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秦漢時期的中國結
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嗎? 作者:來自北溫帶的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漢時期的中國結形式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綬帶結
秦代采用組綬連結於服飾,形成了“衣有檜,帶有結”的服飾模式,漢代承秦製 。
平結
漢代時期就有平結,在玉佩上較為常見,是以繩子繞過配飾物品成結 。
雙聯結
漢代已出現實用小巧的雙聯結,常被用於服飾等方麵 。
吉祥結
從新疆尉犁營盤墓地15號墓出土的紅黃絹地香囊兩邊有反向編織的吉祥結,可見漢代已有吉祥結用於配飾 。
秦漢時期中國結的特點如下:
- 結法基礎且多樣:出現了平結、雙聯結、吉祥結等基礎結法,為後續中國結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
- 應用範圍廣泛:在服飾方麵,用於連接玉佩、衣帶打結形成紐扣等;在器物上,如銅鏡、石刻上也會裝飾繩結紋;在生活配飾中,如香囊上也有應用。
- 兼具實用與裝飾性:在服飾上可固定和連接衣物部件,具有實用性;同時通過不同的編結方式和與其他物件搭配,又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 具有神秘色彩:受當時讖緯之學的影響,瓦當石刻上的龍蛇盤成繩結狀,使繩結紋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 。
作品及體現
- 玉佩配飾上的繩結:從新疆尉犁營盤墓地15號墓出土的紅黃絹地香囊兩邊有反向編織的吉祥結,體現當時繩結在配飾上的應用 。
- 服飾上的繩結:作為“束服之結”,用於固定和裝飾衣物,兼具實用與美觀 。
- 銅鏡、石刻上的繩結紋:如瓦當石刻上有龍蛇盤成繩結狀,受當時讖緯之學影響,具有濃厚神秘色彩 。
作者
難以確定具體姓名的作者,這些作品多為民間藝人或工匠所創作 。
編製方法
- 平結:以繩子繞過配飾物品成結,是玉佩上常見的基礎繩紋編織方法 。
- 雙聯結:實用小巧,具體編織時通過特定的走線和纏繞方式形成穩定的雙聯結體 。
- 吉祥結:通過繩子的彎曲、穿插和拉緊形成,有多種變化形式,可單獨使用或組合 。
具體解析
- 平結:兩根繩交叉,右繩壓在左繩上方,右繩繞左繩一圈後從兩繩交叉形成的圈中穿出拉緊,反複操作,紋路平整 。
- 雙聯結:將一根繩對折形成環,另一根繩從環中穿過並繞環半圈,再從環與繩形成的小圈中穿出拉緊,形成兩個相連且穩固的結 。
- 吉祥結:先將繩子打個活結,再將右繩壓在左繩上方,右繩從圈中穿出,形成一個類似“十”字的形狀,然後右繩繞左繩一圈從圈中穿出拉緊,重複編織形成多個結相連的樣式 。
秦漢時期中國結有多種象征意義。
在服飾領域,中國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例如綬帶結,不同的顏色、材質和打結方式代表著不同的官階和身份,是權力和等級秩序的體現。
從文化角度看,中國結蘊含吉祥寓意。像吉祥結,其本身的名字就帶有祝福的意味,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雙聯結有連綿不斷、好事成雙的含義,反映當時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福澤不斷的願望。
在宗教和哲學層麵,中國結體現了秦漢時期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一些繩結紋裝飾在具有宗教儀式感的器物或者建築裝飾上,代表了當時人們對天地、陰陽等觀念的理解,象征天地循環、乾坤交泰等諸多含義。
秦漢時期的中國結在多個方麵體現當時的文化價值觀。
在等級觀念方麵,官員的綬帶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等級的官員,其綬帶的顏色、長度、材質和打結方式都有嚴格規定,體現了森嚴的等級製度。
在審美觀念上,中國結的對稱、平衡的造型符合秦漢時期的審美。例如雙聯結,左右對稱,線條流暢,給人一種和諧、規整的美感,這種審美追求也體現在當時的建築、繪畫等諸多藝術形式中。
從哲學思想角度看,中國結體現了秦漢時期的陰陽觀念。繩子的纏繞交織,就像陰陽相互交融。而且結的連綿不斷寓意著循環往複的宇宙觀,如吉祥結的形狀循環交錯,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宇宙萬物周而複始、生生不息的理解。
在民俗文化裏,中國結承載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人們將吉祥的寓意賦予各種繩結,像在香囊等隨身物品上編織吉祥結,希望能夠辟邪驅災,帶來好運,體現了民間對幸福安康的向往。
以下是一些現代手工藝品設計中應用秦漢時期中國結編織工藝的案例:
- 涪州結繩飾品:涪州結繩·中華結繩研究設計中心的諸多作品,如《折桂》《荷韻生輝·福祿雙全掛飾》等,運用盤長結、吉祥結等多種秦漢時期傳承至今的結式,融合現代設計理念,搭配珠寶、金銀等材質,賦予飾品豐富寓意與文化內涵,使其成為傳遞祝福與美好的藝術品.
