政”,大概就是伊麗莎白一世。
袁崇煥又問道,“那為何佛郎機容易炸呢?”
左輔道,“因為漏氣嘛,這火炮用的鐵管它不嚴實。”
袁崇煥一下子懂了,說白了就是金屬冶煉技術還沒發展到位,氣密性封閉不佳,後裝炮的閉鎖問題無法解決。
倘或要進一步提高火炮威力,就必須提高膛壓,使用後端封閉的前膛炮,所以這一時期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都將前膛炮視為先進科技。
朱梅道,“本來為了防止炸膛,這炮身上頭都是要加鐵箍的,當年戚少保研發的虎蹲炮就加了五道鐵箍,後來還增加到了七道,就是這洋人的炮傳進來之後,鐵箍就礙事兒了,改加裝準星和準門了。”
袁崇煥點了點頭,澆築鐵箍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膛壓過大,導致銃炮炸裂,所以鐵箍越多,銃炮就越堅固耐久。
但是這種鐵箍一道道地澆築上去也同樣妨礙視野,難以瞄準,所以到了明朝中後期,火炮便大多不再安裝鐵箍,而是改為盡力改進膛管。
其一是增加膛壁厚度,增加炮膛的牢固程度。
其二則是對炮膛表麵進行打磨,直到光滑,避免炮膛因各處受力不均而導致的火氣四竄。
倘或炮膛光滑,火氣便僅向炮口方向用力,炮膛各處受到壓力小,則不易炸膛。
袁崇煥一麵這樣想著,一麵便踱到了一處閑置的大炮旁。
他蹲下身去,朝炮管裏頭一看。
——果然沒有膛線。
袁崇煥悻悻地直起身,暗中歎了一口氣,膛線才是槍炮的靈魂啊。
膛線是現代炮管及槍管的管膛內壁上被鍛刻加工出的呈螺旋狀分布的凹凸槽,可使炮彈在發射時沿著膛線作縱軸旋轉,產生陀螺儀效應穩定彈道,因而能更精確的射向目標。
而晚明的火器部隊不能完全轉型成現代熱兵器部隊,隻能靠冷兵器軍隊輔助才能發揮效用的關鍵就在這裏。
其實以晚明的技術,早已能夠製造出一批光滑的炮管,可炮膛的光滑程度對火器射擊的準確度的影響並不是很大。
在沒有炸膛危險情況下,炮管的光滑程度影響的是彈丸的發射初速度,與準確度無關。
根據熱兵器發展的曆程來看,準確度差的主要原因就是炮管沒有膛線,炮彈不能以旋轉的方式從炮口射出。
即使炮管再光滑,彈丸和炮管內壁之間也存在縫隙,而膛線炮管的彈丸直徑比炮管內徑大,所以彈丸可以穩定的從槍口射出。
不過明末沒有將滑膛炮順利進化為線膛炮,倒不全因是古代中國的科技落後。
線膛炮因為膛線在發射過程中容易磨損,其報廢的速度要高於滑膛炮,因此線膛炮雖然很早就被發現出來,但是直到西方侵華時仍然主要使用滑膛炮。
所以晚明即使有西學傳入,但能提高火器準確度的膛線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徐敷奏見袁崇煥站在大炮旁沉思不語,便抬腳向他走去,“都這時候了,你想什麽呢?”
袁崇煥朝他笑了一笑,沒講膛線的事,而是指著炮管的徑口問道,“我在想,這孔洞是怎麽鑽出來的?”
徐敷奏立刻道,“是兵仗局的工匠鑽出來的。”
袁崇煥訝異道,“這你都知道?”
徐敷奏風情萬種地一笑,“當然了,兵仗局也是宦官在管的嘛。”
袁崇煥又想起徐敷奏先前說他陪過太監,不禁自責自己又問了一句廢話,“那這都是手工打磨出來的?好厲害啊。”
徐敷奏隨手指點了一下那炮管,給袁崇煥解釋道,“兵仗局有專門的鑽架,使得下部鑽頭保持不動,匠人們再用皮條拉動銃管轉動,如此反複則可成型。”
袁崇煥了然道,“那也就是說,這炮管鑽孔的大小、內壁的勻稱與否,全部憑借的是鑽孔工匠的手感和技巧了?”
