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大捷
大明:從東宮侍讀到活著的異姓王 作者:青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報!邊關大捷!
報,邊關大捷!
報,邊關大捷!”
八百裏加急快報如雷霆般向京城飛馳。
遼東方向,喜訊隨著那急促的馬蹄聲,震撼著整個朝堂。
此前,徐誌道雖率部分人馬返迴京城,但遼東大地,仍有兩員大將堅守——劉大夏與張侖。
他們率領神機營的精銳之士,深入韃靼地界,開啟了一場別具一格的軍事曆練,以戰養戰,日夜操練遊擊戰法。
騎馬奔襲,需充沛體力;戰場廝殺,更要力量支撐。
神機營眾人巧用馬匹的超強機動性,如同靈動的遊魚,在敵陣周圍周旋。
麵對兇悍的韃靼騎兵,他們不與之正麵硬拚,而是采用放風箏戰術,遠遠地牽製、消耗敵人。
即便在體力不支,拚不了刺刀的危急時刻,戰士們扣動扳機的手依舊堅定有力,火器的轟鳴一次次打破韃靼人的進攻節奏。
張侖對徐誌道的話奉若圭臬,始終牢記徐誌道的叮囑:莫要衝動力拚,要如潛行的夜梟,悄悄摸進韃靼人的駐地,而後以雷霆萬鈞之勢往死裏打。
戰鬥一結束,便迅速撤離,不給敵人留下絲毫報複的機會。
更關鍵的是,隊伍裏還有熟悉地形的巴特爾充當向導。
在巴特爾的引領下,神機營仿佛長了一雙雙慧眼,無論是複雜的山川地貌,還是韃靼人的隱匿營地,都能輕鬆找到,完全不存在迷路或是找不到敵人的困擾。
這一係列靈活多變、神出鬼沒的戰術,把整個達延汗部折騰得苦不堪言。
往日在草原上肆意馳騁、不可一世的達延汗部,被神機營打得節節敗退,士氣低落。
如今,他們終於承受不住這般打擊,無奈之下,已經向大明王朝遞上求和的文書。
而劉大夏依然駐守在遼東,這片經曆戰火洗禮、局勢尚不穩定的土地,迫切需要他的沉穩坐鎮。
幾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後,達延汗部正式派出使臣,一路風塵仆仆趕往大明,表達求和的誠意,一場綿延許久的邊境紛爭,似乎終於迎來了平息的曙光。
朱佑樘端坐在乾清宮的禦案前,神色專注地審閱著堆積如山的奏章。
這時,何鼎匆匆入內,腳步急切卻又不敢發出太大聲響,他湊近朱佑樘,小心翼翼地將遼東傳來的捷報呈了上去。
朱佑樘展開那封帶著邊關塵土的快報,才看了幾行,臉上便湧起難以抑製的驚喜之色。
他的眼睛瞬間亮如星辰,嘴角上揚,露出欣慰的笑容,手中的朱筆不自覺地輕輕敲擊著桌麵。
“好!實在是太好了!”
朱佑樘激動地喃喃自語,聲音中滿是喜悅與振奮。
就在剛剛,他才結束了早朝,本打算稍作休息,處理些宮中瑣事,可這突如其來的喜訊,讓他一刻都坐不住了。
他猛地站起身來,大聲吩咐道。
“速傳朕的旨意,讓錦衣衛即刻出發,挨家挨戶通知朝中大臣,速速返迴朝堂,朕有要事相商!”
