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傷痕
重生1977,娶了女兒國國王 作者:季宇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0月2日,晚上。
季宇寧說他昨天晚上兩個膝蓋磨的有點疼,所以今天晚上他不想再磨膝蓋了。
這個理由,就像曾經他說過的,熱水管子隻能放一次熱水一樣,都是很有道理的。讓他老婆想不出不同意的理由。
他其實是想更方便的看到,他老婆那更顯得曼妙和玲瓏的身材,而且還帶動感的,那跳動的地方更迷人了。
他發現朱琳也挺喜歡這樣的。
翌日清早,季宇寧睜開眼睛的時候,就看見枕側的朱琳正睜著大大的眼睛看著他,嘴角含笑,眉角含春。
一天之計在於晨。
倆人又膩歪了一會兒。
兩人不得不起床了。今天他們倆要迴老丈人家。
原本根據傳統,新娘子新姑爺婚禮後迴丈人家,是要等到結婚那天後的第三天。
這俗稱叫“三天迴門”。也叫歸寧。
季宇寧家鄉的規矩是,結婚和歸寧的時間要隔三整天。
也就是他和朱琳迴門的時間,應該是10月4日。
不過如果是明天10月4號,大家都上班了。朱琳的爸媽也得上班了。
現在的國內每年的節假日是一共隻有7天,春節是三天,國慶兩天,還有元旦、五一各一天。
今年的10月2日是周日,所以今年國慶的假期,是從10月1號到10月3號。
這樣,朱琳和季宇寧就決定在國慶假期的最後一天,也就是10月3號這天,迴朱琳的父母家。
倆人吃完早飯,就帶著禮物出門了。
騎在大街上,季宇寧才想起這兩天的正事兒了。
他和朱琳趕緊去路過的郵局。
還好,前天發行的京城文藝,還沒有賣斷貨。
另外前天發行的上滬文藝,是當天在上滬發行,而在京城的發行鋪貨時間是要晚一兩天,昨天下午剛剛完成鋪貨,所以上滬文藝也有。
有是有,但架子上都不多了,季宇寧和朱琳跑了三四家郵局,才買到了7本京城文藝和8本上滬文藝。
這兩種雜誌也算是給老丈人丈母娘的禮物了。
10月3日,上午,人民文學1977年第10期開始發行。
中午的時候,在京城的各大郵局網點才完成鋪貨。
季宇寧上午在幾家郵局都沒有等到10月份的人民文學上架。
這期雜誌的頭條文章,和前世一樣,是徐遲的報告文學地質之光。這篇報告文學寫的是地質學家李四光的事跡。
而在這一期的小說板塊的頭條,是季宇寧的短篇小說傷痕。
這篇小說傷痕,一經在國刊人民文學上發表,立即就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許多讀者初讀小說傷痕時,就被其深深打動。
這篇短小精悍、不足一萬字的短篇小說,以細膩的筆觸和真摯的情感描繪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
這個故事初看是家庭故事,但其中折射出來的很多社會問題,讓人深思,讓人心痛。
這本小說確實是像它的題目一樣,寫出了人們心中的傷痕。
而這個傷痕,在人們讀完小說深思之後,更聯想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甚至失去了最起碼的信任,存在了明顯的距離感。正像季宇寧在他的詩遠和近裏麵所寫到的那樣,人們之間的距離是很遠的。
這種距離,才是真正的傷痕。
書中的情節仿佛一把利刃,直刺人心,讓無數讀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感受到了其中的悲傷與痛苦。
每一段文字都如同精心雕琢的寶石,閃爍著人性的光輝,讓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這種強烈的感染力,使得小說傷痕成為了一部具有深刻影響力的作品,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許多人都是含著眼淚把這篇小說讀完的。之後又是一讀再讀,仍然是感動不已。
