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其繪畫藝術在這一階段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和特點,以下是詳細介紹:


    一、繪畫藝術形式


    1. 卷軸畫的興起:在保留前朝壁畫、漆畫、畫像石和畫像磚的同時,出現了紙絹卷軸畫。這種形式多出自士大夫畫家之手,便於收藏和流傳,成為後世偽作的主要形式。卷軸畫的出現標誌著繪畫藝術在表現形式上的重要突破,為畫家提供了更自由的創作空間,也更利於作品的保存和傳承。


    2. 人物畫的成熟:人物畫在這一時期發展最為突出,包括佛教人物畫和普通人物畫。畫家們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畫,能夠準確地表現人物的形態、神情和氣質。例如顧愷之的作品,通過細膩的線條和獨特的描繪手法,將人物的神韻展現得淋漓盡致。


    3. 山水畫的初步發展:雖然山水畫在此時尚未完全成熟,但已經開始成為獨立的畫科。畫家們開始嚐試描繪自然山川之美,如顧愷之畫《廬山圖》、戴逵畫《吳中溪山邑居圖》等。然而,這個時期的山水畫在置陳布勢和形態體貌上還顯得較為幼稚,通常呈現出“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特點,山巒的描繪類似細飾犀櫛,樹石則像伸臂布指。其畫法主要是用線條勾勒輪廓,尚未出現皴點、暈染等更豐富的技巧。


    4. 花鳥畫的萌芽:花鳥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未形成獨立畫科,可能帶有更強的裝飾性。但它為後世花鳥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畫家們對花鳥等自然生物的觀察和描繪,逐漸積累了表現其形態和神韻的經驗。


    二、繪畫藝術特點


    1. 藝術自覺的出現:這一時期強調情感的價值,文藝活動本身被視為目的,人們開始更加關注繪畫藝術的審美價值,而不僅僅是將其作為表達思想或概念的工具。畫家們在創作中追求個性的表達和情感的抒發,繪畫的功能不再局限於實用和政教宣傳。


    2. 士人畫家的湧現: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階層在社會中占據重要地位,許多士大夫熱衷於繪畫創作。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追求,將繪畫視為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士人畫家的出現,提高了繪畫的社會地位,推動了繪畫藝術的發展。例如顧愷之,他不僅精通繪畫,還擅長詩文、書法和音樂,其作品體現了士大夫階層的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3. 注重觀者的心理:畫家開始注重觀者的心理活動,書畫收藏活動也逐漸興起。觀者的品評成為畫家考量的重要因素,他們在創作過程中會考慮如何引起觀者的共鳴和審美感受。戴逵造無量壽佛木像時,就曾潛坐帷中,密聽眾論,根據觀眾的褒貶意見來不斷改進作品,以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這種對觀者心理的關注,促進了畫家與觀者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使繪畫藝術更具感染力。


    4. 畫論文字的出現: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和陳姚最的《續畫品》等畫論著作相繼問世。其中,謝赫的“六法論”成為中國繪畫批評的基本法則,對後世繪畫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六法”包括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它概括了繪畫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品評標準,為畫家提供了指導和規範。


    5. 線描能力的發展:在南北朝晚期,畫家們開始針對不同主題采取不同的描繪方式,線描技巧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例如,顧愷之將源於戰國時期的“高古遊絲描”發展到完美境地,其線條周密細膩,富有韻律感,能夠很好地表現人物的形態和氣質;而陸探微的線描也有獨特之處,與顧愷之的“密體”有所不同。


    6. 宗教題材的盛行:由於佛教的廣泛傳播,宗教人物畫成為當時繪畫的重要題材之一。寺院壁畫創作新興,畫家們為寺院繪製了大量的佛教壁畫,如顧愷之與瓦棺寺、戴逵造無量壽佛木像、張僧繇與一乘寺等的故事,都反映了佛教繪畫在當時的繁榮。這些宗教題材的繪畫不僅具有宗教意義,也在藝術上展現了獨特的風格和表現力。


    7. 西域畫法的傳入:即當時被稱為凹凸畫的陰影法,它來自西域。其中,張僧繇最為著名,他善於運用色彩濃淡烘托陰影,形成“凹凸”的立體感,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人物形象。這種畫法豐富了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手法,增強了畫麵的立體感和真實感。