- 32 by yiming服裝:該品牌2024年春夏時裝秀的“小結其繩”係列,受秦漢“衣有檜,帶有結”服飾文化啟發,將繩結轉化為幾何圖案、鏤空圖形等,用於設計時尚現代的套裝,展現東方之美,體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 竹編女士斜挎包:有設計師將秦漢斜向互絞編織工藝應用於竹編包設計,用竹篾模仿斜向互絞編織物的紋理和結構,使包袋更具立體感和藝術感,同時傳承傳統文化,展現出手工藝品的獨特魅力.
- 繩編抱枕與書套:在抱枕和書套diy中,采用類似秦漢時期的編織技法,將絲帶或布條平鋪交叉編織,形成具有幾何立體圖形的圖案,如十字形穿插法等,既實用又美觀,體現了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的創新應用.
秦漢時期中國結編織工藝的傳承和發展麵臨諸多挑戰,具體如下:
社會環境方麵
- 現代生活方式的衝擊: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傾向於高效便捷的產品,對於製作和欣賞需耗費大量時間精力的中國結興趣缺缺,導致其傳承的社會基礎變薄弱.
- 文化土壤的流失: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的淡化,使與中國結緊密相關的展示和傳承平台減少,其依存的文化土壤逐漸貧瘠,人們對其文化內涵的認知和重視程度降低.
經濟方麵
- 成本與收益問題:中國結編織多采用天然材料和純手工製作,材料成本高且人工耗時久,但受眾有限,市場價格難以提升,利潤空間小,從業者經濟迴報低,影響傳承積極性.
- 市場競爭壓力:現代化工業生產的低成本、快速製造的工藝品充斥市場,在價格、產量和更新速度上優勢明顯,對中國結等傳統手工藝品的市場份額造成擠壓,使其發展空間受限.
人才方麵
- 傳承人老齡化:目前該工藝的傳承人年齡普遍較大,隨著老一代傳承人的離世,精湛技藝麵臨失傳風險,而年輕一代願意從事的人較少,導致傳承斷層.
- 人才培養難度大:學習編織工藝需長期投入和艱苦練習,迴報周期長,難以吸引年輕人。且現代教育體係與傳統手工藝傳承脫節,年輕人缺乏係統學習的途徑,同時行業也缺乏既懂傳統工藝又掌握現代設計理念和技術的複合型人才,製約了工藝的創新發展.
創新發展方麵
- 傳統觀念束縛:部分從業者過於堅守傳統,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難以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元素、市場需求相結合,導致產品在設計、功能和用途上缺乏新意,無法滿足現代消費者多樣化需求.
- 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中國結編織工藝的技藝和圖案等缺乏有效知識產權保護,易被模仿抄襲,而從業者大多維權意識和能力不足,法律程序複雜、維權成本高,導致侵權現象頻發,損害了從業者合法權益,阻礙了工藝的傳承發展.