徐敷奏道,“是的,不過這兵仗局鑽孔的匠人都是積年的熟手,就算偶有差池,那也是萬中之一,倘或鑽出來的銃管不能製炮,宦官們便會棄之不用。”
袁崇煥點了下頭,他聽出徐敷奏在講述這種技巧的時候,有種基於國家榮譽的微微自豪感。
晚明技術人員的想法和徐敷奏大致是一樣的,工具製造全憑能工巧匠的熟練技藝,全不懂流水化和規模化。
倘或是燒造瓷器或者打造黃花梨木家具這樣的工藝品,那尚且可以說是底蘊深厚的中國工匠精神。
但火器製造卻不同。
炮管在純手工操作下不可能始終保持一致,所以即使大明工匠再如何手藝純熟,晚明製造出來的炮管口徑依舊不一,炮管壁厚度也不一致。
尤其在炮管內部出現凸起時,火藥的爆發力會被凸起處阻塞從而使其衝力迴轉,炮管壁薄弱的地方很可能出現炸膛的情況。
這就是為什麽即使已經采用了相對安全的前膛炮,方才那個炮手仍然對袁崇煥的安全十分緊張。
因為明末並沒有製造出統一的炮管和膛線的工業條件,大明現階段的工業科技根本還不足以支撐熱兵器部隊的發展。
而炮管的統一和膛線的製造都需要什麽呢?
袁崇煥在心裏自問自答道,需要高度穩定的車床。
而車床的建立依賴於數學、物理等精密科學才能實現。
因為車床是不規則的,生產的產品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規則圖形,這些在傳統幾何和數學領域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依靠微積分、解析幾何等來完成。
西方科技是靠基礎科學理論和技術的合二為一才能一直發展,而大明卻沒有這樣研究基礎科學理論的土壤。
引進西方技術不難,難的是要在大明培養有思辨思維的科學家,難的是在大明建立能夠規模化批量生產槍械的工業體係。
否則,大明就算有再多的趙士楨、徐光啟、孫元化、茅元儀,他們即使用盡了所有的聰明才智,也隻是某個時代個人的靈光一現,和古至今無數能人巧匠並無區別。
就在袁崇煥深入思考科學和製度互相作用時,“轟隆”一聲巨響,一發炮彈從城牆射到了城下。
袁崇煥趕緊奔到牆沿邊,探頭往下仔細一瞧。
隻見一枚直徑大約十厘米左右,約摸像湯碗那麽大的鐵質彈丸在泥地上滾炸出了一條線。
煙霧倏地一下升騰起來,瞬間就蓋住了城下人仰馬翻的兩個人。
袁崇煥見了這等情景,不禁有些失望。
說好的“一炮糜爛數十裏”呢?
這跟史料上描述得不一樣啊。
原來曆史上那個袁崇煥還真是誇大其辭了。
那個炮手見炮彈似是打中了人,反而比袁崇煥這個第一次見到紅衣大炮的穿越者更興奮,“打中了!打中了!可以割韃子的人頭了!”
袁崇煥轉過頭去,給了那炮手一個鼓勵式的讚賞微笑,接著卻道,“諸位!莫要輕舉妄動!這嶽讬乃是鑲紅旗旗主,定然不可能獨自一人埋伏在旁。”
“他此刻被我軍炮彈擊傷,金軍在短時間內定會派出大部隊援兵,我等需靜候片刻,倘或他實是後繼無援,咱們再取了他的首級不遲!”
左輔點頭道,“袁臬台說得很是,這嶽讬是旗主,想來定有‘巴牙喇’在左右守護,此乃八旗中一等一的精銳,我等應稍安勿躁才是!”