    8. 風格多樣與地域特色:由於政治分裂和文化多元化,不同地區的繪畫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色。南方以建康為中心,繪畫風格較為細膩、優美,注重神韻的表達;北方的繪畫則可能受到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在表現形式和風格上與南方有所差異。例如,陸探微的“秀骨清像”風格在南方具有一定代表性,而曹仲達的“曹家樣”則體現了北方的特色。


    9. 傳神寫照的追求:畫家們非常注重對人物精神氣質的刻畫,力求達到“傳神寫照”的境界。他們通過對人物眼神、姿態、表情等細節的精心描繪,展現人物的內在性格和情感。顧愷之提出的“以形寫神”觀點,強調在準確描繪外形的基礎上,傳達出人物的精神內涵,這一理念成為中國人物畫的重要傳統。


    10. 與文學的結合:繪畫與文學的聯係更加緊密,許多繪畫作品以文學作品為題材,或者在畫麵上題詩賦文。例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就是根據曹植的《洛神賦》創作而成,畫麵通過生動的形象展現了文學作品中浪漫而富有詩意的情節,使繪畫與文學相互輝映,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這種繪畫與文學的結合,體現了當時文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三、代表畫家及作品


    1. 顧愷之:東晉偉大的畫家,被稱為“才絕、畫絕、癡絕”三絕。他的藝術特色屬於“筆跡周密”的密體,並把源於戰國時期的“高古遊絲描”發展到完美的境地。其代表作品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洛神賦圖》以連環畫的長卷形式表現曹植的《洛神賦》,采用勾染的表現手法,將洛神的美麗、飄逸和曹植的悵惘、眷戀表現得細膩而生動;《女史箴圖》是根據西晉張華的《女史箴》所作,在我國算是最早的卷軸繪畫,畫卷中每節有小楷書箴文,宣傳封建社會婦女道德和節操,所繪人物用遊絲描,猶如春蠶吐絲,細勁有力,山石樹木勾勒無皴,與人物比例不相稱,呈現出古樸風格;《列女仁智圖》用筆剛勁,強調暈染,畫中人物情態各異。


    2. 陸探微:人物畫卓越,師法顧愷之,人稱“顧陸”。他的繪畫同屬於“筆跡周密”的“密體”,以容貌瘦削為特征的人物形象,被稱之為“秀骨清像”,被謝赫在《畫品》中評為第一品第一人。其畫跡有隋朝官本《黃帝戰涿鹿圖》《燕太子丹圖》《孫氏水戰圖》等十二卷,著錄於《貞觀公私畫史》。


    3. 張僧繇:整體特征為“筆才一二,而像已應焉”。他善於創造麵相比較豐腴飽滿的形象,與陸探微的秀骨清像具有不同的風格特色,屬於一種線條舒朗、筆意灑脫的“疏體”。擅長佛教壁畫和卷軸畫,又擅長佛教雕塑,他運用色彩濃淡烘托陰影,形成“凹凸”的立體感,因之有“張家樣”之稱。今有唐人梁令瓚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傳世。


    4. 曹不興:有“佛畫之祖”之稱,是有記載的第一位畫家,其佛畫成就對後世影響很大,有落墨為蠅的傳奇故事。


    5. 衛協:西晉畫家,師於曹不興。他創作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士題材的作品。


    6. 曹仲達:以畫梵像著稱,被譽為“曹家樣”,擅畫人物、肖像、佛教圖像,尤精於外國佛像。


    7. 楊子華:北齊宮廷畫家,擅畫人物、宮苑、車馬等,有《北齊校書圖》(宋臨品)存世。


    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藝術在形式和特點上都呈現出豐富多樣的麵貌,它不僅為中國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對後世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和繪畫理論,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意義。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許多傑出的繪畫作品,以下為你介紹一些代表作:


    1. 《女史箴圖》:東晉顧愷之的代表作品之一。該畫是顧愷之根據西晉張華的文學作品《女史箴》而創作,以線造型,線條優美流暢,富有節奏感。全畫共九段,選取當時貴族婦女生活片段進行描繪,意在向宮中婦女講解和規勸封建道德規範。畫中人物神情嬌柔矜持,具有時代特征,畫麵右上方有“人鹹知修其容,莫知飾其性”的告誡之語,強調要內外兼修。


    2. 《洛神賦圖》:同樣是東晉顧愷之依據曹植的《洛神賦》所繪製。這幅畫以連環畫的長卷形式展現了曹植與洛神相逢又無奈離去的情景。其特點包括:繪畫題材範圍擴大,士大夫畫家輩出;依據文學作品塑造形象、安排情節;人物神情刻畫生動,主題突出,手法寫實;線條簡練飄逸,色彩典雅鮮麗,畫麵環境富於裝飾性;用墨注重濃淡幹濕的變化,產生層次變化和遠近空間感。


