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小說投稿
重生1977,娶了女兒國國王 作者:季宇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倆人走到樓上,樓上果然寬敞,而且頭頂的吊扇吹起來特別涼快。
這家館子原來叫春元樓,也是老字號,前世可能明年就又改迴原來的名字了。這是京城除了八大樓之外比較出名的一家山東館子。
店堂內的裝修很古樸,色調很是素雅,油漆是那種米色的,很有格調,怪不得朱琳喜歡這個地方。
兩人點了三個菜,油爆肚仁,糟溜魚片,還有炒木須肉。兩碗米飯,一個酸辣湯。一共花了2塊7,還有糧票。果然不貴。
倆人今天確定男女朋友關係後,感覺一下子就親密多了。這個年頭人還比較傳統,搞對象就是奔著結婚去的,一旦父母那兒沒有意見,那就等著辦喜事了。很少有人會變卦反悔,那樣會把名聲弄臭的。
這個年代有一句名言,一切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搞對象,就是耍流氓。
“我爸是魯省泉城人,所以我也比較喜歡魯菜。
他們家的木須肉跟萃華樓的差不多。糟溜魚片兒要差點兒,油爆肚仁是他們家的招牌。”
“嗯,糟溜糟燴的菜還得是萃華樓,哦,現在叫首都飯莊,他們那兒吊糟的配方得自東興樓,所以他們算八大樓之首。這個油爆肚仁的刀功火候調味都好,要是能做油爆雙脆就好了。加上雞胗就更香了。”
兩個人對於吃的方麵倒頗有默契。季宇寧也沒想到前世的女兒國國王居然還是小吃貨一枚,不過他喜歡。
“阿寧,你還會譜曲呀,你今天唱的兩首歌曲調真好聽。”
“譜曲我差不多隻能算是識譜的水平,隻是簡譜,五線譜就不行了,我原來會吹笛子,也能識工尺譜。
剛才我寫的詞譜,那個簡譜,他們人民音樂的王主編還給改了一處,王主編是音樂學院的老師。
這兩首歌如果要編曲,還是得找專業的人才行。”
“其實那首故鄉的歌我也能唱,我原來在部隊做過文藝兵呢。”
“那你試試,不過這首故鄉的歌是女中音唱最好。”
前世的朱琳雖然是家裏安排學醫,但她最後還是走上了演藝這條路。
她從小就喜歡唱歌跳舞,從小學過舞蹈,練過體操,還打過籃球。
這一世因為有季宇寧,朱琳也許會更早的進入文藝的圈子。
8月的第3周,季宇寧上班又換迴晚班,不過他下午上班的時候,他都提前一個多小時,先去朱琳學校門口等她,然後兩人見個麵,說說話,朱琳再陪他走到大華電影院。
這就是這個年代男女搞對象的方式。
為了不耽誤約會的時間,他還特地買了一塊手表。
這年頭手表是真正的大件兒,戴一塊手表是身份的體現。不過他買一塊手表是為了搞對象。
原本他父親還要給他弄一塊進口手表,不過他覺得不值。他買的這款手表是金陵的鍾山牌手表,是金陵紫金山鍾表廠生產的。
這表可能是京城現在對外出售的國產表裏麵最便宜的,零售價30塊錢出頭,像上滬的上滬牌手表是國產表裏最貴的,零售價是120塊錢。
他買的這塊鍾山牌手表,沒有使用家裏給的手表票,他是到了信托行淘換二手手表的時候,發現了這塊大約九成新的手表。
他立即花了27塊錢拿下。
用了一天以後,他發現這表是大約走24小時就快一分鍾。
而據說這年代最好的上滬牌手表是平均每72小時才快一分鍾。
不過他並不在乎,這表,隻要不慢就行,快一點兒沒關係。
8月16日,星期二,小說牧馬人終於寫完了。
最終的完稿將近6萬字。
比前世牧馬人最初的原稿,還要多出將近1萬字。
多出來的內容除了對主人公許靈均早年的一些經曆的敘述,以及許靈均的一些心理意識描寫之外,還有就是他父親的一些海外經曆的內容。
前世原作作者對於海外的這些華人富商沒有什麽概念,可以說根本就不了解。而季宇寧來自後世,他對於像許靈均父親這樣的華人富商非常熟悉。所以他多出來的這些內容使得整個小說內容更加飽滿,主要人物也更加生動了。