不一會兒,錦衣衛的快馬便如離弦之箭般飛馳而出,穿梭在京城的大街小巷。
他們一路揚鞭,馬蹄聲噠噠作響,在京城的各個府邸前停下。
每到一處,錦衣衛便翻身下馬,匆匆遞上旨意,高聲傳達皇帝的命令。
大臣們原本或在家中休憩,或與幕僚商議事務,聽到這緊急傳召,皆是神色一凜,不敢有絲毫耽擱,紛紛整理朝服,匆匆出門,向著紫禁城的方向趕去。
一時間,京城的街道上,官員們的轎子、馬車絡繹不絕,馬蹄聲、車轍聲交織在一起,向著皇宮匯聚。
在紫禁城的太和殿內,大臣們魚貫而入,神色間滿是疑惑與好奇。
朱佑樘端坐在龍椅之上,眼中難掩興奮,待眾人行禮完畢,他清了清嗓子,高聲宣布。
“眾愛卿,遼東傳來捷報,劉大夏、張侖率領神機營以戰養戰,巧用遊擊戰術,打得達延汗部苦不堪言,如今已派使臣前來求和!”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一片嘩然。文官們交頭接耳,驚歎於這一非凡的戰果;武將們則麵露自豪之色,紛紛拱手稱讚。
內閣首輔劉健率先出列,激動地說道。
“陛下聖明,將士用命,此乃我大明之幸!
此役揚我國威,邊境可保長久安寧。”
朱佑樘微微頷首,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
“這一切皆賴諸位愛卿與前線將士的共同努力。
如今達延汗部求和,諸位可有良策?”
兵部侍郎王敞快步上前,昂首挺胸,朗聲道。
“陛下,臣以為雖達延汗部求和,但不可掉以輕心。
可借此機會,與他們簽訂和約,明確邊界,同時加強遼東邊防建設,以防其日後反悔。
依臣之見,可在邊境增設烽火台,屯駐精銳兵馬,確保消息靈通、防禦穩固。”
禮部尚書傅瀚也進言。
“臣附議。在和約簽訂之時,還應規範雙方的貿易往來,以經濟交流促進和平,化幹戈為玉帛。
開放互市,不僅能增進雙方了解,還能充實國庫。”
朱佑樘認真聆聽著大臣們的建議,不時點頭表示讚同。
此時,一直沉默的戶部尚書韓文憂心忡忡地說。
“陛下,加強邊防建設與開展貿易,都需大量的錢糧支持,當前戶部雖有一定積蓄,但也需精打細算,合理調配。”
朱佑樘沉思片刻,目光堅定。
“朕意已決,邊防建設乃重中之重,不可懈怠。
至於錢糧之事,戶部與工部協同商議,務必做到開源節流。”
隨後,大臣們又圍繞著和約條款、貿易細則、邊防布防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不知不覺,天色漸暗,太和殿內燈火通明,這場關乎大明未來邊疆局勢的朝會仍在熱烈地進行著。
工部尚書徐貫趕忙出列,神色恭謹又帶著幾分憂慮。
“陛下,加強邊防建設,修築工事、打造兵器都離不開工部。
隻是如今物料價格波動,工匠人手也略顯不足。
臣定會竭力與戶部協同,優化物料采購流程,招募更多熟練工匠,確保遼東邊防建設穩步推進。”
朱佑樘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
“此事不可拖延,朕命你與戶部盡快擬定詳細的錢糧使用與工程規劃,三日後呈於朕禦覽。”
徐貫領命退下,神色凝重,深知肩上責任重大。
這時,刑部尚書閔珪出班奏道。
“陛下,若與韃靼簽訂和約,日後邊境貿易往來頻繁,難免會出現各類糾紛。
刑部應提前與地方衙門溝通,製定相關律法細則,確保邊境地區的治安與公平。”
朱佑樘讚許地點點頭。
“閔愛卿所言極是,律法乃是國之根本,不可有絲毫疏漏。
此事便交由刑部負責,務必做到公正嚴明,讓百姓信服。”
眼看天色越來越晚,內閣次輔李東陽上前一步,恭敬說道。
“陛下,今日朝議諸事繁雜,天色已晚,臣等雖滿腔熱忱,但也需些時間整理思路,深入探討。
不如暫且退朝,明日再繼續商議,以便做出更為周全的決策。”
朱佑樘思量一番,覺得有理,便緩緩說道。
“既如此,今日暫且退朝。眾愛卿迴去後,務必對今日所議之事仔細斟酌,明日早朝,再一同商議出最佳方案。”
大臣們紛紛行禮,有序退下。待眾人離去,朱佑樘望著空曠的大殿,心中滿是對未來邊境安寧的期許。
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是大明的榮耀,也是新的起點,他深知,後續的決策將決定著大明與韃靼之間是長久和平,還是再起紛爭,他必須慎之又慎。
報,邊關大捷!
