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建國生了
重生1977,娶了女兒國國王 作者:季宇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季宇寧這段時間確實也準備了一些小說的稿子,當然他沒拿出來,他都是準備等到12月那個會議之後,他再拿出來。
1978年這一年,因為還存在著一些思想上的爭論,所以文學上的創作,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行。
前世國內文學界是在1979年1月份以後出現了一個創作的高潮。
到那個時候,才是他大量推出作品的時候。
至於說那個電影劇本《巴山夜雨》,那個劇本描寫的時代背景是在那些年,所以他在今年12月份以後拿出來問題不大,至少他覺得明年1月份如果登載在《收獲》雜誌上,並不比那個劇本《瞬間》更敏感,更尖銳。那個電影劇本《瞬間》後來拍出來了,也沒有過審,根本就沒有上映。
前世電影劇本《巴山夜雨》是1979年的春天,那個豫省的李作家開始有此劇本的創意。當時他是從川省坐船出三峽順流而下去滬上。他是應上滬電影製片廠的邀請去編劇本,後來他在滬上寫劇本的時候,把這個創意告訴了他的一個老鄉,這才有了《巴山夜雨》的劇本。
當時這個劇本是在1979年7月份刊登在《十月》雜誌的第4期上。
這部電影在1981年的第1屆電影金雞獎的評選上,獲得了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編劇獎,還獲得了最佳音樂獎。另外這一屆金雞獎還專門為這部電影設立了一個獎項,最佳男女配角集體獎,獲得這個獎的有電影中的6名配角演員。
所以,這個電影劇本對於季宇寧來說,是不可錯過的一個好本子。
這個劇本,季宇寧現在差不多快寫完了,就差最後一點兒。這也算是他為明年的年初大量發表作品而準備的“幹糧”。
他和小林姐說,這個本子的創意就來源於他前一段去南方拍戲,坐長江客輪溯流而上時的感受。
“小林姐,你不是還要在京再待幾天嗎?這樣,你後天19號再過來,也就是這周四,我把本子給你。”
季宇寧又送了小林姐兩本他們新出的《未名湖》創刊號,其中一本是帶給巴老爺子,這本創刊號上還有巴老爺子對他們五四文學社成立的寄語。
11月19日,周四。
上午,小林姐又急急火火跑來了。
拿到季宇寧遞過來的電影劇本,她第一時間就開始翻看。
“季宇寧,你這個劇本太棒了。
整體構思特別好。
嗯,你選用了相對封閉的交通工具——一艘江輪,作為客觀世界的劇作空間,並在這個空間中構建了人物“蘇醒”式的心理曆程——“情感、掙紮、反叛”。
在這個劇本中,塑造了一群好人,呈現了人性的光輝,展現了層次較為豐富的思考。”
小林姐想了想,又接著說道:
“作為日常交通工具和浮遊的封閉空間,江輪具有運送和承載的典型功能,呈現出漂泊、不確定的特征。
《巴山夜雨》這個劇本將客觀世界所有的場景都放置在江輪這一封閉式劇作空間中進行呈現,帶有很大的臆想性,是一種超乎現實的狀態。”
季宇寧聽了,也不禁欽佩對麵這個姐姐眼光的敏銳。
前世這個電影劇本可是獲得了第1屆華夏國內電影專業獎金雞獎的最佳劇本獎。
確實是很難得的好劇本。
不愧是巴老爺子的女兒,後世這位小林姐可是《收獲》雜誌的實際負責人。她一直都在這家雜誌社做編輯,後來也做到了《收獲》雜誌的主編這個位置。
“嗯,小林姐,我在構思這個劇本的時候,我是想到,浮遊的江輪和華夏曆史長河有割不斷的關係,所以我在選擇劇作空間時,是把它放在曆史的長河中去思考的。
其實我們反思,不止要反思那幾年,那幾年也沒有多長時間,我們反思應該反思的更遠。
我們這個民族擁有數千年的曆史,而且是不間斷的發展的曆史,所謂‘源遠流長,綿延不絕’,這是隻有我們這個民族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們的反思,完全可以去思接千載。”
