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陸遜兵至
魂穿劉禪:開局安居平五路 作者:滄海清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南郡大營,坐落於洞庭湖北岸,南郡與江夏郡的交界處。
經過諸葛亮近一年的擘畫營建,南郡大營已然成為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
營寨四周,深挖壕溝,溝中注滿了從洞庭湖中引來的湍急湖水,猶如一條洶湧的水龍環繞。
壕溝之上,矗立著高大厚實的寨牆,由巨大的條石與特製的夯土緊密築成,每一塊條石都重達千斤,拚接得嚴絲合縫。
寨牆上,每隔數丈便設有一座了望塔,了望塔之間,密布著強弩發射口,這些強弩皆是諸葛亮改良設計,射程極遠、威力極大。
營門處,更是以厚重的木門封堵,門後還設有多道堅固的木閘,即便是千軍萬馬衝撞,也難以撼動分毫。
見到如此堅不可摧的南郡大營,陳到總會不解問道:“丞相,咱就是說把一座營寨修建的和城池一樣,這有必要嗎?”
在陳到眼裏,這樣確實太過勞民傷財了。
大漢如今是有錢,可也不能這麽霍霍。
修建這樣一個營寨的花費都夠修建三四個淩煙閣了,而營寨這種東西,打完仗就沒啥用了,如此大費周章還不如拒城防守。
而諸葛亮從未正麵迴答陳到,隻是時常俯瞰著營寨下方環繞的湖水,輕聲說道:
“南郡,荊州要地,得之不易,我軍東進、北上的關鍵樞紐,得失之間,關乎漢室興亡啊……”
隻有諸葛亮自己心裏明白,或許這就是陛下所說失而複得則更加珍惜的含義吧。
在七年前關羽敗走麥城,丟失南郡後,大漢的戰略布局被徹底打亂,仿佛一條騰飛的巨龍被斬斷了最有力的爪牙。
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興複漢室大業遭受重創,士氣低迷,人心惶惶。
荊州,這片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便定下的北伐根基,一朝易主,讓大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另一個時空的諸葛丞相在人生的最後十年,每遇到北伐受挫時,不知眼含熱淚的說了多少迴:
若是荊州還在,
若是荊州還在那該多好……
怎會沒有遺憾呢?怎會沒有一絲怨念呢?
然那個時空的丞相還是拋下過往種種,拖著風燭殘軀,對那衰敗不堪的漢室江山,竭盡全力,縫縫補補,力求在絕境中尋得一線生機。
但最終還是未能挽救這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
故事的開端隻是一句:為圖將軍之誌,亮願效犬馬。
故事的結尾卻在一句慘淡的沉吟:亮,再不能臨陣討賊了……慘淡收場。
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從丟失荊州說起,若是荊州在手,南郡在手,那個時空的天下大勢,還未可知。
……
而今所幸天佑大漢,大漢在高祖、漢武、光武後又出了一個宛如戰神般的嗣君。
隻用兩年時間,橫掃雍涼,還都長安,南下東征,收複荊州故地。
不僅如此,陛下還為大漢挖掘出如此多優秀的人才。
看著站在一旁身姿挺拔如鬆的戚繼光,諸葛亮甚是滿意。
在諸葛亮眼裏,元敬軍事才能不遜於雲長,而其性格卻比雲長沉穩內斂。
雲長雖威震華夏,然傲上而不忍下,終因剛愎自用痛失荊州,致使大業蒙塵。
反觀元敬,不僅精於戰事,且麵對大小戰事皆能冷靜分析局勢,權衡利弊,做出最為恰當的決策。
若不是如今陛下麾下能人輩出,屢立戰功,諸葛亮都有想法,舉薦戚繼光擔任大漢的武將之首——大將軍。
戚繼光就是諸葛亮眼中最好的帥才,薛仁貴、魏延、朱文正雖然都是不可多得的良將,但與元敬相比終究是少了那份沉穩內斂。
想到這裏,諸葛亮目光柔和的看向戚繼光:“元敬,你如今已官至前將軍,擁爵石泉亭侯,往後仍需恪守本心,務必小心謹慎,本相老矣,而你年富力強,這守護大漢的重任,將來還需落在你的肩上。”
戚繼光微微抬起頭,看著諸葛亮修建的南郡大營,輕聲言道:
“丞相勿憂,繼光知曉,封侯非我意,繼光惟願漢室興……”
封侯非我意,但願漢室興!