    3. 《鹿王本生圖》:為北魏時期所開鑿的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中的壁畫。該圖描繪了釋迦牟尼前生為九色鹿,曾救溺水人,其後在國王懸賞捉拿九色鹿時,溺水人因貪心賞錢而告發九色鹿的行蹤,最終得到報應的故事。這幅畫用一長條橫幅展開連續的情節,將一係列故事情節生動描繪出來,構思巧妙。但這種構圖尚未形成固定格式,屬早期的連環畫式構圖。


    這一時期的繪畫藝術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畫家們在人物畫、山水畫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對後世繪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外,還有陸探微的一些作品以及楊子華的《北齊校書圖》等也較為知名,但這些作品可能部分已經失傳,或僅存後世摹本。同時,這一時期的繪畫理論也得到了發展,如顧愷之提出的“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觀點,謝赫的“六法論”等,對中國繪畫的理論體係構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藝術與其他朝代相比,有以下一些區別:


    - 繪畫內容:比漢代更為豐富,佛教畫興起,寺院壁畫成為畫家重要的創作場所。除了佛教畫,曆史畫、風俗畫、肖像畫等也是常用題材。而唐朝的繪畫題材也很廣泛,包括曆史畫、宗教畫、風俗畫、仕女畫、肖像畫等。此外,唐代人物畫在題材上更加麵向世俗化,更注重表現人物的個性和內心世界。


    - 表現方法:在繼承秦漢沉穩、寫實風格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克服了漢代粗疏稚拙的缺點,日益精密。例如,顧愷之的畫作線條優美流暢,富有節奏感。而唐朝的繪畫在線條運用、色彩搭配、人物造型等方麵更加成熟和多樣化。吳道子突破了當時工細密描、重彩積染的一般畫風,創造了水墨淡彩及白描的新形式。


    - 風格流派:由於技法上的成熟,出現了不同風格流派。如以顧愷之、陸探微為代表的“細密精致而絢麗”的畫風,被稱為“密體”;張僧繇簡練概括的畫風被稱為“疏體”;北齊曹仲達的“其體稠迭,而衣服緊窄”的風格被稱為“曹衣出水”。唐朝的人物畫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男性形象多孔武強健,女性多豐腴典麗,體現了當時的審美情趣。閻立本的作品剛勁的“鐵線描”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古雅的設色沉著而又變化,人物精神狀態刻畫細致。


    - 藝術與文化的融合:受外來藝術(如佛教美術)的影響,給人物畫的成長輸入了新的營養;同時,士大夫的參與使繪畫與文學、書法有了更緊密的聯係,並產生了理論著作,如謝赫的《古畫品錄》提出的“氣韻生動”等“六法”,確立了中國繪畫的點評標準。相比之下,唐朝的繪畫在繼承魏晉南北朝繪畫理論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繪畫的社會功能和審美價值。


    - 山水畫發展階段: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開始出現,但山水樹石還顯稚拙,比例和處理上不太恰當。而唐朝的山水畫有了顯著的發展,在技法和表現上更加成熟。


    - 社會背景反映:魏晉南北朝是社會動蕩、戰亂頻仍的時期,同時又是民族和文化大融合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繪畫也反映出這種社會狀況和文化特色。例如,敦煌壁畫中本生故事多,主題思想是“忍辱犧牲、無原則的施舍”,整體氣氛凝重、不安、狂躁。而唐朝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繪畫中歡快明亮的氣氛代替了陰森沉鬱的情調,如敦煌壁畫中經變故事增多,描繪的多是幻想中神化了的人的社會現實活動,場麵多喜樂升平、氣勢恢弘、富麗堂皇。


    當然,每個朝代的繪畫藝術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這些區別是在特定的曆史、文化和社會背景下形成的。中國繪畫藝術在不同朝代的發展和演變,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藝術長河。


    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藝術展對現今具有多方麵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 藝術風格與表現手法:該時期的繪畫在繼承秦漢風格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發展。例如,顧愷之的線條優美流暢,富有節奏感;“天竺暈染法”等外來表現手法與本土藝術相融合。這些風格和手法為現代繪畫提供了豐富的借鑒,啟發當代畫家在表現形式上進行創新。