“行啊,季宇寧,你這個劇本比我們現在已經預定的兩個電影劇本要強。
我們的兩個劇本,一個是陳老的電影劇本《大風歌》,那個是曆史劇本,嗯,題材沒有什麽新鮮的。
另外一個劇本,是三個人合寫的,比起你這個劇本差的太遠了,嗯,我覺得基本上可以定了,你這個劇本,會在我們的複刊號上發表。”
“季宇寧,前一段時間,我爸看過你的兩個電影劇本,一個是電影劇本《小花》,還有一個就是最近剛剛登載在《上滬文藝》上的那個劇本《喜盈門》,他都特別喜歡。
尤其是那個電影劇本《小花》,那是改編自小說《桐柏英雄》,他沒想到你能改變的這麽好。
他覺得你寫劇本的天賦絲毫不比你寫小說的天賦差。
他說現在就等著你把這些劇本拍出來了。他好去影院看電影。”
季宇寧知道,這位巴老爺子是川省蓉城人,天生就是好熱鬧,而且特別喜歡看電影。
他記得巴老爺子在迴憶文章中寫到,他每次出去,比如去香江,幾乎每天都在當地電影院看電影。
小林姐很興奮的拿著電影劇本走了。
11月21日,周六。
中午,在學校食堂吃完飯,季宇寧就趕往北影廠。
今天下午,在廠子裏的審片室,將放映他的那部電影《小花》的最終剪輯版本。
經過十幾天的精剪,電影的剪輯終於完成了。
這些天季宇寧這個劇組實際的執行導演,有的時候下午或者晚上,也會來到北影廠,看看剪輯的效果。
他覺得最終的剪輯版本比前世的那個版本還要更好一些了。
這次在審片室裏,廠子裏一眾人,包括專家和領導,看後,沒有那麽多異議了,不像看這部電影的粗剪版本那次爭論的那樣激烈了,很多人都覺得這個拍攝思路還不錯,有些人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的接受,但也能看下去了。
看完片子,基本上確定,就是這個版本了。
馬上就要轉入後麵的配音配樂環節了。
季宇寧覺得這11月份,成片肯定能做出來了。
從審片室出來,他心情很是舒暢的騎車迴家。
一進家門,就看見老娘也是一臉喜色。
“寧寧,剛剛你秦姨來電話,說建國生了。”
1978年這一年,因為還存在著一些思想上的爭論,所以文學上的創作,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行。
前世國內文學界是在1979年1月份以後出現了一個創作的高潮。
到那個時候,才是他大量推出作品的時候。
至於說那個電影劇本《巴山夜雨》,那個劇本描寫的時代背景是在那些年,所以他在今年12月份以後拿出來問題不大,至少他覺得明年1月份如果登載在《收獲》雜誌上,並不比那個劇本《瞬間》更敏感,更尖銳。那個電影劇本《瞬間》後來拍出來了,也沒有過審,根本就沒有上映。
前世電影劇本《巴山夜雨》是1979年的春天,那個豫省的李作家開始有此劇本的創意。當時他是從川省坐船出三峽順流而下去滬上。他是應上滬電影製片廠的邀請去編劇本,後來他在滬上寫劇本的時候,把這個創意告訴了他的一個老鄉,這才有了《巴山夜雨》的劇本。
當時這個劇本是在1979年7月份刊登在《十月》雜誌的第4期上。
這部電影在1981年的第1屆電影金雞獎的評選上,獲得了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編劇獎,還獲得了最佳音樂獎。另外這一屆金雞獎還專門為這部電影設立了一個獎項,最佳男女配角集體獎,獲得這個獎的有電影中的6名配角演員。
所以,這個電影劇本對於季宇寧來說,是不可錯過的一個好本子。
這個劇本,季宇寧現在差不多快寫完了,就差最後一點兒。這也算是他為明年的年初大量發表作品而準備的“幹糧”。
他和小林姐說,這個本子的創意就來源於他前一段去南方拍戲,坐長江客輪溯流而上時的感受。
“小林姐,你不是還要在京再待幾天嗎?這樣,你後天19號再過來,也就是這周四,我把本子給你。”