秦漢時期的中國結編織工藝主要有以下特點:
基礎編織法
- 斜向穿絞編法:這是當時常見的編織方法,經線兩根為一組彼此進行 z 向穿絞編結,一係統內 1 根經線與另一係統的 1 根經線進行包夾與被包夾編結動作的同時,被包夾的經線還要進行 1 次扭絞動作,使絞轉點恰好被另一係統的經線組包夾在中間,形成類似“x”形的組織點,眾多組織點排列形成斜菱形格眼.
材質與工具
- 材質:以麻和絲為主,其中蠶絲居多.
- 工具:雖無明確記載,但推測有用於固定和輔助編織的工具,如類似現代的編織架、定位針等,從一些出土文物的精細度來看,當時可能已使用簡單的器械來輔助編織,以達到更規整、緊密的效果.
結構與變化
- 纂組結構:由許多個 2\/2 斜向互絞組織點菱形散點排列形成的點陣菱形結構,在此基礎上,通過變化基礎結構中經線交織的方向和次數,可以形成不同的組織結構和紋理效果.
- 雙層結構:如大葆台漢墓的組纓便是雙層斜編物和斜絞結合的複式組,其結構細節比起常規組帶更加複雜,格眼為正八邊形.
秦漢時期的中國結編織工藝傳承與發展曆程如下:
傳承
- 民間傳承:民間藝人代代相傳,通過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等方式,使編織工藝得以延續,如長輩傳授晚輩、手藝人收徒授藝,讓編織技巧和心得得以傳承.
- 功能傳承:從實用為主逐漸向裝飾性和藝術性並重發展。秦漢時期的中國結在服裝、器物等方麵廣泛應用,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這種功能特點在後世不斷傳承與強化.
- 文化傳承:中國結所蘊含的吉祥寓意和文化內涵代代相傳。秦漢時期人們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於結飾之中,後世繼承並豐富了其寓意,使其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
發展
- 工藝創新:後世在秦漢時期基礎編織法之上不斷創新,發展出多種複雜編織技法和獨特結式,如明清時期出現的盤長結等,造型更加精美多樣.
- 材料拓展:秦漢時以麻、絲為主,隨著時代發展,材料不斷豐富,棉、尼龍、混紡等線繩被廣泛應用,為中國結的創作提供了更多選擇.
- 應用拓展:秦漢時期中國結主要用於服飾、器物裝飾等,如今其應用範圍不斷拓展,在現代設計、時尚、藝術品等領域廣泛應用,如作為建築裝飾元素、融入現代雕塑作品等,還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
秦漢時期中國結的編織工藝對現代手工藝品設計有多方麵的影響:
工藝技法的傳承與創新
- 基礎技法沿用:當時的斜向穿絞編法等基礎編織法,為現代手工藝品設計提供了基本技法,如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眾多複雜多變的編織花樣與造型.
- 創新啟示:秦漢時期通過變化經線交織方向和次數創造不同組織結構和紋理效果的方法,給現代設計帶來啟示,激發設計師創新,創造出更獨特的編織紋理和圖案.
設計理念的啟發
- 注重文化內涵:秦漢時期中國結就被賦予了豐富寓意,這使現代手工藝品設計注重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將傳統吉祥寓意與現代設計理念結合,使作品更具文化底蘊和情感價值.
- 追求精致與和諧:其編織工藝的精細和結構的規整對稱,影響現代手工藝品設計對精致感和和諧美的追求,促使設計師在製作中注重細節處理和整體協調性.
材料與形式的拓展
- 材料選擇:當時中國結以麻、絲為主,如今材料不斷拓展,現代手工藝品設計可選擇更多材質與線繩搭配,豐富作品的質感、色彩和表現力.
- 形式融合:秦漢時期中國結多應用於服飾、器物裝飾,現代設計則將其與多種手工藝品形式融合,如與陶瓷、木雕、金屬工藝等結合,創造出更豐富多樣的手工藝品形式.
