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誕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其中“洛陽紙貴”便是一則極具文化內涵和曆史底蘊的經典之作。這個成語源自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曆史故事,其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晉書·左思傳》之中。


    話說西晉時期,有位名叫左思的文學家,他耗費多年心血精心撰寫了一部名為《三都賦》的鴻篇巨製。這部作品以其雄渾壯闊的氣勢、細膩入微的描寫以及深刻獨到的見解,一經問世便引起了巨大轟動。當時,人們爭相傳抄閱讀這一佳作,以至於洛陽城中用於書寫的紙張供不應求,價格也隨之節節攀升。


    “洛陽紙貴”一詞原本的意思就是指由於晉代左思所著的《三都賦》太過精彩,吸引眾多人競相抄寫,從而使得洛陽地區的紙張因需求量大增而變得昂貴起來。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成一種形象生動的表達方式,用來比喻那些優秀的文學或藝術作品受到大眾的熱烈歡迎與追捧,得以廣泛傳播並風靡一時。


    從詞性上來看,“洛陽紙貴”屬於主謂式成語,在句子中常常被用作賓語、定語或者補語。它既可以形容某部作品具有極高的價值和影響力,如“這部小說堪稱洛陽紙貴,深受讀者喜愛”;也能夠描述某種現象或事物備受關注和推崇,例如“這位畫家的新作引發了一場洛陽紙貴般的熱潮”。


    此外,“洛陽紙貴”還有著諸多與之意義相近的詞語,比如“一字千金”強調文字的珍貴與價值連城;“風靡一時”突出流行的程度和時效性;“有口皆碑”則側重於眾人對其讚譽有加。當然,相對應地也存在一些反義詞,像“棄之敝屣”表示毫不珍惜地丟棄某物,“敬而遠之”則意味著因為敬畏或不喜歡而保持距離。


    總之,“洛陽紙貴”作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不僅承載著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結晶,更成為了後世人們讚美傑出作品和文化現象的常用詞匯之一。無論是在文學創作還是日常交流中,運用這個成語都能讓我們的表達更加準確、生動且富有韻味。


    成語出處


    及賦成,時人未之重。……司空張華見而歎曰:“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餘,久而更新。”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唐·房玄齡等《晉書·左思傳》)3


    後人據此典故概括出成語“洛陽紙貴”。


    成語故事


    左思出生於西晉時期一個世代研習儒學的家庭。然而,年少時的左思卻顯得平凡無奇,與其他同齡人相比並無特別之處。他曾嚐試學習書法和琴藝,但最終都未能取得顯著的成果。不僅如此,左思的外貌條件也不盡人意,他其貌不揚且身材矮小,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就連他自己的父親也曾毫不留情地評價道:“左思啊,跟我小時候比起來可真是差得太遠啦!”這番話猶如一把利劍深深地刺痛了左思的心,讓他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之中。


    但是,左思並沒有因此而氣餒消沉。相反,他化悲憤為力量,下定決心要通過努力改變現狀,證明自己的價值。從此之後,他奮發圖強埋頭苦讀,即使偶爾有些許空閑時間,也絕不外出玩耍嬉戲,而是一心撲在家中的書房裏,全神貫注地鑽研學問。


    時光如白駒過隙,左思也如常人一般逐漸長大成人,他那猶如深埋地下的寶藏般的文學才華終於開始嶄露頭角。他所撰寫的文章猶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用詞精妙絕倫、辭藻華美絢麗,令人歎為觀止。其中,僅用一年光陰便完成的《齊都賦》更是如同一顆耀眼的明珠,廣受好評,充分展現出了他卓越的寫作能力。


