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居然還會寫小說
重生1977,娶了女兒國國王 作者:季宇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到下午3:00左右,外公外婆要告辭迴家。
賀叔一個電話,司機再次趕來,先送外公外婆迴家。
下午4:00左右,司機又把朱琳的爸媽送迴家。
賀叔和秦姨兩口子是在家吃完晚飯才迴去的。
晚上,一家人收拾完畢,季宇寧和朱琳來到自己的新房。
這屋和父母的臥室隔了一個長長的過道,再加上客廳,所以關上門倒是很安靜的。
“阿寧,這一卷膠卷全都拍完了嗎?”
朱琳指著書桌上的一台相機,問道。
這台相機跟海鷗4型120雙反照相機,從外表上看,非常像,不過相機上的標誌是德國祿來。
而且這台相機上麵的各種零件顯得非常的精致,明顯就能看出在工藝上和海鷗相機的不同。實際上海鷗120雙反相機可以算作這台祿來120相機的簡化版。
這可是季宇寧他們家用了不少年的老物件了,是季宇寧他父親在50年代買的。
沒想到這些年經曆過抄家以後,還能留下來。
季宇寧原本想婚禮的時候,去借一台相機,結果他父親不知道從哪兒拿出來這台相機。
這讓季宇寧還挺驚訝,這台相機季宇寧小時候就玩過,對它很是熟悉。
他在婚禮上拍了很多照片,基本上都是一家一家的合影,可惜這時候沒有那種自動拍照功能,沒有辦法讓所有10個人合影。
另外,還拍了他婚宴上的那些菜,特別是那道冬瓜菜,還有他刻的那些喜字兒,這都需要記錄在他人生的曆史上的。
不過他沒想到的是,朱琳也很喜歡攝影。對這台照相機也特別喜歡。
“嗯,最後剩的幾張,我又給你拍了幾張特寫。待一會兒,我把膠卷取出來,明天就可以去衝洗了。
可惜這個120相機最多也就16張照片,要是135的就好了,能拍36張照片呢。”
季宇寧又指著放在相機旁邊的4本存折,說道:
“這4本存折,阿琳你來保管吧。”
今天賀叔和秦姨來參加婚禮,也給了季宇寧3300塊錢。
這真是把他和建國建軍同樣都看成親兒子了。
當然,他父母見到建國建軍,也得是同樣的待遇。
這樣季宇寧結了一次婚,三個爹三個娘給的錢,加起來就有小1萬塊錢了,再加上他這兩個月掙的小5000塊錢,他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半萬元戶了。
這個身家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是富豪了。
這個身家,現在基本上可以說是想買什麽就能買什麽了。
4本存折,三本寫的是季宇寧的名字,一本是阿琳的名字,那是阿琳她父母給他的3000塊錢。
“阿琳,你看,這個書桌裏有一個暗層,這個暗格設計的特別巧妙,一般普通的木匠,或者古董商,根本就發現不了。
原來抄家全都抄走了,後來,這個桌子和其他家具發還迴來,裏麵的東西還都在,沒丟。
這4本存折就可以放在這個暗格裏。
這樣保險。
另外,咱們要把這4本存折的儲蓄所,還有日期,存款人姓名,金額,這些都記下來,用咱們倆才知道的字記下來。
省得到時候丟了麻煩。我們還可以去開戶的儲蓄所掛失。”
這年頭,國內的銀行就一家,都叫人民銀行。還沒有商業銀行的概念,甚至還沒有中央銀行的概念。
取錢是憑著存折,再加上工作證。
所以這裏麵的疏漏很多。
前世,國內實行身份證製度是從84年初開始的。離現在還有將近7年的時間呢。
“哎,對了,阿寧你去文化部,鬧了半天,原來是賀叔說的呀。”
下午大家聊天的時候,季宇寧跟賀叔秦姨說起來,他十一以後要去文化部報到的事。
賀叔當即就說了,這是他跟文化部的黃部長打電話的時候提了一句。
他和秦姨都覺得季宇寧在電影院工作,那真是有點兒浪費了。
所以季宇寧他老爸當時的判斷,是一點兒都沒錯。果然就是和他賀叔有關。
“嗯,秦姨說,賀叔對我迴來分到電影院挺不高興的,他說我爸有點兒太書生氣了。自己兒子的工作都管不了,還是我媽靠著關係弄到電影院的。
