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之上,大殿內莊嚴肅穆。


    朱佑樘高坐龍椅,目光掃過殿下一眾朝臣。


    “諸位愛卿,如今劉健劉閣老已然告老還鄉,內閣首輔之位空缺,不知諸位可有合適人選舉薦?”


    朱佑樘的聲音在大殿中迴蕩,沉穩而有力。


    此言一出,朝堂瞬間安靜下來,眾人麵麵相覷。


    過了片刻,一位大臣出列,拱手行禮道:


    “陛下,臣以為李東陽李大人學識淵博,才思敏捷,且在朝中任職多年,經驗豐富,可堪此大任。”


    話落,另一位大臣緊接著站出來反駁:


    “李大人雖有才華,但首輔之位,需有決斷力與大局觀之人擔任。依臣看,謝遷謝大人為人正直,遇事果敢,更適合這首輔之位。”


    這時,禮部尚書快步上前,神色懇切,語氣堅定地說道:


    “陛下,李東陽大人在文學經史方麵造詣極高,多年來為朝廷撰寫諸多重要文誥典冊,教化萬民。


    這些年,他在處理各類禮儀活動與外交文書時,展現出了非凡的才思與嚴謹的態度,將我朝國威彰顯於四方。


    他心思細膩,擅長協調各方關係,處理政務細致入微,能將朝中瑣事梳理得井井有條。


    如今朝堂局勢複雜,各方勢力盤根錯節,更需要李大人這樣長袖善舞之人來統籌全局,調和矛盾,讓朝廷上下一心,共同為國家發展出力。”


    刑部侍郎也不甘示弱,跨出一步,朗聲道:


    “陛下,謝遷大人剛正不阿,在朝中威望頗高。遇到棘手之事,總能迅速做出判斷並果斷處理,毫不拖泥帶水。


    如今朝堂內外問題繁雜,需要的正是謝大人這般有魄力、有擔當的首輔,帶領群臣解決難題。


    比如之前地方上的貪腐大案,謝大人一查到底,雷厲風行,震懾了不少心懷不軌之人。”


    工部尚書麵露思索之色,隨後出列,緩緩說道:


    “陛下,李東陽大人性格溫和,能廣納諫言,在他身邊,大臣們敢說真話,這對朝堂的清明至關重要。


    一個能傾聽各方聲音的首輔,才能製定出更符合國情民意的政策。


    而且,李大人長期參與內閣事務,對各項政策的製定與執行都有著豐富的經驗,能夠確保政策的連貫性和穩定性,不至於因首輔更迭而產生混亂。”


    一旁的禦史立刻反駁:


    “可當下邊境局勢緊張,國內民生問題也亟待解決,這需要首輔有雷厲風行的手段。


    謝遷大人在處理地方叛亂時,手段強硬,迅速穩定局勢,他的這種決斷力,正是應對當前複雜局勢所必需的。”


    吏部尚書耿裕這時站出來,聲如洪鍾:


    “諸位所言雖各有道理,但李東陽大人不僅具備上述優點,還在多年的為官生涯中,積累了深厚的人脈資源和政治智慧。


    他與各方勢力都能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合作,在推行政策時,阻力相對較小。


    陛下推行的一係列改革舉措,李大人都積極參與並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對陛下的治國理念領會深刻,定能更好地輔佐陛下,將這些政策落到實處,造福百姓。”


    隨著吏部尚書發言完畢,支持李東陽繼任首輔的聲音愈發高漲,大臣們紛紛點頭附和,朝堂上一時被讚同李東陽的言論所主導。


    一時間,朝堂上眾說紛紜,大臣們各抒己見,紛紛舉薦自己心中的合適人選,爭論聲此起彼伏。


    朱佑樘靜靜地聽著,神色平靜,不時微微點頭,心中暗自思量著眾人的提議。


    朱佑樘抬手虛按,朝堂瞬間安靜下來,他目光沉穩地掃視一圈,緩緩開口:


    “眾愛卿所言,皆有道理。朕深思熟慮,李東陽學識深厚、理政經驗豐富,又善於調和各方,升任內閣首輔,應能擔起輔佐重任,便就如此定了。”


    此言一出,眾人紛紛行禮,齊聲道:“陛下聖明。”


    李東陽上前謝恩,神色謙遜卻難掩眼中的堅定。


    可隨著李東陽升任,內閣空出的位置,瞬間讓朝堂炸開了鍋。


    禮部侍郎王華率先站出,拱手作揖,高聲道:


    “陛下,臣舉薦禮部尚書張升入閣。


    張大人自幼飽讀詩書,對禮儀典製鑽研頗深,在我朝舉辦的諸多重大典禮中,皆安排得滴水不漏。


    今朝堂諸事繁雜,禮儀更是彰顯國威、穩固人心的大事,張大人入內閣,定能在諸多事務上建言獻策,其學識和經驗,必能為朝廷所用。”