    在此期間,左思猶如一位勇敢的探險家,想要挑戰更高難度的創作——撰寫一部名為《三都賦》的鴻篇巨製。恰好在此時,他們全家人猶如遷徙的候鳥般搬遷至都城洛陽居住。這對於左思來說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洛陽作為政治文化的璀璨明珠,匯聚了眾多的文人墨客和珍貴的文獻資料。來到洛陽後,左思如饑似渴地前去拜訪當時聲名遠揚的著作郎張載,並虛心向他請教有關創作方麵的經驗和技巧。同時,為了確保《三都賦》能夠如實地描繪出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都城的風貌特色以及社會百態,左思不辭辛勞地四處奔波,猶如辛勤的蜜蜂采集花粉般搜集相關資料。無論是官方史籍還是民間傳說,隻要對創作有所幫助的信息他都如獲至寶。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沉澱和反複思考琢磨,左思將自己所有的心血和精力都匯聚成了一條洶湧澎湃的河流,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三都賦》的構思創作之中。那段時間他家裏堆滿了資料,走廊裏、庭院裏,就連廁所裏都放著筆和紙,隻要他腦海中閃過一個好句子,就如閃電般趕緊記錄下來。就這樣,左思曆經了十年的風風雨雨,終於寫出了這部如史詩般壯麗的《三都賦》。


    當左思終於完成這篇嘔心瀝血之作後,懷著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他小心翼翼地將自己的文稿送到了當世赫赫有名的文學家張華手中,請其品評一番。張華接過文章,起初隻是隨意瀏覽,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他的眼睛漸漸亮了起來,臉上露出欣喜之色。隻見他時而微微點頭,時而低聲吟誦,完全沉浸在了左思所描繪的那個繁華壯麗、充滿魅力的世界之中。


    讀完之後,張華對這篇文章愛不釋手,連連稱讚道:“此文妙哉!實乃難得一見之佳作!”隨後,他迫不及待地拿著這篇文章去找另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皇甫謐一同欣賞。皇甫謐接過文稿,仔細研讀起來,不一會兒便被文中那精妙絕倫的詞句和深刻獨到的見解所深深吸引。待全篇讀完,皇甫謐不禁拍案叫絕,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他當即決定親自為這篇文章撰寫一篇序言,以表達自己對左思才華的欽佩與讚賞。


    就這樣,經過兩位文學大家的極力推薦,《三都賦》迅速在洛陽城傳頌開來。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平民百姓,隻要讀過此賦之人皆對其讚不絕口。街頭巷尾、茶肆酒樓,到處都有人在談論著這篇令人驚豔的作品。人們爭相傳閱抄寫,一時之間,洛陽城內掀起了一股狂熱的《三都賦》熱潮。


    然而,就在這時,城中卻傳出了一個有趣的傳聞。原來,當時還有一位聲名遠揚的大文學家名叫陸機。據傳,在此之前,陸機也曾有過創作《三都賦》的念頭。當他聽聞左思正在著手撰寫時,心中不禁有些不屑一顧,甚至還曾當著眾人的麵嘲笑道:“哼,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什麽人都敢妄想寫《三都賦》!且等他寫完,我倒要瞧瞧究竟能寫出個什麽模樣!若是不堪入目,我就拿它來封我的酒壇子好了!”可如今,眼看著《三都賦》如此受歡迎,陸機恐怕也是始料未及吧……。”然而,當陸機逐字逐句地讀完左思的那部驚世之作——《三都賦》之後,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深深的欽佩與歎服之情。他暗自思忖著,即便自己絞盡腦汁、用盡渾身解數去撰寫這部著作,恐怕也難以超越左思筆下的精彩絕倫。於是,經過一番激烈的內心掙紮,陸機最終還是無奈地放下了手中的筆,徹底打消了繼續創作《三都賦》的念頭。


    而與此同時,左思則因為這一篇《三都賦》聲名鵲起,一夜間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人物。自那時起,再也沒有人膽敢輕視或者小瞧這位曾經默默無聞的文人。人們對他的才華讚不絕口,紛紛傳頌著他的佳作。