以下是傳承和發展秦漢時期中國結編織工藝的具體措施:
教育傳承
- 學校教育:將中國結編織工藝納入學校教育體係,開設相關課程或社團活動,從基礎編結方法到複雜圖案設計,係統培養學生興趣與技能,為傳承儲備人才.
- 師徒傳承:鼓勵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模式,老一輩藝人通過言傳身教,將精湛技藝與文化內涵傳授給年輕一代,注重品德培養,使其成為合格傳承人。
創新設計
- 結合現代元素: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和時尚元素,如將中國結與現代飾品、服裝、家居用品等結合,設計出符合當代人審美和生活方式的產品,拓展應用範圍.
- 創新工藝技法:探索與現代科技結合,利用 3d 打印、激光切割等技術,創造出新穎的造型和結構;嚐試不同材料,如新型纖維、金屬絲等,豐富作品質感和視覺效果.
市場推廣
- 品牌建設:打造具有影響力的中國結品牌,注重產品質量和設計,樹立良好品牌形象,提高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推動產業發展.
- 電商平台與新媒體: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優勢,通過電商平台銷售產品,利用短視頻、直播等展示製作過程和文化內涵,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拓展銷售渠道,培養消費群體.
保護與研究
- 文化機構保護:博物館、文化館等加強對秦漢時期中國結編織工藝的實物、文獻等收藏、展示和研究,舉辦展覽、講座等活動,提高公眾認知和保護意識.
- 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製,鼓勵藝人申請專利、商標、版權等,打擊侵權行為,維護合法權益,保護創新成果.
政策支持
- 資金扶持: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用於資助傳承人培養、工藝研究、產品開發、市場推廣等,提供項目補貼、貸款貼息等支持,減輕從業者經濟負擔.
- 場地與設施支持:為中國結編織工藝傳承和發展提供場地,建立工作室、傳習所、展示中心等,配備必要設備和工具,改善創作和展示條件.
以下是一些成功的中國結編織工藝品牌:
- 涪州結繩:源於史前文明“結繩記事”,是涪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創作源泉,結合現代工藝與多種材質,打造出地域伴手禮、婚慶禮品等係列文創產品,多次獲國家級、省市級獎項,還通過“非遺+鄉村振興”項目,形成了完整產業鏈.
- 東方結:東方結文創(深圳)有限公司旗下的珠寶品牌,專注於非遺手工編繩與黃金珠寶結合。其品牌理念是將祝福文化融於繩結,產品係列豐富,如好運連連、福氣滿滿等,且精心搭建沉浸式“diy 文化”購物場景,讓消費者感受傳統文化.
- 結繩記:以原創結繩藝術設計為主,融合金銀飾品、珠寶玉器、佛家用品等,創造出傳統文化與民俗、宗教信仰相互融合的新現代結繩藝術風格,品牌願景是係你所夢,結你所願.
- 32yiming·藝銘:雖不是專門的中國結品牌,但在服裝設計中成功融入中國結等傳統元素。該品牌成立於2013年,追求實用主義與時尚的結合,秉持解讀中式元素的使命感,尋求傳統與現代的平衡,如在2024年aw24係列中,以建構主義雕塑家作品為靈感,融入海員罩衣等功能性設計,展現了傳統美學與現代時尚的融合.
- 豪盛集團的中國結品牌:1992年創建,以傳承中國傳統手工藝為己任,將傳統與現代結合,推出的巾被係列中國結,以竹纖維為原料,色彩鮮明,富有彈性、透氣性和吸濕性,且已發展成集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綜合性企業.
- 紅花中國結:來自山東郯城“中國結藝之鄉”紅花鎮,傳承與創新結合,將傳統結藝與景泰藍掐絲等工藝融合,設計新穎、寓意祥和。同時借助電商發展,通過打造品牌,產品不僅暢銷國內,還打入東南亞及西歐市場,且當地積極推進產業化發展,建設產業園,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和產業競爭力.
