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創作談
重生1977,娶了女兒國國王 作者:季宇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主編說的這6部作品,4個作者,其中賈大山沒到現場。
剩下三位作者都在現場。季宇寧剛才已經看到了,肖育軒和葉文玲就坐在王朝銀的身邊,王朝銀就是這兩位作者的那兩部作品的責編。
接著大家討論的,就是作者不在現場的那篇小說取經。
季宇寧沒看過這篇小說,恰好冀省文藝的副主編就挨著茹主編坐著,於是他從對方手裏拿過一本那一期的冀省文藝,看了起來。
這篇小說取經,是寫的農村的生活的。在季宇寧看來,這篇小說的風格,非常接近於前些年晉省的那個文學流派。就是那種非常接地氣的描寫農村生活的風格。
小說的結構很精巧,除此之外,季宇寧就覺得沒有什麽了。
等到他看完這篇小說取經。大家對於這篇小說的討論也結束了。
馬上,大家就把討論的目標,放在了季宇寧的那篇目前最火爆的小說傷痕上了。
很快,季宇寧這位作者就被要求談一談這篇小說的創作體會。
“我寫的這篇小說傷痕,實際上寫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像我那首詩,遠和近,裏麵寫到的,“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
這種距離是刻在人們的心上的,很難愈合。
這種距離感,我在插隊的時候是深有體會。
那時候,我們的身邊總有那種灶王爺,就是隨時都會上天演你的好事的灶王爺。
這種距離感和不信任感始終伴隨著我。
小說中的主人公母女倆的這種隔閡和距離,與普通人之間的那種距離感沒有任何區別。
這才是我們最痛的地方。
這篇小說的內容主要是展示,展示這種距離帶來的傷痛。
但我覺得,這種展示,一篇小說就夠了。
沒有必要不斷的去展示。
未來我想的,更多的是反思。
這種反思,完全可以把範圍擴大。
從縱的方向來說,完全可以思接千載,可以展望千年。我們畢竟是有數千年的曆史。
從橫的方向來看,那就是放眼整個世界。
人類有星光燦爛時,人類也有星光黯淡時。
這對於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是同樣的。”
季宇寧的這一番論點,讓所有人都若有所思。
說完這篇小說傷痕的體會,很快又討論到季宇寧的另外兩篇小說,那五和我曾經生活的地方。
季宇寧於是接著進行創作談。
首先是那五這篇小說,幾乎與會的所有人,都給予這篇小說極高的評價。這個評價就是文學上的評價。
尤其是今天在現場的幾位老爺子。都認為這篇小說是少有的高質量的京味兒小說,是一篇經典文學作品。
“那五這篇小說,構思的時間很短,因為這其中的故事,就是我從小在京城生活的時候,不止一次聽到過的類似的故事的集合。
寫起來呢,也不像我其他的小說,還要反複考慮故事的背景,寫作的那種語境,比如我的小說傷痕的背景,是放在了滬上,所以裏麵是用的滬上方言。
而我曾經生活的地方,這篇小說的背景是放在了皖省沿江地區,是在長江邊上,也有一些當地的方言在裏麵。
我發現在選擇小說的語言風格的時候,京味兒小說是很占優勢的。
原本那五這篇小說,是作為長篇構思的,原本我想的是,就像清明上河圖那幅畫卷,讓那五在這畫卷裏一直走,走過幾十年,但小說卻是寫到了解放的時候,就戛然而止了。
因為,我不知道怎麽寫下去了。”
在討論這篇小說那五的時候,在場的很多人都認為,這篇小說實際上是一個長篇的結構,還可以接著往下寫。
但季宇寧的這句解釋,不知道怎麽寫下去了,讓大家全都無語了。
是啊,這句話說的太有道理了。
接著就是說他的那篇我曾經生活的地方了。
“剛才吳泰昌同誌問我,這篇小說中的生活場景是在淮河邊,還是長江邊?
