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人在長城,王翦再施反間計
諸天盲盒店,開局老朱開出還魂丹 作者:冰鎮豆腐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樣的話,我軍腹背受敵,戰局對我軍不利。”
蒙恬產生一絲緊迫感。
李信一拳捶在牆垛上,“反正不會死,不如擺開陣勢,與蒙古軍隊一決雌雄。”
王翦嗤之以鼻:“沒有必勝把握和敵人決戰,輸了老夫丟不起人,更對不起陛下。”
提及嬴政,李信冷靜下來。
“上將軍有何想法?”
“兵者,詭道也,和敵人硬碰硬乃是下下之選,攻心為上,可記得當年滅趙之戰?”
蒙恬、李信精神一振。
他們當然記得。
滅趙之戰有些艱難,無他,李牧太能打了。
李牧築壘固守,數次打退秦軍,秦軍屢戰不勝。
王翦不得不使用反間計。
趙王遷聽信郭開讒言,派趙蔥和顏聚取代李牧,李牧拒不受命,被趙王遷殺死。
於是王翦趁勢出兵,擊潰趙軍攻破邯鄲。
直到現在還有爭議。
有人說王翦勝之不武,李牧比王翦厲害。有人說成王敗寇,李牧沒有王翦厲害。
“上將軍想用反間計!”
今天王翦提到滅趙之戰,蒙恬立時想到這個可能。
李信卻不看好。
“鐵木真能統一草原,必為雄主,鐵木真不是趙王遷,身邊也沒聽說有郭開。”
“話不能這樣說,我對北方戎狄有些了解,他們由各個部落組成,部落之間彼此征戰不休,即便統一也是矛盾重重。”
說到這,蒙恬愣了一下。
不知為什麽,想到了大秦局勢,和他說的好像。
李信冷哼一聲:“現在哪有時間挑起矛盾,我提議收縮兵力,吃掉繞路的蒙古人。”
蒙恬持反對意見:
“你太急了,敵軍數次進攻損失不小,若久攻不下,蒙古部落之間矛盾或將爆發。”
兩人各有各的想法。
不能說誰對誰錯,僅因為兩人作戰理念不同。
見兩人爭論不休,王翦麵帶和煦笑容,仿佛看熱鬧的老大爺,沒有阻止的意思。
不一會兒,蒙恬、李信意興闌珊停止爭論。
他們爭得太兇有個屁用,做決定的是王翦。
“吵夠了?”
王翦嗬嗬一笑,“年輕人還是太年輕,沉不住氣。”
“老夫若用反間計,不會對鐵木真使用,行不通更來不及,對敵軍主帥用足矣。”
蒙恬、李信豎起耳朵傾聽。
隻聽王翦接著說道:
“根據老夫觀察,前三日,敵軍攻勢最兇,後三日攻勢急躁,最後三日穩步推進。
一個人的風格不可能如此多變,因此老夫料定,前六日主帥是個性急的人。
後三日指揮者換了人,是個老成穩重的將領。
風格截然相反的兩個人,指揮同一支軍隊將如何?”
說著露出意味深長的笑容。
蒙恬、李信老臉一紅。
兩人不是傻子,明白王翦在暗諷他們爭吵。
推己及人,敵軍也不可能相安無事。
更大一點推測,或許敵軍這次繞後並非單純戰術層次,極有可能與矛盾有關。
“上將軍所思深遠,蒙恬佩服。”
“信拜服。”
蒙恬、李信不得不讚歎。
王翦一把年紀不僅沒糊塗,反而越來越妖了。
“現在不能輕易下定論。
派出探馬去西邊,將探查範圍擴大到五十裏,哨騎日夜巡邏,探查敵人活動蹤跡。
若有,查明主將是誰。
若無……”
王翦笑容逐漸消失,眸中浮現複雜之色。
“那我們遇到對手了,一個風格多變、切換自如的強敵。”
……
又是兩日過去。
到西邊探查的探馬,陸續返迴傳迴情報。
“五原郡發現敵人蹤跡。”
“朔方郡鄉間,發現大量馬蹄印,馬匹數量過萬。”
“上郡……”
一條條情報送到王翦手上。
王翦剝絲抽繭,暗暗咂舌蒙古騎兵速度太快。
僅兩天時間,輾轉三四百裏,還在不停移動。
具體位置無法確定。
但可以確定,這支蒙古騎兵打著察合台王旗。
負責佯攻的蒙古將領,速不台、忽必烈二選一。
王翦沒有立刻行動,派出大量探馬探查敵營。
“敵營豎起速不台旗幟。”
“看到速不台了。”
“速不台在指揮軍隊!”
……
麵對一條條指向速不台的證據,王翦依舊沒動。
而是下了死命令:
“蒙恬、李信,明天敵軍攻城,必須抓到俘虜,否則老夫打報告,讓你們去養豬。”
蒙恬、李信有點慌。
養豬是不可能養豬的,這輩子都不可能。
第二天。
兩人發了狠,在蒙古軍隊進攻時,派出所有精銳,一場血戰後抓到十幾個俘虜。
“額休特!”