綬帶結
秦代采用組綬連結於服飾,形成了“衣有檜,帶有結”的服飾模式,漢代承秦製 。
平結
漢代時期就有平結,在玉佩上較為常見,是以繩子繞過配飾物品成結 。
雙聯結
漢代已出現實用小巧的雙聯結,常被用於服飾等方麵 。
吉祥結
從新疆尉犁營盤墓地15號墓出土的紅黃絹地香囊兩邊有反向編織的吉祥結,可見漢代已有吉祥結用於配飾 。
秦漢時期中國結的特點如下:
- 結法基礎且多樣:出現了平結、雙聯結、吉祥結等基礎結法,為後續中國結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
- 應用範圍廣泛:在服飾方麵,用於連接玉佩、衣帶打結形成紐扣等;在器物上,如銅鏡、石刻上也會裝飾繩結紋;在生活配飾中,如香囊上也有應用。
- 兼具實用與裝飾性:在服飾上可固定和連接衣物部件,具有實用性;同時通過不同的編結方式和與其他物件搭配,又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 具有神秘色彩:受當時讖緯之學的影響,瓦當石刻上的龍蛇盤成繩結狀,使繩結紋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 。
作品及體現
- 玉佩配飾上的繩結:從新疆尉犁營盤墓地15號墓出土的紅黃絹地香囊兩邊有反向編織的吉祥結,體現當時繩結在配飾上的應用 。
- 服飾上的繩結:作為“束服之結”,用於固定和裝飾衣物,兼具實用與美觀 。
- 銅鏡、石刻上的繩結紋:如瓦當石刻上有龍蛇盤成繩結狀,受當時讖緯之學影響,具有濃厚神秘色彩 。
作者
難以確定具體姓名的作者,這些作品多為民間藝人或工匠所創作 。
編製方法
- 平結:以繩子繞過配飾物品成結,是玉佩上常見的基礎繩紋編織方法 。
- 雙聯結:實用小巧,具體編織時通過特定的走線和纏繞方式形成穩定的雙聯結體 。
- 吉祥結:通過繩子的彎曲、穿插和拉緊形成,有多種變化形式,可單獨使用或組合 。
具體解析
- 平結:兩根繩交叉,右繩壓在左繩上方,右繩繞左繩一圈後從兩繩交叉形成的圈中穿出拉緊,反複操作,紋路平整 。
- 雙聯結:將一根繩對折形成環,另一根繩從環中穿過並繞環半圈,再從環與繩形成的小圈中穿出拉緊,形成兩個相連且穩固的結 。
- 吉祥結:先將繩子打個活結,再將右繩壓在左繩上方,右繩從圈中穿出,形成一個類似“十”字的形狀,然後右繩繞左繩一圈從圈中穿出拉緊,重複編織形成多個結相連的樣式 。
秦漢時期中國結有多種象征意義。
在服飾領域,中國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例如綬帶結,不同的顏色、材質和打結方式代表著不同的官階和身份,是權力和等級秩序的體現。
從文化角度看,中國結蘊含吉祥寓意。像吉祥結,其本身的名字就帶有祝福的意味,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雙聯結有連綿不斷、好事成雙的含義,反映當時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福澤不斷的願望。
在宗教和哲學層麵,中國結體現了秦漢時期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一些繩結紋裝飾在具有宗教儀式感的器物或者建築裝飾上,代表了當時人們對天地、陰陽等觀念的理解,象征天地循環、乾坤交泰等諸多含義。
秦漢時期的中國結在多個方麵體現當時的文化價值觀。
在等級觀念方麵,官員的綬帶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等級的官員,其綬帶的顏色、長度、材質和打結方式都有嚴格規定,體現了森嚴的等級製度。
在審美觀念上,中國結的對稱、平衡的造型符合秦漢時期的審美。例如雙聯結,左右對稱,線條流暢,給人一種和諧、規整的美感,這種審美追求也體現在當時的建築、繪畫等諸多藝術形式中。
從哲學思想角度看,中國結體現了秦漢時期的陰陽觀念。繩子的纏繞交織,就像陰陽相互交融。而且結的連綿不斷寓意著循環往複的宇宙觀,如吉祥結的形狀循環交錯,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宇宙萬物周而複始、生生不息的理解。
在民俗文化裏,中國結承載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人們將吉祥的寓意賦予各種繩結,像在香囊等隨身物品上編織吉祥結,希望能夠辟邪驅災,帶來好運,體現了民間對幸福安康的向往。
以下是一些現代手工藝品設計中應用秦漢時期中國結編織工藝的案例:
- 涪州結繩飾品:涪州結繩·中華結繩研究設計中心的諸多作品,如《折桂》《荷韻生輝·福祿雙全掛飾》等,運用盤長結、吉祥結等多種秦漢時期傳承至今的結式,融合現代設計理念,搭配珠寶、金銀等材質,賦予飾品豐富寓意與文化內涵,使其成為傳遞祝福與美好的藝術品.
