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沒看過這樣的科幻小說
重生1977,娶了女兒國國王 作者:季宇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隻聽李作家說道:
“我們這一代作家是組織培養起來的。老作家培養了我們,我們每前進一步,他們都感到高興。我們有退步,他們就擔心。
小葉同誌小說寫得不錯,假如有個評論家分析一下小葉的小說,就既出了文,又出了人。
否則,新的一代作家冒出來,特別是女作家,如果沒有人評論,沒有人關注,沒有人扶持,可能就自生自滅了。
因此,需要有一個像以前的文藝報那樣的全國性的文藝評論刊物。
評論工作需要有權威性。評論刊物,不僅作家需要,讀者也同樣需要。”
季宇寧聽了,和身邊坐著的王朝銀相視一笑。
果然,這效果真是立竿見影。
其實那位小葉作者也不是豫省人,她是浙省人,浙東一帶的。
她隻不過是在豫東當地的工廠工作,她現在還是工人。
今天來的一些年輕的作者,有不少都是工人,上班很辛苦的。都是利用業餘時間從事寫作的。
像那個來自津門的薑子龍,他就是軋鋼廠的工人。
如果季宇寧沒有調到文化部,那他在大華電影院,實際上他也是工人。隻是享受幹部待遇而已。
這個年代跟季宇寧穿越的時候不一樣,你就即便寫出了聞名全國的文章,歌曲,詩詞,那你照樣還是工人。沒有什麽其他的待遇,隻是可以稱你為工人作家。
李作家的話引起了會場很多人的熱議,大家關注的,是他後麵說的,需要一個全國性的文學評論刊物,可是這位李作家拿現場的一位女作家來舉例,那這位女作家也成了大家關注的了。
看來,這位李同誌很有辦法,能使一些年輕的女作家獲得更多的關注,早日在文壇上脫穎而出。
這讓季宇寧也是受益匪淺。
同時也讓他對於這位李作家,更不願意打交道了。
下午的座談會議題,開始更趨向於集中在,如何打破在文學創作過程中的條條框框的問題。
季宇寧能感覺到,大家在討論中,仍然是小心翼翼的。
他也是今天頭一次知道,原來文學創作中還有這麽多的要求,這麽多的條條和框框。
如果老想著這些東西,那寫作的過程,那真是太難受了。
他聽著聽著,不禁想起了他前世去蘇城尋訪蘇城園林的經曆。
前世他曾經對蘇城園林發生過很濃厚的興趣,蘇城園林大約有170多處,大大小小的分布在整個蘇城地區,但其中保存完整的隻有60多處,而對外開放的隻有19處。
季宇寧自然不滿足於隻去這十九處賣門票的蘇城園林。
其他不開放的園林,他也要去看看。
他記得有好多次,他都是直接闖進去,比如像蘇城刺繡研究所所在的環秀山莊,那個時候就不開放,他是直接進去拍假山的照片,那個研究所的人就對他說,哎呀呀,這裏是不開放的呀,哎呀呀,這裏是不允許拍照的呀。
蘇城當地人的口音很綿軟,聽著挺有意思的。
季宇寧就裝沒聽見,而那個研究所的看門的人,見他沒反應,也就不再吭聲了。甚至是視而不見了。
等到他拍完了,也看完了,他自己就走了。
後來他用同樣的辦法去了好多處不開放的蘇城園林,幾乎是百試不爽。除非是那種園林裏有住戶的,他會跟人家客氣的請求。
他覺得應當是蘇城的當地人性格比較柔和,不會動手的,也不會采取其他激烈的手段。所以季宇寧才得逞了。
他覺得現在在會議室裏,大家探討的問題,也跟他前世去蘇城的經曆差不多。
其實完全可以不顧及那麽多,你創作出來以後,真的有人說什麽,你不去理睬他,你裝聽不見,那麽這些人也就視而不見了。
當然這些話,他也就是在心裏對自己說說。
季宇寧從這第1天的座談會的內容感覺到,這次座談會對他實在沒什麽意義,其實呢,他來開會,主要還是來這裏認認人而已。
快到下午5點的時候,第1天的座談會終於結束了。
季宇寧正要走的時候,許大姐叫住了他。