……
數十年後,在南郡大營的遺址上,不少百姓遷至此地居住。
因聚集的百姓越來越多,荊州官府順勢以南郡大營遺址為基,在此地建城設縣。
名曰:“武侯縣”。
而過了千年以後,當地的居民也以自己是武侯人為之驕傲。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
公元226年7月。
孫權拜陸遜為主將,統領十二萬大軍,水陸並進,攻伐南郡。
而諸葛亮統領漢軍已在南郡大營等候多時。
這半年諸葛亮荊州招兵買馬,收編俘虜,漢軍在南郡又征召到了一萬五千精兵。
南郡大營囤兵六萬,其中五萬步卒,一萬騎兵。
為暫避東吳水師鋒芒,諸葛亮令關興領一萬水師在洞庭湖各路支流上來迴穿梭,行蹤不定,讓其關鍵時刻再出現,給吳軍整一波大的。
趙雲率五千人鎮守當陽,以防北邊襄陽郡的司馬懿趁機南下,趁火打劫。
徐輝祖領五千人鎮守長沙。
高翔杜懿各領六千人在後方的江陵、公安駐紮,防止吳軍逆江而上,襲擊腹地城鎮。
而向寵則領三千士卒駐紮在華容,監視漢水支流。
……
這天,東吳十二萬大軍抵達南郡,陸遜立馬命令船隊在江水沿岸豎一字排開,戰船綿延數裏,旌旗蔽日,氣勢洶洶。
陸遜留下兩萬人看守水師大營。
而他自己則帶著十萬人上岸,在離南郡大營二十裏外取材紮營,十萬大軍營帳連綿不絕,一眼望不到盡頭。
吳軍紮寨完畢以後,陸遜便帶著一眾江東將領前往南郡大營觀察。
一行人縱馬行至南郡大營附近,遠遠望去。
營寨氣勢恢宏,壁壘森嚴。
壕溝中的湖水奔騰咆哮,猶如一道天然的屏障。
寨牆在陽光的映照下,條石木樁皆散發著冰冷的光澤。
“這便是諸葛亮建造的南郡大營,果然名不虛傳。”陸遜發自內心的感歎。
江東眾將見此營寨,皆神色凝重。
朱然也皺眉道:“我軍若想正麵攻破此大營,怕是要付出一些大代價。”
陸遜微微頷首,目光仍緊鎖著那營寨,沉吟片刻後說道:“強攻實乃下策,諸葛亮將此地營寨修築得如此堅固,正麵進攻隻會讓我軍徒增傷亡。”
老將潘璋接言道:“若不引兵強攻,都督可有妙計?”
陸遜微微眯起眼睛,接著將手輕輕抬起,思索片刻後,緩緩吐出一個字。
“等……”
“等什麽?”眾將不解。
“等風來。”陸遜淡然道。
眾將麵麵相覷,然後低頭思忖。
見此,陸遜胸有成竹地一笑:“再等兩月,東北風便會到來,諸位看好了。”
……
經過諸葛亮近一年的擘畫營建,南郡大營已然成為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
營寨四周,深挖壕溝,溝中注滿了從洞庭湖中引來的湍急湖水,猶如一條洶湧的水龍環繞。
壕溝之上,矗立著高大厚實的寨牆,由巨大的條石與特製的夯土緊密築成,每一塊條石都重達千斤,拚接得嚴絲合縫。
寨牆上,每隔數丈便設有一座了望塔,了望塔之間,密布著強弩發射口,這些強弩皆是諸葛亮改良設計,射程極遠、威力極大。
營門處,更是以厚重的木門封堵,門後還設有多道堅固的木閘,即便是千軍萬馬衝撞,也難以撼動分毫。
見到如此堅不可摧的南郡大營,陳到總會不解問道:“丞相,咱就是說把一座營寨修建的和城池一樣,這有必要嗎?”
在陳到眼裏,這樣確實太過勞民傷財了。
大漢如今是有錢,可也不能這麽霍霍。
修建這樣一個營寨的花費都夠修建三四個淩煙閣了,而營寨這種東西,打完仗就沒啥用了,如此大費周章還不如拒城防守。
而諸葛亮從未正麵迴答陳到,隻是時常俯瞰著營寨下方環繞的湖水,輕聲說道:
“南郡,荊州要地,得之不易,我軍東進、北上的關鍵樞紐,得失之間,關乎漢室興亡啊……”
隻有諸葛亮自己心裏明白,或許這就是陛下所說失而複得則更加珍惜的含義吧。
在七年前關羽敗走麥城,丟失南郡後,大漢的戰略布局被徹底打亂,仿佛一條騰飛的巨龍被斬斷了最有力的爪牙。
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興複漢室大業遭受重創,士氣低迷,人心惶惶。
荊州,這片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便定下的北伐根基,一朝易主,讓大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另一個時空的諸葛丞相在人生的最後十年,每遇到北伐受挫時,不知眼含熱淚的說了多少迴:
若是荊州還在,
若是荊州還在那該多好……
怎會沒有遺憾呢?怎會沒有一絲怨念呢?