正好賀叔跟那個黃部長很熟的,是老戰友了。黃部長當縱隊政委的時候,賀叔是縱隊政治部副主任。兩個人的關係很好。
我的事兒,那還不是一句話的事兒嗎。”
又說了一會兒話,到了該休息的時間了。
關了屋頂上的大燈,隻留下書桌上的台燈,今天台燈上也罩上了喜罩,紅色的燈罩裏射出曖昧的光。
這光映在架子床上,嗯,這很有點兒紅燭昏羅帳的感覺了。
今天是倆人的第3次了。
兩人完全是敞開心扉,盡情釋放。
一而再,再而三。
季宇寧感覺到仿佛兩個人的身心都融化在了一起一樣。
這時,他真正感覺到了,自己的生命中多了另外的一半。
正在季宇寧這整整一天都是陶醉在溫柔鄉裏,不問世事的時候。
在外麵,在國內的文學圈裏,他的名聲再一次大振。
10月1日,在京城和滬上分別發行的京城文藝和上滬文藝,同時在頭條上,出現了季宇寧的名字。
京城文藝和上滬文藝雖然不能跟現在的國刊人民文學相比,但也差的並不多。
因為京城文藝最早的主編是老舍,而上滬文藝的主編是巴金。
人民文學的第一任主編是茅盾。
這三位主編,在華夏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一樣的。
因此他們擔任主編的這三份文學期刊雜誌也都水漲船高,地位自然是不同凡響的。
能夠在京城文藝和上滬文藝上發頭條的作家,每每都會引起文學界的關注。
而在同一時間,在這兩本雜誌上都登上頭條的作者,這是曆史上頭一次。
當人們看到這位創紀錄的作者的名字的時候,發現居然是季宇寧,是前一段以歌曲和詩歌出名的那位季宇寧,那位上個月剛以詩歌登上人民文學頭條的詩人,那位被人民日報頭版稱為詩人歌唱家的季宇寧。
很多人都在心裏說,沒想到這位詩人歌唱家,居然還會寫小說,而且小說的水平之高,完全不在他的詩歌之下。甚至感覺還要更好了。
因此,這一期的京城文藝和上滬文藝的銷量都是大漲。
尤其是上滬文藝作為1977年第1期複刊號在滬上地區的銷售極為火爆。銷量也達到了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數字。
上滬文藝所有的編輯都沒有想到,他們的複刊號會如此的成功。
賀叔一個電話,司機再次趕來,先送外公外婆迴家。
下午4:00左右,司機又把朱琳的爸媽送迴家。
賀叔和秦姨兩口子是在家吃完晚飯才迴去的。
晚上,一家人收拾完畢,季宇寧和朱琳來到自己的新房。
這屋和父母的臥室隔了一個長長的過道,再加上客廳,所以關上門倒是很安靜的。
“阿寧,這一卷膠卷全都拍完了嗎?”
朱琳指著書桌上的一台相機,問道。
這台相機跟海鷗4型120雙反照相機,從外表上看,非常像,不過相機上的標誌是德國祿來。
而且這台相機上麵的各種零件顯得非常的精致,明顯就能看出在工藝上和海鷗相機的不同。實際上海鷗120雙反相機可以算作這台祿來120相機的簡化版。
這可是季宇寧他們家用了不少年的老物件了,是季宇寧他父親在50年代買的。
沒想到這些年經曆過抄家以後,還能留下來。
季宇寧原本想婚禮的時候,去借一台相機,結果他父親不知道從哪兒拿出來這台相機。
這讓季宇寧還挺驚訝,這台相機季宇寧小時候就玩過,對它很是熟悉。
他在婚禮上拍了很多照片,基本上都是一家一家的合影,可惜這時候沒有那種自動拍照功能,沒有辦法讓所有10個人合影。
另外,還拍了他婚宴上的那些菜,特別是那道冬瓜菜,還有他刻的那些喜字兒,這都需要記錄在他人生的曆史上的。
不過他沒想到的是,朱琳也很喜歡攝影。對這台照相機也特別喜歡。
“嗯,最後剩的幾張,我又給你拍了幾張特寫。待一會兒,我把膠卷取出來,明天就可以去衝洗了。
可惜這個120相機最多也就16張照片,要是135的就好了,能拍36張照片呢。”
季宇寧又指著放在相機旁邊的4本存折,說道:
“這4本存折,阿琳你來保管吧。”
今天賀叔和秦姨來參加婚禮,也給了季宇寧3300塊錢。
這真是把他和建國建軍同樣都看成親兒子了。
當然,他父母見到建國建軍,也得是同樣的待遇。