“小季,先別走,我剛剛看完,你今天早上給我的那部科幻小說流浪地球。
很不錯,很震撼,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科幻小說。我也沒想到科幻小說還能這麽寫。
嗯,這篇小說顯示了史詩性的構想,具有宏大的結構。
雖然隻有23,000多字,是短篇小說。但是氣勢非常恢弘,完全是一部長篇小說的題材。
你這小子寫小說的天分,真是讓我吃驚。
你幹脆在這吃完晚飯再迴去吧,咱倆再聊聊這篇小說。”
許大姐在上午開會前拿到這篇小說,是中午看了一點兒,沒來得及看完。
下午開會的時候,她才把這部小說全看完的。
“小季,你知道嗎,我們人民文學雜誌社為什麽要搞一個短篇小說的創作座談會。
那是因為短篇小說是對作家的磨練。或者說,現在新的小說作者,更容易通過短篇小說來上手。
通過短篇小說的訓練,可以推動作家在長篇小說上取得成就。
咱們張主編就多次說過,他說沈老爺子就特別希望這個時代能創作出優秀的長篇小說來。
沈老爺子還是覺得隻有長篇小說,才是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的小說創作的最高水平的。
其實我倒是覺得,你這篇流浪地球,完全可以把它寫成一篇長篇的小說,長篇科幻小說。”
季宇寧知道前世大劉在創作這篇小說流浪地球的時候,因為當時長篇科幻小說缺乏市場,所以才將其壓縮成為了一篇短中篇小說。
“許大姐,其實當時這篇小說的構想,實際上更像是一部個人視角下的地球流浪史。
我也覺得,它是一部長篇小說的題材,但是我總覺得如果寫成長篇小說,可能會沒有地方給我發表啊。那不是白寫了嗎?
比如你讓人文社出版一部科幻長篇小說,你看他們幹不幹。”
“嗯,你說的也是,現在確實很難有一家出版社出版科幻類的長篇小說。
這樣,我先把這篇小說給張主編看看。
你這篇短篇的科幻小說可以先刊登在我們人民文學雜誌上。
現在不是正在籌備明年初舉行的全國科學大會嗎,發表科幻小說倒是順應了現在的要求。”
“我們這一代作家是組織培養起來的。老作家培養了我們,我們每前進一步,他們都感到高興。我們有退步,他們就擔心。
小葉同誌小說寫得不錯,假如有個評論家分析一下小葉的小說,就既出了文,又出了人。
否則,新的一代作家冒出來,特別是女作家,如果沒有人評論,沒有人關注,沒有人扶持,可能就自生自滅了。
因此,需要有一個像以前的文藝報那樣的全國性的文藝評論刊物。
評論工作需要有權威性。評論刊物,不僅作家需要,讀者也同樣需要。”
季宇寧聽了,和身邊坐著的王朝銀相視一笑。
果然,這效果真是立竿見影。
其實那位小葉作者也不是豫省人,她是浙省人,浙東一帶的。
她隻不過是在豫東當地的工廠工作,她現在還是工人。
今天來的一些年輕的作者,有不少都是工人,上班很辛苦的。都是利用業餘時間從事寫作的。
像那個來自津門的薑子龍,他就是軋鋼廠的工人。
如果季宇寧沒有調到文化部,那他在大華電影院,實際上他也是工人。隻是享受幹部待遇而已。
這個年代跟季宇寧穿越的時候不一樣,你就即便寫出了聞名全國的文章,歌曲,詩詞,那你照樣還是工人。沒有什麽其他的待遇,隻是可以稱你為工人作家。
李作家的話引起了會場很多人的熱議,大家關注的,是他後麵說的,需要一個全國性的文學評論刊物,可是這位李作家拿現場的一位女作家來舉例,那這位女作家也成了大家關注的了。
看來,這位李同誌很有辦法,能使一些年輕的女作家獲得更多的關注,早日在文壇上脫穎而出。
這讓季宇寧也是受益匪淺。
同時也讓他對於這位李作家,更不願意打交道了。
下午的座談會議題,開始更趨向於集中在,如何打破在文學創作過程中的條條框框的問題。
季宇寧能感覺到,大家在討論中,仍然是小心翼翼的。
他也是今天頭一次知道,原來文學創作中還有這麽多的要求,這麽多的條條和框框。