8月17日,周三。
上午,季宇寧帶著稿子,騎車直奔人民文學雜誌社編輯部。
去年複刊的人民文學雜誌社並沒有設在朝內大街166號的人民文學出版社院裏。
而是設在了位於東四8條52號的原來戲曲研究院的大樓裏。
據說是人文社的上級出版局不同意,隻是由人文社將人民文學雜誌的出版發行工作攬過去了。
這次季宇寧仍然如法炮製,使用他僑聯的內部資料借閱證進入戲曲研究院大樓。
上到2樓,找到掛著人民文學雜誌小說組牌子的房間。
他剛進屋說出要投稿的意思,沒想到屋裏一位5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就笑著對他說:
“你是季宇寧吧。”
看到季宇寧直發愣,這位女同誌又接著說:
“上周日,在出版局大樓裏搞的詩刊雜誌社詩歌朗誦會我也去了。”
她又轉向屋裏的其他幾個人。
“這就是你們一直念叨的季宇寧,就是遠和近那首詩的作者。”
這時一個很瘦的40歲左右的男同誌接話。
“對,那首黃土高坡,還有故鄉的歌就是你寫的。這幾天我們這樓裏頭天天都有唱黃土高坡這首歌的。”
季宇寧的那兩首歌還沒有在人民音樂雜誌上刊登出來,他沒想到這兩首歌已經和他的那七首詩一同在京城的文化圈內流傳起來了。
他要投稿的人民文學雜誌社已經知道他的詩名和歌名。
寒暄一陣兒,季宇寧知道了這位帶有杭城口音的女同誌,是小說組的組長,姓許。那位40歲左右的帶著濃重的湘南口音的男同誌姓王,是責編,還有一位中年男同誌是小說組的副組長,姓塗。
接下來就是看稿,兩位組長一人抱著一篇季宇寧的小說。
許組長先看完小說傷痕,交給了一旁的小王編輯。
她認真的看了一眼季宇寧,說:
“小季,你稍微等一會兒,待會兒我把這篇小說給我們雜誌社的劉副主編看一下。”
季宇寧知道現在人民文學雜誌社的主編姓張,是著名的詩人,就是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不過張主編一般不在編輯部,編輯部日常工作是由劉副主編負責。
這家館子原來叫春元樓,也是老字號,前世可能明年就又改迴原來的名字了。這是京城除了八大樓之外比較出名的一家山東館子。
店堂內的裝修很古樸,色調很是素雅,油漆是那種米色的,很有格調,怪不得朱琳喜歡這個地方。
兩人點了三個菜,油爆肚仁,糟溜魚片,還有炒木須肉。兩碗米飯,一個酸辣湯。一共花了2塊7,還有糧票。果然不貴。
倆人今天確定男女朋友關係後,感覺一下子就親密多了。這個年頭人還比較傳統,搞對象就是奔著結婚去的,一旦父母那兒沒有意見,那就等著辦喜事了。很少有人會變卦反悔,那樣會把名聲弄臭的。
這個年代有一句名言,一切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搞對象,就是耍流氓。
“我爸是魯省泉城人,所以我也比較喜歡魯菜。
他們家的木須肉跟萃華樓的差不多。糟溜魚片兒要差點兒,油爆肚仁是他們家的招牌。”
“嗯,糟溜糟燴的菜還得是萃華樓,哦,現在叫首都飯莊,他們那兒吊糟的配方得自東興樓,所以他們算八大樓之首。這個油爆肚仁的刀功火候調味都好,要是能做油爆雙脆就好了。加上雞胗就更香了。”
兩個人對於吃的方麵倒頗有默契。季宇寧也沒想到前世的女兒國國王居然還是小吃貨一枚,不過他喜歡。
“阿寧,你還會譜曲呀,你今天唱的兩首歌曲調真好聽。”
“譜曲我差不多隻能算是識譜的水平,隻是簡譜,五線譜就不行了,我原來會吹笛子,也能識工尺譜。
剛才我寫的詞譜,那個簡譜,他們人民音樂的王主編還給改了一處,王主編是音樂學院的老師。
這兩首歌如果要編曲,還是得找專業的人才行。”
“其實那首故鄉的歌我也能唱,我原來在部隊做過文藝兵呢。”
“那你試試,不過這首故鄉的歌是女中音唱最好。”
前世的朱琳雖然是家裏安排學醫,但她最後還是走上了演藝這條路。