季宇寧又送了小林姐兩本他們新出的《未名湖》創刊號,其中一本是帶給巴老爺子,這本創刊號上還有巴老爺子對他們五四文學社成立的寄語。
11月19日,周四。
上午,小林姐又急急火火跑來了。
拿到季宇寧遞過來的電影劇本,她第一時間就開始翻看。
“季宇寧,你這個劇本太棒了。
整體構思特別好。
嗯,你選用了相對封閉的交通工具——一艘江輪,作為客觀世界的劇作空間,並在這個空間中構建了人物“蘇醒”式的心理曆程——“情感、掙紮、反叛”。
在這個劇本中,塑造了一群好人,呈現了人性的光輝,展現了層次較為豐富的思考。”
小林姐想了想,又接著說道:
“作為日常交通工具和浮遊的封閉空間,江輪具有運送和承載的典型功能,呈現出漂泊、不確定的特征。
《巴山夜雨》這個劇本將客觀世界所有的場景都放置在江輪這一封閉式劇作空間中進行呈現,帶有很大的臆想性,是一種超乎現實的狀態。”
季宇寧聽了,也不禁欽佩對麵這個姐姐眼光的敏銳。
前世這個電影劇本可是獲得了第1屆華夏國內電影專業獎金雞獎的最佳劇本獎。
確實是很難得的好劇本。
不愧是巴老爺子的女兒,後世這位小林姐可是《收獲》雜誌的實際負責人。她一直都在這家雜誌社做編輯,後來也做到了《收獲》雜誌的主編這個位置。
“嗯,小林姐,我在構思這個劇本的時候,我是想到,浮遊的江輪和華夏曆史長河有割不斷的關係,所以我在選擇劇作空間時,是把它放在曆史的長河中去思考的。
其實我們反思,不止要反思那幾年,那幾年也沒有多長時間,我們反思應該反思的更遠。
我們這個民族擁有數千年的曆史,而且是不間斷的發展的曆史,所謂‘源遠流長,綿延不絕’,這是隻有我們這個民族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們的反思,完全可以去思接千載。”
“行啊,季宇寧,你這個劇本比我們現在已經預定的兩個電影劇本要強。
我們的兩個劇本,一個是陳老的電影劇本《大風歌》,那個是曆史劇本,嗯,題材沒有什麽新鮮的。
另外一個劇本,是三個人合寫的,比起你這個劇本差的太遠了,嗯,我覺得基本上可以定了,你這個劇本,會在我們的複刊號上發表。”
“季宇寧,前一段時間,我爸看過你的兩個電影劇本,一個是電影劇本《小花》,還有一個就是最近剛剛登載在《上滬文藝》上的那個劇本《喜盈門》,他都特別喜歡。
尤其是那個電影劇本《小花》,那是改編自小說《桐柏英雄》,他沒想到你能改變的這麽好。
他覺得你寫劇本的天賦絲毫不比你寫小說的天賦差。
他說現在就等著你把這些劇本拍出來了。他好去影院看電影。”
季宇寧知道,這位巴老爺子是川省蓉城人,天生就是好熱鬧,而且特別喜歡看電影。
他記得巴老爺子在迴憶文章中寫到,他每次出去,比如去香江,幾乎每天都在當地電影院看電影。
小林姐很興奮的拿著電影劇本走了。
11月21日,周六。
中午,在學校食堂吃完飯,季宇寧就趕往北影廠。
今天下午,在廠子裏的審片室,將放映他的那部電影《小花》的最終剪輯版本。
經過十幾天的精剪,電影的剪輯終於完成了。
這些天季宇寧這個劇組實際的執行導演,有的時候下午或者晚上,也會來到北影廠,看看剪輯的效果。
他覺得最終的剪輯版本比前世的那個版本還要更好一些了。
這次在審片室裏,廠子裏一眾人,包括專家和領導,看後,沒有那麽多異議了,不像看這部電影的粗剪版本那次爭論的那樣激烈了,很多人都覺得這個拍攝思路還不錯,有些人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的接受,但也能看下去了。
看完片子,基本上確定,就是這個版本了。
馬上就要轉入後麵的配音配樂環節了。
季宇寧覺得這11月份,成片肯定能做出來了。
從審片室出來,他心情很是舒暢的騎車迴家。
一進家門,就看見老娘也是一臉喜色。
“寧寧,剛剛你秦姨來電話,說建國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