如果老想著這些東西,那寫作的過程,那真是太難受了。
他聽著聽著,不禁想起了他前世去蘇城尋訪蘇城園林的經曆。
前世他曾經對蘇城園林發生過很濃厚的興趣,蘇城園林大約有170多處,大大小小的分布在整個蘇城地區,但其中保存完整的隻有60多處,而對外開放的隻有19處。
季宇寧自然不滿足於隻去這十九處賣門票的蘇城園林。
其他不開放的園林,他也要去看看。
他記得有好多次,他都是直接闖進去,比如像蘇城刺繡研究所所在的環秀山莊,那個時候就不開放,他是直接進去拍假山的照片,那個研究所的人就對他說,哎呀呀,這裏是不開放的呀,哎呀呀,這裏是不允許拍照的呀。
蘇城當地人的口音很綿軟,聽著挺有意思的。
季宇寧就裝沒聽見,而那個研究所的看門的人,見他沒反應,也就不再吭聲了。甚至是視而不見了。
等到他拍完了,也看完了,他自己就走了。
後來他用同樣的辦法去了好多處不開放的蘇城園林,幾乎是百試不爽。除非是那種園林裏有住戶的,他會跟人家客氣的請求。
他覺得應當是蘇城的當地人性格比較柔和,不會動手的,也不會采取其他激烈的手段。所以季宇寧才得逞了。
他覺得現在在會議室裏,大家探討的問題,也跟他前世去蘇城的經曆差不多。
其實完全可以不顧及那麽多,你創作出來以後,真的有人說什麽,你不去理睬他,你裝聽不見,那麽這些人也就視而不見了。
當然這些話,他也就是在心裏對自己說說。
季宇寧從這第1天的座談會的內容感覺到,這次座談會對他實在沒什麽意義,其實呢,他來開會,主要還是來這裏認認人而已。
快到下午5點的時候,第1天的座談會終於結束了。
季宇寧正要走的時候,許大姐叫住了他。
“小季,先別走,我剛剛看完,你今天早上給我的那部科幻小說流浪地球。
很不錯,很震撼,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科幻小說。我也沒想到科幻小說還能這麽寫。
嗯,這篇小說顯示了史詩性的構想,具有宏大的結構。
雖然隻有23,000多字,是短篇小說。但是氣勢非常恢弘,完全是一部長篇小說的題材。
你這小子寫小說的天分,真是讓我吃驚。
你幹脆在這吃完晚飯再迴去吧,咱倆再聊聊這篇小說。”
許大姐在上午開會前拿到這篇小說,是中午看了一點兒,沒來得及看完。
下午開會的時候,她才把這部小說全看完的。
“小季,你知道嗎,我們人民文學雜誌社為什麽要搞一個短篇小說的創作座談會。
那是因為短篇小說是對作家的磨練。或者說,現在新的小說作者,更容易通過短篇小說來上手。
通過短篇小說的訓練,可以推動作家在長篇小說上取得成就。
咱們張主編就多次說過,他說沈老爺子就特別希望這個時代能創作出優秀的長篇小說來。
沈老爺子還是覺得隻有長篇小說,才是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的小說創作的最高水平的。
其實我倒是覺得,你這篇流浪地球,完全可以把它寫成一篇長篇的小說,長篇科幻小說。”
季宇寧知道前世大劉在創作這篇小說流浪地球的時候,因為當時長篇科幻小說缺乏市場,所以才將其壓縮成為了一篇短中篇小說。
“許大姐,其實當時這篇小說的構想,實際上更像是一部個人視角下的地球流浪史。
我也覺得,它是一部長篇小說的題材,但是我總覺得如果寫成長篇小說,可能會沒有地方給我發表啊。那不是白寫了嗎?
比如你讓人文社出版一部科幻長篇小說,你看他們幹不幹。”
“嗯,你說的也是,現在確實很難有一家出版社出版科幻類的長篇小說。
這樣,我先把這篇小說給張主編看看。
你這篇短篇的科幻小說可以先刊登在我們人民文學雜誌上。
現在不是正在籌備明年初舉行的全國科學大會嗎,發表科幻小說倒是順應了現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