    話還沒落音,兵部侍郎於度就大步跨出,神色急切,拱手道:


    “陛下,如今邊境局勢複雜,內閣需有深諳軍事要務之人,方能應對突發狀況。


    臣認為兵部尚書劉大夏劉老大人,久經沙場,南征北戰,謀略過人。


    他曾多次作為監軍平定邊境叛亂,對軍事部署、戰略規劃有著獨到見解。


    若能入閣,定能在國防軍事方麵為陛下排憂解難,保我大明邊疆安寧,內閣實在不能缺這樣的人才。”


    戶部尚書侶鍾也不甘示弱,搶步上前,急切說道:


    “陛下,如今國庫收支、民生經濟,皆是關乎國本的重中之重。


    臣也力薦劉大夏,他在地方任職時,輕徭薄賦,興修水利,政績斐然,百姓皆讚其德。


    他對經濟民生有著深刻且獨到的見解,能精準把握民間疾苦與經濟脈絡。


    唯有如此能臣入閣,方能助力陛下將大明經濟推向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刑部侍郎鄭均一聽,連忙出列,反駁道:


    “侶大人此言差矣!如今朝堂之上,律法嚴明才是根基。


    劉尚書雖在軍事上有建樹,但於律法刑名之事,卻不及刑部尚書閔珪。


    閔大人斷案如神,公正嚴明,經手案件無一錯漏,入內閣可整肅朝綱,維護律法尊嚴,這才是當下緊要之事。”


    侶鍾一聽,臉色漲紅,上前一步,指著鄭大人道:


    “鄭大人,如今邊疆戰事一觸即發,稍有差池便是生靈塗炭,難道不比律法更要緊?你這是本末倒置!”


    鄭均也不示弱,挺直腰杆,大聲迴應:


    “侶大人,若無律法約束,即便邊疆安穩,朝堂內部也會混亂不堪,這天下談何太平?你莫要隻看眼前戰事,不顧長遠大局!”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情緒愈發激動,不少人漲紅了臉,聲音也不自覺拔高。


    有人麵紅耳赤地爭論政策理念,有人言辭激烈地反駁他人舉薦,甚至有兩位大臣差點拉扯起來,場麵一度混亂不堪。


    朱佑樘看著這亂糟糟的景象,眉頭微皺,眼中閃過一絲不悅,重重地咳嗽一聲:


    “朝堂重地,成何體統!都給朕冷靜些,此事朕自會斟酌定奪。


    退朝!”


    眾臣這才慌忙跪地請罪,可那暗自較勁的目光,仍在朝堂中你來我往。


    下朝後,朱佑樘並未直接返迴後宮,而是屏退了左右侍從,獨獨留下了徐誌道。


    “濟危,朝堂之上太過喧鬧,諸多聲音朕也難以分辨。


    你心思縝密,眼光獨到,且直言不諱,朕想聽聽你對內閣空缺之位的看法,依你之見,誰更適合入閣?”


    朱佑樘神色關切,語氣中滿是對徐誌道的信任。


    徐誌道微微躬身,沉思片刻後,神情莊重地說道:


    “陛下,臣以為諸位大臣所薦之人皆各有所長,然而,臣鬥膽舉薦一人,乃楊廷和。”


    “楊廷和?”


    朱佑樘微微挑眉,眼中閃過一絲探究,“你且細細說來。”


    “陛下,楊大學士年少成名,十九歲便高中進士,其才學之高,世人皆知。


    他入仕以來,曆任多職,在翰林院潛心鑽研經史子集,為日後的治國理政積累了深厚的學識底蘊;


    在地方任職時,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對民生百態有著深刻的認知。”


    徐誌道條理清晰地闡述著。


    “但這還不足以成為他入閣的關鍵,陛下。”


    徐誌道微微頓了頓,接著說道。


    “如今朝堂局勢複雜,各方勢力盤根錯節,既需應對邊境的軍事威脅,又要處理內部的民生、吏治難題。


    楊廷和為人沉穩,遇事冷靜,有著超乎常人的大局觀和決斷力。”


    “就拿之前的災荒賑濟一事來說,他負責統籌調度,不僅迅速調配物資,還巧妙協調各方力量,使得受災百姓及時得到救助,且未引起地方秩序的混亂,這等協調各方的能力,正是內閣所急需的。”


    徐誌道補充道。


    “再者,楊廷和對朝堂上的軍事、民生、律法等諸多事務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他能從宏觀角度出發,權衡利弊,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在軍事方麵,他雖未親臨戰場,但對軍事戰略的研究頗為深入,能為國防決策提供新思路;