    這其中蘊含的成語寓意發人深省:左思能夠做到知錯就改,從而奮發圖強、埋頭苦讀,不斷積累知識和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並且在寫作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堅定不移的信念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哪怕遇到重重困難也絕不輕言放棄。正是由於這些可貴的品質,才使得他最終創作出如此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三都賦》。由此可見,一個能夠成才之人未必天生就是天賦異稟的奇才,但隻要他們能夠敏銳地察覺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並勇於加以改正,同時持之以恆地付出努力,那麽即使麵對再多的艱難險阻,也依然有可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關於這個成語的具體用法,可以這樣表述:這部新上映的電影口碑爆棚,一時間“洛陽紙貴”,觀眾們競相購票觀看。(此處將“洛陽紙貴”用作謂語)又如:她的畫作一經展出便引起轟動,真可謂“洛陽紙貴”,眾多收藏家都爭相購買。(在此處,“洛陽紙貴”作為賓語使用)再如:這本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出版後迅速“洛陽紙貴”起來。(這裏把“洛陽紙貴”當作補語)總之,該成語通常用於描述那些受到高度關注、備受推崇且傳播範圍極廣的優秀作品或事物。。在現代看來,一個人花費了時間與精力,終於寫好了一篇文章或者出了一部書,並且這篇文章或者書稿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就可以用“洛陽紙貴”這個成語來形容他。2


    運用示例


    清·曾樸《孽海花》:“上海雖繁華世界,究竟五方雜處,所住的無非江湖名士,即如寫字的莫友芝,畫畫的湯塤伯,非不洛陽紙貴,名震一時,總嫌帶著江湖氣。”2


    清·袁枚《隨園詩話》:“滿洲詩人法時帆學士與書雲:‘自惠《小倉山房集》,一時都中同人借閱無虛日,現在已鈔副本。洛陽紙貴,索詩稿者坌集,幾不可當。’”2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七迴:“人說‘洛陽紙貴’,誰知今日鬧到‘長安扇貴’。此時畫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1


    柯岩《奇異的書簡?我們這支隊伍》:“自古以來,詩人唱和,贈友明誌,嚐有洛陽紙貴之說。”5


    成語辨析


    “洛陽紙貴”這個成語源自西晉時期左思撰寫《三都賦》的故事。當時他耗費光陰完成這篇巨作,一經問世便引起轟動,人們爭相傳閱抄寫,導致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價格飛漲。由此可見,“洛陽紙貴”著重突出的是文章本身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水準,其精妙絕倫的構思、優美動人的文字以及深刻獨到的見解令人讚歎不已。


    而“有口皆碑”則側重於描述某些人的善舉或傑出成就贏得了眾人廣泛的傳頌和讚揚。這些人可能通過無私奉獻、英勇行為或者對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等方式,樹立起良好的形象,並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楷模和榜樣。他們的事跡如同豐碑一般,深深銘刻在人們的心間,被口口相傳。


    “交口稱譽”更進一步地強調了某個人所做之事獲得了大家毫無保留的認可與極力推崇。這裏不僅體現出人數眾多的一致性評價,還包含著一種熱烈而積極的態度。當一個人能夠引發如此高度的讚譽時,說明其所行之事必定有著非凡之處,無論是創新理念還是卓越成果,都足以讓人們心悅誠服地為之喝彩叫好。


    最後,“有目共賞”主要針對那些能夠給人帶來視覺享受或心靈震撼的精彩畫麵。它可以是一幅美輪美奐的畫作、一場驚心動魄的表演或是一處引人入勝的自然風光等等。隻要是能讓人眼前一亮、由衷感歎其美妙之處的景象,都可用此詞來形容。總之,這四個成語雖然都表達了受多人稱讚之意,但各自側重點有所不同,使用時需根據具體語境加以選擇。


    參考資料


    [1] 洛陽紙貴 · 漢典 [引用日期2020-05-16]


