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闊別多年的故鄉


    曾經在夢裏


    唿喚過無數遍的地方


    雨後的泥土路


    洗刷出一行行


    淡淡的小腳丫


    路邊的舊青苔


    還是當年的模樣


    遠處的村莊


    輕裹著朦朧的霧氣


    稀稀落落的紅磚黑瓦房


    此起彼伏的雞鳴犬吠聲


    那煙囪冒出來的


    不是人間煙火氣


    而是遊子


    歸家的期盼


    喝不厭的山泉水


    熬不夠的罐罐茶


    甜蜜的夢裏


    總有聽不完的故事


    母親的手掌


    結滿了老繭


    那舒適的老布鞋


    磨破了一雙又一雙


    六月的田野


    溢滿小麥的芳香


    紮手的麥芒


    劃過寬闊的肩膀


    淺黃色的麥浪


    像是被風吹過的大海一樣


    一浪接一浪


    流過南山崗


    頭頂上的驕陽


    灼傷了打滿補丁的衣裳


    汗水滴在腳背上


    燙出朵朵無痕傷


    褶皺的額角


    染上了無情的白發


    那日漸消瘦的臉龐


    是爬蟲背上


    馱著的希望


    鐮刀下的塵土飛揚


    掉落的秸稈


    灑在大地上


    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一道山梁,母親經常抱著我,來迴奔走於那道梁兩邊的村莊,對她來說,一邊是娘家,一邊是婆家,對我來說,一半是迴憶,一半是童年。


    分家以後,兩歲的我成了母親的負擔,因為父親要外出打工掙錢,年底才迴來一次。所有的家務和農活都是母親一個人幹,母親既要下地幹活,又要照顧我們姐弟倆,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非常艱辛。


    和我一起長大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相同的處境,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家庭都是兩三個孩子。雖然當時計劃生育很緊張,一家隻允許生一個孩子,不管男女。但在當時,大家的觀念還完全沒有轉變過來,不要說隻生了一個女兒的家庭了,就算是生了一個兒子的家庭,他們還想繼續再生第二個,第三個。所以他們就和大隊以及鄉鎮上麵的領導開始玩起貓捉老鼠的角逐遊戲了。


    有些人家為了生二胎,特別是為了生一個兒子,常年四季都不敢迴家,東躲西藏,甚至野地為家,因為家附近有大隊和鄉鎮的領導蹲守。不要說白天那些已經身懷六甲的孕婦不敢迴家來,就是晚上十一二點以後,大家都已經熟睡的時候,院牆上都會有人翻進來。他們當然不是賊,而是為了工作拚命的幹部,他們翻進來是為了抓這些已經懷孕的孕婦去檢查或者做流產,或者抓這些剛生完孩子的婦女去結紮。一般孕婦都會去外地親戚家裏躲一段時間,直到孩子出生了才迴來。


    大人下地幹活的時候,會把我們鎖在院子裏,從地裏迴來了再照顧我們。我們稍微大一點,等母親去地裏幹活的時候,我們就翻過院牆出去了,後來,母親也就不鎖我們了。姐姐比我大一歲半,她自己都自顧不暇,更不用說照顧我了。我們倆小時候經常打架,與其說是打架還不如說是我挨打,因為她要比我高出一頭多,我大概隻到她的肩膀上,她的力氣要大很多。


    有一次姐姐帶著鄰居家的小女孩玉林一起去掰玉米,那個時候我才四歲,姐姐也不到六歲。我們莊子旁邊是別人家的一塊玉米地,到七月初的時候,翠綠的玉米杆上已經掛滿了大棒大棒的玉米。我們家那年沒有種玉米,自然也就吃不上新鮮的嫩玉米。於是姐姐就帶著玉林去人家玉米地裏掰了幾棒子玉米,偷偷地在地裏生吃了。後來被母親發現,姐姐被狠狠地揍了一頓。


    姐姐比我早兩年上學,她上學以後,我一個人在家更覺孤單。每天她們放學迴來,走到山梁上的時候,都會排成長長的一字隊形唱著兒歌進入村莊,我爬到窗口的玻璃上也跟著她們唱,在我上學之前就已經學會了那幾首常見的兒歌。


    以前家裏經濟條件不好,我們村裏有一個村醫,每次家裏有人感冒嚴重到必須吃藥的時候,母親就讓我去那個村醫那裏去取點藥,其實就是讓我去賒點藥。因為我還隻是個四五歲的小孩子,不會那麽難為情,而母親大概是覺得難為情不好意思去。我當時已經有自尊心了,每次讓我去兩毛三毛的賒藥,我也覺得很不好意思。但令我欣慰的是,每次去賒藥,那個村醫爺爺都會微笑著把藥給我,後來家裏賣點糧食換了錢以後,母親就讓我把藥錢給人家送過去。