- 32 by yiming服裝:該品牌2024年春夏時裝秀的“小結其繩”係列,受秦漢“衣有檜,帶有結”服飾文化啟發,將繩結轉化為幾何圖案、鏤空圖形等,用於設計時尚現代的套裝,展現東方之美,體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 竹編女士斜挎包:有設計師將秦漢斜向互絞編織工藝應用於竹編包設計,用竹篾模仿斜向互絞編織物的紋理和結構,使包袋更具立體感和藝術感,同時傳承傳統文化,展現出手工藝品的獨特魅力.
- 繩編抱枕與書套:在抱枕和書套diy中,采用類似秦漢時期的編織技法,將絲帶或布條平鋪交叉編織,形成具有幾何立體圖形的圖案,如十字形穿插法等,既實用又美觀,體現了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的創新應用.
秦漢時期中國結編織工藝的傳承和發展麵臨諸多挑戰,具體如下:
社會環境方麵
- 現代生活方式的衝擊: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傾向於高效便捷的產品,對於製作和欣賞需耗費大量時間精力的中國結興趣缺缺,導致其傳承的社會基礎變薄弱.
- 文化土壤的流失: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的淡化,使與中國結緊密相關的展示和傳承平台減少,其依存的文化土壤逐漸貧瘠,人們對其文化內涵的認知和重視程度降低.
經濟方麵
- 成本與收益問題:中國結編織多采用天然材料和純手工製作,材料成本高且人工耗時久,但受眾有限,市場價格難以提升,利潤空間小,從業者經濟迴報低,影響傳承積極性.
- 市場競爭壓力:現代化工業生產的低成本、快速製造的工藝品充斥市場,在價格、產量和更新速度上優勢明顯,對中國結等傳統手工藝品的市場份額造成擠壓,使其發展空間受限.
人才方麵
- 傳承人老齡化:目前該工藝的傳承人年齡普遍較大,隨著老一代傳承人的離世,精湛技藝麵臨失傳風險,而年輕一代願意從事的人較少,導致傳承斷層.
- 人才培養難度大:學習編織工藝需長期投入和艱苦練習,迴報周期長,難以吸引年輕人。且現代教育體係與傳統手工藝傳承脫節,年輕人缺乏係統學習的途徑,同時行業也缺乏既懂傳統工藝又掌握現代設計理念和技術的複合型人才,製約了工藝的創新發展.
創新發展方麵
- 傳統觀念束縛:部分從業者過於堅守傳統,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難以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元素、市場需求相結合,導致產品在設計、功能和用途上缺乏新意,無法滿足現代消費者多樣化需求.
- 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中國結編織工藝的技藝和圖案等缺乏有效知識產權保護,易被模仿抄襲,而從業者大多維權意識和能力不足,法律程序複雜、維權成本高,導致侵權現象頻發,損害了從業者合法權益,阻礙了工藝的傳承發展.