她從小就喜歡唱歌跳舞,從小學過舞蹈,練過體操,還打過籃球。
這一世因為有季宇寧,朱琳也許會更早的進入文藝的圈子。
8月的第3周,季宇寧上班又換迴晚班,不過他下午上班的時候,他都提前一個多小時,先去朱琳學校門口等她,然後兩人見個麵,說說話,朱琳再陪他走到大華電影院。
這就是這個年代男女搞對象的方式。
為了不耽誤約會的時間,他還特地買了一塊手表。
這年頭手表是真正的大件兒,戴一塊手表是身份的體現。不過他買一塊手表是為了搞對象。
原本他父親還要給他弄一塊進口手表,不過他覺得不值。他買的這款手表是金陵的鍾山牌手表,是金陵紫金山鍾表廠生產的。
這表可能是京城現在對外出售的國產表裏麵最便宜的,零售價30塊錢出頭,像上滬的上滬牌手表是國產表裏最貴的,零售價是120塊錢。
他買的這塊鍾山牌手表,沒有使用家裏給的手表票,他是到了信托行淘換二手手表的時候,發現了這塊大約九成新的手表。
他立即花了27塊錢拿下。
用了一天以後,他發現這表是大約走24小時就快一分鍾。
而據說這年代最好的上滬牌手表是平均每72小時才快一分鍾。
不過他並不在乎,這表,隻要不慢就行,快一點兒沒關係。
8月16日,星期二,小說牧馬人終於寫完了。
最終的完稿將近6萬字。
比前世牧馬人最初的原稿,還要多出將近1萬字。
多出來的內容除了對主人公許靈均早年的一些經曆的敘述,以及許靈均的一些心理意識描寫之外,還有就是他父親的一些海外經曆的內容。
前世原作作者對於海外的這些華人富商沒有什麽概念,可以說根本就不了解。而季宇寧來自後世,他對於像許靈均父親這樣的華人富商非常熟悉。所以他多出來的這些內容使得整個小說內容更加飽滿,主要人物也更加生動了。
8月17日,周三。
上午,季宇寧帶著稿子,騎車直奔人民文學雜誌社編輯部。
去年複刊的人民文學雜誌社並沒有設在朝內大街166號的人民文學出版社院裏。
而是設在了位於東四8條52號的原來戲曲研究院的大樓裏。
據說是人文社的上級出版局不同意,隻是由人文社將人民文學雜誌的出版發行工作攬過去了。
這次季宇寧仍然如法炮製,使用他僑聯的內部資料借閱證進入戲曲研究院大樓。
上到2樓,找到掛著人民文學雜誌小說組牌子的房間。
他剛進屋說出要投稿的意思,沒想到屋裏一位5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就笑著對他說:
“你是季宇寧吧。”
看到季宇寧直發愣,這位女同誌又接著說:
“上周日,在出版局大樓裏搞的詩刊雜誌社詩歌朗誦會我也去了。”
她又轉向屋裏的其他幾個人。
“這就是你們一直念叨的季宇寧,就是遠和近那首詩的作者。”
這時一個很瘦的40歲左右的男同誌接話。
“對,那首黃土高坡,還有故鄉的歌就是你寫的。這幾天我們這樓裏頭天天都有唱黃土高坡這首歌的。”
季宇寧的那兩首歌還沒有在人民音樂雜誌上刊登出來,他沒想到這兩首歌已經和他的那七首詩一同在京城的文化圈內流傳起來了。
他要投稿的人民文學雜誌社已經知道他的詩名和歌名。
寒暄一陣兒,季宇寧知道了這位帶有杭城口音的女同誌,是小說組的組長,姓許。那位40歲左右的帶著濃重的湘南口音的男同誌姓王,是責編,還有一位中年男同誌是小說組的副組長,姓塗。
接下來就是看稿,兩位組長一人抱著一篇季宇寧的小說。
許組長先看完小說傷痕,交給了一旁的小王編輯。
她認真的看了一眼季宇寧,說:
“小季,你稍微等一會兒,待會兒我把這篇小說給我們雜誌社的劉副主編看一下。”
季宇寧知道現在人民文學雜誌社的主編姓張,是著名的詩人,就是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不過張主編一般不在編輯部,編輯部日常工作是由劉副主編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