那我現在可以告訴你,其實我插隊的地方是在淮河流域,我曾經去過皖省的沿江地區,但對於那裏的農村生活,隻是浮光掠影般的看了一下,對於沿江的城市我倒是很感興趣。
小說中描寫的,實際上很多都是我插隊地方的生活,為什麽要把它向南平移到長江流域呢。
那是因為我15歲插隊,一直到21歲,這6年,就沒有見過我的母親。那個期間我的父母也下放了。
我把長江看作是母親河,所以小說裏有一句詩,我們活著,像長江一樣年輕,我們活著,像長江一樣古老。
另外茹主編說,她看完了這篇小說,有一種渾身冰涼徹骨的感覺。
確實是這樣,我寫完這篇小說,我自己都有這種冰涼徹骨的感覺。
這是我第2次有這種感覺了。
第1次,是我在剛上初中的時候,看到寫王靜安先生在魚藻軒前投水的內容時,我就有這種感覺。
當時是設身處地,為國家為民族的前途。
而我代入到這篇小說所描述的那個時代,是為了個人的命運和前途。
當然我寫完這篇小說,我也覺得太冷了,所以後麵又綴上一篇微型小說,就是那篇給兒子。
因為我想未來會很好的。未來的下一代應當知道我們這一代的經曆。應該要體會一下我們經曆的所有一切。
另外,就是這三部作品是一個係列,我覺得如果缺了最後一部作品,那就是不完美的。”
季宇寧說完以後,主持人張主編又追問了一個問題。
“小季剛剛說到的這三部作品的創作時的想法,我覺得說得非常深刻,對於我們大家會很有幫助。
我聽了也很有收獲。
我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小季你對於文學創作有什麽想法和體會?或者說你覺得自己在進行文學創作的過程中有什麽特點?
我覺得這是一個純文學的問題。”
“對於文學創作,這個題目有點大。
現在的我來迴答,或者我來談,我覺得有點兒力所不能及。
但我的體會是:思想充實,精力充沛,是為氣盛,語言講究準確,這是唯一的要求。
我在寫詩也好,寫小說也好,或者是寫散文,寫電影劇本,寫歌曲,我都是喜歡構思以後,一氣嗬成。
這就是我說的氣盛。
語言準確呢,除了本身的原意之外,我還考慮了一些方言的問題,因為我從小由於家裏麵的因素,會說東南地區的很多方言,長大以後也學了一些南腔北調,所以我覺得方言,對於小說的創作,對於不同語境,對於不同地區的人物的描寫,是很有用處的。”
剩下三位作者都在現場。季宇寧剛才已經看到了,肖育軒和葉文玲就坐在王朝銀的身邊,王朝銀就是這兩位作者的那兩部作品的責編。
接著大家討論的,就是作者不在現場的那篇小說取經。
季宇寧沒看過這篇小說,恰好冀省文藝的副主編就挨著茹主編坐著,於是他從對方手裏拿過一本那一期的冀省文藝,看了起來。
這篇小說取經,是寫的農村的生活的。在季宇寧看來,這篇小說的風格,非常接近於前些年晉省的那個文學流派。就是那種非常接地氣的描寫農村生活的風格。
小說的結構很精巧,除此之外,季宇寧就覺得沒有什麽了。
等到他看完這篇小說取經。大家對於這篇小說的討論也結束了。
馬上,大家就把討論的目標,放在了季宇寧的那篇目前最火爆的小說傷痕上了。
很快,季宇寧這位作者就被要求談一談這篇小說的創作體會。
“我寫的這篇小說傷痕,實際上寫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像我那首詩,遠和近,裏麵寫到的,“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
這種距離是刻在人們的心上的,很難愈合。
這種距離感,我在插隊的時候是深有體會。
那時候,我們的身邊總有那種灶王爺,就是隨時都會上天演你的好事的灶王爺。
這種距離感和不信任感始終伴隨著我。
小說中的主人公母女倆的這種隔閡和距離,與普通人之間的那種距離感沒有任何區別。
這才是我們最痛的地方。
這篇小說的內容主要是展示,展示這種距離帶來的傷痛。
但我覺得,這種展示,一篇小說就夠了。
沒有必要不斷的去展示。
未來我想的,更多的是反思。
這種反思,完全可以把範圍擴大。
從縱的方向來說,完全可以思接千載,可以展望千年。我們畢竟是有數千年的曆史。
從橫的方向來看,那就是放眼整個世界。