秦漢時期的中國結編織工藝主要有以下特點:
基礎編織法
- 斜向穿絞編法:這是當時常見的編織方法,經線兩根為一組彼此進行 z 向穿絞編結,一係統內 1 根經線與另一係統的 1 根經線進行包夾與被包夾編結動作的同時,被包夾的經線還要進行 1 次扭絞動作,使絞轉點恰好被另一係統的經線組包夾在中間,形成類似“x”形的組織點,眾多組織點排列形成斜菱形格眼.
材質與工具
- 材質:以麻和絲為主,其中蠶絲居多.
- 工具:雖無明確記載,但推測有用於固定和輔助編織的工具,如類似現代的編織架、定位針等,從一些出土文物的精細度來看,當時可能已使用簡單的器械來輔助編織,以達到更規整、緊密的效果.
結構與變化
- 纂組結構:由許多個 2\/2 斜向互絞組織點菱形散點排列形成的點陣菱形結構,在此基礎上,通過變化基礎結構中經線交織的方向和次數,可以形成不同的組織結構和紋理效果.
- 雙層結構:如大葆台漢墓的組纓便是雙層斜編物和斜絞結合的複式組,其結構細節比起常規組帶更加複雜,格眼為正八邊形.
秦漢時期的中國結編織工藝傳承與發展曆程如下:
傳承
- 民間傳承:民間藝人代代相傳,通過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等方式,使編織工藝得以延續,如長輩傳授晚輩、手藝人收徒授藝,讓編織技巧和心得得以傳承.
- 功能傳承:從實用為主逐漸向裝飾性和藝術性並重發展。秦漢時期的中國結在服裝、器物等方麵廣泛應用,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這種功能特點在後世不斷傳承與強化.
- 文化傳承:中國結所蘊含的吉祥寓意和文化內涵代代相傳。秦漢時期人們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於結飾之中,後世繼承並豐富了其寓意,使其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
發展
- 工藝創新:後世在秦漢時期基礎編織法之上不斷創新,發展出多種複雜編織技法和獨特結式,如明清時期出現的盤長結等,造型更加精美多樣.
- 材料拓展:秦漢時以麻、絲為主,隨著時代發展,材料不斷豐富,棉、尼龍、混紡等線繩被廣泛應用,為中國結的創作提供了更多選擇.
- 應用拓展:秦漢時期中國結主要用於服飾、器物裝飾等,如今其應用範圍不斷拓展,在現代設計、時尚、藝術品等領域廣泛應用,如作為建築裝飾元素、融入現代雕塑作品等,還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
秦漢時期中國結的編織工藝對現代手工藝品設計有多方麵的影響:
工藝技法的傳承與創新
- 基礎技法沿用:當時的斜向穿絞編法等基礎編織法,為現代手工藝品設計提供了基本技法,如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眾多複雜多變的編織花樣與造型.
- 創新啟示:秦漢時期通過變化經線交織方向和次數創造不同組織結構和紋理效果的方法,給現代設計帶來啟示,激發設計師創新,創造出更獨特的編織紋理和圖案.
設計理念的啟發
- 注重文化內涵:秦漢時期中國結就被賦予了豐富寓意,這使現代手工藝品設計注重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將傳統吉祥寓意與現代設計理念結合,使作品更具文化底蘊和情感價值.
- 追求精致與和諧:其編織工藝的精細和結構的規整對稱,影響現代手工藝品設計對精致感和和諧美的追求,促使設計師在製作中注重細節處理和整體協調性.
材料與形式的拓展
- 材料選擇:當時中國結以麻、絲為主,如今材料不斷拓展,現代手工藝品設計可選擇更多材質與線繩搭配,豐富作品的質感、色彩和表現力.
- 形式融合:秦漢時期中國結多應用於服飾、器物裝飾,現代設計則將其與多種手工藝品形式融合,如與陶瓷、木雕、金屬工藝等結合,創造出更豐富多樣的手工藝品形式.