而正是因為如此,小說傷痕的橫空出世,引發出了空前絕後的巨大社會反響。
許多在當天買到人民文學雜誌的讀者,從這篇小說傷痕中,讀出了自己的心聲,並且隱隱地感覺到了文學小說的變化。
從小說傷痕刊行於世的第1天,對這篇小說的反應,基本上是正麵的、肯定的、積極的、表揚的。
很多人都是在雜誌發行的第1天購買了人民文學,讀完以後,就紛紛寫信給人民文學,訴說自己的想法。
雖然也有人背地裏指責這篇小說傷痕。
但這些人大多是采取匿名寫信的方式,不敢真正的跳出來,不敢真正大張旗鼓的對這篇小說進行公開的指責。
之所以不敢,是因為這篇小說是刊登在人民文學雜誌上的。而且還是刊登在小說板塊的頭條,這當然就是一種態度。
如果季宇寧記得他當初投稿的時候,和人民文學的張主編有過一次交談,他就應該想到張主編時的態度。
張主編當時提到希望這篇小說,寫社會問題要尖銳,描寫問題要準確。不能不疼不癢,要一針見血。
所以張主編當時提出的修改意見,就是寫的要更加尖銳一些,不要怕題材敏感。
季宇寧也是這樣做的,他那時沒有什麽不敢的,因為他有後世的記憶。
季宇寧能夠想到,10月3號這一天人民文學10月份的雜誌發行之後,會有很大的反響。他也可以再次大大的出一次名。
但他並不知道,昨天張主編在和沈老爺子的交談中,已經把他這篇短篇小說作為10月下旬召開的短篇小說作品研討會的幾個參閱作品之一了。
這就使這篇小說可以成為一個文學史上的標誌性的作品了。
前世的70年代末,第1個文學的類型,就是小說傷痕代表的這種文學類型,之後緊接著,又是反思文學,新時期文學,尋根文學。到1985年以後,又有了所謂的先鋒文學了。
這一世,這些文學類型的形成以及發展,和前世是一樣的。
但不同的是,這一世的這種類型的小說,自季宇寧始。
季宇寧用他發表在77年10月人民文學上的一篇短篇小說,開辟了一種新的文學寫作的類型。
季宇寧說他昨天晚上兩個膝蓋磨的有點疼,所以今天晚上他不想再磨膝蓋了。
這個理由,就像曾經他說過的,熱水管子隻能放一次熱水一樣,都是很有道理的。讓他老婆想不出不同意的理由。
他其實是想更方便的看到,他老婆那更顯得曼妙和玲瓏的身材,而且還帶動感的,那跳動的地方更迷人了。
他發現朱琳也挺喜歡這樣的。
翌日清早,季宇寧睜開眼睛的時候,就看見枕側的朱琳正睜著大大的眼睛看著他,嘴角含笑,眉角含春。
一天之計在於晨。
倆人又膩歪了一會兒。
兩人不得不起床了。今天他們倆要迴老丈人家。
原本根據傳統,新娘子新姑爺婚禮後迴丈人家,是要等到結婚那天後的第三天。
這俗稱叫“三天迴門”。也叫歸寧。
季宇寧家鄉的規矩是,結婚和歸寧的時間要隔三整天。
也就是他和朱琳迴門的時間,應該是10月4日。
不過如果是明天10月4號,大家都上班了。朱琳的爸媽也得上班了。
現在的國內每年的節假日是一共隻有7天,春節是三天,國慶兩天,還有元旦、五一各一天。
今年的10月2日是周日,所以今年國慶的假期,是從10月1號到10月3號。
這樣,朱琳和季宇寧就決定在國慶假期的最後一天,也就是10月3號這天,迴朱琳的父母家。
倆人吃完早飯,就帶著禮物出門了。
騎在大街上,季宇寧才想起這兩天的正事兒了。
他和朱琳趕緊去路過的郵局。
還好,前天發行的京城文藝,還沒有賣斷貨。
另外前天發行的上滬文藝,是當天在上滬發行,而在京城的發行鋪貨時間是要晚一兩天,昨天下午剛剛完成鋪貨,所以上滬文藝也有。
有是有,但架子上都不多了,季宇寧和朱琳跑了三四家郵局,才買到了7本京城文藝和8本上滬文藝。
這兩種雜誌也算是給老丈人丈母娘的禮物了。
10月3日,上午,人民文學1977年第10期開始發行。
中午的時候,在京城的各大郵局網點才完成鋪貨。