人類有星光燦爛時,人類也有星光黯淡時。
這對於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是同樣的。”
季宇寧的這一番論點,讓所有人都若有所思。
說完這篇小說傷痕的體會,很快又討論到季宇寧的另外兩篇小說,那五和我曾經生活的地方。
季宇寧於是接著進行創作談。
首先是那五這篇小說,幾乎與會的所有人,都給予這篇小說極高的評價。這個評價就是文學上的評價。
尤其是今天在現場的幾位老爺子。都認為這篇小說是少有的高質量的京味兒小說,是一篇經典文學作品。
“那五這篇小說,構思的時間很短,因為這其中的故事,就是我從小在京城生活的時候,不止一次聽到過的類似的故事的集合。
寫起來呢,也不像我其他的小說,還要反複考慮故事的背景,寫作的那種語境,比如我的小說傷痕的背景,是放在了滬上,所以裏麵是用的滬上方言。
而我曾經生活的地方,這篇小說的背景是放在了皖省沿江地區,是在長江邊上,也有一些當地的方言在裏麵。
我發現在選擇小說的語言風格的時候,京味兒小說是很占優勢的。
原本那五這篇小說,是作為長篇構思的,原本我想的是,就像清明上河圖那幅畫卷,讓那五在這畫卷裏一直走,走過幾十年,但小說卻是寫到了解放的時候,就戛然而止了。
因為,我不知道怎麽寫下去了。”
在討論這篇小說那五的時候,在場的很多人都認為,這篇小說實際上是一個長篇的結構,還可以接著往下寫。
但季宇寧的這句解釋,不知道怎麽寫下去了,讓大家全都無語了。
是啊,這句話說的太有道理了。
接著就是說他的那篇我曾經生活的地方了。
“剛才吳泰昌同誌問我,這篇小說中的生活場景是在淮河邊,還是長江邊?
那我現在可以告訴你,其實我插隊的地方是在淮河流域,我曾經去過皖省的沿江地區,但對於那裏的農村生活,隻是浮光掠影般的看了一下,對於沿江的城市我倒是很感興趣。
小說中描寫的,實際上很多都是我插隊地方的生活,為什麽要把它向南平移到長江流域呢。
那是因為我15歲插隊,一直到21歲,這6年,就沒有見過我的母親。那個期間我的父母也下放了。
我把長江看作是母親河,所以小說裏有一句詩,我們活著,像長江一樣年輕,我們活著,像長江一樣古老。
另外茹主編說,她看完了這篇小說,有一種渾身冰涼徹骨的感覺。
確實是這樣,我寫完這篇小說,我自己都有這種冰涼徹骨的感覺。
這是我第2次有這種感覺了。
第1次,是我在剛上初中的時候,看到寫王靜安先生在魚藻軒前投水的內容時,我就有這種感覺。
當時是設身處地,為國家為民族的前途。
而我代入到這篇小說所描述的那個時代,是為了個人的命運和前途。
當然我寫完這篇小說,我也覺得太冷了,所以後麵又綴上一篇微型小說,就是那篇給兒子。
因為我想未來會很好的。未來的下一代應當知道我們這一代的經曆。應該要體會一下我們經曆的所有一切。
另外,就是這三部作品是一個係列,我覺得如果缺了最後一部作品,那就是不完美的。”
季宇寧說完以後,主持人張主編又追問了一個問題。
“小季剛剛說到的這三部作品的創作時的想法,我覺得說得非常深刻,對於我們大家會很有幫助。
我聽了也很有收獲。
我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小季你對於文學創作有什麽想法和體會?或者說你覺得自己在進行文學創作的過程中有什麽特點?
我覺得這是一個純文學的問題。”
“對於文學創作,這個題目有點大。
現在的我來迴答,或者我來談,我覺得有點兒力所不能及。
但我的體會是:思想充實,精力充沛,是為氣盛,語言講究準確,這是唯一的要求。
我在寫詩也好,寫小說也好,或者是寫散文,寫電影劇本,寫歌曲,我都是喜歡構思以後,一氣嗬成。
這就是我說的氣盛。
語言準確呢,除了本身的原意之外,我還考慮了一些方言的問題,因為我從小由於家裏麵的因素,會說東南地區的很多方言,長大以後也學了一些南腔北調,所以我覺得方言,對於小說的創作,對於不同語境,對於不同地區的人物的描寫,是很有用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