“勺料子!”
俘虜嘰裏呱啦說了一堆。
“他們在說什麽?”
李信一頭霧水看向蒙恬。
蒙恬眉頭一皺,“看他們兇狠的樣子,像在罵人。”
“敢罵我!”
李信抄起鞭子“啪啪啪”。
“說不說!說不說!”
鞭子粘上鹽水,雨露均沾,抽十下換一個。
“漢人,殺了我們也不會說,你死了這條心吧。”
突然,一個俘虜開口,勉強能聽得懂。
“總算有個會說人話的。”
李信臉上露出獰笑,揮舞鞭子隻抽開口的俘虜。
俘虜很硬氣一聲不吭。
“好樣的,巴胡!”
“巴胡,撐住,別丟人。”
“精神點,別讓漢人瞧不起。”
……
見俘虜們不見棺材不落淚,蒙恬眼睛一眯。
“換這個吧。”
蒙恬遞過去一根棍子。
棍子有手臂粗,一棍子下去,抽得巴胡嗷嗷叫。
“蒙古人不怕痛,打死我,我也不會出賣兄弟。”
“說不說!”
李信又是一棍子。
“說什麽!”
“呦嗬,還嘴硬。”
李信再抽一棍子。
“說什麽!”
“說不說,說不說!”
李信一棍接一棍,抽得巴胡慘叫連連,不斷重複“說什麽”。
“他好像在問說什麽。”
蒙恬看出異常,叫停李信。
巴胡痛哭流涕:“你一個勁打我,倒是問啊。”
“我的錯咯?”
李信給了巴胡一棍子,“說,蒙古軍營誰在指揮。”
“忽必烈,成吉思汗義子。”
“察合台去哪了?”
“不知道。”
“察合台和忽必烈關係怎麽樣?”
……
麵對李信提問,巴胡知無不言,口供錄了三卷竹簡。
“嗬忒——”
李信嫌棄的吐了口唾沫。
狗屁的兄弟情,三棍子下去就把兄弟賣了。
口供送到王翦手中。
王翦看完一副果然如此表情。
速不台隻是假象,真正指揮攻城的是忽必烈。
察合台與忽必烈關係一般。
這個“一般”,搭配察合台的性格,可以操作了。
王翦當即下令:“讓探馬往西邊散布消息,忽必烈勢頭強勁,秦軍快要撐不住了。”
蒙恬產生一絲緊迫感。
李信一拳捶在牆垛上,“反正不會死,不如擺開陣勢,與蒙古軍隊一決雌雄。”
王翦嗤之以鼻:“沒有必勝把握和敵人決戰,輸了老夫丟不起人,更對不起陛下。”
提及嬴政,李信冷靜下來。
“上將軍有何想法?”
“兵者,詭道也,和敵人硬碰硬乃是下下之選,攻心為上,可記得當年滅趙之戰?”
蒙恬、李信精神一振。
他們當然記得。
滅趙之戰有些艱難,無他,李牧太能打了。
李牧築壘固守,數次打退秦軍,秦軍屢戰不勝。
王翦不得不使用反間計。
趙王遷聽信郭開讒言,派趙蔥和顏聚取代李牧,李牧拒不受命,被趙王遷殺死。
於是王翦趁勢出兵,擊潰趙軍攻破邯鄲。
直到現在還有爭議。
有人說王翦勝之不武,李牧比王翦厲害。有人說成王敗寇,李牧沒有王翦厲害。
“上將軍想用反間計!”
今天王翦提到滅趙之戰,蒙恬立時想到這個可能。
李信卻不看好。
“鐵木真能統一草原,必為雄主,鐵木真不是趙王遷,身邊也沒聽說有郭開。”
“話不能這樣說,我對北方戎狄有些了解,他們由各個部落組成,部落之間彼此征戰不休,即便統一也是矛盾重重。”
說到這,蒙恬愣了一下。
不知為什麽,想到了大秦局勢,和他說的好像。
李信冷哼一聲:“現在哪有時間挑起矛盾,我提議收縮兵力,吃掉繞路的蒙古人。”
蒙恬持反對意見:
“你太急了,敵軍數次進攻損失不小,若久攻不下,蒙古部落之間矛盾或將爆發。”
兩人各有各的想法。
不能說誰對誰錯,僅因為兩人作戰理念不同。
見兩人爭論不休,王翦麵帶和煦笑容,仿佛看熱鬧的老大爺,沒有阻止的意思。
不一會兒,蒙恬、李信意興闌珊停止爭論。
他們爭得太兇有個屁用,做決定的是王翦。
“吵夠了?”