然那個時空的丞相還是拋下過往種種,拖著風燭殘軀,對那衰敗不堪的漢室江山,竭盡全力,縫縫補補,力求在絕境中尋得一線生機。
但最終還是未能挽救這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
故事的開端隻是一句:為圖將軍之誌,亮願效犬馬。
故事的結尾卻在一句慘淡的沉吟:亮,再不能臨陣討賊了……慘淡收場。
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從丟失荊州說起,若是荊州在手,南郡在手,那個時空的天下大勢,還未可知。
……
而今所幸天佑大漢,大漢在高祖、漢武、光武後又出了一個宛如戰神般的嗣君。
隻用兩年時間,橫掃雍涼,還都長安,南下東征,收複荊州故地。
不僅如此,陛下還為大漢挖掘出如此多優秀的人才。
看著站在一旁身姿挺拔如鬆的戚繼光,諸葛亮甚是滿意。
在諸葛亮眼裏,元敬軍事才能不遜於雲長,而其性格卻比雲長沉穩內斂。
雲長雖威震華夏,然傲上而不忍下,終因剛愎自用痛失荊州,致使大業蒙塵。
反觀元敬,不僅精於戰事,且麵對大小戰事皆能冷靜分析局勢,權衡利弊,做出最為恰當的決策。
若不是如今陛下麾下能人輩出,屢立戰功,諸葛亮都有想法,舉薦戚繼光擔任大漢的武將之首——大將軍。
戚繼光就是諸葛亮眼中最好的帥才,薛仁貴、魏延、朱文正雖然都是不可多得的良將,但與元敬相比終究是少了那份沉穩內斂。
想到這裏,諸葛亮目光柔和的看向戚繼光:“元敬,你如今已官至前將軍,擁爵石泉亭侯,往後仍需恪守本心,務必小心謹慎,本相老矣,而你年富力強,這守護大漢的重任,將來還需落在你的肩上。”
戚繼光微微抬起頭,看著諸葛亮修建的南郡大營,輕聲言道:
“丞相勿憂,繼光知曉,封侯非我意,繼光惟願漢室興……”
封侯非我意,但願漢室興!
……
數十年後,在南郡大營的遺址上,不少百姓遷至此地居住。
因聚集的百姓越來越多,荊州官府順勢以南郡大營遺址為基,在此地建城設縣。
名曰:“武侯縣”。
而過了千年以後,當地的居民也以自己是武侯人為之驕傲。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
公元226年7月。
孫權拜陸遜為主將,統領十二萬大軍,水陸並進,攻伐南郡。
而諸葛亮統領漢軍已在南郡大營等候多時。
這半年諸葛亮荊州招兵買馬,收編俘虜,漢軍在南郡又征召到了一萬五千精兵。
南郡大營囤兵六萬,其中五萬步卒,一萬騎兵。
為暫避東吳水師鋒芒,諸葛亮令關興領一萬水師在洞庭湖各路支流上來迴穿梭,行蹤不定,讓其關鍵時刻再出現,給吳軍整一波大的。
趙雲率五千人鎮守當陽,以防北邊襄陽郡的司馬懿趁機南下,趁火打劫。
徐輝祖領五千人鎮守長沙。
高翔杜懿各領六千人在後方的江陵、公安駐紮,防止吳軍逆江而上,襲擊腹地城鎮。
而向寵則領三千士卒駐紮在華容,監視漢水支流。
……
這天,東吳十二萬大軍抵達南郡,陸遜立馬命令船隊在江水沿岸豎一字排開,戰船綿延數裏,旌旗蔽日,氣勢洶洶。
陸遜留下兩萬人看守水師大營。
而他自己則帶著十萬人上岸,在離南郡大營二十裏外取材紮營,十萬大軍營帳連綿不絕,一眼望不到盡頭。
吳軍紮寨完畢以後,陸遜便帶著一眾江東將領前往南郡大營觀察。
一行人縱馬行至南郡大營附近,遠遠望去。
營寨氣勢恢宏,壁壘森嚴。
壕溝中的湖水奔騰咆哮,猶如一道天然的屏障。
寨牆在陽光的映照下,條石木樁皆散發著冰冷的光澤。
“這便是諸葛亮建造的南郡大營,果然名不虛傳。”陸遜發自內心的感歎。
江東眾將見此營寨,皆神色凝重。
朱然也皺眉道:“我軍若想正麵攻破此大營,怕是要付出一些大代價。”
陸遜微微頷首,目光仍緊鎖著那營寨,沉吟片刻後說道:“強攻實乃下策,諸葛亮將此地營寨修築得如此堅固,正麵進攻隻會讓我軍徒增傷亡。”
老將潘璋接言道:“若不引兵強攻,都督可有妙計?”
陸遜微微眯起眼睛,接著將手輕輕抬起,思索片刻後,緩緩吐出一個字。
“等……”
“等什麽?”眾將不解。
“等風來。”陸遜淡然道。
眾將麵麵相覷,然後低頭思忖。
見此,陸遜胸有成竹地一笑:“再等兩月,東北風便會到來,諸位看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