一來他沒見過嶽讬,後世留下的畫像不足以讓袁崇煥在現實中認出他。
二來就是天啟年間的八旗盔甲還沒有像後世留下來的文物那般涇渭分明、尊卑有別。
袁崇煥乍一看,還真看不出範文程和嶽讬身上的盔甲有什麽重大區別。
甲胄都是紅底鑲白邊的棉甲,屬於鑲紅旗特色,盔帽都是表麵髹漆,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最上頭頂一根光禿禿的鐵針。
再加上護領、護頸及護耳把腦袋一圍,連腦後的辮子都見不著,正麵看上去,兩人幾乎長得一色一樣。
假設這時候拿故宮裏留下來的那些畫像一比照,就會發現明末到處都是這種麵目模糊的臉。
最先認出嶽讬的是一直趴在牆邊喊話的朱梅,他是在嶽讬用蒙語開腔自述出生年月的時候認出嶽讬的。
他一認出嶽讬就終止了與範文程的對罵,別過身來又驚又喜地對袁崇煥道,“袁臬台!這是嶽讬!咱們把鑲紅旗旗主都給罵出來了!”
左輔一聽,跟著激動了起來,“袁臬台!開炮罷!倘或咱們能打死一個鑲紅旗旗主,正可以狠狠挫一挫韃子的銳氣!”
朱梅附和道,“要是咱們能割下嶽讬的腦袋來,陛下定然聖心大悅,重重厚賞我關寧將士,連那魏閹也再沒有話說。”
在這一瞬間,袁崇煥的心中油然而生了一種要改變曆史的終極使命感。
穿越了不到一個月就打死了鑲紅旗旗主,這簡直就是爽文男主的劇情設定,還是明末殺韃子版的抗日神劇式爽文。
不過這種感覺隻持續了短短一瞬,袁崇煥就發現了不對勁。
嶽讬在曆史上是皇太極登基的重要支持者之一,如果嶽讬死在了寧遠城下,那連帶皇太極登基的曆史或許也要被改變了。
而這一段曆史當真有這麽容易被改變嗎?
如果皇太極沒有登基,沒有進行親漢派的那些改革,後金政權當真會像現代預測的那樣自行崩潰嗎?
抑或是,即使皇太極沒有登基,滿清依舊能入關取代朱明。
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少了親漢派作緩衝的後金,在遼東屠殺起漢人依舊肆無忌憚,遼東的漢人百姓沒了皇太極,反而過得比曆史上更加糟糕了。
袁崇煥心想,用遼東百姓的民不聊生,換一個大明王朝的苟延殘喘,當真值得嗎?
徐敷奏見袁崇煥在這當口走了神,趕忙上前一步,抓住袁崇煥的手道,“袁臬台!開炮罷!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那女人一般的手扣覆在袁崇煥的手掌上,此時竟然無比有力,連指骨關節都透出一股子堅定剛毅。
袁崇煥被徐敷奏少有的雄性氣魄給喚迴了神,他將手一抽,又往旁邊一揮,大聲命令道,“好!朝城下那二人開炮!”
袁崇煥吼完這一聲後,覺得無比振奮,全身充滿了力量。
不料幾秒鍾過去後,預想之中的炮響聲卻並沒有出現。
袁崇煥向城下瞥了一眼,見到範文程正在與嶽讬窸窸窣窣地議論著什麽,趕緊去看炮手那裏出了什麽狀況,“這大炮難道發射不出去嗎?要不要找彭簪古來瞧瞧?”
炮手是閩南人,一見袁崇煥過來,緊張地連方言都冒出來了,“袁臬台,您別動,這洋人的炮難礙刁研得很,我這正裝填火藥呢,這要是炸膛了可不是開玩笑的!”
袁崇煥愣了一下,這才想起明末的紅衣大炮是“前膛炮”,而非近現代戰爭普遍應用的“後膛炮”。
因此操作紅衣大炮的過程相較後世而言比較繁瑣,炮手需要先從炮口裝填火藥,再用木棍壓實,然後再把炮彈放入膛內,點燃引信。
袁崇煥踱了迴來,大惑不解地道,“同樣是洋人的炮,我記得佛郎機就不必這樣費事。”
這確實是事實,佛郎機是標準的炮尾裝填的後膛子母銃火炮,其采用的後膛裝彈技術,是利用鐵楔子固定子炮,可以提前進行裝填。
左輔道,“佛郎機比較容易炸,而且射程沒這紅衣大炮遠。”
朱梅道,“神宗皇帝在的時候,洋人那兒有兩個國家打海戰,裝備佛郎機的那方艦隊沒贏,後來洋人就都用上現在這種炮了。”
袁崇煥道,“打海戰的這兩個國家,是英國和西班牙罷?”