    - 繪畫理論:謝赫提出的“六法論”等繪畫理論,是中國繪畫批評的基本法則,對後世的發展與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當代畫家和藝術評論家可以依據這些理論來賞析和評價作品,同時也促使創作者更加注重作品的氣韻、用筆、造型等方麵。


    - 題材拓展: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畫興起,山水畫也開始出現並逐漸發展。這為現代繪畫的題材多樣性提供了啟示,鼓勵畫家們不僅關注傳統題材,還可挖掘新的主題,豐富繪畫的表現領域。


    - 文化融合與創新:當時對外來藝術的吸收、改造以及與本土文化的融合,為當代藝術提供了範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現代藝術家可以學習古人的包容精神,積極吸收其他文化的優秀元素,同時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進行創新與發展。


    - 反映時代精神:魏晉南北朝繪畫藝術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思潮、士族審美以及人們的精神追求。這提醒當代藝術家要關注社會現實,使作品能夠體現時代特征和精神麵貌。


    - 藝術家精神傳承:古代藝術家的勇於創新、大膽實踐,以及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包容精神,值得現代藝術家學習和發揚,激勵他們在創作中追求個性表達,不拘泥於固有法則。


    - 對傳統藝術的重視:該時期的繪畫藝術是中國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舉辦相關展覽可以增強人們對傳統藝術的了解和認識,促進對傳統藝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避免傳統藝術的內在精神消逝。


    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藝術展為現代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古代繪畫提供了重要窗口,對當代繪畫的創作觀念、表現形式、理論研究以及文化傳承等方麵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鼓勵當代藝術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以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的藝術作品。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繪畫發展的重要階段,與其他朝代相比,具有以下一些顯著區別:


    一、社會背景與文化氛圍


    1. 社會動蕩與民族融合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社會動蕩、戰亂頻仍的時期,同時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政權更迭頻繁,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加強。這種特殊的社會環境對繪畫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2. 思想解放與多元文化


    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衝擊,佛教、道教迅速發展,形成了儒、釋、道三家學說並行互補的文化特色。人們的思想較為自由開放,玄學興起,士人群體追求個性表達和精神自由。這種思想氛圍促使繪畫藝術從注重實用功能向追求審美價值和表達內心情感轉變。


    二、繪畫題材與內容


    1. 佛教畫興起


    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佛教畫成為這一時期繪畫的重要題材。寺院壁畫大量出現,用於宣揚佛教教義和故事。這些壁畫不僅具有宗教意義,也展現了當時高超的繪畫技藝。


    2. 人物畫的發展


    人物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達到成熟階段。與漢代相比,更加注重人物精神氣質的刻畫,強調“以形寫神”“傳神寫照”。畫家們通過對人物神態、姿態的細膩描繪,傳達人物的內在情感和個性特征。


    3. 其他題材豐富


    除了佛教畫和人物畫,曆史畫、風俗畫、肖像畫等題材也較為常見。曆史畫常以古代聖賢、忠臣烈女為主題;風俗畫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肖像畫則注重表現人物的真實麵貌。


    三、藝術風格與表現手法


    1. 風格多樣


    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同的繪畫風格流派。例如,以顧愷之、陸探微為代表的“細密精致而絢麗”的畫風,造型準確精細,色彩鮮豔富麗,被稱為“密體”;以張僧繇為代表的畫風則簡練概括,人物造型簡練,賦彩單純,“跡簡意淡而雅正”,被稱為“疏體”。此外,還有北齊曹仲達的“其體稠迭,而衣服緊窄”的“曹衣出水”風格。


    2. 技法成熟與創新


    在表現方法上,克服了漢代粗疏稚拙的缺點,日益精密。畫家們注重線條的運用,如顧愷之的“春蠶吐絲”描法,線條連綿不斷、悠緩自然且富有節奏感。同時,在色彩運用、構圖等方麵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3. 形神兼備


    強調對描繪對象精神氣質的把握,追求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畫家們不僅僅滿足於對客觀事物的外在描繪,更注重傳達其內在的神韻和情感。


    4. 繪畫理論的出現


    魏晉南北朝時期產生了第一批係統的繪畫理論著述。南齊畫家謝赫的《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六法論”,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轉移模寫,成為中國曆代繪畫批評與創作的重要準則。顧愷之也在其畫論中提出了“遷想妙得”和“置陣布勢”等見解,豐富了中國繪畫的美學思想。


    四、畫家地位與身份


    1. 專職畫家出現


    與以往相比,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更多專職畫家,他們以繪畫為主要職業,並在藝術上取得了較高成就。這些畫家所處地域、曆史背景不同,繪畫風格多樣,內涵豐富。