報,邊關大捷!”
八百裏加急快報如雷霆般向京城飛馳。
遼東方向,喜訊隨著那急促的馬蹄聲,震撼著整個朝堂。
此前,徐誌道雖率部分人馬返迴京城,但遼東大地,仍有兩員大將堅守——劉大夏與張侖。
他們率領神機營的精銳之士,深入韃靼地界,開啟了一場別具一格的軍事曆練,以戰養戰,日夜操練遊擊戰法。
騎馬奔襲,需充沛體力;戰場廝殺,更要力量支撐。
神機營眾人巧用馬匹的超強機動性,如同靈動的遊魚,在敵陣周圍周旋。
麵對兇悍的韃靼騎兵,他們不與之正麵硬拚,而是采用放風箏戰術,遠遠地牽製、消耗敵人。
即便在體力不支,拚不了刺刀的危急時刻,戰士們扣動扳機的手依舊堅定有力,火器的轟鳴一次次打破韃靼人的進攻節奏。
張侖對徐誌道的話奉若圭臬,始終牢記徐誌道的叮囑:莫要衝動力拚,要如潛行的夜梟,悄悄摸進韃靼人的駐地,而後以雷霆萬鈞之勢往死裏打。
戰鬥一結束,便迅速撤離,不給敵人留下絲毫報複的機會。
更關鍵的是,隊伍裏還有熟悉地形的巴特爾充當向導。
在巴特爾的引領下,神機營仿佛長了一雙雙慧眼,無論是複雜的山川地貌,還是韃靼人的隱匿營地,都能輕鬆找到,完全不存在迷路或是找不到敵人的困擾。
這一係列靈活多變、神出鬼沒的戰術,把整個達延汗部折騰得苦不堪言。
往日在草原上肆意馳騁、不可一世的達延汗部,被神機營打得節節敗退,士氣低落。
如今,他們終於承受不住這般打擊,無奈之下,已經向大明王朝遞上求和的文書。
而劉大夏依然駐守在遼東,這片經曆戰火洗禮、局勢尚不穩定的土地,迫切需要他的沉穩坐鎮。
幾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後,達延汗部正式派出使臣,一路風塵仆仆趕往大明,表達求和的誠意,一場綿延許久的邊境紛爭,似乎終於迎來了平息的曙光。
朱佑樘端坐在乾清宮的禦案前,神色專注地審閱著堆積如山的奏章。
這時,何鼎匆匆入內,腳步急切卻又不敢發出太大聲響,他湊近朱佑樘,小心翼翼地將遼東傳來的捷報呈了上去。
朱佑樘展開那封帶著邊關塵土的快報,才看了幾行,臉上便湧起難以抑製的驚喜之色。
他的眼睛瞬間亮如星辰,嘴角上揚,露出欣慰的笑容,手中的朱筆不自覺地輕輕敲擊著桌麵。
“好!實在是太好了!”
朱佑樘激動地喃喃自語,聲音中滿是喜悅與振奮。
就在剛剛,他才結束了早朝,本打算稍作休息,處理些宮中瑣事,可這突如其來的喜訊,讓他一刻都坐不住了。
他猛地站起身來,大聲吩咐道。
“速傳朕的旨意,讓錦衣衛即刻出發,挨家挨戶通知朝中大臣,速速返迴朝堂,朕有要事相商!”
不一會兒,錦衣衛的快馬便如離弦之箭般飛馳而出,穿梭在京城的大街小巷。
他們一路揚鞭,馬蹄聲噠噠作響,在京城的各個府邸前停下。
每到一處,錦衣衛便翻身下馬,匆匆遞上旨意,高聲傳達皇帝的命令。
大臣們原本或在家中休憩,或與幕僚商議事務,聽到這緊急傳召,皆是神色一凜,不敢有絲毫耽擱,紛紛整理朝服,匆匆出門,向著紫禁城的方向趕去。
一時間,京城的街道上,官員們的轎子、馬車絡繹不絕,馬蹄聲、車轍聲交織在一起,向著皇宮匯聚。
在紫禁城的太和殿內,大臣們魚貫而入,神色間滿是疑惑與好奇。
朱佑樘端坐在龍椅之上,眼中難掩興奮,待眾人行禮完畢,他清了清嗓子,高聲宣布。
“眾愛卿,遼東傳來捷報,劉大夏、張侖率領神機營以戰養戰,巧用遊擊戰術,打得達延汗部苦不堪言,如今已派使臣前來求和!”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一片嘩然。文官們交頭接耳,驚歎於這一非凡的戰果;武將們則麵露自豪之色,紛紛拱手稱讚。
內閣首輔劉健率先出列,激動地說道。
“陛下聖明,將士用命,此乃我大明之幸!