王翦嗬嗬一笑,“年輕人還是太年輕,沉不住氣。”
“老夫若用反間計,不會對鐵木真使用,行不通更來不及,對敵軍主帥用足矣。”
蒙恬、李信豎起耳朵傾聽。
隻聽王翦接著說道:
“根據老夫觀察,前三日,敵軍攻勢最兇,後三日攻勢急躁,最後三日穩步推進。
一個人的風格不可能如此多變,因此老夫料定,前六日主帥是個性急的人。
後三日指揮者換了人,是個老成穩重的將領。
風格截然相反的兩個人,指揮同一支軍隊將如何?”
說著露出意味深長的笑容。
蒙恬、李信老臉一紅。
兩人不是傻子,明白王翦在暗諷他們爭吵。
推己及人,敵軍也不可能相安無事。
更大一點推測,或許敵軍這次繞後並非單純戰術層次,極有可能與矛盾有關。
“上將軍所思深遠,蒙恬佩服。”
“信拜服。”
蒙恬、李信不得不讚歎。
王翦一把年紀不僅沒糊塗,反而越來越妖了。
“現在不能輕易下定論。
派出探馬去西邊,將探查範圍擴大到五十裏,哨騎日夜巡邏,探查敵人活動蹤跡。
若有,查明主將是誰。
若無……”
王翦笑容逐漸消失,眸中浮現複雜之色。
“那我們遇到對手了,一個風格多變、切換自如的強敵。”
……
又是兩日過去。
到西邊探查的探馬,陸續返迴傳迴情報。
“五原郡發現敵人蹤跡。”
“朔方郡鄉間,發現大量馬蹄印,馬匹數量過萬。”
“上郡……”
一條條情報送到王翦手上。
王翦剝絲抽繭,暗暗咂舌蒙古騎兵速度太快。
僅兩天時間,輾轉三四百裏,還在不停移動。
具體位置無法確定。
但可以確定,這支蒙古騎兵打著察合台王旗。
負責佯攻的蒙古將領,速不台、忽必烈二選一。
王翦沒有立刻行動,派出大量探馬探查敵營。
“敵營豎起速不台旗幟。”
“看到速不台了。”
“速不台在指揮軍隊!”
……
麵對一條條指向速不台的證據,王翦依舊沒動。
而是下了死命令:
“蒙恬、李信,明天敵軍攻城,必須抓到俘虜,否則老夫打報告,讓你們去養豬。”
蒙恬、李信有點慌。
養豬是不可能養豬的,這輩子都不可能。
第二天。
兩人發了狠,在蒙古軍隊進攻時,派出所有精銳,一場血戰後抓到十幾個俘虜。
“額休特!”
“勺料子!”
俘虜嘰裏呱啦說了一堆。
“他們在說什麽?”
李信一頭霧水看向蒙恬。
蒙恬眉頭一皺,“看他們兇狠的樣子,像在罵人。”
“敢罵我!”
李信抄起鞭子“啪啪啪”。
“說不說!說不說!”
鞭子粘上鹽水,雨露均沾,抽十下換一個。
“漢人,殺了我們也不會說,你死了這條心吧。”
突然,一個俘虜開口,勉強能聽得懂。
“總算有個會說人話的。”
李信臉上露出獰笑,揮舞鞭子隻抽開口的俘虜。
俘虜很硬氣一聲不吭。
“好樣的,巴胡!”
“巴胡,撐住,別丟人。”
“精神點,別讓漢人瞧不起。”
……
見俘虜們不見棺材不落淚,蒙恬眼睛一眯。
“換這個吧。”
蒙恬遞過去一根棍子。
棍子有手臂粗,一棍子下去,抽得巴胡嗷嗷叫。
“蒙古人不怕痛,打死我,我也不會出賣兄弟。”
“說不說!”
李信又是一棍子。
“說什麽!”
“呦嗬,還嘴硬。”
李信再抽一棍子。
“說什麽!”
“說不說,說不說!”
李信一棍接一棍,抽得巴胡慘叫連連,不斷重複“說什麽”。
“他好像在問說什麽。”
蒙恬看出異常,叫停李信。
巴胡痛哭流涕:“你一個勁打我,倒是問啊。”
“我的錯咯?”
李信給了巴胡一棍子,“說,蒙古軍營誰在指揮。”
“忽必烈,成吉思汗義子。”
“察合台去哪了?”
“不知道。”
“察合台和忽必烈關係怎麽樣?”
……
麵對李信提問,巴胡知無不言,口供錄了三卷竹簡。
“嗬忒——”
李信嫌棄的吐了口唾沫。
狗屁的兄弟情,三棍子下去就把兄弟賣了。
口供送到王翦手中。
王翦看完一副果然如此表情。
速不台隻是假象,真正指揮攻城的是忽必烈。
察合台與忽必烈關係一般。
這個“一般”,搭配察合台的性格,可以操作了。
王翦當即下令:“讓探馬往西邊散布消息,忽必烈勢頭強勁,秦軍快要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