季宇寧上午在幾家郵局都沒有等到10月份的人民文學上架。
這期雜誌的頭條文章,和前世一樣,是徐遲的報告文學地質之光。這篇報告文學寫的是地質學家李四光的事跡。
而在這一期的小說板塊的頭條,是季宇寧的短篇小說傷痕。
這篇小說傷痕,一經在國刊人民文學上發表,立即就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許多讀者初讀小說傷痕時,就被其深深打動。
這篇短小精悍、不足一萬字的短篇小說,以細膩的筆觸和真摯的情感描繪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
這個故事初看是家庭故事,但其中折射出來的很多社會問題,讓人深思,讓人心痛。
這本小說確實是像它的題目一樣,寫出了人們心中的傷痕。
而這個傷痕,在人們讀完小說深思之後,更聯想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甚至失去了最起碼的信任,存在了明顯的距離感。正像季宇寧在他的詩遠和近裏麵所寫到的那樣,人們之間的距離是很遠的。
這種距離,才是真正的傷痕。
書中的情節仿佛一把利刃,直刺人心,讓無數讀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感受到了其中的悲傷與痛苦。
每一段文字都如同精心雕琢的寶石,閃爍著人性的光輝,讓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這種強烈的感染力,使得小說傷痕成為了一部具有深刻影響力的作品,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許多人都是含著眼淚把這篇小說讀完的。之後又是一讀再讀,仍然是感動不已。
而正是因為如此,小說傷痕的橫空出世,引發出了空前絕後的巨大社會反響。
許多在當天買到人民文學雜誌的讀者,從這篇小說傷痕中,讀出了自己的心聲,並且隱隱地感覺到了文學小說的變化。
從小說傷痕刊行於世的第1天,對這篇小說的反應,基本上是正麵的、肯定的、積極的、表揚的。
很多人都是在雜誌發行的第1天購買了人民文學,讀完以後,就紛紛寫信給人民文學,訴說自己的想法。
雖然也有人背地裏指責這篇小說傷痕。
但這些人大多是采取匿名寫信的方式,不敢真正的跳出來,不敢真正大張旗鼓的對這篇小說進行公開的指責。
之所以不敢,是因為這篇小說是刊登在人民文學雜誌上的。而且還是刊登在小說板塊的頭條,這當然就是一種態度。
如果季宇寧記得他當初投稿的時候,和人民文學的張主編有過一次交談,他就應該想到張主編時的態度。
張主編當時提到希望這篇小說,寫社會問題要尖銳,描寫問題要準確。不能不疼不癢,要一針見血。
所以張主編當時提出的修改意見,就是寫的要更加尖銳一些,不要怕題材敏感。
季宇寧也是這樣做的,他那時沒有什麽不敢的,因為他有後世的記憶。
季宇寧能夠想到,10月3號這一天人民文學10月份的雜誌發行之後,會有很大的反響。他也可以再次大大的出一次名。
但他並不知道,昨天張主編在和沈老爺子的交談中,已經把他這篇短篇小說作為10月下旬召開的短篇小說作品研討會的幾個參閱作品之一了。
這就使這篇小說可以成為一個文學史上的標誌性的作品了。
前世的70年代末,第1個文學的類型,就是小說傷痕代表的這種文學類型,之後緊接著,又是反思文學,新時期文學,尋根文學。到1985年以後,又有了所謂的先鋒文學了。
這一世,這些文學類型的形成以及發展,和前世是一樣的。
但不同的是,這一世的這種類型的小說,自季宇寧始。
季宇寧用他發表在77年10月人民文學上的一篇短篇小說,開辟了一種新的文學寫作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