    在民生經濟上,他深知農業乃國家之本,提出的多項鼓勵農耕、興修水利的舉措,都十分具有前瞻性;


    在律法方麵,他主張律法應與時俱進,既維護法律的威嚴,又注重其合理性,以更好地治理國家。”


    徐誌道進一步闡述。


    徐誌道微微前傾,加重了語氣:


    “陛下,最主要的是,楊廷和曾教導過太子殿下。他對太子的品性、學識、誌向都有著深刻的了解,能以輔佐儲君之心,為陛下分憂。


    日後太子登基,楊廷和也能憑借這份熟悉,更好地輔助新君,確保我大明江山社稷的平穩傳承與發展。”


    朱佑樘聽後,陷入了沉思,許久之後,他緩緩開口:


    “濟危所言,讓朕頗有收獲。此事朕還需再斟酌一番,你先退下吧。”


    徐誌道行禮告退,心中明白,自己的一番話,或許能為陛下的決策提供些許參考,而內閣人選的最終敲定,將對大明未來的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朱佑樘對著門外,揚聲說道:“你們進來。”


    聲音不高,卻帶著上位者獨有的威嚴。


    牟斌和何鼎二人聞聲,立刻恭恭敬敬地走進殿內,在朱佑樘麵前單膝跪地,齊聲說道:“陛下。”


    朱佑樘微微抬手,示意他們起身,目光在二人臉上來迴掃過,隨後緩緩開口問道:


    “你們說,徐誌道知道自己外祖父的事嗎?”


    牟斌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上前一步,恭敬迴道:


    “陛下,據臣暗中查探,徐誌道對外祖父之事應該沒有察覺。


    但他平日行事極為謹慎,未在人前顯露過絲毫情緒波動,也未進行過相關打聽或追查。”


    何鼎也緊接著補充道:


    “陛下,臣與徐誌道也曾有過幾次接觸,他言談舉止間,並無異常之處。


    但他心思深沉,臣不敢斷言他是否真的不知情,或許是將這份心思深埋心底,未讓人察覺。”


    朱佑樘輕輕踱步,雙手背在身後,眉頭微微皺起,神色凝重:


    “此事關係重大,若他知曉,以他的才學與能力,不知會如何應對。


    朕在意的,不僅是他當下的態度,更是未來的走向。”


    牟斌思索片刻,建議道:


    “陛下,要不臣再深入查探一番,尋個契機試探他一二,看他究竟知曉多少,又有何打算?”


    朱佑樘微微搖頭,神色間滿是考量:


    “不可貿然行事,徐誌道是朝中不可多得的人才,朕不願輕易打草驚蛇。


    此事還需從長計議,你們暗中留意,有任何風吹草動,即刻來報。”


    牟斌和何鼎對視一眼,再度單膝跪地,領命道:“臣遵旨!”


    朱佑樘目送牟斌和何鼎退下,獨自一人在大殿中踱步良久。


    他深知內閣人選關乎朝堂根基與國家未來走向,而徐誌道的身世謎團又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心頭。


    此時,殿外的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柔和的光線透過雕花窗欞,灑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影。


    第二日早朝,朝堂之上氣氛依舊凝重。


    朱佑樘端坐在龍椅之上,目光掃過殿下的群臣,心中已然有了幾分思量。


    他清了清嗓子,緩緩說道:


    “昨日退朝後,朕細細思量了內閣空缺之位的人選。


    諸位愛卿所薦之人,皆有其過人之處,但朕覺得,楊廷和楊大學士,或許是個合適的人選。”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一陣騷動。


    禮部侍郎王華率先出列,拱手說道:


    “陛下,楊廷和雖有才學,但資曆尚淺,內閣重任,關乎國家興衰,是否該多考慮朝中元老,以免朝堂不穩啊?”


    兵部侍郎於度也跟著站出來,神色急切:


    “陛下,如今邊境局勢緊張,劉大夏劉大人在軍事方麵經驗豐富,更能為朝廷排憂解難,臣還是懇請陛下三思啊。”


    朱佑樘抬手示意眾人安靜,神色平靜卻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朕意已決,楊廷和雖資曆尚淺,但他才學出眾,見識不凡,且在處理諸多事務中展現出了非凡的能力。


    朕相信,他定能不負朕望,為內閣注入新的活力。”


    眾人見皇帝心意已決,紛紛跪地行禮:“陛下聖明。”


    楊廷和上前謝恩,他神色莊重,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陛下如此信任微臣,微臣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我大明江山社稷,竭盡所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從東宮侍讀到活著的異姓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酉並收藏大明:從東宮侍讀到活著的異姓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