    [2] 王俊編著 ·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勤奮篇 1[m] · 北京:開明出版社 · 2015.07:89-91


    [3] 《國學典藏》叢書編委會編著 · 文字上的中國 成語[m] ·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 2018.01:150


    [4] 湯木編著 · 成語故事[m] ·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2015.03:132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177


    聽著語文老師溫柔地講解,我麵前漸漸浮現出一個場景——我仿佛置身於古代洛陽的街市之中。熱鬧的集市裏,人群熙熙攘攘,街邊的書肆前人滿為患。夥計們忙得滿頭大汗,不斷地拿出新的紙張供人們抄寫《三都賦》。


    我看到一個年輕書生,衣著樸素但眼神熾熱,他好不容易擠到桌前,小心翼翼地拿起筆,一筆一劃地抄寫起來。旁邊一位老者一邊抄寫一邊搖頭晃腦地誦讀,口中不時發出讚歎之聲。


    不遠處,幾個富家子弟正商量著要用高價買下所有剩餘的紙張,以免抄寫中斷。他們互相爭論著到底誰出的價錢更合適,臉上滿是急切。


    而角落裏,一個落魄文人望著這熱鬧的場景,眼中滿是羨慕與向往。他握緊了手中破舊的筆,暗暗發誓也要寫出這樣轟動全城的佳作。此時,一陣風吹過,紙張翻動的沙沙聲像是對左思才華的讚歌,這股熱潮在洛陽城中持續蔓延著,見證著一部偉大作品的輝煌時刻。


    我正沉醉於這場景之時,忽然聽到身旁傳來一聲歎息。轉頭看去,是一位中年文士。他見我看他,便說道:“左思之才,確是驚人。隻可惜如今這世道,像這般潛心創作的人太少嘍。”我好奇問道:“先生何出此言?”他苦笑一聲,“如今多是些追求速成之作,隻求博眼球,哪還有人像左思那般肯耗費十年心血於一書。”


    說話間,那邊富家子弟已經談妥價錢,抱走了大量紙張。而更多的普通百姓仍圍聚在書肆周圍,渴望能得到一張紙來抄寫。那文士見狀,又感慨道:“不過這《三都賦》倒是讓世人知道真正的佳作是什麽樣的。或許也能激勵當下之人,重拾創作初心。”


    我默默點頭,心想這洛陽紙貴的盛景背後,確實藏著更深層次的意義。正當我準備迴應文士之時,一陣喧鬧聲從街那頭傳來,原來是又一批《三都賦》的手抄本運抵書肆,人群瞬間又沸騰起來,向著新書湧去,我也被裹挾在人群之中,感受著這因一部偉大作品而產生的狂熱氛圍。


    我隨著人流向前湧動,突然腳下一絆,整個人向前栽去。就在我以為要摔倒之際,一隻手穩穩扶住了我。抬頭一看,是那位中年文士。他笑著說:“小心點兒,孩子。”我感激地點點頭。


    此時,人群稍微散開了些,我發現書肆老板站在門口大聲喊道:“各位,今日特請一位先生前來解讀《三都賦》,大家靜一靜。”隻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學究走上前來,展開書卷開始解讀。他聲音洪亮,每一句話都剖析得極為透徹。


    眾人聽得入神,連那些富家子弟也安靜下來。老學究講到精彩處,人群中爆發出陣陣驚歎聲。我心中不禁想到,這《三都賦》不僅因文辭華麗受人追捧,經此解讀,更能讓人體會其中深意。


    解讀完畢後,眾人似乎意猶未盡。那位中年文士對我說:“這盛世之景,皆因一部佳作而起,希望以後這樣的作品能更多些。”說完,他慢慢融入人群離去。我望著他的背影,又看看依舊熱鬧的書肆,深知這“洛陽紙貴”的佳話將會永遠流傳下去,激勵無數後人追逐文學夢想。