朱梅道,“具體那洋名我也說不清楚,反正其中有一個國家當時是女主當政。”
袁崇煥心想,那指的確實就是發生在萬曆年間的“英西海戰”了。
裝備了大量佛郎機炮的西班牙戰艦敗給了幾乎全裝備了新型前膛加農炮的英軍戰艦。
所謂“女主當政”,大概就是伊麗莎白一世。
袁崇煥又問道,“那為何佛郎機容易炸呢?”
左輔道,“因為漏氣嘛,這火炮用的鐵管它不嚴實。”
袁崇煥一下子懂了,說白了就是金屬冶煉技術還沒發展到位,氣密性封閉不佳,後裝炮的閉鎖問題無法解決。
倘或要進一步提高火炮威力,就必須提高膛壓,使用後端封閉的前膛炮,所以這一時期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都將前膛炮視為先進科技。
朱梅道,“本來為了防止炸膛,這炮身上頭都是要加鐵箍的,當年戚少保研發的虎蹲炮就加了五道鐵箍,後來還增加到了七道,就是這洋人的炮傳進來之後,鐵箍就礙事兒了,改加裝準星和準門了。”
袁崇煥點了點頭,澆築鐵箍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膛壓過大,導致銃炮炸裂,所以鐵箍越多,銃炮就越堅固耐久。
但是這種鐵箍一道道地澆築上去也同樣妨礙視野,難以瞄準,所以到了明朝中後期,火炮便大多不再安裝鐵箍,而是改為盡力改進膛管。
其一是增加膛壁厚度,增加炮膛的牢固程度。
其二則是對炮膛表麵進行打磨,直到光滑,避免炮膛因各處受力不均而導致的火氣四竄。
倘或炮膛光滑,火氣便僅向炮口方向用力,炮膛各處受到壓力小,則不易炸膛。
袁崇煥一麵這樣想著,一麵便踱到了一處閑置的大炮旁。
他蹲下身去,朝炮管裏頭一看。
——果然沒有膛線。
袁崇煥悻悻地直起身,暗中歎了一口氣,膛線才是槍炮的靈魂啊。
膛線是現代炮管及槍管的管膛內壁上被鍛刻加工出的呈螺旋狀分布的凹凸槽,可使炮彈在發射時沿著膛線作縱軸旋轉,產生陀螺儀效應穩定彈道,因而能更精確的射向目標。
而晚明的火器部隊不能完全轉型成現代熱兵器部隊,隻能靠冷兵器軍隊輔助才能發揮效用的關鍵就在這裏。
其實以晚明的技術,早已能夠製造出一批光滑的炮管,可炮膛的光滑程度對火器射擊的準確度的影響並不是很大。
在沒有炸膛危險情況下,炮管的光滑程度影響的是彈丸的發射初速度,與準確度無關。
根據熱兵器發展的曆程來看,準確度差的主要原因就是炮管沒有膛線,炮彈不能以旋轉的方式從炮口射出。
即使炮管再光滑,彈丸和炮管內壁之間也存在縫隙,而膛線炮管的彈丸直徑比炮管內徑大,所以彈丸可以穩定的從槍口射出。
不過明末沒有將滑膛炮順利進化為線膛炮,倒不全因是古代中國的科技落後。
線膛炮因為膛線在發射過程中容易磨損,其報廢的速度要高於滑膛炮,因此線膛炮雖然很早就被發現出來,但是直到西方侵華時仍然主要使用滑膛炮。
所以晚明即使有西學傳入,但能提高火器準確度的膛線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徐敷奏見袁崇煥站在大炮旁沉思不語,便抬腳向他走去,“都這時候了,你想什麽呢?”
袁崇煥朝他笑了一笑,沒講膛線的事,而是指著炮管的徑口問道,“我在想,這孔洞是怎麽鑽出來的?”
徐敷奏立刻道,“是兵仗局的工匠鑽出來的。”
袁崇煥訝異道,“這你都知道?”