以下是傳承和發展秦漢時期中國結編織工藝的具體措施:
教育傳承
- 學校教育:將中國結編織工藝納入學校教育體係,開設相關課程或社團活動,從基礎編結方法到複雜圖案設計,係統培養學生興趣與技能,為傳承儲備人才.
- 師徒傳承:鼓勵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模式,老一輩藝人通過言傳身教,將精湛技藝與文化內涵傳授給年輕一代,注重品德培養,使其成為合格傳承人。
創新設計
- 結合現代元素: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和時尚元素,如將中國結與現代飾品、服裝、家居用品等結合,設計出符合當代人審美和生活方式的產品,拓展應用範圍.
- 創新工藝技法:探索與現代科技結合,利用 3d 打印、激光切割等技術,創造出新穎的造型和結構;嚐試不同材料,如新型纖維、金屬絲等,豐富作品質感和視覺效果.
市場推廣
- 品牌建設:打造具有影響力的中國結品牌,注重產品質量和設計,樹立良好品牌形象,提高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推動產業發展.
- 電商平台與新媒體: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優勢,通過電商平台銷售產品,利用短視頻、直播等展示製作過程和文化內涵,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拓展銷售渠道,培養消費群體.
保護與研究
- 文化機構保護:博物館、文化館等加強對秦漢時期中國結編織工藝的實物、文獻等收藏、展示和研究,舉辦展覽、講座等活動,提高公眾認知和保護意識.
- 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製,鼓勵藝人申請專利、商標、版權等,打擊侵權行為,維護合法權益,保護創新成果.
政策支持
- 資金扶持: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用於資助傳承人培養、工藝研究、產品開發、市場推廣等,提供項目補貼、貸款貼息等支持,減輕從業者經濟負擔.
- 場地與設施支持:為中國結編織工藝傳承和發展提供場地,建立工作室、傳習所、展示中心等,配備必要設備和工具,改善創作和展示條件.
以下是一些成功的中國結編織工藝品牌:
- 涪州結繩:源於史前文明“結繩記事”,是涪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創作源泉,結合現代工藝與多種材質,打造出地域伴手禮、婚慶禮品等係列文創產品,多次獲國家級、省市級獎項,還通過“非遺+鄉村振興”項目,形成了完整產業鏈.
- 東方結:東方結文創(深圳)有限公司旗下的珠寶品牌,專注於非遺手工編繩與黃金珠寶結合。其品牌理念是將祝福文化融於繩結,產品係列豐富,如好運連連、福氣滿滿等,且精心搭建沉浸式“diy 文化”購物場景,讓消費者感受傳統文化.
- 結繩記:以原創結繩藝術設計為主,融合金銀飾品、珠寶玉器、佛家用品等,創造出傳統文化與民俗、宗教信仰相互融合的新現代結繩藝術風格,品牌願景是係你所夢,結你所願.
- 32yiming·藝銘:雖不是專門的中國結品牌,但在服裝設計中成功融入中國結等傳統元素。該品牌成立於2013年,追求實用主義與時尚的結合,秉持解讀中式元素的使命感,尋求傳統與現代的平衡,如在2024年aw24係列中,以建構主義雕塑家作品為靈感,融入海員罩衣等功能性設計,展現了傳統美學與現代時尚的融合.
- 豪盛集團的中國結品牌:1992年創建,以傳承中國傳統手工藝為己任,將傳統與現代結合,推出的巾被係列中國結,以竹纖維為原料,色彩鮮明,富有彈性、透氣性和吸濕性,且已發展成集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綜合性企業.
- 紅花中國結:來自山東郯城“中國結藝之鄉”紅花鎮,傳承與創新結合,將傳統結藝與景泰藍掐絲等工藝融合,設計新穎、寓意祥和。同時借助電商發展,通過打造品牌,產品不僅暢銷國內,還打入東南亞及西歐市場,且當地積極推進產業化發展,建設產業園,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和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