    那時候,孩子們基本上都沒有零花錢,早餐都是家裏做好的,裝書包裏帶上,一般是一塊烙餅子或者兩個小饅頭,課間餓了拿出來吃一點。有些家長會給孩子煮一兩個雞蛋,結果很多孩子就把雞蛋拿到小賣部賣了,當時一個雞蛋五分錢。五分錢雖少,但在當時也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五分錢可以買一個泡泡糖;五分錢也可以買一片牛肉味的麻辣片;五分錢還可以買一張上麵貼滿各種卡通畫的明信片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東西。


    小賣部老板把收去的雞蛋都拿迴家吃了,本來人家不收熟雞蛋,隻收生雞蛋,因為生雞蛋可以炒菜也可以做雞蛋湯,還可以拿去看病人。最重要的是生雞蛋保存的時間長,不容易變質,熟雞蛋一兩天就餿了。孩子們把熟雞蛋拿過去有時候也能蒙混過關,一個一個鑒別生熟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總有百密一疏的時候。有時候也會被人家識破,小賣部老板會把雞蛋拿到耳朵邊搖一搖,聽有沒有聲音,如果沒有聲音,一般就是熟雞蛋,如果有聲音,那就是生雞蛋。


    我們村是典型的陀螺形狀,南高北低,東陰西陽,一般人家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村子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中間的一條深溝,溝底離地麵大概有十幾米的高度,這是經過大暴雨長期衝刷而漸漸形成的。深溝下麵長滿了野草和可以食用的地軟,很多人雨後就跑到溝裏拾地軟去了,地軟不僅可以蒸包子,還可以烙餅子,做湯,這些都是人間美味。牧童把牛趕到溝裏就四散而去,一直到太陽落山,牛飽人盡興才悠閑地趕牛迴家,在牛自己吃草的這段時間,孩子們就去捉鴿子,捕田雞,抓鬆鼠,烤土豆。


    後來,溝裏種滿了槐樹,到了夏天,蔥蔥鬱鬱的樹林就像原始森林一樣,幾年時間槐樹就高過了十幾米的深溝。溝裏麵漸漸有了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最多的就是七彩山雞,在農村俗稱雉雞或者野雞,因為色彩斑斕的羽毛而得名。野雞漂亮的羽毛隨處可見,一些大戶人家地桌上的瓶子裏會插幾支五彩繽紛的野雞羽毛來裝飾。也有人用野雞羽毛做雞毛撣子,還有農村唱社戲的時候,很多驍勇善戰的將軍頭上也會插幾支翎子,都是雉翎做的。


    那幾年野雞很多,溝裏麵,田野上,山梁上到處都有。每當人們從它們潛伏的草叢邊走過的時候,它們受驚了會扇著翅膀“撲撲撲”飛起來,反而會把人嚇一大跳。這樣一來,野雞泛濫成災,莊稼可就遭殃了,它們在地裏麵肆無忌憚地刨土,啃禾苗,吃糧食,村民實在沒辦法才去捕獵它們。有用大網子網的,也有用麻藥麻醉的,母親和三嬸她們經常一大早就去山梁上撿別人麻醉了不能動彈的野雞,每次去都會有所收獲。


    有一次母親撿迴來一隻又大又漂亮的七彩野公雞,放在廚房的灶頭下麵。結果它休息了一會就扇著翅膀開始亂飛,在廚房橫衝直撞,我們費了好大勁才把它抓住,用繩子拴到門檻上了。過了兩天玩膩了就把它清燉了,本以為漂亮的野雞肉會很好吃,結果煮了兩小時用筷子夾了一下,發現肉還是硬邦邦的根本插不進去。又煮了很長時間還是煮不爛,最後實在沒辦法就撈出來湊合吃了,野雞肉還是嚼不爛。


    這件事完全超越了我的認知範圍,看來很多事並不是表麵上看到的那麽簡單,很多事並不是眼見為實,眼睛有時候也會騙人。


    這條深溝不僅是孩子的樂園,也是村民的生命之源,村裏所有人都在這條溝裏麵挑水吃,天然的山泉水甘甜而又清澈。清泉周圍長滿了青翠欲滴的野荷花,大家都叫它燈花。燈花的花片較小,花根底部有很多小紅豆,聽說是一味草藥的配方,很值錢。夏天,很多大人都會跑到溝裏去挖燈花賣錢。


    每當大人來挑水的時候,會在舀滿水的桶裏麵放一片大大的圓荷葉,這樣水就不輕易灑出來。我們家還算好一點,走不到二裏地就到了,很多人要走三四裏路才能挑到一擔水。以前的水瓢大多都是木質的,水桶也是木匠用一塊一塊的木板箍起來的,後來慢慢有了鐵水桶,但是大家挑水還是喜歡用木桶,因為木桶輕便。