    多年後,我也踏上了寫作之路。每當我心生懈怠時,就會想起當年腦海中那洛陽紙貴的盛景。我努力效仿左思,收集素材、精心構思。


    一日,我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拿去發表。初始並未引起太多關注,我有些沮喪。但我沒放棄,不斷修改潤色並宣傳。漸漸地,我的作品開始被少數人注意到,他們給予好評並分享出去。


    不久,越來越多的人讀到我的作品,討論熱度逐步上升。如同當年《三都賦》一樣,我的作品開始在小範圍內掀起熱潮。書坊裏開始有不少人求購此書,抄寫傳閱者也日益增多。


    我站在自家門口,看著街上人們熱議我的作品,心中滿是欣慰。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左思當日的心境,也明白堅持與用心創作才能誕生偉大的作品。這洛陽紙貴般的盛景不僅僅屬於古人,也能發生在當今執著追夢的創作者身上。


    隨著我的作品熱度攀升,也引來了一些質疑聲。有人認為我是運氣好,有人說我模仿古人痕跡太重。麵對這些負麵評價,我一度陷入自我懷疑。


    一天,一位知名的文壇前輩找到了我。他告訴我,當初左思創作《三都賦》時麵臨的壓力與非議隻會更多。但他堅定信念,不為外界所動。前輩鼓勵我堅守自己的風格,繼續深入挖掘內涵。


    受到啟發後,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在原有基礎上大膽創新。我再次推出修訂版作品,裏麵加入了許多獨特的觀點和新穎的敘事手法。這次,作品如同長了翅膀一般,傳遍了更遠的地方。


    各地的讀書會上,人們熱烈地討論著我的作品,就像千年前洛陽城中的人們對待《三都賦》一樣。我站在講台上,講述著自己創作的曆程,提到了左思帶給我的影響。那一刻,我深知隻要秉持初心,無論古今,任何作品都有機會創造屬於自己的“洛陽紙貴”傳奇。


    隨著我的作品愈發火熱,我收到了來自各方的邀請。有大學邀請我去講座,分享創作心得;有電視台想製作關於我的專訪節目;還有國外的文化交流團體希望我能參與跨國的文學交流活動。


    在一次國際文學研討會上,我結識了一位外國作家。他對我的作品十分感興趣,尤其是其中借鑒左思那種精雕細琢的創作態度部分。我們深入交流後,決定合作開展一個跨文化的創作項目,融合東西方文化元素創作一部全新的作品。


    項目啟動後,我們遭遇了諸多困難,比如文化差異造成的理念衝突、語言轉換中的表意流失等。但每次遇到難題,我都會想起左思在創作《三都賦》時克服的重重阻礙。憑借這種信念,我們不斷調整磨合,最終完成了這部獨特的作品。這部作品發布後,再次引發了巨大反響,讓更多人領略到了跨文化創作的魅力,也進一步證明了經典創作精神在不同時代、地域下的永恆價值。


    隨著這部跨文化作品的成功,我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各種榮譽紛至遝來,然而我並沒有迷失在這些光環之中。


    我決定成立一個創作基金,旨在鼓勵那些像左思一樣潛心創作的年輕人。消息傳開後,眾多懷揣文學夢想的青年踴躍報名。


    在審核申請者的作品時,我看到了許多充滿潛力的稿件,其中不乏一些獨具匠心的構思。這讓我感到無比欣慰,仿佛看到了文學傳承的希望之火在熊熊燃燒。


    我挑選了幾位極具天賦的創作者,給予他們資金支持和創作指導。他們滿懷熱情地投入創作,就像當年的我,受到左思故事的鼓舞,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夢想。


    幾年後,在這個基金的扶持下,一批優秀的作品問世。它們在文學界引起不小的震動,這些年輕作者也逐漸嶄露頭角。我知道,這就是我所期望的結果,左思精神得以延續,文學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桔子一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桔子一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桔子一夢並收藏桔子一夢最新章節