此役揚我國威,邊境可保長久安寧。”
朱佑樘微微頷首,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
“這一切皆賴諸位愛卿與前線將士的共同努力。
如今達延汗部求和,諸位可有良策?”
兵部侍郎王敞快步上前,昂首挺胸,朗聲道。
“陛下,臣以為雖達延汗部求和,但不可掉以輕心。
可借此機會,與他們簽訂和約,明確邊界,同時加強遼東邊防建設,以防其日後反悔。
依臣之見,可在邊境增設烽火台,屯駐精銳兵馬,確保消息靈通、防禦穩固。”
禮部尚書傅瀚也進言。
“臣附議。在和約簽訂之時,還應規範雙方的貿易往來,以經濟交流促進和平,化幹戈為玉帛。
開放互市,不僅能增進雙方了解,還能充實國庫。”
朱佑樘認真聆聽著大臣們的建議,不時點頭表示讚同。
此時,一直沉默的戶部尚書韓文憂心忡忡地說。
“陛下,加強邊防建設與開展貿易,都需大量的錢糧支持,當前戶部雖有一定積蓄,但也需精打細算,合理調配。”
朱佑樘沉思片刻,目光堅定。
“朕意已決,邊防建設乃重中之重,不可懈怠。
至於錢糧之事,戶部與工部協同商議,務必做到開源節流。”
隨後,大臣們又圍繞著和約條款、貿易細則、邊防布防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不知不覺,天色漸暗,太和殿內燈火通明,這場關乎大明未來邊疆局勢的朝會仍在熱烈地進行著。
工部尚書徐貫趕忙出列,神色恭謹又帶著幾分憂慮。
“陛下,加強邊防建設,修築工事、打造兵器都離不開工部。
隻是如今物料價格波動,工匠人手也略顯不足。
臣定會竭力與戶部協同,優化物料采購流程,招募更多熟練工匠,確保遼東邊防建設穩步推進。”
朱佑樘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
“此事不可拖延,朕命你與戶部盡快擬定詳細的錢糧使用與工程規劃,三日後呈於朕禦覽。”
徐貫領命退下,神色凝重,深知肩上責任重大。
這時,刑部尚書閔珪出班奏道。
“陛下,若與韃靼簽訂和約,日後邊境貿易往來頻繁,難免會出現各類糾紛。
刑部應提前與地方衙門溝通,製定相關律法細則,確保邊境地區的治安與公平。”
朱佑樘讚許地點點頭。
“閔愛卿所言極是,律法乃是國之根本,不可有絲毫疏漏。
此事便交由刑部負責,務必做到公正嚴明,讓百姓信服。”
眼看天色越來越晚,內閣次輔李東陽上前一步,恭敬說道。
“陛下,今日朝議諸事繁雜,天色已晚,臣等雖滿腔熱忱,但也需些時間整理思路,深入探討。
不如暫且退朝,明日再繼續商議,以便做出更為周全的決策。”
朱佑樘思量一番,覺得有理,便緩緩說道。
“既如此,今日暫且退朝。眾愛卿迴去後,務必對今日所議之事仔細斟酌,明日早朝,再一同商議出最佳方案。”
大臣們紛紛行禮,有序退下。待眾人離去,朱佑樘望著空曠的大殿,心中滿是對未來邊境安寧的期許。
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是大明的榮耀,也是新的起點,他深知,後續的決策將決定著大明與韃靼之間是長久和平,還是再起紛爭,他必須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