徐敷奏風情萬種地一笑,“當然了,兵仗局也是宦官在管的嘛。”
袁崇煥又想起徐敷奏先前說他陪過太監,不禁自責自己又問了一句廢話,“那這都是手工打磨出來的?好厲害啊。”
徐敷奏隨手指點了一下那炮管,給袁崇煥解釋道,“兵仗局有專門的鑽架,使得下部鑽頭保持不動,匠人們再用皮條拉動銃管轉動,如此反複則可成型。”
袁崇煥了然道,“那也就是說,這炮管鑽孔的大小、內壁的勻稱與否,全部憑借的是鑽孔工匠的手感和技巧了?”
徐敷奏道,“是的,不過這兵仗局鑽孔的匠人都是積年的熟手,就算偶有差池,那也是萬中之一,倘或鑽出來的銃管不能製炮,宦官們便會棄之不用。”
袁崇煥點了下頭,他聽出徐敷奏在講述這種技巧的時候,有種基於國家榮譽的微微自豪感。
晚明技術人員的想法和徐敷奏大致是一樣的,工具製造全憑能工巧匠的熟練技藝,全不懂流水化和規模化。
倘或是燒造瓷器或者打造黃花梨木家具這樣的工藝品,那尚且可以說是底蘊深厚的中國工匠精神。
但火器製造卻不同。
炮管在純手工操作下不可能始終保持一致,所以即使大明工匠再如何手藝純熟,晚明製造出來的炮管口徑依舊不一,炮管壁厚度也不一致。
尤其在炮管內部出現凸起時,火藥的爆發力會被凸起處阻塞從而使其衝力迴轉,炮管壁薄弱的地方很可能出現炸膛的情況。
這就是為什麽即使已經采用了相對安全的前膛炮,方才那個炮手仍然對袁崇煥的安全十分緊張。
因為明末並沒有製造出統一的炮管和膛線的工業條件,大明現階段的工業科技根本還不足以支撐熱兵器部隊的發展。
而炮管的統一和膛線的製造都需要什麽呢?
袁崇煥在心裏自問自答道,需要高度穩定的車床。
而車床的建立依賴於數學、物理等精密科學才能實現。
因為車床是不規則的,生產的產品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規則圖形,這些在傳統幾何和數學領域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依靠微積分、解析幾何等來完成。
西方科技是靠基礎科學理論和技術的合二為一才能一直發展,而大明卻沒有這樣研究基礎科學理論的土壤。
引進西方技術不難,難的是要在大明培養有思辨思維的科學家,難的是在大明建立能夠規模化批量生產槍械的工業體係。
否則,大明就算有再多的趙士楨、徐光啟、孫元化、茅元儀,他們即使用盡了所有的聰明才智,也隻是某個時代個人的靈光一現,和古至今無數能人巧匠並無區別。
就在袁崇煥深入思考科學和製度互相作用時,“轟隆”一聲巨響,一發炮彈從城牆射到了城下。
袁崇煥趕緊奔到牆沿邊,探頭往下仔細一瞧。
隻見一枚直徑大約十厘米左右,約摸像湯碗那麽大的鐵質彈丸在泥地上滾炸出了一條線。
煙霧倏地一下升騰起來,瞬間就蓋住了城下人仰馬翻的兩個人。
袁崇煥見了這等情景,不禁有些失望。
說好的“一炮糜爛數十裏”呢?
這跟史料上描述得不一樣啊。
原來曆史上那個袁崇煥還真是誇大其辭了。
那個炮手見炮彈似是打中了人,反而比袁崇煥這個第一次見到紅衣大炮的穿越者更興奮,“打中了!打中了!可以割韃子的人頭了!”
袁崇煥轉過頭去,給了那炮手一個鼓勵式的讚賞微笑,接著卻道,“諸位!莫要輕舉妄動!這嶽讬乃是鑲紅旗旗主,定然不可能獨自一人埋伏在旁。”
“他此刻被我軍炮彈擊傷,金軍在短時間內定會派出大部隊援兵,我等需靜候片刻,倘或他實是後繼無援,咱們再取了他的首級不遲!”
左輔點頭道,“袁臬台說得很是,這嶽讬是旗主,想來定有‘巴牙喇’在左右守護,此乃八旗中一等一的精銳,我等應稍安勿躁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