    小時候最吃力的活就是和姐姐到溝裏去挑水,我的個頭比較矮,下山的時候我走在後邊,而上山的時候我在前麵,這樣水桶就不會滑到我的肩膀跟前增加我這邊的重量。與其說是挑水還不如說抬水更恰當一點,雖然肩膀上墊了破布墊子,但每次抬完水以後,肩膀還是會紅腫一大塊,也不知道抬過多少桶水,走過多少次顛簸的山路。


    父親後來打了一口十幾丈的地下井以後,我們就很少去溝裏麵挑水了。這口井是利用杠杆原理,手工製作的轆轤來轉動汲水,這樣節省了不少力氣,井裏麵的水量充足,地下水源源不斷,我們和三叔兩家人用都綽綽有餘。


    冬天的時候,溝裏的泉水會結冰,山泉周圍都是白花花的冰溜子,孩子們就成群結隊跑到溝裏去溜冰。跑到最高處,屁股底下放一塊塑料布或者爛盆子直接衝下去,可以這樣玩一整天。有些孩子甚至會從家裏拿一個鐵鍬去溜冰,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小屁股居然沒有被鐵鍬削成兩瓣,也算是奇跡。現在迴想起來都感覺頭皮發麻,後背冷汗直冒,當年居然玩得不亦樂乎,大概是不知者無畏吧!


    小時候我們喜歡到處去玩,尤其是喜歡跑到山頂的土堡上麵去玩。站在堡牆上麵迎風遠眺,灰色的山頭和藍色的天空連成一片,看著連綿起伏而又一望無際的山巒,心中充滿了幻想和憧憬。曾經無數次想象著最遠的山後麵是什麽,有朝一日能不能走到山的那邊去看看,陣陣狂風擦臉而過,讓人不寒而栗,或許這就是高處不勝寒吧!看著堡牆裏麵露出來的根根白骨,讓人毛骨悚然。難以想象,以前在這個現在已經種上了小麥的城堡上麵是怎樣的一種驚心動魄而又壯懷激烈的場麵,而這個城堡下麵又埋了多少屍骨和英魂。


    瞧!那土堡牆頭立著一匹高頭大馬,膘肥體壯,馬上的白衣少年英俊瀟灑,衣袂飄飄,盡顯英雄本色。他在值崗觀望,看看周邊的村落有沒有風吹草動,作為全村的安保負責人,這是他的職責所在,他就是我們村的保長德勝,也是我的高祖父,他是武生出身。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勤奮刻苦,又天生力大,練成一身好功夫,聽說他的長辮可以打脫樹皮,可見絕非是浪得虛名。


    高祖父每天都要騎著白馬在村子裏巡邏查哨,腰佩一把樸刀,看上去威風凜凜,氣宇不凡。高祖父曾經也躊躇滿誌,一心想精忠報國,後來應征入伍,騎著白鬃烈馬,身佩樸刀打仗去了。聽說這把樸刀還在我們族裏,祖父和三房的五祖父小時候還用這把刀劈過柴,傳承下來已經一百多年了。當時全國各地都貧病交加,整個村裏麵能吃飽飯的人家也屈指可數。高祖父臨行前隻帶了三天口糧,此去兇多吉少,九死一生,家裏人縱然萬分擔憂也無可奈何。幸運的是,後來高祖父安全迴來了,佩刀還在,隻是不見了白馬。


    二十世紀初期,封建王朝沒落,各地軍閥混戰不休,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很多人被逼無奈之下,都落草為寇,占山為王了。


    這個土堡是集全村人的力量,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才壘建成的,主要是為了防禦盜匪,作為村民最後的避難所。隻要有人發現土匪進村,會最先敲響村口的警鍾,讓村民跑到城堡裏麵避難。它建在山梁最高處,易守難攻,可以俯瞰到周圍好幾個村子的動靜。


    土堡高十丈,長寬各一百丈,成正方形,城堡底部牆麵厚兩丈,最上麵的牆體寬一丈,城堡牆麵內部呈梯形打造,外部垂直上升,這樣可以增加它的穩定性和牢固性。土堡雖然是黃土堆砌而成,但它牢不可破,已經一百多年過去了,它還是屹立不倒。土堡是村民用石杵一寸一寸夯實起來的,泥土裏麵還摻雜了幹草以增加土的黏合性。建成之後,雨淋不透,風吹不倒,就是從下麵打洞攻入也不容易,因為牆麵底部都夾雜了石子來加強牆麵的堅實度。


    土堡進出有兩個洞門,一大一小,大洞門有三丈多深的樣子,平時都用大石頭或大土坯封堵,隻有在大量人口和物品進出的時候才會打開,平時進出都是走小洞門。村子裏如果遇到了土匪來搶劫,全村的人都會在村長的率領下帶著足夠的食物來到土堡避難,把洞門封好,準備和土匪周旋到底,甚至有可能大戰一場,直到土匪退走,他們才重新迴到村子裏正常生產生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厚土之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田亞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田亞紅並收藏厚土之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