這樣季宇寧結了一次婚,三個爹三個娘給的錢,加起來就有小1萬塊錢了,再加上他這兩個月掙的小5000塊錢,他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半萬元戶了。
這個身家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是富豪了。
這個身家,現在基本上可以說是想買什麽就能買什麽了。
4本存折,三本寫的是季宇寧的名字,一本是阿琳的名字,那是阿琳她父母給他的3000塊錢。
“阿琳,你看,這個書桌裏有一個暗層,這個暗格設計的特別巧妙,一般普通的木匠,或者古董商,根本就發現不了。
原來抄家全都抄走了,後來,這個桌子和其他家具發還迴來,裏麵的東西還都在,沒丟。
這4本存折就可以放在這個暗格裏。
這樣保險。
另外,咱們要把這4本存折的儲蓄所,還有日期,存款人姓名,金額,這些都記下來,用咱們倆才知道的字記下來。
省得到時候丟了麻煩。我們還可以去開戶的儲蓄所掛失。”
這年頭,國內的銀行就一家,都叫人民銀行。還沒有商業銀行的概念,甚至還沒有中央銀行的概念。
取錢是憑著存折,再加上工作證。
所以這裏麵的疏漏很多。
前世,國內實行身份證製度是從84年初開始的。離現在還有將近7年的時間呢。
“哎,對了,阿寧你去文化部,鬧了半天,原來是賀叔說的呀。”
下午大家聊天的時候,季宇寧跟賀叔秦姨說起來,他十一以後要去文化部報到的事。
賀叔當即就說了,這是他跟文化部的黃部長打電話的時候提了一句。
他和秦姨都覺得季宇寧在電影院工作,那真是有點兒浪費了。
所以季宇寧他老爸當時的判斷,是一點兒都沒錯。果然就是和他賀叔有關。
“嗯,秦姨說,賀叔對我迴來分到電影院挺不高興的,他說我爸有點兒太書生氣了。自己兒子的工作都管不了,還是我媽靠著關係弄到電影院的。
正好賀叔跟那個黃部長很熟的,是老戰友了。黃部長當縱隊政委的時候,賀叔是縱隊政治部副主任。兩個人的關係很好。
我的事兒,那還不是一句話的事兒嗎。”
又說了一會兒話,到了該休息的時間了。
關了屋頂上的大燈,隻留下書桌上的台燈,今天台燈上也罩上了喜罩,紅色的燈罩裏射出曖昧的光。
這光映在架子床上,嗯,這很有點兒紅燭昏羅帳的感覺了。
今天是倆人的第3次了。
兩人完全是敞開心扉,盡情釋放。
一而再,再而三。
季宇寧感覺到仿佛兩個人的身心都融化在了一起一樣。
這時,他真正感覺到了,自己的生命中多了另外的一半。
正在季宇寧這整整一天都是陶醉在溫柔鄉裏,不問世事的時候。
在外麵,在國內的文學圈裏,他的名聲再一次大振。
10月1日,在京城和滬上分別發行的京城文藝和上滬文藝,同時在頭條上,出現了季宇寧的名字。
京城文藝和上滬文藝雖然不能跟現在的國刊人民文學相比,但也差的並不多。
因為京城文藝最早的主編是老舍,而上滬文藝的主編是巴金。
人民文學的第一任主編是茅盾。
這三位主編,在華夏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一樣的。
因此他們擔任主編的這三份文學期刊雜誌也都水漲船高,地位自然是不同凡響的。
能夠在京城文藝和上滬文藝上發頭條的作家,每每都會引起文學界的關注。
而在同一時間,在這兩本雜誌上都登上頭條的作者,這是曆史上頭一次。
當人們看到這位創紀錄的作者的名字的時候,發現居然是季宇寧,是前一段以歌曲和詩歌出名的那位季宇寧,那位上個月剛以詩歌登上人民文學頭條的詩人,那位被人民日報頭版稱為詩人歌唱家的季宇寧。
很多人都在心裏說,沒想到這位詩人歌唱家,居然還會寫小說,而且小說的水平之高,完全不在他的詩歌之下。甚至感覺還要更好了。
因此,這一期的京城文藝和上滬文藝的銷量都是大漲。
尤其是上滬文藝作為1977年第1期複刊號在滬上地區的銷售極為火爆。銷量也達到了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數字。
上滬文藝所有的編輯都沒有想到,他們的複刊號會如此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