    2. 士大夫的參與


    士大夫階層積極參與繪畫活動,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觀念融入繪畫創作中。士大夫的參與提升了繪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使繪畫與文學、書法等藝術形式緊密結合。


    五、與其他朝代的比較


    1. 與漢代繪畫相比


    漢代繪畫注重對客觀事物的寫實描繪,風格較為質樸稚拙;而魏晉南北朝繪畫在寫實的基礎上,更加強調精神意境的傳達,繪畫風格更加多樣,技法也更為成熟。同時,漢代繪畫的題材相對較為單一,主要以曆史故事、神話傳說等為主;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題材則更加豐富,佛教畫的興起是一個重要特點。


    2. 與唐代繪畫相比


    唐代繪畫是中國繪畫的高峰之一,具有雍容華貴、大氣磅礴的風格。唐代人物畫在繼承魏晉南北朝“以形寫神”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人物的個性化表達和動態刻畫,同時題材進一步擴大,涵蓋了曆史畫、宗教畫、仕女畫、肖像畫等多個領域。唐代的山水畫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流派。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山水畫尚處於發展階段,尚未完全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


    在藝術風格上,唐代繪畫追求“畫中有詩”的意境,色彩較為豔麗豐富;魏晉南北朝繪畫則更注重表現一種清秀俊逸、超凡脫俗的氣質。此外,唐代的繪畫創作受到宮廷和社會的高度重視,畫家的社會地位相對較高;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階層對繪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3. 與宋代繪畫相比


    宋代繪畫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宋代的宮廷畫院進入最活躍的階段,風俗畫成為畫壇的一大亮點,山水畫成為獨立的畫種並得到進一步發展,繪畫創作商品化傾向明顯。宋代繪畫注重意境的營造,強調“格物致知”,畫風較為嚴謹寫實。而魏晉南北朝繪畫在表現手法上相對更加自由灑脫,更注重傳達精神內涵。


    在畫家群體方麵,宋代文人畫興起,文人士大夫在繪畫中追求自我表達和情感寄托;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也有士大夫參與繪畫,但文人畫尚未成為主流。此外,宋代的繪畫理論也有一定發展,如郭熙的《林泉高致》等。


    4. 與元明清繪畫相比


    元明清時期,士大夫的文人畫最為突出,強調個性而不拘成法,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風格奇特,集文學、書法、繪畫及篆刻藝術於一體。元代繪畫注重筆墨情趣,山水花鳥畫較為興盛;明清時期繪畫風格更加多樣化,出現了許多具有獨特風格的畫家和流派。與魏晉南北朝繪畫相比,元明清文人畫在筆墨技法和藝術追求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魏晉南北朝繪畫所具有的開創性和獨特的精神氣質仍然具有重要價值。


    六、代表畫家與作品


    1. 顧愷之


    東晉著名畫家,他善畫,亦工詩賦。其傳世著名繪畫作品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在繪畫理論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晉勝流畫讚》《論畫》《畫雲台山記》3篇畫論。他的畫作筆墨“簡淡”,線條連綿不斷,悠緩自然且非常勻稱和有節奏感。例如《女史箴圖》,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筆法如春蠶吐絲,形神兼備。采用遊絲描手法,使得畫麵典雅、寧靜又不失明麗、活潑。人物衣帶飄灑,形象生動,女史們的衣裙修長飄逸,每款都配以形態各異、顏色豔麗的飄帶,顯現出飄飄欲仙、雍容華貴的氣派。


    2. 張僧繇


    南北朝時期梁朝大臣,著名畫家。他長於寫真,並擅畫佛像、龍、鷹等,多作卷軸畫和壁畫。其繪畫藝術對後世有著極大的影響,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並稱為畫家四祖。他創造了“筆才一二,象已具焉”的疏體風格,還接受了外來的繪畫技法,用講求明暗、烘托的“退暈法”畫“凸凹花”,有立體感。今有唐人梁令瓚臨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傳世。


    3. 楊子華


    北齊畫家,其作品有《北齊校書圖》(宋臨品)等。


    總體而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藝術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它既繼承了秦漢繪畫的傳統,又為隋唐繪畫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的繪畫在題材、風格、技法和理論等方麵都取得了顯著成就,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其強調精神表達、風格多樣、技法創新以及繪畫理論的發展等特點,使它與其他朝代的繪畫形成了鮮明的區別,對後世中國繪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北溫帶的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北溫帶的貓並收藏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